【推薦】民俗民風的作文錦集9篇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里,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過作文吧,通過作文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那么,怎么去寫作文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民俗民風的作文9篇,歡迎大家分享。
民俗民風的作文 篇1
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個兄弟姐妹是一家是呀!五十六個民族都有不同的風格,不同的習俗,我喜歡藏族。
讓我?guī)ьI(lǐng)大家走進藏族之鄉(xiāng)吧!藏族主要分布在西藏,其余分布在青海、甘肅、西川、云南等地,說到藏族,就不得不提起藏族的特色服飾——哈達了。你知道什么是哈達嗎?哈達就是藏族和部分蒙古人表示敬意和祝賀用的長條絲巾或紗巾,多為白色,也有黃、藍等色。敬獻哈達,是藏族人對客人們最普通的、最隆重的禮節(jié),獻的哈達越長越寬,表示的禮節(jié)就越隆重。對尊敬的人和長輩,獻哈達的時候要雙手舉過頭,身體稍稍向前傾,把哈達送到雙手里或手腕就行;對晚輩,只需要把哈達系在他們的脖子上。如不鞠躬就送,或是用單手送,都是不禮貌的行為。
接受哈達的人最好和獻哈達的人一樣的動作,表示謝意。說起藏族的特色服裝,非藏袍莫屬。藏袍的種類繁多,從衣服質(zhì)地上就可以分為錦緞、皮面、素布等多種材料。藏袍較長,一般都比身高還長,穿時要把下部上提,下擺離腳面三四十米高,并扎上腰帶,女式襯衫的袖子比其他襯衫要長四十厘米左右,跳舞時,袖子翩翩起舞,十分美麗。
這就是有趣的藏族民俗,通過我的介紹,你是否對藏族的民俗有了一定的了解呢?藏族是絢爛的;藏族是有趣的;藏族是真誠的;藏族是樸素的我喜歡藏族。
民俗民風的作文 篇2
**年的寒假,我與爸爸媽媽參加了牛通社組織的到嘉善碧云山莊體驗中國民俗文化的活動。
在城市里,過年時家人團聚吃年夜飯,放鞭炮,交換紅包……可是,在農(nóng)村里,過年時又是一番怎樣的景象呢?
抱著疑惑和好奇,我依次體會了寫春聯(lián)、腌豬肉、做喜餅等年俗活動,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打年糕了。
只見阿姨先從蒸房把被濕布包裹著的熟糯米與熟梗米拿了出來,再端來一盆熱水,把水撒在石臼上。
然后,將糯米和梗米放入石臼,對著我們說﹕“做年糕需要兩種米,分別是糯米和梗米。
人們常常把糯米與梗米按一定的比例混和著制作年糕。
”緊接著,她教我們打年糕的步驟和要領(lǐng)。
我與其他兩個小伙伴齊心協(xié)力把沉甸甸的木錘高舉到頭頂,跨弓字步,整個人略向后傾,將木槌用力打到飯團上,只聽“砰”一聲,錘子擊向飯團,米粒黏在了一起。
接著,我們又使勁擊打,還時不時把飯團翻一個身,將水撒到飯團上防止木槌與飯團黏在一起。
我們四個小隊友一人翻飯團,三人打年糕配合得很默契,可是打了很多槌下去年糕還是未俱成形。
此時我們已經(jīng)氣喘吁吁,手腳酸痛了,看來這打年糕可還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媽媽告訴我,相傳在唐朝時期,風調(diào)雨順,糧食豐收。
如何將多余的糧食更好地儲存起來呢?于是老百姓想出了做粽子、打年糕、釀米酒等方法制作風味不同的食物,漸漸地就沿襲成為了年俗文化。
從民俗文化中我看到了千百年前人們的勤勞和智慧,這真是一次有趣的體驗!
民俗民風的作文 篇3
貼春聯(lián)
春聯(lián)也叫門對,春貼、對聯(lián)、對子、桃符,等等.每逢春節(jié)無論是城市還是農(nóng)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lián)貼與門上,為節(jié)日添加喜慶氣氛.
貼福字
在貼春聯(lián)的同時,大家要在屋門上、墻壁上,門楣上貼大大小小的“!弊.
拜年
人們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扮的整整齊齊,出門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
我最喜歡的就是除夕了.
因為我喜歡聽那個傳說,我給大家講講吧!
相傳在遠古時候,我們的祖先曾遭受一種最兇猛的野獸的威脅.這種猛獸叫"年",它捕百獸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時,還會闖入村莊,獵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終日.人和"年"斗爭了很多年,人們發(fā)現(xiàn),年怕三種東西,紅顏色、火光、響聲.于是在冬天人們在自家門上掛上紅顏色的桃木板,門口燒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這天夜里,"年"闖進村莊,見到家家有紅色和火光,聽見震天的響聲,嚇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來.夜過去了,人們互相祝賀道喜,大家張燈結(jié)彩,飲酒擺宴,慶祝勝利.
怎么樣,看了我們這兒的習俗,才知道各地習俗沒多大差別吧!
民俗民風的作文 篇4
鮮族風情:朝鮮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無論是歌舞、服裝、民風、民俗都極有特色,是我國56個民族大花園中一朵鮮艷亮麗的奇葩。
鮮族人愛整潔,身上的衣著和屋里的器具,總是收拾得真正干干凈凈,整整齊齊的。鮮族人喜歡睡火炕,炕面上鋪著油漆過的厚紙板,進屋就脫鞋,然后不論是主人和客人,都在炕上盤腿而坐。喝茶和吃飯時,都在炕上擺放著一張小飯桌子,茶飯都擺在小桌子上。鮮族人極講究禮貌,待人友善,民風淳樸,極好客。
鮮族人無論男女老少,一律都穿白衣,故有“白衣民族”之稱。男人的褲子襠大腿肥,便于盤腿打坐;上衣斜襟無鈕扣,用一條長布袋束腰,在外衣上面喜歡套一件帶鈕扣的深色坎肩。婦女的上衣短小,下面的裙子寬而又長。上年紀的女人基本上是白衣素裙,年輕姑娘則是五顏六色,鮮艷靚麗的裙襖。鮮族人有自己獨特的造形的鞋,鞋的樣子很像一只小船,鞋尖上翹,穿脫都方便。婦女承擔著家中繁重的勞動,家里和地里的活女人都能干。她們都習慣用頭部頂水和其他物件,而不是用肩挑和挑手提。
朝鮮族幾乎人人都能歌善舞。人們說“長袖善舞”,鮮族人喜穿長裙長袖衣服,舞起來自然是好看的了。連老大爺、老大娘幾步簡單動作的舞蹈,也非常優(yōu)美動人。女人經(jīng)常出來表演的,有長鼓舞、紅綢舞;男人經(jīng)常表演的是帽子上的大長穗舞。洋琴和木琴、手風琴,是伴舞的主要樂器。朝鮮的民歌優(yōu)美動聽,像《桔梗謠》、《春耕謠》等,則是讓人百聽不厭的。
朝鮮族的民族體育,更有其悠遠的歷史傳統(tǒng),在民間極其普及,其中,跳板、摔跤、蕩秋千是他們的長項。男子比較喜愛的是摔跤,主要是民族式的角力,不許用拳頭和腳傷著對方,也不用背部著地計較輸贏,只要將對方摔倒即算是結(jié)局。女人則喜歡跳翹翹板和蕩秋千。每逢端午節(jié)和中秋節(jié),年輕的女子都要穿得漂漂亮亮,成群結(jié)伴地做跳板和蕩秋千游戲。蕩秋千最是她們的拿手戲,她們能像燕子般地凌空飛舞,并在秋千板上做出各種舞姿動作,坐在四周圍觀的男女老少,一邊為她們喝采,有的也在一邊飲酒唱歌為之助興。
拔河是鮮族一項古老的比賽項目,每次比賽規(guī)模都很大,經(jīng)常是村與村、隊與隊之間在節(jié)日里舉行,少則幾百人,多則上千人,周圍參觀的人更多。因為鮮族人是以種水稻見長的民族,因拔河的繩子都是用稻草搓成的,直徑可達2米多粗。賽完之后,得勝者將繩子抬回村去,然后全村的人擺酒席慶賀。抬回去的賽繩被認為是吉祥之物,人們多用它紡織些器物使用,以作將來辦事吉利的預(yù)兆。
民俗民風的作文 篇5
不同的地區(qū)、不同的民族,都有著自己獨具特色的民風民俗。不一樣的節(jié)日、不一樣的穿著、不一樣的食物.
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無不體現(xiàn)出豐富多彩的地域特色,無不展示著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我是一名東莞女孩,東莞是一個有特色、多彩多姿的城市。而東莞也有很多傳統(tǒng)的節(jié)日。農(nóng)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jié),又稱端陽節(jié)。端午節(jié)、春節(jié)、清明節(jié)、中秋節(jié)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tǒng)節(jié)日。說起端午節(jié),讓我想起了爺爺曾對我說的故事:據(jù)說,端午節(jié)是用來紀念偉大詩人屈原的,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羅江,死后被蛟龍所困,世人衰之,每于此日,人們都會投五色絲粽子于水中,以驅(qū)蛟龍。為了寄托哀思,人們蕩舟江河之上,從此后來逐漸發(fā)展為龍舟比賽。由于現(xiàn)在水污染厲害,人們通常吃粽子來度過端午節(jié)。
粽子是一種很好吃的食物。在我住的'村子里,六十歲以上的老人都會包粽子。聽奶奶說:包粽子非常復(fù)雜,要用各種材料,葉子.
我全都不明白。我只知道粽子分兩種:一種是甜粽子,另一種是咸粽子。甜粽子用的材料不多,做出來是赤紅色的,如果直接吃,肯定會覺得味道不好,但如果粘點糖吃,吃起來會更美味。而咸粽子用的材料很多,有:咸蛋、黃豆、豬肉。所以吃起來會很美味,并且材料多,深受人們喜愛。我也愛吃咸粽子。
一到端午節(jié),我又開心又煩惱。開心的是:我可以吃到我最喜愛的粽子;煩惱的是:有很多粽子要吃,因為奶奶會給五條粽子、外婆會給十條、姑媽會給五條、姨媽會給五條。真的有很多粽子。
總之,端午節(jié)是快樂的、愉快的!
民俗民風的作文 篇6
泱泱夏日,盛開著56朵民族之花。不同的地區(qū)、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獨具特色的民風民俗。而滿族,就是這56朵花中艷麗的一朵,滿族的服飾特別有特色。
滿族婦女不纏腳,所有鞋子繡有漂亮的花飾,鞋底中央墊有10公分高的木質(zhì)鞋跟。滿族婦女穿著這樣的鞋走起路來,可保持昂首挺胸的身姿和腰肢搖曳的步態(tài)。
旗袍是滿族婦女的傳統(tǒng)服飾。她們喜歡穿長及腳面的旗袍,或外罩坎肩。旗袍的特點是立領(lǐng)。右大襟。緊腰身。下擺開衩。古旗袍有琵琶襟。如意襟。斜襟。滾邊或鑲邊等。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后,經(jīng)改進,腰身寬松,袖口寬大,長度適中,便于行走。已成為中國婦女較通行的服裝。三十年代初受西方短裙的影響,長度縮短,幾近膝蓋,袖口縮小三十年代中又加長,兩邊高衩。四十年代縮短,出現(xiàn)短袖或無袖旗袍,外為流線型。繼后,衣片前后分離,有肩縫和裝袖式旗袍裙等。
旗袍具有東方色彩,能充分顯示依態(tài)雍容文雅,被認為是表現(xiàn)女性美的典型民族服裝。稱譽世界。婦女旗袍的裝飾性比男性旗袍更強。領(lǐng)子。前襟和袖口都繡花裝飾。鑲嵌幾道花紋或彩牙兒,俗稱“畫道兒”或“狗牙兒”。滿族婦女的服裝十分漂亮,滿族男子的服裝也很不錯。
歷史上的滿族男子多穿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帶,或穿長袍外罩對襟馬褂。馬褂是滿族男子騎馬時常穿一種褂子。馬褂分為大襟。對襟。琵琶襟等多種形式。馬褂后成為日常罩于袍子外面的服裝。高領(lǐng)對襟,四面開禊,長及腰部,袖子稍短,袍袖可露出三、四寸,將袍袖卷于褂袖上面,即所謂大、小袖。現(xiàn)在許多滿族人所穿的對襟小棉襖,就是從馬褂演變過來的。為了騎馬方便,在長袍的外邊套一種身長至臍,四面開禊的短褂,以御風寒。
滿族的男子夏季頭戴涼帽,冬季戴皮制馬虎帽。他們的衣服喜歡用青。藍。棕等色的棉。絲。綢。緞等各種質(zhì)地的衣料制作,褲腿扎青色腿帶,腳穿棉布靴或皮靴,冬季穿皮制烏拉。頂上留辮子,剃去周圍的頭發(fā)。
中國,是一個龐大的家族、有五十六個不同的民族,每個民族肯定都有它獨特的風俗習慣。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無不體現(xiàn)出豐富多彩的地域特色,無不展示著民族文化的獨特特色。
民俗民風的作文 篇7
在美麗的大草原上,處處可見一朵朵盛開的白花”,這就是牧民們的家蒙古包。蒙古包是蒙古特有的象征,它的形狀亦有圓滿完整、平安吉祥之意。
包”在蒙古語中就是家”的意思,充滿智慧的牧民們?yōu)榱松畹男枰O(shè)計了這樣的房子”。蒙古包呈圓形尖頂,高10-15尺,由哈那(支架)、天窗、椽子和門組成。蒙古包的大小是由哈那的多少決定,最大的蒙古包哈那有十二個,面積有600平方米左右,遠看如城堡一般。蒙古包不僅方便建造與搬遷,而且還具備冬暖夏涼,不怕風吹雨打的功能,十分符合游牧民族的生活習慣。
去年暑假的時候,我來到了美麗的大草原,也住上了蒙古包。我細細觀察蒙古包,看著這白色的帳篷以及包頂天藍的圖騰時,仿佛正在一望無際的草原上策馬奔騰,也似乎感受到了牧民們那辛苦的游牧生活,我的內(nèi)心一度震撼。這就是蒙古包特有的魅力,果然名不虛傳呀!
蒙古包雖然沒有客家民居的壯觀,也沒有傣家竹樓的別致,但卻也因其獨特的風格而聞名于世,吸引著世界各地的人們前來參觀、體驗!
民俗民風的作文 篇8
家族舊時,襄樊土著或外地遷入者定居一處,因人丁興旺而發(fā)展為大家族,有的村即以姓氏命名。如市郊董臺的董家、陳家營的陳家、劉家河的劉家,他們聚族而居,有族產(chǎn)、族規(guī)、族普,家族事務(wù)由族長掌管。家道富裕而輩份高的族人也有一定發(fā)言權(quán),族內(nèi)組織常常與鄉(xiāng)里政權(quán)組織混成一體。有的族長就是鄉(xiāng)長或保長、甲長、集族權(quán)......
襄樊民俗人生禮儀習俗
婚嫁婚嫁是家族延續(xù)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古人十分重視,禮儀甚繁,有納彩、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迎親6禮。襄樊舊時婚嫁逐漸演化為訂親、擇期、迎親幾個步驟。訂親首先,男方父母請紅爺(媒人)到女家求婚。若女方父母同意,則由紅爺將女方的“八字庚貼”(即寫明女方出生年、月、日、時的柬貼)交付男方。俗......
襄樊方言
天文地理曬老爺兒(曬太陽)蔭涼坡兒(蔭涼地)旋磨風(旋轉(zhuǎn)風)麻風雨(毛毛雨)飄潑桶倒(大暴雨)下罩子(霧)天道(天氣)月黑頭(黑夜)撂天地兒(野外)緊高頭(最高處)緊里頭(最里邊)挨根兒(附近)這兒嗨兒(這里)那兒嗨兒(那里)哪兒嗨兒(哪里)床頭起(床根前)墻根□(底下)(墻根下)末腦篤兒(末尾)......
襄樊民俗大觀
家族舊時,襄樊土著或外地遷入者定居一處,因人丁興旺而發(fā)展為大家族,有的村即以姓氏命名。如市郊董臺的董家、陳家營的陳家、劉家河的劉家,他們聚族而居,有族產(chǎn)、族規(guī)、族普,家族事務(wù)由族長掌管。家道富裕而輩份高的族人也有一定發(fā)言權(quán),族內(nèi)組織常常與鄉(xiāng)里政權(quán)組織混成一體。有的族長就是鄉(xiāng)長或保長、甲長、集族......
襄樊民俗文化之婚嫁
襄樊民俗文化之婚嫁婚嫁是家族延續(xù)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古人十分重視,禮儀甚繁,有納彩、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迎親6禮。襄樊舊時婚嫁逐漸演化為訂親、擇期、迎親幾個步驟。訂親,首先,男方父母請紅爺(媒人)到 女家求婚。若女方父母同意,則由紅爺將女方的“八字庚貼”(即寫明女方出生年、月、日、時的柬貼)交付男方......
民俗民風的作文 篇9
各地都有自己的民風民俗,它們各不相同,多姿多彩,如同朵朵鮮花點綴著這歷史悠久的大地。我的家鄉(xiāng)嘉興新豐也不例外,在那里,逢年過節(jié),都會舉行一個簡潔而莊重的儀式——祭祖。
春節(jié)時,我們到了老家,看到奶奶已經(jīng)燒好了十多碗菜,正在把紅燒肉盛到碗里!澳棠,您已經(jīng)盛過一碗紅燒肉了,怎么還盛 一碗呢?”我指著灶臺上的另一碗紅燒肉說。奶奶回答道:“是!這些菜是為祭祖準備的,到時候分開擺,好讓祖宗夾菜方便。對哦,菜還應(yīng)該放在門板上,走,我們把它抬過去!
把門板擺到了桌上,奶奶把紅燒肉一碗擺在南邊,一碗擺在北邊,別的菜也是這樣!伴T板這么長,如果沒有兩碗,有些祖宗可能根本夾不到呢!”我想道。
爺爺拿來了許多筷子和小酒盅。他先擺酒盅,再把筷子放在酒盅的右邊。奶奶把蠟燭分別擺在了南北兩側(cè),點燃了蠟燭。接著,爺爺用一個酒壺在每一個酒盅里面倒了大約小半酒盅的酒。最后,爺爺把大門虛掩著,他解釋說:“這樣可以讓祖宗進來,還可以防止風吹滅蠟燭!
在我們拜了祖宗之后,爸爸又給酒盅里加了一點酒,對我說:“你也來加一點酒吧!”于是,我接過酒壺,剛準備給第一個酒盅加酒呢,卻傻眼了:它已經(jīng)滿得只剩頂上一點兒了!我把酒壺稍微傾斜了一下,可是那些酒卻在口子上徘徊著,就是不肯出來。我就把酒壺稍微向下傾斜,但是那些不聽話的酒就開始淘氣了,“嘩”的一下,一段酒就掉到了盅里。我趕忙把酒壺恢復(fù)正常,急急忙忙往下一看,天!酒盅倒沒滿,反而濺得桌子上到處都是。我只好拿了紙巾,把它們擦干了。
好不容易把這些挑剔的酒盅伺候好了,奶奶已經(jīng)開始燒紙錢了。她先拿來一個臉盆,在中間放上一捆像竹子一樣的東西,把金銀二色的紙錢放在四周,用火一把燒了。頓時屋內(nèi)煙味彌漫,奶奶去把大門打開了,仿佛方便祖先離開。
待紙錢燒完了,把蠟燭熄滅,這一天的祭祖也算結(jié)束了。我們把菜端到灶臺上,然后才能端到其它桌上,可能是出于對祖先的尊敬吧。我們在將門板裝回去,就差不多吃晚飯了。
祭祖體現(xiàn)了我老家人們對于祖先的尊敬,是一種淳樸的民風民俗。祭祖既是對生活美好的期盼,也是對祖宗的懷念、尊敬。
【民俗民風的作文】相關(guān)文章:
陜西的民風民俗作文-民風12-22
民風民俗的小學作文-民俗12-23
藏族民風民俗的作文-民俗12-23
多彩的民風民俗作文-民俗12-22
客家民風民俗作文-民俗12-18
民風民俗作文05-30
民俗民風的作文06-22
民風民俗作文11-12
民風民俗作文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