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九一八事變的歷史典故
1931年9月18日夜,盤踞在中國東北的日本關東軍向東北軍駐地沈陽北大營(1907年,東三省總督徐世昌為加強時稱奉天的沈陽城的防務,倡導修建了位于沈陽北郊的北大營)發(fā)動進攻,史稱九一八事變。今天小編就來分享九一八事變的歷史典故,希望讀者喜歡。
九一八事變的歷史典故
由于執(zhí)行張學良的不抵抗命令,北大營萬名守軍(負有守備沈陽職責的裝備精良的東北軍王牌王以哲獨立第7旅)竟被500多人的日軍擊潰,當晚日軍便攻占北大營。
日軍進攻北大營時,在沈陽城內的旅長王以哲竟然一再電話命令不準抵抗。據(jù)事后統(tǒng)計,日軍進攻北大營,東北軍傷亡335人、失蹤483人,而日軍僅死亡2人、傷23人。
從沈陽倉惶撤出的王以哲旅又遭到日軍飛機追炸,后來王旅撤到北平時只剩700多人。
九一八事變次日,日軍占領沈陽全城。
當時全國最大的沈陽兵工廠(正式名稱為東三省兵工廠,設有槍廠、槍彈廠、炮廠、炮彈廠、火藥廠等,能生產(chǎn)火炮、輕重機槍、步槍、槍炮彈和火炸藥等)和沈陽東塔機場連同260余架飛機、650余門大炮、2300余門迫擊炮、2500余挺機關槍、10余萬支步槍和手槍、10萬余發(fā)炮彈、300余萬發(fā)各種子彈、大批物資器械以及東三省官銀總號大金庫(存有66萬斤黃金和200萬元銀圓)等,一日之內全部落入日軍之手。
遼寧省主席臧式毅被俘,東北邊防軍代理司令、參謀長榮臻等微服逃走。
日軍攻占沈陽后,大肆搶掠公私財物。
張學良時任中華民國陸海空軍副司令兼東北邊防軍司令長官,擁兵30萬。九一八事變時,在北平的張學良下令不得抵抗。其時在東北的日本關東軍只有1萬多人,而駐扎在東三省的東北軍近20萬,關內平津(北平、天津)一帶還有東北軍11萬。
九一八事變時,我是東北邊防軍駐吉林副司令長官公署衛(wèi)隊團軍士教導隊學員。聽到事變的消息時,我震驚而氣憤。
沈陽北大營的輕易得手,使日軍更加猖狂,加之后來張學良又違抗國民政府和國民黨中央會議固守錦州的命令擅自棄守錦州,并下令東北軍撤出東北,短短四個多月,相當于日本國土面積三倍多、工農(nóng)業(yè)資源極為豐富、工業(yè)基礎國內先進的東三省全部淪陷,三千萬同胞陷于日寇鐵蹄之下。
由此,東北軍名聲盡失矣!張學良名聲盡失矣!
需要指出的是,發(fā)動九一八事變并非日本政府的行為而只是日本關東軍的獨斷專行。就在事變后不久的9月24日,日本內閣會議還決定了“不將事態(tài)進一步擴大”的方針。
然而此后日本關東軍輕易占領東三省,極大地助長了日本侵華的囂張氣焰。
當時東北軍是國內裝備最好的軍隊。中國歷史上第一支坦克部隊就是張作霖創(chuàng)建的,而張學良則是中國戰(zhàn)史上第一個同時動用大炮、坦克和飛機進行作戰(zhàn)的將領。
張學良曾回憶說:東北易幟(1928年底)之初,“我們奉天軍(東北軍前身)擁有40萬兵力,有海軍,還有飛機、坦克。蔣介石的嫡系軍隊不過30萬,沒有海軍和飛機。東北軍擁有沈陽兵工廠和軍事學校(沈陽的東北陸軍講武堂、吉林的吉林省軍官教練處和齊齊哈爾的黑龍江省陸軍講武堂分校),裝備訓練自成一體,軍事力量很強。”
日軍駐北平特務機關長松室孝良給日本關東軍的秘密報告中說:“須知‘9.18’迄今之帝國對華歷次作戰(zhàn),中國軍因依賴國聯(lián),而行無抵抗主義,故皇軍得以順利勝利。……倘彼時中國官民能一致合心而抵抗,則帝國在滿(日指東北)之勢力,行將陷于重圍,一切原料能否供給帝國,一切市場能否消費日貨,所有交通要塞、資源工廠能否由帝國保持,偌大地區(qū),偌多人口,能否為帝國所控制,均無確實之把握。同時反滿抗日力量之集結,實行大規(guī)模之游擊擾亂,則皇軍勢必苦于應付矣。”
九一八事變后,光咱東北抗日義勇軍就大規(guī)模地跟日本關東軍拼了一年多,攻城奪鎮(zhèn),四處襲擊,大量殲滅日軍的有生力量,打得日寇驚恐不安、狼狽不堪,若裝備精良的東北軍大軍悉數(shù)投入并堅決抗敵,小日本絕對囂張不起來。
如果中國在九一八事變后能夠堅決抵抗,東三省決不會輕易淪陷;沒有東三省的資源和經(jīng)濟基礎,日本就難以發(fā)動全面侵華戰(zhàn)爭。
張學良下令不抵抗并將東北軍大軍撤出東北,過莫大焉!
九一八事變,國恥也!國之奇恥大辱也!
【九一八事變的歷史典故】相關文章:
歷史典故大全-歷史典故素材02-09
趙州橋的典故歷史典故08-02
精選歷史典故01-30
「歷史典故」08-11
經(jīng)典歷史典故09-23
無雙黃童的歷史典故-歷史典故素材02-21
晁錯削地的歷史典故歷史典故02-27
歷史典故:旱魃拜夜叉-歷史典故素材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