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高清在线,中文字幕在线电影观看,中文字幕在线看,免费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男攻调教双性男总裁,热热涩热热狠狠色香蕉综合,亚洲精品网站在线观看不卡无广告

《萬歷十五年》初中的讀書筆記

時間:2022-10-24 13:14:19 讀書筆記 我要投稿

《萬歷十五年》初中的讀書筆記(通用22篇)

  看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書筆記了!那么你真的會寫讀書筆記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萬歷十五年》初中的讀書筆記,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萬歷十五年》初中的讀書筆記(通用22篇)

  《萬歷十五年》初中的讀書筆記 篇1

  看一個時代的功過是非不能只從一個層面來看,應當從多角度來分析,當這些因素綜合起來考慮時,才能客觀公正地分析該時代的成敗得失。從得失中總結出經驗教訓,不僅可以使我們有睿智的眼光得以自省,而且可以借鑒到日常的工作與生活上,使我們有個科學的指導思想幫助我們不斷地調整思維狀態(tài)。以史明志,以史鑒今,《萬歷十五年》就是這樣一本值得我們反復多讀的一本難能可貴的好書。

  作者以萬歷十五年為名,展開話題論述了萬歷年間的諸多方面。萬歷十五年雖看似為平平淡淡的一年,但這一年之后好多小細節(jié)的變化卻掀起了巨大的時代波瀾。歷史的魅力不僅僅在于巨大成就的造就,還在于事物肇起之初處于醞釀中的有機結合和變化。作者從萬歷皇帝、首輔申時行、世間已無張居正等多個章節(jié)寫了萬歷年間的各種風俗制度等。

  首先,萬歷皇帝。1572年,不滿10歲的萬歷皇帝即位了。多年的精心求學,萬歷的學習取得了很大的長進。萬歷小皇帝謹遵傳統(tǒng)儒家思想觀念,尊師敬長輩。首輔張居正是萬歷皇帝的左膀右臂,萬歷小皇帝的課業(yè)由他來把關教授,政府眾多的重要決策也是由他拍板定案。小皇帝對張居正充滿了尊敬之情,對他精心敬業(yè)的奉獻精神大加贊揚,并且把一些名貴的珠寶和進貢上來的物產賞給他,真是皇恩浩蕩。幼年的萬歷皇帝對這種大臣的扶持百般地感謝,可是等到他成年后開始擁有自主的決策權時,他奮發(fā)圖強地想做一代明君,想在自己的治理之下開創(chuàng)一個光輝燦爛的時代,可美好的愿望或者是藍圖總是事與愿違。當一個時代的輪軸運行到最后時,一些制度或者是陳腐的事物會成為這輪軸中的一些顆粒,阻止社會的進步發(fā)展。到了萬歷年間,整個朝廷成了一個運行緩慢的機器,大臣們?yōu)榱俗陨淼睦婕佑诨实凵砩系牧x務越來越多,皇帝赤裸裸地成為上層階級的代理人。這時,皇帝失去了高度的權利實行權。比如,在立儲君一問題上,大臣與皇帝之間爭執(zhí)了很多年,最終以萬歷的沉默和消極抵抗使整個朝廷失去了勵精圖治的機緣。因此,一個時代需要高度集中的權力和治理權,或者有科學合理的政府機構,有相應的法律規(guī)范來界定各種問題,才能在一定程度使上命順利下達,保持政府的工作效率,時代才會有快速的發(fā)展。

  其次,世間已無張居正。張居正功過都不小。其功一面,在他輔政的期間,整個朝廷風平浪靜,雖然也有暗涌翻浪,但相對來說還算太平。而且張居正精明干練,做出不少令人贊佩的政績,實際地地惠及到了官民。其過的一面,在萬歷皇帝親政期間,張居正為了達到自己的私利也好,或國家大局也好,張居正私下串通心腹大臣向萬歷皇帝上書,經過皇上的允許后,身為首輔的張居正就可以達到自己的政治主張。這一過程仿佛架空了萬歷皇帝的權利,張居正以自己的門生和同僚為棋子,根據自己的意愿間接地施政,而欺騙了皇上,這是欺君之罪。在張居正的生前,其一直是榮華富貴、萬千寵愛于一身,并且由于懼怕張居正的權力威嚴,眾多內存埋怨的官員都沉默下來,而等到張居正離世后,醞釀很久的口誅筆伐在短時間里爆發(fā)了。在事實面前,萬歷皇帝看清了自己與張居正之間的恩恩怨怨,并且將更多怨恨凌駕于恩情至上,堅決地清算了張居正各種過失。張居正在位期間,由于得到萬歷皇帝的信任,下領朝中重臣,上面君主,享受了無限的權力和富貴,但他并不能恪守儒家的倫理道德,而失去了標準的職業(yè)和道德操守,從而引火燒身。

  再次,首輔申時行。作為張居正的繼任者,申時行放棄了張的大刀闊斧式的改革,實行較為和緩地施政方針政策。他認為作為首輔,“他寧可被目為大和事佬,甚至被批評為犧牲原則的政客,但他堅持他調劑折衷的原則,他確實看透了國家為解決問題而設立文官,但國家的最大問題也就是文官。而奇怪的是,以張居正的精明練達,竟忽視了這樣基本而簡單的事實。”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申時行有成功之處。申時行在萬歷皇帝和朝中百官之間搭起了溝通的橋梁,當百官的意愿無法在皇帝面前通過時,一些牢騷只能發(fā)泄給首輔申時行。當萬歷皇帝要將意愿付諸實施時,百官以儒家倫理道德和先朝既定的規(guī)范為說辭阻止萬歷皇帝。比如,在立儲君一事上,百官拿出各朝各代的各種事例來勸解萬歷皇上,可是雙方的均不退讓使朝廷陷入了消極狀態(tài)中,而申時行沒有能及時化解這種癥狀,他應當為這種過失負責。申時行的和緩政策為其營造了平和的政治環(huán)境,比如張居正“把所有的文官擺在他個人的嚴格監(jiān)視之下,并且憑個人的標準加以升遷或貶黜,因此嚴重地威脅了他們的安全感。”而“申時行對參劾過自己的官員概不追究,甚至還建議其中的幾位官員晉級!币虼耍陼r行得以善終,而且退隱歸鄉(xiāng)后,大壽時仍受到萬歷皇帝的恩賜。

  一個是不斷成長的皇帝,當遇到施政的強大阻力后,消極地面對朝政。一個是大權在握,精明練達,卻最終不得以善終的張居正。一個是處處努力地營造和緩的政治環(huán)境,以和事佬的身份而受眾多百官的尊敬的申時行。從他們的性格、思想、政治方針政策等多個角度看出來,整個時代作用于他們身上的烙印,其身后所留下的諸多評論值得我們當下之人為之深思和學習。

  《萬歷十五年》初中的讀書筆記 篇2

  當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各人行動全憑儒家簡單粗淺而又無法固定的原則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創(chuàng)造性,則其社會發(fā)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黃仁宇

  黃仁宇所寫的《萬歷十五年》與以往我讀過的所有歷史類書籍都不大相同!肮1587年,在中國為明萬歷十五年,論干支則為丁亥,屬豬。當日四海升平,全年并無大事可敘……在歷史上,萬歷十五年實為平平淡淡的一年!彼纫匀f歷十五年這個“平平淡淡”的一年講起,一開篇就給讀者留了一個懸念:既然平平淡淡,那為什么還要用一本書來寫呢?這問題的背后是作者想展現(xiàn)出來的野心。用吳曉波的話說,就是“你即便在大海的任何一個角落舀起一杯水,我都能告訴你整個大海的秘密!

  黃仁宇從僵硬的中國歷史身軀中取出一小段,在現(xiàn)代的顯微鏡下細致觀摩。

  我讀完這本書便發(fā)現(xiàn),萬歷十五年“隱瞞”了太多太多的故事。統(tǒng)治者萬歷皇帝,大學士申時行、首輔張居正、模范官僚海瑞、自由派知識分子李贄、抗倭英雄戚繼光等,這些人物時間交叉往復,人物彼此之間也發(fā)生某些聯(lián)系。通過人物我發(fā)現(xiàn)了一些秘密,這就是我開篇所引用的話的具體體現(xiàn)。

  我還發(fā)現(xiàn)萬歷十五年雖是平淡的一年,似乎沒有發(fā)生什么驚天動地的大事,但實際上,從這年起,王朝的覆滅已經不可避免了;蛘卟粦撨@么說,應該說王朝的覆滅已經注定了,而只是從那時起,端倪更明顯罷了。

  黃仁宇是以這么一段話結束他的作品的:“1587年,是為萬歷十五年,丁亥次歲,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無事可記,實際上我們的大明帝國卻已經走到了它發(fā)展的盡頭。在這個時候,皇帝的勵精圖治或者宴安耽樂,首輔的獨裁或者調和,高級將領的富于創(chuàng)造或者習于茍安,文官的廉潔奉公或者貪污舞弊,思想家的極端進步或者絕對保守,最后的結果,都是無分善惡,統(tǒng)統(tǒng)不能在事業(yè)上取得有意義的發(fā)展,有的身敗,有的名裂,還有的人則身敗而兼名裂!

  不得不說,黃仁宇以一個“大歷史視野”去看歷史,使得他的書在同類書籍內脫穎而出。不過,雖說黃仁宇的這本《萬歷十五年》占據歷史類書籍銷售榜首二十年,但在當時黃仁宇寫出這本書后,被一些史學家說不夠嚴謹,黃仁宇本人卻有點得意地寫道:“不時有人說及,黃仁宇著書缺乏歷史的嚴肅性,他們沒有想到,我經過一段時間奮斗才摒除了所謂嚴肅性!

  《萬歷十五年》初中的讀書筆記 篇3

  《萬歷十五年》講述了明代從繁榮帝國走向崩壞的過程,是對“明”這個朝代敗因的總結。在這一年里,無數駭人聽聞、在當時卻十分尋常的事件,訴說著這一朝代的破敗不堪。然而在這破敗不堪的年代里,我看到了仍有人為了自己的信仰、對于國家的信仰奮斗著,讓人不能不為之感動。

  明代走到了萬歷十五年,法制體系崩毀,社會秩序靠看不見、摸不著的道德維持。加上極低的官俸,缺乏組織、管理的稅收與生產,腐敗成了生存必須,人的欲望便開始將社會往邪惡的方向引領。無法用法律管束的欲望毫無限度地膨脹,百姓生活無人問津,各集團只顧得一己私利,“陰”與“陽”的距離越拉越大。與此同時,皇帝也受不了對自己那異乎尋常的管束,開始消極怠工。國運,正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下滑。但是有識之士仍然存在。張居正作為一朝元老,提拔人才,整頓朝廷,試圖扭轉國運。書中的張居正作風強硬,英明果斷。盡管對張居正的生活、作風書中略有貶意,但畢竟可以看出,張居正并不是按自己私欲行事。但他死后,因其過于強干的作風而被對手們毫不留情地抨擊,家財盡沒,兒女盡削職為民。以這位太師的眼光,未必料不到身后之事。因此我認為,比起一己私利,堅持自己認為對的事,對張居正而言更有意義,也是他不變的初心。

  相同際遇的人不可計數:戚繼光橫掃倭寇,修繕邊防,卻只能一人終老;李贄生前聲名遠揚,多有著述,卻落得個獄中自殺的下場。他們都沒能得到善終,都遭到了命運不公正的對待,但只要一有機會,做過事的他們仍想再做一次。海瑞也是如此-------一意孤行、鉆牛角尖兒,讓部下連家人都養(yǎng)不活的他,不算是一個高水平的領導,但揣一顆奉公廉潔之心,全然不為生活的困難、現(xiàn)實的殘酷而折腰。兩次當官,他的態(tài)度一點沒變,仍為天下蒼生,為自己的信仰戰(zhàn)斗。

  萬歷十五年,表面是一個普通年代,而我認為它已經是一個亂世了。道德在那個年代已經紊亂,養(yǎng)活自己是正義,對他人盡忠盡孝是正義,對國家盡心也是正義,而這些正義之間又有種種糾葛與矛盾,讓人是非難辨,于是出現(xiàn)了一批只相信自己的人。在那個欲望橫流、毫無法治的世界上,他們選擇追逐內心的信仰,在這個思想的亂世里,為這個國家、為心里的正義獻出最后一份力量。

  《萬歷十五年》初中的讀書筆記 篇4

  一代名將戚繼光在萬歷十五年的十二月十二日去世。

  但《萬歷十五年》,不止這一年。

  在歷史書中,戚繼光是明朝杰出的軍事家,是帶領中國軍民抗倭的民族英雄。但在這本書里,他被指巴結權貴,崇尚迷信,并且都列出了實證。

  大概是我學識淺薄,剛翻看這本書時,六人的名字里竟只認得戚繼光,因而率先翻看的,必然是戚繼光的那一部分。

  明朝軍官的任命多數以“世蔭”的形式而繼承父業(yè)。任命的程序相當復雜,大致是高級將領的子孫需要降幾級繼承,低級軍官則無需降級。中期開始,情況稍有改變,推行武試,任何有志于成為軍官的人只要考試及格就可以取得進身之階。但事實上由考試及格充當軍官并上升為高級將領的,可謂絕無僅有。而且這種武生的考試又重在刀槍弓馬是否嫻熟,由文官主持的筆試,其要求不過是粗通文字而從未涉及軍事科學。各處所開辦的“武學”,也以儒家經典作為主要的講授內容,其教學進度,以“每日總授不過二百字”為原則。用這種方法培養(yǎng)出來的高級將領,幾乎很少有人具備運籌帷幄的謀略。在這種情況下,戚繼光就顯得彌足珍貴。

  戚繼光在所招募的新兵中建立鐵一般的紀律,這是戚繼光的軍隊取勝的必要保證。除了部隊的素質以外,主帥戚繼光卓越的指揮才能是決定勝利的唯一因素。

  這些都是我們在歷史書中所認識的戚繼光,那個赫赫有名的民族英雄。但這本書中,還有我們不曾了解的那一面。

  他巴結權臣張居正,曾花重金購買美女作為禮品奉給張居正;他崇尚迷信,親自設計制作各營連的軍旗,在軍旗上繪繡天上的星星或者傳說中鳥首人身的圖象,以象征他們的指揮官。他重視黃道吉日和生辰八字,而在向部下訓話的時候,又常常提到善惡的因果報應;這位民族英雄的結局似乎也不大配得上他的榮耀。戚繼光在生命中的最后幾年墜入了寂寞和凄涼。張居正死后7個月,他被調任為廣東總兵,官職雖然依舊,實際上已經失去了拱衛(wèi)帝都的重要地位。

  戚繼光死去以前,他的妻子已經遺棄了他。他不事私蓄,在被斥退以后,竟至一貧如洗,甚至醫(yī)藥不備,令人唏噓不已。

  我也不曾想過一代民族英雄晚景竟是如此凄涼,這與我們印象中的戚繼光相去甚遠。但細想,卻又似乎是合理的。一個人的存在,是立體的,總有一面被陽光籠罩,也因為這抹陽光,這個人的身上也必定存在處于陰影中的一面。有人可以永遠站在陰影里身上沒有一絲光亮,卻沒人可以做到無死角地被光亮籠罩。

  《萬歷十五年》初中的讀書筆記 篇5

  一直以來,我就對中國歷史特別感興趣,尤其是中國古代史。通過文字記載,你可以深深地感受到古今的差距。但有一樣東西是貫穿古今中外的,就是人的智慧。古代有令人驚嘆不已的各種手工藝,現(xiàn)代有嘆為觀止的高新技術,這都是人的智慧的結晶。而人的智慧也體現(xiàn)在治國理政上,尤其是帝王!耙糟~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這一句話就很明顯地道出了歷史的重要性。

  《萬歷十五年》這本書是我在閱讀了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對明朝的歷史產生了很大的興趣,進而閱讀了一點明朝的歷史著作。明代的皇帝,除了世人比較熟悉的朱元璋和朱棣以外,其他的了解的并不算多。對于明朝,總體的印象就是皇帝比較荒唐,宦官比較勢大?戳诉@本書后,我對歷史人物形象有了很大的改觀。無論是哪一個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除了官方定位,也有屬于自己的人生。他們并不是教科書上描寫的那么不堪,或那么完美,但他們也是有血有肉的人,是歷史巨輪下的拼搏者。

  統(tǒng)觀萬歷十五年這本書,是采取傳記體鋪敘方式展開了對明朝萬歷年間的六位重要歷史人物故事的描述,全書共講述了六個人物——一個皇帝(萬歷)、兩任元輔大學士(張居正、申時行)、一個模范官僚(海瑞)、一個杰出孤獨的將領(戚繼光)、一個自相沖突的哲學家李贄。這些人物都個性鮮明,作者之所以以他們?yōu)楣适轮骶,大概也是因為他們在明朝歷史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然而,他們在歷史長河中又顯得是那么渺小,在時代面前他們都是蕓蕓眾生,自身的命運從一開始就被限定了發(fā)展軌道,他們試圖打破它,卻發(fā)現(xiàn)到頭來一場空,因為所有人都被時代裹挾著前行。

  萬歷皇帝表面上看是那個時代的中心,是那段歷史的主宰者,因為他有高高在上的皇權,然而事實上,他是最可憐的人,他所處的時代是文官集團勢力龐大的時代,他所處的時代是思想受程朱理學深刻影響的時代,所以他有“人欲”則不達,一是受文官集團勢力的牽制,二是受他內心思想的羈絆。他從小所有的教育與文官集團集體認同的道德標準如出一轍,這些從始至終束縛著他。他試圖打破這個無形的牢籠,以至于在張居正死后要那般絕情的清算他,但最后這種種在后人看來竟像個孩子打翻瓶瓶罐罐撒撒氣而已,這種報復行為對于他自身獲得真正的自由沒有任何裨益。身為皇帝又怎樣,時代決定了他的命運。

  張居正想要中興明朝,整頓稅收,大權獨攬時尚能推動少量地區(qū)執(zhí)行,卻觸動了文官集團的利益。所以他一死,所有改革全部恢復原樣,自己也身敗名裂。

  申時行吸取了張居正的教訓,不再強力推動,改成和稀泥,努力在協(xié)調各方利益的情況下做好事情,卻只是小修小補,還被文官集團罵道德不夠。

  海瑞選擇相信德,過的一貧如洗。但受時代所限,他判案仍然是根據德,而非法律。同時他太扎眼,為整個文官集團所不容。

  戚繼光非常現(xiàn)實,從小兵用的武器、戰(zhàn)術,到治軍方略,戰(zhàn)略戰(zhàn)術,都按照實際情況來。該送禮送禮,該送美女送美女。即使這樣,在他的靠山張居正倒臺后,他也被迅速罷官。

  李贄的悲劇,不在于最后的自殺,而在于他從來沒有圓融一體,自身思想前后矛盾。他希望能彌合文官集團的私欲和道德,這幾乎不可能。

  《萬歷十五年》里的每個人,就這樣在激蕩和反抗中走完了一聲,迎來最終的大失敗。最后,從作者的大歷史觀得出結論:1587年,即萬歷十五年,表面上無事可記,然而四海升平的表面之下,千年帝國崩潰的隱患早已埋下。書中所述的人物都是悲劇性結局(皇帝也不例外),故萬歷十五年的歷史,也是失敗的歷史!其著作主旨在書中末段提出:“當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各人行動全憑儒家簡單粗淺而又無法固定的原則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創(chuàng)造性,則其社會發(fā)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補助技術之不及。”

  《萬歷十五年》這本書可以說為我打開了一個全新的視野,從簡單的、看似毫不相干歷史事件多角度分析了整個明朝社會所遭遇的空前危機,引起人的深思。

  《萬歷十五年》初中的讀書筆記 篇6

  萬歷皇帝,明神宗朱翊鈞,在位48年,年號萬歷。

  這不是一本類似《明朝那些事兒》歷史調侃小說,而是一本明史研究專著,作者以敏銳的眼光選取了1587年,即萬歷十五年,圍繞發(fā)生在這一年以及聯(lián)系前后幾年的事兒,觀察著明朝的走向。

  書中介紹的張居正,申時行,海瑞,戚繼光,李贄,都是曾經有過片面印象的歷史人物,當然,也包括萬歷皇帝。讀罷此書,明朝人物的形象從書本中只言片語的介紹充實成一個個鮮活的立體形象。萬歷十五年,看似歌舞升平,其實,平靜水面下已經暗流涌動,這一年發(fā)生的小事,將在日后掀起巨大的波瀾。

  書中最吸引我的是張居正一章,曾經路過張居正故居,那時還不知道張居正是誰,看完才明白,張居正輔佐幼年的萬歷,鞠躬盡瘁,死后因為一些小事被抄家,政治真是一個好玩的東西。明朝朱元璋借胡惟庸案廢掉了宰相一職,所以皇權打到了頂峰,但是沒有宰相,政務纏身的皇帝就疲憊不堪,所以有人查閱史料證明了朱元璋當時有多么兢兢業(yè)業(yè),皇帝是一個沒薪水,不升職的工作,朱元璋干的不亦樂乎,但是他的后代就未必了,明朝是出奇葩皇帝最多的一個朝代,木匠,和尚,畫畫,反正就沒幾個喜歡上朝的,等到勤勉執(zhí)政的崇禎皇帝即位,明朝已經行將就木了。

  還有戚繼光,影視劇中的明朝無非兩件事兒,要么東廠西廠錦衣衛(wèi),要么福建浙江倭寇亂。戚繼光一直被認為是一個民族英雄,事實上他的確是,但是戚繼光只是守土,并沒有建功立業(yè),倭寇漸漸平息之后,便被調往京薊,拱衛(wèi)京師了。

  讀明朝的政治會覺得很有趣,中央雖然集權,但是在管理上,好像沒有出現(xiàn)一個統(tǒng)一的征兵募糧之類的機構,沉浸在自給自足的傳統(tǒng)社會中,資源協(xié)調交由下層地縣自己組織,明朝的執(zhí)政是以傳統(tǒng)儒家觀念,用道德約束將整個國民塑造成簡單的個體,尊老愛幼,明禮誠信,所以從這方面去看,做一個明朝的子民還是挺好的,當然,是指1644年之前的明朝。

  《萬歷十五年》初中的讀書筆記 篇7

  戚家軍大敗倭寇,保衛(wèi)一方平安,其頭功當然是戚繼光的。戚繼光一手創(chuàng)立的戚家軍是革命性的,其軍紀之嚴明,戰(zhàn)術之先進,在當時都是獨一檔的存在,是戚繼光讓軍隊真正成為一支軍隊,而非一群散兵游勇。不過有了嚴明的軍紀,先進的戰(zhàn)術,是不是還缺少點什么?哦對了,軍隊戰(zhàn)斗力的強大,還離不開強大的武器支持。我們經常吐槽我們發(fā)明了火藥卻只是用來放煙花,發(fā)明了指南針卻只是用來游玩,然而并不是沒有有識之士認識到了火器的價值,戚繼光就曾上書陳述火器的重要性,然而他的建議并沒有得到有效的落實。糟糕的后勤制造出的火器甚至有爆炸的危險。和他有類似遭遇的還有一代名將俞大猷,他提出的是水師的重要性,他曾建議把陸軍軍費的一半用到水師上,以此來在海上就擊退倭寇,可惜這并沒有引起重視,俞大猷只能抱憾而終。究其原因,我們不能簡單地把過錯都推到當權者頭上,他們固然有鼠目寸光的一面,可是即便他們深謀遠慮,贊同俞大猷的提議,那么事情就一定能辦成嗎?倒也不見得,這些問題已經超越了軍事的范疇而涉及到了政治。再次重復一遍那句話:我們的國家是以禮儀道德為治國根本的,法律或者規(guī)章制度已經淪為形式,甚至掩飾違法行為還被認為是忠厚識大體,總之一切都是為了安安穩(wěn)穩(wěn)過日子,我感覺用諱疾忌醫(yī)來形容很合適。那既然沒有法律規(guī)章的約束,就自然也不能期待行政效率有多高了,而效率低下是技術的進步的天敵。松散的組織結構里容不下現(xiàn)代技術,而現(xiàn)代技術一定會推動社會趨于精密,這是兩種力量的交鋒,可惜的是當時還是舊勢力更加強大。

  既然現(xiàn)實如此,戚繼光也沒有因此忿忿不平,而是采取了更加務實的策略,火器不好用那就不用,我用軟實力照樣橫掃倭寇。更能體現(xiàn)他的智慧的地方是他對于政治也是洞若觀火,本朝重文輕武,文官們不會容忍武將和文官平起平坐,戚繼光清楚地認識到了這一點,因此他只是把軍事技術作為必要的輔助,這讓他受益良多。這一點,值得海瑞學習,雖然海瑞是文官,戚繼光是武將,然而在性格上海瑞倒更像是一個武將,戚繼光更像文官。這對他們的仕途有決定性作用,海瑞被彈劾被迫去職,而戚繼光則得到了一個武將所能得到的所有榮譽。并不是說他們做官只是為了虛名,不過有了地位才能大展拳腳不是嗎?

  可單單憑借這些,亦不足以幫助戚繼光建功立業(yè),還要朝中有人。張居正和戚繼光可謂黃金搭檔,他們都有雄心壯志,都有銳意改革的決心,也都有不世出的才華,因此張居正對于戚繼光也是盡力提攜,為他創(chuàng)造出了自由發(fā)揮的空間,也才有了戚繼光的赫赫戰(zhàn)功。

  前文所述皆為作為一名將領的戚繼光,現(xiàn)在我們來認識一下另一個戚繼光。戚繼光會寫詩,這樣的跨界是相當難得的,這也為他贏得了文官們的尊重,看來無論什么時候都是藝多不壓身啊。

  最后,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真的是一條鐵律,張居正是這樣,海瑞是這樣,戚繼光也沒能例外。其實戚繼光和張居正關系密切或多或少也有這方面的原因,他讓家人給張居正饋贈禮物就見于張居正的書牘。他娶妾生子,卻把他們隱藏起來,他潑悍的夫人對此一無所知。戚繼光并不能完美地適配于傳統(tǒng)的道德框架,在頌歌里我們可以忽略這些,不過在歷史中,我們要直面它。

  戚繼光最后孤獨地死去,其實自張居正去世的那一刻起,戚繼光在歷史舞臺上的表演也快要結束了。在這個道德至上的國度,任何一點瑕疵都可能被大做文章,更何況是一個和張居正關系密切的武將呢?文官們自然不會放過他。戚繼光,孤獨的將領,可是孤獨的又何止戚繼光一人?武將們出生入死,保家衛(wèi)國,還不如文官的筆桿子和嘴皮子管用。這是這個時代武將的悲哀,也是大明王朝的悲哀,因為在東北的白山黑水間,一個名叫努爾哈赤的人正在厲兵秣馬,虎視眈眈。

  《萬歷十五年》初中的讀書筆記 篇8

  最初,是對黃仁宇先生的“大歷史觀”感興趣,所以抱著強烈的好奇心翻開了《萬歷十五年》。后來一發(fā)不可收拾,記得大概從去年九月開始讀,斷斷續(xù)續(xù)讀了很久,讀到今年七月,竟已刷了三遍,有種上癮的感覺,而且每遍都有新的收獲。黃先生的書讓我從新的視角去審視、解讀歷史,感覺耳目為之一新,眼界為之一開,回味無窮,而這遠遠比單單了解歷史事件來得有趣和重要的多。

  《萬歷十五年》,正如它的書名一樣——1587,這一年沒啥特別的事發(fā)生。是的,就在西方文明已經開始在大洋上開疆擴土的時候,對于世界另一端古老王朝的帝王、首輔、諫臣、將領、大儒而言,1587這一年卻是極為稀疏平常的一年,一切都按照預定的軌道悄然有序地進行著。然而正如靜水流深,表面的不動聲色之下,誰也不知有多少的勁流在涌動、狂瀾那樣,大明皇朝在歌舞升平、花團錦簇的背后其實早已埋下末路窮途的伏筆:一位當初雄心壯志、克己守禮的帝王在受到親侍近臣欺騙后對朝政心生失望厭倦;一位有心輔助君主、溫和謙讓的首輔深陷黨派之爭、疲于應付;一位早已離世的重臣仍釋放著他的政治影響力、引發(fā)朝局動蕩;一位鐵面無私、憂心天下的清官卻屢遭排擠、孤獨終老……其實每個人的初衷都希望這個王朝能走向世界之巔,然而在實現(xiàn)家國理想的道路上,他們越走越偏、越走越遠。是的,有時候,當你滿心以為你能夠左右世界的時候,歷史總會給你當頭一棒,最后你只能大失所望、哀嘆無力回天,不得不妥協(xié)求饒,成為歷史的附庸者,隨波逐流。

  為什么帝國的夢想總是破滅,黃先生在書中給出了答案。一直以來,作為稻作文明的典范,我們的國家深受儒家傳統(tǒng)思想影響,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我們認為“仁政”、“德治”才是一個國家得以長治久安的根本。那么怎樣才能有效地使政策在幅員遼闊的國家由上及下全面推行?我們的先祖?zhèn)冿@然很有智慧,他們認為“禮治”才是唯一符合正解的選項,于是他們制定出一系列簡單粗狂的道德標準來規(guī)避復雜的政治架構(對的,這也就是被我們所熟知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等等)。天子的一言一行既是萬民的遵守范本,也受眾人的監(jiān)視督促。從一方面來說,“禮治”使朝政簡化,臣民們不一定要明白施政者的用意,只需埋頭遵守,即可達到政通人和、相安無事的效果;從另一方面,這樣“禮治”又極其脆弱,因為把這樣一個龐大帝國完全地交托到一個人(或者一部分人)的品德之上其實是非常危險,畢竟天子不是真正的神明(他同樣是一個有血有肉、既會沖動又會感傷的“人”),大臣們也有著這樣那樣的自身局限,這種看似堅不可破、高效便捷的制度其實自帶bug,又何以能夠獨善其身呢?所以呀,一味追求虛無縹緲的道德至上,而又在法律上缺乏創(chuàng)造性,“其社會發(fā)展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補助技術之不及!

  同樣加速帝國滅亡的是明朝的文官集團、文官文化。書中有這樣一句話:“難道一個人熟讀經史,文筆華美,就具備了在御前為皇帝作顧問的條件?難道學術上造詣深厚,就能成為大政治家!鼻嗄甑纳陼r行就曾對文官當政有所疑惑,但是這就是當時明朝的政治生態(tài)。文官集團既支撐著帝國的運行,又是帝國的毒瘤(做事缺乏條理、庸政懶政、表里不一,拔與不拔,都是懸在整個帝國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因為整個文官集團是依附中央集權、道德管理而產生的,而在道德管理的社會里,道德不僅可以指導行政,而且可以代替行政,天底下的大道理都可以常情來度量,即使是最為嚴格的教條,也承認因情理而發(fā)生的例外。這就加深這個階級的兩面性。一面要標榜著、維護著世人公認的政治理想,一面又有著各自的七情六欲、暗箱操作,這就是這個階級失敗的原因,這也就是整個帝國失敗的原因。

  《萬歷十五年》,一本優(yōu)秀的書籍,但由于我見識粗淺,不足以囊括書中精華,只能談談個人感受。對明史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找來一讀。

  《萬歷十五年》初中的讀書筆記 篇9

  《萬歷十五年》這本書作者是黃仁宇,是一本歷史學著作。

  選取了明朝萬歷十五年(1587年)作為考察切入點,運用歷史小說的敘事模式和傳記體式的章節(jié),通過對關鍵歷史人物悲慘命運的描述,探析了晚明帝國走向衰落的深刻原因。

  書中以萬歷皇帝、申時行、張居正、僚海瑞、戚繼光、李贄等人之間的關系矛盾。

  《萬歷十五年》以1587年為關節(jié)點,在歷史的脈絡中延伸,從政治、經濟、軍事等各個方面的歷史大事與人物著手,記敘了明朝中晚期的種種社會矛盾和開始走向衰敗的跡象。作者指出,“這些事件,表面看來雖似末端小節(jié),實質上卻是以前發(fā)生大事的癥結,也是將在以后掀起波瀾的機緣。其間關系因果,恰為歷史的重點”。正是從這些細枝末節(jié)的中,作者認識到,萬歷十五年是明朝甚至是整個中國封建社會走向滅亡的轉折點,是歷史的關節(jié)點。

  在第一章“萬歷皇帝”中,作者以萬歷皇帝的角度,描述了身為君主的種種限制與無奈,從深層角度分析了其消極怠政的原因及其逐漸消極反抗的過程。作者從萬歷皇帝的角度展開分析,剖析其怠政的原因,站在萬歷皇帝的視角,讓讀者看到了一個較為真實的、不一樣的皇帝,使讀者對萬歷皇帝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使得萬歷皇帝這一形象生動而豐滿,更對其昏庸的印象多了一份理解與同情。

  《萬歷十五年》初中的讀書筆記 篇10

  萬歷十五年,公元1587年,在歷史上,萬歷十五年實屬平淡的一年。著者以萬歷皇帝、首輔大臣張居正、申時行、海瑞、戚繼光以及李賢為線路,通過描述幾人的生平歷事,來翻開萬歷及大明王朝的歷史。萬歷十五年,在當朝朝廷發(fā)生了若干歷史學家易于忽視的事件,但實質上卻是以前發(fā)生大事的癥結,也是將在以后掀起波瀾的機緣。表面上看來,是歷代王朝所在平常的事情,但有些看似平常的事情卻對未來乃至整個中華民族的發(fā)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看《萬歷十五年》第一遍的感受是以德治國也許是理想中的治國之略,但是在實施時,卻是與社會制度、社會發(fā)展不相適應。至少來看真正實際治國之略是以法治國,輔以于以德治國,法律至高無上。社會的不斷發(fā)展進步,執(zhí)政者卻依舊固守原油的固封道德治國,不思創(chuàng)造新的制度,只求平衡穩(wěn)定。又是既得利益集團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停步不前,固守舊德,致使新的思想、新的創(chuàng)造無法施展,隨之大明帝國落伍與世界潮流,直至改朝換代。

  萬歷十五年,提及兩千年前的孔孟之道,在過去曾經是領導和改革社會的力量,至此已成為限制創(chuàng)造的牢籠。龐大的帝國,不依靠公正而周詳的法律,卻依靠固化的道德信條;各人行動全憑儒家而又無法固定的原則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創(chuàng)造性,則其社會發(fā)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萬歷十五年,1587年,西班牙艦隊征戰(zhàn)英國的前一年,通過對這一年幾個人物看似平常事情所寫,卻對以后乃至民族發(fā)展產生深遠影響。萬里中樞集團固閉自封,不聞世界之事,是以落伍于世界,是以隕落的淵源。不過終究是上層建筑的發(fā)展已經無法適應社會的發(fā)展,勢必為歷史所拋棄。今日之于我們、民族、國家、企業(yè)、個人,亦于如此!

  《萬歷十五年》初中的讀書筆記 篇11

  黃仁宇的這本《萬歷十五年》在我看來,是以一種小見大的手法,闡述了全文的中心思想:“萬歷十五年平淡無奇,明朝注定滅亡!

  在平淡無奇的一些日常生活背后,導致了一個不平凡的大帝國的滅亡.

  細想來,這慎密的思維令人嘆為觀止。就好像你看到的,只是冰山浮在水面上的一角罷了,但他的懸浮是有必然性的,當歷史由日常最平凡的生活反應,只能暗嘆世事的無常和世道的輪回了,明朝的滅亡早已決定在萬歷十五年,在李自成打進北京城時,只是把這具早已死亡的行尸走肉踩進了塵埃罷了。

  如果把我們自己代入而是的萬歷的視角,我發(fā)現(xiàn),這個遙遠年度的皇帝,與我們何其相像。也曾樂于上進,也曾經勵精圖治、喜歡讀書,曾經對這世界也充滿了期待與向往,任何人,任何事,都有著最根本的原因。他本不是暮氣沉沉、消極厭世的人,我不知道錯在誰,只是想,如果在一開始就給他自主選擇的權利,讓他以自己的角度為自己做些什么,將他當作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確切的說是有尊嚴的獨立個體來看待,或許一切都會不同吧。萬歷皇帝作為學生,臣僚做為教師,最大的失敗之處,是大臣們剝奪了萬歷作為一個聰明的年輕人應有的個性、思想和活力。當一種事情變得被逼無奈,在有趣的事情,也會失去最初的興趣與對這件事的所有美好的感官。第一印象很難破壞,但并不是牢不可摧。

  我也會思考,張居正是否一開始就是一個罪孽罄竹難書的奸臣,沒有人會和自己同一立場的事物或人過不去,那無異于自找煩惱。我覺得,他也曾想明朝國富民強。若是換個立場考慮,他也只是個有些剛愎自用的,有些缺點,同時也很聰明的大臣罷了?追蜃釉浾f過,“唯女人與小人難養(yǎng)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比欢@句話所反映的,在我看來則有更深層的含義!半y養(yǎng)”的豈止是女人和小人?我一向信奉“距離產生美”,任何人,任何事,了解了,熟悉了,都會變得不那么好,畢竟人無完人;实凼沁@樣,張居正也是這樣,大多數人,都是這樣的。中正的看待一件事后,你會發(fā)現(xiàn),黑不是那么黑,白不是那么白,生活從不像京劇的臉譜,紅臉白臉分的分明,總有灰色。

  文章的最后,黃仁宇先生是這樣結尾的:“1587年,是為萬歷十五年,丁亥次歲,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無事可記,實際上我們的大明帝國卻已經走到了它發(fā)展的盡頭。在這個時候,皇帝的勵精圖治或者宴安耽樂,首輔的獨裁或者調和,高級將領的富于創(chuàng)造或者習于茍安,文官的廉潔奉公或者貪污舞弊,思想家的極端進步或者絕對保守,最后的結果,都是無分善惡,統(tǒng)統(tǒng)不能在事業(yè)上取得有意義的發(fā)展,有的身敗,有的名裂,還有的人則身敗而兼名裂!

  《萬歷十五年》初中的讀書筆記 篇12

  《萬歷十五年》這本書采用了一種敘述歷史的新方式。我們接觸的歷史作品,嚴肅的居多,學術研究的居多,很多歷史書藉閱讀時需要有一定的歷史功底,大部分讀起來有枯躁的感覺。而黃仁宇的這本書,介于學術與通俗之間,讀起來有如在讀一本小說。他的文字雖然通俗,文筆也不失生動,卻在深入淺出中演繹了深刻的道理,字里行間充滿了微言大義,為中國歷史的研究和寫作開辟了一塊新的天地。每一位閱讀這本書的人都會覺得,原來歷史可以這樣寫,原來歷史是如此的有趣、復雜、豐富,原來歷史人物并不像我們的教科書上講的那樣單調、格式化。

  從書中我們看到,張居正搞經濟體制改革,在道德立國的環(huán)境下,試圖改變文官系統(tǒng),以效率代替道德倫理對官員進行績效管理,卻得罪了全體官員,招致死后兩年被抄家。申時行試圖建立和諧社會,希望通過誠意感化官員們道德的一面,使“不肖者猶知忌憚,而賢者有所依歸”,卻因為立太子一事被迫辭職。海瑞試圖保持執(zhí)政意識形態(tài)集團先進性,卻僅憑一人之理想,干預境內的農田所有權,同時損害了地主和農民的經濟利益,而被迫辭職。戚繼光試圖實現(xiàn)國防現(xiàn)代化,采用現(xiàn)代軍事理念管理軍隊,并且取得了輝煌的勝利,但是張居正倒了,戚繼光也跟著被革職。李贄主張個性解放、思想自由、提倡功利主義,但在當時的環(huán)境下,最后選擇了自殺。作為他們的統(tǒng)治者,萬歷皇帝,實際上也失敗了,雖然貴為皇帝,他并不自由,他不能出皇宮到各地視察,不能將自己喜歡的兒子立為太子,甚至不能決定死后和自己喜歡的嬪妃葬在一起,于是他三十年不理朝政。

  從他們身上,我們清楚地看到,整個明代社會在發(fā)展,但是國家管理系統(tǒng)卻保持原樣,而且一切改革都被視為異端。所以那些歷史人物雖然努力想作出改變,但在整個一成不變的體制面前卻只能碰壁,帝國也就走到了盡頭。

  以史鑒今,通過讀《萬歷十五年》,我們了解到,法治與德治在中國自古就是一對矛盾,當今中國正進入社會轉型期,改革所產生的利益的重新分配,需要我們居安思危,時時去撥開安定的表象,看清這個時代的脈絡和架構。這也是黃仁宇的《萬歷十五年》,想要告訴我們的,就是用望遠鏡的眼光來看待歷史。

  《萬歷十五年》初中的讀書筆記 篇13

  《萬歷十五年》是黃仁宇先生所寫的學術理論著作。與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都是寫歷史,但是一個學術性比較強,一個文學性比較強。我看《明朝那些事兒》比較快,閱讀也比較順暢,就跟聽人講故事一樣。但讀《萬歷十五年》的時候感覺挺拗口,也沒有《明朝那些事兒》那樣強的故事性。出于對歷史的喜好,我讀完了它。由此有了進一步了解。

  正如黃仁宇在書中所說,萬歷十五年(1587)在歷史上實實在在是平平淡淡的一年,但在作者的筆下,各種弊病一一顯現(xiàn)。書中介紹了許多有名的人物:萬歷皇帝、張居正、申時行、海瑞、戚繼光、李蟄。

  先從萬歷開始講起,萬歷皇帝在中國歷史上是絕無僅有,以皇帝的身份向臣僚作長期怠工。這是由于文官不容許他廢長立幼,即以三兒子常洵代替常洛為太子。大兒子乃是恭妃王氏所生,而三兒子乃鄭貴妃所生,這鄭貴妃才是萬歷以后重要的情感支柱,他們的愛持續(xù)終身。因此當他覺得受到這種力量的限制時,他便消極起來。迫于輿論的壓力,他不得不立皇長子常洛為太子,常洵被封為福王到河南之國。這是帶有屈服性的。自他消極之后,那些文官便經常上奏章抗議,而萬歷采取的做法即留中,即扣在宮中不加批示。因為不論激烈抑或平靜地答復都讓那些文官達到沽名賣直的目的而暴露他自己缺乏雍容的氣度。而有良心的官員覺得不能盡到他們的責任提交辭呈時他既不援例慰留也不準離職。在他看來,雖然經典上支持推翻無道昏君,但自己畢竟沒有到紂、桀那種地步,所以放任不管。我覺得做皇帝做到這份上也夠可以的了!不知該用無能還是無奈來形容……

  再說一說申時行,其實申時行并不是有什么特別的才能,只是機緣湊巧罷了。他看到前任首輔張居正生前積極采取政策,死后卻險被開墳掘墓。他也學乖了,甚至取消一些張居正在位時實行的政策。申時行作為首輔具有窺測旁人心情的能力。他辦事的原則基于對本朝政治制度的深刻了解。

  在首輔申時行看來,縱使國步艱難,政府的辦事能否收效,仍能以常識判斷。如果各部院寺的文官幾個月都見不到皇帝一面,他們就很難維持信心,認為皇帝陛下對于各種事情仍能充分掌握。所以申時行既然要影響全體文官,那他就必須提供自己的誠意。他寧可被視為大和事佬,甚至是犧牲原則的政客,但他堅持調劑折衷的原則。他看透國家為解決問題而設立文官,而文官同時又是國家最大的問題。

  而張居正作為他的前任,也稱得上是聰明絕頂,卻沒有深刻的認識到這一點。張居正的十年新政,重點在于改變文官機構的作風。加強行政效率是一種手段,張居正的目的是希望國富兵強,而且理財本來也是他的專項,但這一次他卻在他的專長之中買下了失敗的種子。

  他在任時的一個錯誤是勒令各府各縣把稅收按照規(guī)定全部繳足,而事實上這些稅收根本就不可能交足,這就必將導致地方官敲撲小民甚至鞭撻致死。并且這與政府一貫標榜的仁厚精神所不符,也與“間接管制”不符。另一個錯誤是他忽視了文官集團的雙重性格:即雖系公仆,實為主人,文官在標榜“四書”中宗旨時也追求自己的利益。申時行就注意到這一點,所以他才被人稱為“和事佬”。另外,因為在文官集團中那些追求私利的文官固然多,但是也不乏鄒元標那類真正富有自我犧牲精神的人。這樣一來張居正為了提高效率而任用“私人”在那些人看來便是急功近利,任用私人了。

  海瑞,其實說實話,這個模范官僚在歷史中的實際作用并沒有那么大。只不過他成了人們心目中的偶像。他極端的廉潔、極端的誠實,然而從另外一個角度看,也可能就是極端的粗線條、極端的吹毛求疵。就比如隆慶皇帝繼位后任命海瑞為南直隸巡撫,駐扎蘇州。他一到任就把他的“督撫條約”三十六款在各府縣公布。條約規(guī)定:境內成年男子一律從速結婚成家,不愿守節(jié)的寡婦應立即改嫁,溺殺嬰孩一律停止。巡撫出巡各地,府縣官不得出城迎接……這些條例大多繁瑣苛刻,而他干預境內農田所有權更是直接導致了他被參劾而下臺。

  但他的廉潔的的確確,他官至二品,死后卻僅留有20兩白銀,不夠作自己殮葬之資。并且有一次總督胡宗憲以報道新聞的口氣告訴別人海瑞為了給母親做壽,大開宴席,買了兩斤豬肉。這些都足以顯示出海瑞的確清廉。還有一些瑣事可以從側面映證,即在他就任南直隸巡撫的消息發(fā)出后,縉紳之家紛紛把朱漆大門改漆黑色,以期韜光養(yǎng)晦;駐在蘇州的一個宦官則將他的轎夫由8人減至4人……這些人都是怕他們的作風與海瑞的清廉作風不符。

  文臣說完了,接下來說說武將。《萬歷十五年》中記載的戚繼光,大家應該與他比較熟悉了,中學歷史教科書里就有。戚繼光是當朝最有才能的將領,但是他被認為是與張居正關系過于密切而被劾罷三年后仍不能見用。戚繼光的名字在他死前三月被最后一次在御前提出還使皇帝深感不悅,提議者被罰俸三月。1555年戚繼光調任浙江新任時,東南沿海也迭經倭寇的蹂躪。例如一股50-70人的?芫谷粍(chuàng)造了一個奇跡——他們登陸后深入腹地,殺人越貨,如入無人之境,竟超過杭州北新關,經淳安入安徽歙縣,迫近蕪湖,圍繞南京兜了一個大圈子,然后趨秣陵關至宜興退回至武進,以后雖然被殲,但是據稱被他們殺傷的竟然有4000人之多。而南京作為當時的陪都,也有駐軍12萬人,這樣的軍事行動,在世界軍事史上亦屬罕見。面對這樣令人焦慮的局面,他的任務不僅僅單純的擊敗倭寇。

  從他的軍事著作《紀效新書》中可以看到他如何有條不紊的實行建軍計劃,宣布招兵辦法,確立鐵一樣的軍法(連坐法)……他的確是一個有才能的將領,但他在《紀效新書》中所作的不厭其詳的規(guī)定注定他所建立的軍隊一定帶有個人色彩,所以他建立的軍隊被恰如其分地稱為“戚家軍”?墒钱斶@支軍隊建立三十年之后,這支軍隊仍然是戚繼光的個人軍隊,這與文官們的原則不相符,所以戚繼光在文官們心中不是國家的棟梁,而是國家的威脅。又加上戚繼光與張居正的關系過于密切,所以他就不可避免地被嚴厲劾參。

  其實縱觀武將的命運,戚繼光不是個例。雖然他的謝世沒有得到應有的榮哀,但在生前收到的重視仍然要大大超過其他將領。他的朋友,另一位名將俞大猷也具有再造明朝軍事力量的宏圖卻屢被參劾和申斥,壯志難酬。再看其他幾位高級將領,盧鏜先被拘禁,后被斥革,湯克寬則是被拘釋放,命他戴罪立功,最后為國捐軀。諸如他手下的將領胡守仁、王如龍、朱鈺、金科等人也受到革職或戍邊的處分。這些事例不一而足,這主要由文官的武將的關系導致的。在后面會作說明。

  至于哲學家,舉了個例子,李蟄。這個大家也比較熟悉,課本上有。李蟄,黃仁宇先生給的評價是:自相矛盾的哲學家。我覺得這個形容還是比較貼切的。比如在他姚安知府任期滿后,他決定退休,后來住在好友家里靠好友接濟,和好友鬧翻之后,毅然去佛堂居住,與他妻子分隔兩地,在他妻子死后,他悲痛不已,此后好幾年他還一直規(guī)勸別人別輕易剃度,尤其是有近親的人。這不能不說他是個自相矛盾的人。他是儒家信徒,他在1587年以前已經按照儒家的倫理原則完成了對家庭應盡的一切責任后才剃度。但是他剃度又不是單純意義上的遁世,因為他以后的行為代表了全國文人的良心,他剃度僅僅是為了追求自己的個性,當時的環(huán)境已容許他追求自己的個性。他被捕后接受訊問,回答說:“罪人著書甚多具在,于圣教有益無損!痹谒圆脷饨^以前,他用手寫了一句王維的詩以表死因:“七十老翁何所求!”此時他的悲觀情緒已相當明顯。具體怎樣自我矛盾,還得看原作。

  書所介紹的人物至此就已全部介紹完了,接著我想談談這個朝代最突出的問題,文官問題。其實有很多問題都與文官有關。萬歷的消極怠工,張居正和申時行的做法,武將的悲慘命運……都與文官有分不開的關系。文官的數量、薪俸、做法、觀念都會影響這個龐大帝國的運作。

  明朝歷史上除了草創(chuàng)時期的洪武、永樂兩朝,文官凌駕于武將之上,已成為絕對趨勢。文官集團機構龐大,人數眾多。而文官的工資又很低,這就說明文官就必須從收取的稅物上獲得額外收入以補貼家用。一代清官海瑞做到二品大員,死后也沒有足夠殮資。那些低級文官就更不用說了。申時行擔任首輔時,拿出了足夠的誠意,他把人們口頭上的理想稱為“陽”,而把人的私欲稱為“陰”,而他也沒有發(fā)現(xiàn)這種私欲絕對不可能消除。文官向追求私欲這種社會風氣投降的程度不同。大多是在似合法與似非法之間取得一部分額外收入以補貼家用,維持士大夫階層的生活標準,李蟄可歸屬于這一類。少部分極度腐敗,聲名狼藉。還有更少一部分清高自負,堅持只拿朝廷發(fā)放的那點薪俸,海瑞是這類人的杰出代表。

  再從文官的意識形態(tài)上談。文官的做法大多是中庸之道,標榜穩(wěn)健和平。那些武將在他們眼中是血氣之勇。當社會和經濟發(fā)展不相平衡、政治手段無效時,便會導致戰(zhàn)爭。而這對一貫標榜穩(wěn)健和平的文官來說,則是失敗的象征。所以概括說來,武將的領兵作戰(zhàn)與文官的施政原則本就不能相容。這就是文官與武將的聯(lián)系。還有一點,文官會有“訕君賣直”的做法。即當皇帝的作為不符合他們的意愿時,他們會冒死直諫,因為正直是一個昂貴的商品,他們熟讀詩經,深知流芳百世之說。他們寧可犯御前不敬之罪,今日受刑,明日名揚史冊。

  其實文官們的做法大多與自己的追求有關。有人追求信仰,有人追求名利,做法只不過是他們的一種手段。文官集團在歷史上的作用,得自己親自去看看原著。這些實在是一言難盡!

  《萬歷十五年》初中的讀書筆記 篇14

  在世俗道德要求下,人具有兩面性。張居正、海瑞、戚繼光的官場行為充分體現(xiàn)了古代文官的兩面性。一面是孔孟經典思想教導的仁義道德,一面是難以克服的人性弱點。人性本善還是性本惡,我覺得不存在善惡。善惡是道德要求為評價標準。拋開道德,人性存在弱點,這些弱點正是生存的需要產生的利己主義。

  要克服人性的弱點,需要制度,尤其是法律制度。明朝更多的是以道德要求去評價一個人行為的對錯,缺乏制度體系規(guī)范管理和行為。一群文官集團把持朝堂國家,沒有完善的制度和法律規(guī)范,勢必造成人性弱點的爆發(fā),愚民教育、表里不一。讀此書,才知道張居正、海瑞、戚繼光并不是課本上描述或大眾普遍認為的形象,但也不能憑此書描述,就一票否決了這些歷史人物。馬克思主義的唯物歷史觀告訴我們,站在歷史的角度評價歷史人物,在能客觀。

  儒家道德思想不再符合封建社會后期的發(fā)展。朱熹的格物致知,王陽明的心學,李贄對社會、自我?guī)в袥_突的哲學思考。緊固思想、反對社會新生事物、培養(yǎng)愚民,違反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這種意識必然阻礙社會發(fā)展。

  儒家認為有修養(yǎng)的人是謙虛的。但放到社會發(fā)展的背景中,過分謙虛使人猥瑣,適當驕傲使人成功。但并不是說儒家思想中的仁義道德都是虛偽的。道德與否,應該根據實際情況而定。

  《萬歷十五年》初中的讀書筆記 篇15

  前兩周在書店歷史讀物的架子上翻到了《萬歷十五年》,忘了從什么時候知道的這本書,反正是在腦子里很熟悉的名字。大概因為前段時間剛讀完《明朝那些事兒》,對明朝歷史的興趣還比較高漲,趁著自己腦子里依稀對這段歷史還有一些印象,便想著趕快讀讀看。

  認真打開這本書之前,我看了一些讀后感,除了大部分傳統(tǒng)的讀后感(類似于書的總結和介紹),還看到一篇完全不介紹大家讀《萬歷十五年》這本書的帖子,作者大概是從頭到尾都批判了黃先生的“大歷史觀”,更是以陳梧桐教授的評語做結尾:“(萬歷十五年)作為學術著作尚不夠格,作為大眾讀物傳播的是錯誤的明史知識,實在不值得肯定和熱捧!

  或許從明史研究者的專業(yè)角度來看,這本書存在很多不可取的地方,甚至是錯誤;也許,這是研究者之間對于同一問題或歷史事件的不同理解和看法?傊,就如一千個人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都可以抒發(fā)自己的觀點和感悟,這本書不至于一無是處。

  打開書本讀完萬歷皇帝這章后,從學者的'角度,文中論述到歷史史實的部分,有出處、有根據,所有故事情節(jié)與《明朝那些事兒》里我所讀到的幾乎一樣,只不過是作者表達的方式不同,一個用寫小說的方式,一個用文學創(chuàng)作的方式。

  萬歷自小登基,從小接受極為嚴苛的教育、訓練,學四書五經、書法、歷史,沒有興趣一說,全是必學,而且一種學的好了,就要花更多的時間去研習另一種。幾乎沒有休息時間,要時刻做好預習、復習,因為有如師如父的張首輔時刻監(jiān)督著。

  婚姻也是為了完任務,沒有愛情一說,皇后的選擇權幾乎不在自己手中,自己的寵妃也不能由著性子封賞,就連立誰為接班人也面對著重重掣肘。

  皇帝,代表著無上的權利,可也處處充滿著高處不勝寒的凄涼,沒有人可以相信,哪怕是從小培養(yǎng)自己的如父一般的張首輔、生生母親、枕邊人、甚至是親生的兒子。有權利的地方,便有戰(zhàn)爭。這是更古不變的道理。

  黃先生說:即使貴為天子,也不過是一種制度所需要的產物。

  這話對,也不對。

  天子,也不過是社會可以正常運行的其中一環(huán),他有決策權、一票否決權,可諾大的朝廷,每一個官員都對他的決定提出附和、建議或反對,勢力之大有時是不受皇帝自己的意志為轉移的,所以,他是制度的產物?墒牵膊粌H僅是制度的產物,還是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必經的一個階段,是歷史背景下的必然,和歷史發(fā)展的產物。

  黃先生還說:皇后,只是一種制度的附件。

  這話未免過于冰冷了?v使與平常女人不同,也確實具有制度所帶來的悲涼屬性,但是這話也顯得片面了。皇后,是夫妻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后宮的管理者,是皇子的母親,是父母的女兒,就算外面包裹著再大的冰冷物件,也改變不了溫暖的內核。她是制度的產物,但不僅僅是制度的附件。

  有些事情本就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沒有特別的解讀,就算有,也決不僅僅是一個因素就可以解釋的了的。

  《萬歷十五年》初中的讀書筆記 篇16

  萬歷十五年,亦即公元1587年,在西歐歷史上為西班牙艦隊全部出動征英的前一年;而在中國,這平平淡淡的一年中,發(fā)生了若干為歷史學家所易于忽視的事件。這些事件,表面看來雖似末端小節(jié),但實質上卻是以前發(fā)生大事的癥結,也是將在以后掀起波瀾的機緣。在歷史學家黃仁宇的眼中,其間的關系因果,恰為歷史的重點,而我們的大歷史之旅,也自此開始……

  《萬歷十五年》融入作者黃仁宇先生對歷史研究的經驗和個人經歷,以“大歷史觀”分析了明代萬歷年間對后期帝制發(fā)展的“結癥”原因,對后世以史為鑒,知歷史興替產生了重要影響。

  書中講述了幾位在萬歷年間舉足輕重的主要人物事跡:當時的最高統(tǒng)治者萬歷皇帝、權傾一時的首輔張居正、有著中庸之道的大學士申時行、歷史官僚楷模海瑞、抗倭名將戚繼光、思想知識分子李贄,作為上層統(tǒng)治階級的他們,無一不在為身陷泥濘的帝國而掙扎著,可最終卻深陷困境,因而可以從這些細微小事發(fā)現(xiàn)明朝那個時代產生“病歷”的歷史“結癥”。

  在《萬歷十五年》中的眾多人物當中,萬歷皇帝作為明代帝國的一個中心人物,許多事件的發(fā)生或多或少與之相關,首輔張居正和大學士申時行,他們作為整個統(tǒng)治階級的政治輔助者,與皇帝有著直接關聯(lián),而張居正這一核心的衰落,一定程度上對萬歷皇帝之后的統(tǒng)治態(tài)度產生影響,也是萬歷年間“病歷”結癥的原因之一,而從海瑞心中極端的道德主義關,我們又能夠從其中窺見一些在基層政治和財政方面的細小根源,戚繼光的相關事情又可看出明代在軍事管理方面的問題,最后的思想家李贄則反映了儒家思想在困境中的表現(xiàn)。他們六個人反映了處于統(tǒng)治集團不同位置上所能行使的權利和能夠對社會所做的事情,而其中實施治理方案產生的阻力則可以歸結為萬歷年間“病歷”結癥的主要根源,即制度上,思想上等的內在阻力。在整個文官集團中,除了申時行,遵循中庸調和的儒家之道,按照文官意志實施治理政策,其他人都在一定程度上更改了制度,試圖改變當時的治理狀態(tài)。他們作為統(tǒng)治階級的上層官員,內心都存在著一定的政治抱負,也曾試圖改變當時的癥狀,然而歷史的根源——腐朽的制度以及對思想的禁錮,并不允許他們有所動搖。當然,鞏固這一切的是那些有著相關利益官員組成的文官集團,他們擔心和不滿的是治理改革所帶了的利益受損。因而,整個封建社會發(fā)展過程中,每個人為了自身抱負和利益的實現(xiàn),與其他相關聯(lián)的人員或多或少的有著牽扯,無論是有著巨大權利的首輔張居正,還是堅守中庸之道的大學士張居正,亦或是最高統(tǒng)治者萬歷皇帝,他們都試圖在與文官集團的相互牽制中脫離帝國陷入的泥濘,雖產生一定的影響,然而都難以脫離整個時代的牽制,以至于上至統(tǒng)治階級,官吏人員,下至黎民百姓都成為腐朽制度的犧牲品,縱使能有著力纜狂瀾的清廉官員,也難以扭轉整個封建時代的發(fā)展年輪。

  《萬歷十五年》展現(xiàn)的是萬歷年間發(fā)生的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但這些小事卻是產生“結癥”的顯耀表現(xiàn),但由于事小,不能夠被當時人所重視,或是難以正真去解決。這一切的發(fā)生,所不得不分析萬歷年間的時代背景:小農經濟為主導的小農文化,腐朽的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這一切的落后阻礙了生產力的發(fā)展,因而上層統(tǒng)治者所要改變的治理政策亦不能符合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顯然可見這一改革背后有著重重阻力。

  最主要的是,在當時的封建社會中,并沒有真正按照法律來實現(xiàn)社會規(guī)范,其主要依靠的是道德和禮儀上的思想約束,即受封建禮制的束縛,因而那些有著對禮教強烈追求的人受到極力追捧,而由此產生的最大影響就是各個有著相互聯(lián)系的文官形成的統(tǒng)治集團內部沒有制定形成一個統(tǒng)一規(guī)范的法律體系,進而統(tǒng)治集團內部各自站隊分化,各持反映不同利益的政策。

  書中封建王朝“結癥”的根源離不開思想的禁錮。此時不得不提及的就是影響歷代王朝的儒家思想,其甚至對今后社會的思想發(fā)展產生重要影響。書中講述的思想家李贄正是發(fā)現(xiàn)了當時社會儒家思想逐漸教條化,(亦或說逐漸僵化),想要進行儒家思想的改革,他提及的個人思想的解放正是對當時思想禁錮人的一種強烈批判,雖在一定范圍內產生影響,但終究如同那海邊的泥沙隨流而逝。

  總而言之,思想上的禁錮以及制度上的腐朽阻礙了當時社會發(fā)展的道路,這也導致了整個社會以道德取代法律的治理策略,進而整個社會的生產力也處于一個低下的狀態(tài),以至于整個社會并沒有朝著更好的方向發(fā)展,而是逐漸走向衰落。

  書籍并不是沒有生命的東西,它包藏著一種生命的潛力,與作者同樣地活躍。不僅如此,它還像一個寶瓶,把作者生機勃勃的智慧中最純凈的精華保存起來。——彌爾頓

  《萬歷十五年》初中的讀書筆記 篇17

  李約瑟難題中對古代與近代中國與西方的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區(qū)別進行了提問,公元十六世紀及以前,中國人在科學技術方面的發(fā)達程度遠遠超過同時期的歐洲,而近代科學卻產生在十七世紀的西方,中國古代近代的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值得每一位中華兒女深思。

  這一轉折點正處于16世紀中期的明朝,《萬歷十五年》從萬歷皇帝、大學士張居正、申時行等角度講了明朝末期萬歷皇帝朝中朝外之事,更多的是把行政制度、財稅制度與中國古代儒學修習系統(tǒng)對人對社會的莫大的影響力之間的統(tǒng)一思考和綜合討論。

  貫穿全書的,用作者的觀點來說是道德束縛力在中國社會特別是明代社會中所起的作用,也是知識分子階層和文官體系的支撐和矛盾來源,書中說明了16世紀中國社會傳統(tǒng)的歷史背景,也就是尚未與世界潮流沖突的側面形態(tài)。責編傅璇琮也曾表示:“這本書的撰寫,確實拓新了我們看待歷史、觀察社會的眼光。”我想,讀這本書,可以培養(yǎng)自己觀察、分析社會的能力。

  《萬歷十五年》這本書是作者關于歷史觀的部分意見。以史為鏡,可以明得失,我們才能趕超先進、重塑輝煌,才能迎來日新月異、鳥語花香的科學春天!

  《萬歷十五年》初中的讀書筆記 篇18

  戚家軍大敗倭寇,保衛(wèi)一方平安,其頭功當然是戚繼光的。戚繼光一手創(chuàng)立的戚家軍是革命性的,其軍紀之嚴明,戰(zhàn)術之先進,在當時都是獨一檔的存在,是戚繼光讓軍隊真正成為一支軍隊,而非一群散兵游勇。不過有了嚴明的軍紀,先進的戰(zhàn)術,是不是還缺少點什么?哦對了,軍隊戰(zhàn)斗力的強大,還離不開強大的武器支持。我們經常吐槽我們發(fā)明了火藥卻只是用來放煙花,發(fā)明了指南針卻只是用來游玩,然而并不是沒有有識之士認識到了火器的價值,戚繼光就曾上書陳述火器的重要性,然而他的建議并沒有得到有效的落實。糟糕的后勤制造出的火器甚至有爆炸的危險。和他有類似遭遇的還有一代名將俞大猷,他提出的是水師的重要性,他曾建議把陸軍軍費的一半用到水師上,以此來在海上就擊退倭寇,可惜這并沒有引起重視,俞大猷只能抱憾而終。究其原因,我們不能簡單地把過錯都推到當權者頭上,他們固然有鼠目寸光的一面,可是即便他們深謀遠慮,贊同俞大猷的提議,那么事情就一定能辦成嗎?倒也不見得,這些問題已經超越了軍事的范疇而涉及到了政治。再次重復一遍那句話:我們的國家是以禮儀道德為治國根本的,法律或者規(guī)章制度已經淪為形式,甚至掩飾違法行為還被認為是忠厚識大體,總之一切都是為了安安穩(wěn)穩(wěn)過日子,我感覺用諱疾忌醫(yī)來形容很合適。那既然沒有法律規(guī)章的約束,就自然也不能期待行政效率有多高了,而效率低下是技術的進步的天敵。松散的組織結構里容不下現(xiàn)代技術,而現(xiàn)代技術一定會推動社會趨于精密,這是兩種力量的交鋒,可惜的是當時還是舊勢力更加強大。

  既然現(xiàn)實如此,戚繼光也沒有因此忿忿不平,而是采取了更加務實的策略,火器不好用那就不用,我用軟實力照樣橫掃倭寇。更能體現(xiàn)他的智慧的地方是他對于政治也是洞若觀火,本朝重文輕武,文官們不會容忍武將和文官平起平坐,戚繼光清楚地認識到了這一點,因此他只是把軍事技術作為必要的輔助,這讓他受益良多。這一點,值得海瑞學習,雖然海瑞是文官,戚繼光是武將,然而在性格上海瑞倒更像是一個武將,戚繼光更像文官。這對他們的仕途有決定性作用,海瑞被彈劾被迫去職,而戚繼光則得到了一個武將所能得到的所有榮譽。并不是說他們做官只是為了虛名,不過有了地位才能大展拳腳不是嗎?

  可單單憑借這些,亦不足以幫助戚繼光建功立業(yè),還要朝中有人。張居正和戚繼光可謂黃金搭檔,他們都有雄心壯志,都有銳意改革的決心,也都有不世出的才華,因此張居正對于戚繼光也是盡力提攜,為他創(chuàng)造出了自由發(fā)揮的空間,也才有了戚繼光的赫赫戰(zhàn)功。

  前文所述皆為作為一名將領的戚繼光,現(xiàn)在我們來認識一下另一個戚繼光。戚繼光會寫詩,這樣的跨界是相當難得的,這也為他贏得了文官們的尊重,看來無論什么時候都是藝多不壓身啊。

  最后,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真的是一條鐵律,張居正是這樣,海瑞是這樣,戚繼光也沒能例外。其實戚繼光和張居正關系密切或多或少也有這方面的原因,他讓家人給張居正饋贈禮物就見于張居正的書牘。他娶妾生子,卻把他們隱藏起來,他潑悍的夫人對此一無所知。戚繼光并不能完美地適配于傳統(tǒng)的道德框架,在頌歌里我們可以忽略這些,不過在歷史中,我們要直面它。

  戚繼光最后孤獨地死去,其實自張居正去世的那一刻起,戚繼光在歷史舞臺上的表演也快要結束了。在這個道德至上的國度,任何一點瑕疵都可能被大做文章,更何況是一個和張居正關系密切的武將呢?文官們自然不會放過他。戚繼光,孤獨的將領,可是孤獨的又何止戚繼光一人?武將們出生入死,保家衛(wèi)國,還不如文官的筆桿子和嘴皮子管用。這是這個時代武將的悲哀,也是大明王朝的悲哀,因為在東北的白山黑水間,一個名叫努爾哈赤的人正在厲兵秣馬,虎視眈眈。

  《萬歷十五年》初中的讀書筆記 篇19

  稀里糊涂地讀完了《萬歷十五年》,之前對明代歷史的了解僅限于朱元璋的珍珠翡翠白玉湯,和在景山公園看到的崇禎皇帝上吊的歪脖子樹,而對于中間部分就一無所知了,所以在閱讀時對書中內容也不是很懂,只能邊讀邊在網上查詢一些人物生平和詞語含義,同時借助于其它讀者的批注對內容進行理解。雖然讀得不太明白,但既然讀完了,還是想寫下點什么記錄一下理解與感受。

  在此書中,黃仁宇先生選取了萬歷皇帝、兩任首輔張居正、申時行,抗倭名將戚繼光,一代清官海瑞,以及一位我之前從未聽說過的哲學家李贄,這六人,從君與臣、文與武、地主與農民、政治與經濟、道與儒等多個角度對明代當時的歷史進行了介紹與分析。表明了以道德代替法治,不求先進的經濟與科技,僅追求均衡維穩(wěn)與王朝的安全,是明代衰敗的主要原因。

  萬歷是明神宗朱翊鈞的年號,萬歷皇帝在10歲時便登上了皇位,在萬歷前期,在張居正的輔佐下,大明帝國也是勵精圖治,欣欣向榮。而皇帝似乎沒有想象中那么好當,帝王與群臣之間還是存在著諸多矛盾;实塾龀蔷毐,百官說這不合傳統(tǒng);皇帝想立常洵為太子,百官講這不合規(guī)矩。九五之尊亦難逃倫理束縛,年紀輕輕便活得像個祖宗一般,不能有所作為。于是,皇帝30年不早朝,萬歷十五年,萬歷皇帝主持殿試,題目為無為而治,可見其對生活的厭倦。

  張居正和申時行師徒二人都先后擔任了萬歷皇帝的首輔,而他們輔助皇帝治理國家的方式卻迥然不同。在張居正任職期間,萬歷皇帝尚且年幼,他得以獨掌大權,改革變法,推行新政,富國強兵,史稱“萬歷中興”。而張居正的強硬也為之后埋下了禍根,在其死后,他的政治對手群起而攻之,萬歷皇帝下詔對張居正抄家,而其家中的黃金白銀、名貴字畫以及絕色佳人更是讓萬歷皇帝傷心萬分,不禁讓人感嘆人無完人。但不可否認,張居正的變法改革對國家以及后世還是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黃仁宇先生對張居正的評價為“世間已無張居正”。而張居正的徒弟申時行在成為首輔后則是選擇了另外一條路:做一位“和事佬”,通過調和運維,調節(jié)官員與官員之間、官員與皇帝之間的沖突與利益,有人說他“八面玲瓏”、“左右逢源”,但在書中作者看來他洞悉為臣之道,認識到了張居正的前車之鑒,只為國家能夠在君臣和諧的條件下平穩(wěn)發(fā)展,只可惜最后皇帝的放棄與懈怠使他在不知不覺間用盡了作為首輔的時間。

  之后,黃先生講到了戚繼光。在歷史課本中曾學到過這一抗倭英雄,原以為書中會介紹他帶領“戚家軍”大殺四方,但作者缺卻說他是一位孤獨的將領。因為他處于在明朝這個文官左右朝堂,極度重文輕武的朝代,同時當時的國家后勤實力與軍事制度很難讓他這樣一位武將有所作為,雖然他自身也是一位飽讀詩書的武將,但是在支持他的文官張居正等人離開時,他便很難再繼續(xù)綻放自己的光彩。

  然后,作者講到了一代清官,海瑞。海瑞是道德的模范,但黃先生卻用古怪一詞形容他。海瑞極遵守法律,而在法律不及之處,他主張體會法律的精神,重視倫理道德的指導作用。就像書中提到的斟酌標準:“凡訟之可疑者,與其屈兄,寧屈其弟;與其屈叔伯,寧屈其侄。與其屈貧民,寧屈富民;與其屈愚直,寧屈刁頑。事在爭產業(yè),與其屈小民,寧屈鄉(xiāng)宦,以救弊也。事在爭言貌,與其屈鄉(xiāng)宦,寧屈小民,以存體也!币驗楫敃r法律的不完善,所以海瑞便借助于情理道德。然而進行社會之治、眾人之治,仍需依靠完善的規(guī)矩與制度。最終,因為海瑞極端的廉潔與誠實,眾臣均不敢推舉他,皇帝亦不敢任用他,他成為了一個“古怪的模范官僚”。作者用海瑞的例子也證明了用道德治理國家的缺陷。

  最后,作者提到了一位哲學家——李贄,并稱他是一位自相沖突的哲學家。哪里自相沖突呢?因為他看不上這個昏暗的社會,這套烏煙瘴氣的制度,但是他卻無法跳出這個圈子。他渴望清靜,去當和尚,但擺脫不了家族的束縛;他一邊去抨擊,一邊卻靠著自己抨擊的人的接濟去生活。作者認為,李贄所遇到的困難,是當時政府的施政方針和個人的行動完全憑借道德的指導,而它的標準又過于僵化,過于保守,過于簡單,過于膚淺,和社會的實際發(fā)展不能適應。

  在文章結尾,黃先生通過概括“皇帝的勵精圖治或者宴安耽樂,首輔的獨裁或者調和,高級將領的富于創(chuàng)造或者習于茍安,文官的廉潔奉公或者貪污舞弊,思想家的極端進步或者絕對保守”,在這幾個方面均未得到好的結果,從而得出結論:萬歷丁亥年的年鑒,是為歷史上一部失敗的總記錄。同時,作者通過此書表達了他的歷史觀點:能先用法律解決的問題,就不要牽扯于道德。因為道德并非萬能,它不能代替先進的技術,不能代替優(yōu)秀的制度,亦不能代替威嚴的法律。國家的治理若光靠道德的約束,而無相應發(fā)展的技術與法律,則終會失敗。

  《萬歷十五年》初中的讀書筆記 篇20

  之前覺得張居正、申時行的差異在于與文官集團打交道的方式,現(xiàn)在覺得不太準確,應該是在皇帝這一政治個體與文官集團的政治團體之間的處事方式不同。

  通過萬歷的叔祖正德皇帝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到,帝國的平穩(wěn)運行不僅在于文官之間的平衡、和諧,還要關照皇帝與制度(即文官集團)之間的關系。正德皇帝跳脫的個性不允許他僅僅作為一個權力的象征配合制度運行,大學士在政治上的無能導致皇帝和文官集團的對抗狀態(tài),以致政體的癱瘓。

  而萬歷皇帝有著和正德相似的個性,他有大展身手復興帝國的愿望,而同時,這與文官們的期望往往相互背離。作為文官之首、皇帝的顧問,大學士的處事手段就顯得極為重要。

  張居正對皇帝和文官同時使用霹靂手段,以自己的影響力同時強行驅策兩方力量,結果是死后兩方共同進行的反抗。而申時行則是另一個極端,同樣是不偏袒,他想在兩邊都做好人,讓兩方都覺得和自己是一伙的,這樣在解決問題時自己在雙方都有一定的說服力、影響力。

  然而對于一般的問題,他可以“處心積慮不動聲色在幕后解決問題”,而且從黃河治理的例子中可以看到申時行處事心細如發(fā)以及這一方式在效率和人事穩(wěn)定上的優(yōu)越性。但是,一旦面臨立儲這樣關乎文官生存、皇帝基本權利的大事上,在兩方都想做好人的結果就是都做不成好人。作者:張靜怡

  《萬歷十五年》初中的讀書筆記 篇21

  本書是由歷史學家黃仁宇所著,作者以其“大歷史”觀的視角從明朝萬歷年間的人物入手,從而提出了明朝最終走向衰弱的原因是依靠道德而非法治,因而不能在數目上管理國家的觀點。

  數目上管理國家意味著用更精細和更有組織的方法去管理。明朝的基礎是廣大的無法接受教育的農村階層,可以說治理起來相當困難。因此道德可以通行于天下而取代周密的法制及先進的技術起到穩(wěn)定社會的作用。

  明朝洪武皇帝用服役的方法限制大地主的產生從而欲使整個社會出現(xiàn)平衡而不是發(fā)達的局面。從思想觀念看,如果使尊重個性自由發(fā)展的觀念變成“正統(tǒng)”思想那么“穩(wěn)定”的秩序就會被打破。而無限依賴“德治”就會產生龐大的文官集團,文官集團又會反過來增強對道德的依賴而忽略了各項制度的建設,從而導致政府的無能和軍事組織上的落后。

  本書立意很高,但我國的漢唐盛世不也是“以德治國”么?何以證明明朝是這種“非法治”演變到極端進而滅亡的證據?歷史現(xiàn)象紛繁復雜而耐人尋味,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一起探討。

  《萬歷十五年》初中的讀書筆記 篇22

  1587年萬歷十五年,這是平平淡淡的一年,然而正是在平淡無奇的日常生活背后,導致一個不平凡帝國的滅亡,仿佛是一般的人,對周遭無感,對未來也茫然;嗅覺靈敏的人,會覺得有什么不妥,但又談不上哪里不對。實際上已經可以預見到冰山一角,然后感覺到底下有一個巨大的冰山。按照經濟學的邏輯,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無論哪個角度、方方面面的停滯,都可以一葉知秋。猶如南美蝴蝶的翅膀微微煽動,就可以在非洲大陸引起一場風暴。

  1587年萬歷十五年,無論是文人高官張居正、申時行;還是武將戚繼光和官員海瑞;或者是思想家李贄;甚至是萬歷皇帝本人;都無一幸免成為歷史的悲劇,無一幸免的悲涼而終,好像飄落的秋葉肅靜,然后消失于茫茫的歷史長河。

  先說說單個個體,海瑞,我們的印象和教育形象里,他是一個清官,典型代表形象是《海瑞罷官》。十幾年前去了淳安縣的千島湖,特意去瞻仰了一下海瑞當時的府邸,當時感覺連風都是清涼的。然而,歷史給出的評價竟然是—古怪的模范官僚?梢娨粋人,置身于什么樣的環(huán)境和歷史背景,是如此不同的解釋。而當局和后人給予的評價也是各有千秋,褒貶不一。

  戚繼光—勇猛將領。南肅倭寇、北驅韃靼,留下赫赫戰(zhàn)績。迷信與科學相結合,改良軍事設備和鉆研戰(zhàn)術,然而也會送禮獻寶、養(yǎng)妾生兒養(yǎng)老、最終被文官拖累而不得善終。全書中,作者對于戚繼光的描繪是唯一花了重彩的,不但描繪了戚家軍的篩選原則,訓練要素,以及作戰(zhàn)技巧,還從觀察氣象、記錄天氣季節(jié)變化等等,以及兵器的研究和應用實操…。不可否認,戚繼光不管是在那時還是當代,都屬聰明上進、睿智勇猛的將領。

  首輔張居正,他是一個優(yōu)秀的政治家、改革家。人前維護的過于完美的形象,有才華和道德準則,然而,玩弄權術、貪污受賄、沉迷美色,這種人前人后的鮮明對比,導致了生前的繁華和死后的崩塌,讓人內心十分復雜。

  不肖者猶知忌憚,而賢者有所依歸。

  首輔申時行,雖然中庸、協(xié)調眾官,深得萬歷皇帝的信任,是因為前任首輔張居正太跋扈,弄的“官不聊生”而申時行審時度勢,才得以安生,但也落得個遭彈劾和辭官歸田的結局。

  思想家–李贄,思想特立獨行,然而所屬的生活時代政治凝固,朱熹的理學和王陽明的心學派紛爭,李贄的自相沖突實質上就是理學和心學的矛盾。這樣的一個矛盾體,導致了最后的在監(jiān)獄里自殺結局。

  最后一個是我們的萬歷皇帝。從小接受嚴格儒家教育,熟讀經史,敬重天道,孝仿祖法。后來發(fā)現(xiàn)了對自己嚴格說教,自己十分敬重的首輔張居正的虛偽面,發(fā)現(xiàn)了人性的偽劣,以及對整個道德體系無能為力的局面,開始了他的消極怠工,從而導致了整個決策機構的缺失和散漫。萬歷皇帝可以說是代表一個體系的文化和價值觀。雖然他有變革的激情和情懷,但是在如此的體系下,他也只能用悲觀和無為來做無謂的抵抗。

  當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個人行動全憑儒家簡單粗淺而又無法固定的原則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創(chuàng)造性,則其社會發(fā)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補助技術之不及!度f歷十五年》

  單個個體的悲劇,匯集成立歷史時代的悲劇。以道德為綱繩,引導一個執(zhí)政黨去實施政法,最高旨意是禮法,任何人逾越不過。就不得不一步步走向滅亡了。

  這本書語言平實,沒有華麗的辭藻和生動的描繪,邏輯和蘊涵的寓意卻不似語言那么簡單,它不是精美的點心蛋糕,它是相當于咀嚼蕎麥面包,原汁原味無添加,個中滋味得自己體會。誠然,道德是基礎和根源但不是萬能,更不是法律。一切問題首先需從法律的層面去考慮,再延伸到道德層面。所以,當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個人行動全憑儒家簡單粗淺的又無法固定量化的原則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創(chuàng)造性和實用性,則其發(fā)展程度必定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補救技術之不及。

  延伸思考:大家都一致認為的潮汕人是東方猶太人,有著積極勤勞的本質,好客豪爽講信用。但是,有一句話叫做“出生入死”,被偏解成了出門才會生,而回籍則會死。也就是得背井離鄉(xiāng)在外打拼,也的確見識過老一輩的前輩們都是精英,兢兢業(yè)業(yè),成就一番事業(yè),在家鄉(xiāng)的卻是安逸悠閑喝著功夫茶過著美滋滋的小日子。了解潮汕的人一定會知道,這是一個講究人情禮節(jié)的群體,有一定的道德水準和風俗習慣,來作為生活以及處事的綱本,而在外的潮汕人,融入的是一個以法律為依據的環(huán)境,先有法律再講人情,而不是用人情來道德綁架法律標準。所以,這就不難明白為什么離開家鄉(xiāng)出外的人會比較成功的道理。

【《萬歷十五年》初中的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07-19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06-02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范文01-10

萬歷十五年學生讀書筆記01-10

《萬歷十五年》的讀書筆記范文05-20

讀書筆記 | 《萬歷十五年》——萬歷皇帝:制度的產物09-14

《萬歷十五年》初中的讀書筆記范文(通用7篇)06-24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900字08-03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1600字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