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仨》讀書筆記范文(精選26篇)
讀完一本名著以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讓我們好好寫份讀書筆記,把你的收獲和感想記錄下來吧。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書筆記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我們仨》讀書筆記(精選26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我們仨》讀書筆記 篇1
近來我讀了楊絳先生的《我們仨》,深有感觸。
一切沉重都未露出端倪的時候,她與愛人在異國享受他鄉(xiāng)的樂觀;大半輩子坎坷飄搖的時候,她珍惜苦中作樂、忙里偷閑的點滴生活。一家人自相遇到失散,平平淡淡享受親情溫暖、家庭幸福的日子。楊先生堅持在法國留學的那一年時間是她最快樂的日子,我卻從阿圓來到家中之后深切體會到了一種溫馨的、踏實的情感,她每每寫到女兒,必是憐惜、喜愛的自豪語氣。
一對可愛的父女從她的筆下跳脫紙卷,學識淵博卻生活不能自理的“拙手笨腳”錢鐘書,聰穎懂事卻“隨父造反”的楊絳“平生之杰作”錢瑗。一家三口,從年輕時的相互扶持,到年老后的相互依偎,他們心態(tài)平凡,只愿相聚不生離便一切滿足。有愛人陪伴,有女兒承歡,這就是家,親人離世,家人已去,家便成了客棧,老人的心在思念中空蕩著,在孤寂中充盈著。從質(zhì)樸簡潔的語風中走過三人的一生,歷盡曲折卻僅存溫情。
楊先生在書中寫道:世間好物不牢堅,彩云易散琉璃脆。單是書中的章節(jié)名稱就能夠字字印證此話:我們倆老了;我們仨失散了;我一人思念我們仨。盡管句句引人心酸,我讀完卻沒有傷痛難抑、同情憐憫之心,反而愈是心如止水、羨慕不已。悲歡離合,動蕩不安在她的筆下都如此順其自然地隨時光而過,甚至沒有留下什么痕跡,更沒有怨恨,沒有自憐,沒有委屈不公。在她眼中,世間只愛侶、女兒二人,重心皆在家人身上,一同做學問,一同“探險”,一同把玩“石子”,其樂也融融。
二人的離世,令人悲慟,卻不招人絕望,這般年紀的先生,一路走來總歸會看淡。曾經(jīng)的肝腸寸斷、心如死灰,如今卻是一番無陰無晴的平靜述之,平淡而不貧乏的文字懷念的是從前快樂的生活,相伴的幸福。先生是在憶自家的氣息,用一顆百歲老人沉淀的心尋找至親相會的通途,無旁人無關,不為告白與揭露,更非寫與他人博取同情與圍觀。
語氣淡而情感摯,文字平而意不乏。你能夠在書中看到自己的影子,看到生活中的父母天下一般普通,精彩的日子只因闔家團圓。先生毫不矯正揉造作地緩緩道來,叫人牽腸掛肚。讀一讀這本書,在還來得及之時,感相聚之幸,惜陪伴之福。
《我們仨》讀書筆記 篇2
讀過《人間詞話》的人,都會對王國維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而其提出的“六不”觀點,則是許多人熱議的話題之一。六不,指“不放言高論,不攻擊古人,不議論他人短長,不吹噓,不夸淵博,不抄襲他人言論”。而無論是哪個“不”則都是對生活的準確描述,包含的都是對素質(zhì)甚至人性的考量。
不管是“六不”中的哪一點,都會讓我想到一個人,她的一生仿佛一首溫柔綿長的歌曲,悠長而動人。
楊絳在《我們仨》里傾訴了對家庭滿滿的愛意和對生活的感慨。當我讀完整本書卻發(fā)現(xiàn),書中完全沒有直接表達情感的話語,這些濃濃的情感都在每一件家庭瑣事中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一家人早年頗多的坎坷波折,人到暮年,才有了安定的居所,而此時的她已不再年輕。正如她所言的那樣,“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帶著煩惱的憂慮”。而我們也同樣應該知道,人間沒有永遠的快樂,也沒有永遠的憂慮。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碎”。這對萬物來講是如此,而對一個家庭一個人來講更是如此。我原以為她有著那么多兒女情長,苦辣酸甜,然而她對待生活的態(tài)度卻是那么簡單——快樂而堅強地如流水般生活在這個世界上。
人生之路有喜有悲,就像一首有起有伏的歌曲一般,但又有多少人依然可以選擇從容與淡然呢?我們要讓自己的心境如這流水般不濤不逆,正如楊絳所言,“人能夠凝練成一顆石子,潛伏見底,讓時光像水一般在身上湍急而過,自己卻只身于水中不覺水流”。世間萬物還有那么多的驚喜未被發(fā)現(xiàn),而世間萬物的路也有千千萬萬條,楊絳卻堅定的選擇了淡然平靜。
《我們仨》讓我感觸頗多,楊絳的一生的旅途才算是真真正正的“苦旅”,而這也只是俗世眼中的苦,那些快樂、憂慮、煩躁、悲歡離合,都是她漫漫一生所經(jīng)歷的,而她卻從這塵世中光怪陸離的生活,孕育了閃耀的鉆石,在樸實無奇的塵土中,熠熠生輝。
我們經(jīng)常抱怨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但是我們更應該反省自己,我們身上缺少的是什么。是那份豁達、樂觀,還是淡然、灑脫?也或許都不是吧。只是沒有那份心境罷了,我們都愿去作那波濤洶涌的江河,而沒有人愿去作那平靜的潭水。
在這一刻,我也許并未真正領悟到書中所寫的那種靜如止水、淡定從容的生活方式,但至少我們也應該尋找到那條屬于自己的路,為了我們的生活和夢想堅定地走下去,這才是我們的人生之路,這才是我們在世俗和利益的紅塵中最該做的一生的追尋
《我們仨》讀書筆記 篇3
閑來讀到楊絳的作品《我們仨》,這是楊絳暮年寫下的她與丈夫、愛女之間溫馨有愛的文字,這是講述親情愛情的感人作品。而我只想借大師的題目,講述一下我現(xiàn)在珍惜感恩的朋友至情,它不只是三人行的友情,是以讓我倍加珍惜。
北京,這個地方說大,它是真的很大,大到從東北角的平谷到南邊的大興,需要兩個半小時;可說小,它卻也很小,小到只要想見,我的摯友就能很快相見。讀書期間對朋友的概念應該還是不甚明朗的,畢業(yè)之后,大家都各赴各的前程,相互間的問候也少了許多,才驚覺生命中一兩摯友的重要性。
我自認是一個幸運的人,在本科和研究生階段,可以結(jié)交一只手的數(shù)量的摯友,更重要的是她們也互為知己,周末幾個人泡在一起,真真讓我有一種人生大贏家的錯覺。但人生并不會處處是如意,我沒有愛情的眷顧,但友情讓我不孤單;親情不在身邊,但友情常伴!
有時想想,知足常樂,只有對擁有的當下知足,才能保持常樂;只有對現(xiàn)狀保持清醒地審視,才能時刻準備進步。我現(xiàn)在就是這樣的狀態(tài),對生活知足,對工作清醒審視,希望可以一直這樣,在快樂中去追求工作的進步、在進步中追求生活的完美!
《我們仨》讀書筆記 篇4
“一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一個單純溫馨的學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一段平凡溫馨的親情故事,有一個平凡溫馨的名字——《我們仨》!段覀冐怼愤@本書我很早時就買回了家,當時只翻了幾頁,看這本書沒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jié),也沒有優(yōu)美華麗的字句辭藻,只是一位老人如數(shù)家珍地敘說自己一家人的故事,便把它丟在一邊。隨著年齡的增長,那顆浮躁的心漸漸平靜下來,我才讀出其中的意味。
《我們仨》就像一杯清茶,需要你慢慢去品,才能辨其味、知其香。這本書只有不到二百頁,卻用最樸實的文字講述了三人在天意下相聚,又在古驛道上相失。第一部《我們倆老了》只有薄薄的一張紙,也只講述了一個老人常做的夢,卻道出了一種害怕失去最親的人的惶恐。第二部《我們仨失散了》用亦真亦幻的手法,講述了在鐘書和錢媛患病之時,楊絳女士兩頭奔波,卻仍無法挽留親人的離去。最終,“我們仨”在古驛道上失散。三里河的寓所因為親人的離去,也成為了一個暫住的客棧。
楊絳女士煢煢孑立、形影相吊,獨自一人在青燈下回憶“我們仨”。這本書的第三部《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也是這本書的主體,像寫日記一般記錄了三人在一起生活的點點滴滴。這部分記錄了許多家庭瑣事,正如我們普通人一樣,一個學者之家也需要關心柴米油鹽之類的生活瑣事。連有一身傲骨的學界權威錢老先生,干家務活也如我一般笨手笨腳,不得不隨時向妻子求助。楊絳女士正如很多老爺爺老奶奶一樣,不厭其煩地對后輩講述年輕時的種種趣事,而我們這些聽者也好像圍坐在楊老身旁,感受大學者平凡簡單的快樂溫馨。
《我們仨》這本書可以看作一本幸福指南,為許多人指出幸福的方向。這一家三口十分善于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出樂趣,如把飯后的散步美其名曰“探險”;錢老是在學術界是一位頂天立地的巨人,可在家中卻如孩童一般要被人寵著,被人照顧:楊絳女士干起家務活來干凈利索,算是家務事上的頂梁柱?伤怕鬼怕得要死,只有帶著女兒才敢走夜路……很多人只顧著為了追求遠方那虛無縹緲的幸福,可到達時才發(fā)現(xiàn)幸福就在自己出發(fā)的原點。平平淡淡才是真。楊絳女士一家就是對此最好的詮釋,他們與世無爭,不求富有,不求聞達,“成名,只不過是多了一些不相知的人而已”。
他們只希望有二三志同道合的知己,一起徹夜長談;只希望家人都健康平安,能與家人一起在平淡中享受快樂和溫馨。如果你在尋找幸福的路上迷失方向,請讀《我們仨》。讀過這本書后,你或許能停下腳步,在與家人朋友的平淡中,嘗出幸福。
《我們仨》讀書筆記 篇5
只要一家人在一起,什么困難都好像迎刃而解了,其實在那個年代,他們受到的苦是不言而喻的,但正因為一家人的心始終聯(lián)系在一起,又有著別人欽羨的相處方式,看起來是那么輕松而美好,仿佛一切外在的壓力的災難都不算什么了!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們聯(lián)系的方式總是書信,中間他們也分離過,時間也不算短,可是每次相聚總是那么和諧,三人在家中的角色很自然地分好工,互通又互補,外號既貼切又溫馨,我很羨慕他們之間的默契和信任,總有說不完的話,總有共同的趣味,切切實實是這個時代所缺乏的吧。事無巨細他們都互通訊息,即使再忙,也不忘溝通,試想如今這個時代隨隨便便就能聯(lián)系,卻總是缺少點什么,遠不如“我們仨”的主人公交流得多呢,也完全沒有他們之間的那種情感。
剛開始前面的文章我有點看懵了,總讓我認為是靈魂出竅了,看得也很難過和悲傷,總希望美好的事情能一直延續(xù),沒有死別,也不會只剩下作者一人孤身在世上了,這多么殘酷。∩畈环θの,關鍵是你有沒有發(fā)現(xiàn)和創(chuàng)造人生趣味的心,“我們仨”的一生都應該是現(xiàn)代人學習的榜樣,家人本應該如此,互相扶持、互相包容,在繁忙的工作節(jié)奏下,也能增添家的樂趣,平凡中的樂趣!
《我們仨》讀書筆記 篇6
看完了《我們仨》,一直好奇錢鐘書和楊絳之間的恩愛相處之道,在這本書中得以窺見一二。
發(fā)現(xiàn)飽腹詩書之人都有自己的精神世界,而這種世界較其他人有著天然的屏障。
他們不管外在的言語,外界也或許認為他們清高。像極了俗世中的“你不是人民幣,不可能人人都喜歡你。”
錢楊不與他人爭鋒,秉承謙遜的相處之道,也不免有人詬病。倒讓我們俗世之人更加應該把他人的言論看法拋擲腦后,可得一身輕松。另外,二老育有一女,老人的心愿都是孩子快樂無憂、健康成長,長大之后;丶铱纯础
與俗世稍有不同的可能是二老會更加支持女兒的個人發(fā)展軌跡,為所謂工作、發(fā)展做出甘愿忍受思念的讓步。
這或許是高知識分子的人生領悟。
而俗世之人或許在個人發(fā)展和家庭團聚方面較難抉擇。又或許,這根本不是俗世不俗世的問題,這只是每個人的個人選擇問題。自古“忠孝難兩全”,長大之后也更明白這句話的含義。
再有,錢老在84歲高齡仍要服從組織安排,一路顛簸路途遙遠去開會,在外的條件總比不上家里安心舒適,楊絳女士再心生不愿也會尊重錢老自己的決定。
至此發(fā)現(xiàn),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工作難處。
看似光鮮或完美的工作背后或都有其辛苦之處。
應了之前的一句話“沒有一種工作不委屈”。所以,不抱怨工作,盡力克服困難,大概是人與人之間的最大區(qū)別。
最后,錢楊之女錢瑗先于二老去世,真是令人扼腕。
之后,錢老于女兒去世的后一年也因病去世,獨留楊絳女士一人聊度余生。至此我們仨走散了,楊絳女士也要在原有的以家庭為中心的團圓氛圍中盡顯孤獨。
至此感概,這一生,或好或壞都是個人“獨活”的一生。
這種“獨活”,不是形式上的孤獨或歡聚,而是精神上的自我寄托。若終其一生不是為自己而活,然后才為家庭而活,那么家人走散的那一天,就是世界崩塌之日。好在,我們仨走散之后,楊絳女士還可以看書、寫作、出書。
形式上雖然一人了,內(nèi)心還有一隅自己的世界,這個世界則是支撐天不會塌下的頂天柱。
可喜可嘆也。觀他人的一生,可以反思個人需求的渺小。
在他人的一生中,或多或少可以當作參考,要什么,不要什么。
少即是多。
在這短暫的一生中,竭盡全力,做減法,去成為自己,從心而活。
《我們仨》讀書筆記 篇7
忙時常成為我不能好好讀書的理由,忘于閱讀,懶于思考,此番托辭羞愧。
以前只聞錢鐘書先生,不知楊絳先生。如今,從新認識。紙上字字生機的日子,讓我心生羨慕,覺得可惜又心生期盼。一幕幕,妙趣橫生,始終有溫度。
好生羨慕”我們仨”互相懂趣味橫生的小日子,盡管曾在寒冬卻不曾寒冷。我記憶起,父親就倍疼我不曾舍得打罵,母親更像嚴母,但很小我便體會一個人,一個人消化情緒和知識,我的志向我的想法我的不安我的憤怒他們會盡力理解小心呵護,卻不曾懂得。我想,他們忙于工作,忙于生活,我的成長缺少他們的陪伴。
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是一種怎樣經(jīng)歷,透過文字能想象幾分。突然覺得可惜,可惜自己一直忙于工作忙于追求也錯過了家人很多的陪伴時間,可惜自己大學里怎么也睡不夠的時間,可惜自己喜讀卻不堅持的時間。讀完”我們仨”,以景貼人,想做回那個喜讀善研的學生,做個知父知母不忘鄉(xiāng)柴火的女兒。
讀著錢和楊的相處,各有長短,互有鋒芒,互助互補,相互經(jīng)營,相互取暖。讀著錢、楊對媛的教養(yǎng),對價值觀的堅持,對家的養(yǎng)護。我心里期盼與另一半,現(xiàn)在和將來也能慢慢磨合,互懂互扶,互謙互愛,過著妙趣無窮的小日子。
一言一字,擬人擬物,手法用詞不華卻流深。推薦!
《我們仨》讀書筆記 篇8
以前讀過這本書的,系統(tǒng)推送,我忍不住又看了一遍。了解楊絳先生源于對錢鐘書先生《圍墻》的喜愛。楊絳先生的文字,讀起來感覺平實,親切,她不張揚,于平實中見真情。
這部作品寫了他們一家三口的日常,以倒敘的時間次序,先是錢先生和楊先生老年時期,一家三口互相關愛,互相扶持,經(jīng)歷了人生的起起伏伏,他們對生活,始終是坦然的,樂觀的。文章以夢境的形式展開敘述,有錢先生的下放,錢媛的重病,楊先生對他們的惦念與不舍。即便都很困難,依然,努力保全彼此世界的溫度。在三人世界里,各自安好又彼此溫暖,直至丈夫和女兒離開,家變成了客棧。
然后,楊先生回憶了他們仨的過去,有奮斗的艱難,有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瑣碎,更有一家人相親相愛的活色生香。特別是書中所附的書信往來,楊媛的畫,處處散打著愛的溫度。如果說我感受到他們幸福生活的秘訣是什么,那就是真實,讓每個人保留自己原本的樣子,比如錢先生的孩子氣,比如錢媛對父母的稱呼,再比如楊先生對婦女倆的寵愛,還有他們對日,嵥樯钏玫目此撇唤(jīng)意卻充滿智慧的小定義。
其實,這樣的日子每個人都有,但是,每個人的選擇和生活方式不同,很難想象,除了親情,還有什么是楊先生一家所在乎的。好像沒有。關鍵是歲月的積累,精神世界的豐富,決定了我們對待生活的態(tài)度。
《我們仨》讀書筆記 篇9
人生的主題是孤獨,能有這樣的人攜手才是應該心懷感恩,而不是遺憾已經(jīng)走散。
幾周前和別人談起有關處對象的種種,我又突然靈感爆發(fā),說兩個人不應該太依賴,也不應該因為有了對象就變得很宅,否則一旦出現(xiàn)變動體系就會造成巨大的不穩(wěn)定。這段話的靈感來自于最近開庭的一起謀殺案(兇手和他老婆都是很宅只一起打游戲看電影的人),兩個人活成了兩座毗鄰的孤島,當其中一座有所遠離,另一座也變得動蕩不安了。在某些情況下甚至造成很不良的社會 動蕩。
可是轉(zhuǎn)念一想,如果兩個人都不是孤島,一座的遠離就能不影響另一座嗎?不會的。讀讀三毛的《撒哈拉》,再讀一下《萬水千山走遍》,你就知道,一樣的風景,一樣很多的朋友,可是有的人變了,心情就再也不能一樣了。
不過看了《我們仨》這本書,突然覺得可以為之前被我否定的宅辯護一下。作者說的那種吃飯時間太長耽誤自己看書的心態(tài)我超級能理解。而他們都宅,也沒因為生活的種種考驗就出現(xiàn)什么動蕩。當然了,也許我應該說,宅著,也有有趣的宅和無聊的宅。有趣的宅就不會有問題呢。我向往的打怪升級的愛情,多半也是一種不會有太大問題的宅啦。
有關動蕩,有關離開與離別,這里有個悖論——一個人孤獨久了就會適應,但是偶爾也會幻想生命中能有個長久的陪伴。當你有了陪伴,覺得一切都settledown了,出現(xiàn)了有的變動,你可能又被會打入那個黑暗的孤獨深淵,可是你卻覺得不能泰然處之了。是應該期盼本來就不曾擁有任何東西,還是慶幸至少曾經(jīng)擁有?楊絳告訴我是后者。
《我們仨》讀書筆記 篇10
前幾日,讀完了楊絳先生的《我們仨》,一直想提筆寫一寫心中泛起的漣漪,不得靜。放假八日,終得空兒,細記幾筆。
看到這個藍色小硬皮的《我們仨》,就浮起我和敏敏到浙師大第一日,滿大街的亂竄找書店的情景,我們想在浙學習的日子各讀一本書。最后駐足在一個售學生考級考學資料小書店,閑書極少,小書架只不足兩排,在角落里翻出這個小藍本,楊絳先生的,小巧的樣子,喜歡,細細讀來了。有什么樣的人生經(jīng)歷,悟出怎樣的人生哲理。百歲老人楊絳的名句:我曾經(jīng)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后才發(fā)現(xiàn),人生最妙曼的風景,竟是內(nèi)心的淡定和從容。人人喜歡,人人叫絕。其實,你讀了她的《我們仨》,你會明白她為什么會有此妙言哲語。
整個小藍本讀下來,沒有任何華麗辭藻,一句也找不到,從頭至尾全是用最簡單、最樸實的文字講述一家三口平淡又單純的日常生活。錢鐘書、楊絳、錢瑗一家三口都不是尋常人,但他們卻過著最尋常樸素的生活。楊絳說: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nèi)齻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爭,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鐘書總和我一起承當,困難就不復困難,還有一個阿媛相伴相助,不論什么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鞓,所以我們仨是不尋常的遇合。
書中文字波瀾無驚,平淡無奇,但從這些淡如水的一字一句中,我卻嗅到了濃濃的書香之氣,感受到那一份相守相伴、單純快樂、溫暖幸福的家的氛圍。一家三口都愛書如癡,最喜的事就是啃書。三人各自工作,各不打擾,各據(jù)一個書桌,埋頭研讀。在牛津大學學習時,兩人不喜社交,覺得浪費時間,喜歡泡在圖書館。錢老連考牛津大學的學位都覺得不值。他覺得為了一個學位賠掉許多時間,白費功夫讀不必要的功課,想讀的許多書都只好放棄,很不值當。在清華大學任教時,不喜歡參加各種報告、會議,喜歡呆書房研究學問。每每稱病告假,由其妻子楊絳出面推辭,楊老每每都尊重錢老意愿,遇到實在推不了的,她還自愿代之,決不讓錢老有一點勉強。所以錢鐘書才驕傲的對世人說:他擁有世上最賢的妻,最才的女。女兒阿瑗自小在父母的前、書柜間穿梭長大,自然也喜歡讀書。阿瑗自小體弱多病,上學不太照常,初中甚至休學一年,回家養(yǎng)病,自學各門功課,父母有時間指點一二,她也考上市區(qū)最好的高中,繼而考上北京師范大學,畢業(yè)后留校任教,溫和上進,兢兢業(yè)業(yè),一直都是教師隊伍里的尖兵。阿瑗與錢父兩人自稱哥們兒,是楊老的兩個頑童,楊老呢,就心平氣和地縱容他們胡鬧,為他們的搗亂善后。他們不求名不求利,只求相守一起過清凈平淡的幸福生活。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1997年早春,阿瑗因病去世,98年歲末,鐘書去世,三人就此失散。楊老只想三人再聚聚,寫此書,一人來思念仨兒,三人又可相守幸福。腹有詩書氣自華,三人自身上散發(fā)出的高貴淡雅的文化氣息,不與其人相遇,只讀文字,已經(jīng)撲面而來,點點潤我心肺。他們仨就如山間璞玉,藏于自然,樸實純潔,暖陽下,自生煙!也許這就是滿腹學識之人最喜歡的原生態(tài)生活。
提起上海已經(jīng)有九十年歷史的五酒店錦江飯店,大家都不陌生。但很少人知道它的創(chuàng)立者董竹君,竟然是個女子。
1900年,董竹君誕生在上海洋涇濱的一個貧民窟里,她的父親是黃包車夫,母親是個洗衣婦,家里一貧如洗。在她12歲那年,迫于生計,為了給父親治病,被迫淪為青樓賣唱女。在XX里她認識了革命黨人夏之時并和他相愛了。她雖然很想做一個良家婦女但是年僅16歲的董竹君并沒有要夏之時贖她出來,她不愿意在以后生活中背負一個欠他人情思想,被他人歧視的包袱。她找準機會機智地逃出了XX。我很佩服16歲的她怎會有如此的心計,一個女子特別是在那一個環(huán)境下呆著的女子竟然有如此遠大的見識。能遇到一個愿意贖她的人那可是求之不得的事,可她卻沒有依靠任何人獨自跑了出來,逃離了那個苦海。一個多么聰明膽大的女子啊!
她和夏之時結(jié)婚之后成了顯赫一時的四川省督軍夫人,但她不愿意和丈夫整天過著紙醉金迷的日子,也不愿意丈夫沉迷在重男輕女,麻將和鴉片中,帶著她的孩子們毅然離開了四川、離開了她丈夫,來到她的老家大上海闖蕩。她獨力養(yǎng)育的四個女兒都成了棟梁之材,既有八一電影廠的創(chuàng)辦人,也有鋼琴家,又有紐約圖書館的館長。她教育孩子的方法,是讓他們既注重包裝(穿戴打扮),也注重內(nèi)涵(讀書上進)。這一點,也值得孩子們的家長借鑒。作為孩子的母親她是成功的。
董竹君知道自己也要上進。她和夏之時沒有分居以前去日本留過學,又通過自己的努力,白手起家,創(chuàng)立錦江茶館和餐廳。到解放初期,又在人民政府的幫助支持下,創(chuàng)立了上海第一家可以接待外賓的五錦江飯店。在事業(yè)她也是成功的。她飯店的標語就是請把你的滿意告訴你的朋友,請把你的不滿告訴我們。
從1900年八國聯(lián)軍侵占北京,到1997年香港回歸,董竹君的一生歷經(jīng)了晚清、辛亥革命、五四運動、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她從一個洋車夫的女兒,淪為青樓賣唱女;又憑借聰明伶俐的性格,成為督軍夫人;后來又不堪夫權的牢籠,歷盡艱險只身去日本求學一生風雨飄搖,坎坷不斷。但當命運每一次打擊她,她都能像鳳凰涅槃一樣,獲得新生。她曾說:我不向無理取鬧低頭,對人生坎坷沒有怨言。
在她的這本自傳中,我看到的不僅一個女人的傳奇,更是一種強大的精神。
楊絳先生百歲高齡寫《我們仨》,實在是一件了不起的事。讀來,更驚覺老先生清晰的文思、雅致的文字和非凡的心態(tài)。隨夢入境,而先生的夢并非虛幻。三人走散了,溫馨的家永遠沒了。年頭和年尾,老先生相繼失去兩位親人,這份傷疼是以如何的強勁摧殘風燭殘年的老人?我從先生文字里懂得:我的手撐在樹上,我的頭枕在手上,胸中的熱淚直往上涌,直涌到喉頭。我使勁咽住,但是我使的勁兒太大,滿腔熱淚把胸口掙裂了。只聽得噼嗒一聲,地下石片上掉落下一堆血肉模糊的東西。迎面的寒風,直往我胸口的窟窿里灌。我痛不可忍,忙蹲下把那血肉模糊的東西揉成一團往胸口里塞;幸虧血很多,把滓雜污物都洗干凈了。我一手抓緊裂口,另一手壓在上面護著,覺得惡心頭暈,生怕倒在驛道上,踉踉蹌蹌。由熱熱鬧鬧、相扶相持的三個人變成孑然一身,孤單落寞的日子更顯往日的歡樂。先生無窮無盡地追憶丈夫和女兒,相思之苦,肝腸寸斷。我但愿我能變成一塊石頭,屹立山頭,守望著那個小點。我自己問自己:山上的石頭,是不是一個個女人變成的望夫石?我實在不想動了,但愿變成一塊石頭,守望著我已經(jīng)看不見的小船。但是我只變成了一片黃葉,風一吹,就從亂石間飄落下去。我好勞累地爬上山頭,卻給風一下子掃落到古驛道上,一路上拍打著驛道往回掃去。我撫摸著一步步走過的驛道,一路上都是離情。一片黃葉,守望生命終極。生命有限,情海無邊。先生的堅貞和守護是百年的厚重和境界。痛刻骨銘心,與日劇增,但先生在頑強繼續(xù)。她夜以繼日地與時間賽跑,用她的話說是抓住回家之前的分秒。先生的堅強與豁達讓我想到胡楊林,千年風范,堅韌不拔。
先生博學強識,知識淵博,聲望極高,然讓人感嘆的是她為了愛情甘愿屈居并付出,用智慧和大愛精心營造著家編織著生活。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仨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鐘書總和我一同承當,困難就不復困難;還有個阿瑗相伴相助,不論什么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鞓贰K晕覀冐硎遣粚こ5挠龊。在先生回憶中,沒有過不去的坎,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這種樂天和自信是彌足珍貴。不要緊是先生給丈夫的定心丸,弱女子以四兩撥千斤的力量承擔家庭重擔,免除后顧之憂,乃錢老先生的福氣。更讓人敬佩的是,忙碌家務事并沒有捆住先生的手腳,影響她的事業(yè),書中寫到,讀書和工作是她和丈夫最大的愛好。也正如此,先生的魅力如深海珊瑚,底蘊深厚、通靈炫目,神秘瑰麗,女人能將人生演繹如此精彩的莫過于先生。
不管世風如何,也不管身份改變,先生一以貫之地保持低調(diào)平實之風,淡薄名利,寧靜超然。書中寫到,嚶其鳴兮,求其友聲。有名氣就是多些不相知的人。我們希望有幾個知已,不求有名有聲。老夫婦德高望重,著作等身,卻不要辦公室,不用秘書,有車也不坐,除非到醫(yī)院看病。誠實的品格同樣躍于紙上:我們?nèi)缫优,不是無路可走。可是一個人在緊要關頭,決定他何去何從的,也許總是他最基本的感情。我們從來不唱愛國調(diào)。非但不唱,還不愛聽。但我們不愿逃跑,只是不愿去父母之邦,撇不開自家人。我國是國恥重重的弱國,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們不愿意。我們是文化人,愛祖國的文化,愛祖國的文學,愛祖國的語言。一句話,我們是倔強的中國老百姓,不愿做外國人。我們并不敢為自己樂觀,可是我們安靜地留在上海,等待解放。如此直白坦率的語言,需要氣質(zhì)和定力來支撐。說實話、干實事,做人起碼的要求,卻總是難以實現(xiàn),而先生風雨百年,仍能如此,這便是一種深入骨髓的自覺了。
感謝楊絳先生,讓我讀到這樣清新脫俗的文字!感謝先生,告訴我做人做事的真諦即本原、珍惜。反復品味,我亦進入太虛幻境:夕陽正好,浩瀚無邊的水面如鏡,遠遠望去,一朵曠世蓮花圣潔奪目,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地綻放、爛漫,任憑風吹雨打,她自巋然不動,唯有清香飄來,沁人肺腑。
妞妞,距離你要到這個世界上只有3個月了,我想不光我和你媽媽,還有很多人都在為你的到來忙碌著,特別是你的媽媽,所以首先,感謝你媽媽,正因為有你媽媽懷胎十月的辛苦,才會有我們普通的平凡的《我們仨》!
妞妞,爸爸之所以就著看了楊絳的《我們仨》后寫這個話題,思考的核心還是怎么實現(xiàn)人生的價值,其實這個問題我和你媽媽也說不清楚,但是馬上就為人父母了,不能也教育不清楚你吧,你看這就是一個悖論了,自己弄不明白還得要教清楚孩子,所以爸爸決定告訴一個正確的路子,至于你在這個路子上走發(fā)現(xiàn)什么風景,那就看自悟了吧。
第一,要多看書,書是人類總結(jié)經(jīng)驗的最好載體,雖然現(xiàn)在網(wǎng)絡很發(fā)達,甚至有內(nèi)事不決問百度,外事不決問Google但是爸爸還是希望你直接看原著,了解其他人的無數(shù)個人生,你就有很多重的精彩;
第二,學習語言,這個其實包含了幾小點的:學習語言可以掌握第一手的信息,這個信息可以是技術PAPER也可以是社會經(jīng)驗,然后學習語言可以直接跟人交流,以后就是學外語也不能走老爸這個不能開口的路子,雖然我在改正;
第三,讀千卷書還要走萬里路,不能局限在空想和死記硬背中,格物致知啊,只有自己親眼所見才知道語言的魅力以及修辭手法與后現(xiàn)代主義的奧妙;這點看老一輩的人就要好很多的,比如錢鍾書,魯迅,還有王小波,爸爸希望你能就他們的文字去追尋上個世紀的軌跡;
第四,學會反思,所有的人特別是你的父母是深深愛著你的,這種愛是無私的,是垂直向下的!但是,爸爸希望你能融會貫通理論后在實踐中相輔相成,這就是反思和計劃的作用了!我們不希望你留名青史,但求物質(zhì)精神雙小康吧!
妞妞,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烙印,爸爸的認識不知道會不會局限在2017年,但是我想至少大的條框是沒有出格的,這都是在善良和平和的心態(tài)上完成的,當然我和你媽媽會做好榜樣!
最好還是要囑咐一句,從我和你媽媽的經(jīng)歷來看,人怕沒自己的目標以及知道了沒有毅力去克服碰到的困難,人最后還是要超過自己!
愿你媽媽和你安康,我們也會是不平凡的《我們仨》!
自從知道了楊絳老師寫了一本關于她和錢鐘書先生以及他們的女兒的書《我們仨》,我就一直有想翻閱的想法。沒有時間去圖書館借閱,終于在網(wǎng)上找到了在系閱讀。雖然一直覺得讀紙質(zhì)書的感覺更好,可掌上閱讀也有它的方便之處。
《我們仨》這本書,楊老師分為三部分寫的:開篇寫的是她和錢老師都老了,步入了暮年;第二篇寫的是他們仨失散了,曾經(jīng)的家變成了客棧;第三篇是楊老師追憶他們仨曾經(jīng)共同的美好生活。
剛翻看這本書的時候,對于楊老師如夢境又似描述現(xiàn)實的手法,我看的有些云里霧里,實在有點摸不清頭腦。可漸漸地翻閱下去的時候,卻似乎能明白之前看到的那些文字的意思。
楊老師用夢境的方式,寫了錢老師住院治療,她在女兒的陪同下搬到了方便照顧錢老師的客棧,因為醫(yī)生的要求,她們每天看望錢老師的時間都受到了限制,而在病中的錢老師似乎也一直在昏睡中度過,難得清醒地和楊老師說上些話,尤其在談論女兒的時候,二老是那樣的疼愛。然后,就是他們所心心疼愛的女兒,卻也因為病痛而住院了。
年老的楊老師,一下子就成了孤家寡人,她要一個人慌忙地找尋著錢老師那條漂泊不停的311船,又想在夢中去醫(yī)院探望女兒的病情。
夢,看到楊老師和錢老師的女兒也生病住院的那一段,我突然明白了為什么楊先生要以這樣的夢境來回憶她的那段生活。那真的是像夢一樣的生活。無助,堅強,年老,丈夫,女兒,有多少人能理解那時楊老師的心境。
看楊老師寫的女兒去世的那一段,和他們來告別,錢老師讓女兒回家的那些字句的時候,我是半躺在床上看的,已經(jīng)是深夜十一點多,看著看著,我的眼淚就不由自主地滑落下來。為楊老師的情感,為楊老師的文字。
楊老師的文字中沒有渲染太多的悲哀之情,她就那樣寫著,記錄著她的心境,卻讓讀者看的糾心,看的落淚。
原來一位大家,用她的文字描述她的真實情感時是如此的有震撼力!
《我們仨》讀書筆記 篇11
“三里河寓所,曾是我的家,因為有我們仨。”這是我聽過對家最美好的描述。我們對家都有自己的理解和向往,我想要一個溫馨的家、一個能夠包容我小脾氣的家、一個沒有爭吵的家……如此種種都是我們對于家的期待,但何以為真正的家呢,我覺得正是如楊絳先生所說的那樣“因為有我們仨”,才讓我們擁有真正的家。
我為書中錢鍾書先生說的:“絳,好好里(即‘好生過’)!彼袆,而楊絳先生文中寫到的“我有沒有說‘明天見’呢?”直接讓我浸濕了雙眼。我好像終于理解了之前一個視頻里的女孩說,“很想說但是再也不能說的話是‘明天見’”是為什么了,這是對明天最美的憧憬,是最浪漫的三個字。我想對你說明天見,讓我們對明天都充滿向往,因為明天有你的存在,因為明天我們還能相見。
我很羨慕書中楊絳先生一家,不提他們在后期經(jīng)歷的時代變革,他們夫妻之間的感情,與孩子之間的牽絆都是我在這本書之外看不到的。可能正是這么一種情感讓我為書中的情節(jié)動容,書名《我們仨》無需多言這就是他們的故事,就只有“我們仨”就足以讓讀者體會這本書所傳達的。
《我們仨》讀書筆記 篇12
近日讀了《我們仨》,感觸很多。楊絳先生那借夢喻實的精巧筆法,真摯且風趣的描繪和充滿智慧的為人處世,讓我對這本書愛不釋手。楊絳先生用舒緩樸素的筆法,講述了一個家庭的快樂生活、在困難中的堅韌和家人彼此的相互包容理解。先生的小家,是一個充滿愛與智慧的家。
待人時,看他人的最好的優(yōu)點;用人時,看他人最低的人品。這是我從書中得到的一個大智慧。先生通過繩子和書的比喻,表達了這樣的觀點。胡喬木同志給先生一家?guī)瓦^大忙,也時常來拜訪。別人說,喬木同志只是把好的一面展示給先生一家罷了。楊絳先生認為,讀書,從一本書的最高境界來欣賞和品評;使用繩子,則從最薄弱的一段判定繩子的質(zhì)量。先生說,鐘書待喬木同志,是把他當書讀。這給我很大的啟發(fā),我們對待自己的朋友,是應該當成書一樣讀。人無完人,我們都不是完美的,我們與朋友相處時,應該寬以待人,欣賞朋友的優(yōu)秀品質(zhì)。我們看朋友要看他們好的一面,而不是死死盯著別人的缺點不放。這也讓我想到當下的一個熱點事件,長相甜美的央視記者王冰冰,遭網(wǎng)友人肉,并在網(wǎng)上發(fā)她的隱私,包括離過婚,四級考了兩次等等。這些很正常的事情,卻被人當成黑點來爆料。在網(wǎng)絡世界,網(wǎng)民把人捧上神壇,發(fā)現(xiàn)一點黑點,又會把人從高處摔下,狠狠唾罵。這種不肯接受別人的一點點缺點的極端的思維,是不可取的。“讀書,從一本書的最高境界來欣賞和品評”,這種觀點,放在對待朋友,對待身邊事物上,可以讓我們與朋友間相處更融洽,讓我們更容易避免極端思維。
楊絳先生與家人的相處,充滿了愛與包容,這讓我印象非常深刻。楊先生一家人,彼此都保持著非常大的分享欲。每次暫時的分離,他們都會用文字記錄下自己的生活,稱這些小文章為“石子”,在重聚時拿出來品讀玩味。在那個網(wǎng)絡不發(fā)達的年代,他們通過這樣的方式,分享彼此的生活。在我看來,我們也應該和爸爸媽媽保持一個比較大的分享欲,讓愛我們的人有對我們生活的參與感。很多時候我們和家人的隔閡和誤會,是因為缺乏溝通。在我們離家在外時,父母會非常擔心我們,想念我們,我們應該常常給家人打個電話,發(fā)些信息,與他們分享我們的生活趣事。
總之,楊絳先生的《我們仨》,有很多家人間和睦相處的妙招,有為人處世的智慧,還有一個個溫馨風趣的家庭故事,更為深刻的是一家人在困難中的相互扶持與對生活的熱愛。
《我們仨》讀書筆記 篇13
在烈日炎炎的夏天讀完了楊絳的《我們仨》,這本書似一股清流,每讀起來,便使人心靜,讓人心疼,而又心生佩服!
92歲高齡的楊絳先生,在書中靜靜的回憶他們一家三口的故事,從《我們倆老了》到《我們仨失散了》,作者以夢為引,飄渺而又真實,好像失去是一場夢,但夢回到現(xiàn)實又真的只剩孤身一人。不知楊絳在1997~1998年是怎樣挺過來的,接連失去至愛的女兒和老伴,楊絳用了最為平和的文字,卻給人傳遞出無比心痛的感覺,生老病死,看似自然,卻是至親至愛的失去,痛又無助,但還要堅強的活著。
書中滿滿是回憶,滿滿是思念,思念過去的點點滴滴。我們雖常說不能活在過去的回憶里,但是美好的回憶會讓我們心存感激,對親人朋友的思念,會給我們以動力和方向。話說回來,現(xiàn)在是未來的回憶,我們的現(xiàn)在能否成為未來的動力,能否生成美好的回憶?所以珍惜每一個現(xiàn)在,珍惜身邊的每一個人,讓生活變的有意義!痛苦的也好,快樂的也罷,在未來,這一切都將是故事。
失去親人后,楊絳開始回憶他們?nèi)说纳睢乃c錢鐘書先生的相識相戀開始,雖沒有那么轟轟烈烈,但是志趣相投,性格互補,兩個學者、文人,在艱難時期異國求學,卻能苦中求樂,不卑不亢。后來有了他們可愛的女兒,生活更加充滿樂趣。
從他們的故事中,我發(fā)現(xiàn),孩子是生活的催化劑,如果自己能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則會兩相宜,當然得會善于取舍、善于選擇;如果安排不當,優(yōu)柔寡斷,生活瑣事就會侵占工作時間,而工作完不成就又導致生活不開心,如此惡性循環(huán),最終兩頭都抓不住。所以,生老病死是規(guī)律,代代相傳也是必然,怎樣把工作和生活都照顧的很好,則是智慧。
他們回國后,趕上了革命,楊絳夫婦沒有選擇逃離祖國,即使沒有安定的居所,也安靜的在上海等待解放。他們愛祖國,愛祖國的文化,愛祖國的文學,他們就是倔強的中國老百姓,不愿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這比單純的高喊愛國更加愛國,用切身行動詮釋什么是愛國主義。
最讓我感動的地方,是楊絳對生活的態(tài)度,她們夫婦一生坎坷,但在書中,她對命運的不公沒有抱怨,對經(jīng)歷過的苦難只是簡單略過,而對于生活中細小的感動和美好卻歷歷在目,對幫助過自己的人心存感激。也許這就是幸福!
讀完整本書,就像楊絳所說的,這是一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記錄了一個單純溫馨的學者家庭,他們相守相助,相聚相失……
《我們仨》讀書筆記 篇14
我很喜歡楊絳先生《我們仨》這本書。微微泛黃的紙,簡樸,卻散發(fā)著一種很清透的氣息。看著它,忽然會有一種遠離城市的寧靜,安逸的怡人。書封面上方是用淡淡的白色所寫的“Mom.Pop.圓O”。這樣的三個稱呼,聽上去很親切。
《我們仨》不僅是一本回憶錄,更可以說是一本布滿著人世間一幕幕悲歡離合的劇本。角色都是如此鮮活,即使化作了文字還是如此活靈活現(xiàn),仿佛就發(fā)生在身邊似的。我們便好比從窗戶紙的孔隙中,靜靜窺視著一戶書香門第內(nèi),一每天發(fā)生的不同故事;即使主角中已有人遽歸道山,盡管這故事并不驚心動魄。
當讀到傷心處時,我會落淚;當讀到開心處時,我會歡笑;當讀到告別處時,我會心酸;當讀到家常處時,我則會認同。總之,它能牽動您身上的每一根神經(jīng),能將您倒回那一段往事之中。使我大有感慨。
這本書有三部分:第一部分《我們倆老了》,只有兩頁;第二部分《我們仨失散了》用意識流寫的夢境,冥冥蒙蒙,虛虛實實,亦幻亦真;第三部分《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是著墨的篇幅,共分十六小章,用很淺顯的文字記錄了楊絳先生他們這個三口之家共同經(jīng)歷的快樂!拔覀冞@個家,很樸素;我們?nèi)齻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遇到困難,鐘書總和我一同承當,困難就不復困難;還有個阿瑗相伴相助,不論什么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鞓贰K晕覀冐硎遣黄匠5挠龊!彼麄兿嗵帲扔懈鞑幌鄶_的用心讀書,又有融洽愉悅、妙趣橫生的“撿石子”(把不在一起時的趣聞樂事記錄給對方分享)游戲,一家三口經(jīng)歷崎嶇與磨難,卻因為一起的彼此安慰、共同承擔從而創(chuàng)造樂趣與甜潤。由此可以看出,楊絳先生的一家三口的相知、相契、相親、相愛是多么的令人敬重與羨慕。
最后的附錄里,有很多張楊先生一家三口的生活照,是那種其樂融融,看了讓人很溫暖的家庭照片。有年輕時,夫妻倆在倫敦和巴黎留學時的合影;也有錢瑗的成長照片、英國留學的紀念照。最喜歡他們父女倆的合影,老先生愛說女兒像他,一樣的有著智慧的頭腦,含蓄的微笑。他們仨各自的工作照,看完也讓人感動。中國知識分子家庭的真實寫照都在這些圖片中定格了。最后兩張他們夫妻倆相互理發(fā)的照片,拍得真好。楊先生會用電推子,鐘書先生會用剪刀。我看到這里,才真正領會了什么叫做相濡以沫。
《我們仨》的故事讀完,讓我久久不能放下。為他們的相守相助,相聚相失,一個單純溫馨的學者之家的風范深深感動著。真希望現(xiàn)世安穩(wěn),歲月靜好,每一個“我們仨”的故事都讓人回味綿長……
《我們仨》讀書筆記 篇15
一本薄薄的回憶錄承載的卻是一家人的一生。千言萬語道不盡說不明。書很短,不敢說感觸深刻,可其中的脈脈溫情,卻也引人思躇良久。
楊絳先生百歲高齡提筆寫書,令人敬仰,是一件了不起的事。
書中講述了楊絳先生重溫與丈夫錢鐘書、女兒錢一家三口共同生活的歲月,那些單純樸素又盛滿溫情的親情故事。全書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作者用獨特夢境的形式講述了最后幾年中一家三口相依為命的情感體驗;第二部分,用平實感人的文字記錄了自1935年7月伉儷二人赴英國牛津求學并在牛津喜得愛女,回國后直到1998年女兒和丈夫相繼去世,63年間這個家庭鮮為人知的坎坷歷程,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難忘經(jīng)歷。第三部分,丈夫錢鐘書先生和女兒錢瑗相繼離開,剩下楊絳先生自己一個人思念他們一家人的一生。
書里遍布著溫暖的小趣味,從柴米油鹽一餐一飯,到字里行間書信往來,無不透露著生活的智慧。字里行間流露出哀而不傷、深厚而誠摯的感情,讓人十分觸動。
王小波說,一輩子很長,要和有趣的人在一起。而楊絳是幸運的,因為有了錢鐘書的陪伴,所以他們的生活是有趣的。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睏钕壬屛铱吹搅艘粋家庭的溫暖與幸福,平凡生活里美好與繁瑣的事情交織,這才是生活的模樣。
《我們仨》讀書筆記 篇16
前段時間陪女兒去書店買教課書,無意中聽到有兩位看起來頗有學識的老人在討論一本書的內(nèi)容,聽上去比較觸動,便特意詢問了一下書名,老人很熱心的告訴我說是楊絳先生寫的《我們仨》。在書店看了一會兒,意猶未盡,便買了下來,看完后頗有感觸。內(nèi)容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我們倆老了”寫的篇幅比較少,沒有著太多筆墨,寫了楊絳做夢夢到與錢鍾書走失,寥寥兩頁,拉開了那“長達萬里的夢”的序幕。
第二部分“我們仨失散了”,錢鍾書被安排在古驛道,瑗瑗舊病復發(fā)受病痛折磨,不久離世,錢先生也體弱多病,最終我們仨在古驛道上相失。
第三部分“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就是重點描述的地方了,這一部分主要寫楊絳老人對于“我們仨”生活點點滴滴娓娓道來的回憶。細細讀完,心里觸動不止。每讀幾頁便有令人動容的地方。
錢鐘書夫婦在動蕩的年代互相扶持和依偎,女兒錢媛又弄常的孝順,而且他們都是知福且惜福的人。
人生之路如此漫長,尋到一個志同道合,不離不棄,柤伴一生的人,著實不易。最好的感情,并不是非要愛得轟烈烈,蕩氣回腸,情深,容易相傷。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缺點和不足,兩個不完美的人,走到一起,相互彌補才會完整。在順境時,不離不棄;在逆境時,相互扶持,攜手相伴,是一件多么幸運的事情。
錢先生與楊先生的感情,讓人羨慕。楊老師也讓我看到了一個家庭的溫暖與幸福,平凡生活里美好與繁瑣的事情交織,這才是生活的模樣。
《我們仨》讀書筆記 篇17
親情、愛情和友情,你會認為哪種情誼是相對比較重要的呢?
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回答吧。歷經(jīng)人生各種苦難,回頭看只有親人仍在側(cè)的人,可能會認為親情是可貴的;處于戀愛甜蜜期的情侶會認為兩個人相愛是難得的,可能覺得愛情更重要;在職場上、社會上打拼的人,需要朋友和各種人脈,這時他們可能更傾向于友情。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除了上面提到的三種假設之外,我們生活中的大多數(shù)人會認為親情在三者中是居于首位的,小編就是其中一個。
提到親情,楊絳先生的《我們仨》這本書是值得去看一看的,這本書也是我最喜歡的,書中語言平實樸素,字里行間都流露著滿滿的親情,發(fā)人深思,給人啟迪。
《我們仨》這本書分三個部分講述了楊絳、錢鐘書和他們的女兒錢璦一家三口的故事。
第一部分以夢境的形式講述了最后幾年中一家三口相依為命的深刻情感體驗;第二部分是女兒與丈夫先后病重去世,作者同樣以夢幻的形式表達了自己的情感;第三部分以平實感人的語言文字記錄了自1935年伉儷二人赴英國留學,并在牛津喜得愛女,直至1988年女兒與丈夫相繼過世,這個平凡的小家庭鮮為人知的坎坷歷程。
本書中我感觸較深的三句話是:一、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碎;二、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三、從今以后,咱們只有死別,再無生離。我們仨最終只剩下我一個,哪怕生活條件變好了,也不可能再回到從前了,楊絳先生筆下的是凄美的思念,種種的回憶。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不要最后變成一個人的思念和回憶,多花時間陪陪父母,別看父母平時很堅強,他們也有很多需要你的時候,他們陪你長大,也希望你能陪他們變老,只愿時光對他們溫柔以待。
記得有一次媽媽身體不舒服去醫(yī)院檢查,是爸爸陪媽媽去的,他們早早就出了門,從他們出門的那一刻,我的心就一直懸著、慌著,就怕出點什么事。
中午爸媽回來吃飯,我表現(xiàn)得小心翼翼,問了下情況,說下午才能拿到檢查結(jié)果,我的心繼續(xù)懸著,后來知道媽媽第二天一早要做一個小手術。
媽媽早上八點的手術,手術前被抽了幾管血,我很心疼,后來媽媽進了手術室,我一下子慌了,整個人緊張起來,坐立不安的。當時就是覺得好害怕,那種怕就是源于內(nèi)心深處的。好在最后手術成功,媽媽被護士用輪椅推著出來,媽媽的表情看上去很是難受。
我想要爸媽身體健康、平平安安,也希望自己多抽時間陪他們說說話、嘮嘮嗑,不管做什么,陪在他們身邊就好,珍惜每一次與他們的相聚,同樣也可以用文字或照片記錄與父母在一起的點點滴滴。
如果你愛你的父母親人,就看一看《我們仨》吧!
《我們仨》讀書筆記 篇18
讀完《我們仨》,我認為此書非常值得閱讀。從楊絳先生平實真摯細膩幽默的生活化敘述中,我有了許多感覺、認識和感動。
楊絳先生的長達萬里的夢,對丈夫和女兒的殷切關懷和難舍難分的思念,古驛道上的聲聲淚,離別情,催人淚下,讓人深深地感動。也為她送走他們兩個后的堅強走下去的力量和勇氣欽佩不已。
她和錢老國外的生活,首先探險兩個字讓我印象深刻,做飯是探險,做得了紅燒肉燉雞湯學炒菜做西餐。旅行散步是探險,邊走邊研究,樂在其中。學習是探險,不浪費任何時間徜徉在書海里,飽讀詩書,然后學有所成。生小孩教育小孩是探險,孩子的成長中他們也樂在險中求。這種探險,在他們回到國內(nèi)一直在延續(xù),貫穿生活始終。
印象更加深刻的是無論是楊絳對錢老孩子般的寵愛,還是他們仨的互敬互愛,還是楊絳一家的生活都是充滿趣味和情懷。不管時代如何艱難困苦,但他們相親相愛,友好和睦,有知識有涵養(yǎng)有情有義,過得有滋有味。天下家庭若想幸福莫過如此的和諧有愛!
從來沒有開始讀哪本書要做什么準備,而這次本是做好了不止一次有所觸動的情緒設想又是極其平靜地讀完。第一部分錢老先生被帶到船上的.部分起初以為是現(xiàn)實,看著看著才明白是楊老的另一種寫法,從來沒有感同身受這件事,我甚至不能想象楊老是在怎樣波動的情緒里寫下這些看似平靜的文字,像夢像虛幻。
隨后二老的國外生活以及回國后動蕩局面下經(jīng)歷的一次次大大小小的算是曲折吧終有所解,像是在聽奶奶講故事,講那些艱難又藏著傲骨的歲月,我甚至有些羨慕那個年代的他們,知識和志向都融入到血液里,不為時事所捆綁,不為金錢名利所勒索。對于文學的堅持,我在想,可能是初是興趣愛好,后來成為離不開的習慣,一做就是一輩子,又哪里說得清呢。
讀楊老筆下的女兒,母親的憐愛和心疼溢于言表,雖大都是瑣碎小事,卻看得出三個有趣的靈魂間相互依偎的樂趣,有些東西大概是真的有一脈相承,可能用詞不夠準確,只是這樣感覺。很有趣,和現(xiàn)在我們所指的有趣還不一樣,這個有趣不是指表面的有趣,而是骨子里的那種有趣。
附錄部分無論文字,信件,畫作的那些對于楊老來說實實在在的回憶,總能聯(lián)想到一位老奶奶于燈下反復讀反復看,偶爾對著紙張與他們對話,想念孩子和丈夫的畫面,但絕不是以淚洗面的那種場景,因為她的豁達和通透。
每一個年代都有不一樣的煙火氣,有時候很羨慕老一輩人總說的那個時候。
《我們仨》讀書筆記 篇19
我曾做了一個夢,夢里有我,有鍾書,還有我們的圓圓。夢里似真似幻,想要脫離這夢境,卻又不知從何而醒。
夢里鍾書一聲不響地和人走了,說是開會,然而他已上了年紀,又有什么會要開。興得阿圓最靠得住,三兩下就領著我找到了鍾書暫居之地。這里驛站密布,家家卻開得相似。阿圓牽著我走著驛道,叫我小心些走。古道狹長,看不見盡頭,兩旁栽的有柳樹,花絮紛吹,自開自賞。我們走了好久,直到正午烈焰散去,方見一處殘損道路,斷口前有湖,一片幽藍延伸至遠處黑點。湖很廣,稀稀落落置著些小船,有幾只沒有拴繩,飄得老遠。阿圓左右尋了一陣,指著艘有“311”墜飾的木船叫喊,說就是那只。我同她踏了進去,果真是鍾書的船。船上空得嚇人,不見衣柜也沒有簾窗。再去俯身瞧鍾書,瘦了,不過幾天未見,就薄得像一片枯葉,套在肥大的中衣里。眼鏡沒了,手提包該是也不見了,看著像個落難的災民。我低聲喚他,他動了動,仿佛睜不開眼睛似的,臉上纏著扭曲的淚痕,伸手去探我的身子,阿圓也跪坐下來去理他的發(fā)。然而不過短暫相遇,阿圓要回家里備課,我也必須在天黑前回客棧,這是這兒的規(guī)矩。
柳樹綠了又黃,黃了又綠,新枝未盡,枯枝已襲。我在客棧與木船之間穿梭,阿圓也在周末來看望,倒也樂得悠閑,混過了幾個春冬。只一天周末,女婿忽然駕車來了,是來接阿圓的,阿圓說是久病再犯,不過有專家說如今已可根治,只是要住院半年左右。我真心為圓圓高興,過往這病折騰了她不少。送他們遠走,孤寂了些,我想也無可厚非。唯有一點,自從圓圓住院后,我夜夜泛起了夢魘,夢到阿圓躺在病床上,與護工聊著天。女婿為她添了冰箱,放著許多吃食,不過阿圓胃口小,總分一半給護工大媽吃了。應當?shù)拇_是不嚴重了,阿圓也是這么認為的,還想要起來批作業(yè)。然而沒有幾周,病情越來越嚴重,翻身也成了難事,我焦急地發(fā)慌,講給鍾書聽,鍾書聽的專注,叫我別亂想,老人就愛做這種夢。直至一日又是夢魘,夢中女婿與專家交談,方得知早已無藥可救,能拖一陣是一陣了。阿圓依然不知道。我忙跑去同鍾書講,他這次沒有懷疑我這夢是假的,只是凄然,心中流著淚,他應當也是夢到了。阿圓沒過多久就死了,在睡夢中,走得很安詳。我從未想過我會有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之窘境,其實也說不上,阿圓也早已成了白發(fā)。不過說著也奇怪,阿圓逝后,我再沒犯過夢魘。
于是兩個老人照心不宣地“忘記”阿圓的死。
大約過了幾個月,鍾書發(fā)了高熱。
留我一人活在夢里,“忘記”他們的死。
不知道兩個癡子,會不會忘了吃早飯。我早教訓過他們早飯一定是要吃的,不知道忘記了沒有。
《我們仨》讀書筆記 篇20
長長的離別之后,是長長的痛;長長的痛消散,用長長的回憶安撫自己;貞涍^去,望身旁空無一人,卻覺心頭更痛;貞浫缛谔。
夢中形單影只 明明和自己親密無間的人突然丟下自己,任憑誰都不愿接受。望對方漸行漸遠,心頭苦澀難言。失去一個重要的人,好比同行的路上再也沒有燈,歸家的路長了不知多少?粗岷谝黄氖澜,突然驚醒,發(fā)現(xiàn)身邊人仍在,難掩心頭喜悅。家的方向,大約只有兩人同行才能找到。無邊的夜空下,誰在尋找家的方向,又是誰在尋找不見蹤影的伴侶? 夢醒卻是離情 夢醒。為了一個神秘會議而獨自遠去的人,你可知道有人在記掛你?掛牽的心飄飛過萬家燈火,只為瞥一眼遠去的旅人。暮色降臨之前短暫的陪伴,可曾融化受過傷的心?夢里曾那般揪心,掉落在冰冷的磚瓦上的,分明是與所愛的人一同離去的那份牽掛,如今卻也不再需要了。深夜病床邊已再聽不見孤單的呢喃。相繼地走了,遠去了,是怕先去的人孤單么?一切仿佛夢一場,只是夢中離去的人,卻沒再于夢外出現(xiàn)。沒有了親人,再暖也不是自己的家,回憶再多也都是泡沫般的虛影。家的概念,已經(jīng)和他們共去了。過去再美,也回不來了。夢里夢外,心依然苦痛。
夢回以往歡笑 回憶里真的沒有過大的苦痛,女兒降世的喜悅,縈繞心頭,字里行間卻仍隱隱透出哀傷,無論哪句都片刻離不開丈夫和女兒,仿佛用文字將他們套牢了,抓住了,他們就能再也不離開了。歸途在何方?作者其實問了自己,也問了我們。她敲醒了我們:那給人安身的地方永遠不可能稱為家,家到最終只是一個概念罷了。家人已不在,歡笑留不住,家也就遠去了。心中那個家,永遠亮著一盞燈等你歸來。家里永遠有歡聲笑語,家里永遠有人帶著笑容溫暖著心。這些還是留在記憶里好。
如果真的有一天人到暮年失去了那個“家”,把它留在心里就好。哀傷還在,但那永恒的記憶,就留著它在心頭,讓那泓記憶的清泉接著在心頭“滴答”。
《我們仨》讀書筆記 篇21
自古以來,緬懷逝者的文章多如牛毛,從向秀的《思舊賦》到潘岳的《悼亡詩》,從“貧賤夫妻百事哀”的沉痛到“當時只道是尋!钡陌,睹物思人、觸景生情,每一篇都以它自己的方式宣泄了悲傷,每一篇都有它自己的動人之處。而我從未見過一篇像《我們仨》這樣的祭文,如此渺茫,如此凄美,如此痛徹心扉,如此地特殊而驚艷。
作者沒有睹物思人,沒有觸景傷情,只是用平淡質(zhì)樸的語調(diào)講述了一個平淡的夢、一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
夢,本該荒誕而不合邏輯的,而這個夢中逝者的言行舉止卻如此正常,和生前一樣,這是因為作者對逝者太過了解,連在思緒紊亂的夢中,都知道他會如何說、如何做嗎?夢,本該是模糊不清的,而這個夢中逝者的一怒一笑都如此真實,這是由于作者對他太過熟悉,在頭腦混沌的夢中都能如此清楚地勾勒出他的臉龐嗎?夢,本該是很快會被遺忘的,而夢醒之后,作者都能如此如此清晰地回憶起逝者說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字、每一聲語調(diào),這是因為思念太深,連夢中出現(xiàn)的幻覺也不愿放過嗎?思念,是得要多厚重,才能讓人做夢都在念想;思念是要有多么痛入骨髓,才能讓夢的麻醉都沒有效果,讓逝者的音容在夢中都如此清晰!
作者通篇未提思念,而這個夢卻讓思念顯得如此宏大。思念的境界,不是行也思量、坐也思量,而是做了一個如此清晰明了的夢。
對逝者離去的痛,為什么必須要哭天搶地、長篇大段的回憶才能展現(xiàn)?作者只用平淡的語言,便寫出了她尋尋覓覓的茫然。夢像一層輕紗,遮住了意識,也的話了痛苦,留下滿滿的絕望與不知所措。潛意識透過薄紗,預示了結(jié)局的悲痛,而恍惚知道結(jié)局的夢中人卻只能無助地在夢中的夢中看著女兒一天天消瘦,無助地跟著丈夫的船一天天走遠。迷茫覆蓋了整個夢境。也許,喪親帶來最多的不是嚎啕大哭,而是這種不知所措。太習慣了有他們的生活,太習慣了他們的一言一語,而他們逝去了,未亡之人卻久久不能接受這個現(xiàn)實,在這個她不能理解的、沒有他們的世界里彷徨。
作者通篇未寫自己的心理,卻將喪親的感受如此精確地呈現(xiàn)出來。
作者夢到的是驛站。這是多么絕妙的暗喻!人生在世,孑然一身,哪里才是家?有家人的地方才是家,只有家人,能給予我們安定與幸福,讓我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自己存在于世。而當作者的家人離去時,她就失去依靠于安寧。從此,家不再是家,而只是她的驛站了。她也不再存在于世,只是寄居在人世間、漂浮不定的旅客,像一片枯葉,沒了大樹的根系,從枝頭滑下,孤獨地飄在空中。
作者通篇未寫自己的孤獨,而這個夢卻奏出了孤獨的絕響。
夢的清澈寫出來思念,夢的平淡寫出了渺茫,夢的內(nèi)容寫出了孤獨絕望。作者僅僅描寫了一個夢,而它卻驚人地展現(xiàn)了作者對逝者無限的愛與思念,展現(xiàn)了這人世間做真實、最深切的情感。
“我一個人懷念我們仨!币粋夢,竟能如此凄涼哀婉;一種愛,竟能如此偉大而深沉。
《我們仨》讀書筆記 篇22
相信每個為人父母的,都思慮過一個問題,“待我百年之后,我的孩子怎么辦?”無法繼續(xù)保他周全,是陰陽兩隔留下的遺憾,所以人越老越牽掛兒女,是怕這份思念無處可依。
在夢里人的行為不受時間地點空間的限制,她把這一段痛苦的回憶看作了夢魘了,夢中的驛站和夢本身一樣,不受自己控制,無法向人詢問為什么,也受了時間的限制,太陽落山就要回去,和夢一樣,到時就要醒。
在楊絳的“萬里長夢”,“我每天在驛道上一腳一腳的走,帶著自己的影子,踏著落葉!薄皸盍肿兂赡劬G的長條,又漸漸黃落,驛道上又滿地落葉,一棵棵楊柳又變成光禿禿的寒柳!遍_始讀覺得讀不懂,分不清是夢還是現(xiàn)實,那些擔心和手足無措明明是真的,越讀越覺得心酸,覺得寂寞,一個瘦小的身影往來于鐘書的船還有圓圓的醫(yī)院,忙碌疲憊又忍耐,夢中的她獨臥在床上期待明天的見面,一個人惺惺念念兩個人,得有多孤獨。曾經(jīng)相偎相依的三個人失散了。 “送一程,說一聲再見,又能見到一面。離別拉得長,是增加痛苦還是減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得愈遠,愈怕從此不見! “不過三里河的家,已經(jīng)不復是家,只是我的客棧了!必砣艘簧氜D(zhuǎn)多處,不斷搬家,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有迫不得已搬的,也有喜出望外搬的,有的簡易舒適,有的破陋陰寒,但那時也都是家,F(xiàn)如今的四室大宅卻成了客棧。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三人的生活輕描淡寫,卻又絲絲入扣,看過后內(nèi)心都是苦澀,眉心也都聚在一塊。在楊絳的心里鐘書是個踏實與世無爭的讀書人,圓圓是個聰穎過人認真負責的好老師,他倆再美好的頭銜都不及在她身邊所扮演的角色,為夫,為女,他們做的最出色。
女兒未出生前,他們二人的生活過的有滋有味,愿意去“探險”,品味生活,一頓肉都讓他倆覺得新鮮有趣,閑時和朋友聊天聚會,更多的時間都是各干各的,各看各書。那時的生活真是輕松自在,這種生活方式和現(xiàn)在的年輕人如出一轍,想想二人真是時髦。圓圓的出生并沒有改變二人求知的道路,帶著孩子轉(zhuǎn)站法國學習,想必兩人都夠堅強能干,可能圓圓的天資從那時已經(jīng)顯現(xiàn),定是得到了父母的真?zhèn);貒蟮纳钊硕甲兊昧麟x失所,三人換做兩幫,只能偶爾相聚,鐘書真是厲害,即使許久不見,也能悄悄得到圓圓的青睞。那時的生活應該是身不由己了,時勢沒造出英雄,因為他倆都是與世無爭的讀書人,只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圓圓可能是真的太聰明了,才總是遭天妒,從小的體弱多病,才會讓她更珍惜和父母在一起的時光,也讓她更認真的活,活出了百分之二百的自我。很多對圓圓細節(jié)的描寫,讓我覺得這個小大人不像兩人的孩子,更像是伙伴,沒有依附他們長大,像一棵獨立的小樹,自由瘋長,支撐著二人。我很喜歡162頁的第一自然段,“我們仨,卻不止三人!彼麄兓ハ喑删土吮舜,他們?nèi)诤系膹氐祝ハ嘧鹬嘏惆,相輔相成的成長,正因為這種生活模式,才讓失去夫與女的楊絳更為失落和孤獨。她失去的不只是一位丈夫和一個女兒,她失去了伙伴,老師,姐妹和兄弟。
即使是三個高級知識分子的家庭也有他們的樂趣,除了讀書學習,下館子聽旁桌的趣談,父女瘋鬧,記錄生活瑣碎的“石子”,他們又是可愛的一家人。像普通人一樣坦誠的面對分離的思念,楊絳的筆下,生活像行云流水一般潺潺而過,思緒萬千,她只能通過重溫的方式,在回憶中和他倆相聚。
《我們仨》本是楊絳要寫的題目,圓圓想寫便拿走了,在最后的病床上,歪斜的手稿也沒有憶完一家人的點滴,楊絳又接著寫。沒有人能深切體會她寫這本書時的心情,除了沉重和心酸,也有使命吧。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我們仨》讀書筆記 篇23
第一次讀楊絳女士《我們仨》這本書應該是在06年或07年間,那時候還年輕吧,只是為那份真情而感動過。
“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nèi)齻人,很單純,我們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闭沁@個樸素的家庭讓我看到了一家三口不平凡的追求,面對災難時的平靜,面對榮譽時的低調(diào),面對苦難時的淡然,相知相守,相濡以沫。
隨著年齡的增長,當我再次打開這本書時,從翻看目錄起便開始了感動:第一部“我們倆老了”;第二部“我們仨失散了”;第三部“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
一個92歲高齡的老人,一個先失愛女后失愛人的女人,我在想,當楊絳女士寫下目錄的那一刻,承受的是怎樣的一種心境?
年輕時我讀不懂第二部分,第二次翻閱,因為經(jīng)歷,深深體會到了楊絳女士當時有著怎樣的情感,一句“我有沒有說明天見呢”道出了她內(nèi)心翻滾的辛酸,然而,再沒有明天了,錢瑗走了,鐘書先生走了,就這樣“我們仨失散了”。
“我們仨失散了”,我為楊絳女士心痛不已!雖然書中沒有多少凄涼的詞句,但我讀著卻倍感凄涼,這也許跟我父母相繼過世和多愁善感的性格有關吧。
天上人間,陰陽殊途,卻難斷摯情。這個老人用文字無聲的記錄著她對愛人和愛女的思念。
含著淚花掩上書,感慨由然而生,那份無法表達的愛,無人訴說的情,回蕩在心里很久很久……
回眸處,燈火闌珊,眺望那相思的彼岸……愿楊絳女士能在這尋尋覓覓中永遠懷著他們仨這份曾經(jīng)的幸福,在另一個世界找到他們曾經(jīng)溫馨的家!
《我們仨》讀書筆記 篇24
前幾年在新聞上看到楊絳先生去世的消息,我感到十分惋惜,不僅惋惜這樣一位偉大作家的離去,也惋惜時光的匆匆流逝。因此,便忍不住又讀了一遍楊絳先生的著作:《我們仨》。
書的開始就是一個長長的夢,夢的內(nèi)容主要是楊絳先生一家人在一條古棧道上的一次次相聚,一次次別離。初讀此書,我并不能完全讀懂這本書講述的是怎樣一個故事,但我能深刻體會到楊絳先生對這個家庭的依戀和熱愛。懷念往日生活時,楊絳先生的筆觸總是平緩的,總讓我覺得我的心底似乎有一顆種子,準備破土而出。在—————那樣的時代背景下,楊絳先生依然懷著一顆平和的心,去面對所有困難,也許正是她的淡然,才使她平實的文字,處處散發(fā)著魅力!書中并沒有悲痛欲絕的呼喊,也沒有令人揪心難過的詞語,讓我感受更多的是楊絳先生對丈夫和女兒的濃濃思念。寫作時,楊絳先生一人,懷念我們仨,那條古棧小道上,也只剩楊絳先生一人踽踽獨行。我想,回憶里溫馨的家庭,女兒的關愛,丈夫的牽念,才是真正的大愛吧!我喜歡他們一家人的性格,喜歡錢鐘書和楊絳的不諳世事,不爭不擾,喜歡錢瑗的大膽聰穎,孝順聽話。
換做我,我是不能接受最親的人雙雙離去這種事情的,我自然不如楊絳先生如此脫俗待世,楊絳先生如此看破紅塵,想必她的內(nèi)心也是經(jīng)歷無數(shù)次掙扎的。也許寫下這本書,懷念那段往事,是對楊絳先生內(nèi)心的少許安慰吧,誰能忍受原本和睦的家庭不復存在,原本親愛的人從此陰陽兩隔呢?楊絳先生坦然面對人生的起起落落,坦然接受命運的不公,在她的書中感覺不到對人生的埋怨,對不公平社會的抨擊,反而傳遞給我更多的是一種積極的精神:坦然迎接生命中的風雨,把風雨當作洗禮。
楊絳說:“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但是她還是愿意“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因為她的心里已經(jīng)裝滿了“我們仨”的情和愛。
是的,有了情和愛,還談什么痛苦和折磨呢?
《我們仨》讀書筆記 篇25
之前看過楊絳傳,里面有提到《我們仨》這本書,就一直想看。雖然書中所述很多都是生活瑣事,但都是些平凡、真實又美好的事。
從夢中開始,人生快到離別的境地,再通過驛道一家相聚,圓圓的入院,夢中探視等讓人有種似懂非懂的感覺,唯一可以體會的是一家人的真情,以及病痛的無情,離別的無奈。是的,人生總會有離別的那一天,是生離亦或是死別,總歸讓人痛不欲生。最美的是生活中平凡的相處,最幸福的莫過于我在鬧,你在笑。大才子錢鐘書,卻是個大男孩,一個人在家會做各種“壞事”,燈泡破了、門把手壞了、墨水打翻了……而這時的楊絳卻似一名超人,說著“不要緊”,覺得這種生活真的特別美好,后再加上圓圓,幸福的雙倍疊加,那段時間的他們應該是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吧。歲月靜好,住著出租屋,但環(huán)境特好;吃著自己煮的飯,美味可口;有數(shù)不盡的書可以看,精神充盈;散步“探險”感受著人生的樂趣;一家三口幸福美滿……如果一直這樣,該多好。
國家的淪陷,他們毅然回國,奉獻自我,生離從這時候開始,兩年多不見爸爸,圓圓對他很不放心,卻因爸爸的一句話而變得無限親密。當然,說了什么也只剩好奇了。圓圓和爸爸是朋友,一起鬧、一起玩,一家三口隨意排列組合就是一個小陣營,一家開開心心,好似那些就是我們身邊的事,小小的幸福,卻是最真實的樣子。
圓圓的懂事,家庭的和睦以及濃郁的書香氣息,讓人覺得無比的溫馨,《我們仨》中更多的是一種小幸福,用平實的話語,描述簡單的幸福,而后期的“洗澡”“白旗”“下鄉(xiāng)”等也都只是幾筆帶過,更多的突出親友的關懷以及家人在一起的滿足。而我知道那是一段特別讓人身心俱疲,惶惶不可終日的時光,各種莫名的迫害,身心的傷害。光從書上看來就讓人覺得難以忍受,之前在《楊絳傳》中也有具體的一些描述,那是經(jīng)歷者的傷痛,而《我們仨》中卻寥寥數(shù)語,經(jīng)歷過磨難的人會越發(fā)看重幸福,戰(zhàn)勝磨難的人眼中只有幸福。
楊絳先生在女兒和丈夫相繼離世后回憶他們之間的美好,好似他們就在身邊。
珍惜歲月靜好,多讀書,體味平凡的美好!
《我們仨》讀書筆記 篇26
最才的女,最賢的妻,最溫的暖,最善的心。這就是大家閨秀楊絳先生,她的一生始終寵辱不驚,溫柔如水。她把自己放的很低很低,鐘書把她放的很高很高,她溫柔賢惠,他寵溺溫情。這是一場穿越時空的愛戀,是一場不驚天動地卻成為永恒的愛情。
如她溫婉,如他專情,這才是最真的愛情,這才是最溫的陪伴,這才是最長情的多情。讓我用自己的笨拙和感動談一下我對愛、對婚姻、人生的理解。致敬楊絳先生,您是我永遠學習的榜樣。
一、兩個人的世界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它不需要太多華麗的表白,不需要太深情的對白。我愛你,我從心底里心疼你,我為你愿意做任何事情。我愛上你,就愛上了愛情,我們彼此變成更好一個人,我們一起吃苦、一起讀書、一起散步、一起交流,一起走過人生的起起落落,一起面對人生的春夏冬秋。
因為有你的陪伴,我從不孤單,因為有我的陪伴,你從來不寂寞。
鐘書做錯了事情,弄壞了東西,搞砸了事情,總是忐忑不安的找到楊絳,楊絳總會說一句話:沒關系,我會修好它。沒關系,我去做。沒關系,我會弄好它。多好,這時的鐘書,這時的才子像一個被寵溺的孩子。也或許每一個女人身上都有一種母性,對她深愛的男子總是想對他更好,更好,那個時候柔弱的她也可以成長一棵大樹,為她愛的人遮風擋雨。
這種感情美好、純真、透明。我遇到了你,從此你就是我最美麗的風景,無人可以超越,那是最真、最純、最珍貴的愛。
從前慢,慢到我們只能去愛一個人,慢到我們的心只有能放下一個人的空間。我遇到你,從此之外的風景只是經(jīng)歷,那美好的將成為永恒。
細數(shù)如今的愛情,太泛濫,太多情。當代的愛情多數(shù)都是快餐,三分鐘熱度、三分鐘感覺、三分鐘熱情、三分鐘感動。三分鐘后你向左,他向右,無非是誰先將誰遺忘。遇到一個真心愛的人,遇到一個能讓你感動,能走進你靈魂的人,得拿出石頭剪刀布的運氣,愛情都去哪了?是誰辜負了誰?
愛情是需要經(jīng)營和付出的,愛情出了錯,兩個人都有責任。
自私、猜忌、兩個人思想的不對等都無法構(gòu)建完美的愛情。愛情需要身心相互吸引才能碰撞出熱烈的火花,如果我們僅僅為了謀求肉體關系而維系的感情,總是會在短暫的熱烈中支離破散、灰飛煙滅。
二、三個人的世界
孩子是這個世界上最美妙的詩篇。阿圓是幸運的,她有懂她的媽媽,她有愛他的爸爸,而且他的爸爸和媽媽也彼此深愛。這是最完美的童話。
孩子是天使,是讓兩個人關系更穩(wěn)固,更有共同語言的紐帶。
雖然養(yǎng)孩子絕對是一個讓經(jīng)濟負增長的投資,從呱呱墜地到牙牙學語,到蹣跚學步,到幼兒園、小學和更深層的教育經(jīng)歷。真的是非常不容易,可是孩子是我們無法拒絕的禮物。
我敢說每一個拒絕孩子的人,在有了孩子之后就會嘲笑自己曾經(jīng)的觀念是多么可笑和無根據(jù)。當然,現(xiàn)代人的生存壓力太大,含著金鑰匙拼爹的畢竟是少數(shù)。大部分人都在辛苦勞碌、起早貪黑的加班、加班中消耗年華。
數(shù)萬一平的房子,日益增長的支出,你要去維系生活,你要努力去在城市里打拼擁有一個家。誰的青春不迷茫,誰的人生不是在荊棘和苦楚中走出來一條光明大道。
有些苦、有些難,咬咬牙就挺過去了。長大前,我們是父母懷里的小寶貝,長大后我們不再是象牙塔里唱著好聽旋律的情懷主義,詩和遠方是要在努力奮斗的背景下才能實現(xiàn)的后享樂主義。
你堅持,你努力,你終會收獲自己的風景。我們仨一起走下去,這是最溫柔,最美麗的風景,比詩和遠方更真實。
三、心疼你的心疼
讀楊絳的我們仨失散了那些片段。我?guī)锥确畔,擱淺,數(shù)次有想哭的沖動。我心疼這個百歲的老人,在短暫的時間失去女兒、失去愛人,獨自行走在風里。
雖然這位百歲老人依然是那么慈眉善目,心平氣和,用不急不緩的語調(diào)來回憶她失散的親人。且不提鐘書的才華橫溢,再優(yōu)秀的他也不過只是她心里的一個支柱,只是她的愛人,她女兒的父親,她陪伴走了多年的親人。
上帝是公平的,它給了你愛,也給你傷,它給了你甜,也給了你苦,它給你無與倫比的愛情,也留給了痛入骨髓的悲傷。
她的心里的痛只有黑夜懂得,只有落日的云霞懂得,只有飛翔的鳥兒懂得,只有她那顆忽明忽暗的心懂得。只是有些傷不必說,有些痛無需言,那些想念和悲傷都通過了她的溫婉、她的娓娓道來得到了體現(xiàn)。
真的心疼這個堅毅的老人,再堅強的心也不過是女人。都說女人是水做的,當水結(jié)成了冰,還得拼命把自己焐熱,只因為逝去的已經(jīng)不能重來,生活還是要繼續(xù),愛情永遠活在靈魂里,楊絳一定是依靠著愛的堅定、細微的真誠來守護著自己的一顆初心。
無論多苦,無論多悲慘,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先生,您是我一生的榜樣,愿您們一家三口在那個我們看不到的世界恩愛如常。
【《我們仨》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我們仨》讀書筆記12-29
《我們仨》讀書筆記12-31
《我們仨》讀書筆記04-28
我們仨讀書筆記04-26
《我們仨》讀書筆記05-29
《我們仨》的讀書筆記06-08
我們仨讀書筆記04-19
《我們仨》讀書筆記精選05-31
【推薦】《我們仨》讀書筆記12-28
【精】我們仨讀書筆記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