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庸讀書筆記 推薦度:
- 簡愛讀書筆記 推薦度:
- 《祝!纷x書筆記 推薦度:
- 《活著》讀書筆記 推薦度:
- 教師的讀書筆記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空谷幽蘭》讀書筆記范文(精選5篇)
當(dāng)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總結(jié)呢?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書筆記了,F(xiàn)在你是否對讀書筆記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空谷幽蘭》讀書筆記范文(精選5篇),歡迎大家分享。
《空谷幽蘭》讀書筆記1
在這個世界上,總會有那么一些人,他們就象是長在深山幽谷中的蘭花,與世無爭,過著舉世皆濁我獨清的清淡生活。懷著一種堅定不移的信念,看淡了浮名利碌,意短情長,愿意與青山流云同住,與溪澗谷風(fēng)同眠。這些人就住在美國人比爾。波特的《空谷幽蘭》這本書中。
通篇讀下來,跟隨一個美國人的腳步,涉過黑夜的險灘,攀越駭人的崖壁,爬上朱雀山,走過銷魂橋。卻尋找隱居在大山深處的修行者。
關(guān)于隱士,書中記載在很久以前中原的大地上就誕生了,那些人相傳為是走著禹步的:薩滿。即中國古代的巫師,在舊時器時代,薩滿佛占據(jù)著宗教的統(tǒng)治地位,他們聚集在昆侖山一帶,收集配料煉制長生不老藥。后來隨著社會階級的分化,導(dǎo)致了薩滿的生存危機。一部分人開始與山林為伍,與世隔絕,這便成了中國最早的隱士。
一個人一旦選擇了去修道,就要在心中堅信自已的目標,修道意味著孤獨的生活,而在古代的一些隱居者中,他們往往通過這樣獨特的方式,來改變自已的人生軌跡。最早在漢朝,諸葛亮就是一名隱士,后來劉備三顧茅廬,請得諸葛亮出山扶助他安幫定國,傳為歷史佳話。
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這是諸葛亮《誡子篇》的一句話。直到今天亦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哲理。
陶淵明是我喜歡的詩者,經(jīng)歷官場的風(fēng)雨顛波,毅然拋卻政治名利,遠離城市的塵囂,隱于清山綠水間,與菊花為伴飛鳥為鄰。此中真意,無法言說。那等愜意如漁父鼓浪而歌。夫復(fù)何求?有些人,注定不是眠在金絲籠內(nèi)的鳥,錦衣玉食亦入不得他們的法眼。只有飛離,才能遇見本真的自已。
據(jù)記載《道德經(jīng)》是道教最早的經(jīng)典,迄今為止,還沒有哪一種對道的闡釋能超越它。無疑老子即成了道教的鼻祖。道教分為兩個派,其中的全真派創(chuàng)始人王重陽,他把禪宗、理學(xué)和養(yǎng)生三者結(jié)合起來,全真派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區(qū),而另一個正一派,在南方更為盛行。
道教的修行強調(diào)一個:無,“無”是道之體,天生萬物,都來之于“無”而回歸于“無”。在萬變中求不變,與自然的過程融為一體。不受外物所左右。這是所有道教徒恒心不變的目標。然而要真正做到這個“無”,就要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過一種非常人的生活。他們相信只要堅持修行,就一定會脫離肉身,于“無”中永恒。
道教最早起源于終南山一帶,其東端的華山因其險峻而具有一種特殊的力量,成為修道者的聚集地。傳說盤古開天辟地,花了一萬八千年,他倒地死去時,軀體化作五岳。經(jīng)過千年的風(fēng)化之后,他的腳變得象一朵石頭上開出的.花,因此早期中國人稱華山為“花山”,這也是我們?yōu)槭裁匆恢狈Q自已是華人的原因。華山是中國道教文化的根。也是中華民族堅忍不拔精神的寫照。因為要攀越它需要巨大的勇氣和精神欲望。
兩千年前,佛教于西域傳到中國,佛教被認為是道教的一個特殊的宗派,那個家喻戶曉的“西游記”正是講述了唐朝(玄奘)遠涉西天求取佛法的故事。西天即是現(xiàn)在的印度。有句俗語說“外來的和尚會念經(jīng)”,佛教的進入越來越多吸引著人們的注意和興趣。在隨后的幾個世紀里,不斷繁盛起來,從而發(fā)展成七個宗派。如今河南的嵩山即是最后一個宗派—禪宗的起源地。而各個宗派中的凈土宗無量光無量壽佛的極樂世界,成了最具影響力和信眾最多的一個宗派。事實上禪宗和凈土宗是兩個不同的門派,禪修講究尋求自已的本來面目,跟著你的心,直到它靜下來,無禪可參,無問可問,問而無問,這就是禪。而凈土宗的修行是要不停的念佛號,用心去念,心不動妄想就消失,妄想消失也就是一心。無分別心。這兩者其實并無太大沖突。在禪宗里你沒有念頭,在凈土宗里你有一個念頭,它們的目的卻都是要把你的本來面目指給你看。
書中所有修行者,都過著極其清苦的生活。他們通常都住在人跡罕見的山谷中,或者鑿壁取舍,如同鳥曾。有些人幾乎一生不曾與外人接觸,以松子野果充饑。也有的自已開荒種地,他們放棄貪欲,冷卻熱情,心中只有一個信念,那就是修行。而在中國的古代,還有一部分富足的隱居者,為了尋求一種精神上的寧靜和安慰,有意避開車馬喧囂,結(jié)廬山野草莽之間,就象現(xiàn)在的都市人閑時去農(nóng)家院小住幾日,換個環(huán)境感受下別樣的心情而已。然而我們可愛的王維卻在終南山蓋起一座名傳千載的輞川別墅。并把它作為出世的捷徑。把這樣的隱居變成了藝術(shù),又把藝術(shù)融入隱居生活。而當(dāng)他真的隱到: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這個可愛的藝術(shù)家就成了永久的隱士,隱在他的畫中了。
通篇讀罷,眼前盡是松山巖壁中一個個飄渺的身影。雖衣衫襤褸不堪,卻神情凜然堅韌。如山中野生的蘭花,有著水流的清決花開的安靜,遠離俗世的塵煙與擁擠,沉靜自斂。卻不會失去本真的模樣。在我眼中,他們就象住在云端之上,遺世獨立,清簡自知,看淡了塵緣世相。找到心靈的凈土。
佛說:舍得,可凡塵濁世中的我們,哪個又能輕易舍?更多的人也只能把那朵蘭養(yǎng)在心中。聊以撫慰斑駁的心事。
《空谷幽蘭》讀書筆記2
作者沿著終南山—華山—太白山,尋訪在深山中的隱士。作為無神論者,每次遇到寺廟道觀,我自然是不上香的,因為我知道我的心不誠,但是依然尊敬這些修行人。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選擇,從沒有對錯,有人追逐名利就有人清心寡欲,沒必要效仿誰,也不需要夸貶,你只需要知道你真心需要的是什么就好。
有人說過選擇信佛信道的人都有逃避心態(tài),可能是我見過的假信徒太多,讓我對佛道有種抵觸感。這本書的內(nèi)容確實讓我對佛道,修行人有很大的改觀和更深的了解。
對于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很難想象深山老林里的修行生活之艱苦,看到書中很多位大師,為了不受人們的打擾往搬到更深的山里去住,路途艱險,生活艱苦,真的很動容。
在整個中國歷史上,一直有人愿意在山里度過他們的一生。吃的很少,穿的很破,睡的是茅屋,在高山墾荒,說話不多,留下來的文字更少——也許有幾首詩,一兩個仙方什么的。他們與時代脫節(jié),卻并不與季節(jié)脫節(jié)。他們棄平原之塵而取高山之煙霞。他們歷史悠久,而又默默無聞——他們孕育了精神生活之根,是這個世界上最古老的社會中最受尊敬的人。
《空谷幽蘭》讀書筆記3
這是一本20世紀80年代末美國漢學(xué)家比爾·波特尋訪終南隱士寫成的書,這些尋訪出自一個外國人筆下總有種別樣的感覺。書中所找尋的隱士并不是我意想中那樣,一瓢一飲、簞食豆羹,有著閑云野鶴般的生活,恰恰相反,他們的生活也有著缺陷,要承受著孤獨和病痛的折磨,也要忍受游客的喧鬧與打擾。修行的路從來都不是容易的。唯一不變的是他們的靈魂中始終有一簇純粹且堅韌的火苗。
閱讀這本書時時常會想,隱居是修行必須的一部分嗎?直到看到作者采訪樓觀臺住持任法融道長時,任道長說的一段話“所有道教徒遲早都要獨自生活一段時間,好集中精力修行。為了修行你不得不找一塊與世隔絕的地方,至少開始是這樣。但是重要的是要學(xué)會靜心。一旦你做到了這一點,那么你就可以住在任何地方,甚至住在一個喧囂的城市里!蔽蚁搿半[”從來不是一種方式,而是一種心境,“小隱隱于野,大隱隱于市。”這句話。大抵也是如此吧。
對于作者尋訪的隱士,我更佩服的其實是作者本人,一位曾在哥倫比亞大學(xué)的攻讀人類學(xué)博士,而中途中斷了學(xué)業(yè)搬到臺灣,在寺廟里過起暮鼓晨鐘的簡單生活的人。他本身就足以讓人敬佩。
《空谷幽蘭》讀書筆記4
看完這本外國人寫的中國尋隱游記,才覺得自己才疏學(xué)淺,實在無法點評,權(quán)當(dāng)做個記號。
這個外國人實在很令人佩服,不僅很了解中國的宗教信仰,對中國古文化也是了如指掌,是個實至名歸的漢學(xué)家。
“或隱居以求其志,或曲避以全其道,或靜己以鎮(zhèn)其躁,或去危以圖其安,或垢俗以動其概,或疵物以激其清”這是《后漢書》中對隱士的詮釋,但究其本源,就是修道。隱士是一群神秘的人,大多居于偏僻之所,日子過得十分清苦,對物質(zhì)需求極少,全心只為修行,以求得道。他們那種內(nèi)心的平靜和純粹讓我向往,這與喧囂的現(xiàn)代商業(yè)社會形成強烈的對比。
修行的關(guān)鍵在于內(nèi)心的真正平靜,環(huán)境不應(yīng)該成為決定因素 ,小隱隱于野,大隱隱于市!叭绻遂o,那么他們在哪里都能靜下來;如果人不靜,那么他們就是在這里也靜不下來。什么事情都是取決于你自己,生命是短暫的,就像一道閃電,或者一個夢!边@是作者在最后的領(lǐng)悟,也是給我們的啟示。
生活就是一種修行,我們一輩子都在尋求內(nèi)心的真正平靜,于野于市都可以尋得這個道。
《空谷幽蘭》讀書筆記5
《空谷幽蘭》是一本外國人寫的游歷筆記,但不是純粹的游記,而是設(shè)定了“尋隱者”或“追尋中國隱士文化”主題并以此展開,從景觀描繪、遺址尋覓,到典籍引用與評述,夾雜著作者自己的研究成果或游歷心得,如果不是其中時不時出現(xiàn)警察的介入,我都忘了這是外國人所寫。
作者于常人難到之處,尋隱訪幽,遇到不少隱修的和尚、道士,有禪修、有全真,有僧、道,有姑、尼,他們共同點在于都處于物質(zhì)十分匱乏、條件十分簡陋的境況,其中不少都能誦讀心經(jīng)、法華、道德等釋道經(jīng)典,但也有一些隱修的和尚,并不識字,卻也知道坐禪,也能在回答住在山上的苦況時說出“對我來說都一樣,只是對你來說顯得苦了”的話語,他們只是隨緣度日,甚至不刻意念佛坐禪,看來參禪果然有慧根,就像六祖慧能,據(jù)說也是不識字,卻繼承了禪宗的衣缽。
禪宗講求“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確有幾分神奇,只不過士大夫文人們將禪變得“雅致”了,成為諸多文人雅士的韻事,或許離真正的禪反而遠了。
這類隱修之人與“大隱隱于朝、中隱隱于市、小隱隱于野”遠不是一回事,我甚至略有玩笑地想,是不是大隱們舍不得錦衣玉食的一種托辭呢?如果“一簞食一瓢飲”也不能滿足時,還堅持幾十年如一日的苦修,恐怕就非那些隱于朝、隱于市者所能想像吧。
當(dāng)然,隱不一定都是苦修,有時只是“心遠地自偏”的避世,如陶淵明,如王維,這一類的隱大概是我等所謂文人或偽文人的理想吧。
不過,歷史上許多出名的隱士,不是為了出世,而恰恰為了尋找最好的時機入世,他們要么是等待明主出現(xiàn),要么是待價而沽,甚至走出了一條“終南捷徑”,這就真的不是隱士了。
【《空谷幽蘭》讀書筆記】相關(guān)文章:
《空谷幽蘭》讀書筆記范文(通用5篇)11-13
空谷幽蘭讀書筆記1000字(3)篇02-20
空谷幽蘭高中作文10-01
空谷幽蘭高中議論文04-18
空谷幽蘭是不是褒義詞07-24
讀書筆記11-13
經(jīng)典的讀書筆記04-05
精選的讀書筆記04-27
讀書筆記的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