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的成語故事
皮之不存 毛將焉附關于這個成語有兩個小故事。
據(jù)《左傳·俱公十四年》記載,春秋時,晉惠公做國君之前,曾要求秦國支持,并答應割給黃河南岸的五城作為報酬?墒牵敃x惠公在秦國幫助下做了國君之后,卻沒有履行自己的諾言。不久,晉國遇到荒年,晉惠公向秦國商請構糧,秦國也還是很樂意地滿足了晉國的要求。
后來,秦國也遇到了荒年,便派人向晉國商議,請求昀糧,晉惠公卻表示不愿意。大夫慶鄭勸道:“你靠秦國做了國君,還沒報答;現(xiàn)在人家遇到天災,你又不予援助。這樣,是我們不講信義了,國家怎能保得住?”可是另一位大夫,也是晉惠公的舅舅虢射卻有不同意見,他認為:要講信義,應該早講。沒有割給五城,已是大失信義,我們兩國的傳統(tǒng)友好關系這個根本問題,已經(jīng)遭到破壞,現(xiàn)在縱使答應,賣糧給秦國,他們也還是不會滿意了。因此,不如干脆不答應。并且說:“皮之不存,毛將安傅?”
漢朝劉向的《新序》又有一個故事。
戰(zhàn)國時,魏國的'國君魏文侯出外巡游,路上遇見一個樵夫,身穿老羊皮,背著一大捆柴草。北方f通老百姓穿的皮衣,都不縫布面,穿的時候,總是毛向外、皮向里。可是這個人卻相反,他把毛向里,而把皮向外。魏文侯覺得奇怪,問道:“你為什么把羊皮反穿呢?”那人說:“我這樣天天背柴草,如果把毛穿向外,不是容易把毛磨壞嗎?”魏文侯聽了,笑道:“可是你知道,毛是附著在皮上的,‘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