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高清在线,中文字幕在线电影观看,中文字幕在线看,免费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男攻调教双性男总裁,热热涩热热狠狠色香蕉综合,亚洲精品网站在线观看不卡无广告

高中語文教案

時間:2022-07-09 08:00:49 語文教案 我要投稿

高中語文教案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jié)點。那么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高中語文教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高中語文教案

高中語文教案1

  1.了解文藝性政論文的特點。

  2.學習辯證分析豐富的人生體驗的思維方式。

  3.品味語言的哲理性。

  教學重難點

  文藝性政論文的特點和語言的哲理性。

  教學準備

  課件或小黑板。

  設計思路

  首先讓學生熟讀課文,從感性上了解作者的寫作目的;

  其次教師加以理論上的指導了解文藝性政論文的特點。以此合作探討語言的哲理性,加深對哲理語言的理解,提高語文閱讀能力,達到學習目標。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教師導入:有人說過:當你為錯過太陽而哭泣時,那你必然也會錯過月亮和星星。關鍵是你應該如何對待錯過。(板書課題及作者。)

  2.介紹作者。(出示課件1。)劉心武,當代作家,四川成都人。1977年發(fā)表短篇小說《班主任》獲首屆全國優(yōu)秀短篇小說獎。

  要求:記住作者及作品。

  二、自主學習

  (出示課件2。)

  師范讀課文,學生自主完成下列題目。

  1.熟讀課文,識記字詞。

  2.了解本文的寫作內容。

  3.找出文章中富含哲理的語句。

  4.比較和其他文體的異同。

  三、合作學習

  1.找出不理解的語句,小組內交流。

  2.說說讀完本文后的感受,同位交流。

  四、反饋交流

  (出示課件3。)

  1.給加點字注音。

  (見《新課標作業(yè)設計》“積累運用”部分。)

  2.本文寫了什么內容?

  明確:(論述了錯過產生的原因及其意義,強調人要習慣和品味錯過,不要讓錯過釀成過錯,要把握住最關鍵、最美好的機會,含笑對待人生的終點。)

  3.找出文章中富含哲理的語句。

  明確:(此題開放性強,只要學生能夠找出句子,并言之有理皆可。)

  教師可從以下幾句重點指導,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主旨。

  (1)“人生如奔馳的列車,車窗外不斷閃動著變幻不定的景色,錯過觀覽窗外的美景、奇景并不是多么不得了的事,關鍵是我們不能錯過預定的到站!

  (把人生比喻為“奔馳的列車”,把“窗外的美景、奇景”比作小的錯過,把“預定的到站”比作人生最根本的追求。這段話的意思是:人生有一些小的錯過不要緊,但不能錯過人生根本的追求。)

  (2)我們預定的到站并不等于人生的終點。但在人生的終點上,我們最好能含笑地說:我雖然錯過的很多很多,卻畢竟把握住了最關鍵最美好的,這樣,“錯過”便仿佛是碧綠的葉片,把一生中“收獲”的七彩鮮花映襯得格外明艷!

  (把“不是多么了不得的錯過”比作“碧綠的葉片”,把那些最關鍵最美好的人生道路上的“收獲”比作“七彩鮮花”。綠葉襯托著鮮花,使鮮花“格外明艷”。作者在贊頌“七彩鮮花”的時候,沒有忘記“碧綠的葉片”的映襯作用,從而肯定了“錯過”在人生道路上的價值。)

  (作者的這段話使我們不由得想起了描寫保爾·柯察金在墓碑前的心理活動的一段話:“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對每個人只有一次。這僅有的一次生命應當怎樣度過呢?每當他回憶往事的時候,能夠不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不目’碌碌羌為而羞恥;在臨死的時候,他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經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yè)——為人類解放而進行的斗爭。”’)

  (此時可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并抓住人生的機遇努力向自已的人生車站奮進。)

  4.本文與我們學過的其他文章有什么不同?

  明確:(本文是文藝性政論文,即雜文,它符合一般議論文的特點即按照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安排文章的結構。)

  (文章開頭擺出“錯過”現象,從中提出問題,然后分析為什么會產生許多“錯過”,怎樣正確對待“錯過”。在分析問題時,充滿著辯證的色彩,對具體問題作了具體分析,很有說服力。結尾總結全文,深化論述的中心。)

  五、梳理鞏固

  學生交流本節(jié)課所學知識。

  六、拓展訓練

  做《新課標作業(yè)設計》中的“閱讀理解”部分。

  (如有時間,可在課堂上完成。)

  七、布置作業(yè)

  做《新課標作業(yè)設計》中的“遷移延伸”部分。

高中語文教案2

  一、教學目標

  (一)通過誦讀,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品味語言,當堂背會課文。

  (二)鑒賞課文借景抒情的藝術手法,引導學生了解課文先鋪寫景物后直抒胸臆的寫法及其表達效果。

  (三)鑒賞準確、生動、形象的語言,了解尾聲一曲多用對偶、排比的修辭特點和表達效果。

  二、難點、重點分析

  (-)《哀江南》這套曲子是如何借景抒情的?

  分析:《哀江南》這套曲子先鋪寫景物,寓情于景;后直抒胸臆,慷慨悲歌。自開篇頭兩句以后,前六支曲子以教曲師傅蘇昆生游南京的蹤跡為線索,由遠而近,從城郊寫到孝陵,從故宮寫到秦淮,從板橋寫到舊院,描寫南明滅亡后南京各處的凄涼景象,展現了南京面目全非的變化。在景物描寫中蘊含了懷念故國的無限哀思,不言情而情自在景中。這六支曲子集中筆墨寫景,一氣貫穿,層層蓄勢,使第七支曲子的抒情水到渠成,猛然瀑發(fā),動人心魄。

  (二)《哀江南》這套曲子,語言有什么特色?

  分析:《哀江南》這套曲子,語言準確、生動、形象。例如,"舞丹墀燕雀常朝",一個"舞"字,寫出燕雀在丹墀上跳來跳去、自由自在的情形,一個"朝"字,又把這種情形與巨子拜見天子的莊嚴禮儀聯系起來,給人以今昔對比的聯想,表現了昔日神圣宮廷的今日極端衰敗景象;"剩一樹柳彎腰"的"剩"字,意味深長;表明柳樹不僅只有一株,是孤獨之柳,而且是昔日眾多柳樹中的殘存之柳、僅存之柳,使人想見當年絲絲綠柳夾岸垂翠的美景,飽含今非昔比、感時傷懷的無限凄涼。

  尾聲一曲,多用對偶、排比,兼用三個散句,既句式整齊又驕散結合,錯落有致,讀起來一氣貫通,急促有力,令人慷慨擊節(jié)。

  三、教學過程設計

  (-)作者及《桃花扇》。

  孔尚任(1648~1718),字聘之,又字季重,曲阜(今山東曲阜)人,清代戲曲作家。詩人。

  《桃花扇》共40出(其中有4出各加1出,實際共44出),寫明末夏社名士侯方域,寄居南京莫愁湖畔,與秦淮名妓李香君相愛。成親之日,侯方域贈宮扇給香君作為定情之物。奸黨余孽阮大鋮為了拉攏侯方域,出重金置辦妝奩,被李香君堅決拒絕。阮大鋮惱羞成怒,對侯、李施加種種迫害。侯方域只身遣往揚州,投奔愛國將領史可法。阮大欽仰仗權好馬士英的勢力,逼迫李季君嫁給新任浩撫田仰,香君誓死不從,將頭撞破,血濺宮扇。侯方域之友點血在宮扇上畫成一枝桃花,所以稱為桃花扇。南明王朝覆滅后,侯方域在棲霞山同李香君相會。這時,復征文人死的死,散的散,愛國將領史可法也壯烈犧牲了,他們相對嗟嘆,百感交集,懷著亡國之恨,割斷情根,雙雙出家。

  劇本"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以侯、李愛情故事為線索,利用真人真事和大量文獻資料,形象而深刻地揭示了明未腐朽、動亂的社會現實,譴責了南明王朝昏王當朝,權奸掌柄,爭權奪利,置國家危亡于不顧的腐朽政治。

  (二)情節(jié)結構。

  《哀江南》是傳奇《桃花扇》結尾的一套北曲。這套曲子,通過教曲師傅蘇昆生在南明滅亡后重游南京所見的凄涼景象,話興亡之感,抒亡國之痛,表達了強烈的故國哀思。

  課文由七支曲子組成。

  第一支曲子,是引子,寫蘇昆生重到南京所見的戰(zhàn)后郊外的凄涼景象,為全文走下沉郁、悲愴的基調。

  第二支曲子至第六支曲子,寫蘇昆生憑吊昔日國都的各處地方。重點寫明孝陵、明故宮的殘敗和秦淮一帶(包括長板橋和舊院)的冷落。通過對比,突出地表現了南明興亡的歷史變遷,寓寄了無限懷念故國的哀思。

  第七支曲子是尾聲,寫蘇昆生憑吊南京,慨嘆南京今昔景象的變化,痛悼南明的滅亡,唱出強烈的亡國哀痛。結尾"殘山夢最真,舊境丟難掉。不信這輿圖換稿。謅一套哀江南,放悲聲唱到老",點明全篇主旨。

  (三)曲詞鑒賞。

  通過對曲詞的鑒賞,主要品味課文準確、生動、形象的語言,了解尾聲多用對偶、排比的修辭特點和表達效果。

  [北新水令]一曲,"山松野草帶花桃",描寫蘇昆生肩挑柴草、信步走來的形象,點出他在南明滅亡后隱居山林的樵夫身份。"猛抬頭株陵重到","猛抬頭"三字不僅可以使人想見蘇昆生心懷亡國之痛、低頭沉思的情形,而且陡然一轉,表現了他的感情的急劇變化,使人仿佛看到他突然發(fā)現"襪陵重到"的情態(tài)。"重到"的"重"字,提起全篇,表明了南明滅亡之前和滅亡之后、往昔和今日的時間界限,引出蘇昆生目睹的南明滅亡之后南京的凄涼景象,定下了全篇今非昔比、懷舊傷今的寫景抒情基調。"殘軍留廢壘,瘦馬臥空壕",寫的是蘇昆生"重到"南京后第一眼看到的景象。這里一連用"殘"、"廢"、"瘦"、"空"四個詞作修飾語。以"殘"修飾"軍",使人想見敗軍潰逃的情形,這是虛寫,是因"廢壘"這一眼前實景而引起的聯想;"殘軍"與"瘦馬"也是虛實相對,前者為眼前之未見,后者為眼前之所見;昔日用于戰(zhàn)爭的"壘""壕",如今已"廢""空",又襯之以臥在空蕩蕩的城壕中的瘦弱之馬,更顯凄涼。"村郭蕭條,城對著夕陽道",本應是游人如織、笑語喧嘩的古城,如今卻是只剩"蕭條",夕陽古道上,連個人影也見不著。這些描寫生動具體,寥寥數字,就真切地呈現了南京城郊戰(zhàn)后傷痕累累的凄涼景象。

  [沽美酒]一曲描寫的是長板橋邊的景象。長板橋本是歌妓集居之地,風景十分優(yōu)美,如今卻美景全消。不但昔日橫跨青溪的半里長橋,如今已沒有一片紅板,而且秋水長天行人稀少,冷清清的夕照下,只見剩下的一株彎彎的垂柳。夕陽殘照本來就顯得冷冷清清,而這夕陽殘照下的柳樹不僅只有一株,是孤獨之柳,而且是昔日眾多柳樹中的殘存之柳、僅存之柳。"冷清清的落照"與"一樹柳彎腰"互相映襯,愈顯冷清;一個"剩"字,尤其意味深長,使人想見當年絲絲綠柳夾岸垂翠的美景,飽含今非昔比、時過境遷、感時傷懷的無限凄涼。這里只略加點染,就勾勒出一幅凄清的畫面,把人帶入十分悲涼的意境,用筆極簡,造境極精。

  【離亭宴帶歇拍煞】一曲三個"眼看他"的疊用;使音韻整齊,語氣貫通,加重了語意,給人以今昔變化之大之快的生動快感。"金陵玉階營啼曉,秦淮水謝花開早""那烏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鳳凰臺棲果烏"等對偶句、排比句的運用,一下子使句式整齊、節(jié)奏鮮明,語勢貫通,產生了情聲并茂的強烈表達效果。

  (四)借景抒情。

  《哀江南》這套曲子先鋪寫景物,寓情于景;后直抒胸臆,慷慨悲歌。這是我國古典戲曲常用的藝術手法,它與詩歌的借景抒情有著明顯的不同。

  《哀江南》相關知識

  作者簡介

  孔尚任(1648—1718),字聘之,又字季重,號東塘、岸堂,又號云亭山人,曲阜(現在山東曲阜)人,孔子64代孫,清初戲曲作家、詩人。曾隱居曲阜石門山中讀書著述,有文名,精樂律,擅詞曲。康熙二十二年(1683),康熙帝南巡至曲阜時,被召講經,受康熙賞識,“特簡為國子監(jiān)博士”;累遷戶部主事、員外郎等職?滴醵迥(1686)被派隨工部侍郎孫在豐往淮揚一帶治河。這期間,他到過揚州、南京,結交故老遺民,憑吊南明遺跡,搜集明末傳聞,為后來寫《桃花扇》準備了素材?滴醵四(1689)回到北京。經十年時間,三易其稿,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寫成傳奇劇本《桃花扇》。一時,“王公薦紳,莫不借抄”,歌臺演出,“歲無虛日”!短一ㄉ取返某晒,使他譽滿文壇,時人將他與《長生殿》作者洪并論,稱“南洪北孔”。第二年(1700)以“疑案”被罷官,不久即回鄉(xiāng)度日,直至終年。著作除《桃花扇》外,尚有傳奇《小忽雷》(與顧彩合撰)及詩文集《湖海集》《岸塘文集》《長留集》等。

  《哀江南》原文閱讀

  蘇云)……我三年沒到南京,忽然高興,進城賣柴;路過孝陵,見那寶城享殿,成了芻牧之場。

  (柳云)呵呀呀,那皇城如何?

  (蘇云)那皇城墻倒宮塌,滿地蒿萊了。

  (贊掩淚介,云)不料光景至此。

  (蘇云)俺又一直走到秦淮,立了半晌,竟沒一個人影兒。

  (柳云)那長橋舊院,是咱們熟游之地,你也該去瞧瞧。

  (蘇云)怎的沒瞧--長橋已無片板,舊院剩了一堆瓦礫。

  (柳搥胸介,云)咳,慟死俺也!

  (蘇云)那時疾忙回首,一路傷心,編長一套北曲--名為'哀江南'。待我唱來。(敲板唱弋陽腔介)俺樵夫呵!(唱)

  【哀江南】【北新水令】山松野草帶花挑,猛抬頭秣陵重到。殘軍留廢壘,瘦馬臥空壕;村郭蕭條,城對著夕陽道。

  【駐馬聽】野火頻燒,護墓長楸多半焦。山羊群跑,守陵阿監(jiān)幾時逃。鴿翎蝠糞滿堂拋,枯枝敗葉當階罩;誰祭掃,牧兒打碎龍碑帽。

  【沈醉東風】橫白玉八根柱倒,墮紅泥半堵墻高。碎琉璃瓦片多,爛翡翠窗欞少。舞丹墀燕雀常朝,直入宮門一路蒿,住幾個乞兒餓殍。

  【折桂令】問秦淮舊日窗寮,破紙迎風,壞檻當潮,目斷魂消。當年粉黛,何處笙簫?罷燈船端陽不鬧,收酒旗重九無聊。白鳥飄飄,綠水滔滔,嫩黃花有些蝶飛,新紅葉無個人瞧。

  【沽美酒】你記得跨青溪半里橋,舊紅板沒一條。秋水長天人過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樹柳彎腰。

  【太平令】行到那舊院門,何用輕敲,也不怕小犬牢牢。無非是枯井頹巢,不過些磚苔砌草。手種的花條柳梢,盡意兒采樵;這黑灰是誰家廚灶?

  【離亭宴帶歇指煞】俺曾見金陵玉殿鶯啼曉,秦淮水榭花開早,誰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風流覺,將五十年興亡看飽。那烏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鳳凰臺棲梟鳥。殘山夢最真,舊境丟難掉,不信這輿圖換稿!謅一套《哀江南》,放悲聲唱到老。

高中語文教案3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積累文言詞語,理解課文大意.

  2、認識山市的形成及山市的“變”“奇”“美”.

  3、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學原理,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及口頭表達能力.

  【過程與方法】

  1、順暢誦讀,培養(yǎng)文言語感。

  2、熟悉文中的描寫用語,培養(yǎng)學生的再造想象能力。

  3、反復誦讀,用簡練的語句概括寫景的內容和層次。

  4、學習本文按時間順序寫景的方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激發(fā)并培養(yǎng)對科學的探究精神。

  教學重點

  發(fā)揮想象,體會山市這一自然現象的神奇并再現山市.

  教學難點

  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及想象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教學方法

  誦讀法(采用多種方式朗讀)

  討論法

  情境設置法(充分利用課件創(chuàng)設情境.播放海市蜃樓的圖片激起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 進行字﹑詞﹑句解釋大比賽; 小記者采訪的形式體味山市之奇.)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多媒體顯示海市蜃樓圖片,然后請同學們說說圖片中最神奇的是什么,并適時引導.現實生活中有可能在瞬息間出現一座城市嗎?讓我們走進<<山市>>,去領會山市的神奇吧!

  二. 整體感知(檢查預習)

  1.學生介紹作者及《聊齋志異》 ,課件出示資料助讀。

  2.師生競讀

 、 抽同學朗讀,其他同學評價。(字音﹑停頓﹑斷句)

 、 教師配樂朗誦,學生體會停頓﹑語調﹑情感.

  學生發(fā)表觀點,教師總結朗讀要求:讀準字音﹑把握節(jié)奏準確斷句﹑讀出情味.

  ③ 選派學生代表與老師比賽,學生評論并說明理由.

 、 集體有感情朗讀.

  3.譯讀(字﹑詞﹑句解釋比賽)

  注:在比賽中,老師提出重點字﹑詞﹑句。

  (一切烏有 數年恒不一見 居然城郭 塵氣莽莽然

  危樓一座 往來屑屑 或憑或立 高插青冥 歷歷在目

  碧瓦飛甍 高垣睥睨 風定天清 直接霄漢 黯然縹緲

  奐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

  未幾, 高垣睥睨,連亙六七里,居然城郭矣。

  中有樓若者,堂若者,坊若者,歷歷在目,以億萬計。

  而樓上人往來屑屑,或屏或立,不一狀。)

  3.品讀

  (1) 體會山市之“變”.

 、 找出表示時間的詞語。這些時間很短暫,看來山市瞬息萬“變”。

 、 隨著時間推移,山市呈現怎樣的景象? (學生熟悉文中的描寫用語,用自己的話描述)

 、 山市變化的全過程分為幾個階段? 請簡練概括。

  (2) 想象山市之“奇”.

 、俜纸M討論所看到的山市奇觀.同學們都是山市的目擊者,派小記者下組采訪.

  參照采訪提綱:你看到怎樣的景色?

  它有變化嗎?怎樣變化的呢?

  你覺得這些美嗎?美在哪里?

  教師以記者采訪的方式與小記者交談,總結小記者所了解到的山市奇景.

  (3) 品味山市之“美”。

  ① 集體朗讀一段課文,有感情的描繪這部分景色,共同品位山市奇觀.(多媒體出示圖片欣賞)

 、 師生評說山市景色之美,探究由哪些詞語﹑句子體現出來。

  (高插青冥、碧瓦飛甍、高垣睥睨、直接霄漢、暗然縹緲)

  三. 討論研究

  為什么那時的人把山市稱作鬼市?山市到底是怎樣形成的?

  學生思考、議論、自由發(fā)表個人見解。引導明確:古代的人無法解釋這種現象,所以才歸結為鬼在作怪。實際上我們現代科學已經完全能夠解釋這一現象了。自由組成研討小組。搜集相應資料或故事,討論、探究其中科學道理。

  四.課堂練筆

  學生欣賞煙花綻放情景的圖片,然后用筆有順序、抓特征、運用美的語言去描繪。

  五. 作業(yè)設計

  1. 用自己的話向家長描述美麗神奇的山市.

  2. 給蒲松齡先生寫信說明山市形成的原因。

高中語文教案4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培養(yǎng)學生自讀注解,疏通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自主學習探究,了解作者的觀點,學習文章對比論證、引用論證等說理方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yǎng)謙虛好學的風氣。

  【教學重點】

  掌握文章對比論證的說理方法。

  【教學難點】

  品位語言運用上的特點。

  【教學方法】

  朗讀法、自主探究法、小組合作探究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古語有云:“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到今日,也有“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贊譽。尊師重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古往今來,代代相傳。引導學生談談“尊師重道”的例子呢?

  二、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學生齊讀。

  2、找出本文的中心論點,并思考作者是怎樣圍繞中心論述的?

  明確:本文的中心論點是“學者必有師”,“道之所存,師之所存”。圍繞這個中心,文章首先從正面立論,從理論上闡明從師的重要性,提出了從師的標準,接著,慨嘆師道不傳已久,聯系當時的社會實際,以眾人的“恥學于師”反襯從師學習的重要。在第三段中,又運用了孔子的典型事例,進一步說明從師的必要和以能者為師的道理。最后一段,說明寫本文的緣由,這本屬于附記性質,但作者贊揚李蟠“不拘于時學于余”!澳苄泄诺溃ㄐ袕膸熤溃,又一次強調了他的觀點。

  3、試摘錄作者關于老師的職能、從師學習的必要、擇師的原則等方面的精辟論述,體會其深

  刻含義。

  明確:關于老師的職能:“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薄呀處煹穆氊煆摹笆谥畷暺渚渥x”,擴大到“傳道受業(yè)解惑”,這在當時是一個了不起的進步,并意味著不僅“童子”要從師學習,所有志于學問的成年人都要從師學習。

  關于從師學習的必要:“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感也,終不解矣。”——否定“生而知之”,明確“學而后知”,嚴正批駁了上層“士大夫之族”宣揚的血統論和先驗論,具有積極意義。

  關于擇師原則:“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薄暗茏硬槐夭蝗鐜煟瑤煵槐刭t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贬橅玖水敃r上層社會只看門弟高低,不重真才實學的惡劣風氣,提出了全新的擇師觀念。

  三、深入研讀

  1、找出你認為最精彩的段落,并說明原因。

  明確:本文第二段寫得最為精彩,這和恰當地運用了對比的論證方法有直接的關系。這段所用的三組對比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經過雙方的對比,造成了一種強烈的反差效果,都可以用“反而”承接上文,在語意上形成了一個逆接序列。如,“古之圣人”才智高,尚且從師學習;“今之眾人”才智低,反而“恥學于師”。通過對比,揭示了“士大夫之族”不從師學習的違背常理,則作者主張從師學習的觀點不言自明。

  2、閱讀“嗟呼!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其可怪也歟!”一段文字,討論下列問題:

 。1)本段有哪幾個對比?每個對比中,正確的態(tài)度與錯誤的態(tài)度各是什么?由于采取錯誤態(tài)度,帶來什么嚴重后果?

  明確:本段有三個對比,第一個是古之圣人“從師而問”與今之眾人“恥學于師”的對比,致使“圣益圣,愚益愚”;第二個是“愛其子,擇師而教之”與“于其身,則恥師焉”的對比,致使“小學而大遺”,“未見其明”;第三個是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與士大夫之族對從師者“群聚而笑之”的對比,致使“其智乃反不能及”。

 。2)幾個對比相互之間有什么關系?它們在段落中的先后順序能否調換?為什么?

  明確:幾個對比之間有縱比、本身自相矛盾的事實相比、橫比的關系,先后順序不能調換,因為本段段首句是“嗟呼!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三個對比的順序與之相應。

 。3)每個對比之后,作者都抒發(fā)了自己的感慨,有關句子的語調相同嗎?有什么意義?

  明確:語調不同,“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這是疑問語

  調:“……小學而大疑,吾未見其明也。”這是陳述語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這是感嘆語調,語調富于變化,不僅文氣很順,而且也增強了文章論辯的邏輯力量。

  四、拓展延伸

  文中提到了許多從師的道理,哪些對我們今天有借鑒意義?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識?(可由學生討論)

  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師的職責,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強調學而知之,必須從師學習,能者為師,不恥下問,尊重老師,獎勵后學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鑒意義。但作者所說的“道”,是維護封建統治的儒家之道,所說的“業(yè)”,是“六藝經傳”,與我們所講的“道”和“業(yè)”的內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從師問題上的見識不如“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輕視勞動人民的封建統治階級的偏見。

  五、小結作業(yè)

  清代鄭板橋曾提出:學問二字,須拆開看,學是學,問是問。請結合自身,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高中語文教案5

  一、導入新課(直接導入)

  二、文學常識

  1、荀子(約前313~前238),名況,時人尊稱為“荀卿”(孔子為孔圣人,孟子為亞圣),戰(zhàn)國末期趙國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繼承了孔子學說,又能揚棄其消極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學派的思想學說,成為先秦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的代表人物。

  荀子曾三次出任齊國稷下學官祭酒,后為楚蘭陵令。韓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學生。

  荀子和孟子是儒家中對立的兩派。

 、倜献訌娬{“法先王”;荀子強調“法后王”,他反對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規(guī)律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的思想。

 、诿献訌娬{施仁政、行王道,強調以禮治國、民貴君輕;荀子主張選賢能、明賞罰,兼用“禮”、“法”、“術”實行統治;

 、诿献诱J為“性本善”;荀子認為“性本惡”,所以要“明禮而化之”。強調“行”對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學習的重要性,認為后天環(huán)境和教育可以改變人的本性。

  荀子是韓非子的老師,他承認儒家的基本思想,但事實上是法家思想的前奏者和培育者。

  2、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盾髯印芬粫32篇,其中26篇為荀子所著,末6篇或為其門人弟子所記。

  該書由《論語》、《孟子》的`語錄體,發(fā)展為有標題的論文,標志著古代說理文的進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說理透徹、語言質樸、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

  3、題解

  《勸學》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幾段的節(jié)錄。 “勸”是“勸勉”的意思!秳駥W》論述了學習的意義、作用、方法和態(tài)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確觀點,也體現了作為先秦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藝術風格。

  三、語法總結

  難點翻譯: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句中“神明”即“神靈”;“圣心”指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自得”不是現代漢語中的合成雙音詞,“自”是自然,“得”是通;“而”是表示困果關系的連詞。這句譯為:積累善行養(yǎng)成美德,因而能自通于神明,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也就具備了。

  1、通假字(107練習三)

 、佥娨詾檩,其曲中規(guī)

 、陔m有槁暴,不復挺者

 、蹌t知明而行無過矣

  ④君子生非異也

  2、一詞多義(107絕、強、假、望、聞)

  生:君子生非異也(生通“性”資質、稟賦,名詞)

  蛟龍生焉(生長,動詞)

  一:騏驥一躍(一,數詞)

  用心一也(專一,形容詞)

  利:非利足也(敏捷、快,形容詞)

  “利足”──現在也有這種構詞方式,如“快手”(干事情快)。利足,就是跑得快。

  金就礪則利(銳利,形容詞)=蚓無爪牙之利

  3、詞類活用:

 、賱釉~的使動用法:木直中繩,輮以為輪。

 、诿~作狀語:a.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b.上食埃土,下飲黃泉

  ③名詞用作動詞: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4、古今異義詞

 、傩妨蚨 蟹腿,跪下

 、隍緹o爪牙之利 爪子和牙齒,幫兇、走狗;感情色彩變化

  5、特殊句式

 。╨)判斷句

 、偾,取之于藍

 、诒,水為之

  ③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艿歉叨校鄯羌娱L也

 、菥由钱愐玻萍儆谖镆

 。2)固定格式

  無以至千里(“無以…”意為“沒有用來…的辦法”。下文“無以成江!敝小盁o以”同此)

 。3)定語后置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四、分析課文(先完成106練習一)

  第一段 提出學不可以已的論點

 。1)課文中心論點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處?中心論點包括哪幾方面的意思?

  點撥: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使觀點更具權威性。這個觀點包括兩個方面的意思,一是因為學習意義作用很大,所以學習不能停止;二是學習的態(tài)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學習。

  第二段 學習的意義

  第一步:弄清觀點

  ① 這段話中哪些句子是表述作者觀點的?(起句和結句。)

 、陂_頭說:“學不可以已”,下面接著有一連串的設喻,這些設喻是證明這個觀點的嗎?

  不是直接證明這個觀點,而是用來證明結句“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這個觀點的。

 、奂热蝗绱,“學不可以已”和結句所表述的觀點又是怎樣的關系呢?

  后者用來證明前者──因為“博學而日參乎己”有“知明而行無過”的功效,所以“學不可以已”。中心論點和分論點的關系

 、茉凇熬硬⿲W而日參省乎己”這句話中,哪些字眼表示了“不可以已”的意思?

  “博”──要“博”則“不可以已”;“日”──每天,亦“不已”之意。

  第二步:弄清設喻的內涵

  1、這段話中的設喻可分幾組?

  分三組:①“青,取之于藍……而寒于水”;②“木直中繩……輮使之然也”,③“故木受繩……則利”。

  2、這三組設喻從總體上看,都是為了論證“君子博學……行無過矣”這一論點的。既然如此,是否可以認為這是簡單的重復?

  不是,因為三者的角度不同。

  3、它們的角度不同表現在什么地方?

  是將前后不同的狀態(tài)和性質加以對照,說明后者高于前者,用來比喻人們(經過學習,其思想、道德的境界高于學習之前,智力發(fā)達程度也高于學習之前。

  說明事物的狀態(tài)、性質既經改變,則不會恢復到原來的狀態(tài)、性質上去,用“輮”來比喻學習可以改造人這一重大作用。

  “受繩則直”“就礪則利”所強調的是改造的結果,照應下文“知明而行無過”;可見這一組設喻是前兩組設喻的總括,由此順理成章地引出作者的觀點。

  第三段 學習的作用

  1、本段有哪些設喻,先一一列舉出來。

 、佟摆柖辈蝗纭暗歉咧┮姟;②“登高而招”則“見者遠”;③“順風而呼”則“聞者彰”;④“假輿馬”可“致千里”;⑤“假舟楫”可“絕江河”。)

  2、這些設喻各有什么作用?

 、儆脕碚f明“終日而思”不如“須臾之所學,強調學習的重要性。

  ②③④⑤用來說明“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3、“登高而招”“順風而呼”“舟楫”“輿馬”是不是簡單的重復?所假之物的性質是否相同?

  不是。②③中所假之物“高(山)”“風”,都是自然物;④⑤中所假之物“輿馬”“舟楫”,是人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之物,二者有層次高低之分。

  4、起句和結句是怎樣的關系?

  “學”是前提條件,“善假于物”是結果——能利用自然可謂善,能創(chuàng)造可用之物,則是善之善者。

  補充:作者在本文中所論述的觀點,跟他的“性惡”說是分不開的。因為“性惡”,所以需要改造,改造后即可為善,“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就說明了這一點。改造的方法就是進行教育,“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說明教育可以改造人,使人為善。這種教育改造,有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所以又說“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

  第四段 學習的態(tài)度和方法

  1、課文論述學習的方法和態(tài)度,可以分為幾個層次?是如何正反設喻論證的?

  可分為三層。

  第一層論述學習要積累,是先正面后反面設喻論述的。

  第二層論述學習要持之以恒,是反正、反正設喻論述的。

  第三層論述學習要專一,是先正面后反面設喻論述的。

  五、鑒賞本文的論證藝術

 。1)本文運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見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說得明白、具體、生動,深入淺出,使讀者容易接受。

 、俦扔鞯男问绞嵌喾N多樣的

  有時用同類事物設喻,從相同的角度反復說明問題,強調作者的觀點。例如: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積土成山,積水成淵。

  有時將兩種相反的情況組織在一起,形成鮮明的對照,讓讀者從中明白道理。如將騏驥與駑馬對照,朽木與金石對照。

 、谠O喻方式有時先反后正,有時先正后反,內容各有側重,句式也多變化,讀來毫無板滯之感。

  有的比喻,單說比喻而把道理隱含其中,讓讀者思考,如“青出于藍”“冰寒于水”。

  有的先設比喻,再引出道理,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有的先設比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進一步論證。如先用“積土成山”“積水成淵”設喻,引出“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的道理,再用“不積跬步”“不積小流’作進一步論證。

 。2)論證結構嚴謹,是本文另一特點,全文先提出中心論點,然后分段論證。每段說明一個問題。先闡述意義,在點明方法,由為什么——怎么辦,層層深入

 。3)語言特點:多用對偶,夾用排比,也是一個特點。排比句使文章氣勢充沛,說理流暢。本文中排比句與大量對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齊對仗、節(jié)奏和諧,又參差錯落、變化流暢,反映了荀文議論透辟、筆勢雄健的特點。

  六、補充勸學名句:

  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

  不吃苦中苦,難做人上人。

  只要有恒心,鐵棒磨成針。

  眼里過千遍,不如手里過一遍。

  千聞不如一見,百看不如一干。

  書到用時方恨少,是非經過不知難。

  莫享少年福,免受老來窮。

  積財不如教子。

  棒頭出孝子,嬌養(yǎng)忤逆兒。

  一日為師,終身為父。

  不讀一家書,不知一家理。

  教子不離書,種地不離豬。

  學好三年,學壞三天。

  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

  棒槌鉆牛皮,雖慢窟窿大。

  師打徒不恨,父打子不羞。

  年怕中秋月怕半,一周單怕星期三。

  獨牛難套,獨子難教。

  三年荒個秀才。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平時不用功,考試叫老兄。

  三天不練手生,三天不念口生。

  先學做人之道,再習成材之法。

  地種不好荒一年,兒教不好害一生。

  活到老學到老,學一輩子學不了。

  丈夫無技藝,虛活一世人。

  五谷豐登不離豬,改門換戶靠讀書。

  學者如禾如稻,不學如篙如草。

  遺子黃金滿屋,不如教子一經。

  大匠教人以規(guī)矩,良師正人以言行。

  先生先生你莫尬,你給我寫個黿鼉龜鱉灶;先生先生你莫夸,你給我

  寫個飛鳳家(均指繁體字)。

  寒門生貴子,白屋出公卿。

  師傅手藝不高,教下徒弟扭腰。

  惜錢休教子,護短莫投師。

  七、練習

  (一)解釋下列多義詞:

  1.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 正通人和,百廢具興 漢室可興也

  2. 學不可以已 人之為學有難易乎 今諸生學于大學

  3. 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醫(y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

  4.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ǘ┱f明下列加黑詞的意義和用法:

  1.木直中繩 2.而絕江河 3.非利足也 4.上食埃土

 。ㄈ┻x擇詞義:

  1.“疾”字有以下幾個常用義①小病,②苦痛,③痛恨,④快、迅速,⑤強、猛烈⑥通“嫉”,妒忌,⑦弊病,缺點。

  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 )

  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

  君有疾在腠里,不治將恐深( )

 。êH穑┧丶泊髴艏娌

  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

  會長老,問人民所疾苦( )

  2.“絕”字有以下幾個常用義:①杜絕、斷絕,②隔絕,③極、盡、窮盡,④停止、消失,⑤無路可通,⑥很、非常。

  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

  空谷傳響,哀轉久絕( )

  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 )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

  則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 )

  3.“致”字有以下幾個常用義:①達到,②送達,③表達、傳達④招引、引來,⑤歸還、交還,⑥意態(tài)、情趣、⑦盡、極。

  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

  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 )

  羅敷前致詞:使君自有歸( )

  是我于花之未開,先享無窮逸致矣( )

  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 )

  4.“強”有兩個讀音:①qiáng,②qiǎng;有以下幾種常用義:①健壯、強壯,②強大、勢力過人,③優(yōu)越、好,④有余、有多,⑤勉強,⑥強迫,使用強力。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 )

  秦貪,負其強,以空言求壁( )( )

  學有未達,強以為知( )( )

  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 )( )

  ……吾去去矣。將軍強留之( )

  5.“用”字有以下幾個常用義:①任用,②使用,③采用,④用途、用處,⑤物資,財用,⑥因 、由。

  用心一也( )

  又備經年裹物之用( )

  兵精足用,英雄樂業(yè)( )

  愿早定大計,莫用眾人之議也( )

  皇上欲大用康先生( )

 。ㄋ模﹨^(qū)別下邊各句子里加黑的詞的用法:

  1.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3.知明而行無過矣

  吾嘗終日而思矣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

 。ㄎ澹┓g下面三個句子,要特別注意加黑詞詞義的落實:

  1.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2.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3.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顚懕疚牟煌O喻方法的例句:

  1.正反對照的形式,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反復形式,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先用比喻,再引出道理,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單說比喻,不提論斷,使道理隱含其中,如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先設喻引出道理,再用另外的比喻作進一步論證,如_______

  荀況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兇。疆本而節(jié)用,則天不能貧;養(yǎng)備而動時,則天不能。谎蓝贿,則天不能禍。故水旱不能使之饑,寒暑不能使之疾,妖怪不能使之兇。本荒而用侈,則天下不能使之富;養(yǎng)略而動罕,則天下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則天下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饑,寒暑未薄而疾,妖怪未至而兇。受時與治世同,而殃禍與治世異;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故明與天人之分,則可謂至人矣。

  ——荀子《天論》

高中語文教案6

  【教學目標】

  1、初步了解元雜劇的特點。

  2、通過竇娥冤這一冤案,認識元代社會的黑暗和統治者的殘暴,認識當時階級矛盾的尖銳。認識竇娥的剛烈性格和反抗精神。

  3、從文學鑒賞的角度理解關漢卿設計三樁誓愿應驗的用意。

  【課時安排】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介紹關漢卿:關漢卿,號己齋叟,金末元初大都(現北京)人。元代雜劇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國戲劇史上最早也最偉大的戲劇作家。他與鄭光祖、白樸、馬致遠齊名,被稱為“元曲四大家”。元代人說他:“生而凋攪,博學能文,滑稽多智,蘊籍風流,為一時之冠!彼谏⑶赌蠀我恢āげ环稀分姓f自己精音律,會吟詩,能吹蕭彈琴,歌唱舞蹈,也會下棋射獵,多才多藝。他一生創(chuàng)作雜劇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現僅存15部!陡]娥冤》《救風塵》《望江亭》《單刀會》等流傳很廣。其中的《竇娥冤》是我國十大古典悲劇之一。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2、 關于元雜劇:

  元雜劇有一套較嚴格的體制:

  結構:元雜劇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個別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連演。折是音樂組織的單元,也是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較多的場次,類似于現代戲劇的“幕”。有的雜劇還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當于現代劇的序幕,用來說明情節(jié),介紹人物。雜劇每折限用同一宮調的曲牌組成的一套曲子。

  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凈、丑等。元雜劇每本戲只有一個主角,男主角稱正末,女主角稱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凈:俗稱“大花臉”,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異之處的人物。如張飛、李逵。丑:俗稱“小花臉”,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此外,還有孛(bó)老(老頭兒)、卜兒(老婦人)、孤(官員)、徠兒(小廝)。

  演出時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獨唱。(其他角色只有說白),分別稱為“末本”或“旦本”。

  劇本的構成:劇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構成。

  唱詞是按一定的宮調(樂調)、曲牌(曲譜)寫成的韻文。元雜劇規(guī)定,每一折戲,唱同一宮調的一套曲子,其宮調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順序都有慣例規(guī)定。元雜劇的唱詞按一定宮凋寫成。共分五個宮(五個全音階):正宮、中呂宮、南昌宮、仙呂宮、黃鐘宮,分別個當于現在的C、D、E、G、A五個樂調(譜號);曲牌,相當于現在的調號和板號(如二黃散板、西皮快板等),也即簡譜中的曲譜和節(jié)拍。元雜劇中一折限于一調一韻。

  科是戲劇動作的總稱。包括舞臺的程式、武打和舞蹈?品痘蚪小翱啤薄敖椤,是關于動作、表情或其他方面的舞臺提示,如“笑科”“見科”“把盞科”“做掩淚科”“內作起風科”等。

  白是“賓白”,是劇中人的說白部分!辟e白又分以下四種:對白:人物對話;獨白:人物自敘;旁白:背過別的人物自敘心理話;帶白:唱詞中的插話。賓白是元雜劇中重要的有機組成部分。所謂“曲白相生,方盡劇情之妙”,正說明這一點。

  此外,每本雜劇結尾處有兩句或四句詩句,用以概括全劇思想,提出本劇劇名。例如,“秉鑒持衡廉訪法,感天動地竇娥冤”。末句是戲的全名,“竇娥冤”則是簡名。

  二、研讀課文

  1、 在課文中共出現多少曲牌?都屬什么宮調?

  明確:共出現10個曲牌,都屬于正宮調。

  2、根據10個曲牌和故事情節(jié),把課文分成若干層次。

  明確:10個曲牌有3個層次。使劇情有張有弛,有烘托、有渲染,扣人心弦,催人淚下。

  第一層是[端正好][滾繡球]兩個曲牌,大意是竇娥指斥天地鬼神。

  第二層是[倘秀才]至[鮑老兒]四個曲牌,大意是竇娥告別婆婆。

  第三層是[耍孩兒]至[煞尾]四個曲牌。大意是竇娥發(fā)下三大誓愿。

  分析第一層:

  齊讀第一層兩支曲子。

  提問:竇娥為什么要指斥天地鬼神?

  明確:竇娥訴說自己莫名其妙犯法受刑,冤屈之大可“動地驚天”。又因為竇娥的沖突對象隱于幕后,而天地鬼神便成了她的指斥對象。由于內心的悲憤難以控制,便構成了對天地的怨恨與控訴。天地,在古代人的意識里,是被看作能夠主宰世間萬物包括人的命運的最神圣的東西。是不容侵犯的。但由于竇娥的冤情深重,而天地面對人間的邪惡殘暴竟無動于衷,所以竇娥唱出“怎不將天地也生埋怨”的唱詞時,便自然得到了人們的共鳴。

  [滾繡球]

  明確:作為封建社會中的一普通女子,竇娥對神明的天地本應深信不移,可是殘酷的社會現實使她對天地鬼神由信賴而懷疑,由懷疑又轉為憤怒的控訴:“天地也!做得個怕硬欺軟,卻原來也這般順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天也,你錯勘賢愚枉做天!”這樣,竇娥通過自己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含冤難辯的悲慘經歷,認識到了善良的人的貧窮命短,罪惡的人富貴延壽的社會現實,表現了她的覺醒意識和強烈的反抗精神。

  作為封建社會一個弱女子的竇娥,認識了封建社會的罪惡又能怎么樣?她除了對天地日月鬼神進行憤怒的控訴以外,只能是“落得兩淚漣漣”。

  分析第二層

  提問:從“左側右偏”“前合后偃”兩句可見竇娥在赴刑場途中所受的苦難,可她為什么還要提出堅決走后街,舍近而求遠呢?

  明確:因為竇娥的婆婆住在前街,怕婆婆看見自己受刑而傷心。這充分顯示了她淳樸善良的美好心靈,展示了她性格中溫順善良的一面。

  然而,她的婆婆還是迎面趕來了。關漢卿駕馭語言的能力是驚人的,竇娥對婆婆的一段說白,出自這個封建社會小媳婦的口里是那樣的貼切,表現得是那么自然、生動。在戲劇沖突的程度上,由急轉緩,由怯轉傷,抒情氣氛加濃,竇娥的性格更加完美?梢姼]娥對婆婆的孝順,但像這樣一個完美的善良的婦女,竟然慘遭如此的冤屈,被誣陷為殺人兇手,足見當時的統治是何等的腐敗,社會是何等的黑暗。這不僅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還為悲劇的產生蓄足了勢,起到了深刻批判封建社會的作用。

  閱讀[快活三][鮑老兒]。

  提問:這兩支曲子是竇娥臨刑前對蔡婆婆提出的希望和要求,在表現主題方面起什么作用呢?

  明確:使人們對竇娥的悲慘遭遇更加同情。她勸婆婆不要過分悲傷,再一次表明了她善良、美好的心靈。這樣的好人蒙冤而死,自然使人們對不公正的社會產生憤恨之情,戲劇的審美作用得到了充分體現。

  分析第三層

  分析竇娥臨刑時發(fā)出的三樁誓愿,說明她所希望的是什么。

  明確:第一個誓愿是血濺白練:她希望刑場上的人們能立刻了解她的冤屈;第二個誓愿是六月飛雪:她希望自己的冤屈會在上天得到反應;第三個誓愿是亢旱三年;她不僅希望個人的冤屈得到申張,而且希望上天能夠懲治邪惡。

  她的三樁誓愿與第一層對天地的指責是什么關系呢?是否矛盾呢?

  明確:竇娥對天地鬼神的嚴厲指斥和要感動天地,顯然是矛盾的?梢,竇娥訴冤過程中對天的懷疑和依賴是始終交織在一起的。這正反映了作家的歷史和階級的局限,一方面,他通過竇娥指天斥地從根本上批判封建統治階級,表達自己變革現實的愿望。另一方面,又不能從根本上提出救民于水火的辦法,只能靠天地動容來昭雪竇娥的冤案。

  竇娥的三樁誓愿明明是幻想,卻偏偏寫成現實,明明是不合理的偏偏寫成合理的,這說明了什么?

  明確:這說明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除了乞求天地鬼神申訴冤屈以外,沒有別的辦法,作者采用這種浪漫主義的表現手法,一是表明社會的腐敗黑暗,二是刻畫竇娥強烈的反抗精神,三是表達人民要懲治邪惡的愿望。

  “煞”就是結尾的曲牌,為什么關漢卿要把“煞”分成[二煞][一煞][煞尾]三個曲牌呢?

  明確:說明蓄積在竇娥胸中的怒火再也無法控制,猶如地下巖漿,沖向決口。也說明劇作家意猶未盡,他要把竇娥的無辜受害,要把人們對竇娥的同情,要把人們對統治者的憤恨表現得痛痛快快,淋漓盡致。于是在結尾處一波三折,把高潮推向頂峰。

  《竇娥冤》中有兩句唱詞,兩個牌文本不同,試分析其優(yōu)劣。

  《古名家雜劇》本:地也,你不分好歹難為地;天也,我今日負屈銜冤哀告天。 《元曲選》本: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天也,你錯勘賢愚枉做天。

  第一句唱詞用的是陳述語氣,不如那質問語氣強烈;第二句《古》本為哀告祈求,而《元》本則是對天的指責和否定。比較而言,《元》本突出了竇娥不屈服于惡勢力的反抗精神,使人物形象顯得更加高大,也使作品的主題得到了豐富和深化。

  【補充材料】

  “萇弘化碧”“六月飛雪”“東海孝婦”典故的出處:

  1、“萇弘化碧”出自《莊子·外物》: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員沉于江,萇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而為碧。

  2、“六月飛雪”出自《太平御覽》:鄒衍事燕惠王盡忠,左右譖之王,王系之獄。仰天哭,夏五月為之下霜。

  3、“東海孝婦”出自《漢書·于定國傳》:東海有孝婦,少寡,亡子,養(yǎng)姑甚謹。姑欲嫁之,終不肯。姑謂鄰人曰:“孝婦事我勤苦,哀其亡子守寡。我老,久累丁壯,奈何?”其后,姑自經死。姑女告吏:“婦殺我母!崩舨缎D。孝婦辭不殺姑,吏驗治,孝婦自誣服。具獄上府,于公以為此婦養(yǎng)姑十余年,以孝聞,必不殺也。太守不聽,于公爭之,弗能得。乃抱其具獄,哭于府上,因辭疾去。太守竟論殺孝婦?ぶ锌莺等。

  東海孝婦逆來順受缺少反抗精神。

  十大古典喜。

  關漢卿《救風塵》、王實甫《西廂記》、白樸《墻頭馬上》、康進之《李逵負荊》、鄭廷玉《看錢奴》、施君美《連閨記》、康!吨猩嚼恰、吳炳《綠牡丹》、高濂《玉簪記》、李漁《風箏誤》

  十大古典悲。

  馬致遠《漢宮秋》、紀君祥《趙氏孤兒》、高則誠《琵琶記》、馮夢龍《精忠旗》、孟稱舜《嬌紅記》、李 玉《精忠譜》、洪 升《長生殿》、孔尚任《桃花扇》、方成培《雷峰塔》

高中語文教案7

  【教學目的】

  1、指導學生深入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領悟作者對人生重大問題的深切感慨。

  2、指導學生體會本文情景交融、敘議結合的寫作手法及行文的巧妙。

  3、指導學生品味本文精練優(yōu)美、樸素清新的語言。

  【教學設想】

  一、安排兩課時。

  二、在教學過程中,應重視朗讀環(huán)節(jié),指導學生在把握文意、理清思路的基礎上熟讀成誦。

  三、結合課后練習(一)的回答,達到教學目的(一)、(二),應是本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四、利用預習效果教學,避免逐字、逐句、逐段平均主義的講解,重點突出一些疑難字、詞、句,主要采用課堂討論的方式,教師適當點撥。

  五、介紹閱讀課外文學作品《騰王閣序》,比較兩文內容和寫法上的異同,培養(yǎng)閱讀興趣,提高閱讀水平。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簡介作家作品,引導學生參看書下注釋(1),教師可補充以下內容:王羲之,有“書圣”之稱,也長于詩文,字和文任意而行,得自然之妙,風格瀟灑放脫。王羲之曾經一度做官,他關懷國事,在政治上曾有積極用世的一面,后辭官歸田,以山水為娛,好服食養(yǎng)性,胸懷曠達,為時人敬重。

  “序”是一種文體,寫在著作或詩文前的說明性文字。古人宴集時,常一同賦詩,詩成后公推一個作序,《蘭亭集序》即是膾炙人口的詩序名篇,其思想和辭藻都是很有代表性的,從中可以看出東晉一部分士大夫文人的生活情趣、思想修養(yǎng)、精神狀態(tài)和文學造詣。

  二、朗讀

  1.教師范讀。要求學生注意聽清文章語氣、節(jié)奏和讀音。出示小黑板,指一名學生讀準下列生字:

  癸(guǐ)丑修楔(xì)流觴(shāng)游目騁(chěng)懷趣(qū)舍萬殊齊彭殤(shāng)

  2.學生齊讀。要求讀準字音,在預習初讀的基礎上,加深對課文的印象。

  3.默讀全文。要求學生參閱注釋,理解文章大意,提出預習時不能解決的字詞句,教師答疑或學生討論。應特別強調理解“俯仰”一詞在文中的意義,“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的句子含義。

  三、整體感知作品,理清文章思路

  討論:全文有三段,每一段的內容要點是什么?(分別用六個字來概括。)學生發(fā)言后,明確本文層次,板書:

  (一)記敘蘭亭盛況;

  (二)抒發(fā)人生感慨;

  (三)交代作序目的。

  四、討論第一段內容

  完成課后練習(一)中的(1),教學的同時要求學生試背誦。

  提問:本段共有六句話,作者是如何記敘這次蘭亭聚會的盛況的?指名學生依次朗讀每一句的內容,然后概括出每句話的內容要點。板書明確:

  (一)記敘蘭亭盛會:

  (1)時間:“永和……癸丑……暮春……”

  地點:“……蘭亭……”

  目的:“修禊事也”

  (2)人物:“群賢……少長……”

  (3)環(huán)境:“此地有……,又有……”,

  (4)活動:“引以為流觴曲水……”

  (5)天氣:“……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6)感受:“……信可樂也!

  講析過程中,給定短暫時間強化記憶,然后指名學生根據板書內容提示,試背誦。

  討論:這段文字在寫法上有什么特點?

  學生發(fā)言后,明確:寫景抒情,敘議結合。如敘說“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列坐其次!毕旅婢o接著引申而論“雖無絲竹之盛,……亦足以暢敘幽情”;下面也同樣是敘議結合:“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庇闪汲、美景、賞心、樂事得出這樣的結論:“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

  討論:這段話語言有什么特點?

  教師明確:記敘性文字言簡意賅,如開頭總敘,只25個字就交代清楚了蘭亭集會的時間、地點、目的,表現出高超的語言技巧;寫景的文字精練優(yōu)美,樸素清新。

  五、布置作業(yè)

  1.背誦第一段;

  2.預習思考:作者是如何圍繞樂憂生死等人生重大問題展開議論的?抒發(fā)了作者怎樣的情懷?

  第二課時

  一、集體背誦第一段

  簡要復習第一段內容,導人新課。

  二、討論第二段內容

  1.教師領讀或學生齊讀。

  2.“俯仰”一詞在這一段中兩次出現,意思是否相同?引導學生參看注釋,理解這兩句話的含義。

  3.本段教學有一定難度,應先指名學生串講大意。

  4.提問:這段話作者是圍繞什么主題展開議論的?是如何逐步展開的?學生發(fā)言后,明確:作者承上文的“樂”字,由樂而憂,由生而死,圍繞人生重大問題抒發(fā)感慨。

  5.結合課后練習(一)中的(2),討論這段話的議論與上一段的敘事有何聯系。講析:首句“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是承上段“群賢畢至,少長咸集”而言;也是承上“仰觀宇宙之大,俯察晶類之盛”中的“俯仰”二字推開一步的說法。下面承此句論述了兩種人:一種是“晤言一室之內”倦于涉獵游玩的,一種是“放浪形骸之外”寄情山水的。他們雖然“取舍”“靜躁”不同,但當“欣于所遇”時都是“不知老之將至”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又都是情隨事遷,令人感慨的。作者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fā)表議論,推進到生死的大問題,抒發(fā)了對“修短隨化,終期于盡”的無奈和“死生亦大矣”的沉痛感慨。

  板書: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晤言一室之內(靜)

  或放浪形骸之外(躁)

  欣于所遇(快然自足)情隨事遷(感慨系之)

  況修短隨化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6.齊讀。指導學生在板書提示下試背誦。

  三、討論第三段

  交代作序目的,引起后人感懷。

  1.指名學生朗讀。

  2.討論:結尾部分從“臨文嗟悼”說到“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發(fā)言后,明確:這段議論中飽含感情,寫出了閱讀昔人興感之作時內心苦悶傷感與古人產生共鳴。作者接上文“死生亦大矣”提出“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的觀點,認為“有生就有死”,對于生死說得如此痛切,雖有悲觀消極情緒,但在當時是難能可貴的,批判了老莊哲學中的虛無主義世界觀。

  3.如何理解這篇書序行文的巧妙?學生討論后明確:作者寫供后人閱讀的《蘭亭集序》,卻先寫閱讀昔人興感之作,由“今之視昔”想到“后之視今”亦是如此,為使后人也對今天的所為所思“興懷”,所以“列敘時人,錄其所述”,以便“后之覽者”也會“有感于斯文”。作者把昔人昔文、今人今文以及后人有感串聯起來,巧妙地交代了詩集的由來,說明了編集的目的。

  4.全班齊讀。

  四、歸納總結

  本文先繪聲繪色地記敘了蘭亭集會的盛況,接著敘志抒懷,抒發(fā)了對人生的無限感慨。語言清新樸實,敘議結合,在雕章琢句、華而不實的文風充斥文壇的當時,顯得尤為可貴。

  五、布置作業(yè)

  1.背誦全文。

  2.完成課后練習三。

  3.比較閱讀:課外閱讀《騰王閣序》,比較與本文在內容和寫法上的異同。

高中語文教案8

  教學目的:

  理解“人是什么”這個問題,樹立偉大的志向,把握現在的的美好時光。

  教學重點:

  理解對現實的把握是“構成人的最重要部分”。

  教學難點:

  理解中外哲學家對“人是什么”的回答。

  課時計劃: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

  人是什么?這個問題也許從未有人去認真想過,因為同學們都知道,人是能制造并使用工具進行勞動的高等動物,或者說,人是能用大腦進行思維并能用語言進行交流的高等動物。不過,這都是從生物學或社會學的角度回答的。如果從哲學的角度問人是什么,又該怎樣回答呢?現在,讓我們帶著這個問題學習趙鑫珊的哲學論文《人是什么》。

  二、解題

  趙鑫珊,1961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先后在中國農業(yè)科學院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工作。有《趙鑫珊文集》《哲學與當代世界》等多種著作。

  三、學生自讀課文,劃分段落層次。

  課文可以分為前后兩個部分,開頭到“……”處為第一部分,余下的為第二部分。

  不要把前后兩個部分看成互不相關的兩種回答。前一部分的中心點是,人生的意義在于不斷工作。這一部分實質上就是把握現時,后一部分進一步向過去與未來展開,實質上就是向人的心理活動方面展開,可以更好地理解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為什么在于把握現時,不斷工作。

  對前一部分問一個為什么,就可以領會前后的聯系:為什么歌德、康德、愛因斯坦、孔子都認為人生就是不斷工作,他們不畏勞苦的動力從何而來?這樣一問,就知道后一部分正是回答這個問題的。

  第二部分根據“對往事的回憶、對現時的把握和對未來的憧憬”分為三層。

  四、學生質疑思辨。

  讓學生自己質疑思考,在課文旁邊打問號,并寫下思考結果。然后組織交流,說說自己發(fā)現了哪些問題,思考的結果是什么,教師相機給予指導。

  第二課時

  解題指導

  一、本題要求把握課文前一部分內容。

采用列表形式,可以看出這一部分的結構,也便于前后比較。語言要求精要,就要注意提取要點。

回 答

評 論


愛因斯坦


人的本質是由社會規(guī)定的,人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為社會所支配。/人可以通過自我努力,使自己堅強起來。/做一件合理的事情,生活就有奇異的光彩。

這個回答明確而又質樸,能為我們欣然接受。/這個回答使人自強不息。/愛因斯坦一生朝氣蓬勃,光霽日月。


雨果


生命是短暫的。

非常憂郁,特別暗淡,充滿悲觀主義色彩。


歌德

我這一生基本上只是辛苦地工作。

詩人的一生實在是富有偉大創(chuàng)造力、為人類文化作出了很大貢獻的一生。

康德

人是借助想像力創(chuàng)造文化的生物,人就是不斷地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快樂的最好方法。

康德的回答是他一生從事創(chuàng)造性腦力勞動、辛勤耕耘的總結。


孔子


生無所息。

不妨賦予嶄新的含義,寫在我們的旗幟上,為中華民族騰飛于世界而奮力拼搏。

  二、本題把握課文后一部分幾個主要觀點,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理解。

  作者認為“人是由三部分組成的:對往事的追憶、對現時的把握和對未來的憧憬”。

  對現時的把握之所以“構成人的最重要部分”,是因為把握現時是實現志向的必要前提,是走向未來美景的可靠保證,否則,在一個個五光十色的希望肥皂泡中蹉跎歲月,浪費青春年華,就會喪失自我,不成其為人。

  失去對往事的回憶和對未來的希望,就難以把握現時,之所以如此,是因為追憶往事可以給人智慧,可以使人意識到自身在當前的處境,可以照亮當前人生的道路,增強憧憬未來的信心和勇氣。憧憬未來、不斷追求、充滿希望的人,才有不竭的動力,去牢牢地把握現時。一旦失去對往事的回憶和對未來的希望,就難以把握現時。

  三、本題引導學生消化課文內容。

學以致用,是一個優(yōu)良傳統。古人提倡“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禮記·中庸》)。吸收精華,思考消化,正是兩個重要的環(huán)節(jié)。

  摘抄示例

 。圩窇浲拢

  ○當一個人在現實生活中有時感到孤獨、寂寞的時候,他就會從一些甜美的回憶中得到某種難以言傳的慰藉和快樂。

  ○使已死的東西復活,其愉快不下于創(chuàng)造。

  ○串起記憶中那早已散落的明珠,是為了借助于昔日這面反射鏡來照亮當前人生的道路,增強憧憬未來的信心和勇氣。

  ○沒有回憶的人是殘缺的人,干巴巴的人;人類和個人從本質上說都是歷史的。人類的歷史意識給人類以智慧,使人類意識到自身在當前的處境,有利于瞻望未來。回憶就是個人的歷史意識活動。

  ○追憶往事就其本質來說,也是一種幻想,一種“白日夢”。它們的功用往往是用幻想來彌補現時生活中的缺陷和不足。弗洛伊德說,夜夢是愿望的滿足;白日夢即幻想,也是愿望的實現。

  [憧憬未來]

  ○18世紀法國著名思想家伏爾泰說得好:上天賜給人兩樣東西——希望和夢——來減輕他的苦難遭遇。

  ○沒有希望的人,就是絕望的人,就是死氣沉沉、沒有生氣的人。人一天也不能沒有希望。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希望就是理想,就是追求。

  ○不斷追求真理要比占有真理更高貴。

  ○使人真正感到幸福和滿足的,是不斷地追求,是追求的過程。充滿希望的旅行(過程),要比到達目的地好。

  ○不斷追求、充滿希望的人,正是孔子所說的“生無所息”的生活強者。

  ○一旦你的工作結束,便意味著你必須開始新的工作。……你永遠都不能說“結束”這兩個字。

  ○回憶畢竟是遠了、暗了的暮靄;希望才是近了、亮了的晨光。

  ○人啊,多一點希望,多一點晨光……

 。郯盐宅F時]

  ○偉大志向造就偉大人物,但要以牢牢把握現時為必要的前提。

  ○只有珍惜、牢牢地把握現時每一分鐘,以最有效的方式獻身于振興中華的偉大事業(yè),才是未來美景最可靠的保證。否則,就會在一個個五光十色的希望肥皂泡中蹉跎歲月,浪費自己的青春年華。

  ○失去對往事的回憶和對未來的希望,就難以把握現時。把握不了現時的人是一個不成其為人的人,是一個喪失了自我的人。在人生和世界的激流中,他必然會像初冬從樹上飄落下來的最后一片枯葉,在西風殘照中孤零零地漫無目的地亂舞。

高中語文教案9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賈誼對秦王朝速亡原因的分析和他所提倡的仁政思想。

  2、背誦課文3、4、5段。

  能力目標

  1、歸納掌握“制、亡、固、遺、度”等詞的一詞多義,七個通假字、三種古漢語特殊句式,逐步提高學生文言文閱讀能力。

  2、學習本文善于敘事、精于論斷的寫作特色,引導學生正確處理敘議關系,提高議論文寫作能力。

  3、品評鑒賞本文廣用排比、對偶,極力渲染夸張的特點,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

  德育目標

  了解作者借古諷今、勸諫漢文帝施仁政在當時歷史條件下的進步意義。

  【教學重點】

  背誦課文,理解并積累文言實詞、虛詞、句式。

  【教學難點】

  結合課文詞句的特點,歸納文言詞法句法知識,逐步掌握文言字詞句運用規(guī)律。

  【教學方法】

  1、誦讀教學法;趯W生對這段歷史有所了解,理解課文難度較先秦散文小,宜采用以朗讀帶動文意疏通,以背誦帶動對作品的鑒賞,寫作特色、語言特點的分析鑒賞皆融于誦讀中。

  2、評品法。從品評鑒賞的角度,通過設置幾個鑒賞點來激活學生思維,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讓他們具體賞析該文寫作的獨到之處。

  【課時安排】

  3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賈誼的文章,尤其是政論文,歷史上向來評價很高,魯迅先生曾譽之為“西漢鴻文”,《新編中

  國文學史》稱《過秦論》為“政論文之楷!薄摹妒酚洝、《漢書》、《昭明文選》到明清乃至當今的古文選本,幾乎都錄入和收選了《過秦論》,特別是上篇。歷代評論名家都說它“雄俊宏律”、“通篇一氣貫注,如一筆書,大開大闔”,是古今第一“盛”文章。

  今天就讓我們來感受一下它的氣魄吧!

  二、解題:

  1、簡介作者

  賈誼(公元前200—公元前168),世稱賈太傅、賈長沙,也稱賈生。洛陽人,西漢著名政論家、文學家,最早的漢賦作家之一。年少即以文才超眾著稱。20多歲時被漢文帝召為博士,不久提升為太中大夫。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議,觸犯權貴,被謫為長沙王太傅,甚為失意,渡湘水時寫《吊屈原賦》,以屈原自比。四年后被召回,為文帝寵子梁懷王太傅。后梁懷王墜馬而死,賈生亦傷心而死,死時僅33歲。賈誼的思想基本上屬于儒家思想,他要求統治者施行仁政的主張,在當時還是有進步意義的。他的政論散文《過秦論》、《陳政事疏》(也稱《治安策》、《論積貯疏》)等,體現了新興地主階級政治家的遠見卓識、積極進取的精神和改革現實的堅決態(tài)度。他的文章峻拔鋒利,針砭時弊,淋漓酣暢,對后世散文創(chuàng)作很有影響。其文章,明人輯有《賈長沙集》,另傳有《新書》十卷。他的為人,很為司馬遷推崇,司馬遷把他和不同時代的屈原相提并論,撰寫了《屈原賈生列傳》。

  2、寫作背景。

  賈誼生活在西漢初期,此前歷春秋戰(zhàn)國,七雄爭霸而秦統一天下,戰(zhàn)亂頻繁。加之秦統一后的暴政、秦末農民起義和楚漢之爭,社會經濟遭受了五百年來的極大破壞。農民大量流亡異鄉(xiāng),不得耕作;還有些為生計所迫,賣妻鬻子或自賣為奴。戰(zhàn)亂使人口銳減,商業(yè)蕭條。奸商囤積居奇,物價昂貴,米一石值萬錢,馬一匹達百金。新建立的西漢政權,府庫空虛,財政困難。史載當時:“自天子不能具鈞駟,而將相或乘牛車,齊民無藏蓋!比嗣窈苄枰蒺B(yǎng)生息。針對這種現實,為鞏固西漢政權,賈誼借“過秦”以“規(guī)漢”,主張施行仁政以安民,“與民休息”。他多次上書,評論時政,《過秦論》總結了秦王朝滅亡的歷史教訓,指出秦王朝傾覆的根本原因是“仁義不施”而失去民心,借秦之過勸諫漢文帝“安民”,并實行政治改革。當然,賈誼所說的“仁政”,完全是站在統治階級立場上的,不可能包括消滅剝削、消滅階級壓迫等內容,這是歷史的局限、階級的局限,我們不能苛求。

  3、文體特點。

  《過秦論》是一篇政論文,“過秦”即批評秦之過錯的意思,批評秦的過錯意在總結歷史教訓。“論”是古代議論文的一種。

  三、誦讀、疏通、理解課文:

  1.一詞多義:固、亡、利、遣、度……

  2.詞類注用:

  3.鋪張夸大:用賦的手法寫議論說理的散文。

  4.文言對舉:

  ①詞語對舉:尊賢而重士;約從離衡……

 、诜志鋵εe: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叟疟(對舉的擴展):……之屬為之謀;……之徒通其意;……之論制其兵。

  四、討論:本文的寫作特點。

  【參考觀點】

  (一)優(yōu):

  1.善用對比、排比、對偶等修辭。

  如對比:秦國與秦朝,秦朝與陳涉,九國與秦國,九國與陳涉等。

  2.條理清晰:

  (二)質疑:

  1、敘多于議。

  2、扣中心欠緊。

高中語文教案10

  一、教學目標與核心素養(yǎng)

  1、教學目標

  1了解墨子的生平及思想主張,了解《墨子》的相關知識。

  2積累文中所涉及的典型實詞、虛詞和句式知識。

  二、教學重難點

  理清文章的論證結構,明確墨家的“兼相愛則治”的觀點。

  三、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人生選擇題:

  1)如果你天生對機械有極高悟性,小到制造木鳶,大到建造機關城,你會選擇什么。

  2)如果你是從大儒鉆研學術,——不耕田二不勞作,年紀輕輕頗有見地,你會選擇什么。

  2、寫作背景

  墨子生活在春秋戰(zhàn)國之交、社會大變革時期,這時奴隸制度已經開始崩潰,封建制度正在逐步建立,禮崩樂壞、王權衰敗、生靈涂炭,社會的動蕩給人民帶來極大的苦惱。墨子有極強的憂患意識、入世風骨及救世精神,積極尋找著救世的藥方,他站在平民立場上為維護民眾與弱小國家的生存,提出了“兼愛”、“非攻”等主張。

  3、作者介紹

  墨子,約公元前468——前376年,名翟,春秋戰(zhàn)國之際思想家、教育家、學者,墨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墨子在科技方面頗有成就,常被譽為“科圣”。他的軍事技術高于其他諸子,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他和孔子兩人被并稱為“顯學”大師,有“非儒即墨”之稱,成為天下人學習的榜樣。他一生都在為扶危濟困的事業(yè)而奔忙。他的思想核心是兼愛。

  4、題目解說

  《兼愛》有上、中、下三篇,這里選的是上篇。所謂兼愛,其本質是要求人們愛人如己,彼此之間不要存在血緣與等級差別的觀念。兼愛還表現在大國不侵略小國,國與國之間無戰(zhàn)事,和平共處。墨子認為社會動亂的原因就在于人們不能兼愛,人們只有通過“兼相愛,交相利”才能達到社會安定的狀態(tài)。這種理論具有反抗貴族等級觀念的進步意義,但同時也帶有強烈的理想色彩。

  5、層次結構

  起——第一段:治天下者必知亂的根源

  承一一第二段:亂何自起?起不相愛

  轉——第三段:若使天下兼相愛

  合一一第四段:故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

  6、全文分析

  1看題目及課文思考,什么叫做“兼相愛,交相利”?

  即不分親疏厚薄地互相關愛、互相使對方得利。

  2在墨子眼中,“天下之害”有哪些具體體現?

  見課本第一段。

  3為什么會出現這種局面?用什么方法可以消除?

  墨子認為天下的一切災難,人間的一切邪惡,包括盜竊、殺人、戰(zhàn)爭、怨仇、嫉恨、詐騙等等違法犯罪現象都是不相愛帶來的惡果。而要改變社會,包括調解社會矛盾和由亂變治等,即要'以兼相愛、交相利之法易之'。

  4墨子這種看法是否正確?

  墨子因不明了社會治亂的根源,從而提出不分王公大人與萬民的階級差別,都要兼愛同利的主張。但由于時代的限制,他沒有意識到人民的力量。所以此種主張只是一種善良的幻想。

  5你對“兼相愛,交相利”有何看法?也可以談談它給你的啟迪。

  有的人在人家休息時間或安靜學習時大聲談論,有的人為了求快,打飯或看病時喜歡插隊。這些人就屬于那種自愛而不知道相愛的人。人應該從只知道自愛而不知道相愛、只知道自利而不知道利人的偏狹中超脫出來,由此營造一個和諧的社會。

  6墨家思想與儒家思想有何不同?

  從歷史進程看,儒學早于墨學。墨子曾學習于儒門,接受過孔子思想的訓練,后來深感儒家厚葬浪費財物而貧民,服喪時間太久傷害身體而妨礙工作,于是反叛儒家自立門戶,墨子的許多學生也是如此。如曾一度受業(yè)于孔子的大弟子之一子夏,后來師從墨子,并成為墨家學派的著名人物。由此可見,墨家學派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從儒家學派分化出來并與之相對抗的學術團體。

  兼愛:墨家主張的兼愛是無差別的,而儒家主張的仁愛是有差別的。

  非攻:反對現行戰(zhàn)爭。(儒家支持賢能君王發(fā)動戰(zhàn)爭,支持“仁義”的大國兼并小國,主張“賢”人消滅“不肖”之人)

  7、寫作特點

  1意質而語顯

  文章質樸充實,不重文采。文辭不加修辭,就近打比方,淺顯通俗,重在以理服人。具有邏輯嚴密、一氣呵成的特點。

  2論證嚴密,明辨是非。

  本文先指出議論的焦點,然后從三個方面分別論述,再通過對比,順理成章得出結論。論辯一氣呵成,富于說服力與邏輯力量。

高中語文教案11

  設計指導思想

  《勸學》是學生剛入高中是接觸的第一篇文言文,合理確定教學目標就顯得非常重要。我們認為高中階段文言文的教學一是要汲取思想文化、文學藝術的營養(yǎng),二是應領略古代典籍的博大艱深,三是必須積累古代漢語的基本語匯語法常識。

  在教學過程中,圍繞“在學習中獲得教養(yǎng)”的主題,首先了解古代賢哲在此問題上的看法,然后以文本為平臺,致力于學生在思想情感、文化素養(yǎng)等方面有所感悟,從而具體感知古代文化典籍的魅力,吸收人生成長的精神營養(yǎng)。

  正是強調學生感知的需要,教學中要突出誦讀、涵泳的方式,透過文本建立與作者思想情感交流的渠道。力避教師一包到底的傳統講授的方式。

  教學目標

  1.了解學習是完善自我,獲得教養(yǎng)的重要途徑。

  2.了解比喻、對比在表達中的具體作用。

  3.在理解文意,熟讀課文的基礎上準確背誦。

  教學重點與難點

  1.辯證認識學習在人的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2.具體理解比喻和對比手法在語境中的作用。

  3.了解文中“于”“之”“而”以及“絕”“勸”“日”“知”的意義及用法。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熟悉課文

  1.學生自由朗讀。

  2.同座相互指導。

  3.學生自愿表演朗讀。

  4.學生和老師一起討論糾正朗讀中暴露的錯誤。

  5.老師朗讀,也可由學生品評。

  (二)介紹作者

  1.閱讀題注,明確需要記憶的文學常識:荀況,戰(zhàn)國末期儒家代表人物,《荀子》系荀子和門人共同編著。

  2.補充介紹

  (1)稷下:古地名,故址在今山東臨淄附近,是戰(zhàn)國齊都臨淄西邊南首門,一稱稷門。因地近稷山,設館其下,故名稷下。為戰(zhàn)國各學派薈萃的中心。荀子曾三次擔任當時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學宮之長)。

  (2)蘭陵令:春申君任命荀子為蘭陵令,開始了他一生中短暫的仕途生涯。蘭陵在今山東蒼山縣西南蘭陵鎮(zhèn),原為魯地,魯滅亡后歸于楚。荀子在蘭陵一邊做官,一邊著述,同時收徒講學,進入學術創(chuàng)造的一個高潮。

  (3)孫卿:漢代避宣帝諱而改稱荀子為孫卿。

  (三)討論第一段

  1.討論幾組比喻的作用

  (1)青出于藍、冰寒于水的比喻:說學習可以提高自己。

  (2)糅木為輪的比喻:說學習可以改變自己。

  (3)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的比喻:本體是下句“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說學習可以修身益智。

  (4)第一段5個比喻,都是正面設喻,從正面闡述學習的重要性。

  (5)比喻的表達效果:文中所用的喻體幾乎都是常見的、易懂的,這些仿佛信手拈來的通俗明了的比喻,都會使人自然而然地聯想到某些直觀、淺近的形象事物,進而連類比物,啟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說的深刻道理。

  2.討論首句“學不可以已”與比喻的關系:開宗明義,提出中心;從邏輯關系看,是因果關系,首句是果,結論,5個比喻是因。

  3.討論“可以”“以為”古今意義是否相同:“可以”這里與現代漢語意義相同,都是能夠的意思。“以為”這里與現代漢語不同,文中是“拿它做”,現代漢語是“認為”。

  (四)結合自身情況,用比喻說出學習可以提高自己、改變自己、修身益智的作用。

  1.分組。

  2.討論。

  3.由學生自行評價。

  (五)當堂背誦第一段

  1.在理解基礎上熟讀。

  2.鼓勵學生在大致能背的時候勇敢的嘗試背誦。

  3.找出背誦過程中暴露的共同問題想出巧妙的背書方法。

  第二課時

  (一)討論第二段

  梳理5個比喻的內部關系

  1.“登高博見”與“跂而望”為一組,本體是前面一句:“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跂而望”喻“終日而思”,“登高博見”喻“須臾之所學”,說學習能事半功倍。

  2.“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為一組,說善于借助外物則效益倍增。

  3.5個比喻就是5組正反對比,都是闡述學習的作用。

  (二)當堂背誦第二段

  1.在理解基礎上熟讀。

  2.組織背誦競賽,比速度,比正確率。

  (三)討論第三段

  1.討論“積土成山”“積水成淵”“不積跬步”“不積小流”的比喻意義及寫法:前兩個先正面設喻,后兩個再反面設喻,都是說學習要積累,其本義在四個比喻的中間,“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

  2.騏驥駑馬、鍥朽木及鍥金石的比喻的意義和寫法:騏驥駑馬的比喻先正面后反面,鍥朽木鍥金石的比喻先反面后正面,都是說學習要持之以恒。

  3.蚓與蟹的比喻的意義和寫法:蚓是正面設喻,蟹是反面設喻,都是說學習要用心專一。

  4.明確“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的句式:定語后置,“之”為結構助詞,表示定語后置。

  5.第三段的比喻闡明學習的方法和態(tài)度。

  (四)當堂背誦第三段

  1.理清層次結構來幫助背誦。

  2.集體背誦。

  3.理解性背誦。

  (五)課文的邏輯結構

  課文一開頭提出“學不可以已”這一論點后,接著從三個角度展開論述:在第一段中,學習可以使人“知明而行無過’,說明學習具有重大的意義,從而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第二段,學習使本性與一般人沒有差別的人成為君子,說明學習具有重大的作用,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第三段,闡述學習應持注重積累、持之以恒、專心致志的方法和態(tài)度,半途停止是不會學好的,只有“學而不已”才能成功,從而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梢娤惹剀髯由⑽倪_到極高的理性思維水平。

  (六)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談談對學習的作用、方法和態(tài)度的理解。

  (七)作業(yè):整理課文里有關語言現象

  1.通假字

  (1)輮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 輮同煣

  (2)雖有槁暴,不復挺者 有同又 暴同曝

  (3)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知同智

  (4)君子生非異也 生同性

  2.詞類活用

  (1)動詞的使動用法:木直中繩,輮以為輪。

  (2)名詞作狀語:a.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b.上食埃土,下飲黃泉

  (3)名詞用作動詞: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b.假輿馬者,非利足也

  (4)形容詞用作動詞:假輿馬者,非利足也

  3.特殊句式(學生口譯,教師重點點撥翻譯注意點)

  (l)固定格式

  無以至千里(“無以……”意為“沒有用來……的辦法”。下文“無以成江!敝小盁o以”同此)

  (2)定語后置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高中語文教案1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艑W會抓住人物的主要特點來描繪刻畫人物。

 、评斫饧毠(jié)描寫的特點和作用。

  2、過程與方法目標:

  學會運用細節(jié)描寫來表現人物的個性。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帕私饨鹪懒叵壬男愿裉卣。

 、仆ㄟ^本文看到當時西南聯大怎樣的校風、學風。

  教學重點

  了解金岳霖先生的性格特征。

  教學難點

  理解并運用細節(jié)描寫。

  教學時數

  一課時。

  課前準備

  學生課前預習;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曾經有位記者采訪金岳霖時說過這樣一句話:“古有秦少游,今有汪曾祺!蓖粼髀牶罅ⅠR反駁:“古有秦少游,今有雙黃蛋,我汪曾祺還要排在后面呢!

  二、作者介紹

  汪曾祺(1920~1997),當代作家,江蘇高郵人。1939考入西南聯大中文系,深受沈從文影響代表作有《受戒》、《大淖記事》等。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于平淡中顯現奇崛,情韻靈動淡遠,風致清逸秀異。

  三、解題

  從題目中我們能夠得到什么信息?

  明確:寫人文章,并且作者對主人公十分尊敬。(金先生是作者選修課的教師。)

  四、人物介紹

  金岳霖先生,中國現代哲學家、邏輯學家。創(chuàng)辦清華大學哲學系,歷任清華、北大、西南聯大教授。他是把西方現代邏輯介紹到中國的主要人物,推動了中國對現代邏輯的研究,并培養(yǎng)了許多邏輯學者。

  五、簡要介紹西南聯合大學(多媒體展示圖片)

  六、課文分析

  1、思考:作者寫出了金岳霖先生怎樣的個性?

  明確:有趣。

  2、問題探究:金岳霖先生的有趣體現在哪里呢?有哪一處或幾處描寫給你印象最深?請帶著這個問題自讀課文。

  (學生以四人小組的形式進行問題的討論。)

  3、多媒體課件以及板書配合歸納明確:

  金岳霖先生是位有趣的教授:

  1、奇特的外貌:帽子、姿態(tài)、眼鏡、衣著。

  2、奇特的行為舉止:在學生面前抓自己身上的跳蚤;養(yǎng)一只大斗雞,同一桌吃飯;搜羅大梨、大石榴,與小孩比賽。

  3、獨特的教學風格:

  提問方式別出心裁──今天穿紅毛衣的女同學回答問題。

  幽默的答問──以稀奇古怪的問題回答。

  稀奇古怪的提問。

  對話式教學──像蘇格拉底一樣,興之所至、自由隨意。

  4、對專業(yè)理論的獨特理解:

  枯燥的學問──他覺得好玩沈從文給他出“小說和哲學”的講題,他卻得出結論說二者沒有關系。

  5、對友情獨特的珍惜:

  林徽因死后,他還給她過生日;林國達死了,他在課堂不再風趣幽默。

  6、對生活獨特的熱愛:

  “誰又能想到坐在平板三輪車上東張西望的老人是這樣一位一肚子學問,為人天真、熱愛生活的大哲學家!

  介紹金岳霖與梁思成以及林徽因之間的友誼,從中體會金岳霖的重情一面。

  (多媒體展示三人合照。)

  概括金岳霖是個怎樣的人?

  明確:金岳霖是一位一肚子學問,為人天真、熱愛生活的大哲學家。

  口頭作文訓練:請你把有趣的老師描繪出來,注意抓住人物富有代表性的特點。

  (學生之間互相交流后請代表發(fā)言,學生猜。)

  小結:“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汪曾祺用精彩的細節(jié)寫出了金岳霖先生的真性情,展示了他獨特的風采。每當那率真、怪誕又滿腹經綸的金岳霖形象浮現在我們的腦海,就會有微笑情不自禁的掛上我們的嘴角。

  七、布置作業(yè)

  仿照本文把有趣的老師或同學寫一寫。

高中語文教案13

  教學目標:

  1.在反復閱讀中了解古詩內容,體會語言的妙處并背誦古詩。

  2.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3.結合作品的時代背景感悟杜甫憂國憂民的現實主義精神。

  教學重點:

  1.初步理解詩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意思。

  2.背誦古詩。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準備:

  1.組織學生課前預習杜甫的詩文,并歸納整理。

  2.師生查找關于詩人杜甫的資料。

  3.多媒體、幻燈片、自制課件。

  教學過程:

  一、落實字詞

  頻(頻繁、頻率、捷報頻傳)

  蜀:1.國名,三國之一,劉備所建立(公元221~263年),在今四川省,后來擴展到貴州省、云南省和陜西省漢中一帶。

  2.四川省的別稱。

  丞相:古代幫助皇帝進行統治的一級官吏。

  祠堂:封建制度下供奉祖宗、鬼神或有“功德”的人的廟宇或房屋。

  二、了解詩人

  1.復習以前學過的杜甫的古詩。

  《絕句》、《春夜喜雨》、《春望》、《登高》、《江畔獨步尋花》

  2.學生介紹杜甫

  杜甫(712~770)唐代詩人。字子美。祖籍襄陽(今屬湖北),生于河南鞏縣。由于他在長安時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稱少陵野老,在成都時被薦為節(jié)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后世又稱他為杜少陵、杜工部。杜甫被稱為“詩圣”,他的作品被成為“詩史”。

  3.補充知識

  “三吏”:《新安吏》、《潼關吏》、《石壕吏》

  “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

  三、學習古詩

  (一)練習朗讀古詩,提出問題。

  (二)小組合作學習,一邊朗讀,一邊理解詩意。

  諸葛丞相的祠堂到哪去找?就在城都南郊柏樹成林的地方。碧綠的春草掩映著臺階,黃鶯藏在樹葉后面歡唱。諸葛亮自從三顧茅廬起得到劉備知遇,為蜀國制定開創(chuàng)基業(yè)完成統一的大計,費盡了心機,最后“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上П狈ノ闯杀阋陨硌陈毩耍J购蟠⑿畚礊橹锵錅I。

  (三)在朗讀中學會鑒賞、品味。

  開頭兩句一問一答,自開自合。開門見山,灑灑落落。

  三、四兩句詩,“自”與“空”兩字使句意相反相成寫出祠中凄涼,冷落的景象和氣氛,滲透著作者瞻仰祠堂時無比感傷的內心感受。寓情于景,耐人深思。

  五、六兩句詩不但將對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嘆惋悼念之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表達了出來,而且還寫進了詩人自己壯志難酬的痛苦心境,由詠古而抒了懷,感情充沛,具極大的感染力。

  (四)你能想像出詩人杜甫寫這首詩時的心情嗎?

  杜甫一生不得志。他慨嘆自己未能像諸葛亮那樣得遇明主,不能像諸葛亮那樣去建功立業(yè),所以常常吊古抒情,懷古寄志,通過對諸葛亮的贊揚和惋惜,表達自己憂國憂民,盼望為國立功的心情。

  四、課后作業(yè)

  1.背誦古詩。

  2.了解三國演義中有關諸葛亮的故事,準備“三國故事會。

  板書設計:

  蜀相[唐]杜甫

  第一部分:武侯廟之所見(碧草、黃鸝)

  第二部分:武侯廟之所感(悼念、崇敬丞相;詩人壯志難酬)

高中語文教案14

  教學目標

  1、能夠辨別和篩選重要信息和材料;能夠把握文中的關鍵句,進而整體把握文章的結構層次和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

  2、了解達爾文及其進化論,學習達爾文尊重客觀事實、深人細致、嚴肅認真的科學態(tài)度和刻苦鉆研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1、重點:掌握篩選信息、整體把握的方法。

  2、難點:如何提高學生對說明性文字的閱讀興趣。

  教學方法

  1、點撥引導。通過對疑難點的點撥,引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

  2、講練結合。通過練習提高文本閱讀的可操作性。

  教學思路

  一、導語設計

  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一文中,把達爾文發(fā)現有機界的發(fā)展規(guī)律和馬克思發(fā)現人類歷史的發(fā)展規(guī)律相提并論。一百多年前,達爾文的思想改變了人們對世界的看法;一百多年來,這種思想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作為跨世紀的新一代,你了解達爾爾文嗎?你知道進化論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打開達爾文的進化論之門。

  (說明:導入的藝術在于誘發(fā)興趣。產生動力。本課采用質疑導入法,力求達到舊中有新,新舊聯系。)

  二、研習課文

  1、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1)速讀課文,篩選出作者闡明的關于物種起源問題的兩個主要觀點。

 。2)學生相互交流各自對文章結構和段意的理解,并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段意。

 。ㄕf明:通過速讀。整體感知文章并初步篩選出文章的關鍵句及主要觀點;通過討論交流,理清文章結構,整體把握全文;通過簡潔的段意概括,旨在培養(yǎng)學生提煉觀點、準確表達的語用能力。)

  2、局部解讀,把握文中關鍵句。

  學生自主圈點勾畫文中的關鍵句,然后分組討論,再集體交流。

  (說明:篩選關鍵句,這一教學目標的實現也許并不難。但如何篩選得正確、準確,就需要教師作一定的方法指導。)

  3、理解并解釋文中重要句子的含義。

  組織學生從文中找出難以理解的長句,并從信息篩選、挖掘的角度進行討論分析。

  4、分析評價作者在文中的觀點和態(tài)度。

  思考:這篇“導言”主要說明了《物種起源》的寫作經過和作者對物種起源問題的一些基本看法。透過說明文字,我們可以看到達爾文怎樣的一種精神和人格魅力?在文章中找出能夠體現這種精神的文字。

  (解說:從對文字的表層意義的闡明深入到對文字的深層含義的探究,從了解偉大的科學家的基本觀點、理論深入到追求他的精神世界、人格魅力,這不僅在于完成情意目標的內容,也是在提升解讀文章的一種能力。)

  三、布置作業(yè)(略)

  科學客觀地進行教學設計

  閱讀了三位老師對達爾文《<物種起源>導言》所作的教學設計(我覺得這樣定位比較恰當,說成案例,沒有經過課堂教學實踐;倘若說成教案,又失之于過于傳統),有一種明顯的感覺,實在、有序、切合實際。達爾文是世界著名科學家,他的文章和他的研究態(tài)度是一致的,嚴謹而踏實,科學而深刻。用他的文章進行篩選信息能力的培養(yǎng),自然適宜采用以上的教學設計方案。

  具體說,三例設計的共同特點有:

  第一,在進行單元重點學習的同時,能引導學生學習作者獻

  身科學事業(yè),尊重客觀事實,嚴肅認真地進行科學研究的態(tài)度。把語文能力的培養(yǎng)與對學生進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培養(yǎng)有機地結合了起來。

  第二,注重引導點撥,使學生能夠以文本為依托,運用比較的方法、探究的方法,由淺入深地進行篩選信息和品味語言能力的練習和培養(yǎng)。

  第三,能合理地選用多種媒體,在提高課堂教學直觀性的同時,擴大教學容量,恰當地為教學服務。

  另外,“方案一”注重從學生的知識和認知實際出發(fā),開展多種形式的課堂活動,如在導入課文學習時,以問題的形式,引起學生學習說明文的興趣;為加強學生有目的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先進行無目的閱讀活動,使學生明白要準確地進行信息篩選,必須養(yǎng)成有目的閱讀的習慣;結合課文學習,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將閱讀與寫作有機地結合起來。

  “方案二”重在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以培養(yǎng)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精神;課外作業(yè)的設計極具匠心,富有創(chuàng)意,既有拓展性閱讀的要求,也有結合現實對達爾文“進化論”思想進行探究性、開放性思考的要求,突出了對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

  “方案三”強調新舊知識的聯系,導語設計富有啟發(fā)性和趣味性,提高了學生對語言平實的說明文的學習興趣,并通過課外閱讀材料進行了篩選信息能力的遷移訓練。

  當然,三篇“方案”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雖然教學設計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附有簡短的說明,補充交代了設計的目的,但是無論格式還是內容都顯得有些陳舊,不像已經開展新課程實驗的義務教育階段的教學設計那樣,充滿了教師的智慧和創(chuàng)意,凸現出新課程給課堂教學帶來的活力和變化。盡管我們寫出的只是一篇課文的簡單的教學設計,或叫備課時的教學設想,教師對課文教學目標的確定,對重點難點的處理,對教學程序的安排不能缺少,但是還要在各個環(huán)節(jié)中突出學生這一學習主體,比如學生的認識、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學生在接觸問題時可能會有的想法和疑難,我們應該采用怎樣的方法,幫助和引導學生怎樣解決這些問題,等等。對一切如果沒有充分的估計,很可能會在教學活動中出現問題。

高中語文教案15

  教學目標

  1、能夠辨別和篩選重要信握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

  2、感受達爾文尊重客觀事實的科學態(tài)度,體會科學說明性文字的寫作風格。

  教學重難點

  重點:掌握辨別信息、篩選信息的方法。

  難點:提高學生對說明性文字的閱讀興趣。

  教學方法

  1、學生探究,教師點撥引導。

  2、講讀結合,以讀帶讀。

  媒體設計

  圖片、文字、視頻綜合運用。

  教學思路

  一、導入

  在記敘、議論、說明三類文字中,你最喜歡讀哪類文字?最擅長寫那類文字?為什么?(以多媒體展示)

 。ㄕf明:以問題的方式導入,學生會以此展開對舊知識體系的回顧與篩選。)

  二、探究閱讀。分層消化

  1、無目的閱讀——篩選信息混亂。

  說明性文字真的讓大家手足無措、知難而退嗎?

 。ㄕf明:教師以質疑方式引入,要求學生在教師不做任何要求的情況下自讀課文,讀后交流自己所獲得的最明確的信息,進而引導學生:說明性的文字并不難,因為每個人讀一遍都會有收獲。以此鼓勵閱讀說明性文字的信心,激發(fā)閱讀興趣,但教學重點并不在此,在于探究:同一篇課文為什么大家得到的信息不一樣?原因何在?)

  明確:辨別信息、篩選信息與每個人的經歷、學識、閱讀習慣、閱讀目的有關,何況我們要求的是無目的閱讀。(多媒體顯示)其實每種文體都有自己的閱讀目標,所以我們只有明確閱讀目標,才能在閱讀中少走彎路。

  2、有目的閱讀——篩選信息。

  教師按照思維的規(guī)律,遵循從整體到局部的原則,和學生一塊設置閱讀目標,并有目的地依次展開設置好的閱讀目標:

  文章說了什么——文章怎么說的——說這些有什么用

 。1)本文的說明對象是什么?主要觀點有哪些?

 。2)作者闡明的物種起源問題的兩個主要觀點是什么?

 。3)第1、2段有什么作用?

 。4)作者認為物種是怎樣產生的?

 。5)第4段中,作者以啄木鳥、槲寄生為例是想說明什么?

  問題的多少視學生的接受能力而定。

  在這樣依次展開的閱讀中,學生會發(fā)現他們的答案、信息統一多了。在這一認識的基礎上,教師引導:

  為什么統一多了?

  因為有了閱讀目標。

  那么一篇文章閱讀目標一般從何而來?

  從題目、作者、中心句中來。

 。ㄕf明:這是整體篩選信息。)

  怎樣解決以上問題呢?通過對信息的辨別和篩選。怎樣辨別和篩選呢?你剛才是怎么做的?

  讓學生暢所欲言,可以自己想,可以和同學交流,也可以向教師咨詢,最后共同歸納(多媒體展示以下內容強調規(guī)律):

  整體信息的篩選:

  關注題目、作者(知識積累)、中心句,尋找關鍵句、總結句、總提句、過渡句、反復出現的句子,看清文章結構。

  局部信息的篩選:

  句式特點、長句的層次,重點詞語、代詞的指代作用,修飾成分。

  教師在這個時候用視頻播放有關達爾文和進化論的有關影片,學生看完后重讀課文,鞏固深化理解信息的篩選。

  (說明:以上內容為本課的重點和難點,視學生的接受情況而定,教師在問題的選擇上,知識的明確、歸納上,時間的分配上都要因地制宜,若按兩課時計,應把后面的內容放入下一課時。)

  三、鞏固拓展欣賞品味

  1、以多媒體展示兩段文字,讓學生進行整體和局部信息篩選的練習。

  2、利用篩選信息的方法,欣賞品味作者的人格魅力。

  思考:這篇“導言”,主要說明了《物種起源》的寫作經過和作者對物種起源問題的一些基本看法。通過這樣的說明性文字,我們可以看到達爾文怎樣的一種精神和人格魅力?在文章中找出能夠體現這種精神和人格魅力的文字,尤其注意虛詞的運用。

  明確:看似生冷枯燥的文字,其實正透著作者那嚴謹不茍的科學態(tài)度,因為科學是來不得半點虛假的。文如其人,達爾文正是以這樣嚴肅、科學的態(tài)度和探索精神走在了同時代人的前列。這種精神是我們要好好學習的。

  隨著教師的明確強調,用多媒體展示有關達爾文的科學著作及后人對他的評價的圖片與文字,使學生的理解立體起來。(黨紅英)

【高中語文教案】相關文章:

高中語文教案04-12

高中語文環(huán)保教案06-01

高中語文新課標教案08-26

高中語文試講教案08-26

高中語文《燈》教案06-26

高中語文《秦腔》教案03-20

高中語文《屈原》教案03-26

高中語文錯過教案06-18

高中語文《錯誤》教案05-27

高中語文祝福的教案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