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生的刺,就在這里,留戀著不肯快走的,偏是你所不留戀的東西。
2、吃飯有時很像結(jié)婚,名義上最主要的東西,其實往往是附屬品。吃講究的飯事實上只是吃菜,正如討闊佬的小姐,宗旨倒并不在女人。
3、把飯給自己有飯吃的人吃,那是請飯;自己有飯可吃而去吃人家的飯,那是賞面子。交際的微妙不外乎此。反過來說,把飯給予沒飯吃的人吃,那是施食;自己無飯可吃而去吃人家的飯,賞面子就一變而為丟臉。
4、把整個歷史來看,古代相當于人類的小孩子時期。先前是幼稚的,經(jīng)過幾千百年的長進,慢慢地到了現(xiàn)代。時代愈古,愈在前,它的歷史愈短;時代愈在后,他積的閱歷愈深,年齡愈多。所以我們反是我們祖父的老輩,上古三代反不如現(xiàn)代的悠久古老。這樣,我們的信而好古的態(tài)度,便發(fā)生了新意義。我們思慕古代不一定是尊敬祖先,也許只是喜歡小孩子,并非為敬老,也許是賣老。
5、有一種人的理財學不過是借債不還,所以有一種人的道學,只是教訓旁人,并非自己有什么道德。
6、人生據(jù)說是一部大書。 假使人生真是這樣,那么,我們一大半作者只能算是書評家,具有書評家的本領,無須看得幾頁書,議論早已發(fā)了一大堆,書評一篇寫完交卷。
7、考古學提倡發(fā)掘墳墓以后,好多古代死人的朽骨和遺物都暴露了;現(xiàn)代文學成為?蒲芯恳院,好多未死的作家的將朽或已朽的作品都被發(fā)掘而暴露了。被發(fā)掘的喜悅使我們這些人忽視了被暴露的危險,不想到作品的埋沒往往保全了作者的虛名。假如作者本人帶頭參加了發(fā)掘工作,那很可能得不償失,“自掘墳墓” 會變?yōu)槊芙y(tǒng)一的雙關(guān)語:掘開自己作品的墳墓恰恰也是掘下了作者自己的墳墓。
8、“致身于國”、“還政于民”等等佳話,只是語言幻成的空花泡影,名說交付出去,其實只仿佛魔術(shù)家玩的飛刀,放手而并沒有脫手。
9、忠厚老實人的惡毒,像飯里的砂礫或者出魚片里示凈的刺,會給人一種不期待的傷痛。
10、學國文的人出洋“深造”聽來有些滑稽。事實上,惟有學中國文學的人非到外國留學不可。因為一切其他科目像數(shù)學、物理、哲學。心理。 經(jīng)濟,法律等等都是從外國港灌輸進來的,早已洋氣撲鼻;只有國文是國貨土產(chǎn),還需要處國招牌,方可維持地位,正好像中國官吏,商人在本國剝削來的錢要換外匯,才能保持國幣的原來價值。
11、一張文憑,仿佛有亞當、夏娃下身那片樹葉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紙能把一個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蓋起來。
12、方鴻漸還想到昨晚那中國館子吃午飯,鮑小姐定要吃西菜,說不愿意碰見同船的熟人,便找到一家門面還像樣的西館。誰知道從冷盤到咖啡,沒有一樣東西可口:上來的湯是涼的,冰淇淋倒是熱的;魚像海軍陸戰(zhàn)隊,已登陸了好幾天;肉像潛水艇士兵,會長時期伏在水里;除醋外,面包、牛肉、紅酒無一不酸。
13、當著心愛的男人,每個女人都有返老還童的絕技。
14、張先生跟外國人來往慣了,說話有個特征--也許在洋行、青年會、扶輪社等圈子里,這并沒有什么奇特--喜歡中國話里夾無謂的英文字。他并無中文難達的新意,需要借英文來講;所以他說話里嵌的英文字,還比不得嘴里嵌的金牙,因為金牙不僅妝點,尚可使用,只好比牙縫里嵌的肉屑,表示飯菜吃得好,此外全無么Α?
15、世界上大事情像可以隨便應付,偏是小事倒絲毫假借不了。譬如貪官污吏,納賄幾千萬,而決不肯偷人家的錢袋。
16、我都姓了一輩子“錢”了,難道還迷信錢嗎?
17、有些所謂的研討會其實就是請一些不三不四的人,吃一些不干不凈的飯,花一些不明不白的錢,說一些不痛不癢的話,開一個不倫不類的會!
18、我們對采摘不到的葡萄,不但可以想象它酸,有很可能想象它是分外的甜。
19、一個人,到了20歲還不狂,這個人是沒出息的;到了30歲還狂,也是沒出息的。
20、天下只有兩種人。比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種人挑好的吃,另一種人把最好的留到最后吃。照例第一種人應該樂觀,因為他每吃一顆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好的;第二種人應該悲觀,因為他每吃一顆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壞的。不過事實卻適得其反,緣故是第二種人還有希望,第一種人只有回憶。
21、假如你吃了一個雞蛋,覺得味道不錯,何必要去看看那只下蛋的母雞呢?
22、戀愛跟火同樣的貪濫,同樣的會蔓延,同樣的殘忍,消滅了監(jiān)牢結(jié)實的原料,把灰燼去換光明和熱烈...時間對友誼的磨蝕,好比水流過石子,反而把它洗濯的光潔了。
23、我們稱那位衣著暴露的S小姐為"局部真理",因為真理都是赤裸裸的。
24、老年人戀愛,就象老房子著火,沒的救。
25、假使愛女人,應當愛及女人的狗。那么真心結(jié)交朋友,應當忘掉朋友的過失。
26、圍在城里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對婚姻也罷,職業(yè)也罷,(游戲也罷),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