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季氏將伐顓臾閱讀答案
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于孔子,曰:季氏將有事于顓臾。
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且爾言過矣,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
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于費。今不取,后世必為子孫憂。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于邦內(nèi)。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nèi)也。
1、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不足三百字的文章,不但表達出孔子為政以德的治國方略,而且可使人見到冉有文過飾非、最后理屈詞窮的窘態(tài)和孔子洞察事物的深邃、義正詞嚴的態(tài)度。
B、孔子教育弟子是以政治上有所作為為目標的,主張持危扶顛。冉有幫助季氏專權(quán),不幫助季氏走正道,違背其主張,所以孔子說求!季氏將伐顓臾無乃爾是過與。
C、《論語》在記言之中,能見出各人的不同性格,本文中冉有的'性格就極其鮮明。司馬遷寫《仲尼弟子列傳》主要取材于《論語》。這一點表明《論語》在散文發(fā)展中的重要地位。
D、子路、冉有皆侍季氏,在季氏將伐顓臾的問題上,孔子責備二人,輕重分量明顯不同:二人均有不可逃脫的責任,但子路的責任更大,從今由與求也相夫子可看出來。
2、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運用了什么手法?聯(lián)系語境解釋這句話的含義。
答:
【答案】
1、D(在季氏將伐顓臾的問題上,孔子責備二人,輕重分量明顯不同:二人均有不可逃脫的責任,但冉有的責任更大。文章開篇是冉有、子路見于孔子,中間說話只有冉有,這最后的批評是針對二人的,而子路比冉有大,所以孔子說今由與求也相夫子,把子路提在前面。)
2、運用類比的手法;①畛鲨詡,龜玉毀于櫝中,是看守者的失職。冉有、季路作為季氏家臣,就如同看守虎兕龜玉的人,若不能勸諫季氏放棄武力,致使顓臾被滅,也是他們的失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