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區(qū)冊序文言文閱讀及答案
陽山,天下之窮處也。陸有丘陵之險,虎豹之虞。江流悍急,橫波之石,廉利侔②劍戟,舟上下失勢,破碎淪溺者,往往有之?h郭無居民,官無丞尉,夾江荒茅篁竹之間,小吏十余家,皆鳥言夷面。始至,言語不通,畫地為字,然后可告以出租賦,奉期約。是以賓客從游之士,無所為而至。愈待罪于斯,且半歲矣。
有區(qū)生者,誓言相好,自南海挐③舟而來。升自賓階,儀觀甚偉。坐與之語,文義卓然。莊周云:逃空虛者,聞人足音跫然而喜矣!④況如斯人者,豈易得哉!入吾室,聞《詩》《書》仁義之說,欣然喜,若有志于其間也。與之翳嘉林,坐石磯,投竿而漁,陶然以樂,若能遺外聲利,而不厭乎貧賤也。歲之初吉,歸拜其親,酒壺既傾,序以識別。
【注】①本文作于韓愈被貶陽山縣令期間。②侔(mu):等同。③挐(ro)舟:劃船,撐船。④逃空虛句:意思是說巡行于荒墳古墓間的人,聽到別人的腳步聲便覺得欣喜了。
1.對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陸有丘陵之險,虎豹之虞 虞:憂。
B.愈待罪于斯,且半歲矣 且:將近。
C.然后可告以出租賦,奉期約 奉:接受,遵守。
D.與之翳嘉林,坐石磯 翳:昏暗。
2.下列語句中加點詞含義完全相同的一項是(3分)
A.言語不通,畫地為字 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
B.然后可告以出租賦 臣以供養(yǎng)無主,辭不赴命
C.自南海挐舟而來 撫孤松而盤桓
D.若有志于其間也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參考答案
1.D
2.C
【解析】
1.試題分析:可根據(jù)平時對文言文實詞知識的積累,結合著文中句意及具體語境理解,D項,翳:乘涼。所以選D。
考點: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能力層級為理解B
2.試題分析:常見的文言虛詞的用法,平時要不斷的積累,結合著語境分析,A項,為,前者,寫;后者表反問語氣,呢;B項,以,前者,把;后者,因為;C項,而,均為表修飾關系;D項,若,前者,仿佛、好像;后者,你們。故選C。
考點: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能力層級為理解B
陽山是天下荒僻的地方。陸地有丘陵之險,虎豹之憂。江流洶涌湍急,橫于江上的大石,陡直鋒利如劍戟。船在江上行駛,上下顛簸難以控制,船破人溺的事故常常發(fā)生?h城里沒有居民,官署里沒有縣丞和縣尉。江的兩岸,荒草竹林之間,住著十多家小吏,都是說話像鳥叫那樣難懂,相貌與中原人不同。(我)剛到陽山時,言語不通,只好在地上寫字,這樣之后才可以把交納租稅的事情告訴當?shù)厝,要他們遵守約定。因此,賓客和隨游的讀書人,(到這里后)都生活枯寂無聊到了極點。我待罪在這里,將近半年了。
有個姓區(qū)的.書生,向我表示愿意和我做朋友,從南?澊瑏淼疥柹。他從西階上堂,儀表十分壯美。坐下來和他交談,言辭思想都不一般。莊周說:巡行于荒墳古墓間的人,聽到別人的腳步聲就覺得歡喜了。何況像區(qū)生這樣的人,難道是容易遇到的嗎?他到我的屋里,聽我談《詩》《書》仁義的道理,非常高興,好像有志于此。(我)和他一起在美好的林木下乘涼,坐在水邊的巖石上,投魚竿釣魚,非常高興,好象能摒棄名利,而不厭惡貧賤的生活了。正月,區(qū)生要回家探望他的父母,喝完了壺里的酒,(我)寫了這篇序來記離別。
譯文
陽山是天下荒僻的地方。陸地有丘陵之險,虎豹之憂。江流洶涌湍急,橫于江上的大石,陡直鋒利如劍戟。船在江上行駛,上下顛簸難以控制,船破人溺的事故常常發(fā)生?h城里沒有居民,官署里沒有縣丞和縣尉。江的兩岸,荒草竹林之間,住著十多家小吏,都是說話像鳥叫那樣難懂,相貌與中原人不同。(我)剛到陽山時,言語不通,只好在地上寫字,這樣之后才可以把交納租稅的事情告訴當?shù)厝,要他們遵守約定。因此,賓客和隨游的讀書人,(到這里后)都生活枯寂無聊到了極點。我待罪在這里,將近半年了。[2]
有個姓區(qū)的書生,向我表示愿意和我做朋友,從南?澊瑏淼疥柹健K麖奈麟A上堂,儀表十分壯美。坐下來和他交談,言辭思想都不一般。莊周說:巡行于荒墳古墓間的人,聽到別人的腳步聲就覺得歡喜了。何況像區(qū)生這樣的人,難道是容易遇到的嗎?他到我的屋里,聽我談《詩》《書》仁義的道理,非常高興,好像有志于此。(我)和他一起在美好的林木下乘涼,坐在水邊的巖石上,投魚竿釣魚,非常高興,好象能摒棄名利,而不厭惡貧賤的生活了。正月,區(qū)生要回家探望他的父母,喝完了壺里的酒,(我)寫了這篇序來記離別。
【送區(qū)冊序文言文閱讀及答案】相關文章:
《送區(qū)冊序》的文言文翻譯04-11
《送區(qū)冊序》文言文翻譯04-13
送區(qū)冊序原文及賞析10-14
文言文《送丁琰序》閱讀答案10-29
《送東陽馬生序》文言文閱讀與答案12-01
文言文《送東陽馬生序》閱讀答案11-15
《送東陽馬生序》文言文閱讀答案11-18
《送東陽馬生序》文言文閱讀及答案11-19
《送東陽馬生序》的文言文閱讀答案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