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默宋濂閱讀答案
《竇默》是一篇傳記,大家是否閱讀過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準備的竇默宋濂閱讀答案,大家可以參考以下內容哦!
、俑]默,字子聲,初名杰,字漢卿,廣平肥鄉(xiāng)人。幼知讀書,毅然有立志。族祖旺,為郡功曹,令習吏事,不肯就。會國兵伐金,默為所俘。同時被俘者三十人,皆見殺,惟默得脫,歸其鄉(xiāng)。家破,母獨存,驚怖之余,母子俱得疾,母竟亡,扶病藁葬。而大兵復至,遂南走渡河,依母黨吳氏。醫(yī)者王翁妻以女,使業(yè)醫(yī)。轉客蔡州,遇名醫(yī)李浩,授以銅人針法。金主遷蔡,默恐兵且至,又走德安。孝感令謝憲子以伊洛性理之書①授之,默自以為昔未嘗學,而學自此始。適中書楊惟中奉旨招集儒、道、釋之士,默乃北歸,隱于大名,與姚樞、許衡朝暮講習,至忘寢食。繼還肥鄉(xiāng),以經術教授,由是知名。
②世祖在潛邸,遣召之,默變姓名以自晦。使者俾其友人往見,而微服踵其后,默不得已,乃拜命。既至,問以治道,默首以三綱五常為對。世祖曰:“人道之端,孰大于此。失此,則無以立于世矣。”默又言:“帝王之道,在誠意正心,心既正,則朝廷遠近莫敢不一于正!币蝗辗踩倥c語,奏對皆稱旨,自是敬待加禮,不令暫去左右。世祖問今之明治道者,默薦姚樞,即召用之。俄命皇子真金從默學,賜以玉帶鉤,諭之曰:“此金內府故物,汝老人,佩服為宜,且使我子見之如見我也!本弥,請南還,命大名、順德各給田宅,有司歲具衣物以為常。
、壑猎,默年八十,公卿皆往賀,帝聞之,拱手曰:“此輩賢者,安得請于上帝,減去數(shù)年,留朕左右,共治天下,惜今老矣!”悵然者久之。默既老,不視事,帝數(shù)遣中使以珍玩及諸器物往存問焉。十七年,加昭文館大學士,卒,年八十五。訃聞,帝深為嗟悼,厚加赗賜,皇太子亦賻以鈔二千貫,命有司護送歸葬肥鄉(xiāng)。
④默為人樂易,平居未嘗評品人物,與人居,溫然儒者也。至論國家大計,面折廷諍,人謂汲黯②無以過之。帝嘗謂侍臣曰:“朕求賢三十年,惟得竇漢卿及李俊民二人!庇衷唬骸叭绺]漢卿之心,姚公茂之才,合而為一,斯可謂全人矣。”后累贈太師,封魏國公,謚文正。子履,集賢大學士。
。ㄟx自《元史》)
注釋:①伊洛性理,指宋程顥、程頤的理學。程氏兄弟洛陽人。講學伊洛之間,故稱。
②汲黯,西漢名臣。為人耿直,好直諫廷諍,漢武帝劉徹稱其為“社稷之臣”。
16.寫出下列加點詞在文中的意思。(2分)
。1) 又走德安 ( ) (2) 奏對皆稱旨 ( )
17.為下列加點詞語選擇釋義正確的一項。(總分2分)
。1)母子俱得疾,母竟亡( )(1分)
A. 最后,終究 B. 竟然 C. 終了,完了 D.從頭到尾
。2)帝數(shù)遣中使以珍玩及諸器物往存問焉( )(1分)
A. 思念 B. 撫養(yǎng),保存 C. 問候,慰問 D. 存在
18.下列句中加點詞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項是( )(3分)
A. 默為所俘 有司歲具衣物以為常
B. 醫(yī)者王翁妻以女 默首以三綱五常為對
C. 默恐兵且至 且使我子見之如見我也。
D.久之,請南還 如竇漢卿之心
19.把第④段畫線句譯成現(xiàn)代漢語。(6分)
默為人樂易,平居未嘗評品人物,與人居,溫然儒者也。至論國家大計,面折廷諍,人謂汲黯無以過之。
參考答案:竇默為人和樂平易,平時不曾評論他人(高低)。與人相處,是溫和的讀書人。至于議論國家大事時,卻在朝廷上犯顏直諫,據(jù)理力爭,人們說西漢汲黯也超不過他。
20.閱讀第②段,概括元世祖賜給竇默玉帶鉤的原因。(用自己的話回答)(2分)
21.依據(jù)第②段相關內容,概括元世祖忽必烈與竇默的幾次交往。(3分)
答案:
16. 參考答案:(1) 又走德安 ( 逃跑 ) (2) 奏對皆稱旨 ( 符合 )
17.(1)參考答案: A
。2)參考答案: C
18. 參考答案:B
19. 參考答案:竇默為人和樂平易,平時不曾評論他人(高低)。與人相處,是溫和的.讀書人。至于議論國家大事時,卻在朝廷上犯顏直諫,據(jù)理力爭,人們說西漢汲黯也超不過他。
20. 參考答案:這是金朝內府的東西,竇默是前朝老人,正適于佩戴。讓王子見此物如見皇帝一般,能聽老師的話。
21.參考答案:(寫出任意3點給滿分)
。1)元世祖問他治世之道,默首先講三綱五常。
。2)元世祖一天要召問他三次,他的回答都符合皇帝的心意。
。3)竇默薦舉姚樞,元世祖便立即召來任用。
。4)元世祖命皇子真金從竇默學習,并賜他玉帶鉤。
【竇默宋濂閱讀答案】相關文章:
明史宋濂傳閱讀答案12-13
明史宋濂傳閱讀答案5篇12-13
宋濂傳文言文閱讀答案10-16
宋濂傳文言文閱讀答案10-16
《言默戒》閱讀答案03-25
春日宋秦觀閱讀答案11-30
詠柳宋曾鞏閱讀答案10-23
《秋日題竇員外崇德里新居》閱讀答案03-25
宋楊萬里的閱讀答案09-05
竇太后,趙之清河觀津人也閱讀答案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