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jīng)心得體會(精選34篇)
從某件事情上得到收獲以后,心得體會是很好的記錄方式,這樣有利于我們不斷提升自我。到底應(yīng)如何寫心得體會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道德經(jīng)心得體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道德經(jīng)心得體會 篇1
寒假之前學校組織大家學習了道德經(jīng)的前兩講道法自然、無為而治,學完后當時心靈很是觸動,于是利用寒假時間又繼續(xù)學了道德經(jīng)的其它幾講,當然觸動還是挺多的。
我覺得《道德經(jīng)》潛藏的一個主題是,老子提出的道,是他哲學思想的核心。道的含義博大精深,需要我們從各個方面來理解。事實上,宇宙萬物之運行,是存在一定的客觀規(guī)律,這個客觀規(guī)律,需要我們有聯(lián)系的、全面的來認識,來理解。但人類限于時間和空間,能全面系統(tǒng)地認識宇宙萬物,看來是虛渺而不可能的。但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我們自己走過的路,要不斷總結(jié),不斷思考,找出規(guī)律,逐步認識世界,理解世界,掌握未來世界的運行規(guī)律。所以對待老子的思想,要批判的繼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他的許多內(nèi)容在今天看來也是十分具有指導和教育意義的。例如功成身退寵辱不驚等為人處事的原則是中華民族的精髓,更是安身立命,為人處事的基礎(chǔ)。在物欲橫流的今天,老子提出的.致虛守靜,少私寡欲等處事的哲學是拯救人們心靈的一劑靈藥,讓我們正確的看待得失,可以凈化人的心靈。
以上是我對道經(jīng)總的認識,下面就具體談?wù)勎覍ζ渲械囊恍┯^點的感悟認識。
每個人都有私有欲,面對私欲,必須先自反自省,然后自清自虛,若能做到自知、自勝、知足,那么就可以算是得道。當社會需要用禮智維系的時候,虛偽巧詐也就慢慢的產(chǎn)生了,禍亂也跟著來了,自以為聰明的人,以智取巧,實在是愚昧的根源,因此我們應(yīng)守質(zhì)樸的大道,不要虛偽的巧智,取用道的精神,舍棄禮智的浮華。一切需自然而行,道的作用是柔弱謙下,天下萬物是從有而產(chǎn)生的,而有卻是從無產(chǎn)生而來的,無是道之體,有是道之用,人應(yīng)無為、無事、無智、無知、無欲、無我、無私才能達到道德最高境界。隨著科技的日益發(fā)達、經(jīng)濟的高速發(fā)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物質(zhì)生活豐富了,但是精神世界卻越來越空虛,人類的道德觀念面臨著嚴峻的考驗,其中不乏有些人沖破道德的底線,追求權(quán)力,物質(zhì),金錢,榮譽。物欲橫流的現(xiàn)實生活中,如何去應(yīng)對這些問題,我們同樣可以在《道德經(jīng)》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們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為人謙虛、心態(tài)平和、淡泊名利、時刻反省,盡職盡責!。
人生短暫,笑對人生也是過,心情煩躁也是過,我們何不在工作學習中端正心態(tài)呢?謙虛是一種美德,更是一個人的修養(yǎng),并不是象人們所說的謙虛就是虛偽,我覺得謙虛有兩層意思,謙是謙卑,是一種處事的修養(yǎng),也是對別人的一種尊重;虛就是虛心學習,使之更加完善,做得更好。當別人夸獎你時,你完全可以說聲謝謝,因為這是別人對你工作的肯定,你完全受得起,但并不是說你就此停滯不前了,還需要虛心求教,找出不足,讓自己有更大的進步。心態(tài)平和是安心工作之本,只有心境達到虛靜的狀態(tài),才會時刻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才會在社會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不僅如此,平和的心態(tài)還可以幫助處理好朋友和同事之間的關(guān)系,使之變得融洽。觀看《道德經(jīng)》后,我覺得接受老子的思想是一種愉悅,是一種洗禮,是一種靈魂的滋養(yǎng)。
現(xiàn)代社會的道德問題似乎已被人們淡忘了。中國以禮儀之邦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傳統(tǒng)道德自應(yīng)繼承光大。而我們呢?我們應(yīng)做些什么呢?
做一個有道德的人,無為而治,任何時候做到寬容(設(shè)身處地從對方角度考慮問題)、向善(對善良的人善待他,對不善良的人也能善待他)、謙卑(要能如水的品質(zhì))、知足常樂(凡事適可而止,知足者富,安貧樂道,放下名利、放下虛榮、放下固執(zhí),多一些知足、寬容和快樂)。
道德經(jīng)心得體會 篇2
自從我局開展文化講堂學習了老子的《道德經(jīng)》,自己受益匪淺。對《道德經(jīng)》一書的理解還很膚淺,但是認真學習,能讓我受益的地方多之又多,會影響到各個方面,要不斷地揣摩,慢慢地體會。
加減乘除上有蒼穹 世界上不存在絕對、今時好許是明日非。知識是加法 悟道是減法 凝結(jié) 沉淀 升華。人心所向便是方向,百姓的根本利益就是國家的根本利益。追根溯源 培其根而枝繁 落葉歸根。以身觀天下 一身一宇宙 觀點而知面。人世間獨善吾身 靈魂里循道而富足。只有知錯才有機會改正錯誤 所以首先要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切記不要不懂裝懂 不知知病也 自知者明。倘若百姓過的幸福富足那么誰還愿意去冒險犯罪? 解決民生問題、社會就會自然和諧,有些東西不是靠宣傳就可以的,從根本出發(fā)才是關(guān)鍵。和氣生財以和為貴、弱者博憐、剛者遭嫌。得理讓三分、善惡自有報、因果也。該書不僅是道教的寶典,也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寶庫中的經(jīng)世之作。作為充分體現(xiàn)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神韻的《道德經(jīng)》,用不多的字數(shù),闡述了道家對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的認識。揭示了事物的產(chǎn)生、發(fā)展、變化的規(guī)律。老子指出人們不管是形體還是精神,不管是主觀努力還是客觀實際,都不可能完全一致。這樣就必須做到心靜,洗清雜念,懂得規(guī)律,加深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善德!辈还軇e人是善是惡,都能一視同仁這是一種美好的品德。而要做到“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需要何等的勇氣!老子的眼光不僅在于教善人和圣人如何不與不善人同流合污,而是要教善人和圣人如何教化不善之人使人改惡從善,最后達到人人向善修道,天下太平。以前,我與別人交往時,總是以自己的原則判斷別人,然后決定是否與之交往,F(xiàn)在學了《道德經(jīng)》,明白了自己的錯誤作法,我開始以新的態(tài)度來交朋友,F(xiàn)在,我周圍有了更多新朋友。朋友多了,交往多了,心情也好多了。
老子對人生的認識有個三寶:慈、儉、不敢為天下先,對每個人都有反省的必要。人,都是社會的產(chǎn)物,對社會環(huán)境的適應(yīng)和理解,必須經(jīng)過一段漫長的人生經(jīng)歷。所謂“慈”,就是要有一個博愛之心,愛自己這是第一,一個不愛自己的'人無從談及愛社會、愛他人,反過來講,過分的愛自己,就是自私。在這里,老子給我們指明了一條通天大道,只是他沒用語言說明,愛,不但愛好人,也要愛壞人,世人都愛,這是“慈”的基本內(nèi)涵。有了一顆無限愛心的人,接下來就是要用反省功夫去認識世界上的種種事物。用一顆純正無邪的心去感悟世間的萬物,從諸事物的表現(xiàn)去發(fā)掘其根本的內(nèi)涵,這就是“儉”的功夫!安桓覟樘煜孪取,并不是不能領(lǐng)先的認識事物,對客觀事物的認知總得有個先后,在認識上不能人人都在一個起跑線上,那樣社會不會有發(fā)展,老子的教誨也不是這個意思。我們認識事物,不能標新立異的只是一味的教條,只有參考了不同的認識論,將眾人的思想融會到自己的思維中,才不至于片面和教條。
道德經(jīng)心得體會 篇3
公司組織學習了曾仕強教授講的《道德經(jīng)的奧秘》,通過這次學習我對與老子闡述的思想已有了大概的了解。根據(jù)我的所學所得,我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修身——正確的處世態(tài)度
老子就講了正確的處世態(tài)度是功成身退。不要富貴而驕,持才傲物,鋒芒畢露。要淡泊名利和地位,才能功成身退。事物發(fā)展本來就是向著自己相反的一面,福禍相隨,因此在這里奉勸大家見好就收,不要貪圖名利,要收斂。第十章,也是講的修身,這一段用了六句疑問,其實疑問本身就是最好的答案,老子指出人們不管是形體還是精神,不管是主觀努力還是客觀實際,都不可能完全一致。這樣就必須做到心靜,洗清雜念,懂得規(guī)律,加深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
這與我自己的生活聯(lián)系在一起,在面對生活中的困難時,我要怎么做?從一開始,我的生活就面臨很多選擇,在沒有考慮清楚的時候,就去胡亂選擇,導致事情的發(fā)展一步步到了自己無法控制的地步。如果在一開始,就能靜下心來仔細考慮,也許事情就不會到進退兩難的地步。
二、無為的思想
“無為”不是無所作為,而是不妄為,不去干擾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老子在第二章首次提出無為的思想,并指出“是以圣人處無為只事,行不言之教”。這里老子指出圣人要能夠依照客觀規(guī)律,處理事情是要去違背事物發(fā)展的本質(zhì)。第三章進一步闡述無為,他既不講人性惡,也不講人性善,而說人本來是一張白紙,是純潔質(zhì)樸的。不要去貴難得之貨,不去尚賢,不見可欲,保持人們的本性。
從這里可以結(jié)合我們公司的發(fā)展情況,有很多時候,公司發(fā)展到一定的階段,遇到的困難是肯定有的,我們能怎么做呢?如果急功近利,反而會適得其反。
三、以無私來成就“自私”
老子在第七章提出了“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我把這種無私精神理解為“不爭而善勝”。遇到事情退讓無爭,將自己置與度外,反而能保全身。這與第八章講水的特性又緊密的聯(lián)系在了一起。在第八章,老子用水來比喻人,來教導人。完善的人格要具備水的特性,要可以忍辱負重,任勞任怨,能盡力的貢獻自己的`力量去幫助別人,而不會與別人爭奪名利,這就是老子的“善利萬物而不爭的思想”
聯(lián)系到我們公司的情況,在本來優(yōu)越的工作情況下,我們創(chuàng)造了這個公司。在公司處于危難之時,我們從來不去計較個人的得失,都想將公司做起來。我們正是不去計較個人的得失,所以我們信邦在一步步的發(fā)展,壯大。這也可以理解為一種團隊精神,正是團隊成員的無私精神,才能成就我們的公司,公司壯大了,我們個人的財富也會增加,這不正是“以其無私成其私”嗎?
道德經(jīng)心得體會 篇4
《老子》的中心,是闡述自然無為的政治哲學。在政治方面,《老子》主張“虛靜無為”,即反對以人為的手段,包括種種文化禮儀來干涉社會生活,尊重生活的“自然”狀態(tài);關(guān)于人生態(tài)度,《老子》也主虛靜、退讓、柔弱,但這并不像后人所理解的那樣消極,因為《老子》所推重的“陰柔”,實是一種長久之道和致勝之道。
因為物極必反的規(guī)律,所以在社會政治制度上,如果太過于強調(diào)某一反面,會產(chǎn)生相反的效果!疤煜露嗉芍M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所以老子所主張的政治哲學和行事方式的核心是“無為”。即注重于取消一切導致混亂的源泉。以無為為之,以不治治之!拔覠o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在老子看來,“無為”是圣人“治天下”、“取天下”的基本原則。老子提倡“無為”,其形上依據(jù)是“道常無為而無不為”,其現(xiàn)實政治理由是“我無為而民自化”、“為無為,則無不治”。無為是針對有為而發(fā)的。老子認為,“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薄盁o為”也指感物而動,遇事而為,事先沒有設(shè)想要做什么事。
老子的“無為”,由于是針對“有為”而提出來的,所以容易被人理解成“無所作為”、“不為”,將無為視作政治上的無所作為、放任自流,這是從消極的'方面去理解無為!盁o為”,作為一種政治原則和行為方式,其基本特征就是“因其自然”。而“因其自然”,指的就是順應(yīng)事物的自然發(fā)展趨勢而采取相應(yīng)的措施。而自然就是事物不假外力而自我如此的狀態(tài)!耙蚱渥匀弧钡摹耙颉,是因循、沿襲的意思。因循的前提是要承認和肯定事物的自然發(fā)展趨勢。“因其自然”思想也反映了古代農(nóng)民的普遍愿望。在政治上,“因其自然”的主旨是期望帝王順應(yīng)民心、不要剛愎自用!叭朔ǖ兀胤ㄌ,天法道,道法自然”,是老子對于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的論述。當然“因其自然”的思想也有消極的一面,如果太過因順自發(fā)的行為沒有很好的規(guī)范管理,社會也會變得很混亂,缺乏秩序。
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他的思想對后世的影響很大。他對“道”的論述體現(xiàn)了樸素的辯證法。在為人處世方面,“不盈”、“不爭”的思想,對激烈競爭的現(xiàn)代社會人們壓力緩解有必須的作用。
道德經(jīng)心得體會 篇5
《道德經(jīng)》在中國幾乎是家喻戶曉,兩千多年來一向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和生活。讀書就應(yīng)與時俱進,不斷吸取新鮮營養(yǎng),但同樣也不能放下對傳世經(jīng)典和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讀高中的時候,我以前粗略的讀過老子的這本著作,但只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之后隨著生活閱歷的豐富,慢慢的體會多了一些。
在我看來,《道德經(jīng)》是一部充滿了東方智慧的哲學著作,對中國社會和文化產(chǎn)生了十分深遠的影響,對現(xiàn)代社會同樣也具有很好的指導好處。其實,我們很多常說的典故和詞語就來源于《道德經(jīng)》,如無為而治、上善若水、大象無形等等。當然,雖然它只有短短的五千言,但是思想十分深刻,要把它完全讀懂也不是件容易的事,這天我主要想講一下我讀后的一點心得:柔弱勝剛強。
萬事皆有“道”,如為官之道、從商之道,還有此刻流行的養(yǎng)生之道等等,大到治理國家、管理企業(yè)、小到為人處世和個人生活,都離不開“道生之、德畜之、物行之,勢成之”的道理――就是說事物產(chǎn)生之后,要用道德去培養(yǎng)它,用實際行動去支持它,并且依照形勢去發(fā)展它。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賦予“道”以至高的地位,“道”的地位之所以無窮無盡,就是因為它的本性是柔弱。如果把它運用到我們的生活中,就是柔弱勝剛強。
柔弱與剛強是一對矛盾體,那么柔弱是如何戰(zhàn)勝剛強的呢它需要忍耐和克制,需要韜光養(yǎng)晦、忍辱負重,需要年復一年的付出!八问钡牡览泶蠹叶济靼祝侵寥岬臇|西,但是它卻蘊含了無窮的力量。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其實,正是因為柔弱,它才蘊含著無窮的潛力,才能夠永遠充滿活力。就像柔弱的小草,在狂風暴雨中隨風飄搖,卻永遠不會折斷,而高大強壯的樹木,卻很容易被大風摧折。
歷史上也有很多的故事說明了這個道理。劉邦因為有柔弱的性格,處處留意謹慎,每次大難臨頭都化險為夷,項羽雖然驍勇善戰(zhàn),可惜他狂妄自大,到頭來卻身敗名裂,烏江自刎。還有勾踐“臥薪嘗膽”、韓信“胯下之辱”的故事,都說明了這個道理。弓滿易折,人強易亡,柔弱勝剛強。試想,假若當年越王勾踐不忍辱負重,意氣用事,何來日后東山再起,報仇稱霸同樣,要是韓信不受跨下之辱,沖動之下拔劍殺人,之后的結(jié)果恐怕是以身償命,默然消失,就沒有以后叱咤風云,擊敗霸王項羽流芳百世的將軍了。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毙〔菔侨崛醯,但是它的生命是頑強的。在抗日戰(zhàn)爭中,當時弱小的中國忍辱負重,最終戰(zhàn)勝了強大的.日本侵略軍。在此刻和平時代,我們國家一向堅持韜光養(yǎng)晦的外交政策,實際上就是不逞強,以低調(diào)的姿態(tài)參與國際事務(wù)的處理,贏得了世界各國的尊重,而美國憑借他的霸主地位,到處惹是生非,國際聲譽每況愈下。
柔弱,并不是膽小怕事、唯唯諾諾,它在現(xiàn)代社會表現(xiàn)出來是一種謙虛謹慎、低調(diào)務(wù)實的態(tài)度,是一種虛懷若谷的胸懷。對于為人處世而言,柔弱是一種自我修養(yǎng),它教我們要學會不自滿、不逞強,要學會韜光養(yǎng)晦、寧靜致遠,不要因為一時的成功就沾沾自喜、得意忘形,也不要因為一時的失意就消極懈怠、喪失信心。對于為官從政而言,柔弱也是一種生存智慧,即使身居要位也要低調(diào)謹慎,要善于守拙,不能鋒芒畢露,否則弓滿易折!疤煜轮寥,馳騁天下之至堅!边m當?shù)氖救,才能夠以退為進,成為最后的贏家。
柔弱勝剛強,這是古人教給我們的哲理,仔細品讀《道德經(jīng)》,你能夠感受到老子的思想穿越時空,直達我們的心靈。收起你的鋒芒,保存你的實力,臥薪嘗膽,以柔克剛,在適宜的時候主動作為,必將成就一份偉大的事業(yè)。
道德經(jīng)心得體會 篇6
道德經(jīng)是一部言僅5000字的中國古代哲學巨著,它雖是老子所著,但也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jié)晶,它是由老子從勞動人民群眾的生活實踐中總結(jié)出來的。道是道理,德是品德。道德經(jīng)講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道德經(jīng)既有社會科學,也有自然科學的道理。明白了道德經(jīng),個人、家庭、國家、世界都能夠少走一些彎路。保護地球,長治久安。
道德經(jīng)中的道與無為提到的比較多。道是宇宙間萬事萬物運行變化的發(fā)展規(guī)律。無為,就是事物在循著它的規(guī)律發(fā)展的時候,不要人為地干涉它。無為并不是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管,無為就是把握規(guī)律,順勢而為。
對于個人來說,道德經(jīng)的內(nèi)涵就是帶著一顆愛的心,隨性而為。不刻意去追求什么,盡量懷著善良的心去做事。一個人學會做人了,有愛的心,而且能夠認清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認真去做事,想不成功都難。
人必須有信仰,才會不容易偏離方向。有信仰,懂科學,就不會偏離方向。關(guān)于做人,一個小孩長為一個大人,它應(yīng)該秉著什么信念來成長,我從我同學的博客中找到了答案,我認為非常經(jīng)典。
小寶,媽媽相信隨著你的成長你會懂得很多待人處事的道理,你會接觸到這個紛繁的世界,你會有自己的興趣和愛好,你會有自己對世事的判斷和鑒別能力,你也會有自己逐漸清晰的人生觀,媽媽不會過多地要求你和束縛你,何況媽媽至今也對很多事情感到迷茫和模糊,媽媽也在不斷的閱歷和成長,也還在逐漸修正自己的人生觀,但媽媽知道一點,人內(nèi)心要有自己的信仰,那就是做一個正直、善良、有愛心的人,媽媽也希望你如此,只有這樣你才能擁有內(nèi)心的堅強和力量,媽媽現(xiàn)在以及將來很長一段時間對你所做的一切也都是為了強大你內(nèi)心的力量,媽媽相信擁有了內(nèi)心的堅強和力量,你就可以是一個快樂的人,這也是媽媽唯一的訴求。雖然媽媽今天對你說這些還為時過早,但媽媽希望有一天你能讀懂的時候,別忘了媽媽的話。
對于一個家庭,那就是大家都懷著善心做事,而且不要把自己周圍的人往壞的.想,你是一個好人,別人也沒你想的那么壞;ハ嗬斫猓ハ鄿贤ǎ@樣就避免了很多矛盾和沖突。
對于一個國家來說,也是要懷著愛的心,把握規(guī)律,順勢而為。舉幾個例子,比如龍澤站很多擺地攤的,有賣吃的的,有賣小玩意的,搞得周邊環(huán)境是不太好,所以,過一段時間,城管會過來清理一下,過一段時間又出來了。那么這件事情城管要不要管?我認為不應(yīng)該這樣來管,那些人也都是靠勞動吃飯,辛辛苦苦出來賺點錢不容易,有的年齡也比較大了,整天被城管驅(qū)逐,不能樂業(yè),他們也是要生存沒有辦法,如果有更好的環(huán)境又好又體面的工作,他們難道非要在那擺地攤?而且地攤擺在那是有它存在的價值,有人買啊。如果不讓他們擺地攤,難道讓他們?nèi)ネ,去搶,去犯?那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呢?讓他們擺整齊點,別影響交通,完了讓環(huán)衛(wèi)工人打掃干凈。對了,最近好像龍澤站又有擺地攤的了,國家也許已經(jīng)不限制了。勞動人民都是光榮的,尊重每一位勞動人民。人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每個人自己要尊重自己,人與人之間也要相互尊重。
關(guān)于淘寶網(wǎng),淘寶網(wǎng)有利有弊,淘寶網(wǎng)上有賣名牌假貨的,有買到假貨識別出來的,很生氣,恨淘寶啊,那這個假貨店應(yīng)不應(yīng)該關(guān)閉啊?不應(yīng)該,因為有市場啊,很多人想少花點錢買名牌,那么買到了沒有識別出來他穿著用著很開心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淘寶里也有很多又便宜又好的東西,就看你會淘不會淘。淘寶門檻低,解決了很多人的就業(yè)問題,為維護社會和平與穩(wěn)定做出了貢獻。
動車這東西,它也是順勢而生的,也是事物發(fā)展的必然階段,為什么要修動車,村里掙不到錢啊,人都往城里擠,交通就擁擠了,就得修動車,動車架那么高,跑那么快,出事的幾率還是相對比較高的,F(xiàn)在動車不修了,國家開始發(fā)展中小城市了,保持平衡。
一個國家也是要懷著愛心,循著規(guī)律,順勢而為。
關(guān)于地球,科技發(fā)展與環(huán)境惡化似乎是一個不可調(diào)和的矛盾,難道隨著科技的發(fā)展,我們?nèi)祟,地球生物,甚至地球都要走向滅亡?
其實地球這個星球上生物的存亡,關(guān)鍵就看地球上的現(xiàn)在食物鏈頂端的人類,人類中善人與惡人的博弈,善人多了,愛護這個地球,那還有救,否則平衡一旦被打破,地球不行了,大家一起玩完。(補充一點,善人惡人都是相對的,善人也有做錯事的時候,惡人也有好的一面,他們有時也會變化,惡人變好一點,善人又壞了一點,或者更壞更好。)
宗教這個東西是個好東西,它教人心向善,雖然被崇拜對象的樣子不同,精神內(nèi)涵都差不多。但是宗教有它的局限性,宗教把被崇拜對象物化了,其實那個佛也好,耶穌也好,都不客觀,其實就是地球和地球周圍的大氣層。土地,水,空氣養(yǎng)育了地球上的萬事萬物。
宇宙間的萬事萬物就像一張巨大的錯綜復雜的網(wǎng)。其實凡事都有因果,只不過果出現(xiàn)的早晚而已,有的我們一眼就看到了,有的只看到了果,要追蹤不止一個物(包括人動物等各種客觀存在),跨越很久的時間,才能找到那個因。
平天下,并不是誰來統(tǒng)治天下,其實就是大家都懂得道德經(jīng)的精髓,那就是愛,愛所有的人,所有的動物,所有的植物,愛東西,珍惜東西,懂得分享,不浪費。愛地球。物盡其用,人盡其材。大家都做一個有愛心懂道理講道理的世界好公民,安居樂業(yè),沒有戰(zhàn)爭,團結(jié)和諧,這樣天下就太平了。大家共同愛護這個地球,把握規(guī)律,順其自然,地球也就保住了。珍惜地球,別到火星上去了,別把地球破壞了就一拍屁股走了;鹦巧嫌泻线m的水和空氣嗎,它那小小的地心引力在上面站的住么。珍惜你所擁有的,愛護地球,感恩地球。
道德經(jīng)心得體會 篇7
《道德經(jīng)》我認真讀了一年,每一段都是以前背過的,現(xiàn)在每一段具體的文字都忘了,只留下一點點體會,無法用準確的文字來描述。然而,在反思我的經(jīng)歷時,有幾點經(jīng)常出現(xiàn),記錄如下:
1.軟弱。年輕的時候,我常說某某真的很神奇,但是到了他這個年紀,我就覺得他很正常。每當你認為你可以做任何事情時,你總是面臨著最終的苦果。我有點明白《道德經(jīng)》里的弱點是個好東西,因為我自己真的做不了神一樣的事,知識、思維、技能都是有限的。正是因為明白了原來的自己在理解、思考、能力等方面確實有限,所以要認真對待每一個人、每一件事,因為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處理好人和事。在每一次治療中,我都看到了一個從未謀面的人和事的閃光點。
2.謙虛和好奇。正是因為我們感受到了自我極限存在的確定性,我們才明白自我是軟弱的。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經(jīng)過我們的觀察、記錄、整理,用文字記錄下來的書籍、數(shù)據(jù)等?墒俏覀兠總人都是有限度的.,所以記錄的資料也會是片面的,隨后構(gòu)成的結(jié)論更加的可能是片面的。每當我看到一個記錄的時候,我就開始透過文字的表面嘗試去還原事實,當我回不到記錄的場景的時候,我會有疑問的,這個大概就是好奇吧。我透過書籍、生活中的人和事學習,可是因為我的限度存在,所以我看到東西可能是我想看到的,忽視了一些東西,結(jié)論也不必須正確。當我無所欲求,心思寧靜的時候,得到正確結(jié)論的概率越高;當我心境起伏,被貪嗔癡等雜念環(huán)繞的時候,必須會得到一個偏離結(jié)論,這個偏離的結(jié)論將我引向困境。每一個經(jīng)過我的結(jié)論,我總是審視多遍,唯恐得到一個偏離的結(jié)論。這個大概就是我認為的謙虛吧。
3.守中。中是陰陽中和的線,是陰陽河蟹的,是不走極端的,可是我覺得應(yīng)當是保證自我處于最多的可能性。因為守住了最多的可能性,所以面臨問題的時候我能有最多的幫忙,最多的解決辦法,最好的處理環(huán)境,最終我能獲得最好的效果。走極端就是不斷的減少自我獲得各種可能性,最極端僅有一條路“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4.以無事取天下。我覺得它十分有意思,于是我在想以無事求學,以無事求發(fā)展。在那里有所得,可是無以言語可述。
5.外物必反求之。想要少出現(xiàn)問題,那么平時就要力求多出問題。想要更多的財,平時就要不以求財為目標。想要大的功績,那么就要平時就要將功績舍于自我的合作伙伴,自我不要一絲一毫的功績。這是從水近乎道的特性得出心得。此刻因為中國西化嚴重,變得越來越外物正求,所以求不得,心不平,偏頗走極端。中國的追求是不敗,是不停的修正自我處的環(huán)境中最低的下限;西方的追求是必須贏,是不斷拔高自我處的環(huán)境中最高的上限。這個真的是十分有意思。
6.守靜。每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動的越多,消耗越大。動的越頻繁,受到反彈的壓力越大。在追求強權(quán)制霸的過程中,真的是人在做,天在看。
道德經(jīng)心得體會 篇8
漫漫長夜漫漫長路。真的是一眨眼的功夫,就快踏入職場一年了。
在過去的一年里,為了彌補自己思維方式的不足,剛畢業(yè)就花了7萬多元學習財經(jīng)類課程、情感管理類課程、創(chuàng)業(yè)學徒類課程;年內(nèi),休息時間賣各種水果堅果;我做過項目合伙人,現(xiàn)在在努力做自己的老板,鍛煉自己做項目的能力。這一切都歸結(jié)為希望你用勤奮和時間改變命運。這是一條漫長的道路,也需要毅力、耐心和智慧。站在23歲的年紀,很慶幸自己有充足的時間和機會來彌補過去體制的漏洞。天氣好,地方好,人多,一切都會如期而至。
每次看《道德經(jīng)》,都會讓我理清腦子里的概念,也會讓我思考!皬娙酢薄昂脡摹弊兓缌魉唤(jīng)典說:“故強者亡,弱者生,兵強則木破,強者亡,弱者亡!惫湃嗽疲喝淌яR,焉知非福。其實這也是一種智慧。他教我專注于讓我快速成長的方面。他教我,剛畢業(yè)的時候有很多時間和機會。如果我能穩(wěn)步布局,勤勤懇懇地走下去,時間最終會回報我很多。
每次看《道德經(jīng)》都會讓我想到“無為而治”的境界。今天我才明白,“無為而治”不是無為而治,而是順應(yīng)天道,與天、道、法、人的整個體系相結(jié)合,這才是真正與體系相合。他教會我從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去思考自己的人生,而不是被自己的情緒所支配。比如我剛畢業(yè),是職場菜鳥。在23歲的節(jié)點,我不太可能有所作為。所以我努力學習業(yè)務(wù)流程,努力學習,強化自己是王者,而不是證明自己有多厲害。我所從事的企業(yè)是一家經(jīng)營相對成熟的500強國企,他在選擇員工的時候一般選擇985/211的大學生,因此自己在學習能力,理解能力,邏輯思考能力上是要比其他同事略遜一籌的,在這個平臺上自己是不出挑甚至是很不起眼的',這對生性要強和心性驕傲的我來說也是一種磨礪。
《道德經(jīng)》給了我很多精神上的支持,也滋養(yǎng)了我的心靈。有時候奮斗的累了,倦了,再去看看這本經(jīng)書,也會讓我抽離生活,工作上的煩惱!兜赖陆(jīng)》讓我感受到最本真的一股力量,他讓我覺得現(xiàn)在的日子過得還挺好的。
道德經(jīng)心得體會 篇9
整整四十天,我完成了《道德經(jīng)》八十一章的閱讀,覺得這就像是一場修行一樣。兩年前我曾嘗試去讀,可惜兩次都是淺嘗輒止,讀不到十章就放棄了。這次重新嘗試,倒是輕松了不少,雖只是泛讀全篇,隱約也悟到了不少東西。
這說明,我這幾年讀書寫作還是有進步的,這是令我十分欣慰的地方…最近也沒寫什么文章,即使說很多地方我都有感悟,也想寫點什么東西,但最后還是放棄了。因為在沒有讀完全篇,了解老子的思想之前,寫什么、發(fā)表什么看法還是太早,畢竟我自認為還是功力尚淺。
為什么讀《道德經(jīng)》也是受益于我?guī)啄昵白x了白巖松的《白說》,書上說《道德經(jīng)》是他的生命之書。讀完之后,我對此深信不疑。南懷瑾說:儒家就像糧店,那是生活的必需品;佛家就像百貨店,琳瑯滿目,你進去逛一下,不買東西也有收獲;道家向藥店,有病的時候有問題得時候,那就要找到《道德經(jīng)》了。
為何我會讀?也是因為我覺得我“病”了或者我面臨“病了”的.難題,我想這不僅是我,也很多中年人都會面臨的問題,所以這個年齡段,有一定閱歷,卻不明方向的人讀《道德經(jīng)》恰如其分,剛剛好。相反,如果說給十幾歲二十幾歲的人去讀,實在是有點難為人了。白巖松說的一句話,我覺得說的特別好:做你這個年齡該做的事。
起初讀《道德經(jīng)》也是把它當成一部管理學著作來讀,畢竟老子說的東西都是針對類如士、王、圣的角色,也就是都是當時的領(lǐng)導層。但這不妨礙,老子在教授治國平天下的同時,還能修身。事實也的確如此,它適合于任何人閱讀。
一本好的著作,有時候讀起來會特別興奮,甚至拍案叫絕。尤其是,你之前的有些思考在此書里得到驗證的時候,更加肯定了你的有些決定是對的。就拿我之前比較喜歡的第九章來講:“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能守之;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這既是人生之道,也是職場之道,而這些道都屬于天道,也就是萬事萬物的規(guī)律。
更為神奇的地方是,我發(fā)現(xiàn)竟然還可以用《道德經(jīng)》很多章節(jié)來解釋很多投資中的問題和理念,這不得不說,很多事物的本源和底層邏輯都是相同的。至于道到底是什么?我也是隱隱約約的能感覺到,卻說不上來(是因為詞窮),也許這就是所謂的“道可道,非常道”吧,能講明白,說出來的那就不是真正的道了…
作為眾經(jīng)之王,它短短五千多字濃縮了古人的智慧,流傳千年而不衰,按照常識,也是值得我們?nèi)シ磸脱凶x的。或許你讀到其中的某一句話,它真能治病呢…
道德經(jīng)心得體會 篇10
《道德經(jīng)》又稱《道德真經(jīng)》,它是由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老子所著作。在讀道德經(jīng)之前,就已經(jīng)閱讀及聽聞許多從此書中所流傳出的膾炙人口的箴言精句。而不久前的深入拜讀與用心體會,更是讓我收獲頗多,受益匪淺。我也由衷地感知中華傳統(tǒng)思想文化的博大與精湛!兜赖陆(jīng)》顧名思義以“道德”為其綱宗,論述治國、用兵、養(yǎng)生、修身之道。它簡略深刻的辭藻、廣博細致的內(nèi)涵,被華夏先輩們美譽為“萬經(jīng)之王”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边@是道德經(jīng)的首篇。我的理解,或書或文放在開頭和結(jié)尾的一定是其精華所在,而這被廣為流傳的一句,也自然流進我的心中,令我思迅良久。這句話的字面意義是說:道是可遵照的籠統(tǒng)的運動規(guī)律,但又不是一種恒定不變的籠統(tǒng)運動規(guī)律。依據(jù)事物的特性來冠以稱號,是事物相貌的反映,但這種相貌不是原封不動的。而道的轉(zhuǎn)義是道路,也能夠引申為人生道路。人生之道無非是追求自由、幸福、健康、長壽之道。而同在一條人生路上卻有著兩種截然不同的走法,一種是圣人之道,它所追求的是淡泊名利、返璞歸真、順其自然之道,活的.豁達而無私。而另外一種是走大多數(shù)人選擇的常人之道,追求的是身外的名利,或是大富大貴,或是泯然眾人矣。不同的道路走法自然不同,但都不能判定其本質(zhì)的對與錯。人的終身都在屬于本人的道路上行走,道是人走出來的,正如魯迅先生所說,這地上本無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因而所謂“道”,就是一條人人都能夠走得通的路。老子提出的“常道”就是這個道理。但我們大多都是走在能夠通行的道路上,而不是走得通的道路上,因而有的人走到半途就停下了,有的人走進了歧路,有的人走得很辛勞。同樣,“名”也不用專指稱謂,他能夠是功名,名分或是人世的一切價值。當我們自以為完成了許多人生價值時,老子卻說你所完成的價值是真的完成了嗎?這就是所謂的名可名,十分名。老子并不是要否認我們所做的一切活動,而是要讓世人有所警醒:一切可道可名都不是真正恒久存在的。在這可道可名之外,還有一層不可道不可名但真正恒久存在的大道。老子要提示我們留意這真正恒久存在的大道,不要被你眼前的可道可名所蒙蔽。
接受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與洗禮自然能為我們的心靈與生活帶來不一樣的凈化與感受,但在生活或工作中還是應(yīng)抓住自身的根本,做一個能夠仰望星空,也能做到腳踏實地的真人,詩和遠方固然美好,按部就班的生活常態(tài)也尤為重要。所以在我們虔心拜讀名作之時,也要結(jié)合我們自身,不斷完善進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成為一名于社會,于他人的奉獻之人!
道德經(jīng)心得體會 篇11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
——《道德經(jīng)》第八十一章
信者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信,真實不虛假。真實的話不一定好聽,好聽的話不一定真實。言語用來表達對事物的真實認知,它的根本在于表達意,在于是否語意清晰、表達準確。言語必自于誠,誠者,發(fā)自于心,不欺人,不欺己。如果刻意追求言語的動聽,必然會忽略言語的實質(zhì),歪曲言語所表達的內(nèi)涵。說出沒有實質(zhì)內(nèi)容的話,即便再說得動聽,無非是取悅他人、有所企圖罷了。孔子說“巧言令色鮮于仁。”說話要以事實為根本,簡約清楚,如果只是為了讓別人喜歡聽,從而對言語多重包裝,那話語的真實性就值得質(zhì)疑。
善,做事合乎道就是善。辯,爭論是非或真假,指有口才,善言辭。同辨。做事合乎道的人不會總倚仗著自己的口才,說服別人,和人爭執(zhí)高低,更不會把自己的'觀點強加于人。相反,那些總喜歡和人辯論是非真假的人,往往站在自己的立場和角度,固執(zhí)己見,不能接受別人的觀點,他們看不到事物的整體統(tǒng)一性,總想在話語中占據(jù)主導地位,這樣的人反而不會因循著道做事。
把萬物割裂看待,就像盲人摸象,每個人的位置不同,摸到的大象部位不同,如果不從整體上來把握大象,大家七嘴八舌來爭辯,永遠不知道真正的大象是什么樣子。還有一點,“上士聞道,勤而行之!钡啦皇钦f給別人聽,更不是用來和別人爭辯的,而是要實踐,要因循著道把事情做好。
知,是“智”的本字,明智,指有智慧。
有智慧的人不刻意追求博學多才,刻意表現(xiàn)自己學問廣博的人一定不是智者!盀閷W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弊鍪乱蜓溃豢桃馔秊榫褪菬o為,摒棄個人的意志和私欲,遵從道的法則去做事就是為道日損,把握道,一以貫之,就是知。也就是說判斷是不是真正的知,標準并不是博學與否,而是認知道,把握道去做事。博指現(xiàn)象層面,道是本質(zhì)層面,對現(xiàn)象世界懂得再多,而不知道背后的規(guī)律和法則,終究成不了智者。
圣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圣人不積藏任何東西,盡己所能幫助別人達成目標,反而更覺充實、富有;盡己所有給予別人,反而自己的東西會日益增多。這正是圣人的價值觀與行為準則!笆肽芊钣杏喽煜?唯道者!边@句話重在說明圣人對”損有余而利不足”這一道的法則的踐行。
《莊子.天道》中說:“天道運而無所積,故萬物成;帝道運而無所積,故天下歸;圣道運而無所積,故海內(nèi)服。”大白話就是:天道運行不止,正是因為不積藏任何東西,所以能成就萬物;帝王之道就在于不為個人私欲而私藏智慧和財物,所以能使天下歸心,人心所向。用圣人之道治理天下,不為自己積蓄財物,四海之內(nèi),萬民歸心。
圣人無私,成就天下百姓為己任,所以才能受到天下人的擁戴,這就是“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的道理。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
天道創(chuàng)生化育萬物,利于萬物,卻“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所以不會對萬物有任何妨害。圣人因循著道的法則去做事,超越于名利和私欲,從不會居功自傲、逐名追利。
道德經(jīng)心得體會 篇12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边@是我最喜歡的一部經(jīng)典作品——《道德經(jīng)》中的一句話!兜赖陆(jīng)》像一束陽光,把萬事萬物的奧秘和為人處事的規(guī)律照得明明白白,讓我心中豁然開朗。
《道德經(jīng)》告訴我,要尊重事物的發(fā)展變化,并注意之間的轉(zhuǎn)化,并難得可貴地告訴我們該如何去對待自己的人生,以及用什么樣的態(tài)度來過好自己的生活。
“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边@句話告訴我們:過分私愛必然要有重大的耗費,太多收藏必然會有厚重的損失。以前,我從不知道知足,嫌自己的衣服不夠名牌,用的.筆不夠漂亮,嫌媽媽不夠優(yōu)雅,嫌爸爸不是老板……讀了這一章后,我明白了要知道知足。衣服雖比不上一些同學的名牌,但是是新的,而且很好看,我每次穿著到農(nóng)村,農(nóng)村的孩子們總是圍著我看不夠。而我用的筆從不妨礙我做作業(yè),考出好成績。爸爸媽媽用他們的勞動所得讓我豐衣足食,周末陪我爬山撈魚,還能根據(jù)我的意愿,出錢讓我學鋼琴、唱歌,打乒乓球……可見,我生活是多么幸福,我早就該知足了,于是,我放下了心里的包袱,開始知道滿足了,突然發(fā)現(xiàn),我原來可以生活得這么快樂。
“輕則失根,燥則失君”告訴我,辦事不能輕率浮躁,否則就無法辦成事情。就如去年我準備參加鋼琴考級,剛剛開始,我還沒有一個音符一個音符仔細彈清楚,我就急著用考級所要求的速度去彈快速的旋律,快是快了,可惜一彈快音符就像被揉成團,亂成了一鍋粥。當我看到這一章《道德經(jīng)》后,發(fā)現(xiàn)我彈琴過于草率,我原來的意圖是希望自己能快些達到考級所要求的速度,可是因為輕率,急于求成,把曲子的旋律都搞亂了。我靜下心來,重新謹慎地把這些音符慢慢“整理”好,很快,曲子就像樣了,慢慢地速度也上去了。終于,我通過了考級。我從心里感謝《道德經(jīng)》,它教會了我做事不要急于求成,要按照規(guī)律,踏踏實實努力,才能達到目的。
“無為而無不為”、“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均是《道德經(jīng)》告訴我的道理,讓我漸漸明白了我該怎樣對待我的人生,該怎樣對待我身邊的事物。
道德經(jīng)心得體會 篇13
只考慮自己的利益就會產(chǎn)生傷害,有傷害就有怨恨,怨恨則是其他不良情緒的根源。人與人的怨恨是社會組織最大的毒藥,也是人生的大敵。怨恨必須想辦法消除。
由于沒有達到自己的目標,很容易責怪別人,因此而產(chǎn)生怨恨,生活也變得暗淡無光。因為將產(chǎn)生怨恨所有的原因都外求,都認為外部環(huán)境對自己不好,別人對自己不好,而從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有了怨恨,所有的.努力朝著負向用力的,那么今后怎么可能還會進步呢?如果每個人都多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其他的隨緣,不要在意結(jié)果,這樣的結(jié)果可能會更好。
左契:古代的契約分為兩半,債權(quán)人與債務(wù)人各執(zhí)一半,其中左邊一半歸債權(quán)人保留,右邊一半歸債務(wù)人保留。責:索取償還,即債權(quán)人以自己持有的債券要求債務(wù)人償還財物。徹:周代規(guī)定農(nóng)民收入按照收成交租的稅收制度。契,可以引申為法。法需要道德的滋養(yǎng),僅僅依靠法律,而沒有道德的滋養(yǎng)與教育,整個社會都依靠法的張力,司法機構(gòu)可能無法承受這個重擔。法律可以解決社會矛盾,無法消除社會的怨恨,責罰可能會產(chǎn)生更多的怨恨,只有道德滋養(yǎng)才能創(chuàng)造和諧社會。
無親,沒有親疏的差別,也就是沒有沒有偏私。天道既玄妙又清晰,看似遙不可及,其實就在你心里。只要堅持真理,做到“內(nèi)舉不避親,外興不避仇”,沒有親疏,只有好壞,這個社會才會公平合理。
道德經(jīng)心得體會 篇14
這兩周持續(xù)收聽《道德經(jīng)》帶給我最大的變化是,心態(tài)變得越來越平和,對于當下、未來的焦慮得以一定的化解。未曾想,這樣一個小小的美妙的緣分,帶給了我生命中最燦爛的時光。我的所見所聞所感,一次又一次的觸動靈魂的深處,激發(fā)我內(nèi)心深處探尋生命的本真的愿望。
從羅博士那富有人格魅力的講解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不計回報”,當時腦海中立刻蹦出“奉獻、友愛、互助、進步”,我深刻體會到了只有不計回報的付出愛心,內(nèi)心才體會到真正的快樂。我們都知道,父母與孩子的關(guān)系,父母生、養(yǎng)育我們,并未要求有任何回報,只是盼望我們能夠健康、快樂成長。我們會以同樣的愛去回報他們,這種付出是快樂的,我們希望得到他們的認可,會在學習、工作上努力,希望他們引以為豪。在生活方面經(jīng)常照顧,給予他們物質(zhì)方面回報,希望父母能過得更好些,這是遵循了道的規(guī)律,大家生活都很快樂。
同時,我們應(yīng)該保持一顆感恩之心。我能夠走過人生的很多艱險,化解掉生活中的很多問題,正是因為一直保持著一顆感恩之心。雖然因為自尊心太強和嘴巴比較笨拙,我表達的比較少,但因為我能懷著感恩之心站到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讓我能夠最終跳脫出面臨的困境,將負能量化解殆盡,讓善與愛的正能量不斷傳遞。
第二章云:天下皆知美,為美惡已;皆知善,斯不善矣……原來美也可以用來形容心情愉悅高興舒服的狀態(tài)的意思,惡也不單指丑、壞的意思,還有厭惡的意思。前面兩句我有了深刻的理解,一個美好的社會應(yīng)是一個遵循自然的社會,人為地去標榜美好的東西,那么全社會都認為是美好地,都一邊倒地去瘋狂追逐那個東西,發(fā)出的都是一個聲音,沒有反對,沒有質(zhì)疑,那么這個社會就是病態(tài)的、邪惡的。我們都認為用塑料方便,都想大房子、豪車、高富帥,結(jié)果這個社會就危險了,環(huán)境破壞了,人心浮燥了,都想一夜成名、一夜暴富,繼而出現(xiàn)了高失業(yè)率和用工荒的怪現(xiàn)象,就沒人能靜下心來踏踏實實做事。現(xiàn)在流行的美容術(shù)明星臉有時我就有認不清人的感覺,要是全社會都是一張臉該是多可怕,可能也就不覺得美了……所以老子說高明的管理者是不會過多的干預他所管理的群體,圣人也不會亂說話亂做事,而是用大道自然的行動是感染影響周圍的人,有了名氣、地位、成就也不是自居、倚仗、被它所限制,正因為沒被這些外在的東西限制、牽絆,所以總是能灑脫從容。
做一個懂得奉獻和付出的人,做一個無為而不爭的人,順其自然,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我始終堅信:“越努力越幸運”!
道德經(jīng)心得體會 篇15
剛讀完《道德經(jīng)》,我從中遭到很多啟迪。作者老子是我國古代的著名思想家,哲學家。這本書是老子的亂世之道和人生哲學,而非我原以為的道德教材。固然只讀了20多頁,但是由于領(lǐng)悟力有限,通讀全書,能了解的一定有十之二三。
首先,老子概括了當時自然現(xiàn)象和社會現(xiàn)象的變化,事物都向它相反的方向變?nèi)。指出“物極必反”的通則,無論在哪一方面皆是如此的。
其次,老子認識生活世界,看待生活的態(tài)度,主張貴柔、守雌,反對堅強和進取,老子的思想是無為。
如今的人普遍都以為他的思想十分消極,其實他的思想更多的包含了對廣闊勞動人民的酷愛。他希望經(jīng)過它的思想來影響統(tǒng)治階級,讓老百姓可以得到更多涵養(yǎng)生息,讓老百姓安居樂業(yè)。
我認為“無為”包含著順其自然不勉強去做的指導思想,因而能夠浸透到生活的各個方面。就比方說教育理念中也能夠自創(chuàng)。俗話說“強扭的瓜不甜”,學習是一件盲目自愿的事情,學生只要主動的學習,把學習當成一件快樂的事,才干夠?qū)W有所成,這就需求我們教育者在教育理論中引導學生快樂、輕松、盲目、自愿的學習。教育中的無為而治,不是不論,而是因勢利導,絕不拔苗滋長。不順應(yīng)自然規(guī)律,濫施各種生長激素,不尊重孩子的意愿自覺參與各種奧數(shù),學鋼琴,拉小提琴等培訓常常適得其反。
同時老子的“物極必反”的思想似乎在預言今天的社會。人類所追求的所謂文化,所謂科技,現(xiàn)代化,都應(yīng)該是為人類效勞的,但是環(huán)境污染,能源耗盡,消費率進步,失業(yè)率上升,貧富差距的拉大,似乎又和所謂高科技有著密不可分的'關(guān)系。人們?yōu)榱吮W」ぷ鞫ぷ,無暇關(guān)注本身和家庭,有時間的時分沒錢,有錢的時分沒時間。又或者說兩者都沒有。這樣的社會又怎能說是美妙的呢?在高度興旺之后,人類當有所回歸,以免到達極致走向另一面,走到無法挽回的地步。
老子不愧是我國古代十分巨大的思想家,而且在如今,他在全世界的影響力遠遠超越孔子。老子的學說“玄之又玄”,但是我卻沒有能發(fā)現(xiàn)“眾妙之門”,自古以來研討老子的人太多太多,但我總以為體會到“物極必反”,“無為”之類的人生哲學,對個人來說更有意義。我以為他的許多觀念值得我們?nèi)ド钌畹厮妓鳌?/p>
道德經(jīng)心得體會 篇16
我覺得《道德經(jīng)》潛藏的一個主題是,老子提出的“道”,是他哲學思想的核心。道的含義博大精深,需要我們從各個方面來理解。事實上,宇宙萬物之運行,是存在必須的客觀規(guī)律,這個客觀規(guī)律,需要我們有聯(lián)系的、全面的來認識,來理解。但人類限于時間和空間,能全面系統(tǒng)地認識宇宙萬物,看來是虛渺而不可能的。但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我們自己走過的路,要不斷總結(jié),不斷思考,找出規(guī)律,逐步認識世界,理解世界,掌握未來世界的運行規(guī)律。所以對待老子的思想,要批判的繼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他的許多資料在這天看來也是十分具有指導和教育好處的。例如“功成身退”“寵辱不驚”等為人處事的原則是中華民族的精髓,更是安身立命,為人處事的基礎(chǔ)。在物欲橫流的這天,老子提出的“致虛守靜”,“少私寡欲”等處事的.哲學是拯救人們心靈的一劑靈藥,讓我們正確的看待得失,能夠凈化人的心靈。
以上是我對“道經(jīng)”總的認識,下面就具體談?wù)勎覍ζ渲械囊恍┯^點的感悟認識。
每個人都有私有欲,應(yīng)對私欲,務(wù)必先自反自省,然后自清自虛,若能做到自知、自勝、知足,那么就能夠算是得道。當社會需要用禮智維系的時候,虛偽巧詐也就慢慢的產(chǎn)生了,禍亂也跟著來了,自以為聰明的人,以智取巧,實在是愚昧的根源,因此我們應(yīng)守質(zhì)樸的大道,不要虛偽的巧智,取用道的精神,舍棄禮智的浮華。一切需自然而行,道的作用是柔弱謙下,天下萬物是從有而產(chǎn)生的,而有卻是從無產(chǎn)生而來的,無是道之體,有是道之用,人應(yīng)無為、無事、無智、無知、無欲、無我、無私才能到達道德最高境界。隨著科技的日益發(fā)達、經(jīng)濟的高速發(fā)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物質(zhì)生活豐富了,但是精神世界卻越來越空虛,人類的道德觀念面臨著嚴峻的考驗,其中不乏有些人沖破道德的底線,追求權(quán)力,物質(zhì),金錢,榮譽。物欲橫流的現(xiàn)實生活中,如何去應(yīng)對這些問題,我們同樣能夠在《道德經(jīng)》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們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為人謙虛、心態(tài)平和、淡泊名利、時刻反省,盡職盡責!。
人生短暫,笑對人生也是過,情緒煩躁也是過,我們何不在工作學習中端正心態(tài)呢?謙虛是一種美德,更是一個人的修養(yǎng),并不是象人們所說的謙虛就是虛偽,我覺得謙虛有兩層意思,謙是謙卑,是一種處事的修養(yǎng),也是對別人的一種尊重;虛就是虛心學習,使之更加完善,做得更好。當別人夸獎你時,你完全能夠說聲“謝謝”,因為這是別人對你工作的肯定,你完全受得起,但并不是說你就此停滯不前了,還需要虛心求教,找出不足,讓自己有更大的進步。心態(tài)平和是安心工作之本,只有心境到達虛靜的狀態(tài),才會時刻持續(xù)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才會在社會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不僅僅如此,平和的心態(tài)還能夠幫忙處理好朋友和同事之間的關(guān)系,使之變得融洽。觀看《道德經(jīng)》后,我覺得理解老子的思想是一種愉悅,是一種洗禮,是一種靈魂的滋養(yǎng)。
現(xiàn)代社會的道德問題似乎已被人們淡忘了。中國以“禮儀之邦”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傳統(tǒng)道德自應(yīng)繼承光大。而我們呢?我們應(yīng)做些什么呢?
做一個有道德的人,無為而治,任何時候做到寬容(設(shè)身處地從對方角度思考問題)、向善(對善良的人善待他,對不善良的人也能善待他)、謙卑(要能如水的品質(zhì))、知足常樂(凡事適可而止,知足者富,安貧樂道,放下名利、放下虛榮、放下固執(zhí),多一些知足、寬容和快樂)
道德經(jīng)心得體會 篇17
通過閱讀《道德經(jīng)釋義》,使得我對《道德經(jīng)》有了一定的了解,并通過此書凈化了我的身心。對于《道德經(jīng)》的內(nèi)容,我理解的主要是講求“尊重規(guī)律”。
尊重規(guī)律,堅持按規(guī)律辦事,一切都會順利,而違背規(guī)律會得到大自然的懲罰。在第三十九章中,他是這樣闡述的:“昔之得一者”古來大凡按規(guī)律辦事的人,“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天下正!边@句話承接上句舉了很多例證明尊重規(guī)律的好處。上天尊重規(guī)律可以清澈,大地尊重規(guī)律可以安寧,神靈尊重規(guī)律可以帶來安寧,河流尊重規(guī)律可以水滿,自然界萬事萬物尊重規(guī)律就可以生生不息,君侯大王尊重規(guī)律就可以得到天下。
現(xiàn)在的一些人,毫不尊重規(guī)律。破壞生態(tài)平衡。
捕殺珍惜動物作為盤中餐,魚翅燕窩,甚至各種野生珍稀動物,在餐桌上隨處可見,破壞了海洋森林生態(tài)平衡,珍惜動物急劇減少。在餐桌背后的是血淋淋的殺戮。不用多說,鯊魚失去魚翅,必死無疑;普通的燕窩評不能滿足人類的欲望,因此出現(xiàn)了血燕;
活剝珍惜動物皮毛來“美麗”自己,各種皮草近幾年瘋狂流行。各種動物皮毛成了時裝界的“寵兒”。從活剝浣熊皮毛、狐貍皮毛、老虎豹子皮毛、貂皮等等這些,殺害珍稀保護動物來美化溫暖人類自己。毫無知覺的殘害無辜生命。
不負責任的飼養(yǎng)寵物后遺棄,F(xiàn)在生活條件不斷提高,人們生活水平越來越高,除了滿足衣食住行之外,還要滿足人類的愛心和同情心。不可否認的是,一部分人,卻并非真正愛護小動物,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一時之快。毫無責任感。在喂養(yǎng)寵物之前不考慮清楚,頭腦發(fā)熱的就將這些寵物用來填補人類內(nèi)心實際萬惡的那一面。在新鮮感過后,不再照顧它們,甚至遺棄它們。造成的后果是什么?流浪貓狗不斷地大量地增加形成惡性循環(huán)。這又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規(guī)律。
生態(tài)鏈面臨斷裂。進一步影響了全球氣候環(huán)境,人類生存環(huán)境因為自己對自然規(guī)律的.不尊重、重視而面臨威脅。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
從以上描述中,我們還可以體會到《道德經(jīng)》兩個觀點。
一、對立統(tǒng)一之辯證關(guān)系。“有無之相生,難易之相成,長短之相形,高下之相傾,音聲之相和,前后之相隨!边@是說,任何事物都由正反兩種因素組合而成。它們互相聯(lián)系、互相依賴、互相滲透、互相補充、互為其根。有正必有反,二者對待存在,相反相成。
二、“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天下事物,在表觀上總是分為真、善、美和假、惡、丑兩個對立的方面。然而任何事物或善或美、或惡或丑都具有兩重性和可變性。都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它們可以“正復為奇,善復為妖”。美的可以造成惡的結(jié)果,善的會造成不善的影響。和氏璧人皆知其美,然而,正由此物引起了秦、趟相詐而興兵,以致為殘生傷性之不美。可愛美麗的小貓小狗,大家都喜歡,所以都想把他們留在身邊,但是加上部
分人類的無責任感,導致流浪貓狗劇增。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任何美的和善的事物,本身都包含著不美不善的一面。一切事物都處于運動變化之中,美會轉(zhuǎn)化為不美,善會轉(zhuǎn)化為不善,乃是大道運化之必然,亦是事物發(fā)展之規(guī)律。把美的事物當成永恒的美,把善的事物視為絕對的善,必然事與愿違,導致惡的,不善的結(jié)果。
道德經(jīng)心得體會 篇18
《道德經(jīng)》亦稱《老子》,或稱《五千言》,是道家學派最具權(quán)威的經(jīng)典著作。它由《道經(jīng)》和《德經(jīng)》兩部分的論述組成,聊聊數(shù)千言,涵蓋了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其內(nèi)容博大精深、玄奧無極、涵括百家、包容萬物,被后人尊為治國、齊家、修身、為學的寶典。
老子在第一章,就闡述了全書的總綱!暗馈笔抢献诱軐W中一個核心的概念,基本上有三種含義:一種是作為宇宙本原的“道”,一種是作為自然之規(guī)律的“道”,還有一種就是作為人事之法則的“道”。這三種含義既有區(qū)分,又緊密聯(lián)系,作為宇宙之本原的無形的“道”,在天地萬物產(chǎn)生之后,就體現(xiàn)為自然規(guī)律之“道”,而自然規(guī)律之“道”在人的社會生活中,就表現(xiàn)為人事法則之“道”。反之,人事法則之“道”又體現(xiàn)著自然規(guī)律之“道”,而自然規(guī)律之“道”又反映著作為宇宙本原的“道”。“道”是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恍恍惚惚的東西,它是無形無狀,是“先天地生”,為“萬物之始”,是一個終極的、宇宙唯一的存在。同時,“道”又不是靜止不變的,而是處在永不停息的、流轉(zhuǎn)與變遷的過程,故“道”可以用語言來表達,但那是一時之“道”,非永恒的、無限的、終極之“道”。任何用語言表達的事物,相較于宇宙的演變,都只是“曇花一現(xiàn)”,也就是說事物本身不是永恒的存在,其價值亦非永恒,“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故“名,可名,非常名”。
《德經(jīng)》開篇講:“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此句為下部《德經(jīng)》的總綱,主要講的是人德。所謂德,即是人對于天道的順應(yīng),對于宇宙萬物運行規(guī)律的順應(yīng)。老子將“德”分為“上德”、“下德”。“上德”順應(yīng)“道”,如同大道不可道一樣,上德同樣不可言說,是自然而然的。具有上德的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是具有德的',所以他才具有了真正的德。具有“下德”的人總以為自己沒有失去德,是有德的,那么這種能被人感覺到的德其實已經(jīng)不是渾然天成、暗合天道的“上德”了,而是次一級的德了。這就好比是一個小孩子的純真無邪之美與一個看上去賢惠溫柔而內(nèi)心知道如何約束自己的淑女之美一樣。因此,“上德”乃是一種自然而然、具有者渾然不覺的德,而下德則是一種能夠畫出具體標準,然后按照標準去執(zhí)行的德。上德即是道家所說之德,而下德則是孔子所提出的儒家之德。莊子便曾說過“圣人生,大盜起”,這里的圣人,指的就是具備了“下德”的人,而真正具有“上德”的人反倒不具有圣人的名聲。老子認為失“道”之后,才會有“德”,失“德”之后,才會有“仁”,失“仁”以后,才會有“義”,失“義”以后,才會有“禮”。而“禮”的出現(xiàn),正是因為人們天性的忠信不足,是禍亂的開始。老子雖然不以為然,但也并非對儒家的“下德”一味排斥,只是對其進行了優(yōu)劣排序。最后,老子又進一步指出,一個人應(yīng)該盡量“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吧系隆焙汀跋碌隆敝q也顯示了道家和儒家思想的不同之處,并成了后世歷代中國人倫理生命中的一個重要命題。
誦讀《道德經(jīng)》以來,感觸最深的是《道德經(jīng)》的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說的是,最善的人如水一般。水能夠滋潤萬物卻又不與萬物相爭,而停留在別人都不喜歡的地方(低洼處),所以是最接近“道”的。最善的人,居處善于選擇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靜而深不可測,待人善于真誠、友愛而無私,說話善于恪守信用,為政善于精簡處理,能把國家治理好,處事能夠善于發(fā)揮所長,行動善于把握時機。最善的人所作所為正因為有不爭的美德,所以沒有過失,也就沒有怨咎。老子在自然界萬物中最為欣賞的應(yīng)該就是水了,是“道”的完美詮釋。 它“潤物細無聲”,不管是植物還是動物,但凡是有生命的物體都是離不開水的!八松础笔遣粻幍氖聦。“水往低處流”,是它“不爭”的寫實。因而才有了“人往高處走”的對比了。水源自高山之巔,能俯瞰世界,卻是甘心一路順流而下,滋潤萬物已是最偉大的了,卻又不與萬物相爭,甚至是安身于別人都不喜的低洼處。而且水是最善于循環(huán)的物體了。只要有一點不平,便會開始流動。循環(huán)著,“生命不息,流動不止”永遠向著前方行進。難得的是,停下來的時候,表面是最平靜的,而在平靜之下仍是不斷的滲透、循環(huán)。這世間,有多少人能放棄自己所在的高出而甘心去卑下的地方呢?有多少人能做到不與為爭?又有多少人能永不停留,在不斷自我循環(huán)的過程中又不斷向前呢?
“以柔克剛”是我極為欣賞的一條處世之道。而水應(yīng)該是當之無愧“柔”的典范了。之前,我從一本寫給女子的勵志書上看到“當女人溫柔到了極處,就是一種力量”時,還有些不太能理解,如今再看,這“溫柔到極處”應(yīng)該也就是如水了!疤煜履崛跤谒,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不知,莫能行。”滴水穿石乃是最好的寫照,而洪水沖垮堤壩,形如猛獸,造成災(zāi)難也讓我們對水的力量絕對不敢小覷。柔弱如水,可以不與世為爭,慢慢化解剛強的力量。而水的“柔”更是到了一種“無形”的狀態(tài),只要有一點點間隙,水就能滲透進去,然后將其占滿。當然,我們的至柔絕對不是懦弱,而是一種溫柔的堅持。女人既是“水做的”,當是應(yīng)該好好利用自己身上“柔”的力量。特別是在這個弱者強食的社會,當所有的人都在極力變得更強大而忘了很多生命的本性時,溫柔的女人便是清涼劑、暖手寶,給人舒適之感,讓人信任、親近。 “上善若水”,若水乃為上善!暗馈笔钱a(chǎn)生萬物的總根源,先于具體的事物而存在,是世間萬物的基本規(guī)律及本源!暗馈睉(yīng)該存在于我們每個人的心中,我們需要有明確的認知和理解。而水,便是這世間最接近于道的了,水“無所不利”正如“道”無所不在。水舍高趨下,而不受阻礙;水能流淌于世間各處滋養(yǎng)萬物,洗滌污垢;水處于深潭之中,表面清澈平靜,實則深不可測;水源源不斷地流淌,滋潤萬物而不求回報。 若“水”,無疑是至仁,至善,至德,至道?
另外,在《道德經(jīng)》中,老子還提出了許多二元對立命題,并對其進行了辯證的分析,如強與弱、得與失、巧于拙、進與退、爭與不爭、有為與無為,等等。這些辯證觀點啟蒙了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與現(xiàn)代人的感受不謀而合,拉開了從古至今幾千年來人類對自然規(guī)律進行探索的序幕,對后世產(chǎn)生廣泛的深刻的影響。
《道德經(jīng)》這本神奇寶典不僅對中華民族性格的鑄成,對中國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隨著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同時對全球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成為了全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辯證的去看待它,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對我們?nèi)松闹笇谴笥旭砸娴摹?/p>
道德經(jīng)心得體會 篇19
作為一部流傳千年而不失其光彩的經(jīng)典之作,《道德經(jīng)》一直以來受到許多人的推崇。如今,隨著全球化的發(fā)展,地球上的人們之間聯(lián)系也日益緊密,《道德經(jīng)》在世界范圍內(nèi)也越來越受到重視。據(jù)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統(tǒng)計,世界上被譯成外國文字發(fā)行量最多的文化名著是《圣經(jīng)》,而《道德經(jīng)》則排第二。縱觀道德經(jīng),洋洋灑灑不過五千余字,但其內(nèi)容卻博大精深、玄奧無極、囊括百家、包容萬物,是是一部名副其實的治國、齊家、修身、為學的寶典。
《道德經(jīng)》全書分兩部分,道經(jīng)和德經(jīng),總共八十一章,所涉及的內(nèi)容很多,不易一一遍說,所以只挑選十分感興趣的幾部分談一談自己的思考與感受。
第一部分 “天地之始”。這是《道德經(jīng)》的第一章,這一章集中展現(xiàn)了老子的宇宙觀。我們最熟悉的是前兩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狈g成現(xiàn)代文,歷來有很大爭議,我比較同意的是這種說法,即“能用語言表達出來的道,都不是永恒的、終極的道;能夠用言辭說出來的名,都不是永恒的、終極的名。無,是天地的源起;有,是萬物的開端!鄙钤谶@個世界上,稍加用心,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整個宇宙充滿了各種各樣的規(guī)律,從天體到粒子,從自然界到人類社會,無不受著各種規(guī)律的支配,如生死興衰、交換輪回等。但是,這些我們能認知的規(guī)律恐怕并非老子所說的道,老子所說的道,是一種終極的規(guī)律,在它之外,再沒有其他的規(guī)律,而我們所能認知的種種規(guī)律都受著這種終極規(guī)律的支配,而這種終極規(guī)律我們則無法認知。舉個勉強的例子,我們能認知的各種規(guī)律就好像一臺電腦里的各種軟件,都有其一定的作用,但他們都要受到電腦系統(tǒng)的支配。當然,電腦系統(tǒng)也還是要受別的規(guī)律的支配,并非一種終極規(guī)律,而且各種軟件之間的關(guān)系也遠沒有宇宙中各種規(guī)律之間的關(guān)系那么錯綜復雜、變化莫測。所以說,這個例子是勉強的。談到終極問題,自然就無法避開宇宙的來歷這個問題。關(guān)于宇宙的來歷,目前較為普遍的`被接受的一種觀點是宇宙起源于127億年前的一場大爆炸,時間、空間等萬事萬物由此開始。可是,如果再往前走一步,就引出了一個無法言說的東西。宇宙誕生之前,什么都沒有,沒有時間、沒有空間,那又是一種什么樣的狀態(tài)?在這一點上,老子停在了形而上學的地步,他認為有生于無,但這終極的“無”,卻是不能被認知、無法言說的。而西方的許多思想家卻又往前邁了一步,進入神學地步,認為宇宙誕生之前有個終極的、萬能的上帝,是上帝創(chuàng)造了萬事萬物。究竟誰對誰錯,我們沒有充分的證據(jù)去判別,但兩者的共同點是都認為有個終極的東西。
第二部分“小國寡民”。這是第八十章。原文是“小國寡民。使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jié)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边@是老子心目中的理想社會。在這種社會狀態(tài)下,技術(shù)落后,沒有戰(zhàn)爭,人民生活簡單,安居樂業(yè),社會交往甚少,就像世外桃源一般。然而,看看現(xiàn)在的世界,情況可以說是截然相反,各種各樣的技術(shù)越來越先進,戰(zhàn)爭此起彼伏,人民生活越來越復雜,社會交往日益繁多,而且這種情況似乎會隨著物質(zhì)技術(shù)的不斷發(fā)展而持續(xù)下去。老子的心愿是好的,但理想終歸是理想,人類社會沒有停在那種小國寡民的狀態(tài),而是飛速發(fā)展變化著。也因此,老子的這一思想被認為是保守落后的。其實也不難想象,一個小國寡民的社會,其生產(chǎn)力、技術(shù)等肯定難以提高,一旦遇上大的自然災(zāi)難,很可能導致滅頂之災(zāi)。生存是所有生物的根本欲望,人類歷經(jīng)艱難好不容易生存下來,又怎敢冒那樣的險。所以,不斷發(fā)展下去是必然的事。那么,現(xiàn)在的社會好嗎?這真的很難說,人類在物質(zhì)文明進步中所付出的代價是相當大的,戰(zhàn)爭、疾病、環(huán)境污染、其他生物迅速滅絕以及各種各樣的自然災(zāi)難和人為災(zāi)難,可以說是不停地解決問題,又不停地制造問題,沒完沒了地進行下去。這樣的話,我們必須要談?wù)勅祟惿娴慕K極目的。可悲的是,沒有一個合理的目的。站在唯物論立場,我們知道,整個宇宙最終會消失的,即使人類能生存到那時,也依然難逃滅絕的厄運。我們也知道,人可以為了某個崇高的目的而欣然忍受種種苦難。站在神學立場,可以說人類是為了至高無上的上帝而存在。為了那個并非所有人都相信的上帝而存在,如果能幸福生存著,倒也罷了,可是如果生存得不幸福呢?可見,我們無法為人類的生存找到一個合理的終極目的。當然,對于個人而言,考慮這個問題,似乎有點杞人憂天,但為了說明一些問題還是不得不提。
既然人類生存并無什么終極目的,那么最合理的做法就是追求生存過程中的幸福。所以,人類應(yīng)當順著本性追求生存,并且也要追求生存的質(zhì)量。人類是要發(fā)展進步的,只是不能把這顛倒過來當成生存的目的,從而不惜一切手段,甚至自取滅亡。因此,我們不妨用老子的“尊道貴德”來探討解決這一問題。
“尊道貴德”就字面意思,不難理解,即要順應(yīng)道,遵從德。為什么要這樣呢?按照老子的觀點,萬事萬物來自終極的道,并受它支配,人類自然也不例外。不管人類再怎么聰明,再怎么具有創(chuàng)造力,但與道相比,根本就不值一提。說得通俗一點,這其實也就是要人類不要太自大了,要敬畏這個世界。西方人曾經(jīng)聲稱要征服自然,但后來種種教訓使他們認識到那根本就是不可能的。如果他們早點了解老子所說的道,也許世界就不會是現(xiàn)在這個樣子了。對于我們個人而言,尊道貴德也是十分有必要的。有句話叫做“無知無畏”,說得就是越無知的人越覺得無所不能,無所畏懼。如果一個人能靜下心來想想這個世界的偉大、奇妙,那他至少都能感受到自己是多么卑微,從而對身外之物有所敬畏,不胡作非為。推而廣之,如果人人都能尊道貴德,那這世界將會美好許多。
最后,也有些問題不能不說。就是我們應(yīng)該懷著一種純正的心態(tài)去讀《道德經(jīng)》,去了解里面的大智慧,為道而修德。而不是像某些人那樣,懷著追求功名利祿之心去學習《道德經(jīng)》,把老子所強調(diào)的真、善、美拋到了九霄云外。那樣的話,就只是學到了表面,卻沒能學到內(nèi)涵。誠然,掌握《道德經(jīng)》中的智慧對于立功成名是有很大幫助的,歷史上的例子不勝枚舉,也因此,有些人認為老子是個陰謀家。其實,這也正體現(xiàn)了事物的兩面性,就像刀子一樣,既能救人,也能殺人,關(guān)鍵看使用者是什么心態(tài)。老子作為一個目睹戰(zhàn)亂頻仍、人民生活水深火熱的大智慧家,當然不會希望人們運用智慧去追求立功成名,否則他也就不會提倡絕圣棄智了。另外,我們個人學習《道德經(jīng)》,更多的是了解一下古人的智慧,至于學習里面的大智慧,那是因人而異的。另外,《道德經(jīng)》整體上注重柔、弱,某些思想放到現(xiàn)在甚至是不被提倡的,這對于正值風華正茂之際、本該像儒家所提倡的那樣立功揚名的年輕人來說,難免會有些影響。所以,建議個人在讀《道德經(jīng)》時,一定要多加思考,多從實際生活中去觀察感悟其中的智慧。
道德經(jīng)心得體會 篇20
老子《道德經(jīng)》,不用洋洋灑灑長篇巨制,精煉而蘊集,晦澀的語言中蘊含著的是何等的“博大精深”。千百年來,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無不從這部人類文明史上的智慧寶典中汲取治國安民、修身養(yǎng)性、立人處世的精髓。
作為充分體現(xiàn)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神韻的《道德經(jīng)》,闡述了道家對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產(chǎn)生、發(fā)展、變化的規(guī)律及社會觀、人生觀的基本思想。老子是我國第一個力圖從自然本身來解釋世界,而不求助于超自然的主宰——天帝的意志的哲學家。在老子之前,人們以為宇宙間的萬物都有神在統(tǒng)治著,最高的神就是天,又稱天帝。這種觀念,到了社會大變革的春秋時期才開始了變化。老子就是較早的從哲學方面有意識地、明確地否認天帝的思想家。
老子在《周易》的基礎(chǔ)上,進一步闡明“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老子“道論”的中心思想是:“道即自然,自然即道”。他說,“道”是萬物之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 有,名萬物之母!边@就是說,作為宇宙的本源就是道,它是永遠存在的。道的運行是自由的、必然的,即按其自身的規(guī)律而運行。天地萬物都是由它產(chǎn)生的,它是宇宙的'母體。 老子認為,道產(chǎn)生了天地,德是道的性能,天地生養(yǎng)著萬物,萬物各成其形,各備其用。所以萬物沒有不尊道而貴德的。道的尊崇,德的貴重,不是有誰給它爵位,而是自然而然的。所以道產(chǎn)生天地,德畜養(yǎng)萬物,長育萬物,成熟萬物,覆蓋萬物。他說:“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 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爵,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蓋之覆之。”(《第五十一章》)這樣,老子遂把自然創(chuàng)造的根源歸于自然本身,從而摧毀了一切超自然的主宰,一切宗教和唯心論的基礎(chǔ)。因此,老子的天道自然觀,在當時有很大的進步意義,它打倒了宗教的天帝,否認了鬼神的威靈。當然,老子的“道論”剛從傳統(tǒng)的宗教解放出來,還未能完全擺脫宗教的影響;他的自然決定論,使人完全聽命于自然,輕視了人對自然界的反作用。后來有的哲學家把它發(fā)展為定命論,為害頗大。
老子的“道論”,基本上可概括為“天道自然觀”。所以老子的人生哲學和政治哲學基本上是人當法道,順其自然。至于如何治理國家呢?他認為最好是采取“無為而治”的辦法,讓人民去過自由自在的生活,用無所作為聽其自然發(fā)展的辦法,來達到治理好國家的目的。在老子看來,無為正是有所作為,“無為而無不為”, 就是這個意思。關(guān)于無為在《道德經(jīng)》第七篇里舉了一個例。“天長地久。天地所以長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說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久,是因為它們不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長久。所以說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所以才能構(gòu)成就了他自己嗎?
無為是一種心境、一種修養(yǎng),是辯證的。向社會推廣無為,有助于國家的穩(wěn)定,但如果站在歷史發(fā)展的高度,片面的無為是無助于人類的進步的,所以對于當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無為論應(yīng)該以辯證的方法,一分為二的看待,“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盁o為”用在當代待人處世上就是要對人寬容。“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則剛!
此外,老子觀察了自然界的變化,生與死、新與舊的相互關(guān)系,觀察了社會歷史與政治的成與敗、福與禍等對立的雙方的相互關(guān)系,發(fā)現(xiàn)了事物內(nèi)部所具有的一些辯證規(guī)律!独献印芬粫,還深刻地論證了相反相成和物極必反的道理。老子說過,有和無是彼此相生的,難和易是彼此相成的,長和短只有彼此比較才能顯現(xiàn)出來,不同的聲音產(chǎn)生諧和,前后互相對立而有了順序?傊,老子承認事物是在矛盾中發(fā)展的。物極必反,是說事物在變化中向它相反的方面過渡,到了一定的時候就完全成為相反的東西。因此,老子一再告誡統(tǒng)治者,必須去掉那些極端的、過分的措施,否則,就會使事物走向另一個極端,結(jié)果就會喪失天下。他認為,高明的統(tǒng)治者必須懂得以柔弱勝剛強的道理。為了證明以弱勝強,以柔勝剛的道理,他舉了許多的例子。他經(jīng)常用水來比喻自然力量的偉大,比喻人類高尚的品質(zhì)。他說:“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意思是說,天下萬物沒有比水更柔弱的了,而攻擊堅強的力量沒有能勝過水的,這個事實是無法改變的。柔的戰(zhàn)勝剛的,弱的戰(zhàn)勝強的,天下沒有人不懂的,可是沒有人能做到。老子又舉軍隊強大了就會破滅,樹木強大就會摧折的例子。但他把弱能勝強,柔能勝剛,當作絕對的規(guī)律,沒能認識到這種互相轉(zhuǎn)化不是無條件的,而是有條件的。盡管如此,老子認為在發(fā)展過程中柔弱的是不可戰(zhàn)勝的,這對于促使人們認識新生的力量是不可戰(zhàn)勝的道理是有著積極意義的。老子所處的時代,是動蕩不安、戰(zhàn)爭頻繁的春秋末期,正是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時代,他提出這一觀點,也具有積極的現(xiàn)實意義。
老子還初步意識到量的積累可以引起質(zhì)的變化。他說過,大樹是由細小的萌芽產(chǎn)生的;九層的高臺,是由一堆泥土筑起的;千里的遠行,必須從腳下的第一步開始。 當然,老子的自然辯證觀是直觀的、原始的、樸素的、缺乏科學的論證。同時,他的辯證觀還缺乏不可調(diào)和的斗爭精神。這是他受了時代和階級的限制。盡管如此,《道德經(jīng)》一書中上述的這些光輝的思想火花,是很值得我們珍視的一份歷史遺產(chǎn)。總之,《道德經(jīng)》是一部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的啟蒙巨著,拉開了從古至今幾千年來人類對自然規(guī)律進行探索的序幕。辯證的去看待它,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對我們?nèi)松闹笇谴笥旭砸娴摹?/p>
道德經(jīng)心得體會 篇21
通讀過老子《道德經(jīng)》后我感悟頗多。也改變了我對老子“道”的觀念的理解。我一直認為老子思想是反對仁義智慧,反對革命,主張消極被動、無所作為、甘守懦弱、逆來順受、保守倒退的觀點,F(xiàn)在我知道老子所說的無為,事實,是不要逞強而為,而要以輔萬物共成長以盡所能,生活中,我們不以個人得失為得失,而以宇宙萬物得失為得失,這才是真正的天道,順應(yīng)天道才能求得永恒,這是無可爭議!很簡單的道理,我們只是這個世界一個過客,完成我們過客的任務(wù),便是盡我們曾經(jīng)是這個宇宙的一份子。
《道德經(jīng)》對于我影響最深刻的莫過于老子所說的“有為與無為”和“柔”的詮釋。下面我就對這兩個方面說一下我的理解。 正如老子所說:“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弊鹳t者虛名,民眾就不會攀比相爭,不去特意哄抬貴重物品,民眾就不會生出盜竊占有之心,不去挑拔欲望,民眾之心便不會亂。因此圣人治世,便淡其心志,讓其吃飽,削弱其爭名奪利之志,強健其身體健康生活。讓人民不要去自以為聰明,追求逐利被欲望牽著走,不自以為聰以便不會胡來,一切順自然天道而行,如此無為無欲發(fā)展,則無所不為的發(fā)展,人類終回走向天道最完美世界。這正如我們的生活,人們?nèi)裟軣o為無欲,怎么會生出這么多的麻煩,郁悶,爭斗,吵鬧,更不會有戰(zhàn)爭,這不是為無為,而無所不為么,當你的雙眼不是為欲望所迷,你會自覺去追求一種心靈審問與詮釋。老子第三章道出了現(xiàn)代人都不能體悟的道理,我們自己掙扎其中,自欺欺人,只能貽笑大方了。
如果我們沒有名利之心,沒有欲望之爭,便也就不會有人自以為聰明。埋怨現(xiàn)實殘酷的.人,有沒有想過,造成這種殘酷的原因就是你內(nèi)心的名利之心呢?正如現(xiàn)在一句流行的話所說:“人生的痛苦一半來自于生活,一半來自于攀比”。老子是總結(jié)的多好呀,雖然人的欲望生來就有,難道我們不應(yīng)該為了自已的健康生活而有所控制么?其實人的思想進化了千年了,其實還沒有比老子更進步的了。
又如老子所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闭嬲辽系纳凭拖袼,水能滋養(yǎng)而不爭高下,以處于人們都不愿處的低處,因而接近于道。住在善地,心存善念,與善結(jié)仁義,為政善于治理,處事善于運用自己所能,有所行動能合天時。因為其不爭,因此便沒有憂患得失。“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習常!碧煜氯f物都有來處,其來處便如人母,即然明白了其母,便可以進而了解他兒子,了解了他兒子,又可以反過來怎樣保護他的母親,守住了源頭自然能生生不息息永生不滅。塞住耳目口鼻誘惑,關(guān)閉喜怒哀樂的欲門,一生便能安逸不勤苦。放開耳目口鼻的痛快,打開欲望之門去追名逐利,一生不可救藥。能看到人所不能看見的細微之處為“明”,懂得守住自己的弱點才能至“強”,使用“明”的領(lǐng)悟,走上光明大道,不給自己帶來災(zāi)禍,這才是常道。
水處眾人之所惡,不是不爭上游,而是那里沒人去,而有些事總是要有人做。老子不上進實在是一種斷章取義的解讀,水為什么處眾人之所惡,仍因其利萬物,而不與人爭長短,這不是上善么,水這特性,就接近于道的本性,想來不是正是如此么,你爭來爭去,最后,還不是要轉(zhuǎn)變成這世界的另一分子,有什么好爭,人與人之間,如果都能像水一樣,利萬物而不爭,自動尋求平衡相處,那這世界會更加和諧。
而老子對“柔”的解釋:不要怕自己柔弱,而使你自己守不住這個柔弱,你守著柔弱,永遠有一種生命驅(qū)動你,你就會最后達到成功。所以如果我們能夠正確運用“柔”的智慧的話,這是我們成功的一大秘訣。正如我們?nèi),年紀越來越大,身上最堅硬的是牙齒啊,最柔軟的是舌頭。那么一比,就比出來了,年紀越來越大,牙齒動了,然后一個一個掉了,堅強的東西完了,牙齒都掉光了,舌頭還是好好的,柔弱勝剛強啊,牙齒最剛強,都掉了,柔弱勝剛強。海嘯來了,狂風來了,大樹刮走了,小草依然在那里。大樹很剛強,剛強,吹掉了,小草依然在那里;強烈的大地震來了,摩天大樓倒塌了,小平房還在,柔弱勝剛強;水滴滴答答地不停地滴,水滴石穿;你看看,螻蟻這么柔弱,可以把一個擋水的大堤壩蛀空;空氣不動,空氣最柔弱,空氣的不動它的力量多大,可以把千年的鐵柱銹掉;空氣一流動,不得了,把大樹都拔掉,最柔弱的東西,多厲害。所以老子這種慧心,這種聰明的智慧,感悟,慧眼,慧心,所以他強調(diào),“柔”,“守柔”,“貴柔”——以柔克剛,柔中有剛,百煉成鋼。一個人的成功,需要的可能不是強硬的態(tài)度,我們往往需要的是一種柔的品格。
老子的告誡會引導著我以后做事的態(tài)度與方法,也將成為我以后為人做事準則。
道德經(jīng)心得體會 篇22
地球上萬物的生長發(fā)育,自然界草木的榮枯,潮起潮落,晝夜的交替;動物界的弱肉強食;人類的.演變,社會的發(fā)展,都離不開“道”。
什么是“道”?自從學了老子的《道德經(jīng)》以后,我明白了“道”。原來,“道”就是規(guī)律。
春天小草發(fā)芽了,到了冬天就會枯萎,而它卻把種子悄悄地撒落在土地里,靜靜地等待來年的再次萌芽;潮水因為地殼的運動而漲落;白天晝夜因為地球的轉(zhuǎn)動而規(guī)律的更替……
世間萬物都在遵循各自的規(guī)律不停地循環(huán)變化。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水的規(guī)律。在七十八章中有這樣二句: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雌饋硎亲钊崛醯臇|西。如果你正確的利用它,它就會給人類造福,但如果你要去攻擊它,你還不一定能勝利。人們說的“洪魔’’就是它。
一點點的雨露匯集成了小溪,小溪匯成江河,江河匯集成大海。看似柔弱的水因為它的謙遜和自強不息變得強大了。水,柔中有剛,剛?cè)嵯酀,無所不能克。天下沒有什么能代替它。
《道德經(jīng)》里還講了許多做人處世的道理,它讓我懂得了只有遵循道法,不斷學習,才能使自己變得強大。
俗話說:“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痹诮窈蟮膶W習生活中,我將不斷地用這句話警醒自己。
道德經(jīng)心得體會 篇23
林語堂曾經(jīng)這樣說過:“對于《道德經(jīng)》,很多人用“博大精深”來形容,對于我這種凡夫俗子,才在短時間內(nèi)粗讀了一回讓國內(nèi)國外深入研究的《道德經(jīng)》,要寫出一篇震驚全場的感想,實在是笑話!辈贿^,在此,我僅表達一下我對看完《道德經(jīng)》的切身感受。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遍_頭一句,揭示的是人們的價值觀問題。價值觀不同,人生追求和所遵循的道路就不同。不同的追求,不同的道路,必然造就不同的人生和社會。
老子著道德篇,旨在向世人指明可以免禍于身,免禍于社會的圣人之道。"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是圣人所行之道,所求之名,非常人所行之道,所求之名。同一條人生道路,卻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走法。
1、走圣人之道,也就是順其自然,返樸歸真之道。
2、走常人之道,也就是追求外在的名利之道。
不同的道路,必然造就不同的人生和社會。這看似是一個簡單的命題,可是,當我們真正選擇起屬于自己的.“圣人之路”的時候,卻難免會碰上不少阻礙。當代社會,名與利的追逐太普遍了,要真正做到順其自然,返璞歸真的人又有多少?
恐怕大多數(shù)人都會持否定的答案。但是,我并不認為《道德經(jīng)》是高高在上,遙遠而不可攀的。當我們看透世俗的風景,也許我們會靜靜地看細水長流。
道德經(jīng)心得體會 篇24
在胡老師的推薦下,我閱讀了一部分老子的《道德經(jīng)》。短短五千言飽含人生大智慧,其無為的思想深刻影響后世,不同的人讀道德經(jīng)會有不同的感受,我在讀道德經(jīng)時,從中收獲的是一些成功之道,想必這和我正處在考研階段,對成功極度渴求有關(guān)吧。接下來我將對自己的感悟結(jié)合考研談?wù)剛人感想,也算是給自己的一個激勵。
“道常無為,而無以為。”“道”平時是不干預任何事情的,一旦要干預就沒有做不到的。說明“道”做事,事事都是成功的,因為“道法自然”,沒有哪一件事是不符合自然規(guī)律的!蔼毩⒉桓,周行而不殆!豹氉赃\行而不改變,周而復始地旋轉(zhuǎn)而不停止。說明“道”做事是堅忍不拔、威武不屈的,任何干擾和阻撓都無濟于事,它總是堅持不懈地行動下去。所以我們做事就要效法這種精神,要做正確的事,符合客觀規(guī)律的事,要做就下定一個必勝的決心,“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管遇到什么困難都要不屈服,不管別人說什么,都不要受影響,專心致志、堅持到底?佳幸彩且粯,很多人在考研的時候時常受到別人的影響,不能堅定自己的信心,考研失敗的人往往是不夠?qū)P闹轮镜娜恕?/p>
“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币馑际,人們所從事的事業(yè),經(jīng)常是在接近成功的時候(也是最困難的時候)失敗的,在結(jié)束時也要和開始時那樣慎重處之,這樣就不會失敗了。即在最困難的時候,也必須以開始時的.決心和信心,千方百計地去克服困難。所謂成功者絕不放棄,放棄者絕不成功,也就是“強行者有志”,這種品質(zhì)就是符合“道”的,這種品質(zhì)就能保證你成功。 修道就是求“道”幫助自己,使自己符合“道”的品質(zhì)。很多同學到了考研的沖刺階段,都容易疲憊和懈怠, 這個階段能依然像剛開始復習那樣有激情的人,一定的內(nèi)心意志非常強大的。
“希言自然”,意思是,多做事少說話這是符合自然的,所以成功最關(guān)鍵的因素是行動,大量的行動!大量的行動雖然預示你可能遭遇的挫折或拒絕會比別人多,但同時也預示著你成功的機會也會比別人多!皠偃苏哂辛Γ詣僬邚姟。意思是,勝過別人的人只是有力的人,自己戰(zhàn)勝自己才是強有力的人。所以在“道”看來,并不是比別人強的人就是強者,而是自己戰(zhàn)勝自己的人才是強者。而自己戰(zhàn)勝自己的最好辦法就是行動,“處其實,不居其其華。”意思是,把它放在實實在在的地位上,而不在于說些好聽的話。所以“道”的行為就是以行動來說話的,那么人要想成功,也應(yīng)牢記行動才是成功的保障。好多同學到五月份還沒有下定決心到底是考研還是找工作,考研是考名校還是本校。成天幻想,對現(xiàn)狀自怨自艾,對未來沒有目標的人是很難成功的,時間在我們的糾結(jié)中就加速溜走了。
“道無空虛點”,它的意思是,“道”做事是沒有空虛之處的,也就是在任何細微之處都能做到完美無缺。在任何一個細節(jié)上都體現(xiàn)出了精確、高效、協(xié)作與完美的極致,這就是大道的“德”,即做好每一件小事的德!翱椎轮,唯道是從!币馑际,任何孔隙中容納的德,唯有大道才能做得到。同樣地,一個人的品質(zhì)最容易從瑣碎的小事上反映出來!疤煜码y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意即,天下困難之事,必須從容易的做起。天下的大事業(yè),必須從小事做起。圣人始終不做大事(只做好各種小事),故能夠做成大事。所以人生要想成功,好高騖遠、眼高手低是一大忌,必須養(yǎng)成認認真真做好每一件小事(無論思想上,還是生活上的細瑣小事)的良好習慣。很多同學復習的時候眼高手低,不注重基礎(chǔ),就想著拔尖,剛開始就挑戰(zhàn)難題,結(jié)果反而挫傷了自己的信心。在復習的過程中我一定要抓基礎(chǔ),抓細節(jié),全方位復習,給將來的沖刺打好基礎(chǔ)。
道德經(jīng)心得體會 篇25
魯迅曾說,“不讀《老子》,不知中國文化”。這無疑是對老子高度的贊譽。的確,老子作為一代偉大的哲學家,用短短五千言,道出了世間萬物的奧秘,展現(xiàn)了人生別有洞天的崇高境界。欲言其言,先言其人。同孔孟一樣,老子被奉為中華文化史上的圣人,然而,他又不像孔孟那樣被大家所熟悉了解。提到老子的生平,就連大歷史學家司馬遷都對此感到疑惑。據(jù)《史記》記載,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國人,春秋時期的思想家,道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他曾做過周王室管理藏書的官。在當時,老子即是一個頗有聲望的智者,相傳孔子孔子數(shù)次求教天道問老子,言老子“猶龍”。后來由于周王室的衰弱和不斷內(nèi)亂,老子感覺到悲憤然而無能為力,決計棄官歸隱,跨青牛而去。行至函谷關(guān),關(guān)令尹喜得知老子的德才,請老子留言,老子遂疾書五千言,即為后人所見的《道德經(jīng)》,這也我們常說的“紫氣東來”。然而,關(guān)于老子的其他事跡,卻無跡可尋。關(guān)于老子的卒年,更是無從考證,有人說他活了160多歲,有人說他活了200多歲,只能說,老子大概很長壽。就是這樣一位充滿神話色彩的智者,在2000多年前,為后世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chǎn),時至今日,他的一些思想還一直被我們實踐著,追求著。
《道德經(jīng)》,又稱《老子》,是老子思想精華的凝聚體。它告訴我們,凡事要取法自然,只有取法自然,才能與自然和諧相處,才能擺脫痛苦與煩惱;它告訴我們,“一”為萬物之始,得“一”便可得所有;它告訴我們,禍福相扶相持,無中可以生有,要辯證的看待事物;它告訴我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成功不是一蹴而就,而是要從小事做起,持之以恒;它告訴我們,“功成身遂”,面對成功,面對金錢、權(quán)利的誘惑,不要迷失自我?老子以其文約義豐的短短五千言,教給了我們道的哲學,教給了我們處世之道,教給了我們治國之道。
老子在《道德經(jīng)》開篇就告訴我們,道是看不見、聽不見、摸不到,無法用言語形容的一種存在。道是宇宙的起源,是萬物的根本,是“先天地生”的一種物質(zhì)!按蟆笔堑赖谋举|(zhì),道廣大無邊且周而不息,遍及整個宇宙。老子認為,道是自然生成的,它向自然學習,效法并順應(yīng)自然,所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歸根到底,萬物都要取法自然,回歸自然,和自然和諧相處,做到無所為而又無所不為。道是一種很玄妙的東西,即使我們看不到、聽不到它,但它卻實實在在的存在我們的身邊,影響著我們的行為,違背了道,就要受到懲罰,正所謂“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失”。
從道的角度出發(fā),老子教給我們處世之道。
老子教誨我們要辯證的看待事物,宇宙間的萬物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對立中存在,在對立中發(fā)展的。在一定條件下,事物是可以互相轉(zhuǎn)化的。正如“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恒也”,如果世人對于美、善的認識改變,那丑與惡的標準也就變了,正如難易相對、長短相對一樣。所以,世間沒有絕對的真善美,也沒有絕對的假惡丑,有時,不好的事情不一定就是壞的,換個角度思考,也許另有一番天地。
老子還教誨我們物極必反,所以,強者要學會收斂光芒,以弱者居之,正如“將欲翕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弊跃佑谌鮿、靜態(tài)而保持一種彈性,促使敵對一方向膨脹、夸張發(fā)展以至成為脆弱,即產(chǎn)生盛衰的對轉(zhuǎn),這也就是“強者下,弱者上”的道理,強者鶴立雞群,很容易成為眾矢之的,而弱者則不然,所以,人要學會收斂自己的光芒,學會韜光養(yǎng)晦。
老子還交給我們成功之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成就大事業(yè),要先從身邊瑣事做起,持之以恒,向目標努力。即使困難重重,暫時無法達到目的,也別氣餒,老子告訴我們“大器晚成”,再接再厲,終會成功。面對成功,要知道“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下之道”,不要迷失了自我。如果努力了,卻沒成功,沒關(guān)系,老子告訴我們“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知足之足,常足矣”,正所謂知足常樂。
老子還教誨我們,做事學會“慎獨”!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yīng),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失”,千萬不要以為自己做壞事別人看不見就沒關(guān)系,須知,大自然是公平的.,不是不報,而是時候未到。
對于處世,老子還教誨我們要“不盈”、“不爭”、“致虛極,守靜篤”,“柔弱勝剛強”。做到“無為而無不為”,不特意去作某些事情,依事物的自然性,順其自然地去做,做到取法自然。
至于治國之道,老子提倡無為的圣人之治,“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不敢弗為而已,則無不治!敝卫碚拢獌艋藗兊男撵`,滿足人們的溫飽,讓人謙虛,讓人博學,減弱人的志向,增強人的體魄,讓百姓沒有知識和欲望,所以智者也不敢滋事妄為,以自然無為的態(tài)度治理天下便沒有做不好的事。老子對于政治,提倡無為而治,不隨意而為,不違道而為。相反,對于那種符合道的事情,則必須以有為為之。但所為之為,都應(yīng)是出自事物之自然,無為之為發(fā)自自然,順乎自然;是自然而為,而不是人為而為。這就是所謂的“無為而又有為”。但是,在穩(wěn)定的國家環(huán)境中,只一味的無為而治,是不利于國家進步的,不利于人類進步的,所以,還要適當?shù)挠袨椋q證的接受無為而治的思想。
關(guān)于《道德經(jīng)》,老子還教給我們很多,如人際關(guān)系方面,告訴我們“善者,不善人之師。不善者,善人之智。不貴其事,不愛其智,雖知大迷,是謂要妙”,善者可以做我們的老師,不善者可以教給我們智慧,學會面對善者與不善者;做人方面,告訴我們“上善若水”,水孕育滋潤萬物,卻不與萬物爭名奪利,擁有水的品德的人才是有最高德行的人;管理方面,告訴我們“知其白,守其黑”,立足一處,眼觀全局,全面考慮問題!兜赖陆(jīng)》是一本充滿智慧的巨作,這些所感所想只不過是其冰山一角而已。仔細閱讀《道德經(jīng)》這部智慧巨著,反復推敲其中的奧秘,展現(xiàn)在你眼前的風景將會別有洞天。
道德經(jīng)心得體會 篇26
首先,從身體層面上來講,老子認為我們身體80%的疾病都與心理和情緒有關(guān),也就是心理不健康。這一論述與當代的“抗疫名家”中科院鐘南山院士的觀點非常一致。
當今社會,我們努力地追逐錢財、名利,在巨大的名利場前,欲望不斷膨脹,無法滿足,心情焦慮,不惜大量消耗自己的身體資源,能量,也就是內(nèi)耗,破壞了身體陰陽平衡。久而久之,疾病找上門來。
就拿我們投資界來說,許多享有盛名聲譽的投資大佬追求高收益,高業(yè)績,在名利雙收的'耀眼光環(huán)籠罩下,迷失自我,日夜研究,殫精竭慮,最終累垮身體,英年早逝。令我們唏噓不已,身體沒了,什么都是扯淡,這種舍本求末的做法應(yīng)當令我們警醒。
當今社會,快節(jié)奏,高能量膳食,低運動,焦慮的不斷攀比心理,無法滿足的欲望,全方位構(gòu)筑了我們的身體負能量,造成我們的身體重負不堪。錦衣玉食,甚是歡喜,但無節(jié)制的生活習慣帶給我們的身體是妥妥的傷害。
老祖宗幾千年遺傳下來的我們身體基因,承受不住近幾十年國家大力發(fā)展帶給我們突然變化的富足生活,需要我們有節(jié)制地規(guī)避身體健康風險。
老子提倡我們降低欲望,放低自己,上善若水,厚德載物,以平和的心態(tài),愉悅的心理,知足常樂,豁達樂觀地生活,注重陰陽平衡,善待自己的身體,方能健康幸福長壽。
因古典國學的深奧內(nèi)涵,經(jīng)過我近段時間的反復的研讀,消化,浮燥的內(nèi)心也平靜不少,透過表象看本質(zhì),也理解了許多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核心要義,也能冷靜應(yīng)對處理當今社會各種眾生相。粗淺分享,與君共勉。
道德經(jīng)心得體會 篇27
在如今這個喧鬧的社會,一切都是那么的瞬息萬變。比起像大眾一樣的隨波逐流,我更愿意在一個愜意而又安靜的下午,喝著親手沏的茶,手捧著一本《道德經(jīng)》,去感受古人那時隔千年的智慧。
我很慶幸自己是一名中國人,出生在這么一個有底蘊的文明古國,這意味著我有更多的傳統(tǒng)文化可以去感受,有更多的文化精華可以去吸收,有更多的歷史可以去領(lǐng)略。讀書無疑是一種感受歷史和文化的好途徑。
比起現(xiàn)當代的這些科幻大作,以及互聯(lián)網(wǎng)上如此眾多的小說,我更傾心于古典文學。畢竟那才是真正有營養(yǎng)的作品。這個日新月異的社會難免使人們的心變浮躁了,于是人們無法靜下心來去吸收那沉淀的文化,反而熱衷于一些不切實際的科幻網(wǎng)絡(luò)小說。可是我們青少年不能隨波逐流,我們應(yīng)該先了解自己的文化,然后才能干出一番新的事業(yè)。
有一段時間,我也沉淪了,開始盲目追求一些沒有內(nèi)涵的書。直到那次去新華書店,首先映入我眼簾的便是那本厚厚的《道德經(jīng)》,我輕輕拿起它,便不想再放手,從此,我便沉浸在智慧的海洋里。歌德說:“讀一本好書,就像和一個高尚的人在對話。”可這本書在我的生命里起到的'是引路人的作用,讀著它時,仿佛時間靜止了,一段慢節(jié)奏的時光便產(chǎn)生了。
這本書給我?guī)砹撕苌畹挠绊懀粌H是因為書中的智慧,還有那智慧帶給我的心理的變化。以前的我,也許太年輕了,敢想敢做,沒有目的地橫沖直撞,結(jié)局總是頭破血流,F(xiàn)在,我依然帶著年輕的激情,依然是敢想敢做,但不同的是,我已懂得了什么叫腳踏實地,懂得了一步一個腳印,而不是一步登天。
夢想,對于現(xiàn)在的我來說,還是太遠了,遠得連在夢里都看得不真切?扇说囊簧痪褪遣粩嗟爻鴫粝肭斑M嗎?在這條路上,難免會孤獨寂寞,難免會浮躁,我們應(yīng)該找到那個照亮夢想道路的指明燈,讓它指引著你,不斷前進,一步一步地,執(zhí)著地前進。所幸的是,我已經(jīng)找到了,那就是蘊含著千年智慧、為我及時照亮遠方的經(jīng)典著作——《道德經(jīng)》。
時隔千年的智慧,令我感動。我很慶幸有這么一本書,在我的成長中及時的出現(xiàn),為我照亮通向夢想的道路。我相信它會一直陪著我,直到我到達那個夢寐以求的理想的彼岸!
道德經(jīng)心得體會 篇28
沖,原寫作沖,表示水的涌動。沖又是繁體字衝的簡化字,衝字中間原來不是重,而是童,衝是形聲字,行為形,童為聲,表示通途、要道,引申為交叉路口。
道沖的沖應(yīng)是沖,老子用水來比喻道。盈在這里是溢出的意思,《周易·坎卦》:“水流而不盈!币蚨,第一句的意思是說,道無論怎么用都不會脫離自己的軌道和根基。
反過來說,沒有任何東西能夠超出道的范圍。因而道就如同深淵一樣,深不可測,乃至可以包容萬物,反過來,萬物似乎都是從道里生長出來的一樣,于是道就成了萬物的祖宗或本源。
所謂萬變不離其宗。宗與萬變相對立,因而宗就是那個相對不變的存在,換言之,宗就是主要矛盾,而相對變化的存在就是次要矛盾。區(qū)別主次的關(guān)鍵就在于判斷在一定條件下,究竟哪方是相對不變的,哪方是相對易變的。并沒有絕對的主次關(guān)系,任何主次關(guān)系都是以一定的條件為前提的,如果不知道這個使對立雙方處于主次關(guān)系的條件,那就落入相對主義的陷阱之中,就會成為詭辯家了。
正因為主要矛盾是相對不變的存在,所以是不能直觀到的`,也就是不在人前凸顯出來的,相反,次要矛盾作為易變的存在才是可以直觀到的,才是在人前凸現(xiàn)出來的。
所謂鋒芒畢露,就是暴露了人的棱角,也就是暴露了人的行為處事的原則。之所以說鋒芒畢露不是好事,那是因為人的行為處事的原則暴露后就容易被針對,所謂君子欺之以方。身弱的人更容易受欺負,身強的人也更容易受欺騙。方與圓相對立。所以處事圓滑或者說那種不僵化的人更容易做成事。
因此,老子主張人不僅要抓住主要矛盾,而且要像道那般為人處事。掩蓋自己的鋒芒,消除雜亂的現(xiàn)象;抓住主動權(quán),和群眾打成一片。道就是那種普照的光,它掩蓋了其他一切的色彩,改變了它們的特點。它可以轉(zhuǎn)變?yōu)槿魏紊,因而保持了最高的靈活性,自然也就牢牢抓住了主動權(quán)。當然,絕對的光明等于絕對的黑暗。所謂揭示即掩飾,遮蔽與澄明同樣能夠讓人看不見事物的本質(zhì)。
湛,在這里讀chen(第二聲),與沈(chen,后作沉)是古今字,本義為沉沒。
老子對道的領(lǐng)悟完全是通過反思獲得的,并沒有直接的證據(jù),因而,道對于他來說似乎存在又似乎不存在,說其存在,那是因為只有如此假設(shè)才能使現(xiàn)實世界的諸般矛盾獲得一個令人信服的解釋;說其不存在,那是因為實在沒有直接可以拿出來的證據(jù)證明道的存在,正因為在直觀的層面無法證明,所以就顯得這個理論不那么徹底,因而也就很難讓人信服。
老子不知道道本身是怎么來的,但他相信在天誕生之前,道就存在了。可見,老子已經(jīng)認識到天本身是有生滅變化的。這里涉及到的問題是關(guān)于存在者的存在。在老子的眼里,既然天是可以被直觀到的,那么天就還是屬于可以變化的東西,因而在一定條件下是作為次要矛盾存在的,那么,必然存在一個與之相對的主要矛盾,這個主要矛盾就被命名為道。
道德經(jīng)心得體會 篇29
前幾日在松花江邊看到一位退休的老者,以水為墨,在人行的方磚上信筆由韁,從《道德經(jīng)》的部分選章到《滕王閣序》,從行書到隸書,揮灑自如惹得行人頻頻駐足稱贊。想起小學二三年級時,我也是有過這樣的經(jīng)歷,拎著小水桶,拿著大大的毛筆在樓下的方磚上依照老師的要求練字,大約有兩年的時間便放棄了,現(xiàn)在看到這位老者習字,不免對自己當時的決定有些遺憾,但更多的是想繼續(xù)提筆的手癢。于是,一直留在老者身邊觀其筆法和內(nèi)容。
筆下《道德經(jīng)》的一段話,引起我的深思。繼而又重溫了這本書。
《道德經(jīng)》眾所周知,通篇雖只有五千余字,卻是字字珠璣,內(nèi)容包羅萬象,包括治國之道、處世哲學、軍事哲學、人性修養(yǎng)等等。我無法將書中所有的道理一一感悟,就將我在老者筆下看到的這段話,拿來與大家分享。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币馑际钦f最美好的品格,高尚的情操,應(yīng)像水一樣。水滋養(yǎng)萬物、造福萬物卻與世無爭,水總是處于人們所不愿處的'地方潔身自好,故達到美好境界,符合自然法則。我認為,我們學習的就應(yīng)該是象水一樣的品行道德——無為而無所不為,不爭而不所不得。是故“居善地,心善淵,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天尤”。 善利萬物而不爭,孕育卻不求回報。
說水為道,水,大千世界最普通又最神奇的存在,它可以純凈的清澈透明,亦可污濁的混沌黝黑!吧仙迫羲苯(jīng)常聽到這個詞,來到我們統(tǒng)計調(diào)查隊,我常想,我們的工作性質(zhì),即為水,不出假數(shù)、符合趨勢可謂“清水”,而捏造、編造數(shù)據(jù)可謂“濁水”。作為我們統(tǒng)計人,“上善若水”,也定是那一水清泉,能夠滋養(yǎng)萬物。
但是,孔子的一段話,讓我對“上善若水”有了更廣闊的理解。水,如是也。
孔子說:水有五種完美的品德,因它常流不息,能滋養(yǎng)一切生物,好像有德;流必向下,不倒流,或方或長,遵循自然規(guī)律,好像有義;浩大無盡,好像有道;流向幾百丈山澗毫無畏懼,好像有勇;安放沒有高低不平,好像守法度;量見多少,不用削刮(不會隱瞞正確的觀點,違心地趨附別人),好像正直;無孔不入,好像明察;發(fā)源必自西,歸宿必處東,好像立志;取出取入,萬物就此洗滌潔凈,又好像善于變化。水有這些好德行,所以君子遇水必觀(觀察、體會、感悟、效仿)。
如此有德、有義、有勇、守法度、正直、明察、立志、善于變化的水,又何懼它洗滌萬物后自身污濁不堪的外表呢。何況,普通和平常,才是世間最主流的方向。
就像每一次看完《感動中國》,每一位都是普普通通的百姓,他們簡簡單單的生活,卻散發(fā)著無限光輝和正能量,他們的事跡是可敬的、他們的精神是高尚的,所謂“上善若水”定是如此,他們把中華民族樂于奉獻、助人為樂的光榮傳統(tǒng)簡單直接的傳承,感動在霎那間匯聚在一起,散發(fā)一股無限的力量,強烈的震撼著我們的心靈,沖擊著我的每一根神經(jīng),直到了感動淚水的落下,而后結(jié)合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會使我們也要這樣簡單、無畏的生活,其實我們統(tǒng)計人追求的不也是這種簡單的執(zhí)著么。
如果說“上善若水”是志士仁人崇尚的道德境界,那么“厚德載物”就是對品行的最好詮釋了!疤煨薪、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美好的品德像水,而偉大的胸懷則像大地一樣,能夠承載和包容萬物。
“上善若水、厚德載物”一個“滋養(yǎng)”,一個“包容”。具體到我們個人的身上,如此美德賦予了我們?nèi)嶂袔偅瑘圆豢纱莸膹姶笊。無論在哪里,無論做什么工作,只有把重品行放在生命中的重要位置,恪守道德底線不動搖,才會安身立命。這種“上善若水”的平和,“厚德載物”的敦實,讓我們的內(nèi)心充實和沉穩(wěn),讓我們的道德永遠立于不敗之地。
道德經(jīng)心得體會 篇30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
并不是說在遠古時代,質(zhì)樸的人民是只有美而沒有丑,只有善而沒有惡的。他們看到一只尾羽斑斕的錦鳥會覺得它美,但那時并沒有“美”這個字眼,人們只是單純覺得心生愉悅罷了。但也有可能有人見烏鴉而心生愉悅,有人喜聞花香,這世上也不免有人喜聞臭草,有人喜歡舒緩之音,有人喜歡剛勁之聲。那時的美,是以人,以人的心之所好為判別標準的。而自從“美”這個詞被發(fā)明出來,萬事萬物就被“標碼”,就會有后人自己不加以思考就全盤接受了別人的'價值觀。
契合還好,如若不契合,那那些人豈不是一輩子活在蒙蔽之中?“名”的出現(xiàn),方便了人們對事物的認識和描述,卻在一定情況下愚弄了世人。
世上的人應(yīng)該都是向善的吧。“物競天擇”,大自然都在朝著一個更好的情形發(fā)育,人亦如是。為害作惡心生的滿足,是自我毀滅式的,要不斷勞心苦力來滿足自己,是暗耗人精力,不長久的。我認為不論什么生物,都喜追逐長久之道,因此作惡人的內(nèi)心,可能是自己都蒙蔽不知的。
道德經(jīng)心得體會 篇31
花了幾個月的時間,《道德經(jīng)》又過了一遍,確切地說是完整背誦了一遍。
如果說第一遍閱讀是俯視,是粗略了解概貌,那么第二遍算是深入?yún)擦郑_始身臨其境地去體味《道德經(jīng)》里的奧妙。《道德經(jīng)》既然稱之為“經(jīng)”,以我之魯鈍就算誦讀很多遍,也只能是高山仰止,并不敢說掌握了其中幾成的智慧,但還是可以斗膽寫寫讀后收獲。
都說《道德經(jīng)》是中國哲學的鼻祖,其中有大量樸素辯證法思辨哲學觀點。老子的那些話語如果放在他所生活的春秋戰(zhàn)國時代,想必都是大白話。沒有非常嚴密的邏輯,但句句都富含哲理。
也許他本人并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超脫,他的大多數(shù)的觀點都是說給當時的諸侯王們聽的。比如如何無為而治,比如如何愛民治國,比如如何治軍打仗,等等?嗫谄判,用心良苦,還是希望當時的君王們?yōu)樘煜轮,為蒼生著想。在他仙風道骨的外表下還是一顆憂國憂民的赤子心。只是不同于孔孟的“仁”“義”,老子希望侯王將相從根本入手,從“道”和“德”入手。他是不屑于提“仁”和“義”的,他說“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币簿褪钦f“道”和“德”之后的“仁”、“義”、“禮”每況愈下,老子是不會去提倡的。他只規(guī)勸侯王將相做“好”的事,并告訴他們什么是“好”,至于具體用什么樣的程序去做到“好”他并不管,實際上他也是討厭規(guī)則的,他認為只要深刻地認識了“道”和“德”并按其內(nèi)涵行事就行了,并不需要一定的規(guī)式。
在《道德經(jīng)》第八十章“小國寡民”里講“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jié)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笔裁匆馑寄?小國寡民,自福自足,用不著買賣,就算有計量器具也用不著;大家都看重死亡,都不想遠行,就算有車有馬,也沒有人原意去乘之遠行;就算有軍隊,也沒地方去打仗,用不著了;人們也用不著有知識,回歸到結(jié)繩記事的狀態(tài)。他認為這就是理想社會的樣子。
所以,老子尊“道”貴“德”,并不提倡“仁義禮智”。但后來的孔子卻是從“仁禮”處入手,他希望侯王將相要“仁”,并以“禮”制來約束、規(guī)化人民。他們兩者所占的高度不一樣。
比較老子和孔子本意是給老子和他的《道德經(jīng)》找一個坐標。老子及他提倡的“道”或以他為宗師的道教在哲學體系里的坐標在《厚黑學》中李宗吾有過精彩的論述。按李宗吾的觀點,我可以畫一個坐標,老子的思想處在“0”的位置,如果按人生來比喻,這個位置也正好是嬰兒剛出生的時間。老子特別崇尚如如嬰兒般的無為,他認為嬰兒“骨弱筋柔”卻能“握固”,“終日號而不嗄”,整天號哭但嗓子不啞,“未知牝牡之和而全作”,不知男女之事卻能全博。所以他認為嬰兒的狀態(tài)是人生中最好的狀態(tài),所以他提倡的修行也是讓人致虛守靜,復歸于嬰兒。
老子的思想也不全是讓人退回到嬰兒狀態(tài),他還教大家入世,教大家如何愛民治國,如何用兵打仗。他的思想進可入世,退可出世。也就是說在那個坐標上,“道”可往后,是正數(shù),是入世;“道”可從“0”點往前是負數(shù),是出世。佛教的“釋”道則是一味地教人們?nèi)绾纬鍪溃屓藗冏爻煞,追求虛無的極樂世界,也就是教人們一門心思研究坐標那個“0”點之前的世界。“儒”教的思想則是將如何入世、入仕,講的都是“0”之后的正數(shù)世界里的事。道教思想剛好處在中間,進可至正數(shù)世界,退可去負數(shù)世界。
《道德經(jīng)》也許還該有別的坐標,比如從哲學體系及中華文化的出發(fā)點,它與《易經(jīng)》同樣處于中華哲學體系乃至文化體系的金字塔尖,但二者內(nèi)在邏輯結(jié)構(gòu)不同,《道德經(jīng)》同于《論語》,都是先哲語錄合集,富含哲理、富含智慧,但前后文間并沒有嚴密的邏輯。只是《道德經(jīng)》比《論語》視角更高遠,更注重哲學思辨而已。而《易經(jīng)》集合了無數(shù)代先哲的智慧,前后卦或每一卦六爻之間都有嚴密的邏輯關(guān)系。先天八卦成于伏羲,后天八卦成于周文王,再經(jīng)周公及后來的孔子完善卦辭卦爻,才呈現(xiàn)出今天我們看到的《易經(jīng)》的面貌,儼然是一部結(jié)構(gòu)精巧、邏輯嚴密的科學巨著。《易經(jīng)》中也包含豐富的哲學智慧,不同于《道德經(jīng)》的籠統(tǒng)辯證哲學觀點,《易經(jīng)》不但講道理,還告訴你怎么去做,《易經(jīng)》里的道理是可以推算的,可以量化的。
《道德經(jīng)》是由一至三十七章的“道”篇和由三十八至八十一章的“德”篇構(gòu)成,《易經(jīng)》也是由上部兩部組成,上部自“乾”卦至“離”卦共三十卦講天道,下部自“咸”卦至“未濟”卦共三十四卦講人道。前后卦之間有嚴密的邏輯關(guān)系,比如自“咸”卦至“既濟”卦的人道部分,儼然就是人一生起起伏伏的過程。
言歸正傳,還是說《道德經(jīng)》吧,老子認為宇宙中存在著一種叫“道”的東西,說不清,道不明,就像宇宙大爆炸前的宇宙。按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宇宙源自一次大爆炸,大爆炸前的宇宙很小,無限小,就是一個質(zhì)子,一個中子,比這還要小,某一時刻這個無限小的東西大爆炸,然后無限擴張,才形成了宇宙,今天的宇宙還在無線膨脹中,是大爆炸的延續(xù)。那么大爆炸之前的宇宙是什么樣子呢?愛因斯坦說不研究,因為他的相對論只適合于宇宙產(chǎn)生之后的時空。但按我們的認知去理解,既然宇宙來自于一個無限小的質(zhì)子或中子或更小的什么子,但總歸是“有”,那么這個無限小的子從何而來呢?難道突然間從“無”中產(chǎn)生了嗎?
我認為老子說的這個“道”就是那次宇宙大爆炸前的宇宙,混混沌沌,什么也沒有。至于是不是什么也沒有,我們也不去探究,也無法探究,反正知道它是一切宇宙萬物的來源。這個“道”有兩部分組成,大爆炸前的我們不知道的那部分叫“無”,大爆炸之后,開始有實物之后的部分叫“有”,是可以描述的那部分“道”。但這種我們可以看見、可以摸著、可以聞到的“道”已經(jīng)不是大爆炸之前的那個“道”,但它還是那個“道”,只是表現(xiàn)形式不同罷了。總的來說,大爆炸之前的“無”和大爆炸之后的“有”都是老子認為的“道”,只是“同出而異名”罷了。
這就引出了老子思想體系里非常重要的兩翼“有”和“無”,老子的很多哲學觀點都是從“有”和“無”相輔相成的角度在闡釋樸素的'道理。
比如我最喜歡的第十一章“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薄坝兄詾槔瑹o之以為用!庇锰漳嘧龀闪艘粋器具,圍成了一個空的或“無”的區(qū)域,正因為有中空的“無”,我們才可以把它拿來當器具使用。
簡直就是醍醐灌頂啊,對我們有用的不是陶泥本身,而是由它圍成那塊空的空間。所以做什么事不能太滿,所以不能把一天中所有的零碎時間全用來刷頭條,所以不能讓組織總是繃緊神經(jīng),一定要留白,只有留白的自我、組織才是“有用”的。
陶泥沒用嗎?其實也有用,“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陶泥是“有”,是我們已經(jīng)得到的利益,是為我們提供便利的東西,但我們的根本目的不是要得到這部分便利,而是以這份“便利”為抓手,由其圍成或引申出的那部分空的東西才是我們需要的。所以學習知識只是得到了有型的便利,由知識孵出的智慧才是我們根本上去追求的東西。
第五章“天地不仁”中老子以風箱作比喻,“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淈,動之愈出,多聞數(shù)窮,不如守中!彼f天地就像分箱,不動的時候是虛無的,蘊含著無窮能量但不會溢出,只有動起來時其中的能量才會源源不斷地輸出。但是動得快了也不行,太快了反而沒風了,保持一個適中的速度最好。在這句話中的意涵很能代表老子的哲學思想,縱觀全書,老子在很多方面都在追求“虛而不淈,動之愈出”的境界。
換個角度來看,構(gòu)成風箱的木頭箱子以及箱內(nèi)的風板是“有”,是組成風箱必不可少的實物部分,但這個木箱圍成的中空部分,也就是那部分“無”的部分才是對我們有用的。以木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這個風箱到底好不好用,取決于做成它的木板的質(zhì)量,取決于內(nèi)部風板與母板間的密封性,取決于里面的風板上扎的是雞毛還是鴨毛或其他什么毛,只有恰到好處的木板和風板及雞毛構(gòu)成的風箱才會給人提供最便利的器,越便利的器具才能形成最好的“無”,所以“實”和“虛”是相輔相成的,“有”和“無”是相輔相成的。人法地,地法天,我們當然應(yīng)該效法風箱所蘊含的哲理,以輔自身之修為。
老子認為我們要像圣人一樣去自修。圣人是什么樣的?圣人就像小孩手里的彩泥,一團混沌,沒有形狀,自我收縮。只有需要時才變成各種器物。以經(jīng)為證:“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焉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嚴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熨猓淙魸。”又說:“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累累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馀,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我獨異于人,而貴食母!
站在實用的角度,管理一個團隊或公司該如何管呢?老子的答案是“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我的理解,最好的管理是不管,最好的說教是不說。但老子的話當然要按他的有無相生的辯證思維去理解,不能只看表面文字的意思。什么是最好的管理?當然是“不主動”的管和教,那就是要完善管理制度,培養(yǎng)優(yōu)良的企業(yè)文化,先把這部分有的部分做好,才能讓制度去按無形的方式去管,讓文化去潛移默化地影響,這樣才能管教于無形。
一個企業(yè)或一個人,在現(xiàn)實中免不了競爭。那怎樣的競爭才是最好的競爭呢?老子以水為喻,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水雖然不會去爭,但是它會去占位,常處眾人之所惡。因為處眾人之所惡,所以沒人跟它爭。它原意處在別人所厭惡“下”,所以不用去爭一溪一江,卻能匯聚百川,成為百谷王。
所以企業(yè)或個人的競爭,也要像水一樣,避開競爭,另辟蹊徑,以無為的方式勝敵于無形,才是最好的競爭,這就是所說的差異化競爭。
那么我們平時為人處事該遵循怎樣的哲學呢?老子說:“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弊則新;少則得,多則惑!庇终f:“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舉之;將欲取之,必固予之!币痪湓挘褪钦路醋,欲擒故縱。
如何增長自己的修為呢?老子說:“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闭嬲龥Q定一個人高度的是他的寬度、厚度。積淀足夠厚重,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質(zhì),才能不出戶而知天下,這點暗合我發(fā)明的“⊥”這個符號,底部的一橫代表了支撐面,是基礎(chǔ),是眼界,是閱歷;而那一豎就是我們的專業(yè)技能,是我們縱向鉆研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我們前進的路途。只有底部的一橫足夠?qū)拸V,才能那一豎上走得更遠。反之,則事倍而功半,甚至徒勞無功。
以上算是這輪學習《道德經(jīng)》的一點感悟,記錄以自省!兜赖陆(jīng)》包羅萬象,豈是我一篇短文能說全面的,且行且學,且學且悟。
道德經(jīng)心得體會 篇32
《道德經(jīng)》第五十八章: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意思是說,政府的政策穩(wěn)定、開明,人民就安居樂業(yè),民風淳樸;政府的政策要是經(jīng)常變化,就會使人民變得狡詐,人心變得自私自利,社會誠信缺失。在第十七章中,老子認為,好的政府不會亂發(fā)使令,人民只知道政府的存在,取得了業(yè)績,只會認為是自己努力的結(jié)果,和政府沒有關(guān)系。政策的`多變,會造成政府失去誠信,人民不會相信政府。
這兩章內(nèi)容主要闡述了政府不能隨便亂發(fā)政策,要“貴其言”。政策的多變使政府的公信力降低,人民對政府的話產(chǎn)生懷疑,從而使整個社會的誠信度降低。政策的多變會使一些人不勞而獲,別的人就會學他的樣子,期待政策有所變化,對自己產(chǎn)生利益,社會因此變得浮燥,人民沒有了長期奮斗的目標,急于求成,急于利用當前的政策為自己謀利,生怕政策變化讓自己的目標落空。
老子的這種思想,在唐代得到柳宗元的傳承和發(fā)展。柳宗元在《梓人傳》中,認為治理國家,應(yīng)當像蓋房子的工頭一樣,只需用尺子、規(guī)矩和墨斗劃出高低、長短的標準,讓手下的工人按照標準去做就行了,要是有人做不好,批評或是辭退他,他都不會有怨言。不能事必親躬,處處向手下的人炫耀自己的本領(lǐng),代替手下人工作。在《種樹郭橐駝傳》中,柳宗元提出了,治人要像養(yǎng)樹一樣“順木之天,以致其性”。為官治民如果“好煩其令”,看起來好像很愛惜人民,政府不停地想辦法頒布新政策,人民不停地揣磨政策變化的方向,結(jié)果卻使政府和人民都覺得很困苦疲乏,社會并不能安定興旺。
道德經(jīng)心得體會 篇33
道德經(jīng)并非是一部講為人處世等禮節(jié)之書,而是哲學角度的人生教誨之典籍。儒家所提倡的仁、義、禮、智、信、孝等方面行為準則可以說是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所提出的一套對當時社會秩序有益處的.對人的一種規(guī)范,理應(yīng)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主要是在周朝以及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對往昔以追憶,可以說是有前車之鑒,是對西周時期的統(tǒng)治思想的一種發(fā)展,一種延續(xù)。反觀老子,其主要是從大千世界中去尋找、去體會,進而來對人生進行一些教誨。相對于儒家來說是把自然之利與世間之利相互契合,而不似儒家是以人之利來看待自然之利。儒家觀點沉重而肅穆,莊嚴以施威;道家之理清然而深邃,自在悠然。
當代之人看待古之事件皆以今之觀點析之,縱使自覺客觀亦不能處當事人之境會之,今之窠臼仍將作用之。道,似一種規(guī)律,然亦非也。以心靈會之,口不能道焉,故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大千世界孕育自然之道,自然之道孕育出萬般規(guī)則,我們所能知道且能道明的道理是自然產(chǎn)生的“有”,是一種載體,或亦即是規(guī)律,(規(guī)律非道),天、地、人皆歸其道,匯入總道,“四域”是道的載體,人亦是各道載體的產(chǎn)物,故“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大道“恍兮惚兮”,如何辯道?尺度若何?何以明己所為合于道?拙見見之曰“旁觀,反見之”。道德一經(jīng),以道開始,有無相交,陰陽相合,盈虛之理,謂之辯證。以旁觀者的心態(tài)來看自己行為之結(jié)果,先覺之!以水類比,即可見準繩!爸恢,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這是自省,即是辯證的理性。
道乃德之本,然本書內(nèi)容之先后亦有不同。一曰:道德經(jīng);一曰:德道經(jīng)。德乃道之中樞,是得“道”之征兆。故可產(chǎn)生兩種疑問:是否德先盈而后得道?亦或是先體道而后知德?盲目尋求道,則會時刻疑其德;可以追求德,亦會陷入不同偽道。,此乎難!個人有個道,孰樂恭他而棄己?何為正道,亦會紛爭不斷?此又違背“絕圣棄智”,恐此乃老子亦在愁困之處也。
然,不論如何,老子思想乃又一璀璨之星也,尚有借鑒之處,恐日后會得到進一步的發(fā)展。
道德經(jīng)心得體會 篇34
著名文學家魯迅曾說過:不讀《道德經(jīng)》一書,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道德經(jīng)是老子所著,書中主要闡“道”,老子認為,事物的種種玄妙都來自于道,而道是什么,又來自于哪兒?
日前,我再次拜讀了道德經(jīng)一書,有了新的體會和感悟,道是什么?道是宇宙間萬物的本源,道無法以語言闡述,卻可以用心去感悟,老子曾用水來闡釋道,上善若水,水可以變成任何的形狀,在杯中便是杯子的形狀,水是最柔軟的',卻也是最堅硬的,善利萬物而不爭,這和合乎于“道”,這其中就包含了道家的核心理念——無為而治,無為并非不作為,而是不妄為,在為人處世中,能夠適應(yīng)于各種環(huán)境,能夠快速融入其中并且發(fā)揮效用,同時不妄自作為,便可以在工作和生活中都處于一個順暢的狀態(tài)。
現(xiàn)代的生活節(jié)奏下,許多人們無法真正理解無為的道理,盲目追求金錢財富等,才會造成人們的貪欲不斷膨脹,最終導致了犯罪率的高發(fā),若人們能重讀《道德經(jīng)》,體悟其中的“道”,終有一天,人們的心能重歸平靜。
【道德經(jīng)心得體會】相關(guān)文章:
《道德經(jīng)》心得體會04-22
道德經(jīng)心得體會10-17
閱讀道德經(jīng)心得體會12-14
道德經(jīng)感悟心得體會09-09
道德經(jīng)感悟心得體會02-20
讀道德經(jīng)心得體會04-27
讀道德經(jīng)的心得體會10-17
道德經(jīng)典散文09-30
道德經(jīng)學習后心得體會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