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與黑的心得
篇一:紅與黑的心得
萬物的第一原則,乃是保存自己,乃是生活下去。
您播種的是毒芹,卻指望看見麥穗成熟!
——馬基雅維利
之所以選擇司湯達的《紅與黑》作為我研究的內容,源于最近在閱讀著名企業(yè)家萬科地產老總王石先生的傳記《道路與夢想》過程中,讀到了王石先生早年在蘭 州讀大學的經(jīng)歷,那時的他因為倔強和驕傲的性格始終不能融入學校的環(huán)境,一心向往著于連式的光榮,憧憬著野性和自由的生活。于是在了解王石先生的過程中, 我對《紅與黑》這部小說發(fā)生了強烈的興趣。在同父母的交流中得知,現(xiàn)今五六十歲的知識分子很少不知道這部小說的,在當時那個年代,他們都曾懷著激昂和強烈 的情感對待其中的主人公,那個叫做于連的年輕小伙子。并且以此為伴度過了孤獨而迷茫的青少年時代。于是我在想,這部小說究竟有怎樣的魔力和魅力,足以使其 在經(jīng)歷了近兩百年的時間依然經(jīng)久不衰,歷久彌新?
《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曾經(jīng)寫道:“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薄都t與黑》的作者司湯達則堅信五十年后這部小說才會有讀者, 他說:“我將在1880年為人所理解!惫识m然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于連,但是我們只有在解“其中味”的基礎上進行閱讀,方能完整揭示整部小說的真實 含義。
在《紅與黑·卷上》的卷首,司湯達引用了假托丹東的一句話:“真實,殘酷的真實!痹凇都t與黑·卷下》的卷首,他引用了圣勃夫的一句話:“她不漂亮, 她不搽胭脂!蓖瑫r,作者還有一句題詞,至于全書總目錄下,用英文書寫的To the happy few,意為“獻給少數(shù)幸福的人”。我們將這三句題詞串聯(lián)起來,不難發(fā)現(xiàn)作者給我們提出了兩個極具挑戰(zhàn)性的問題:究竟什么是這部小說中的真實?究竟誰是少 數(shù)幸福的人?實際上我認為,這兩個問題就是敲開《紅與黑》這扇大門的兩把金鑰匙,因此它們也是我在這篇文章中所要剖析的重點。 首先我們先來分析“真實”這個問題,即《紅與黑》中的真實究竟是什么?
提到真實,在我看來,真實是一種本質,是一種經(jīng)得起考驗、經(jīng)得起推敲、能夠長久存在的東西。《六祖壇經(jīng)》說:“凡有相皆屬虛妄”,能夠看到的表面現(xiàn)象 固然是一種客觀存在,但畢竟是虛妄之物。司湯達反復聲明他五十年后才能得到理解,這就意味著,他所指的真實,
絕不僅僅是于連的愛情,于連的死亡,神學院的 黑暗,以及種種政治斗爭這些故事情節(jié)和內容,而是指一種不能為所有人一眼看穿的真理和智慧,這才是真正的真實。不過,在剖析內核之前,我們還是要大致了解 一下《紅與黑》中的故事內容。
文章的主人公于連·索萊爾快到19歲時到德·萊納先生家當家庭教師;21歲左右進入德·拉莫爾府做秘書;23歲前后左右入獄,兩個月后死。從出場到被處決,僅僅四年左右
的時間。小說第44章描寫于連在入獄后的內心獨白中有這樣兩句:“盛夏,一只蜉蝣早晨九點鐘生,傍晚五點鐘死,它如何能理解夜這個字呢?”“讓它再活五個鐘頭,它就能看見和理解什么是夜了!边@樣一個甚至尚未到達正午時光的年輕人到底是怎樣的呢?
文章的副標題是“1830年記事”,事實上,作者通過這部小說,向我們完整展現(xiàn)了整個19世紀法國社會的概貌:在法國小城維里埃,耶穌教會橫行霸道,資產階級自由派虎視
眈眈,封建貴族生活在危機四伏之中,巴黎的上層社會已煩悶無聊為特征,外省的生活封閉狹隘,心靈被銅臭氣毒化,從上到下,從貴族到平民,最高的行為準 則只有一個:帶來收益。當時的封建等級制度森嚴,出生于上層社會的人屬于“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來會打洞”,社會地位底下的人想要躋身上流社會,無疑比 登天還難?上覀兊闹魅斯且粋不安于現(xiàn)狀、進取心極強的人,他聰明、敏感、干練、驕傲而又倔強。雖然出身卑微,但在個人英雄主義的理想驅使下,野 心勃勃,渴望成功、發(fā)跡,寧愿死上一千次也要飛黃騰達。他喜歡讀自己的“可蘭經(jīng)”:盧梭的《懺悔錄》、拿破侖的《圣赫勒那島回憶錄》及大軍公報。在一次又 一次的自我挑戰(zhàn)和征服中,他似乎一步步在邁向飛黃騰達的道路,然而仿佛在攀登上最高峰時,兩記響亮的槍聲讓于連從云端重重地摔落在地上,所有激蕩人心的勇 氣和野心都灰飛煙滅,他回到了真實的生活里。那么,下面我對這個問題的分析就縮小到于連身上,也即,撥開云山霧罩的重重迷障,在于連的命運中,哪些是虛假 的?究竟什么又是真實呢?
我以為,我從中提煉出了三條線索,并且這三條線索是互相承繼的。
第一條線索,19歲剛剛進入德·萊納先生家做家庭教師的于連憧憬著拿破侖摧枯拉朽式的大革命,希望所處的社會能夠重新經(jīng)受一番大革命的洗禮。在初出茅 廬時,他甚至曾經(jīng)幻想做維里埃的市長,建立偉大的事業(yè),成為拿破侖那樣的世界的主人。然而在步入巴黎后,他才發(fā)現(xiàn)現(xiàn)實的殘酷。他曾經(jīng)說:“象我這樣一個可 憐的鄉(xiāng)下人,我,被判定永遠地穿著這套愁苦的黑衣服!假如我早生二十年,我也會象他們一樣穿著軍服。在那時候,象我這樣的人,不是被殺,便是在三十歲上做 了將軍。”不能步拿破侖的后塵,他只好選擇黑袍來做時代的“軍服”,以大主教的“十萬法郎的年俸,藍綬的勛章和統(tǒng)治權”為奮斗目標了。
寫到這里,我不由的想到司湯達的一位朋友問他,小說的題目是什么意思,他解釋說:“紅”意味著,于連若出生的早,他會是個士兵,因為紅色指紅色的軍 裝,代表軍隊;然而他生不逢時,只好披上黑色的道袍,這就是“黑”。在司湯達的解釋中,“紅”與“黑”不是對立的,而是并立平行的。這二者的不同在于所處 的時代環(huán)境和歷史背景的區(qū)別,然而他們都毫無疑問地通向一個唯一的目標:成功。而貫穿于這兩條道路之中的,則是那寧可死上一千次也要飛黃騰達的不可動搖的 決心和野心勃勃的烈火雄心。在我看來,整部《紅與黑》中所有的沉浮升降榮辱興衰似乎都可以忽略,唯一能夠在我心中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堅韌不拔的毅力和強烈 的進取心。于是,關于于連究竟是個人主義野心家,還是一個反抗封建制度的資產階級英雄,值得同情還是應該批判,多少年來人們爭論不休。我并不想糾纏于這樣 意識形態(tài)的問題,我所關注的,乃是人的命運,人們心里的東西。于是我方才深刻理解了開頭所講的王石先生為什么如此渴望于連式的光榮,因為我在于連身上似乎 隱隱約約看到了我的影子。我想,這是每一個渴望在更大的舞臺上做大事業(yè)的躊躇滿志的年輕人都會有的感受。我們是幸運的。而對于于連,在他所處的那個時代, 他全部的抱負和野心只能是鏡花水月一般,能夠渴望,卻難以真正觸及。
第二條線索,我們來分析于連為了實現(xiàn)它巨大的野心而采取的手段。這樣一個孱弱而靦腆的平明青年不僅要處處顯示知識和能力上的優(yōu)勢,也即他最初打動眾人 的驚人的記憶力還要采取種種不大光彩的手段,例如虛偽、作假和違心之舉。為了渴求崇高的榮譽、幸福和自由,他決心用卑鄙的手段達到目的。他是一個新生的自 由資產階級式的人物,卻扮演了虔誠信徒的角色;他在精神和信仰上都傾向于雅各賓派,卻參加了;逝傻年幹\;他是一個民主主義者,卻處處要裝得像個他所鄙視 的貴族。他的所作所為處處與其所要達到的目的和真實想法背道而馳。正是這種矛盾使得他的野心不僅沒有實現(xiàn),反而葬送了自己年輕的生命。 想要做一個真正的野心家,首先要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究竟要的是什么,樹立清晰和明確的目標,其次要對周圍的環(huán)境和時代背景有充分透徹的認識,也就是說 能一眼將利益格局、人事關系以及華麗背后的盤根錯節(jié)和重重機關看透。此外,要根據(jù)自己的實力和現(xiàn)有的狀況制定詳細合理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在執(zhí)行戰(zhàn)略的過程中,必 須以徹底的自我管理和鋼鐵般的意志力控制自己完成目標。在所有一切工作進行的過程中,要時時做到冷靜、理智、專注、務實、執(zhí)著方能成功。對比于連,我們發(fā) 現(xiàn)他口口聲聲“成功”“發(fā)跡”“飛黃騰達”種種,卻從未說清楚他究竟要的是什么。他動輒想當今一個主教比當年一位將軍多掙多少錢,然而他關心和誰吃飯勝過 多少薪水,他拒絕了和愛麗莎有利的婚事,不走富凱那樣穩(wěn)妥的發(fā)財之路。因而它更在乎的不是錢,而是榮譽、平等和自由,因此他想三十歲當上將軍,第一次提升 就欣喜若狂,有了騎士封號就喜出望外。他并不是一個務實的人。因為他“不屬于任何客廳,不屬于任何小集團”,正如德·拉莫爾侯爵所言:“他沒有一個不失去 一分鐘、一個機會的律師所具有的那種機靈和狡猾的才能!彼嬲诤醯墨@得的東西,并不是實際的金錢、職務、地位,而多是貴婦的青睞、能力的實現(xiàn)、自尊 心的滿足,甚至哪怕遠離男人的目光,這也能使他感到放松和自由。這樣的品質就決定了他其實并非一個真正的個人主義野心家,他缺乏除了野心之外的東西為他鋪 路,幫助他走向成功。從這個意義上講,于連只能是一個失敗的、糊涂的、頭腦不清楚的、不夠求實務本的、自不量力的堂吉訶德式的人物。
最后一條線索,我們把目光聚焦在于連最終的命運。陶淵明在《歸去來兮辭》中有句:“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以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識迷 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這是于連在入獄后思想和處境的真實寫照。之前我們看到于連的愛情、于連的野心、于連的奮斗,當他從勝利走向勝利一路高奏凱歌的 時候,作者筆鋒一轉,于連一下從云霧中跌入現(xiàn)實。真實永遠不是浮于表面的,就像深海里的魚,唯有在高壓、寒冷、孤獨的環(huán)境下才能生存。也就是說,真實是能 夠讓我們觸摸到生命中最疼痛和最戰(zhàn)栗的。就像一個不漂亮,也不搽胭脂的樸素的女人,卻懂得生命樸素的智慧,能夠與相愛的男子過著相知相伴的白頭偕老的生 活。股神巴菲特在華爾街金融危機時曾經(jīng)說過一句很著名的話,只有海潮退去,才能知道究竟誰在裸泳。也許,當危機真正來臨時,我們才能變得真正充滿睿智。我 想,小說最后幾章中于連入獄后心靈的轉變,表明了他已經(jīng)從迷霧中走出,一步步觸摸到了生命的真實,真實的生活。這里我的文章實際上就已經(jīng)引向了第二大部分 的內容:究竟誰是少數(shù)幸福的人?
要分析誰是少數(shù)幸福的人,怎樣做才能成為少數(shù)幸福的人,我們先要了解什么是幸福。幸福是指人的心理欲望得到滿足的過程,是一種和諧的狀態(tài)。人活在世界 上,我個人覺得歸根結底是為了追求幸福。然而真正懂得什么是幸福的人卻少之又少,于是人們熙熙攘攘,來來往往,為名為利,最終依然不快樂、不幸福。讓我們 看看于連在這個問題上是怎么做的吧。于連首先是把社會和他人的標準作為自己獲得幸福的標準。他的所有虛偽、算計、警惕和所謂的“作戰(zhàn)計劃”和防范措施無一 不是為了出人頭地、飛黃騰達。然而這一切實際上與他的本性,與他內心的呼喚構成了強烈的沖突和矛盾。因此他總是處于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緊張狀態(tài),雖然他在 一步步往前走的過程中確實曾為階段性的成功和欣喜若狂,快樂到了極點,但是他這種野心實現(xiàn)后的狂喜并非他真是的快樂和幸福。外在的過于強烈的沖擊吞噬了真 實的自我,他已經(jīng)失去了真實的自我。然而于連畢竟不是一個像機器一樣不需要自我的冷酷而殘忍野心家,他是一個心地善良的性情中人。于是他所有向上爬的伎倆 和手段總是漏洞百出,終不能為人所接納,被視為異類,因為他的與眾不同而陷入到無止境的痛苦之中。在他入獄之后,大徹大悟,并且在最后的法庭辯論上采取了 一種“自殺”式的行為。因此有人講于連的“成功”并沒有給他帶來幸福,反而是他的失敗促使他走向幸福之路。從這個角度講,也許,入獄后的于連就是司湯達心 目中的“少數(shù)幸福的人”。
作者將此書獻給少數(shù)幸福的人,我覺得這其中蘊含了他本人的對人生的一種體悟。司湯達在寫作這部小說時已經(jīng)四十七歲,飽經(jīng)滄桑的人生使他賦予了其作品對 生命與幸福的深刻含義。說到底,所有的社會科學、人類的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關注的都是人性,都是人的命運。司湯達在二十二歲時曾經(jīng)說過:“幾乎所有的人生不幸都 源于我們對所發(fā)生的事情有錯誤的認識。深入地了解人,健康地判斷事物,我們就朝幸福邁進了一大步。”于連之前的不幸福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沒有深入了解自己。 司湯達對人生的三大信條是“自我、幸福、精力彌滿”,他追求的并非于連眼里的成功,故而我們會微微感覺到他在描寫上升時期的于連時流露出一種嘲諷的口吻。 在我眼里,司湯達是一個明智的人,他認為有才智的人應該獲得它所必需的東西,才能不依賴任何人;然而當這種保證已經(jīng)獲得,他還把時間用增加財富上,那他就 是一個可憐蟲。他筆下的于連就是這樣一個他口中的可憐蟲。像那個傳說中的西緒弗斯一樣,于連用他全部的力量試圖將一個注定要滾落下來的巨石推上山頂,最后 這塊巨石并未登上山頂,可是于連成功了。他在生命的最后就像久在海上顛簸的水手回到陸地上一樣,在寧靜安詳中離開了世界。
在我眼里,幸福和成功是一體的,能夠獲得幸福就是人生最大的成功。幸福有兩層含義,首先是要有基本的物質基礎,就是世俗的金錢、名譽、地位,我想沒有 人會拒絕這方面的成功,因為沒有人希望自己窮困潦倒,成為現(xiàn)實生活中的失敗者。歌德說:“勛章和頭銜能使人在傾軋中免遭挨打”。的確,這樣的幸福不僅是必 須的,而且對于希望超脫的人來說,這無疑能夠幫助他們擺脫為利益勾心斗角的小圈子。幸福的另一方面就是精神的愉悅和心靈的滿足。比物質和外在的東西更重要 的是,一個人要擁有內在的豐富,有自己的真性情和真興趣,有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同時應該相信,在人類精神的伊甸園里,必有一個生命樹,樹上必有一顆屬于 你的果子,去尋找這顆屬于你的果子,這是你畢生的使命。當我們尋找到這顆果子,帶著它到茫茫的大千世界中再去尋找那個最適合我們的位子,我們就會得到真正 的幸福。也就是說,當自我和外在達到一種高深和玄妙的平衡后,我們就會建立起真實而強大的精神坐標。當我們擁有了如羅曼羅蘭所言“一顆清明寧靜非常關切的 靈魂”,這種信念將會支撐我們度過未來吉兇難卜的歲月。即使遭遇世界上最慘痛和恥辱的失敗,我們都能生活在攻不破的精神城堡里。我想,這就是幸福吧。
篇二:紅與黑的心得
《紅與黑》是司湯達的長篇小說中最優(yōu)秀的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如果一棵樹枝葉繁茂,那么我們一定會驚羨它的生命蓬勃;如果把維立葉城比作一棵樹的話,那么它的“繁盛”足以讓我們窒息:生活在樹冠的.貴族,明明內心彼此仇視,爾虞我詐,相互傾軋,可一個個看上去卻衣冠楚楚,溫文爾雅,光彩照人。他們即使給對方一個微笑,也總不肯舍棄嘴角上掛著的那一絲輕蔑。虛偽,無所不用其能,恣意的占據(jù)著枝葉間的縫隙,切斷了陽光,只在樹根周圍投下濃濃的陰影,而這陰影正好罩住了一個人——于連。
首先,最令我感受強烈的是于連自始至終的一種情緒和姿態(tài):貧窮而且地位低賤,卻有不甘這樣的命運;抵抗蔑視的眼光,又向對他投以蔑視眼光的人報以更加蔑視的眼光;他憎惡上流社會的黑暗,虛偽和丑惡,但是又壞著極大的野心,一心發(fā)跡,渴望飛黃騰達,以至于親手為自己帶上偽善的面具。他的一切經(jīng)歷,幾乎可以用忍辱負重來形容,不斷地思考,不斷地觀察,自勵和忍受,一日得道,而一切又毀于一旦。這樣的于連令我贊嘆,對他的結局感到惋惜卻又充滿敬佩。
從于連身上,每個人似乎都能找到一點自己的影子,只是或多或少的問題。在一個人的生活經(jīng)歷中,也許我們就在某一個時期,或在某一個方面面臨著與他相同或相似的處境;蚴秦毟F,或是卑賤,有滿腹的理想和滿腔的熱情,卻在腐化的壓制,強權的左右,種種陰暗的伎倆中沉淪。但是如果我們能從中與于連獲得一種共鳴,則就說明,我們也和他一樣,那顆心仍在跳動,那份熱情并沒有枯竭,絕對不能服從這樣的命運,讓蔑視我們的人遲早自慚形穢。也許我們是白手起家,所以正因為一無所有,我們可以不顧一切,讓它叫做野心吧,策馬奔騰。
書中給予于連的描寫常常是大段大段的內心獨白,讀著這些話的時候,我常常覺得在我自己的心里也在響著同樣的聲音。為了他的,是的,野心,他幾乎可以說是步步為營,但是我想他的心地終究是善良的,所以又時而呈現(xiàn)柔軟的一面。有一句話我至今記憶猶新,在得到侯爵贈予的十字勛章的后,他想道:“為了成功,我會做出更多不公平的事!笔堑,終于知道,這世上總有著許多的不公平,想事事都達到哪怕只是80%的公平都不可能,也許唯一的辦法就是以一種不公平去對抗另一種不公平吧。
這部小說的一個創(chuàng)舉——使于連與德·雷納爾夫人心靈的愛情和于連與德·拉莫爾小姐頭腦的愛情相映成趣。盡管這兩個貴族女性的愛情方式迥然不同,一個深沉,一個狂熱,他們在這兩個基本點上卻是一致的,那就是:對本階級的厭惡,對封建門閥制度的叛逆。記得當于連發(fā)現(xiàn)自己的愛情正蛻變成虛榮的工具時說我把自己毀了,可之后的細節(jié)是一種高傲之間帶著惡意的表情很快的代替了最真摯,最強烈的愛情的表情。這時的貴族小姐卻是擺脫了一向慢得像烏龜爬一樣的生活,用喪失尊嚴的方法博得愛情。最終于連還是投入了德.萊納夫人的懷抱而拒絕了瑪?shù)贍柕隆_@多少讓人要為后者鳴不平,畢竟她置自己的名譽而不顧,畢竟他不顧一切地為于連的獲釋而奔走。但這種愛卻不是自然的流露。而于連對德.萊納夫人的愛卻是自然地。同她在一起,于連會感到自由平等和獨立。這也是司湯達本人所說的“頭腦的愛情”和“心靈的 愛情”之別吧。于連的取舍正是司湯達本人的取舍。
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也許我的這些看法也會受到許多的反對,但這是我心中實實在在的感受。能體味到什么,能學到什么,都是用自己的心去感受的。這本書在我心中將是一個永恒的經(jīng)典,永遠的激勵。
篇三:紅與黑的心得
抱負,一種潛藏在靈魂深處、無形卻滲透有形的力量。它可以讓人在絕望和失敗中振作,也可以讓人在成功與歡樂中沉淪。
一般有抱負的青年都比較勤奮,但是他們所走的道路并非都能到達人們所肯定的領地——走偏路的青年大有人在。法國作家斯湯達的小說《紅與黑》就塑造了一個野心勃勃的青年于連。他將本來可能是雄心的抱負引入歧途,其奮斗之路更像一條自我毀滅之路。
徜徉《紅與黑》的海洋,我對主人公于連的美麗與哀愁深有所思。于連非常聰明,可以把《圣經(jīng)》倒背如流,并以此向別人炫耀,妄想占據(jù)別人心目中一席地位,但命運總在捉弄人。他出身卑賤,僅處在微不足道的仆役地位,無論他付出多少的努力都無法填平階級的溝壑,在那些貴人眼里,于連只不過是一個忠于效勞的傭人罷了。然而于連從不局限于自己所處的位置,他想在社會上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想要得到他應該得到卻讓別人搶去的東西,可又無能為力,因而一直對現(xiàn)實充滿嫉恨。
在他腦海里總顯現(xiàn)出:“在一切事業(yè)里都需要聰明人,在拿破侖統(tǒng)治下,我將會是一名軍官”他瘋狂崇拜拿破侖,夢想有朝一日能突破等級森嚴的階級界限,進入上層社會的權貴之中?伤麉s不知道,拿破侖由于不甘心放棄最拿手的炮兵,結果使戰(zhàn)場的形勢迅速逆轉,遭到了慘不忍睹的失敗。于連排斥他人對拿破侖的諷刺誣陷,繼續(xù)固執(zhí)地迷信拿破侖,默守自己的“原則”,寧愿在不重要的戰(zhàn)場上
做些讓步和犧牲,坦然接受次要戰(zhàn)場上的損失和恥辱。因為只有這樣,他才能更好地靠近成功,才能實現(xiàn)他的“抱負”。然而聰明被他夸張地用在野心的擴張中,在權欲的驅使下,他像一個失去重量的人,完全喪失了人性中的真實。
書中,法國正是七月革命前夕,統(tǒng)治者劇烈交替的變動時代,一方面是以“紅”為象征的拿破侖時代軍人的榮耀;另一方面是以“黑”為象征的王權復辟的時代擁有勢力之僧侶階級的黑衣,他們左右著人們命運的輪盤。于連也置身其中,被歷史的游戲所蔑視:在這個完全沒有選擇的時代,要么繼續(xù)做一個木材商人,要么就讓野心吞噬自己善良的心。其實,一個人不管他所處的地位多么的顯赫或多么的卑微,只要做好自己就可以了,何必歧視自己的所有,為了追求心中的目標而竭盡全力,急于求成,不擇手段,把自己套得那么牢固?
但,不幸的是,現(xiàn)實中大多數(shù)凡人都會情不自禁地像于連一樣,沉溺于自己臆造的幻想中,痛苦得不能自拔,甚至“愛”上自己的痛苦,從而對他人已獲得的成就虎視眈眈,嫉妒仇恨之;同時忘卻自己人生努力奮斗的無限美好可能性,一心一意報復之。這些人同那個于連一樣,膨脹的欲望猶如白內障,使他們雙眼皆瞎,惟剩下一身蠻力,向他們想像中的敵人迸發(fā),傷害他人更毀滅自己。
紅的仍舊是紅,黑的仍舊是黑。
撕開夜色的包裹,這就是生命的鮮活。
【紅與黑的心得】相關文章:
小說紅與黑的讀書心得03-31
紅與黑讀書心得500字05-26
《紅與黑》讀后感心得03-30
《紅與黑》讀書心得體會09-08
《紅與黑》讀后心得范文參考06-05
紅與黑讀書心得體會范文09-08
紅與黑的藝術教案10-11
紅與黑好詞好句02-11
紅與黑好詞好句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