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讀書筆記及心得感悟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于自己的讀書感悟,何不寫一篇讀書筆記記錄下呢?你想好怎么寫讀書筆記了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讀書筆記及心得感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西方諺語說:“別人是魔鬼”,生活中我們無不在與別人的比較中前行,別人是動力,也是苦惱的來源。通過與別人比較,激起自己的熊熊欲火來催動進步是常用方法,但有時卻是以全民郁悶為代價的;而立足自我,以知識的溫情驅動自我發(fā)展是另一種方法,進速雖慢,卻如胡適先生所言,“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我相信,德魯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正是這樣一本有溫情的書,他說,管理者性格、相貌、經歷、所處的環(huán)境千差萬別,但我們不必因此而沮喪,因為基于自我的卓有成效是可以學會的。
作者認為,“有效”是指使能力、資源產生更多更好的成果。而在組織中,凡能達成有效性的個人,都可以管理者視之。然而,無論有何種個人特點,管理者處于管理位置時,往往會受到制約。這些制約包括:沒有“屬于自己的時間”,時間總是屬于客戶;忙于組織日常運營,卻沒時間思考關于組織的重要事務;自己的才能不能轉化成對組織的貢獻而被接受;受限于組織內部的局限,難以觀測到組織外部的變化趨勢而把握機會。沒有時間思考使人盲目,沒有可讓人接受的貢獻使人產生懷才不遇的感覺,受制于組織內部使人短視。本文根據《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書,整理彼得·德魯克給出的解決以上三個問題的方法。
關于時間管理
對時間的運用關鍵在于“保留出相當份量的連續(xù)性整塊時間”。斷續(xù)的、碎片化的時間不足以完成與思考有關的事務,這就是為什么我們每天花費了大量時間,卻常常感到疲憊和無助。為解決這一問題,需要診斷出“病因”。浪費時間的原因有這么幾種:首先,缺乏制度遠見,將時間浪費于解決重復危機之中。例如,某公司經常出現庫存危機,不得不花時間解決庫存問題;而建立可行的制度,如定期盤點,就能避免該種情況的出現。其次,人員過多,“三個和尚沒水喝”的情況就會出現,管理者不得不花時間解決人際問題,而占用了完成實際任務的時間。再次,組織不健全,表現為會議過多。除了傳達上級精神一類的會議,多數會議的目的是“會商而決議”,而會議多、時間長,說明組織中職位結構不當,不能及時有效做出決策。最后,信息功能不健全,表現為漏報信息、錯報信息等,作為代價,個人和組織不得不因信息錯漏而付出時間成本。
為了抓住“整塊時間”,管理者應當把握時間管理的方法和事有優(yōu)先的原則。人們往往低估完成一件事所需要的時間,喜歡同時做幾件事,最后只好手忙腳亂的趕工。為了避免此類窘境發(fā)生,把重要的事情放前面先做,每次只集中精力做好一件事。在調查中作者發(fā)現,一位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周中會拿出幾個完整的上午時間來集中解決重要事務。找出重要的事情也是一種能力。對于管理者來說,壓力會干擾其判斷一件事是否重要。作者認為,應當將主要精力放在正在進行的工作上,而非被壓力驅動,因為壓力往往來自過去,而管理者應當面向未來。過去慣常的榮光不保的壓力會干擾管理者,致使其將抱殘守缺、紙糊危墻作為重要的事,但此時,真正重要的事應當是面向未來,推動變革。針對這樣的現象,作者提出了確立優(yōu)先次序的原則:1。重視將來而不重視過去;2。重視機會而不是只看到困難3。選擇自己的方向而不盲從4。目標要高,要有新意,不能只求安全和方便。如此,管理者會知道什么事該去做,什么事不必去做。同時,管理者還須明白兩個與管理時間相關的道理——學會授權、不浪費別人的時間。對授權的理解——授權不是讓別人做自己的事,而是把別人能做的事情交付給別人,而使自己做自己應該做的事。管理者不能浪費自己的時間,更不能浪費別人的時間,須知浪費組織中任何一個人的時間,都會導致組織的無效。
關于人的管理
一個組織中乃至整個社會中的人的關系無非可以分為兩種——人與自我的關系,人與其他人的關系。人與自我的關系——了解并悅納自己,而自我卻無往不在人與其他人關系的籠罩之下,是否為別人所接受會影響到個人對自我的認知。管理者期望自己的價值、能力、資源為別人接受,然而,有時會事與愿違,這時,懷才不遇就產生了。作者致力于避免此類不良情緒的產生,并提出了解決方案——著眼于貢獻,而不是展示。管理者應該思考如何將自己的能力與資源轉化為對別人的貢獻。貢獻是指:第一,直接成果,即對組織和其他人帶來什么。比如醫(yī)生利用自己的知識為組織帶來的直接成果是治好病人,這里的貢獻就是將自己的知識、能力、資源轉化成對組織、他人有益的具體而實在的事情。第二,樹立新的價值觀以及對這些價值觀的重新確認。價值觀有導向作用,如果導向相反的方向,對組織的沖擊是巨大的,因此需要有人為價值觀重新確立做貢獻。作者舉了美國農業(yè)部的例子,當時有兩種價值導向——提高現代農業(yè)生產力還是保障自耕農生活。發(fā)展現代農業(yè)勢必會損害傳統(tǒng)自耕農的利益,而保障自耕農生活則會阻礙生產力發(fā)展。管理者的貢獻正是體現在對價值觀的整合并給予新的解釋之中。第三,培養(yǎng)并開發(fā)明天所需要的人才。尋找繼任者是管理者對組織的又一貢獻,舉個我們熟悉的例子,諸葛亮找到了繼任者姜維,推薦了費祎、蔣琬,保證了蜀漢這一“組織”的延續(xù)。培養(yǎng)明天所需的人才可以說是管理者最后的貢獻吧!當管理者著眼于貢獻時,就會漸漸學會處理人際關系:為了自己的貢獻而與其他部門精誠合作,啟發(fā)下屬為了貢獻而設定目標而不是監(jiān)管下屬,個人發(fā)展注意貢獻而不是受他人干擾。
作為管理者,與他人的關系也是至關重要的。在以完成任務為目標的組織中,管理者都知道“公事以外”才是朋友,在實際操作中是不容易的,在“公事”中用人是個永恒的話題。作者總結了四項用人的原則:第一,不設置只有“上帝”才能勝任的職位。人們往往期待聰明、果毅,知識豐富而充滿熱情的全才來出任某一職位,而事實是少有天才,更多的是中人之才。如果一個職位多個人都無法勝任,那么,取締它。第二,職位設置要嚴格,涵蓋要廣泛。不設“上帝”職位不代表職位取得就是簡單地、職位任務就是單一的。職位設置的原則是因事設崗,但職位任務不能過于單一,否則會使人頓生單調感且不利于個體發(fā)展。第三,用人時先考慮某人能干什么,而不是先考慮職位需要什么。先“認識”人是要務,只考慮職位需要,往往會忽視人的其他才能,因為一個人雖不適合此崗位但有可能適合彼崗位。第四,用人之長,容人之短,并設法讓其知道自己的短處。組織既然以完成任務為目標,不是以選拔“美德標兵”為目的,管理者一定要學會發(fā)揮別人的長處。美國南北戰(zhàn)爭時,林肯總統(tǒng)三易其帥,最后選擇了酗酒成性的格蘭特將軍為統(tǒng)帥,原因很簡單,“只有他能領導北方打勝仗”。當然,容忍他人的短處不代表置之不顧,而是讓其人也認識到自己的短處。二戰(zhàn)時,馬歇爾將軍提拔艾森豪威爾,而豪威爾的短處是戰(zhàn)略眼光不足,馬歇爾有意將他安插在作戰(zhàn)計劃部門,有了這段經歷,豪威爾更能發(fā)揮他在組織和策劃方面的長處。對于短處,并不一定要求改正到如長處一樣高明,不過是像孫權對呂蒙說的那樣,“吾欲卿致經作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不過是提個醒兒罷了。這是處理下級關系——用人的道理,對于上司,管理者要做到不惟命是從,從正確的事情著手,并以上司能夠接受的方式向其提供建議。
關于決策
短視會誤導決策,關于如何決策的練習也是對視野的培養(yǎng)。作者認為,決策的關鍵在于定性,即判斷面對的問題是怎樣的問題,并根據問題的性質做出反應。根據書中對電腦的態(tài)度來看,作者是對定量的判斷存在懷疑的,他更支持管理者擁有自己定性的判斷,不知作者若能生活在今天,對大數據會有怎樣的見解。總之,作者認為,決策前需要辨清事件的性質。問題事件可以四類:第一類是真正經常性的問題,比如生產方面的問題,生產材料短缺、成本過高等。第二類是特殊情況下,偶然發(fā)生的經常性問題,比如公司合并,對一個公司來說,這類事件可能是特殊的、偶然的,但在企業(yè)界這是經常發(fā)生的有例可尋的事件。第三類,首次出現的經常性事件,當企業(yè)進入一個全新的階段,可能面臨新的經常性事件,該類事件首次出現就屬于這一類。第四類,真正偶然的特殊事件,無例可循并以后發(fā)生的可能性很小。區(qū)分這四類問題對管理者來說意義非凡,因為對經常性問題的決策,是可以通過制定制度、遵循慣例來解決的,而偶然性問題才迫切需要有效的決策。管理者的決策失誤在于:一是將經常性問題視為偶發(fā)性問題,每次都要費心力解決而不是形成有效解決此類問題的制度,這是對時間的浪費。二是將新問題當作經常性問題,用舊制度解決新問題,破洞會越補越大,對組織來說是危險的。三是對無法掌握問題的本質,不能切中肯綮。四是只看部分,未見全貌,決策時往往缺乏針對未見部分采取的措施。
除了定性,決策還應當考慮的是:邊界條件、正確的決策是什么、如何化決策為行動、信息反饋制度。邊界條件是指在某一特定時期解決某一問題應達到的最低要求。例如,弗蘭克林·羅斯?偨y(tǒng)一上任時訂立的目標是經濟復興,然而當時美國經濟危機已經加深到了一定的程度,這個目標難以完成,羅斯福總統(tǒng)不得不轉換邊界條件,轉而政治改革,改變保守的姿態(tài),銳意改變,為經濟復蘇助力。清楚地認識邊界條件,是正確決策的前提。管理者要明確正確的決策是什么,而不是讓人接受的決策是什么。花時間考慮是否能被別人接受,又怕他人反對,往往會浪費時間。當然,凡事有例外,在某些維持性組織中,“和稀泥”、“打太極”是不可缺少的。知道了正確的決策,就要化決策為行動:明確誰該了解這項決策,應采取什么行動,誰采取行動,行動應如何進行,怎樣才能使決策得到遵循。在決策中,還要建立一項信息反饋制度,決策是人做的,而人是會犯錯誤的,為了防止發(fā)生錯誤,需要不時的反饋,這也是法約爾管理五項職能中“控制”一項要做的事。除了上述幾項因素,作者特別強調了反面意見的作用。通用的阿爾弗雷德·斯隆對此十分在意,某次會議中由于全體一致,他甚至宣布散會下次再討論,直至有反對意見出現。反對意見的作用作者總結了有三點:首先,保護決策者不被組織中某一特定團體俘虜。組織中往往有不同的利益團體,不同的聲音代表不同團體的聲音,當一種聲音掩蓋了其他聲音時,是不妥當的,需要找到背后的原因。其次,反對的聲音,往往可以被視為“另一種方案”。一致性決策不代表是正確的決策,當一致性決策走投無路時,反對意見會成為救場的“PlanB”。最后,反對意見可以激發(fā)組織成員的想象力。千奇百怪的構想本來就是對思維的訓練。
組織中,管理者必須卓有成效,這是多么令人激動而惆悵的事情。令人激動之處在于“卓有成效”是一個富有挑戰(zhàn)性的詞語,而令人惆悵的是,為了“卓有成效”,又要放棄多少對個人來說極其美好的東西呢。
作者:袁夢柯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讀書筆記及心得感悟】相關文章:
學習《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心得體會08-30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心得體會(精選20篇)06-06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心得體會(通用20篇)07-15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讀后感(精選12篇)03-08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讀后感(精選16篇)06-13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讀后感(精選3篇)03-07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讀后感(通用30篇)12-13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讀后感(通用29篇)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