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朱自清散文的藝術(shù)魅力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華,號秋實,后改名自清,字佩弦。中國近代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zhàn)士。朱自清散文的主題主要表現(xiàn)在五個方面,其一,言志表意;其二,覽勝記游;其三,書懷抒情;其四,感悟覺世;其五,指摘時弊。
朱自清散文的藝術(shù)魅力
朱自清是我國著名的現(xiàn)代散文大師。有散文集:《蹤跡》(1924)、《背影》(1928)、《歐游雜記》(1934)、《你我》(1936)、《倫敦雜記》(1943)、《標準與尺度》(1948)等,代表作有:《背影》、《荷塘月色》、《綠》、《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等精品散文。正是由這些散文所共同表現(xiàn)出的散文之美奠定了其一代散文大師的地位。朱自清的散文行文如詩,描寫如畫,修辭新穎,深受讀者的喜愛。
一、散文的詩意美
朱自清的散文不但能夠從日常平凡的生活中選擇材料,捕捉新意,創(chuàng)造出集中概括的藝術(shù)形象,而且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在情景交融中表現(xiàn)出淡淡而又韻味深長的詩意。
朱自清通過對情景的細致描寫和自然地將自己的感受融入景致當中,讓讀者深切地感受到朱自清的散文中有一種余音繞梁的詩意。如在《荷塘月色》這篇詩情畫意的散文中,作者情感的主要特點是“淡淡的”,所以作者筆下的“荷塘月色”的主要特點也是淡淡的:花是“白”的,霧是“青”的,云是“淡”的,月影是“黑”的,樹色是“陰陰”的,歌聲是“渺茫”的,流水是“脈脈”的,月光是“靜靜”的,白花是羞澀的,滿月似乎在小睡,遠山只有些大意,路燈光也是沒精打采的。這樣的境界,由于虛實結(jié)合,情景交融,景中孕情,所以具有了很大的感染力,給人一種朦朧美、詩意美。
朱自清能用自己的平凡所感,詩意化地道出了大家的共鳴。例如《匆匆》一文,簡直就是一篇散文詩。“時間”這個抽象的概念,在作者的筆下被詩意化了,在日常生活中處處感到它“逃去如飛”,“吃飯的時候”、“洗手的時候”、“默默時”、“伸出手挽留時”、躺在床上的時候,都覺得時間匆匆溜過,道出時間不可逆性的客觀事實。于是作者不禁“頭涔涔而淚潸潸了”。傷時又惜時,嘆息之中包含著不甘虛度年華之情。然而在作者的筆下時間又具有強烈的可感性,文中的“我”面臨著時間來去匆匆的這一客觀事實,自問“在逃去如飛的日子里,在千家萬戶的世界里我能夠做什么呢”?感嘆光陰似劍,自己很渺小,所能做的事情也微不足道,完全像抒情詩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十分鮮明,為文中的“我”注入了真實的自我感受。如果說“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是用詩句的形式來說明要珍惜光陰,那么《匆匆》就是用散文的形式來表達對時間一去不返的感受,同樣富有詩意。
朱自清對抽象事物的感知是融真情而循序漸進的,感嘆中富于詩意化,反映人間真情時他的個人情感更是簡樸中濺出瑩潔。作品在刻畫父親背影的同時,又多次描述了作為兒子的“我”的感動的眼淚,如“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里,再找不著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在這里,兒子的眼淚并非懦弱,而是自然流露出對父親的不舍之情,從而烘托了父親的背影形象,加強了背影的感染力量。如果沒有對父親的真摯的親情,作者是不可能將這些平常的動作刻畫得如此的生動和傳神的,我們也就更不可能在這些刻畫中體會到作者父親對作者淳淳的父愛和作者對父親依依不舍的深情了,我們常常所說的細致之中見真情,這里就是一個非常好的例子。在平常的敘事的過程中融入了真摯的情感也正是《背影》這篇文章的最最感人之處,使得步履艱難的老父親的背影和兒子為父親的行動感激及對父親的處境傷感所流下的淚水,成為中國文學中的經(jīng)典一幕。
二、散文的繪畫美
朱自清是散文領(lǐng)域里的卓越的風景畫家。他一貫主張作家創(chuàng)作“便是以文字作畫,他敘事,抒情,寫景,固然是畫,就是說理,也還是畫”,因此,他的散文中描繪出了一幅幅優(yōu)美的畫卷。
朱自清繪景狀物時常像畫家一樣,一幅景色,他能從不同角度作多方面的描繪,有話可說,有畫可作。如他描繪的春雨:“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人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寥寥幾句話就把春雨那細密、輕柔的情狀生動地呈現(xiàn)在我們的面前。這幅畫面從整體上看:綿綿的春雨斜織著,四周的綠樹、青草被潤得發(fā)亮,稀疏的房屋罩在一層淺藍色的淡煙薄霧之中,傍晚亮起點點黃暈的燈光,使整個淡青藍色的背景上更增添了一層迷人的色彩。鄉(xiāng)間的小路,小河上的石橋,撐傘慢步的行人,披蓑戴笠在地里勞作的農(nóng)夫……,這一切景物構(gòu)成了一幅多么美的淡彩水墨的“春雨圖”。這種清新、秀麗的繪畫美,使人同作者一樣對柔美的春雨產(chǎn)生一種喜悅的心情!赌暇分,描畫玄武湖的水,“儼然長江大河的氣勢,與西湖的靜綠不同”,掃葉樓前的綠水綠樹,“那綠色真是撲到人眉宇上來”!短惰纤陆鋲隆分,寫潭柘寺角門前兩竿矗立的粗竹,作者覺得它“足稱得起‘天外飛來之筆’”。像這些呼之欲出的描畫,在朱自清的散文中比比皆是,生動的形態(tài),素淡的情致,融成一體,真可謂妙筆丹青。
朱自清在對景物描寫時,極善運用顏色,在他筆下,各類景物無不帶著多種色彩,作品的畫面沒有一處是單調(diào)的、平板的、模糊的,從而構(gòu)造一種絢麗的繪畫美。在《綠》中,作者描寫梅雨潭的“綠波”,他沒有用“綠油油”“綠如翡翠”一類的形容詞,而是用一連串新鮮的比喻,引起人們美好的聯(lián)想。之后又從比較的角度來寫“北京什剎海佛地的綠楊”“似乎太淡了”;“杭州虎跑寺近旁”的“碧草綠葉”“那又似乎太濃了”;“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也太暗了”。這樣通過色的濃淡和光的明暗,將梅雨潭“綠波”的厚、平、清、軟的具體景象傳達給讀者。
三、散文的修辭美
朱自清的散文注重修辭,善于運用比喻、通感、比較、聯(lián)想等形式,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語言魅力和修辭風格,因此,他的散文散發(fā)出一種與眾不同的修辭美。
首先,朱自清善于運用比喻、復喻的修辭形式,把抽象、深奧、陌生的事物化作具體、淺顯、熟悉的事物,利用事物的特征來著意刻畫形象說明事理,使得語意通俗、逼真、鮮明。如《荷塘月色》中: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
以上六個明喻又構(gòu)成了一組復喻,借寫荷塘的荷葉、荷花、荷香、荷風燈,寫出了“籠著輕紗的夢”的月下荷塘美景,充滿詩情畫意,余味無窮。
其次,朱自清出神入化地運用相互映照的通感辭格,巧妙地傳遞意味深蘊的情感信息,產(chǎn)生一種新奇無比的美感。如《綠》中:
那醉人的綠呀,仿佛一張極大極大的荷葉鋪著,滿是奇異的綠呀……她滑滑的明亮著,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雞蛋清那樣軟,那樣嫩,令人想著所曾觸過的最嫩的皮膚;她又不雜些兒渣滓,宛然一塊溫潤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卻看不透她!
“有雞蛋清那樣軟,那樣嫩”是用觸覺來表現(xiàn)視覺,讓讀者可見,可以感知。對“醉人”的、“可愛”的綠讀者有了更加真實深切的感受,達到了形象生動的效果。
再次,朱自清還不時在其作品中運用比較的修辭手法來比較兩種事物的優(yōu)劣和異同,把自己的感覺在比較中清晰的表達出來。如《綠》中:
我曾見過北京什剎海佛地的綠楊,脫不了鵝黃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見過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綠壁”,重疊著無窮的碧草與綠葉的,那又似乎太濃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又太暗了。
作者用四個比較物的不同,以北京的綠楊、杭州的“綠壁”、西湖的波、秦淮河的水比較梅雨潭的“綠”,不是太濃就是太淡,不是太明就是太暗,都不及梅雨潭的天然形成的恰到好處的“增一分”不行,“減一分”不可的“著實可愛”的“醉人的綠”、“奇異的綠”!從比較中寫出了梅雨潭的自然神韻美。
最后,朱自清常常創(chuàng)新的運用聯(lián)想的修辭形式,對事物進行深入細致的描寫,如《綠》中:
我若能裁你以為帶,我將贈給那輕盈的舞女;她必能臨風飄舉了。……我送你一個名字,我從此叫你“女兒綠”,好么?
作者在假設(shè)的情況下,充分發(fā)揮想象的空間,把女性本身的屬性和“奇異”、“鮮潤”、“醉人”的潭水的碧綠清澈聯(lián)系起來,把“綠”寫得讓人驚奇、讓人詫異,體現(xiàn)出了梅雨潭“綠”的特色。
朱自清的散文創(chuàng)作,從早期的清秀雋永到中期的質(zhì)樸腴厚,到后期的激進深邃,無不顯示出他獨特的藝術(shù)風貌和審美情趣,無不與時代息息相通。他的散文以獨特的詩意美、繪畫美、修辭美的特點,為中國現(xiàn)代散文增添了瑰麗的色彩,建立了中國現(xiàn)代散文全新的審美特征,樹立了散文的典范。
【朱自清散文的藝術(shù)魅力】相關(guān)文章:
朱自清散文的藝術(shù)特色03-31
分析朱自清散文的藝術(shù)特色09-26
淺析朱自清散文的藝術(shù)特色07-03
春的朱自清散文04-15
朱自清散文:憎10-12
朱自清經(jīng)典散文《背影》08-19
散文《春》朱自清09-07
朱自清散文綠03-18
朱自清散文《兒女》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