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我所欲也》重點(diǎn)內(nèi)容
《魚我所欲也》的重點(diǎn)內(nèi)容是什么呢?《魚我所欲也》的重點(diǎn)內(nèi)容是考試的考點(diǎn),同學(xué)們需要格外重視。歡迎閱讀小編整理的《魚我所欲也》的重點(diǎn)內(nèi)容,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魚我所欲也》原文: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dú)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基礎(chǔ)知識
1、本文出自 ,作者 , 時期魯國人,是 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我們還學(xué)過他的文章 。“四書”: 、 、 、 。
答案:《孟子·告子上》 孟子 戰(zhàn)國 儒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孟子》《論語》《大學(xué)》《中庸》
2、給下列加點(diǎn)字注音:
所惡( ) 一簞食( ) 一豆羹( )
蹴( ) 茍 得( ) 不 屑( )
答案:wù dān gēng cù gǒu xiè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說明其詞義:
(1)鄉(xiāng)為生死而不受。 鄉(xiāng)通向;從前。
(2)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得通德;恩惠,此作感激。
(3)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辯通辨;辨別。
(4)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通避;躲避。
4、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diǎn)的字詞:
(1)二者不可得兼 同時占有。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假使,假如。
(3)此之謂失其本心 天性、天良。
(4)賢者能勿喪耳 遺失、丟掉。
(5)故患有所不辟也 禍患、災(zāi)難。
(6)呼爾而與之 助詞。
(7)蹴爾而與之! 用腳踐踏。
(8)萬鐘于我何加焉! 古代的一種計(jì)量器名。
(9)是亦不可以已乎 停止,放棄。
(10)乞人不屑也 因輕視而不肯接受。
(11)萬鐘于我何加焉 有什么益處。
(12)妻妾之奉 侍奉。
5、解釋下列多義詞:
(1)與: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句末語氣詞,表反問。
蹴爾而與之 給。
(2)于:
所欲有甚于生者 介詞,表示比較。
萬種于我何加焉 介詞,引出動作的對象。
(3)是:
非獨(dú)賢者有是心也 批示代詞,這個,這樣。
是亦不可以已乎 這樣看來,由此看來。
(4)而:
呼爾而與之 連詞,連接修飾語和中心語。
由是則生而有不用者 連詞,連接主語和謂語,含有卻的意思。
6、將下列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非獨(dú)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爾。
不僅有道德的人有這種信念,而且人人都有,只是有道德的人不喪失罷了。
(2)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與我何加焉。
對于優(yōu)厚的俸祿如果不問他合不合禮義,就接受它,那么優(yōu)厚的俸祿對我來說有什么益處呢?
(3)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得到,那么我就舍棄生命而選取正義了。
(4)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
以前寧肯死也不愿接受,今天卻為了我所認(rèn)識的窮苦人感激自己而接受它。
(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如果人們所喜愛的東西沒有超過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夠用來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樣不可以采用呢?
《魚我所欲也》孟子主張是:
《魚我所欲也》選自《孟子·告子上》,論述了孟子的一個重要主張:義重于生,當(dāng)義和生不能兩全時應(yīng)該舍生取義。
孟子說:“羞惡之心,義也。”(《孟子·告子上》)又說:“義,路也。……惟君子能由是路。”(《萬章下》)孟子認(rèn)為自己做了壞事感到恥辱,別人做了壞事感到厭惡,這就是義;義是有道德的君子所必須遵循的正路。
孟子先用人們生活中熟知的具體事物打了一個比方:魚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在兩者不能同時得到的情況下,我寧愿舍棄魚而要熊掌;生命是我所珍愛的,義也是我所珍愛的,在兩者不能同時得到的情況下,我寧愿舍棄生命而要義。孟子把生命比作魚,把義比作熊掌,認(rèn)為義比生命更珍貴就像熊掌比魚更珍貴一樣,這樣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舍生取義”的主張。這個主張是全篇的中心論點(diǎn)。
孟子從三個方面論證了舍生取義的意義。
其一,“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這幾句論證說:生命是我珍愛的,但還有比生命更為我所珍愛的(指義),所以不能做茍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厭惡的,但還有比死亡更為我所厭惡的(指不義),所以有時對禍害(死亡)不愿躲避。這是從正面論證義比生更珍貴,在二者不可兼得時應(yīng)該舍生取義。
其二,“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避患者何不為也?”這幾句論證說:如果沒有比生命更為人們所珍惜的,那么凡是可以用來保全生命的手段哪樣不能用呢!如果沒有比死亡更為人們所厭惡的,那么凡是可以用來避免禍患(死亡)的事情哪樣不能做呢!言外之意是:這樣下去,人們的行為不是會變得無所不為、卑鄙無恥了嗎?這是從反面論證義比生更珍貴,在二者不可兼得時應(yīng)該舍生取義。
其三,“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dú)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這幾句論證說:通過這樣的手段(指不正當(dāng)?shù)氖侄?就可以保全生命,而有的人不愿意采用;通過這樣的辦法(指不正當(dāng)?shù)霓k法)就可以避免禍患(死亡),而有的人不愿意去干。所以,還有比生命更為人們所珍愛的(指義),還有比死亡更為人們所厭惡的(指不義);不單是賢人有這種重義之心,而是人人都有,只是賢人沒有喪失罷了。這是從客觀事實(shí)論證義比生更珍貴,在二者不可兼得時有人舍生取義。通過論證,文章開頭提出的中心論點(diǎn)就成立了。
【《魚我所欲也》重點(diǎn)內(nèi)容】相關(guān)文章:
魚我所欲也重點(diǎn)內(nèi)容08-12
魚我所欲也的重點(diǎn)句子07-16
魚我所欲也的重點(diǎn)詞06-23
魚我所欲也重點(diǎn)問題07-12
魚我所欲也重點(diǎn)注釋08-13
魚我所欲也內(nèi)容理解07-01
魚我所欲也的重點(diǎn)詞解釋09-04
魚我所欲也重點(diǎn)字翻譯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