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文化苦旅》讀后感6篇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后感吧。那么如何寫讀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余秋雨《文化苦旅》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余秋雨《文化苦旅》讀后感1
我讀了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第一次看到這本書時便被封面上那一望無際的大沙漠所吸引。封面上的沙漠,沉靜而悠遠,夕陽的余輝在那里投下一片陰影,近在眼前的是一道道車輪碾過的痕跡。這些軌跡,是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中國文化的艱辛跋涉?抑或是文化的苦苦追求與探索?
而我覺得,文化只有苦行,才有它從古至今永不衰竭的魅力。這本書本身的資料并不甘甜,正因里頭夾雜著太多不忍與親身體驗的辛酸?嗫嗟奈兜,為這本紀錄中國千年文化的書,多寫了一道味道。未看過《文化苦旅》之前,大概也不會想到,一處處令人流連忘返的風景名勝與歷史古跡在它們的背后會有如此深層的涵義。“只有書籍能把個高貴的生命早已遺逝的信號傳遞給你,只有書籍能把一切完美和智慧比較著丑陋與愚蠢呈現給你!
我?guī)е缇吹那榫w翻開了它,跟隨余秋雨的腳步,去重新認識這些古老深厚的禮貌,沒有膚淺的歡笑,有的只是與作者一齊感慨,一齊深思!讹L雨天一閣》寫了一座經歷數百年風雨滄桑的普通的樓閣,被一代代人世代保護著,卻終被強盜偷竊所騷擾,成為“一種極端艱難,又極其悲愴的文化奇跡”。天一閣承載的禮貌與歷史太多太多。天一閣的命運正是當時中華文化的命運,中華的許多許多文化寶藏在靜靜地經歷數百年甚至數千年的風雨洗禮之后,竟未為人所敬,不為人所珍,最終落入虎口。而當其幾近滅亡時,人們才恍然醒悟,慌忙中搜尋回幾粒殘碎不堪文化碎片,嘆息不已,可惜已晚了。
《蘇東坡突圍》使我明白才華橫溢、豪放高達的一代文豪蘇東坡被一群奸詐卑鄙、強詞奪理的小人誣陷時的無奈與痛苦,被排擠,被批判,被嘲笑,被流放,可余秋雨先生卻并未喪失繼續(xù)發(fā)奮生活、前進的勇氣。我小時候曾為蘇軾美妙清澈的水調歌頭所傾心,為余秋雨先生“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情壯志所震撼,此刻則為余秋雨先生的涅盤重生所深深感動和欽佩。余秋雨先生的自省不是一種走向乖巧的心理調整,而是一種極其誠懇的自我剖析,目的是想找回一個真正的自己。余秋雨先生漸漸回歸于清純和空靈,習慣于淡泊和靜定。余秋雨先生的藝術和才情獲得了一次蒸餾和升華,余秋雨先生真正的成熟了。在歷史和文化中永遠地站住了腳,永不流放。
《一個王朝的背影》,讓作者在歷史的文化長廊中苦苦跋涉,躊躇在山水之間,和那些狂放潦倒、多情多愁的文人才子傾訴衷腸。以一個經歷幾番興衰的承德避暑山莊為縮影和主線,反映出清王朝的興盛與滅亡軌跡,為我們映現出一段煙雨蒙史,讓我們體味歷史,深深感觸。
秋雨先生說:“倘若說人生是一條一劃而成的線,那么具有留存價值的只能是一些點!笔堑模松鸁o非是漫長歷史的一個縮影。歷史從古代走到這天,還要繼續(xù)走下去。歷史的足跡卻成了無數人一生的執(zhí)著追求。歷史的魅力便在于它的足跡總是隱藏在山水之間,難于尋找。因此沒有博大的歷史情懷,深厚的文化內涵的人是永遠不會找到這些無價之寶的。
“對歷史的多情總會加重人生的負載,由歷史滄桑感到引發(fā)出人生淪桑感。”這是作者的感嘆,也是對讀者的啟示。人的一生也是一段歷史。人生之路是彎彎曲曲;回頭看一眼留下的足跡,自豪的同時難免感到一絲惆悵。正因無論你擁有多么輝煌的成功,卻總會留下這樣或那樣的遺憾。作者在山水之間跋涉是為了錄求歷史的足跡,文化的.靈魂;我們在生活中跋涉則是為了錄求人生的真諦。
《文化苦旅》帶領著我在歷史長河中漫游。我們面前出現曾在歷史舞臺上演出過的一幕威武雄壯的活劇,一個個偉在大的人物出現了,余秋雨先生們的身上體現了中國文化的良知和高尚的人格,但是余秋雨先生們中的多數還是逃脫不掉那杯具性的結局。如此多的歷史的真相和文化的美麗多愁在書中鋪展開來,一種從未有過的穿越的恍惚在心底蕩漾開去。雖然我們對文化的了解可能只是一點點的表面,但是我分明聽到了那樣深沉的腳步聲,咚咚咚,在叩響中國文化的大門。
余秋雨《文化苦旅》讀后感2
中國燦爛的禮貌正在被時光磨滅,不知在角落里邊回味心酸史邊唾罵歷史罪人的人們是否真曾閉一閉眼睛,平一平心跳,回歸于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我一向以來欣賞懂史且敢于評論批判歷史的學者,而也同時認為現任上海戲劇學院教授的余秋雨先生是無數學者中的豪杰,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是萬千部文史學散文著作中最為出色的上品。
本書是余秋雨先生第一本文化散文集。其中有些文章曾在各類文學評獎中奪得首獎。全書的主調是憑借山水物以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秘諦,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歷史構成。余秋雨先生依仗著淵博的文學和史學功底,豐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藝術表現力所寫下的這些文章,不但是揭示了中國文化巨大的內涵,而且也為當代散文領域帶給了嶄新的范例。
余秋雨先生以余秋雨先生獨特的寫作魅力吸引著讀者,那是一種苦澀的回憶,焦灼后的會心,冥思后的放松,蒼老后的年輕。余秋雨先生也曾在本書中像許多知青學者樣深情感嘆,但是同樣的感嘆,出此刻不一樣的地方,韻味也相差甚遠。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說的一樣“我也能夠年輕”,余秋雨先生的'人生是富有彈性的,余秋雨先生總是秉持著少年的激情,享受著老年的清閑度過余秋雨先生充實的中年時光,因此,余秋雨先生無論何時都是個混合體。因此,余秋雨先生的文章,也永遠夾雜著不一樣感覺的口氣。如余秋雨先生對中國文化日益淪陷喪失的悲傷感慨,就飽含了年輕人對不滿的辱罵,中年人對世事的無奈和老年人滄桑的惋惜。
也許有些的觀覽完全無心,但是撰成此書的靈感源頭絕對是有意的。很明顯,余秋雨先生發(fā)現了中國歷史文化的塵封點。在如今這個弘揚我國絢爛禮貌的蓬勃時代提出這樣的悖論觀點,自然更引人注意深思。中國古老的禮貌曾在古代創(chuàng)造過盛世,人們?yōu)榱吮A糇∫郧胺比A便將絢爛的文化代代相傳,陸續(xù)建造了莫高窟,都江堰等大型建筑,就連普通的牌坊,藏書樓也印有文化的痕跡。但是人們的理想總是好的,而歲月卻是逆人而行,變故也是層出不窮的,人們再想保存下來的東西到了必須的極限還是會被時刻沖走,雖然也有些是出于人為,但是歸根結底,還是源于歷史的輪盤上的空白。有些歷史塵埃的東西是留不住的,不少學者在哀傷的挽回,總痛心的活在不屬于余秋雨先生們的以前,便永遠無法活著走出來。因此,“正視過往與當下”,便是我從此書中悟出的一個當前重要的課題,我也同時認為這是余秋雨先生的研究與警世主題。正因,只有能真正認清歷史風云的人才能在順應歷史車輪的基礎上印出自己的車轍印。
“沒有廢墟就無所謂昨日,沒有昨日就無所謂這天和明天。廢墟是課本,讓我們把一門地理讀成歷史;廢墟是過程,人生就是從舊的廢墟出發(fā),走向新的廢墟。廢墟是進化的長鏈!薄皼]有皺紋的祖母是可怕的,沒有白發(fā)的老者是讓人遺憾的!痹谛撵`與心靈的撞擊中,發(fā)出了“還歷史以真實,還生命以過程”的呼喚。
在這兒,已超過了時空的限制,它是一次艱難的旅行。正如在茫茫沙漠中旅行。它更是一次歷史的漫游,一次文化的苦旅,是對那封存久遠的文化內涵的默認。讀它,讓我受到了靈魂的震撼,精神的洗禮,心靈的升華。
在山水解讀歷史,在歷史中解讀文化,在文化中看透山水,讓自己的心靈也受到文化的熏染,精神的洗禮,這便是我讀《文化苦旅》獲得的最強烈的感受;蛟S,我還未完全領悟作者的深意;蛟S,我還未真正讀透這本書的內涵。然而,《文化苦旅》一齊苦苦的悲愴奏響了時代的絕響,警世亦憾人!抽一枝柳條,折一只桃枝。品一杯清茶,看一本好書。走進余秋雨,走進《文化苦旅》。
余秋雨《文化苦旅》讀后感3
在讀《文化苦旅》時,我感覺自己的靈魂好似跟隨余秋雨先生踏上了“文化苦旅”之路。余秋雨先生是當代著名散文家、文化學者、藝術理論家、文化史學家。以書中文字為媒介,先生筆下所展現的文化世界精彩紛呈。文化是滋養(yǎng)一個民族靈魂的源泉,文化也是民族精神和民族素質的紐帶。中國文化經歷千年時間的洗禮和外來文化的沖擊,很多部分已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甚至瀕臨滅亡。在惋惜的同時,余秋雨先生通過此書訴說文化的滄桑,努力喚醒我們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意識。
文化苦旅中不僅有濃厚的文學氣息,使我感悟人生,還有一些脫離常識、獨具魅力的事物,顛覆了我對原有歷史的一些認知。文化從起始到它未盡的終點,對于旁觀的人來說,那種苦難的感覺是大打折扣的。真正苦的,是這趟旅程和背負這趟旅程的人,風餐露宿,翻山越嶺,只為了傳播文化的魅力,尋找文化未結束的終點。
余秋雨先生在書中談到傳說中的白娘子所蘊含的人文意義:“她是妖,又是仙,但成妖和仙都不心甘,她的理想最平凡也最燦爛:只想做一個普普通通的人!痹谟嘞壬磥恚啄镒拥囊磺衅床蜑碾y禍福都是為了做一個普普通通的人,而最終沒有做到,譜成一曲悲劇,在傳說中鎮(zhèn)壓白娘子的法海和雷鋒塔在此脫俗,成為了某種帶有悲劇色彩的象征意義。而在此之前,我終究沒有擺脫思維定勢,理所當然地把其中白蛇與許仙及法海的糾纏反復,僅僅歸類為一個悲傷的愛情故事。
受到文學氣息的感染,當我開始下定決心去開拓進取,探尋人生的真理,在這個過程中我發(fā)覺余秋雨先生的文章對于我們人生目標的指導!昂螘r才能問津人類自古至今一直苦苦企盼的自身健全?”我認為真正健全的人格應該是多種傾向與狀態(tài)的和諧統(tǒng)一?吹竭@句話,我突然發(fā)覺現在擁有的青春激情是非常寶貴的,時光之里山南水北,許多人渴求,卻求而不得。讓我忍不住心潮澎湃產生了強烈共鳴,幾乎熱淚盈眶著拜讀此書。
這本書不僅引發(fā)了我對人生的思考,而且還讓我拓展了自己的知識領域,使我對歷史越來越感興趣。在本書的`序篇中,余秋雨先生就曾經寫到過敦煌石窟的往昔。從前我只耳聞敦煌石窟曾經的燦爛輝煌,只知曉它現在的腐朽破敗,卻不曾想到,著名的國家寶藏敦煌石窟的榮枯竟與一個畏縮膽小的道士有關。歷史是容易讓人心生怨恨的,我批判那個道士鼠目寸光、愚昧無知,怨恨那鼎盛時期的敦煌文化竟然曾被他一手掌握?蓺v史就是歷史,這本身便是是一個屬于過去的詞匯!霸僖膊蝗テ诖龤v史的震顫,只有凜然安坐著的萬古湖山!彪m然歷史能告訴我們種種不可能,但它代表著過去,是永遠無法挽回的曾經。
而后先生寫到的另一個我很感興趣的歷史知識是“株連流放”。余秋雨先生在《流放寧古塔》一篇中曾提及,“在統(tǒng)治者看來,中國人都不是個人,只是長在家族大樹下的葉子,一片葉子看不順眼了,證明從根本上就不好,于是一根大樹連根兒拔掉!彼坪踉诠糯y(tǒng)治者眼中,民眾并不是人,而是一堆葉子,生長在用每一個家族宗親的族譜串聯而成的大樹上。樹上的葉子就是家族里的民眾,他們并不預先知曉哪一片葉子會出事而禍及自己,更不知自己的一舉一動到了什么時候會危害到整棵大樹,于是他們只能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如此這般,中國失去了獨立的個體意識,卻也未得到集體的凝聚力。如果一棵大樹上沒有一片葉子敢于獨立面對風的吹拂和霜的飄灑,那么整個樹林也便成了沒有生氣的死林。
余秋雨先生在文化學者、藝術理論家等諸多身份之間來回切換,但是當他作為一名散文家時才是最讓人折服的。他寫過多篇抒情散文,用筆獨具匠心,感人至深卻不著痕跡。在這本《文化苦旅》的文章中,不僅獨具智者的理性思辨,而且充斥著一份濃濃的真摯情感。我想,這才是余秋雨先生的文章打動人心的重要原因。
余秋雨《文化苦旅》讀后感4
漂泊的旅程中,是誰在孕育千年文化的土地上,留下了一串串探索的足跡? ——題記
接觸《文化苦旅》的第一篇文章是《道士塔》。它在整本書當中也是堪稱經典;拿4竽校粋古老的意象,記載了敦煌文明的興衰,見證了一個沒落王朝的恥辱與無奈。當千年前石壁上的第一刀刻下時,一個壯麗無比的樂章便開始奏響。它是一千多年層層的積聚,它是一千多年鮮活的生命,它是無數藝術家與信徒膜拜的圣地。可是誰又能想到,它最終的命運卻交付到一個麻木無知的道士手里。
王道士不過是那段屈辱歷史中的一個小丑,他的無知,他的卑賤,他的自以為是,無不讓人心中可悲可嘆,可憤可恨。
當看到他把婀娜的塑像砸成碎片,把絢麗的壁畫粉刷得所剩無幾時,我好恨;
當看到王道士數著那一點微不足道的銀元得意的笑時,我好恨;
當看到一車車的瑰寶被大搖大擺地運到國外時,我好恨;
大漠孤煙,冷冷的夕陽將那些馬車的影子拉長。如血的余暉,映在寂寥的戈壁上。此時,這塊宗教的圣地,是否也在滴血?
石走沙飛,粗礪的'黃沙擊打著空空的石窟。嗚咽的寒風,在唱著最后的挽歌。此刻,這個孕育千年文化的生命,是否也在哭泣?
談起這些人和事都會使我們感到心口隱隱的痛,我們恨王道士那個歷史的罪人。然而,將所有的罪責全都讓這個無知的軀體承擔,也過于沉重。即使當初沒有王道士,我想其它一些跳梁小丑也會出現,悲劇依然會要發(fā)生,畢竟這是一個時代,一個民族的悲劇。
通過《道士塔》,通過那蒼涼深邃的筆觸,我們能深深地感受到莫高窟所遭受的劫難,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藝術的榮辱與淪落。太多的眼淚已被戈壁的風吹干,然而那份美不會改變,縱使它曾經被無情地,任意地更改。
如果說大漠中莫高窟的遭遇令人可悲,那么煙波江南中的人情事態(tài)同樣使人可嘆。
在小橋流水,吳儂軟語的江南,一切的氛圍,一切的意境,已不都是自然賜予的,更多的是中華幾千年文化營造出來的。雖然我不曾去過,但是書中描繪的江南小鎮(zhèn)卻給我一種回家般的寧靜。
歷史對蘇州不公的待遇,作者在《白發(fā)蘇州》中,為這個中國文化寧謐的后院鳴不平。沒有金陵的王氣,沒有森然的殿闕,沒有沙啞的軍歌。有的只是青石小巷,有的只是小橋流水,有的只是撩人的彈唱。然而真的如此么?沉寂千年的蘇州,也有石破天驚的一天,也有奮起反抗的一天。面對明朝腐的統(tǒng)治,蘇州人一改往日的溫婉,也如易水壯士般踏著血泊反抗,悲壯、義無反顧,令世人震驚錯愕。然而當浩劫過去,蘇州人依舊回到原先的日子。小橋依舊精致,桃花依舊鮮艷。隱者式的文化影響著這里的人,恬淡閑適是他們生活的精神。然,不要忘卻他們還有那副錚錚鐵骨。深深庭院中,虛掩著千年的滄桑歷史。
《西湖夢》中至情至性的蘇小小,一生都在追尋著美,守候著清泉般透亮的凈土,瀟灑怡然的活著。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選擇了最美的年齡。如同煙花,燦然綻放于夜空,即使隕落,也在天空中留下了一道唯美的痕跡。用“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恰似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形容她再貼切不過了。蘇小小對于美的追求,或多或少的受到江南文化的影響。那種對完美的熱愛,對生命的敬重。
余秋雨曾說:“只要歷史不阻斷,時間不倒退,一切都會衰老。老了就老了吧,安詳地交給世界一副慈祥美。假飾天真是最殘酷的自我糟踐。沒有皺紋的祖母是可怕的,沒有白發(fā)的老者是讓人遺憾的。還歷史以真實,還生命以過程!
想必這就是他旅行的目的,寫這本書的初衷吧。在旅途中,體味到了歷史太多的辛酸,文化太多的無奈。在旅行中滌蕩心靈,在旅行中守望文化。
再壯麗的旅程也會隱藏回歸的路線,漂泊的行者,是否也在守望著文化?
余秋雨《文化苦旅》讀后感5
一、筆端物像色彩紛呈,文化底蘊深厚
在《文化苦旅》中,余秋雨為了奠定藝術真實的基礎,從多個層面截取了歷史的真實和生活的真實,不論是風土人情、歷史人文、萬里河川,無一不可入題。在《陽關雪》、《道士塔》中,描寫了漠漠黃沙彌漫下,黃河文明的興衰,從寂寥曠遠中,將積淀千年的歷史進行了真實的還原;《白發(fā)蘇卅I》和《江南小鎮(zhèn)》等,展示了江南水鄉(xiāng)小橋流水人家的那種典雅柔媚的文化底蘊,淋漓盡致的展現了江南文化的那種婉約和清新,同時將世態(tài)人情演繹的形神兼具。有對西湖、陽關、柳侯祠、莫高窟的生動描述,有對王安石、李白、蘇東坡、柳宗元等書卷氣息濃郁的文人騷客的敬仰;甚或還有江南名妓蘇小小、“亦仙亦妖”的白娘子、遁入空門的李叔同等等,縱觀《文化苦旅》,盡管紛紜叢生,但余秋雨卻能出神入化,將萬千物象信手拈來,栩栩如生的付諸于筆端,展現其深厚的文化底蘊。
二、賦予冷峻的文化史以鮮活的生命,真正贏得讀者的贊譽
在《文化苦旅·筆墨祭》一章中,曾有著一大段描寫“五四”文化史的文字,將文人、文化和歷史,三者之間扯不斷、理還亂的關系,描寫的淋漓盡致。按理說作者非常擅長寫文化史論,而要操作散文的“厚重”,這并非難事,但真正將“厚重”拿捏的恰到好處,而不是用枯燥和嚴密的考證,將文學的靈性和飄逸淹沒,真正做到這一點,卻是非常難得的。在這個群體里,有李叔同、李白、白居易、蘇東坡……這些歷史人物為我們所耳熟能詳,他們寄情與山水風物,或歸隱田園、或遁跡空門、或吟風頌月,縱觀整部中國文化史,恰恰由于這些故事的點綴而熠熠生輝。這一個栩栩如生的個體,用各自的個體人格震蕩文化的湖面,撞擊著思想的圍墻,于是情感的碎末飛揚和蕩漾起來,而余秋雨走筆“隨物賦形”,將這些碎屑和波紋及時的捕捉,賦予冷峻的文化史以鮮活的生命,贏得讀者發(fā)自內心的贊譽。
三、沉郁風骨和空靈筆法融合
在《文化苦旅》中,余秋雨將將沉郁古風和空靈筆法有機的糅合為一個整體,讓歷史人物起死回生,賦予山水風物以靈性。在《夜航船》中,有著恢弘壯闊的意識流程,作者娓娓道來,從明朝張岱的《夜航船》聯想到現實中的夜航船,最后又聯想到故鄉(xiāng)山腰破廟木魚聲,由篤篤聲掀起的“思想狂瀾”,想起回鄉(xiāng)光耀門庭的暴發(fā)戶、乘船外出謀生的山民、漸漸氣派的船老大,繼而切入張岱《夜航船序》的逸事,再巧妙的將“夜航船文化”切入,最后一一引入豐子愷、周作人、魯迅等幾位上了“吾鄉(xiāng)”文化夜航船的文學大師,終篇是由祖母關于篤篤聲的爭論貫穿,筆鋒輕靈老道、于浮光掠影中蘊含著諸多的深邃沉郁。文化的流通歇滯、人生的悲歡離合,讓人讀罷不僅掩卷嘆息。在這近乎于悲劇般的'體驗里、蘊含著悲壯、深刻的美,讓我們無法區(qū)分哪一處是沉郁,哪一處是空靈。只能靜靜的享受這段文字帶給我們的整體美感。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堪稱當代文學的藝術瑰寶,他從史學家和文人的角度出發(fā),深刻探究社會問題,挖掘文人人格、觀察文化走向、透析社會現象。這部文學著作,充分的展現了余秋雨深刻的文化感悟力、深厚的史學功底和淵博的文學知識,他憑借著超凡的藝術表現力,寄情于山水風物,深刻的揭示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對人生的真諦和文化靈魂孜孜以求的探索著。從以上角度分析,《文化苦旅》是一種廣泛意義上的成功嘗試。也許,在中國當代散文中,《文化苦旅》還稱不上是問鼎之作,但它的最大的成功之處在于,它為中國當代散文領域,開墾了一塊嶄新的土地,并提供了恢弘壯闊的生存空間。
參考文獻:
[1]余秋雨:《文化苦旅》,東方出版中心,20xx年版。
[2]陳眉公:《小窗幽記》,北京藍天出版社,1998年版。
[3]王國維:《人間詞話》,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xx年版。
[4]北京大學哲學系編譯:《古希臘羅馬哲學》,三聯書店,1957年版。
[5]歌德,朱光潛譯:《歌德談話錄》,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年版。
[6]伍蠡甫、胡經之:《西方文藝理論名著選編》,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版。
余秋雨《文化苦旅》讀后感6
夏季暴雨傾盆的夜晚,世俗的喧囂被一時澆滅,在黯淡的燈光下,見到這般滋潤蘊籍的文字,只得死心塌地地在小楷的包圍中默默端坐。夜雨的詩意中,心里泛起一陣陣漣漪。輕輕地觸摸這泛黃的紙張,我踏上別樣的旅程,有著文字這般安靜的旅伴。
第一篇便是直白的開頭,簡單有序的描述,卻沒有任何蒼白無力的表現。一步一步走近,滿載敦煌文化的車隊留下深深的車轍,道士塔旁凄艷的晚霞印入我的眼簾。剎那間,原本乏力癱軟的身軀隨著靈魂起舞,在芳香四溢的舞臺上找到了我專屬的味道。這是我耳熟能詳的交響樂,每一串音符都能引起我的共鳴。這無盡的旅程的第一站就俘獲了我那顆即將熱血沸騰的心。
隨心所欲地慢慢翻閱,與耳邊的喧囂隔絕,留下一片心靈凈土,啜飲著文化的甘泉,印刻著行旅的記憶。只要順從余秋雨先生的牽引,腦中便是紊然不亂的條理;只需跟隨余秋雨先生的腳印,一路上都是幻美絕倫的風景---枝干虬曲蒼勁的臘梅、飄渺冷艷的西湖、狂暴雄大的廬山瀑布……余秋雨鄙棄陳詞濫調,細膩又不失大氣的筆觸下描畫著一幅蒼健渾厚的山水畫,書寫著一首抑揚頓挫的詩歌,哼唱著一支輕柔婉轉的小夜曲。那使人感同身受的旅行情緒,直鍥人心的歷史感懷,用悠長的歌謠譜寫出心中的悸動。這如同一塊天然的璞玉,把瑕疵與光澤一并展現,一切都未經雕琢,一切都回歸它本來的面目。我領略了大智大愚的李冰創(chuàng)造的神話般的都江堰,三峽那翻滾咆哮的長江水;見識了中國華麗的文化瑰寶之地莫高窟與天一閣;拜訪了清新婉約的江南小鎮(zhèn),精致幽深的蘇州園林。山重水復,無言的大地上,總有無端的感動,無端的喟嘆。走走止止,在山水歷史間跋涉的時候,回憶滲入了筆墨之中。
聽著花鳥蟲魚的歌聲小憩一會,心中卻泛起一陣不可名狀的惆悵。或許我也感受到了歷史氣壓的沉重,禁不住一些誘人沉思的片段和作者自身感慨。每每讀到發(fā)人深省的句子,思緒就不經意間地游離開去,整個人便癱軟下來,腦中一片空白,無力再讀?傄捶磸蛷偷貜拈_頭連到結尾,然后繼續(xù)讓某句話引發(fā)的聯想散漫地在我的神經中游蕩。慢慢地迷戀上這種感覺,這是歷史文化悠久的魅力熏陶著我,感染著我。仿佛是旅程中的“苦”,實則是最甜最美的'享受。
多年前,父親也曾踏上過這段旅程,不知余秋雨先生又是如何定義的呢?而這天,我要拋棄所有的憂傷和疑慮,踏著文化的腳印,去追逐無盡的潮水,漂泊在思想的云端。既然是漂泊旅程,那么,每一次留駐都將是新的出發(fā)。一字一字,是旅行的腳印,深淺不一;一句一句,是幾百年踉蹌的路程,彎曲綿長;一頁一頁,如一舀甘甜的泉水,似一碗濃厚的熱茶,而我便是極干渴的旅人。慢慢品嘗,總有那么幾句話值得去反復回味,讓我心中的情感為之翻騰,有一種直至肺腑的莫名的喜愛。
那些隱于山川河流的前人的蹤跡,流傳于千家萬戶的盛世傳奇,有著我們不曾了解的模樣。在余秋雨先生所描述的秀麗絕美風光之后,對民族,對歷史,對生命的探討,對不羈的中國文化孜孜不倦的求索,都撼動著人心。
無需華麗的辭藻來凸顯出文章的深度,聽余秋雨先生娓娓道來,感受到那深邃蒼涼的歷史命運和對中華大地深深的依戀?偸怯袩o盡的柔情,總是有磅礴的氣勢,總有那份使人身臨其境的魅力。四壁的文字間,能夠讓我感知到怎樣咆哮的狂風在我指間游走,怎樣綿長的細雨帶給旅人無盡的鄉(xiāng)愁,怎樣回旋的流水唱著抑揚有致的曲調。的確,余秋雨筆下的文字能有一種苦澀后的回味,焦灼后的會心,冥思后的放松,蒼老后的年輕。
山、河、湖、海、森林、峽谷……每一個地方都隱匿著無數似真似幻的傳說。會有多少蘊藏呢?簡直連想也不敢想了。然而,正是這樣的世界,這樣的多元,這樣的無限,才值得來活一活。(本段摘自余秋雨---洞庭一角)走,不為那終點,只為這已劃下的曲線。走,不管能抵達哪兒,只為已耗下的生命。我愿一向走下去,為了在文化的旅程中實現自我的價值,為了尋找那一切美的本源。
【余秋雨《文化苦旅》讀后感】相關文章: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簡介07-21
余秋雨文化苦旅原文09-15
文化苦旅余秋雨摘抄11-16
余秋雨《文化苦旅》摘抄08-27
余秋雨《文化苦旅》賞析08-25
余秋雨文化苦旅好詞08-29
余秋雨《文化苦旅牌坊》原文09-01
余秋雨文化苦旅摘抄-550字07-25
余秋雨文化苦旅閱讀心得10篇08-21
余秋雨《文化苦旅》讀書筆記15篇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