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何謂文化》讀后感
《何謂文化》是2012年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余秋雨。該書從理論,生命,文明,古典四個方面,全面詮釋文化究竟是什么。下面我們?yōu)榇蠹規(guī)碛嗲镉辍逗沃^文化》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余秋雨《何謂文化》讀后感篇一
“一切文化都沉淀為人格”,這是近讀余秋雨先生《何謂文化》一書中對榮格名言的引用。從這句話的角度,我做兩種理解,一是社會文化的熏陶和傳承塑造了一個類型的人格群體;二是個性的人格形成是和他成長過程中的文化氛圍密不可分的。
由此可以推論,文化其實是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群體和個體人生的成長與人生觀的形成的。在文化相對缺失,但渴求程度卻空前高漲的現(xiàn)代社會,如何使文化指導人生,進而由正確的個體世界觀、人生觀匯集為正能量的群體社會人格就成了一個碩大的社會學命題。
我學識尚淺,不敢輕動如此大的課題,只妄圖從自己的理解和想象中嘗試解讀一個自認為正確的文化與人生態(tài)度。
首先是文化的概念,從理論上言,這個概念很廣,又可以夾雜若多定語,比如社會文化、企業(yè)文化、校園文化等等,且眾說紛紜。從實例而言,去年曾做過一個民營企業(yè)文化的調(diào)研,也總結了很多實證。應該說兩者綜合會有個清晰的脈絡和概念了吧,恰恰不是!如此多的東西塞在腦海里,猶如掉進了五彩繽紛的萬花筒,瞧這個也好,那個也妙,就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這也是文化,那也是文化,到底那個才是文化!?其實概念也是一個積累和頓悟的過程,積累到一定程度,醍醐灌頂般的一記重錘下來,才會豁然開朗。開朗后(自認為)才明白,沒有明確文化概念的原因恰恰在于沒有堅持自己對文化的思索思路,往往被一個個花哨的說法和好聽的口號帶到了歧途。想想看,這些企業(yè)的文化,有那些是完全相同的?又有那個不是堅守堅持才成型的呢?這些文化總結起來就是兩個共同詞匯:特點和積累。綜合其它方面的理解,我大膽給文化一個自己的定義:文化是長期積累匯集,具有符合自身獨特特點的,能引導群體精神和行為方式趨同的總結。
解決了文化概念的問題,就要分析文化對人生影響的問題了。這個方面,不用假裝學術,只直接說理解就好了。
我們應該怎樣面對人生?我想先要問自己的是需要一個怎樣的人生。是活出自己還是隨波逐流,是真實簡單還是偽裝繁復,是直截了當還是隱忍融合,等等。因為不同的追逐目標決定了不同文化方式、行為方式的存在,不同文化和行為的影響又造就了不同的人生道路和結果。
再請注意到文化的定義,并沒有正面、正確、正能量一類的詞匯。這是因為,是有負面文化的,但負面的也是文化,也是很多人孜孜不倦追求執(zhí)行的,能引導群體行為趨同的東西。這種文化是很危險的,因為它會扭曲一個人的人生態(tài)度和社會群體的正確視角。
比如余秋雨先生對文化表述里面所說的民粹文化,虛假但又惑眾,讓人誤讀民主,追捧錯誤。當功利、扭曲、目的性強的思維模式遭到認同趨同,歪風邪氣壓倒正氣的時候,文化就成了負面的文化,參與到其中的人也形成了負面人格。最危險的是,這些人有的絕然不知,有的假裝糊涂,把不正常現(xiàn)象當成正,F(xiàn)象,把歪門邪路當成陽關大道,把負面人格當成正面人格,還跳梁小丑般表來演去,鉆到小眾的圈子里以慰快感,博得圈里人的表面喝彩和暫時支持。殊不知這種民粹文化的最終結局還得歸落為低俗的.熱鬧散去,悲涼的人生到來。推而廣之,我理解民粹文化的概念可以演繹為一切看似正確實際卻錯誤的邏輯,比如好人文化,其實是會混淆試聽,不分黑白的;又比如會哭的孩子有奶吃的文化,其實是會剝奪一些不哭鬧守規(guī)矩孩子的機會,而且間接鼓勵所有的孩子都哭的。還有類似余先生提到的文化弊病,如疏于公共空間的文化,疏于實證意識的文化等等。一個人的人生若是始終被這些若有心,若無心的負面文化包裹,始終被它們所指引,可謂悲哉!
那么,我們應該追逐的到底應該是什么樣的文化和人生?從個體而言,就是善良和愛。這也是余先生所闡述的大文化的終極目標,我非常贊同。只有有了善良和愛心,才能從急功近利、物欲橫流中解脫出來,個體解脫出來,群體才能解脫出來,反過來影響其它個體,這是一個循環(huán)的過程。同樣,國家要富強,也要有文化的凝聚力,體現(xiàn)在具體的行動上就是購買國貨、熱愛公共空間、互相關愛贊美、摒棄對謠言的愛好等,這也是愛國心的映射與愛國文化的趨同。從行為方式上,我們完全可以不走邪路文化和守舊文化而得到自己想要的真實人生。我相信簡單和真摯的追求,是不用委屈自己屈就那些負面文化的,當明確自己的正確理想和追求之后,我們就可以從容的對待工作和生活的關系,清晰的處理同事和朋友的關系,擎著真正的文化大旗,打開全新的處世模式,活出真我的快樂空間。
余秋雨《何謂文化》讀后感篇二
“一切文化都沉淀為人格”,這是近讀余秋雨先生《何謂文化》一書中對榮格名言的引用。從這句話的角度,我做兩種理解,一是社會文化的熏陶和傳承塑造了一個類型的人格群體;二是個性的人格形成是和他成長過程中的文化氛圍密不可分的。
由此可以推論,文化其實是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群體和個體人生的成長與人生觀的形成的。在文化相對缺失,但渴求程度卻空前高漲的現(xiàn)代社會,如何使文化指導人生,進而由正確的個體世界觀、人生觀匯集為正能量的群體社會人格就成了一個碩大的社會學命題。
我學識尚淺,不敢輕動如此大的課題,只妄圖從自己的理解和想象中嘗試解讀一個自認為正確的文化與人生態(tài)度。
首先是文化的概念,從理論上言,這個概念很廣,又可以夾雜若多定語,比如社會文化、企業(yè)文化、校園文化等等,且眾說紛紜。從實例而言,去年曾做過一個民營企業(yè)文化的調(diào)研,也總結了很多實證。應該說兩者綜合會有個清晰的脈絡和概念了吧,恰恰不是!如此多的東西塞在腦海里,猶如掉進了五彩繽紛的萬花筒,瞧這個也好,那個也妙,就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這也是文化,那也是文化,到底那個才是文化!?其實概念也是一個積累和頓悟的過程,積累到一定程度,醍醐灌頂般的一記重錘下來,才會豁然開朗。開朗后(自認為)才明白,沒有明確文化概念的原因恰恰在于沒有堅持自己對文化的思索思路,往往被一個個花哨的說法和好聽的口號帶到了歧途。想想看,這些企業(yè)的文化,有那些是完全相同的?又有那個不是堅守堅持才成型的呢?這些文化總結起來就是兩個共同詞匯:特點和積累。綜合其它方面的理解,我大膽給文化一個自己的定義:文化是長期積累匯集,具有符合自身獨特特點的.,能引導群體精神和行為方式趨同的總結。
解決了文化概念的問題,就要分析文化對人生影響的問題了。這個方面,不用假裝學術,只直接說理解就好了。
我們應該怎樣面對人生?我想先要問自己的是需要一個怎樣的人生。是活出自己還是隨波逐流,是真實簡單還是偽裝繁復,是直截了當還是隱忍融合,等等。因為不同的追逐目標決定了不同文化方式、行為方式的存在,不同文化和行為的影響又造就了不同的人生道路和結果。
再請注意到文化的定義,并沒有正面、正確、正能量一類的詞匯。這是因為,是有負面文化的,但負面的也是文化,也是很多人孜孜不倦追求執(zhí)行的,能引導群體行為趨同的東西。這種文化是很危險的,因為它會扭曲一個人的人生態(tài)度和社會群體的正確視角。
比如余秋雨先生對文化表述里面所說的民粹文化,虛假但又惑眾,讓人誤讀民主,追捧錯誤。當功利、扭曲、目的性強的思維模式遭到認同趨同,歪風邪氣壓倒正氣的時候,文化就成了負面的文化,參與到其中的人也形成了負面人格。最危險的是,這些人有的絕然不知,有的假裝糊涂,把不正,F(xiàn)象當成正,F(xiàn)象,把歪門邪路當成陽關大道,把負面人格當成正面人格,還跳梁小丑般表來演去,鉆到小眾的圈子里以慰快感,博得圈里人的表面喝彩和暫時支持。殊不知這種民粹文化的最終結局還得歸落為低俗的熱鬧散去,悲涼的人生到來。推而廣之,我理解民粹文化的概念可以演繹為一切看似正確實際卻錯誤的邏輯,比如好人文化,其實是會混淆試聽,不分黑白的;又比如會哭的孩子有奶吃的文化,其實是會剝奪一些不哭鬧守規(guī)矩孩子的機會,而且間接鼓勵所有的孩子都哭的。還有類似余先生提到的文化弊病,如疏于公共空間的文化,疏于實證意識的文化等等。一個人的人生若是始終被這些若有心,若無心的負面文化包裹,始終被它們所指引,可謂悲哉!
那么,我們應該追逐的到底應該是什么樣的文化和人生?從個體而言,就是善良和愛。這也是余先生所闡述的大文化的終極目標,我非常贊同。只有有了善良和愛心,才能從急功近利、物欲橫流中解脫出來,個體解脫出來,群體才能解脫出來,反過來影響其它個體,這是一個循環(huán)的過程。同樣,國家要富強,也要有文化的凝聚力,體現(xiàn)在具體的行動上就是購買國貨、熱愛公共空間、互相關愛贊美、摒棄對謠言的愛好等,這也是愛國心的映射與愛國文化的趨同。從行為方式上,我們完全可以不走邪路文化和守舊文化而得到自己想要的真實人生。我相信簡單和真摯的追求,是不用委屈自己屈就那些負面文化的,當明確自己的正確理想和追求之后,我們就可以從容的對待工作和生活的關系,清晰的處理同事和朋友的關系,擎著真正的文化大旗,打開全新的處世模式,活出真我的快樂空間。
余秋雨《何謂文化》讀后感篇三
五一放假三天,百無聊賴,就在家宅起看書,無意翻起了不久前剛買的余秋雨先生的又一部探討文化的新作——《何謂文化》,便隨性翻閱起來。對于余秋雨先生,我始終帶著無尚的敬仰,我欽佩他的人品、文筆、膽識和勇氣,也經(jīng)常接觸他的著作,他的《文化苦旅》、《行者無疆》、自傳《借我一生》等我都看過不止一次,所以不久前逛書店,看到這本新書,沒怎么猶豫就直接買走了,只想有時間閑下來的時候翻看,以慰藉干渴的魂靈。
對于“文化”,很多時候,我們都有一種很迷惑的感覺。一直認為,所謂“文化”,應該是一種積淀很深的東西,包括約定俗成的習慣、世界觀、價值觀、當然是能夠凝聚其受眾的一種人文財富。而現(xiàn)實中耳聞目睹的那些所謂的文化:企業(yè)文化、飯桌文化、酒文化,甚至是廁所文化等等,這些動輒以文化自居的一些東西覺得很搞笑。但搞笑歸搞笑,內(nèi)心里還是想對文化有一個較為確切的認識。拿到《何謂文化》之后,略略翻一下目錄和序言:這本書不過是他的一些演講、文章、碑文和一些翻譯的合輯,跟他之前的一些書籍不太一樣。
全書共分為四個部分:學理的回答,主要是他的一些演講;生命的回答,主要是他對一些名人的追憶;大地的回答,主要是他寫的一些碑文;古典的回答,主要是他對一些古文的翻譯。由于閱讀時間充裕,加上沒有什么雜念和負擔,所以看得很仔細,獲益匪淺。
在本書的四個部分中,我覺得最有價值的就是第一部分“學理的回答”了。這一部分主要收錄了作者的幾篇講稿,受眾分別是聯(lián)合國的各位文化官員、大學生、教授以及市民。雖然是演講稿,但仔細看下來,發(fā)現(xiàn)都是作者對文化的敘述,足見他對文化有深入而獨特的領略。
我一直覺得,文化是民族存在于世上的標簽,如果一個民族的文化消亡了,這個民族也沒有什么能讓這個世界留戀的價值了,正如波斯文明和埃及文明,如今的波斯人和埃及人,在大家眼里應該都是阿拉伯人了吧。因此,我也認為民族要維護其在世界的存在感,必須要努力維護自己的文化,當然,這種文化不是固步自封,而是保持自己的文化的獨特性的同時積極吸收其他文明的有益元素,并努力修正自己的文化中的不足。正如我們的文化,在保持自己儒釋道一體文化的獨特性的同時,也要摒棄傳統(tǒng)的人治觀念、愚民觀念,吸收西方文明的法制思想、人權思想,以達到“中體西用”。作者在演講中提到的“文明沖突論”,將所有沖突歸結于各種文化的沖突,他的反駁發(fā)人深思。在看本書之前,我也認為當代世界的沖突本質(zhì)上也是不同文明的沖突,因為不同文明的凝聚力和排他性,文明之間會有對各自意圖的誤判,導致了許多國家之間關系的緊張,正如“中國威脅論”,西方和伊斯蘭世界的緊張。但看了作者的演講之后,我又有了一種新的認識,按他的定義,所謂文化,是一種包含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態(tài)共同體。它通過積累和引導,創(chuàng)建集體人格。從這個觀點出發(fā),所謂文化也不是多高深的東西,它也存在于我們?nèi)粘5纳町斨校枚Y儀的方式來規(guī)范每個文明圈的受眾,大家不知不覺的被其引導。因此,所謂文化的沖突,底層民眾不是很容易覺察得到,他們只是會覺得對方的飲食或習慣很奇怪而已,并不會上升到文化的角度來思考。并且,對于一些文化交匯的地方,不同文明圈的人也可以很和諧的生活在一起,并不會因為彼此的生活習慣不一致而有所沖突。而現(xiàn)實世界中各個國家之間的矛盾,如中日韓的沖突、以色列和阿拉伯世界的沖突、阿拉伯世界中什葉派和遜尼派的沖突等,很多人會不自覺地將其歸結為歷史原因,其實仔細思考,這其中也可能是存在著不同文明間的沖突,但也正是這種沖突,也使得各個文明能夠互相包容、接納,最終融合成一種新的文明。正如西漢末年入土中原的佛教,佛教剛入中原的時候,作為一種外來文化,也遭過本土文化的極力排斥,歷史上幾次大的佛道論戰(zhàn)足以說明,甚至連當時的政府機構也牽扯進去。(www.3gus.com)但儒釋道互相糾纏了上千年,竟然慢慢都成為中華文明的'一部分,以至于后來許多文人都是儒釋道三修。當然,這與中華文明本身就是一種比較包容的文明密不可分。當代世界,西方的基督教世界和伊斯蘭教世界,都是建立在宗教的基礎上,排他性都比較強,所以雙方的沖突會特別激烈,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我相信雙方會慢慢找到一個平衡點來互相接納、改變。但是面對這兩種文明的夾擊,我們的文化該怎么辦?它有沒有足夠的生命力來包容它們?還是會慢慢被它們消化?這是我們國家的學者現(xiàn)階段要考慮的問題。
當然,通過對比和學習其他文明,我們的文化中多少也存在一些問題。所幸作者提出的一些問題目前也都被大家所漸漸重視,我覺得可預見的未來,這些問題會慢慢解決。但在反觀當前我們社會的時候,作者提出的問題倒很有意思,就是民粹主義和復古主義。所謂復古主義,顧名思義,其實也是有傳統(tǒng)的,中國的文人向來都有厚古非今的傳統(tǒng),但當前確實做得有些過了,所謂厚古,并非是古代的一切都是好的,無論是服飾、語言、禮儀、還是觀點。這種風氣確實會誤導廣大青少年,畢竟社會是向前進的。相對這個而言,另外一個更為嚴重的是民粹主義,所謂民粹主義,我是不了解的。但看作者的說法,也略知一二了。作者說民粹比專制更可怕,因為“專制可以讓人向往民主,而民粹則讓人誤解民主”,看看如今社會上的亂象,確實如此。因為一些人,原本飽含贊揚色彩的“公知”如今都成為貶義詞了,有時候連我也懷疑民主有沒有那么好。
總而言之,這本書給了我許多不同的視野。這本書所講的內(nèi)容,深入淺出,又發(fā)人深省?梢哉f,這本書已經(jīng)讓我對文化有了一個基本的認識。
【余秋雨《何謂文化》讀后感】相關文章:
余秋雨《何謂文化》的讀后感1000字11-02
余秋雨《何謂文化》的讀后感900字09-01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簡介07-21
淺談余秋雨的文化散文07-30
余秋雨文化苦旅好詞08-29
余秋雨文化苦旅原文09-15
文化苦旅余秋雨摘抄11-16
余秋雨《文化苦旅》摘抄08-27
余秋雨《文化苦旅》賞析08-25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哲理故事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