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余秋雨《莫高窟》有感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余秋雨莫高窟讀后感
余秋雨先生的散文是一種典型的文化散文,在我們看慣了標榜散文的精巧靈活之作后,它呈現(xiàn)在我們眼前一道亮麗清新的風景線,如一股罡風勁吹。.它擺脫了沉湎于自我小天地的小家子氣,而表現(xiàn)為一種情懷更為慷慨豪邁的大散文。下面是文學網小編Lynn整理的唐代詩人相關內容資料。(更多唐代詩人內容請關注文學網)
【讀后感】
莫高窟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表達了作者贊美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之情。
全篇通過敘述莫高窟的地理位置和開鑿時間,用散文化的語言概括地介紹了樂樽和尚在三危山對面筑窟造像,發(fā)誓使之成為圣地的宏愿,以及這個宏愿實施的過程。喻示了佛教傳入中國以后,在中國這個特定的歷史環(huán)境中,在歷代學者、藝人、工匠、僧人的吸收、融合、改造中,產生和形成了偉大的中國佛教藝術。描述了莫高窟藝術各個不同歷史時期的特點。作者用藝術史家的眼光和詩人的語言在我們面前展現(xiàn)出莫高窟藝術傲視異邦、吐納百代的獨特魅力。
隨后,點出莫高窟藝術的偉大而獨特的本質特征“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層層累聚”,由于這種歷史的層累性,因而至今仍然轟傳。 同時簡潔而明快地勾勒了遺存在莫高窟的一幅幅生動的壁畫,不僅僅是宗教藝術,而且是歷史的畫卷,是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文化遺產。它們描繪了當時的現(xiàn)實社會,表達了人民的喜怒哀樂,也暴露了統(tǒng)治階級的殘暴和驕奢淫逸,同時顯示出我國古代彩塑匠師們的高度智慧和卓越的創(chuàng)造才能。 通過作者的感受。莫高窟有著層次豐富的景深,它呈現(xiàn)的是多方面的生命,因此,在莫高窟,“聽故事,學藝術,探歷史,尋文化,都未嘗不可”。接著,作者用排比的方法,充滿哲理的詩化的語言來集中表達自己的感受,說明偉大的莫高窟藝術是“歷史的景深和民族心理的景深”的融合,它是超越宗教的宗教,是具有宗教風貌的美,又是美的宗教,作者舉中國國畫大師張大千和甘肅省歌舞團創(chuàng)作的歌舞“飛天”的例子,深刻地、令人信服地深化了這個道理,同時又照應了前文所說的莫高窟藝術“生生不息、吐納百代的獨特秉賦”。最后全文的總結,作者表達了自己意猶未盡、無以忘懷的感情。人離開了敦煌,離開了莫高窟,但心情卻無法平靜。到另一個佛教藝術勝地旅行,仍然罹莫高窟,進一步點出莫高窟藝術給自己帶來的強烈的震撼。作者浮想聯(lián)翩,帶出在世界文學史上有影響的日本作家寫的《敦煌》,德國作家寫的《納爾齊斯與歌爾德蒙》并非文外之筆,而是作者對莫高窟藝術輾轉反側、難以忘情的表達,也是作者對莫高窟藝術在“飛天的后人”生活的土地上繼續(xù)吐納“富有現(xiàn)代精神”藝術的期望。
余秋雨先生的散文是一種典型的文化散文,在我們看慣了標榜散文的精巧靈活之作后,它呈現(xiàn)在我們眼前一道亮麗清新的風景線,如一股罡風勁吹。.它擺脫了沉湎于自我小天地的小家子氣,而表現(xiàn)為一種情懷更為慷慨豪邁的大散文,當然不是篇幅冗長之大,而是體現(xiàn)在一種沉甸甸的歷史感和滄桑感,一種浩然而袞毫不矯情的雍容與大氣,一種俯仰天地古今的內在沖動與感悟,一種涌動著激情與靈性的智慧與思考。余秋雨先生的散文,在豐富的文化聯(lián)想與想象中完成對所表現(xiàn)的對象的理性闡釋,融合了莊子哲學散文的天馬行空,汪洋恣肆的思維與兩漢賦體鋪敘夸飾,華美凝重的修辭方式,從而表現(xiàn)出浸潤了理性精神與內在理趣的詩化特征。落筆如行云流水,舒卷之間靈性激濺,有博雅的文化內涵,筆端飽蘸著深切的民族憂患意識,字里行間充盈著越邁千年的睿智哲思。
【莫高窟 原文節(jié)選】
莫高窟對面,是三危山!渡胶=洝酚,“舜逐三苗子三危”。可見它是華夏文明的早期屏障,早得與神話分不清界線。那場戰(zhàn)斗怎么個打法,現(xiàn)在已很難想象,但浩浩蕩蕩的中原大軍總該是來過的。當時整個地球還人跡稀少,噠噠的馬蹄聲顯得空廓而響亮。讓這么一座三危山來做莫高窟的映壁,氣概之大,人力莫及,只能是造化的安排。
公元366年,一個和尚來到這里。他叫樂樽,戒行清虛,執(zhí)心恬靜,手持一支錫杖,云游四野。到此已是傍晚時分,他想找個地方棲宿。正在峰頭四顧,突然看到奇景:三危山金光燦爛,烈烈揚揚,像有千佛在躍動。是晚霞嗎?不對,晚霞就在西邊,與三危山的金光遙遙對應。
三危金光之謎,后人解釋頗多,在此我不想議論。反正當時的樂樽和尚,剎那間激動萬分。他怔怔地站著,眼前是騰燃的金光,背后是五彩的晚霞,他渾身被照得通紅,手上的錫杖也變得水晶般透明。他怔怔地站著,天地間沒有一點聲息,只有光的流溢,色的籠罩。他有所憬悟,把錫杖插在地上,莊重地跪下身來,朗聲發(fā)愿,從今要廣為化緣,在這里筑窟造像,使它真正成為圣地。和尚發(fā)愿完畢,兩方光焰俱黯,蒼然暮色壓著茫茫沙原。
不久,樂樽和尚的第一個石窟就開工了。他在化緣之時廣為播揚自己的奇遇,遠近信士也就紛紛來朝拜勝景。年長日久,新的洞窟也—一挖出來了。上至王公,下至平民,或者獨筑,或者合資,把自己的信仰和祝祈,全向這座陡坡鑿進。從此,這個山岙的歷史,就離不開工匠斧鑿的叮當聲。
工匠中隱潛著許多真正的藝術家。前代藝術家的遺留,又給后代藝術家以默默的滋養(yǎng)。于是,這個沙漠深處的陡坡,濃濃地吸納了無量度的纔情,空靈靈又脹鼓鼓地站著,變得神秘而又安詳。
從哪一個人口密集的城市到這里,都非常遙遠。在可以想象的將來,還只能是這樣。它因華美而矜持,它因富有而遠藏。它執(zhí)意要讓每一個朝圣者,用長途的艱辛來換取報償。
我來這里時剛過中秋,但朔風已是鋪天蓋地。一路上都見鼻子凍得通紅的外國人在問路,他們不懂中文,只是一迭連聲地喊著:“莫高!莫高!”聲調圓潤,如呼親人。國內游客更是擁擠,傍晚閉館時分,還有一批剛剛趕到的游客,在苦苦央求門衛(wèi),開方便之門。
我在莫高窟一連呆了好幾天。第一天入暮,游客都已走完了,我沿著莫高窟的山腳來回徘徊。試著想把白天觀看的感受在心頭整理一下,很難;只得一次次對著這堵山坡傻想,它究竟是個什么樣的存在?
.............
【余秋雨莫高窟讀后感】相關文章:
余秋雨《莫高窟》全文06-15
余秋雨《莫高窟》原文09-10
余秋雨散文《莫高窟》原文07-10
讀余秋雨《莫高窟》有感350字07-23
余秋雨的主要作品08-13
余秋雨經典美麗情話07-19
關于余秋雨的話10-26
余秋雨作品風格06-27
我眼中的余秋雨08-13
余秋雨最經典的作品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