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余秋雨文章《雪》賞析
這是一篇充滿歷史滄桑感、民族自豪感和理性思辨的散文。
作者寫陽關,不是一般的探幽訪勝,不是單純的詠物抒懷,而是借助陽關這一歷史遺跡來折射中華民族在人類文明史上曾經(jīng)作出的貢獻,來追尋中國古代文人曾經(jīng)經(jīng)歷過的生命體驗。因此,作者筆下的陽關,已經(jīng)超越了陽關本身的意義,從而進入了人生、社會和歷史等更加廣闊的領域之中。
我們可以把全文分為三個層次來理解。
第一層次:從開頭到第三自然段“他們褪色的青衫里,窨藏著什么法術呢?”
文章一開頭,便是一段議論,指出歷史上種種“怪異”但又建黨的現(xiàn)象:當為官的文人“峨冠博帶早已零落成泥之后”,他們“偶爾涂劃的詩文,竟能鐫刻山河,雕鏤人心”。以至無數(shù)的人們會在童年時代使“自選搭建”這此詩文景象,到了成年以后,又會“焦渴地企盼著對詩境實地的踏訪”。為什么古代文人的生命體驗又會成為后代人們的生命體驗呢?作者的感慨到這里戛然而止,留下的是給讀者的思考和耐人尋味的話題,巧妙地承轉(zhuǎn)出下文。
第二層次:從“今天,我沖著王維的那首《渭城曲》,去尋陽關了”到第十一自然段“我憑直覺確信,這便是陽關了”。
作者說自己“沖著王維的那首《渭城曲》”去尋陽關,既是對上文“焦渴地企盼著對詩境實地的踏訪”的照應,又告訴讀者“為童年,為歷史,為許多無法言傳的原因”來追尋生命體驗的目的。作者接下去在讀者面前展現(xiàn)的是沙漠邊陲的一派荒涼、肅殺、空曠的景象。對莽莽沙漠和沙漠雪景描繪,既是寫實的,又是深化了的。從寫實的角度順理成章的帶出墳堆,由此展開了聯(lián)想:“中原慈母的白發(fā),江南春閨的遙望,湖湘稚兒的夜哭。故鄉(xiāng)柳蔭下的決別,將軍圓睜的怒目,獵獵于朔風中的軍旗”,簡潔而形象地概括出一幕幕的歷史景象,而墳堆本身,又是一種民族精神的象征,從中呈現(xiàn)出社會性、人性,作者的歷史滄桑之感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來。第十自然段用的是對比的手法,作者說“堆積如山的二十五史,寫在這個荒原上的篇頁還算是比較光彩的”,“在中原內(nèi)地就不同了……晨鐘暮鼓的音響總是那樣的詭秘和乖戾”。
二十五史是歷代帝王修撰的所謂正史,作者這樣寫,既點出歷代王朝醉生夢死、荒淫奢侈的生活,又襯托了前方將士艱苦守衛(wèi)邊疆的英雄氣概,突出了中華民族戍邊屯墾、抗御外侮的民族精神。
第三層次即余下的部分。這一部分是對陽關遺址的直接憑吊。作者用寒風、葦草、群山、白雪、烽火臺等物象描繪出陽關遠近的荒涼之后,筆鋒一轉(zhuǎn),又回到王維的《渭城曲》,用這首千古絕唱帶出“唐人風范”,盡管行路艱難,但他們不會灑淚悲嘆,告別是經(jīng)常的,步履是放達的?杀氖翘拼皼]有把它的屬于藝術家的自信延續(xù)久遠,“長安的宮殿,只為藝術家們開了一個狹小的邊門”,因此,“陽關的風雪,竟越見凄迷”,最后“陽關坍馳了,坍馳在一個民族的精神疆域中。它終成廢墟,終成荒原”。“民族的精神疆域”和上文“歷史老人凜然肅然,扭過頭去,顫巍巍地重又邁向三皇五帝的宗譜”都是散文筆法,實質(zhì)上,作者在這里抨擊的是封建廣義的保守、腐朽,帖于封建制度的禁錮,輝煌的歷史只是陽光的一現(xiàn),只能停滯在長久而黑暗的歷代帝王的宗譜中。這一層次交織著作者復雜的情感、欣慰和遺憾,透過強烈的歷史滄桑感不時地流露出來,具有一唱三嘆的效果。
這篇散文激情洋溢,作者一路行吟,豐富敏銳的感受和對民族文化的熾熱感情給人以強烈的感染。
【余秋雨文章《雪》賞析】相關文章:
余秋雨《道士塔》賞析09-06
垂釣余秋雨原文及賞析10-08
余秋雨《文化苦旅》賞析08-25
余秋雨散文垂釣原文及賞析10-25
余秋雨《柳侯祠》賞析07-07
余秋雨陽關雪原文及賞析10-16
三峽余秋雨賞析及原文09-07
余秋雨《霜冷長河》簡介及賞析09-14
余秋雨散文《道士塔》原文及賞析10-27
余秋雨《沙原隱泉》賞析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