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高清在线,中文字幕在线电影观看,中文字幕在线看,免费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男攻调教双性男总裁,热热涩热热狠狠色香蕉综合,亚洲精品网站在线观看不卡无广告

《意境》閱讀答案

時間:2024-11-22 13:23:53 閱讀答案 我要投稿

《意境》閱讀答案

  在日常學習、工作生活中,我們都可能會接觸到閱讀答案,閱讀答案是由資深教育者參與擬訂的、對有關閱讀題所做的解答。大家知道什么樣的閱讀答案才是好的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意境》閱讀答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意境》閱讀答案

《意境》閱讀答案1

  山水畫的意境

  李可染

  畫山水,最重要的問題是“意境”,意境是山水畫的靈魂。

  什么是意境?我認為,意境就是景與情的結(jié)合;寫景就是寫情。山水畫不是地理、自然環(huán)境的說明和圖解,不用說,它當然要求包括自然地理的準確性,但更重要的還是表現(xiàn)人對自然的思想感悟,見景生情,景與情要結(jié)合。如果片面追求自然科學的一面,畫花、畫鳥都會成為死的標本,畫風景也缺乏情趣,沒有畫意,自己就不曾感動,當然更感動不了別人。

  在我們的古詩里,往往有很好的意境,雖然關于“人”一句也不寫,但是,通過寫景,卻充分表現(xiàn)了人的思想感情,如李太白《送孟浩然之廣陵》的詩句: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這里包含著朋友惜別的惆悵,使人聯(lián)想到依依送別的情景:帆已經(jīng)遠了,消失了,送別的人還遙望著江水,好像心都隨著帆和流水去了……情寓于景。這四句詩,沒有一句寫作者的感情如何,尤其是后兩句,完全描寫自然的景色;然而就在這兩句里,使人深深體會到詩人的深厚的友情。

  毛主席的詩句,意境是很深的。如《十六字令三首》,每一首都是寫景,每一字都是說山,但每一首、每一字又都充分表達了人的思想感情。三首詞分別體現(xiàn)了山的崇高、氣勢和力量,這里并沒有直接描寫人,實際上都有力地歌頌了人,歌頌了人的英雄氣概。古人說“緣物寄情”,寫景就是寫情。詩畫有意境,就有了靈魂。

  怎樣才能獲得意境呢?我以為要深刻認識對象,要有強烈、真摯的思想感情。

  意境的產(chǎn)生,有賴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產(chǎn)生,又與對客觀事物認識的深度有關。要深入全面地認識對象,必須身臨其境,長期觀察。例如,齊白石畫蝦,就是在長期觀察中,在不斷表現(xiàn)的過程中,對蝦的認識才逐漸深入了,也只有當對事物的認識全面了,做到“全馬在胸”“胸有成竹”“白紙對青天”“造化在手”的程度,才能把握對象的精神實質(zhì),賦予對象以生命。我們不能設想齊白石畫蝦,在看一眼、畫一筆的情況下能畫出今天這樣的作品來;而是對蝦的精神狀態(tài)熟悉極了,蝦才在畫家的筆下活起來的。對客觀對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就一定畫不出好畫。

  寫景是為了要寫情,這一點,在中國優(yōu)秀詩人和畫家心里一直是很明確的。無論寫詩、作畫,都要求站得高于現(xiàn)實,這樣來觀察、認識現(xiàn)實,才可能全面深入。例如毛主席的《沁園春雪》開頭幾句“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就充分體現(xiàn)了詩人胸懷和思想的高度境界。

  中國畫不強調(diào)“光”,這并非不科學,而是注重表現(xiàn)長期觀察的結(jié)果。拿畫松樹來說,以中國畫家看來,如沒有特殊的時間要求(如朝霞暮靄等),早晨8點鐘或中午12點,都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表現(xiàn)松樹的精神實質(zhì)。像五代畫家荊浩在太行山上描寫松樹,朝朝暮暮長期觀察,畫松“凡數(shù)萬本,始得其真”。過去見一位作者出外寫生,兩個禮拜就畫了一百多張,這當然只能浮光掠影,不可能深刻認識對象,更不可能創(chuàng)造意境。如果一位畫家真正力求表現(xiàn)對象的精神實質(zhì),那么一棵樹,就可以唱一出重頭戲。記得蘇州有四棵古老的柏樹,名叫“清”“奇”“古”“怪”。經(jīng)歷過風暴、雷擊,有一棵大樹已橫倒在地下,像一條巨龍似的,但是枝葉茂盛,生命力強,使人感覺很年輕的樣子。經(jīng)過兩千多年,不斷與自然搏斗,古老的枝干堅如鐵石,而又重生出千枝萬葉,使人感覺到它的氣勢和宇宙的力量。一棵樹、一座山,觀其精神實質(zhì),經(jīng)過畫家思想感情的夸張渲染,意境會更鮮明;木然地畫畫,是畫不出好畫的。每一處風景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特色,如同人的性格差異一樣。四川人說:“峨眉天下秀,夔門天下險,劍閣天下雄,青城天下幽!边@話是有道理的。我們看頤和園風景,則是富麗堂皇,給人金碧輝煌的印象。一個山水畫家,對所描繪的'景物,一定要有強烈、真摯、樸素的感情,說假話不行。有的畫家,沒有深刻感受,沒有表現(xiàn)自己親身感受的強烈欲望,總是重復別人的,就談不到意境的獨創(chuàng)性。

  肯定地說,畫畫要有意境,否則力量無處使,但是有了意境不夠,還要有意匠;為了傳達思想感情,要千方百計想辦法。意匠即表現(xiàn)方法、表現(xiàn)手段的設計,簡單地說,就是加工手段。齊白石有一印章“老齊手段”,說明他的畫是很講究意匠的。

  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畫的兩個關鍵,有了意境,沒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杜甫說“意匠慘淡經(jīng)營中”,又說“語不驚人死不休”。詩人、畫家為了把自己的感受傳達給別人,一定要苦心經(jīng)營意匠,才能找到打動人心的藝術語言。

  1.請將本文的中心論點寫在下面橫線上。

  2.請你認真閱讀全文,說說什么是意境?怎么才能獲得意境?

  3.本文在探討山水畫的意境時,第③④段卻以李太白和毛主席的詩詞作為論據(jù),是否脫離文章主旨?該論據(jù)在論述山水畫的意境上有何作用和表達效果?

  4.本文主要使用了哪些論證方法?請你列舉其中2種方法用具體例子進行說明。

  【答案】

  1.意境是山水畫的靈魂,意境的營造需要深刻認識對象,要有強烈、真摯的思想感情。

  2.①意境就是景與情的結(jié)合;寫景就是寫情。②要深刻認識客觀對象,作者要身臨其境、長期觀察;要有強烈真摯的情感和表達這種情感的強烈愿望。

  3.沒有脫離文章主旨。列舉李太白的例子論證了通過寫景,充分表現(xiàn)了人的思想感情的觀點;列舉毛主席的《十六字令三首》,進一步說明“寫景就是寫情。詩畫有意境,就有了靈魂”這一觀點,真實有力地論證了論點,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

  4.本文主要使用了舉例論證和道理論證的論證方法。列舉齊白石畫蝦的例子,其目的是為了說明意境的產(chǎn)生有賴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則有賴于長期的觀察;真實有力地證明只有身臨其境,長期觀察,才會對事物有深刻的認識的觀點,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引用杜甫的話,說明了意境和意匠是相互補充的,具有權(quán)威性和科學性,使論證更具說服力。

《意境》閱讀答案2

  王祥夫《意境之美》高三議論文閱讀題及答案

  說到意境,我以為,意境是現(xiàn)實生活重壓下可以讓人們的心靈暫時得到撫慰的一劑良藥。人們旅游,或寄情于山水,或暫駐風雪,或賞花問月,為的就是要遠離人際關系如葛藤一般糾纏在一起的現(xiàn)實生活。董其昌的山水特別高遠清澹,一筆一筆安詳寧靜,這種意境,說是他心上筆下的追求,還不如說他對于動蕩不安動輒便可罹禍的官場生涯緊張心情的互補。以董其昌那樣的身份,以他那樣的身份派生出的那樣的心情,不難理解他為什么追求這樣寧靜的意境,是有意要與現(xiàn)實生活拉開距離,既是一種休息又是一種撫慰!這就是藝術的真正妙諦所在。有唐一代,安史之亂那一段,草木厭兵民不聊生,倒出現(xiàn)了許多意境優(yōu)美的田園詩,為什么會這樣?那幾乎是民眾們的集體向往,是詩人對民眾的一種大撫慰!而在盛唐時期,歌舞升平,“小邑猶藏萬斛金”,卻產(chǎn)生了以建功立業(yè)思想為基礎的邊塞詩,邊塞詩的苦寒意境是人們所不樂意經(jīng)歷的,但因為它與人們當時的現(xiàn)實生活拉開了距離,既變成了一種審美,又被人們樂于稱道!藝術的妙諦就是要與生活拉開距離,如果生活是什么樣藝術便是什么樣,那我們還要藝術做什么?意境是理想化了的,是人類精神的休息場所。

  國畫的意境之美,是畫面給人們提供更多聯(lián)想的可能,是由此即彼。藝術必須要由此即彼,如果藝術不能完成這一個飛越便不是藝術,只不過是說明文,或是——看圖說字。文學中的意境之美也如此,文字要在讀者的腦海里變成海市蜃樓般的畫面,如《簡愛》,你似乎都能感覺到主人公生活的環(huán)境,感覺到那種陰冷和潮氣。說到營造國畫的意境,不是畫家自己在那里營造,畫家只不過提供了某種可能,只是通過筆墨對看官們的.生活經(jīng)驗做了指點和引導,然后由看官去營造,意境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意境的標準不會隨時代產(chǎn)生多大的變化,尤其是中國畫。石濤說“筆墨當隨時代”,這只是某些人的事,就國畫時言,你也可以筆墨不必隨時代,你可以死死固守傳統(tǒng),固守本身便是一種美,是一種精神!中國畫技法形成于農(nóng)耕時代,你要它隨時代發(fā)展,現(xiàn)在是什么時代?工業(yè)時代好像都已經(jīng)是過去的事,你來畫宇宙飛船或手機電腦不是不可以,但也同樣需有意境。關于國畫意境,沒有什么評判標準,也不必立這個標準,說到筆墨,卻有標準,那就是筆墨一定要變化豐富而狀物精微。于似與不似之間要給看官盡量留有廣大的想象余地,讓人們于現(xiàn)實生活中看到現(xiàn)實生活中并不存在的美,我以為那便是意境。

  真正的畫家永遠不可能是現(xiàn)實主義者,他們只可能是理想境界的營造者,意境便是他們的極樂!

 。ㄟx自《光明日報》)

  1.下列對于文中“意境”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在現(xiàn)實的重壓之下,意境可以幫助人們暫時得到心靈的撫慰,這里作者關于意境的觀點,與通常所說人們認為的意境是有所不同的。

  B. 董其昌的山水所體現(xiàn)出的意境,不僅是他心與筆追求的真實寫照,而且體現(xiàn)了他對官場生活動輒就說罹禍的深刻認識,是他寧靜心情的反映。

  C.作者認為藝術的真諦就是追求寧靜的意境,就是要有意與現(xiàn)實生活拉開距離,這是一種休息,也是一種撫慰。

  D. 由于與當時的現(xiàn)實生活拉開了距離,唐代邊塞詩就有了意境,成了理想化的藝術,被人們推崇。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唐代由于安史之亂,民不聊生,卻出現(xiàn)了田園詩,根本原因是:民眾們都向往田園生活,詩人們?yōu)榱税参坷习傩杖?chuàng)作。

  B.藝術的妙諦是與生活拉開距離,因為藝術與人們的生活拉開了距離,藝術創(chuàng)造的意境是人類精神的休息場所。

  C.畫畫給人更多提供可能的聯(lián)想,就是由這個事物到另一個事物的聯(lián)想,是圖畫的藝術之美,也是藝術之為藝術的原因。

  D.圖畫營造意境,只不過畫家為看官欣賞提供了某種可能,只借助筆墨為看官的生活經(jīng)驗做了指點和引導,看官可以自己去營造意境。

  3. 根據(jù)原文內(nèi)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中關于意境的說法顯然是與文學上通常的說法是有區(qū)別的,作者意在強調(diào)意境的主觀性,也強調(diào)了意境的精神撫慰力量。

  B.文學中的意境之美,關鍵在于作者以文字來讓讀者通過更多的聯(lián)想,進而頭腦中浮現(xiàn)出海市蜃樓般的幻景,比如讀名著《簡愛》,讀者似乎都能感覺到主人公生活的環(huán)境。

  C.關于國畫意境的標準不會隨時代有多大變化,畫者也可以不必隨時代,可以死死固守傳統(tǒng),而固守本身便是一種美,是一種精神!。

  D.評判國畫意境沒有標準,也不必立這個標準。意境是盡可能留給觀眾很大想象,讓人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看到現(xiàn)實生活中并不存在的事物。

  參考答案:

  1.B(屬于強加關系。因為原文中強調(diào)說董其昌的山水是“對于動蕩不安動輒便可罹禍的官場生涯緊張心情的互補”,不是遞進關系,是否定前者而肯定后者。)

  2.A(將或然說成必然。原文有“幾乎”二字,說明不是所有民眾向往田園生活,只能說是絕大多數(shù)民眾向往田園生活。)

  3.D(擴大了范圍。原文說意境讓人們看到現(xiàn)實中并不存在的“美”,而不是“事物”。)

《意境》閱讀答案3

  詩的意境

  周振甫

  意境一詞的提出在唐朝。日僧遍照金剛在《文境秘府論》里介紹唐朝的詩論,在《南卷·論文意》里有“夫作文章,但多立意”“思若不來,即須放情卻寬之,令境生。然后以境照之,思則便來,來即作文”。這里所說的“意”,同“情”結(jié)合,即情意。所說的“境”,即境界,即把感情色彩著在景物上!耙跃痴罩,即在境界上產(chǎn)生詩意,就可創(chuàng)作了。托名王昌齡的《詩格》說:“詩有三境:一曰物境,欲為山水詩,則張泉石云峰之境,極麗絕秀者,神之于心,處身于境,視境于心,瑩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娛樂愁怨,皆張于意而處于身,然后馳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張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則得其真矣!边@里的三境就是意境,只是把偏重于寫山水的稱為物境,偏重于抒情的稱為情境,偏重于言志的稱為意境。這里講的物境,主要講山水詩,要寫出泉石云峰之美,這種美的觀點在詩人的心里,詩人一定要處身于泉石云峰中,掌握了泉石云峰之美,看得透徹,了然于心,所以能夠描繪出泉石云峰的形象。所謂物境,主要有兩點:一要看到山水的“極麗絕秀”,即山水之美;二要“形似”,描繪出山水的形象來。因為寫出了詩人的美學觀點,是形象和美的結(jié)合,所以構(gòu)成意境。情境、意境同物境的分別,只是情境寫出了“娛樂愁怨”,意境寫出了“意志”,把情意跟景物結(jié)合,就成了情境和意境了。其實這三者都是情景和境界的'結(jié)合,情和意也往往結(jié)合著,抒情里有意,達意里有情,寫山水里也往往有情意,所以這三境都是意境。

  劉勰《文心雕龍·物色》里說:“是以詩人感物,聯(lián)類不窮。流連萬象之際,沉吟視聽之區(qū)!痹娙耸艿酵饨缇拔锔杏|,這種景物互相連接著,是無窮的,所以稱為萬象,只要在視聽的范圍里所接觸到的,著上感情色彩,產(chǎn)生詩意,都可構(gòu)成創(chuàng)作。流連指在欣賞景物時,不忍離去,這里就產(chǎn)生感情,給景物著上感情色彩,沉吟就在進入創(chuàng)作了。又說:“寫氣圖貌,既隨物以宛轉(zhuǎn);屬采附聲,亦與心而徘徊!薄皥D貌”是描繪形象,是寫景;“與心”是表達情意,是抒情。這兩者結(jié)合,就做到情景交融,構(gòu)成意境了,即情意同境界結(jié)合了!皩憵狻笔敲鑼憵夂,“屬采”是運用辭采,也是為寫境界用的。

  《人間詞話》說:“‘紅杏枝頭春意鬧’,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破圃聛砘ㄅ啊弧侄辰缛!边@里提出境界出不出的問題,也就是哪些詩有境界,哪些詩沒有境界。一個“鬧”字把詩人心

  頭感到的蓬勃春意寫出來了,一個“弄”字把詩人欣賞月下花枝在輕風中舞動的美寫出來了。這些是詩人的獨特感受,寫出了這種獨特感受,不論是情景交融,詩人把他的感情色彩著到景物上去也好,詩人寫出了景物本身所具有的情態(tài)也好,都是有意境的。

  (有刪改)

  1.下列各項中,引用詩句不屬于原文所論意境的一項是(3分)

  A. “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屈原《九歌·湘夫人》)詩句表現(xiàn)湘女對丈夫的思念之情,“裊裊”既描寫秋風的柔弱細長,又表現(xiàn)了湘女情思的婉轉(zhuǎn)波動。

  B. “金谷園中柳,春來似舞腰!保ɡ钜妗堵鍢颉罚┰姼枋惆l(fā)了好景不常、繁華消歇的歷史盛衰的感慨,“舞腰”既寫了柳枝迎風飄舞的狀態(tài),也側(cè)面暗示了當年歌女翩翩起舞的情景。

  C.“氓之蚩蚩,抱布貿(mào)絲!保ā对娊(jīng)·衛(wèi)風·氓》)詩句寫氓當年去看望主人公時的狀態(tài),“蚩蚩”表現(xiàn)了氓當年忠厚的樣子。

  D.“空啼血,子規(guī)聲外,曉風殘月!保ㄏ蜃又N《秦樓月》)詩歌表達了國破家亡的憤恨和悲涼,“啼血”既寫了子規(guī)在殘月中的悲涼叫聲,也表現(xiàn)了詩人國破家亡的悲哀之情。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3分)

  A.署名為王昌齡的《詩格》認為,詩歌可分為三境(即物境、情境、意境),但在目前還沒有被學界認可。

  B.意境一詞在唐朝出現(xiàn),是日本僧人遍照金剛在介紹唐詩的詩論中提出的,這里的“意境”指情意和境界。

  C.劉勰認為詩人受到外界景物感觸,這種景物只要在視聽范圍中可接觸到,附著上情感,產(chǎn)生詩意,都可構(gòu)成創(chuàng)作。

  D.意境指情意同境界結(jié)合,要求詩人把自己的情感色彩附著在景物上,或在詩中寫出景物本身具有的情態(tài)。

  3.根據(jù)原文內(nèi)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人間詞話》舉“紅杏枝頭春意鬧”“云破月來花弄影”中“鬧”“弄”二字例子,主要是說明詩歌要寫出詩人內(nèi)心的獨特感受。

  B.作者認為《詩格》中提到的詩歌三境究其本質(zhì)都是意境,因為三者都是抒情里有意,達意里有情,都是情景和境界的結(jié)合。

  C.劉勰在《文心雕龍· 物色》中提到的“寫氣”“屬采”是指描寫對象和手法的問題,“寫氣”指描寫氣候,“屬采”是運用辭采。

  D.《詩格》中提到的物境主要指山水詩,寫這種詩首先要胸中有山水之美,然后觀察山水,最后描繪出泉石云峰的形象。

  1、C(文中有“‘圖貌’是描繪形象,是寫景;‘與心’是表達情意,是抒情。這兩者結(jié)合……構(gòu)成意境了”,即詩中的詞、句,既描寫形象,又表達情感,二者合起來就構(gòu)成意境。C項,只描寫形象,沒有表達情感,因此沒有構(gòu)成意境。)

  2、A(“目前還沒有被學界認可”指代的內(nèi)容不明確。選項中的“沒有被學界認可”指代的內(nèi)容有兩個方面:一是《詩格》署名王昌齡的事,二是《詩格》把詩歌分為三境的事。從原文中的“托名”可以看出,不被認可的是署名問題,不是把詩歌分為三種境界的問題。)

  3、D(曲解文意!笆紫取缓蟆卞e誤。文中“這種美的觀點在詩人的心里”的意思是詩人通過觀察山水得到美的感受,然后寫詩;不是詩人胸中先有這種美,然后觀察山水中哪些符合這種美。

《意境》閱讀答案4

  很多人說: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情景交融。其實這種解釋應該是從近代開始的。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所使用的意境或境界,他的解釋就是情景交融。但是在中國傳統(tǒng)美學中,情景交融所規(guī)定的是意象,而不是意境。

  中國傳統(tǒng)美學認為藝術的本體就是意象,任何藝術作品都要創(chuàng)造意象,都應該情景交融,而意境則不是任何藝術作品都具有的。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般規(guī)定性之外,還有自己的特殊規(guī)定性,意境的內(nèi)涵大于意象,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那么意境的特殊規(guī)定性是什么呢?唐代劉禹錫有句話:境生于象外。境是對于在時間和空間上有限的象的突破,只有這種象外之境才能體現(xiàn)作為宇宙的本體和生命的道。

  從審美活動的角度看,所謂意境,就是超越具體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場景,進入無限的時間和空間,從而對整個人生、歷史、宇宙獲得一種哲理性的感受和領悟。西方古代藝術家,他們給自己提出的任務是要再現(xiàn)一個具體的物象,所以他們,比如古希臘雕塑家追求美,就把人體刻畫得非常逼真、非常完美。

  而中國藝術家不是局限于刻畫單個的人體或物體,把這個有限的對象刻畫得很逼真、很完美。相反,他們追求一種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中國園林藝術在審美上的最大特點也是有意境。中國古典園林中的樓、臺、亭、閣,它們的審美價值主要不在于這些建筑本身,而是如同王羲之《蘭亭集序》所說,在于可使人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

  我們生活的世界是一個有意味的世界。陶淵明有兩句詩說得好: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藝術就是要去尋找、發(fā)現(xiàn)、體驗生活中的這種意味。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藝術作品在這一點的`區(qū)別,就在于它不僅揭示了生活中某一個具體事物或具體事件的意味,而且超越了具體的事物和事件,從一個角度揭示了整個人生的意味。所以,不是任何藝術作品都有意境,也不是任何好的藝術作品都有深遠的意境。

  清代王夫之就比較過杜甫的詩和王維的詩。他認為杜甫詩的特點是即物深致,無細不章,有人寫詩就是怕寫不逼真,杜甫則太逼真了。二王維詩則能取之象外,所以他說杜甫是工,王維是妙。

  中國藝術的這種意境,它給人的美感,實際上包含了一種人生感、歷史感?档略(jīng)說過,有一種美的東西,人們接觸到它的時候,往往感到一種惆悵。意境就是如此,這是一種最高的美感。當然這不等于說西方藝術沒有意境,西方藝術中也有這樣的作品,例如俄羅斯民歌《伏爾加船夫曲》,它不僅唱出了俄羅斯民族的苦難,而且唱出了人類共同的苦難,所以它引起了全世界聽眾的共鳴。(摘編自葉朗《說意鏡》)

  1.下列關于意境和意象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把意境的內(nèi)涵解釋為情景交融,可以從近代開始人們就把意境和意象混為一談了。

  B.中國傳統(tǒng)美學認為藝術的本體就是意象,所有藝術作品都要情景交融,創(chuàng)造意象,因而并不是任何藝術作品都能夠具有意境的。

  C.所謂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意味著有意境的藝術作品跟有意象的藝術作品比較起來,在數(shù)量上總是處于劣勢。[來源:Z。xx。k.com]

  D.道是宇宙的本體和生命。意象在時間和空間上都有十分有限,而意境是對有限的意象的突破,所以意境能夠體現(xiàn)道。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西方古代藝術家的旨趣是要在作品中重現(xiàn)世界上的具體物象,所以古希臘雕塑家認為把人體刻畫得極其逼真、十分漂亮才是美。

  B.中國古代藝術和西方古代藝術不同,中國藝術家要突破有限的對象,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意境中,抒發(fā)他們一種哲理性的感受和領悟。

  C.陶淵明的兩句詩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表明他已經(jīng)認識到身處有意味的世界,并且正處在辨析、體驗這種意味之中。

  D.俄羅斯民歌《伏爾加船夫曲》之所以能夠引起全世界聽眾的共鳴,是因為它唱出了人們對于社會和人生的深刻體驗和感受。

  3.根據(jù)原文內(nèi)容,下列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中國園林的審美價值,在于讓人通過它們感受到更大空間的美,所以游覽者往往能夠產(chǎn)生一種對于整個人生或歷史的感受和領悟。

  B.從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藝術作品有區(qū)別這一點來看,生活中的具體事務與具體事件往往有兩種意味,而其中涉及整 個人生的意味才是最美的。

  C.王夫之說杜甫是工王維是妙,他顯然是根據(jù) 中國傳統(tǒng)美學來評價杜甫和王維的,如果讓西方藝術家來評判,結(jié)論可能恰恰相反。

  D.康德所說的一種惆悵,表明他作為西方人也感覺到了一種與意象有很大不同的美的東西。這種東西其實就是中國人所說的意境。

  答案:

  1、答案:B

  解析:原文說任何藝術作品都要創(chuàng)造意象,都應該情景交融,因而所有藝術作品都要情景交融錯。

  2、答案:A

  解析:西方古代藝術家給自己提出的任務是要再現(xiàn)一個具體的物象。

  3、答案:C

  解析:如果讓西方藝術家來評判,結(jié)論可能恰恰相反文中無據(jù),可參考D項。

《意境》閱讀答案5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8題。

 、僭鯓硬拍塬@得意境呢?我以為要深刻認識對象,要有強烈、真摯的思想感情。

 、谝饩车漠a(chǎn)生,有賴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產(chǎn)生,又與對客觀事物認識的深度有關。要深入全面地認識對象,必須身臨其境,長期觀察。例如,齊白石畫蝦,就是在長期觀察中,在不斷表現(xiàn)的過程中,對蝦的認識才逐漸深入了,也只有當對事物的認識全面了,做到“全馬在胸”“胸有成竹”“白紙對青天”“造化在手”的程度,才能把握對象的精神實質(zhì),賦予對象以生命。我們不能設想齊白石畫蝦,在看一眼、畫一筆的情況下能畫出今天這樣的作品來;而是對蝦的精神狀態(tài)熟悉極了,蝦才在畫家的筆下活起來的。對客觀對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就一定畫不出好畫。

  ③寫景是為了要寫情,這一點,在中國優(yōu)秀詩人和畫家心里一直是很明確的'。無論寫詩、作畫,都要求站得高于現(xiàn)實,這樣來觀察、認識現(xiàn)實,才可能全面深入。例如毛主席的《沁園春·雪》開頭幾句“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就充分體現(xiàn)了詩人胸懷和思想的崇高境界。

 、苤袊嫴粡娬{(diào)“光”,這并非不科學,而是注重表現(xiàn)長期觀察的結(jié)果。拿畫松樹來說,以中國畫家看來,如沒有特殊的時間要求(如朝霞暮靄等),早晨8點鐘或中午12點,都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表現(xiàn)松樹的精神實質(zhì)。像五代畫家荊浩在太行山上描寫松樹,朝朝暮暮長期觀察,畫松“凡數(shù)萬本,始得其真”。過去見一位作者出外寫生,兩個禮拜就畫了一百多張,這當然只能浮光掠影,不可能深刻認識對象,更不可能創(chuàng)造意境。如果一位畫家真正力求表現(xiàn)對象的精神實質(zhì),那么一棵樹,就可以唱一出重頭戲。記得蘇州有四棵古老的柏樹,名叫“清”“奇”“古”“怪”,經(jīng)歷過風暴、雷擊,有一棵大樹已橫倒在地下,像一條巨龍似的,但是枝葉茂盛,生命力強,使人感覺很年輕的樣子。經(jīng)過兩千多年,不斷與自然搏斗,古老的枝干堅如鐵石,而又重生出千枝萬葉,使人感覺到它的氣勢和宇宙的力量。一棵樹、一座山,觀其精神實質(zhì),經(jīng)過畫家思想感情的夸張渲染,意境會更鮮明;木然地畫畫,是畫不出好畫的。每一處風景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特色,如同人的性格差異一樣。四川人說:“峨眉天下秀,夔門天下險,劍閣天下雄,青城天下幽!边@話是有道理的。我們看頤和園風景,則是富麗堂皇,給人金碧輝煌的印象。一個山水畫家,對所描繪的景物,一定要有強烈、真摯、樸素的感情,說假話不行。有的畫家,沒有深刻感受,沒有表現(xiàn)自己親身感受的強烈欲望,總是重復別人的,就談不到意境的獨創(chuàng)性。

  ⑤肯定地說,畫畫要有意境,否則力量無處使,但是有了意境不夠,還要有意匠;為了傳達思想感情,要千方百計想辦法。意匠即表現(xiàn)方法、表現(xiàn)手段的設計,簡單地說,就是加工手段。齊白石有一印章“老齊手段”,說明他的畫是很講究意匠的。

  5、以下論述不符合原文內(nèi)容的一項是()

  A、意境就是景與情的結(jié)合,畫家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繪表現(xiàn)深厚的思想情感,山水畫如果沒有了意境,也就沒有了靈魂。

  B、齊白石對蝦的精神狀態(tài)熟悉極了,蝦才在他的筆下活起來,可見,畫家對客觀對象的認識、感悟越是深刻,畫出的畫越是傳神。

  C、山水畫畫家不僅注重表現(xiàn)“光”,而且注重準確表現(xiàn)景物的精神實質(zhì),賦予對象以生命,木然地畫畫,客觀景物就會成了標本。

  D、山水畫創(chuàng)作中,畫家表達自己親身感受的愿望越是強烈,對所描繪的景物的思想感情越是真摯、樸實,意境也就越是鮮明。

  6、第①段以問句開頭,有什么好處?

  7、試簡要分析“對客觀對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就一定畫不出好畫”這句話的表達效果。

  8、“有的畫家,沒有深刻感受,沒有表現(xiàn)自己親身感受的強烈欲望,總是重復別人的,就談不到意境的獨創(chuàng)性”,這句話是否可以刪去?為什么?

  答案:

  5、C C項,山水畫畫家并不注重表現(xiàn)“光”。

  6、①點明了下文談論的問題;②引起讀者注意,引發(fā)讀者思考。

  7、運用否定句,突出強調(diào)對客觀事物熟悉,才是畫好畫的條件,語氣肯定,不容置疑。

  8、不能。因為這一句從反面進行論證,說明強烈、真摯、樸素的感情對于畫家創(chuàng)造意境的重要性,是對上文的補充,使論證更全面。

《意境》閱讀答案6

  舞——中國藝術意境結(jié)構(gòu)的特點

  宗白華

  藝術家經(jīng)過“寫實”、“傳神”到“妙悟”境地,由于妙悟,他們“透過鴻濛之理,堪留百代之奇”。這個使命是夠偉大的!

  那么藝術意境之表現(xiàn)于作品,就是透過秩序的網(wǎng)幕,使鴻濛之理閃閃發(fā)光。這秩序的網(wǎng)幕是由各個藝術家的構(gòu)思組織線、點、光、色、形體、聲音或文字成為有機諧和的藝術形式,以表出意境。

  因為這意境是藝術的獨創(chuàng),是從他最深的“心源”和“造化”接觸時突然的領悟和震動中誕生的,它不是一味客觀的描繪,像一照相機的攝影。所以藝術家要能拿特創(chuàng)的“秩序的網(wǎng)幕”來把住那真理的閃光。音樂和建筑的秩序結(jié)構(gòu),尤能直接地啟示宇宙真體的內(nèi)部和諧與節(jié)奏,所以一切藝術趨向音樂的狀態(tài)、建筑的構(gòu)思。

  然而,尤其是“舞”,這最高度的韻律、節(jié)奏、秩序、理性,同時是最高度的生命、旋動、力、熱情,它不僅是一切藝術表現(xiàn)的究竟狀態(tài),且是宇宙創(chuàng)化過程的象征。藝術家在這時失落自己于造化的核心,沉冥入神,“窮元妙于意表,合神變乎天機”(唐代大批評家張彥遠論畫語)!笆怯姓嬖祝c之浮沉”(司空圖《詩品》語),從深不可測的玄冥的體驗中升化而出,行神如空,行氣如虹。在這時只有“舞”,這最緊密的律法和最熱烈的`旋動,能使這深不可測的玄冥的境界具象化、肉身化。

  在這舞中,嚴謹如建筑的秩序流動而為音樂,浩蕩奔馳的生命收斂而為韻律。藝術表演著宇宙的創(chuàng)化。所以唐代大書家張旭見公孫大娘劍器舞而悟筆法,大畫家吳道子請裴將軍舞劍以助壯氣說:“庶因猛厲以通幽冥!”郭若虛的《圖畫見聞志》上說:

  唐開元中,將軍裴旻居喪,詣吳道子,請于東都天宮寺畫神鬼數(shù)壁,以資冥助。道子答曰:“吾畫筆久廢,若將軍有意,為吾纏結(jié),舞劍一曲,庶因猛厲,以通幽冥!”旻于是脫去縗服,若常時裝束,走馬如飛,左旋右轉(zhuǎn),擲劍入云,高數(shù)十丈,若電光下射。旻引手執(zhí)鞘承之,劍透室而入。觀者數(shù)千人,無不驚栗。道子于是援毫圖壁,颯然風起,為天下之壯觀。道子平生繪事,得意無出于此。

  詩人杜甫形容詩的最高境界說:“精微穿溟滓,飛動摧霹靂!(《夜聽許十一誦詩愛而有作》)前句是寫沉冥中的探索,透進造化的精微的機緘,后句是指著大氣盤旋的創(chuàng)造,具象而成飛舞。深沉的靜照是飛動的活力的源泉。反過來說,也只有活躍的具體的生命舞姿、音樂的韻律、藝術的形象,才能使靜照中的“道”具象化、肉身化。德國詩人侯德林(Hoerdelin)有兩句詩含義極深:

  誰沉冥到

  那無邊無際的“深”,

  將熱愛著

  這最生動的“生”。

  他這話使我們突然省悟中國哲學境界和藝術境界的特點。中國哲學就是就“生命本身”體悟“道”的節(jié)奏!暗馈本呦笥谏睢⒍Y樂制度。道尤表象于“藝”。燦爛的“藝”賦予“道”以形象和生命,“道”給予“藝”以深度和靈魂。

 。ㄟx自宗白華《美學散步》,有改動)

  15.下列關于原文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藝術家經(jīng)過“寫實”、“傳神”到“妙悟”境地,他們的使命的偉大之處在于他們能“透過鴻濛之理,堪留百代之奇”。

  B.意境是藝術的獨創(chuàng),是從藝術家最深的“心源”和“造化”接觸時突然的領悟和震動中誕生的,像一照相機的攝影那樣進行描繪。

  C.一切藝術趨向音樂的狀態(tài),建筑的構(gòu)思,是因為音樂和建筑的秩序結(jié)構(gòu),尤能直接地啟示宇宙真體的內(nèi)部和諧與節(jié)奏。

  D.舞不僅是一切藝術表現(xiàn)的究竟狀態(tài),且是宇宙創(chuàng)化過程的象征。藝術家在這時失落自己于造化的核心,沉冥入神。

  16.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文章在論證意境是藝術的獨創(chuàng)時,使用了比喻論證。

  B.文章舉音樂和建筑的秩序結(jié)構(gòu),來證明藝術趨向音樂的狀態(tài),建筑的構(gòu)思。

  C.文章從藝術家的使命、意境的創(chuàng)造、意境的特點等方面進行論證,思路清晰。

  D.文章引用侯德林的詩來論證中國哲學境界和藝術境界的關系。

  17.德國詩人侯德林的詩中“深”和“生”有何含義?它們之間有何關系?(6分)

  答案:

  15.(3分)B(“像一照相機的攝影那樣進行描繪”錯)

  16.(3分)D(應該是論證中國藝術境界的特點)

  17.(6分)含義:“深”指“道”,即藝術構(gòu)思;(2分)“生”指“藝”,即藝術形式。(2分)(只答“道”或“藝”,得1分)

  關系:“生”可以生動地表現(xiàn)“深”,讓“深”易于接受,淵源流長。(2分)

《意境》閱讀答案7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題。(12分)

  意境是中國古典美學的重要范疇。在西方文論里恐怕還難以找到一個與它相當?shù)母拍詈托g語。人或以為“意境”一詞創(chuàng)自王國維,其實不然。早在王國維提倡意境說之前,已經(jīng)有人使用意境一詞,并對詩歌的意境作過論述。研究意境固然不能拋開王國維的意境說,但也不可為它所困。從中國古典詩歌的創(chuàng)作實踐出發(fā),聯(lián)系古代文藝理論,我們可以在廣闊的范圍內(nèi)總結(jié)古代詩人創(chuàng)造意境的藝術經(jīng)驗,探索古典詩歌表現(xiàn)意境的藝術規(guī)律,為今天的詩歌創(chuàng)作和詩歌評論提供有益的借鑒。

  意境是指詩人的主觀情意與客觀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讀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但是,所謂主觀情意與客觀物境的交融,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情景交融或意境相加。情景交融,這四個字本沒有什么不好,也許因為用濫了,反給人以膚淺的感覺。我所說的“主觀情意”,不只是“情”,而是包括了思想、感情、志趣、個性等許多因素。所以我有時索性用“情志”這個提法。我所謂“物境”也不等于“景”, “景”只是“物境”的一種,這是常識:無須贅言。至于意境相加則是一種很膚淺的說法,任何一部辭典,也不會把“交融”解釋為“相加”。意與境交融之后所生成的這個“意境”是一個新的生命,不明白這一點,就很難討論關于意境的其他問題了。

  這里還有一個境和象的關系問題。劉禹錫所謂“境生于象外”常被人引用和發(fā)揮。然而,只要從中國古典詩歌的實際出發(fā)(而不是作概念的演繹),聯(lián)系自己欣賞詩歌的心理活動來考察這個問題,就不難發(fā)現(xiàn),境和象的關系并不這樣簡單,對劉禹錫這句話的發(fā)揮也未必符合他的原意。若論境與象的關系,首先應當承認境生于象,沒有象就沒有境。劉禹錫雖然說“境生于象外”,但也不否認這一點。細讀其《董氏武陵集紀》全文,其中有一段話稱贊董鋌的詩:“心源為爐,筆端為炭,鍛煉元本,雕礱群形,糾紛舛錯,逐意奔走!笨梢妱⒂礤a也十分重視象的攝取與加工。

  可是,境生于象只說到了問題的一個方面,還有另一個方面就是境超乎象。由象生成的境,并不是一個個象的和,而是一種新的質(zhì)。意境超出于具體的象之上,也就超越了具體的時間與空間,而有了更大的自由,更多的想象余地。由象到境,猶如從地面飛升到天空。人站在地上,被周圍的東西包圍著、壅塞著,所看到的是一些具體的景物。一旦翱翔于廣袤的天空,就能看到超越于具體景物的一片氣象。杜甫登上高高的慈恩寺塔,“俯視但一氣,焉能辨皇州”,借用這兩句詩可以說明超乎象而進入境的情況。沒有大地就沒有飛升的起點,但不飛離地面也不能進入意境。善于讀詩和鑒賞詩的人都有類似的體驗,讀詩進入意境的時候,自己的心好像長上了翅膀,自由地飛翔于一個超越時空的無涯無涘的世界之中。

  所謂境超乎象,并不意味著意境的形成必須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確,英美意象派所講的意象多指那些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藝術形象,中國古典詩歌中的松、菊、香草、美人,庶幾近之。但中國一向?qū)σ庀蟮睦斫鈪s不限于此,那種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意象也不很普遍。只要是熟悉中國詩歌的人都知道,意境的形成不一定要靠比喻、象征和暗示。諸如:“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薄按竽聼熤,長河落日圓。”“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薄凹娂娔貉┫罗@門,風掣紅旗凍不翻!薄搬纷诜蛉绾,齊魯青未了!薄盁o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币陨线@些最見意境的詩句都不是靠比喻、象征、暗示形成的,把英美意象派所講的意象硬搬過來套在中國傳統(tǒng)詩歌的意境上,總顯得不那么合身。

  總之,境與象的關系全面而確切的'表述應該是: 。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意境是意象組合之后的升華。意象好比細微的水珠,意境則是飄浮于天上的云。云是由水珠聚集而成的,但水珠一旦凝聚為云,則有了云的千姿百態(tài)。那飄忽的、變幻的、色彩斑斕、千姿百態(tài)的云,它的魅力恰如詩的意境。這恐怕是每一個善于讀詩,可以與之談詩的人都會有的體驗。

  8.下列說法,與文章內(nèi)容不相符合的一項是 ( )

  A.詩歌的意境不是詩人主觀情意與客觀物境的簡單組合,而是兩者交融后所形成的能讓讀者陶醉其中的新的審美境界。

  B.談論境和象的關系,必須承認“境生于象”;而劉禹錫所說的“境生于象外”,是否認了“沒有象就沒有境”這個關系。

  C.大凡善于讀詩的人都會有這樣的體驗:詩歌的意境,恰如廣袤無垠的世界,讀者的心就如長了翅膀,自由翱翔其間。

  D.生硬地搬用英美意象派的“意象”理論來解釋和欣賞中國古典詩歌的意境,顯然并不完全符合中國古典詩歌的實際。

  9.對文中材料的使用,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

  A.引用“心源為爐,筆端為炭……逐意奔走”,意在證明長期以來人們對劉禹錫“境生于象外”的理解和發(fā)揮是正確的。

  B.借用杜甫“俯視但一氣,焉能辨皇州”這兩句詩,意在形象地闡述“境生于象又超乎象”這一詩歌意境鑒賞理論。

  C.用“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等最見意境的詩句,是為了說明中國古典詩歌在意境創(chuàng)造方面的資源是豐富多樣的。

  D.用“意象好比細微的水珠,意境則是飄浮于天上的云”這一比喻是為了形象描述詩歌意象審美活動時的心理體驗。

  10.請在文中畫線處填上恰當?shù)木渥。?分)

  11.作者在文中對哪些觀點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請分點列出這些觀點。(4分)

  參考答案:

  8.答案B(根據(jù)第二段“劉禹錫雖然說‘境生于象外’,但也不否認這一點”,劉禹錫并沒有否認“沒有象就沒有境”)

  9.答案B(A是為了證明“劉禹錫也十分重視象的攝取與加工”,目的在于指出人們在引用和發(fā)揮“境生于象外”時的誤解;C是說明中國古典詩歌的意境主要“不是靠比喻、象征、暗示形成的”;D是形象地說明了“意象”與“意境”之間的關系)

  10.境生于象而超乎象(意思對即可得分)

  11.(1)意境就是情景交融或意境相加;(2)境生于象外而不生于象;(3)境是一個個象的和; (4)意境的形成必須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答對兩條給3分,答對三條給4分)

《意境》閱讀答案8

  自然山水文學審美意境論

  吳功正

  “意境”存在的哲學基礎是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天人合一”論所派生出的“情景合一”論。天人合一、情景合一,顯示了中國人的和諧體認方式。

  不少論者忽視了“意境”組合的美學結(jié)構(gòu)的支點是“意”,而將“意境”肢解為生活形象的客觀反映方面和藝術家情感理想的主觀創(chuàng)造方面。其實,“情景合一”不是情與景簡單的結(jié)合,“天人合一”也不是天與人天然性的結(jié)合,而是主體的體認。皮亞杰在《發(fā)生認識論原理》中說:“客體只有通過主體的活動才能被認識,因此客體本身定是被主體建構(gòu)成的。”建構(gòu)是以主體為本位的體認活動,在自然山水審美中“境”是被“意”的主體功能建構(gòu)起來的。

  按照建構(gòu)論,中國自然山水文學的一種復雜的經(jīng)驗現(xiàn)象就能得到闡釋。古代山水詩同一題材重復性十分突出;詩人們結(jié)伴登臨唱和,限題限韻,如此苛刻的限制并沒有造成詩的意境的同一化。這是因為不同的山水詩人的建構(gòu)方式不同。

  中國疆域廣大,名山大川遍布,每一山川的千姿百態(tài),都為意境的建構(gòu)提供了眾多的對象;中國古代詩人更早發(fā)現(xiàn)了山水美,徜徉于其中,樂此而不疲,這又為意境建構(gòu)提供了多樣性主體。宏觀地概括中國古代山水詩文的主體建構(gòu)方式,不外乎以下幾種:

  道德倫理的山水建構(gòu)。在意境形成中,主體道德倫理觀念在山水對象上物態(tài)化,這有著孔子“智者樂水,仁者樂山”的意識傳統(tǒng),倫理化色彩較濃。

  情感心態(tài)的山水建構(gòu)。在山水上尋求情感外化方式,這是最具有審美特性的建構(gòu)方式。北宋郭熙《林泉高致·山川訓》曰:“見青煙白道而思行,見平川落照而思望,見幽人山客而思居,見巖扃泉石而思游。”中國山水美學家獨特地描述了“格式塔”的異質(zhì)同構(gòu)心理現(xiàn)象,含有華夏山水審美意識的特點。

  哲學意識的山水建構(gòu)。以哲學的理性意識作為觀照意識,是一種內(nèi)視域和出發(fā)點。如蘇軾著名的《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鄙塾旱摹胺蛩灾^之觀物者,非以目觀之也,非觀之以目而觀之以心也,非觀之以心而觀之以理也”,就曾揭示了這一點。

  歷史意識的山水建構(gòu)。如明代高啟《登金陵雨花臺望大江》中:“坐覺蒼茫萬古意,遠自荒煙落日之中來!石頭城下濤聲怒,武騎千群誰敢渡?”就可以從山水自然景觀中感受到歷史的蒼涼意緒。

  中國詩人在山水物象中尋求建構(gòu),比起其他物象,不知要高出多少倍!以至有送別、思鄉(xiāng)、懷遠、吊古等多種多樣的形式。繁富的建構(gòu)現(xiàn)象,反映了中國古代詩人豐富的山水審美意識。

  中國優(yōu)秀的山水詩的“意境”不全在情景本身,它還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淀。洞庭之于娥皇、女英,三峽之于宋玉《高唐賦》,就包含著豐富的神話原型說和代代相因的歷史傳說。

  因此,“意境”不是泛泛而談的藝術原理,它顯示了主體建構(gòu)的'美學原則,表達了個體心理,更表達了民族心態(tài)、歷史魂靈、藝術精神。

  (選自《中國文學美學》,有刪改)

  15.根據(jù)原文內(nèi)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 “情景合一”論是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天人合一”論派生出來的,它是“意境”存在的哲學基礎,顯示了中國人的和諧體認方式。

  B. “意境”組合的美學結(jié)構(gòu)的支點是“意”,所以“情景合一”不是情與景簡單的結(jié)合,而是主體的體認,是景作用于情所致。

  C.中國古代山水詩限題限韻,且題材比較重復,但意境多數(shù)并不雷同,這與不同山水詩人的不同主體建構(gòu)方式有很大的關系。

  D.中國名山大川千姿百態(tài),中國古代詩人徜徉于其中,樂此而不疲,這為中國古代山水詩文的主體建構(gòu)提供了多種可能性。

  16.下列關于原文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皮亞杰的建構(gòu)論強調(diào)以主體為本位的體認活動,認為客體只有通過主體的活動才能被認識,客體本身是被主體建構(gòu)而成的。

  B.作者認為中國古代山水詩文的主體建構(gòu)方式包含道德倫理、情感心態(tài)、哲學意識、歷史意識四個方面,它們之間相輔相成。

  C.文章舉北宋郭熙《林泉高致·山川訓》的例子,闡述了基于異質(zhì)同構(gòu)心理的情感心態(tài)的山水建構(gòu)是最具有審美特性的建構(gòu)方式。

  D.邵雍認為觀物者不是以目觀物,也不是以心觀物,而是以理觀物。這一看法揭示了詩人以哲學的理性意識作為觀照意識的觀點。

  17.作者是從哪些方面論述我國自然山水文學的審美意境的?請簡要概括。(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5. B (“景作用于情所致”錯,根據(jù)主體建構(gòu)論,應為“情作用于景所致”。)

  16. B (“它們之間相輔相成”的說法,原文沒有闡述)

  17. ①哲學基礎;②建構(gòu)理論;③建構(gòu)方式;④文化積淀。(評分建議:一點2分,答對三點得6分,意思對即可。)

《意境》閱讀答案9

  材料分析概括題(15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24——26題。

  意境是人們在審美活動中,用心靈去關照外界對象,并在把握和領會對象的基礎上,充分展開想象,創(chuàng)造出來的新的意蘊和境界。首先,從審美活動的角度看,意境超越了具體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場景,進入無限的時間和空間,從而對整個人生、歷史、宇宙獲得一種哲理性的領悟和感受。因而,這種超越性會使審美者從當下的現(xiàn)實中超越出來進入一種自由境界。其次,人們進行審美活動時,會把此時、此地的情與景和彼時、彼地的情與景,通過時空轉(zhuǎn)換融合在同一個意境中,并使人們擺脫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和束縛,得到審美的心靈自由。通過時空轉(zhuǎn)換,才能做到“其神遠矣”,才能“思接千載”“視通萬里”,才能在“吟詠之間,吐納珠玉之聲”、“眉睫在前,卷舒風云之色”。正如黑格爾所說“審美帶有令人解放的性質(zhì)”。另外,在審美活動中,作為主體的`人與作為客體的審美對象在人的思想意識領域中會創(chuàng)造一個完全獨立于眼前的現(xiàn)實世界的審美世界、藝術世界,這種主客統(tǒng)一可以說是所有審美形態(tài)共同具有的內(nèi)涵,而意境的主客統(tǒng)一是最為完整且有特殊含義的,其極致是“物我兩忘”。

  24.依據(jù)文意,簡要概括意境的三個特點。(每點不超過6個字)(6分)

  答:

  25.請具體解釋“審美帶有令人解放的性質(zhì)”在文中的意思。(3分)

  答:

  26.結(jié)合材料,請簡要分析李商隱《夜雨寄北》一詩是如何通過時空轉(zhuǎn)換構(gòu)建完美意境的。(6分)

  答:

  參考答案:

  24.①超越性;②融合性(情景交融);③統(tǒng)一性(主客統(tǒng)一)。(每點2分)

  25.審美活動可以使人們擺脫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和束縛,得到審美的心靈自由。(3分)

  26.詩人立足于此地此時的“巴山夜雨”(2分)通過時空轉(zhuǎn)換遙想未來彼地“西窗”彼時“歸期”共話昔日“巴山夜雨”(2分),二者超越時空,情景交融,虛實相生,構(gòu)成完美意境(2分)。

《意境》閱讀答案10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數(shù)千年的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文化精神、意識形態(tài)和價值取向,產(chǎn)生了豐富的藝術門類和藝術成果,在此基礎之上,出現(xiàn)了大量的審美形態(tài)和審美范疇。中國古代的審美形態(tài)與西方的審美形態(tài)相比,具有鮮明的差異,這是雙方不同的現(xiàn)實生活基礎、審美實踐活動、思維模式、語言特征以及文化精神所決定的。總的來說,中國古代的基本審美形態(tài)大致具有兩個方面的特征:一方面,它們都具有綜合性。也就是說,中國古代的審美形態(tài),大都是生命狀態(tài)、社會實踐和審美活動等各個層面的結(jié)合,無論是我們將要討論的中和、氣韻和意境,還是其他一些審美形態(tài)和審美范疇,比如氣象、神采、風骨、興趣、意味、神韻等等,無不包含著上述各個層面的內(nèi)容。另一方面,它們相互之間都具有滲透性。也就是說,中國古代的審美形態(tài)和審美范疇,既非常豐富,又高度統(tǒng)一,很難找出截然不同、毫無關聯(lián)的兩個概念;究其原因,在于它們都是共同的現(xiàn)實土壤和文化資源的產(chǎn)物,而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它們都包含著中國所特有的樸素的辯證法的思想核心。

  中國古代審美形態(tài)的綜合性和滲透性,并不意味著它們在漫長的歷史中沒有任何變化,而只是簡單的重復和堆積;實際上,中國古代的審美形態(tài)跟所有歷史現(xiàn)象一樣,有一個不斷產(chǎn)生、發(fā)展和成熟的過程。在此過程中,中和、氣韻和意境是三個較有代表性的基本審美形態(tài)。

  中和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神的根本,也是最原初的審美形態(tài),它幾乎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同時產(chǎn)生,也一直貫穿在中國古代審美形態(tài)的發(fā)展過程之中。

  氣韻是在中和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并對中和有所超越的審美形態(tài),它在中國古代文學、書法、繪畫,舞蹈以及陶瓷、建筑等各種藝術門類中,都有充分的表現(xiàn),與其他眾多審美形態(tài)和審美范疇之間有著內(nèi)在的關聯(lián)。

  意境是成熟得最晚、層次最高、最有總結(jié)性質(zhì)的審美形態(tài),它實際上蘊涵著一個較為完備的美學思想體系,從這個意義上說,它標志著獨立自足的美學思想的初步形成。

  需要說明的是,這里選擇中和、氣韻和意境為中國古代基本的審美形態(tài),并不是說它們就能涵蓋所有的中國古代審美形態(tài)及其歷史演變的全貌,而是因為:第一,中和、氣韻和意境作為基本的審美形態(tài),都是貫穿中國人生活實踐的最為基本的范疇,是中國人的人生所追求的理想境界,而不僅僅是屬于藝術論的范疇。第二,這三種審美形態(tài)雖然從范疇的起源上說有遲有早,其中中和的范疇形成與成熟得最早,氣韻次之,意境最后且?guī)в锌偨Y(jié)性質(zhì)。但追本溯源,三種審美形態(tài)不僅從精神實質(zhì)上是貫穿中國審美實踐發(fā)展歷史全過程的,而且,從范疇發(fā)生學的角度看,也都具備起源早而又不斷有所發(fā)展的特征。第三,這三種審美形態(tài)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概括性和兼容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包容或者擴充進其他的范疇。例如,中和的精神實質(zhì)幾乎在所有中國美學的范疇中都有所體現(xiàn),如陰陽、虛實、動靜、文質(zhì)、風骨等;氣韻、意境也一樣。

  總之,在中國人長期審美實踐活動生成和積淀下來的中和、氣韻、意境等審美形態(tài),既具有內(nèi)在的一致性、相互的滲透性和包容性,又顯現(xiàn)出在歷史運動中逐層遞進、不斷超越的特征,代表著中國人在人生實踐與審美活動的高度統(tǒng)一中,人生境界的不斷提高,同時也在審美上表現(xiàn)出后一形態(tài)對前一形態(tài)的超越與提升。如果說中和作為原初的審美形態(tài),基礎最廣;那么,意境作為總結(jié)性的審美形態(tài),層次最高。從中和到氣韻到意境,既是中國審美形態(tài)的`歷史發(fā)展,實際上又是中國美學范疇的邏輯演進,三者既可共時并存,又有歷時遞進;既有邏輯上的并列、對應,又有內(nèi)涵和外延上的豐富、深化,典型地體現(xiàn)出歷史與邏輯的高度統(tǒng)一。

  (摘編自朱立元《美學·審美形態(tài)中和、氣韻和意境》)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A.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審美形態(tài)和審美范疇,是以獨特的文化精神、意識形態(tài)和價值取向為基礎的。

  B.只要運用了中國所特有的樸素的辯證法的思想核心,就能理解中國古代審美形態(tài)之間的滲透性。

  C.中和、氣韻和意境作為最基本的審美形態(tài),它們是在歷史的不斷前進中共同產(chǎn)生、發(fā)展和成熟起來的。

  D.意境蘊涵著一個較為完整美學思想體系,從這個意義上說它標志著獨立自足美學思想的初步形成。

  2.根據(jù)材料內(nèi)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中和思想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神的根本,是在中國數(shù)千年的傳統(tǒng)文化發(fā)展過程中逐漸成長起來的文化資源產(chǎn)物。

  B.中西方審美形態(tài)在綜合性和滲透性方面具有明顯的差異性,這是由雙方的現(xiàn)實生活基礎以及文化精神決定的。

  C.中國書法家王羲之的作品力透紙背、人木三分,他的作品有助于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氣韻這一基本審美形態(tài)。

  D.中和、氣韻、意境離不開中國人長期審美實踐活動和積淀,也代表著中國人不斷提高的人生境界和審美形態(tài)。

  3.結(jié)合材料內(nèi)容,下列選項最能全面而準確概括原文主要觀點的一項是( )

  A.文章主要敘述了中國古代基本審美形態(tài)的中和、氣韻和意境產(chǎn)生的文化背景以及三者的大致特征。

  B.作為中國古代基本的審美形態(tài),中和、氣韻、意境貫穿中國人生活實踐,體現(xiàn)了中國的辯證思想。

  C.關注中和、氣韻和意境的審美形態(tài),也就是在關注中國審美實踐的內(nèi)涵與外延,關注其歷史發(fā)展。

  D.中和、氣韻和意境并不能涵蓋所有的古代審美形態(tài)以及歷史演變?nèi)玻@一點必須有清醒的認知。

  4.文章主要使用了哪些論證方法?請指明并加以分析。

  5.請根據(jù)文章內(nèi)容,簡要概述中和、氣韻和意境三者之間的關系。

  答

  1.D

  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是以獨特的文化精神、意識形態(tài)和價值取向為基礎的”錯誤。由原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數(shù)千年的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文化精神、意識形態(tài)和價值取向,產(chǎn)生了豐富的藝術門類和藝術成果,在此基礎之上,出現(xiàn)了大量的審美形態(tài)和審美范疇”可知,原文說的是“在此基礎之上”出現(xiàn)了大量的審美形態(tài)和審美范疇,而不是“以……為基礎的”。

  B.“只要……就能……”錯誤,說法過于絕對。由原文“另一方面,它們相互之間都具有滲透性。也就是說,中國古代的審美形態(tài)和審美范疇,既非常豐富,又高度統(tǒng)一,很難找出截然不同、毫無關聯(lián)的兩個概念;究其原因,在于它們都是共同的現(xiàn)實土壤和文化資源的產(chǎn)物,而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它們都包含著中國所特有的樸素的辯證法的思想核心”可知,原文并沒有說“只要……就能……”。

  C.“共同產(chǎn)生”錯誤。由原文“第二,這三種審美形態(tài)雖然從范疇的起源上說有遲有早,其中中和的范疇形成與成熟得最早,氣韻次之,意境最后且?guī)в锌偨Y(jié)性質(zhì)”可知,三者起源上“有遲有早”,不是“共同產(chǎn)生”。

  2.B .

  “中西方審美形態(tài)在綜合性和滲透性方面具有明顯的差異性”錯誤,偷換概念。由原文“中國古代的審美形態(tài)與西方的審美形態(tài)相比,具有鮮明的差異,這是雙方不同的現(xiàn)實生活基礎、審美實踐活動、思維模式、語言特征以及文化精神所決定的?偟膩碚f,中國古代的基本審美形態(tài)大致具有兩個方面的特征:一方面,它們都具有綜合性!硪环矫,它們相互之間都具有滲透性”可知,“綜合性和滲透性”是“中國古代審美形態(tài)”的兩個特征,而不是“中西方審美形態(tài)”。

  3.A

  結(jié)合文章內(nèi)容理解,文章主要敘述了中國古代基本審美形態(tài)的中和、氣韻和意境產(chǎn)生的文化背景以及三者的大致特征。BCD 項都具有片面性,不能完全概括文章含義。而選項A則代表的文章主體部分。

  4.①對比論證。作者將中國古代的審美形態(tài)與西方的形態(tài)相比,說明兩方具有鮮明的差異,從而說明“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數(shù)千年的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文化精神、意識形態(tài)和價值取向”,從而使觀點清晰明了。

 、谂e例論證。作者指明以“中和的精神實質(zhì)幾乎在所有中國美學的范疇中都有所體現(xiàn)”為例,說明“中和、氣韻、意境這三種審美形態(tài)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概括性和兼容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包容或者擴充進其他的范疇”的觀點,具體且有說服力。

  5.①并列關系。三者都是共同的現(xiàn)實土壤和文化資源的產(chǎn)物,它們都包含著中國所特有的樸素的辯證法的思想核心。

  ②遞進關系。中和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神的根本,也是最原初的審美形態(tài);氣韻是在中和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并對中和有所超越的審美形態(tài);意境是成熟得最晚、層次最高、最有總結(jié)性質(zhì)的審美形態(tài)。

《意境》閱讀答案11

  在中國古代藝術批評及評論中,意境的地位并不突出。近現(xiàn)代以來,卻成為當今藝術評論與批評中常用的詞語,文學、繪畫,書法、音樂、舞蹈……幾乎什么藝術形式都可以用意境來評判。在各類藝術批評語境中,意境是一項評價標準和工具概念,一般來說,有意境為優(yōu),無意境則劣。

  “意境”產(chǎn)生于唐代,佛經(jīng)翻譯事業(yè)發(fā)達助推了這個術語在唐代出現(xiàn)。唐代各類藝術的繁榮興盛又為理解“意境”提供了天然的材料,藝術成就輝煌的詩歌,更是可靠的文學闡釋基礎和語料。“意境”首先就是一個詩學術語,而且是以唐詩為論述對象的。后代人對于意境所做的種種理解,以唐詩的藝術特點為意境的基本內(nèi)涵,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了。可以說,“意境”令后人信服,正是因為它產(chǎn)生在一個創(chuàng)作與理論兩相適宜的年代,為后人的闡釋提供了堅實的作品基礎和想象升華的空間。

  “意境”一詞,在目前所見的詩學文獻中,是唐代王昌齡《詩格》的首次運用:詩有三境,物境、情境、意境。王昌齡認為,物境是對實有的山水進行藝術化描寫,側(cè)重于景。情境是對情感或情緒的描寫,側(cè)重于情。意境傳達的是思索,側(cè)重在事理,要求真實不虛。它們是根據(jù)詩歌抒寫的內(nèi)容來命名的,此處的意境確實不能統(tǒng)攝物境和情境,與后二者相比,意境并無明顯的優(yōu)越性。

  “意”和“境”這兩個字的意義含蘊都是無限的,二者組合,其實際的審美包容量遠遠大于“三境說”中的意境。中國古代文論的言說方式重體驗,具有模糊性、可延展性,意境也不例外。正是因為“意”這個語匯具有統(tǒng)攝性,“意”可以認識“物”和“情”,“物”和“情”卻無法涵蓋“意”,盡管“三境”原本是并列的關系,在傳遞式的繼承中,意境能夠包容的內(nèi)涵卻更加深廣。王昌齡對“意境”下了一個判斷,又因為他本人以及后人對“意”的廣泛運用,客觀上使得“意境”內(nèi)涵超越了其原本的規(guī)范。

  一首詩中,應該有景物,能傳達意興,“凡詩,物色兼意興為好。若有物色無意興,雖巧亦無處用之”。所謂“意興”,應該是感興起意,是“意”的一種表現(xiàn)方式。只是單調(diào)寫景,不能傳達“意”,無法感興,寫得再巧,終究不為好。對于詩來說,“意”好是最重要的。

  唐詩作為中國古代藝術最輝煌的存在之一,能體現(xiàn)中國特有的審美文化,對唐詩之美的界定,也完全可以推廣到其他藝術領城。這是意境理論在唐代詩學中建立、最終又推廣到其他藝術領域的基礎。后人繼承并發(fā)揚意境理論的時候,即使對意境的具體內(nèi)涵理解不同,均不脫離作品分析。

  意境的發(fā)展演變過程,可以說是中國古代詩學美學概念進行現(xiàn)代化轉(zhuǎn)型的一個范例。從它的普遍應用來看,平常人也能掌握它的內(nèi)在含義,并且能恰當應用,使之成為一個活躍的溝通古今的審美詞匯。這是意境理論對于當今文化思想建設的價值與意義所在。

  (節(jié)選自《文史知識·依詩立論》20xx年第7期)

  1.下列關于“意境”基本內(nèi)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意境,首先是一個詩學術語,而且是以唐詩為論述對象的。所以,意境內(nèi)涵與詩歌的藝術成就息息相關。

  B.意境傳達的是思索,側(cè)重在事理,要求真實不虛。此處的意境約等于物境、情境之外的意識活動。

  C.意境重體驗,具有模糊性,可延展性,在傳遞式的繼承中,比物境、情境能夠包容的內(nèi)涵更深廣。

  D.意境是重要的審美術語,意境進入了當代藝術批評的操作層面,平常人也能掌握它的內(nèi)在含義。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文章主要運用比較論證的方法闡明意境的發(fā)展演變過程,最后闡明意境理論在當今的價值與意義。

  B.文章首先論述了意境在中國藝術批評和評論中地位的變化,并分析了其產(chǎn)生的背景。

  C.第三段運用比較論證的方法,論述了物境、情境、意境的不同,意在表達意境在中國古代藝術批評和評論中的地位并不優(yōu)越。

  D.第四、五、六段分別闡述了“意”的審美包容量及其在詩中的重要性,以及后人對其的繼承和發(fā)揚。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3分)

  A.“意境”這一術語在唐朝產(chǎn)生的原因主要是唐代佛經(jīng)翻譯事業(yè)的發(fā)達、各類藝術的'繁榮興盛以及唐詩的輝煌等,再加上這些內(nèi)容為理解術語“意境”提供了材料。

  B.若把現(xiàn)代社會中對意境系統(tǒng)中使用的詞匯認定為外延語境,是意、境的合理延伸和發(fā)揮后的歸類的話,就必須以王昌齡“三境說”中的“意境”為核心語境。

  C.因為“意”、“境”兩個漢字的含義特別豐富,所以術語“意境”的審美包容量也大于王昌齡所下的定義,客觀上也使術語“意境”的內(nèi)涵超越了其原來的規(guī)范。

  D.王昌齡所說的“三境”各自側(cè)重點不同,物境偏重于山水的描寫,情境偏重于情和情緒的抒發(fā),意境偏重于事理的傳達。

  1.D(3分。D項答非所問,說的是外延,是應用,不是內(nèi)涵)

  2.D(3分!昂笕藢ζ涞睦^承和發(fā)揚”錯,原文第六段闡述的是后人對意境理論的繼承和發(fā)揚。)

  3.C(3分!翱陀^上也使術語‘意境’的內(nèi)涵超越了其原來的規(guī)范”錯誤,由原文“又因為他本人以及后人對‘意’的廣泛運用,客觀上使得‘意境’內(nèi)涵超越了其原本的規(guī)范”可以看出,“意境”內(nèi)涵超越原本的規(guī)范是因為王昌齡本人和后來人對“意”的廣泛運用,而不是意、境兩個詞語含義的豐富。)

《意境》閱讀答案12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24~26題。

  意境是人們在審美活動中,用心靈去關照外界對象,并在把握和領會對象的基礎上,充分展開想像,創(chuàng)造出來的新的意蘊和境界。首先,從審美活動的角度看,意境超越了具體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場景,進入無限的時間和空間,從而對整個人生、歷史、宇宙獲得的一種哲理性的.領悟和感受。因而,這種超越性會使審美者從當下的現(xiàn)實中超越出來進入一種自由境界。其次,人們進行審美活動時,會把此時、此地的情與景和彼時、彼地的情與景,通過時空轉(zhuǎn)換融合在同一個意境中,并使人們擺脫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和束縛,得到審美的心靈自由。通過時空轉(zhuǎn)換,才能做到“其神遠矣”,才能“思接千載”“視通萬里”,才能在“吟詠之間,吐納珠玉之聲”、“眉睫在前,卷舒風云之色!闭绾诟駹査f“審美帶有令人解放的性質(zhì)”。另外,在審美活動中,作為主體的人與作為客體的審美對象在人的思想意識領域中會創(chuàng)造一個完全獨立于眼前的現(xiàn)實世界的審美世界、藝術世界,這種主客統(tǒng)一可以說是所有審美形態(tài)共同具有的內(nèi)涵,而意境的主客統(tǒng)一是最為完整且有特殊含義的,其極致是“物我兩忘”。

  24.依據(jù)文意,簡要概括意境的三個特點。(每點不超過6個字)(6分)

  25.請具體解釋“審美帶有令人解放的性質(zhì)”在文中的意思。(3分)

  26.結(jié)合材料,請簡要分析李商隱《夜雨寄北》一詩是如何通過時空轉(zhuǎn)換構(gòu)建完美意境的。(6分)

  參考答案:愛師網(wǎng)整理

  24.(6分)①超越性;②融合性(情景交融);③統(tǒng)一性(主客統(tǒng)一);(每點2分)

  25.(3分)審美活動可以使人們擺脫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和束縛,得到審美的心靈自由(3分)。

  26.(6分)詩人立足于此地此時的“巴山夜雨”(2分)通過時空轉(zhuǎn)換遙想未來彼地“西窗”彼時“歸期”共話昔日“巴山夜雨”(2分),二者超越時空,情景交融,虛實相生,構(gòu)成完美意境(2分)。

《意境》閱讀答案13

  很多人說: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情”“景”交融。其實這種解釋應該是從近代開始的。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所使用的“意境”或“境界”,他的解釋就是情景交融。但是在中國傳統(tǒng)美學中,情景交融所規(guī)定的是“意象”,而不是“意境”。中國傳統(tǒng)美學認為藝術的本體就是意象,任何藝術作品都要創(chuàng)造意象,都應該情景交融,而意境則不是任何藝術作品都具有的。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般規(guī)定性之外,還有自己的特殊規(guī)定性,意境的內(nèi)涵大于意象,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那么意境的特殊規(guī)定性是什么呢?唐代劉禹錫有句話:“境生于象外!薄熬场笔菍τ谠跁r間和空間上有限的“象”的突破,只有這種象外之“境”才能體現(xiàn)作為宇宙的本體和生命的“道”。

  從審美活動的角度看,所謂“意境”,就是超越具體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場景,進入無限的時間和空間,從而對整個人生、歷史、宇宙獲得一種哲理性的感受和領悟。西方古代藝術家,他們給自己提出的任務是要再現(xiàn)一個具體的物象,所以他們,比如古希臘雕塑家追求“美”,就把人體刻畫得非常逼真、非常完美。而中國藝術家不是局限于刻畫單個的人體或物體,把這個有限的對象刻畫得很逼真、很完美。相反,他們追求一種“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中國園林藝術在審美上的最大特點也是有意境。中國古典園林中的樓、臺、亭、閣,它們的審美價值主要不在于這些建筑本身,而是如同王羲之《蘭亭集序》所說,在于可使人“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

  我們生活的世界是一個有意味的世界。陶淵明有兩句詩說得好:“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彼囆g就是要去尋找、發(fā)現(xiàn)、體驗生活中的這種意味。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藝術作品在這一點的區(qū)別,就在于它不僅揭示了生活中某一個具體事物或具體事件的意味,而且超越了具體的事物和事件,從一個角度揭示了整個人生的意味。所以,不是任何藝術作品都有意境,也不是任何好的藝術作品都有深遠的意境。清代王夫之就比較過杜甫的詩和王維的詩。他認為杜甫詩的特點是:“即物深致,無細不章”,有人寫詩就是怕寫不逼真,杜甫則太逼真了。而王維詩則能取之象外,所以他說杜甫是“工”,王維是“妙”。

  中國藝術的這種意境,它給人的美感,實際上包含了一種人生感、歷史感?档略(jīng)說過,有一種美的東西,人們接觸到它的時候,往往感到一種惆悵。意境就是如此,這是一種最高的美感。當然這不等于說西方藝術沒有意境,西方藝術中也有這樣的作品,例如俄羅斯民歌《伏爾加船夫曲》,它不僅唱出了俄羅斯民族的苦難,而且唱出了人類共同的苦難,所以它引起了全世界聽眾的共鳴。 (摘編自葉朗《說意鏡》)

  5.下列關于“意境”和“意象”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B)

  A.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把“意境”的內(nèi)涵解釋為“情景交融”,可見從近代開始人們就把“意境”和“意象”混為一談了。

  B.中國傳統(tǒng)美學認為藝術的本體就是意象,所有藝術作品都要情景交融,創(chuàng)造意象,因而并不是任何藝術作品都能夠具有意境的。

  C.所謂“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意味著有意境的藝術作品跟有意象的藝術作品比較起來,在數(shù)量上總是處于劣勢。

  D.“道”是宇宙的本體和生命。意象在時間和空間上都有十分有限,而意境是對有限的意象的突破,所以意境能夠體現(xiàn)“道”。

  【答案】B

  【解析】B項強加因果,“并不是任何藝術作品都能夠具有意境的”不是“傳統(tǒng)美學認為藝術的本體就是意象”導致的`。

  難點解析:“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這句話是文中最難理解的一句話,其實這是一句省略句,根據(jù)后文的闡述,我們可以將它還原為“有意境的作品的外延小于有意象的作品的外延”(外延在后文的闡述中闡釋為數(shù)量的多少),因此C項的理解是正確的。

  【點睛】本題考查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社科文閱讀理解是高考語文試題必出題,也是體現(xiàn)語文基本能力的經(jīng)典試題。關于文中重要詞語(即重要概念)的理解,可能是概念的理解,這種題型較為簡單,無非是抓住概念的特點來衡量,即揭示事物本質(zhì)屬性(最為全面的)的選項是正確的;還有一種就是重要概念(詞語)之間形成的各種判斷(試題中表現(xiàn)為選項),解答這一類型題目的技巧是——抓住選項中的“關聯(lián)詞”(揭示邏輯關系,即各種各樣的判斷)“虛詞”等標志,如這一題A選項中的“所以”(因果關系)、“B”選項中的“因而”(因果關系)、D選項中的“所以”(因果關系);若沒有這些標志,就要認真分析選項句子分句間的邏輯關系,再回到文中仔細對照。

  6.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A)

  A.西方古代藝術家的旨趣是要在作品中重現(xiàn)世界上的具體物象,所以古希臘雕塑家認為把人體刻畫得極其逼真、十分漂亮才是美。

  B.中國古代藝術和西方古代藝術不同,中國藝術家要突破有限的意象,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意境中,抒發(fā)他們一種哲理性的感受和領悟。

  C.陶淵明的兩句詩“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表明他已經(jīng)認識到身處有意味的世界,并且正處在辨析、體驗這種意味之中。

  D.俄羅斯民歌《伏爾加船夫曲》之所以能夠引起全世界聽眾的共鳴,是因為它唱出了人們對于社會和人生的深刻體驗和感受。

  【答案】A

  【解析】原文說“古希臘雕塑家追求‘美’,就把人體刻畫得非常逼真、非常完美”,選項中“十分漂亮”說法有誤。

  【點睛】本題考查理解文章內(nèi)容和中心意思的能力。的理解,考點表述為“辨析和篩選文中重要的信息”,題目的各個選項就是對文章內(nèi)容的篩選,A、B兩項都談中西方藝術的區(qū)別,這是文中非常重要的信息;C項是論述“意味”這個重要概念時所舉的事例,D項則是文末對“意境”這一重要概念的再認識,再驗證。解此類題目,關鍵在于分清選項涉及文章內(nèi)容的層次。就此題來說,四個選項涉及到文章中兩個大的方面內(nèi)容的理解——東西方藝術的區(qū)別、意境和意味的理解;但選項C則涉及的是對意味這個概念進行論述時的事例的理解,這種考查就深入了一步,層次更高。從所舉事例的上下文來判斷,不難做出準確的判斷。

  7.根據(jù)原文內(nèi)容,下列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C)

  A.中國園林的審美價值,在于讓人通過它們感受到更大空間的美,所以游覽者往往能夠產(chǎn)生一種對于整個人生或歷史的感受和領悟。

  B.從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藝術作品有區(qū)別這一點來看,生活中的具體事物或具體事件往往有兩種意味,而其中涉及整個人生的意味才是最美的。

  C.王夫之說杜甫是“工”王維是“妙”,他顯然是根據(jù)中國傳統(tǒng)美學來評價杜甫和王維的,如果讓西方藝術家來評判,結(jié)論可能恰恰相反。

  D.康德所說的“一種惆悵”,表明他作為西方人也感覺到了一種與意象有很大不同的“美的東西”。這種東西其實就是中國人所說的“意境”。

  【答案】C

  【解析】“如果讓西方藝術家來評判,結(jié)論可能恰恰相反”于文無據(jù),屬無中生有。

  【點睛】“根據(jù)文章內(nèi)容進行推斷”這一考點實在文章內(nèi)容范圍內(nèi)進行的,其難度并不是很深,所以有一部分同學對考點有些發(fā)怵,這是不必要的。

《意境》閱讀答案14

  閱讀《山水畫的意境》,完成第11~14題。(14分)

  畫山水,最重要的問題是“意境”,意境是山水畫的靈魂。

  什么是意境?我認為,意境就是景與情的結(jié)合;寫景就是寫情。山水畫不是地理、自然環(huán)境的說明和圖解,不用說,它當然要求包括自然地理的準確性,但更重要的還是表現(xiàn)人對自然的思想感情,見景生情,景與情要結(jié)合。如果片面追求自然科學的一面,畫花、畫鳥都會成為死的標本,畫風景也缺乏情趣,沒有畫意,自己就不曾感動,當然更感動不了別人。在我們的古詩里,往往有很好的意境。雖然關于“人”一句也不寫,但是,通過寫景,卻充分表現(xiàn)了人的思想感情,如李太白《送孟浩然之廣陵》的詩句: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這里包含著朋友惜別的惆悵,使人聯(lián)想到依依送別的情景:帆已經(jīng)遠了,消失了,送別的人還遙望著江水,好像心都隨著帆和流水去....情寓于景。這四句詩,沒有一句寫作者的感情如何,尤其是后兩句,完全描寫自然的.景色;然而就在這兩句里,使人深深體會到詩人的深厚的友情。

  毛主席的詩句,意境是很深的。如《十六字令三首》,每一首都是寫景,每一字都是說山,但每一首、每一字又都充分表達了人的思想感情。三首詞分別體現(xiàn)了山的崇高、氣勢和力量,這里并沒有直接描寫人,實際上都有力地歌頌了人,歌頌了人的英雄氣概。古人說“緣物寄情”,寫景就是寫情。詩畫有意境,就有了靈魂。

  怎樣才能獲得意境呢?我以為要深刻認識對象,要有強烈、真摯的思想感情。

  意境的產(chǎn)生,有賴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產(chǎn)生,又與對客觀事物認識的深度有關。要深入全面地認識對象,必須身臨其境,長期觀察。例如,齊白石畫蝦,就是在長期觀察中,在不斷表現(xiàn)的過程中,對蝦的認識才逐漸深入了,也只有當對事物的認識全面了,做到“全馬在胸”“胸有成竹”“白紙對青天”“造化在手”的程度,才能把握對象的精神實質(zhì),賦予對象以生命....

  寫景是為了要寫情,這一點,在中國優(yōu)秀詩人和畫家心里一直是很明確的。無論寫詩、

  作畫,都要求站得高于現(xiàn)實,這樣來觀察、認識現(xiàn)實,才可能全面深入。例如例如毛主席的《沁園春.雪》開為兒句“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就充分體現(xiàn)了詩人胸懷不心崇高境界。

  中國畫不強調(diào)“光”這并非不科學,而是注重表現(xiàn)長期觀察的結(jié)果。拿畫松樹來說,以中國畫家看來,如沒有特殊的時間要求(如朝霞幕靄等),早晨8點鐘或中午12點,有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表現(xiàn)松樹的精神實質(zhì)。像五代畫家荊浩在太行山上描寫松樹,朝朝春暮長期觀察,畫松“凡數(shù)萬本,始得其真”。過去見一位作者出外寫生,兩個禮拜就畫一百多張,這當然只能浮光掠影,不可能深刻認識對象,更不可能創(chuàng)造意境..棵樹、一座山,觀其精神實質(zhì),經(jīng)過畫家思想感情的夸張渲染,意境會更鮮明;木然地畫畫,是畫不出好畫...一個山水畫家,對所描繪的景物,一定要有強烈、真摯、樸素的感情,說假話不行。有的畫家,沒有深刻感受,沒有表現(xiàn)自己親身感受的強烈欲望,總是重復別人的,就談不到意境的獨創(chuàng)性。

  肯定地說,畫畫要有意境,否則力量無處使,但是有了意境不夠,還要有意匠:為了傳達思想感情,要千方百計想辦法。意匠即表現(xiàn)方法、表現(xiàn)手段的設計,簡單地說,就是加工手段。齊白石有一印章“老齊手段”,說明他的畫是很講究意匠的。

  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畫的兩個關鍵,有了意境,沒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杜甫說“意匠慘淡經(jīng)營中”,又說“語不驚人死不休”。詩人、畫家為了把自己的感受傳達給別人,一定要苦心經(jīng)營意匠,才能找到打動人心的藝術語言。

  (有刪改)

  11.請用原文回答意境與意匠的關系。(3分)

  12.請簡述選文的論證思路。(5分)

  13.作者談山水畫的意境,為什么卻引用了大量的詩詞?(3分)

  14.說說畫線句在文中的作用。(3分)

  答案:

  11.(3分)意境就是景與情的結(jié)合(1分)。意匠即表現(xiàn)方法、表現(xiàn)手段的設計(1分)。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畫的兩個關鍵。畫畫要有意境,否則力量無處使,有了意境,沒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1分)。

  12.(5分)作者首先開門見山提出論點“意境是山水畫的靈魂(1分)”,接著闡釋了“什么是意境”(1分),“為什么要有意境”兩個問題(1分),然后論述獲得意境的方法(1分),最后論述意匠和意境的關系(1分)。

  13.(3分)強調(diào)畫和詩都要創(chuàng)設意境(1分);以廣大讀者熟悉的詩詞的意境來論述不太熟悉的山水畫的意境,起到便于讀者理解的作用,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1分);同時還增添了文章的文學氣息(使行文更加典雅)(1分)。

  14.(3分)過渡(承上啟下)(1分)。先總結(jié)上文畫畫要有意境(1分),再開啟下文,提出意匠的問題(1分)。

《意境》閱讀答案15

  中國山水畫可謂是中國人情思中最為厚重的沉淀。歷代山水畫家在畫面中充分表現(xiàn)筆墨氣韻的同時,更注重意境美。意境是藝術的靈魂。我們欣賞畫時,時常為其內(nèi)含的藝術魅力所吸引,為畫外之意、弦外之 情所陶冶、所感染,這就是意境美的作用。

  中國山水畫的空靈之美,是山水畫藝術的主要審美趣味形式?侦`之空為靜,為虛,為無;空靈之靈 為靈氣,為實,為有?蘸挽`是對立統(tǒng)一的。宋代馬遠的《寒江獨釣圖》中,茫茫寒江,一葉孤舟,漁翁 獨坐,釣絲飄浮,微波之外,皆是空白,營造出一種空靈、深遠、簡淡的意境?侦`之美一方面使畫家在 意境構(gòu)成上獲得了充分的主動權(quán),打破了特定時空中客觀物象的局限,另一方面也給欣賞者提供了廣闊的 藝術想象的天地,使作品中的有限的空間和形象蘊含著無限的大千世界和豐富的思想內(nèi)容。

  中國山水畫的外象之美不僅表現(xiàn)在畫作本身,也包括畫作以外的無限性,即“畫外有畫”。正如美學大師宗白華所說:“中國繪畫所表現(xiàn)的精神是深沉靜默地與這無限的自然、無限的太空渾然融化,體合為一!鄙剿嬍且环N哲理的最高境界,它不追求繁蕪的世界,而是自然與人文的完美統(tǒng)一,是一種擺脫世 俗的精神追求。從元朝的倪瓚,明清時期的石濤、董其昌等的山水畫中我們所看到的不只是繪畫的語言符號,更重要的是畫家內(nèi)在的精神追求。

  中國山水畫的詩意之美,是中國繪畫歷來所提倡的。不論《春山煙雨》還是《春浦帆歸》,只看畫題, 就會覺得詩意盎然。詩意之美豐富了中國山水畫的美學意境。真正山水畫中的.詩境,體現(xiàn)在畫的構(gòu)思、章法、形象、色彩的詩化,詩情與畫意交融。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說:“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詩畫的致,是中國山水畫家追求的最高理想,也是中國山水畫的最高境界。唐人王維以詩人的學養(yǎng)彰顯畫家的氣質(zhì),在文學和繪畫領域揭示了詩與畫的關系,從而提出了山水畫意境表現(xiàn)中的一個準則一一畫中有詩。比如他的作品《江山雪霽圖卷》,畫面上雖然沒有像許多畫家那樣題上或多或少的詩詞字句,卻富有詩的意境。

  中國山水畫中所具有的那種空靈美、外象美、詩意美的意境既是畫家創(chuàng)造的終點,又是觀者再創(chuàng)造的 起點。當代中國山水畫創(chuàng)作者,只有放開眼界,敞開胸懷,徜徉于大自然之中領受山川、風云、水石、林 木際會之妙,鑄就獨特的藝術靈魂,方能構(gòu)筑胸中意象,孕育筆墨語言,創(chuàng)作出有意境的作品,真正收到“代山川而言”。

 。ㄟx自顏景龍《中國山水畫的意境美》,有刪改)

  1. 下列關于原文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空”是靜,是虛,“靈”是實,是有,空靈美是山水畫藝術的主要審美趣味形式

  B. 外象之美指畫家通過繪畫語言符號所體現(xiàn)出來的內(nèi)在的精神追求,表現(xiàn)在畫作之外。

  C. 詩意美指畫中有詩意體現(xiàn)于畫題,題詩,畫的構(gòu)思、章法、形象、色彩的詩化等。

  D. 中國山水畫追求自然與人文完美統(tǒng)一,不追求繁蕪的世界,是一種哲理的最高境界。

  2. 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文章采用舉例論證和引用論證等論證方法,闡述了中國山水畫意境美的三個方面。

  B. 文章指出“空”和“靈”是對立統(tǒng)一的,并以《寒江獨釣圖》為實例進行了論證。

  C. 文章以王維畫作為依據(jù),論證了山水畫詩意美并不取決于畫作上所題詩詞字句。

  D. 文章由空靈美到詩意美,論證層層遞進,為如何創(chuàng)作出意境美的畫作提供了新思路。

  3. 根據(jù)原文內(nèi)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 歷代山水畫家都注重意境美而輕視筆墨氣韻,是因為意境才是靈魂,是魅力所在。

  B. 空靈美打破了時空,使畫家獲得了想象空間,使欣賞者在意境構(gòu)成上取得了主動權(quán)。

  C. 詩情與畫意交融,達到詩畫一致,是中國山水畫家的最高理想和山水畫的最高境界。

  D. 當代畫家只要放開眼界敞開胸懷,融于自然并獲得感悟,就能創(chuàng)作出有意境的作品。

  【答案】1. B 2. D 3. C

【《意境》閱讀答案】相關文章:

《什么是意境》閱讀答案09-02

《意境》閱讀試題及答案08-16

意境與物境閱讀理解答案11-12

等閱讀及答案05-20

大明湖閱讀以及答案閱讀答案05-22

《母親給出的答案》閱讀答案07-31

《母親給出的答案》閱讀答案05-17

《秋》的閱讀及答案09-23

舊居閱讀答案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