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湖上初晴后雨》原文及賞析
《飲湖上初晴后雨二首》是宋代文學(xué)家蘇軾的組詩作品。這兩首詩寫于詩人任杭州通判期間,旨在贊美西湖美景。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飲湖上初晴后雨》原文及賞析,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飲湖上初晴后雨
其一
朝曦迎客艷重岡,晚雨留人入醉鄉(xiāng)。
此意自佳君不會,一杯當屬水仙王。
其二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賞析: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從詩題可知,詩人在西湖喝酒游賞,開始時陽光明媚,后來下起了雨。兩種不相同的景致,讓他都很賞識。他說:天晴之時,西湖碧波泛動,波光粼粼,景色正巧;下雨時,西湖周圍的青山,迷蒙蒼莽,若隱若現(xiàn),又顯出另一番美妙景致!盀囦佟保ü忾W爍。“空蒙”,煙雨蒼茫。這兩個詞都是疊韻詞,增強了詩篇言語的音樂性。
這兒,詩人既寫了湖光,又寫了山色;既有晴和之景,又有雨天之韻,可以說內(nèi)容是許多的。但從另一個視點看,又很抽象,由于這兩句并非只適用于西湖。其實,這正是詩人筆法高深之處。西湖很美,但終究美在哪里,如何美法,恐怕沒人說得清。若是詳細地描繪景象,能夠會有單個精彩之句,但總失之太實、太詳細,不能傳達出西湖給人的全體形象。蘇軾這兩句有高度的藝術(shù)概括性,一起又很形象、很逼真,幻想空間很大,將“西湖便是美”這一大家共有的感觸用詩的言語表述出來。一起,這兩句也反映出詩人開闊的胸襟與豁達自適的性格。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西子”即西施,春秋時越國有名的佳人。無論是濃艷妝飾,仍是盛裝裝扮,西施都相同秀麗動人;若是把西湖比做西施的話,那么不管是晴是雨,是冬是春,它都相同美不勝收。
以絕色佳人喻西湖,不只賦予西湖之美以生命,并且特別特別,情味雋永。人人皆知西施是個佳人,但終究是如何的秀麗,卻只存在于自個心中。而西湖的美景不也是如此嗎?選用這樣的方法,比起直接去描繪,不知要節(jié)省多少翰墨,而它的涵義卻豐厚深入得多。它對讀者不只訴之于感觸,一起也訴之于考慮,讓讀者經(jīng)過自個的幻想去發(fā)揚詩的內(nèi)在。這一超卓的比方,被宋人稱為“道盡西湖優(yōu)點”的佳句,致使“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別號。也難怪后來的詩人為之擱筆:“除卻淡妝濃抹句,更將何語比西湖?”
注釋
飲湖上:在西湖的船上飲酒。
朝曦:早晨的陽光。
水仙王:宋代西湖旁有水仙王廟,祭祀錢塘龍君,故稱錢塘龍君為水仙王。作者自注:“湖上有水仙王廟。”
瀲滟:水波蕩漾、波光閃動的樣子。 方好:正顯得美。
空蒙:迷迷茫茫、若有若無的樣子。蒙,一作“濛”。亦:也。奇:奇妙。
欲:可以;如果。西子:即西施,春秋時代越國著名的美女。
總相宜:總是很合適,十分自然。
譯文
其一
天還沒亮就去迎候遠道而來的客人,晨曦漸漸地染紅了群山;傍晚泛舟西湖,天上飄下了一陣陣雨,客人不勝酒力漸入醉鄉(xiāng)。
西湖晴雨皆宜,如此迷人,但客人并沒有完全領(lǐng)略到。如要感受人間天堂的神奇美麗,還應(yīng)酌酒和西湖的守護神水仙王一同鑒賞。
其二
在燦爛的陽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艷麗,看起來很美;雨天時,在雨幕的籠罩下,西湖周圍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無,也顯得非常奇妙。
如果把這美麗的西湖比作絕代佳人西施,那么無論濃妝還是淡抹都是那么地美麗多嬌。
創(chuàng)作背景
蘇軾于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至七年(1074)任杭州通判,曾寫下大量有關(guān)西湖景物的詩。這組詩作于熙寧六年(1073)正、二月間。從詩意看,作詩當天朝晴暮雨,詩人既為酒所醉,亦為美景所醉。
作品鑒賞
這組詩共二首,但許多選本只看中第二首,因而第一首鮮為人知。其實這兩首詩是一個整體。第二首雖好,卻是第一首的注腳。第一首所說的“此意自佳君不會”的“此意”,正是指第二首所寫的西湖晴雨咸宜,如美人之淡妝濃抹各盡其態(tài)。若只看第二首,題中的“飲”字就沒有著落。蘇軾的意思是說,多數(shù)人游湖都喜歡晴天,殊不知雨中湖山也自有其佳處。湖上有水仙王廟,廟中的神靈是整天守在湖邊,看遍了西湖的風(fēng)風(fēng)雨雨、晴波麗日的,一定會同意自己的審美觀點,因而作者要請水仙王共同舉杯了。這一首的首句“艷”字下得十分精到,把晨曦的絢麗多姿形容得美不勝收。若只看第二首,則“濃抹”一層意思便失之抽象。
第二首詩上半首既寫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寫了西湖的晴姿雨態(tài)。“水光瀲滟晴方好”描寫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燦爛的陽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蕩漾,波光閃閃,十分美麗。“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寫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籠罩下,西湖周圍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無,非常奇妙。從第一首詩可知,這一天詩人陪著客人在西湖游宴終日,早晨陽光明艷,后來轉(zhuǎn)陰,入暮后下起雨來。而在善于領(lǐng)略自然并對西湖有深厚感情的詩人眼中,無論是水是山,或晴或雨,都是美好奇妙的。從“晴方好”“雨亦奇”這一贊評,可以想見在不同天氣下的湖山勝景,也可想見詩人即景揮毫?xí)r的興會及其灑脫的性格、開闊的胸懷。上半首寫的景是交換、對應(yīng)之景,情是廣泛、豪宕之情,情景交融,句間情景相對,西湖之美概寫無余,詩人蘇軾之情表現(xiàn)無遺。下半首詩里,詩人沒有緊承前兩句,進一步運用他的寫氣圖貌之筆來描繪湖山的晴光雨色,而是以貌取神,只用一個既空靈又貼切的妙喻就傳出了湖山的神韻。喻體和本體之間,除了從字面看,西湖與西子同有一個“西”字外,詩人的著眼點所在只是當前的西湖之美,在風(fēng)神韻味上,與想象中的西施之美有其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相似之處。而正因西湖與西子都是其美在神,所以對西湖來說,晴也好,雨也好,對西子來說,淡妝也好,濃抹也好,都無改其美,而只能增添其美。對于“西湖比西子”這個比喻,存在有兩種相反的解說:一說認為詩人“是以晴天的西湖比淡妝的西子,以雨天的西湖比濃妝的西子”;一說認為詩人是“以晴天比濃妝,雨天比淡妝”。兩說都各有所見,各有所據(jù)。但就才情橫溢的詩人而言,這是妙手偶得的取神之喻,詩思偶到的神來之筆,只是一時心與景會,從西湖的美景聯(lián)想到作為美的化身的西子,從西湖的“晴方好”“雨亦奇”,想象西子應(yīng)也是“淡妝濃抹總相宜”,當其設(shè)喻之際、下筆之時,恐怕未必拘泥于晴與雨二者,何者指濃妝,何者指淡妝。欣賞這首詩時,如果一定要使?jié)鈯y、淡妝分屬晴、雨,可能反而有損于比喻的完整性、詩思的空靈美。
在第二首詩中,詩人對西湖的特點作了極其準確而又精到的藝術(shù)概括,達到“以少總多,情貌無遺”的藝術(shù)效果;此外還運用了恰當新穎的比喻,賦予西湖以人的生命和資質(zhì),使西湖成為美的化身,對西湖進行美的升華。因此,在難以計數(shù)的歌詠西湖的詩歌中,這首詩成為流傳最廣的名篇。
名家點評
宋代武衍《正月二日泛舟湖上》:“除卻淡妝濃抹句,更將何語比西湖?”
清代王文誥《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卷九:“此是名篇,可謂前無古人,后無來者。公凡西湖詩,皆加意出色,變盡方法,然皆在《錢塘集》中。其后帥杭,勞心災(zāi)賑,已無復(fù)此種杰構(gòu),但云:‘不見跳珠十五年’(見《與莫同年雨中飲湖上》)而已。”[3]
清末陳衍《宋詩精華錄》:“(‘欲把’二句)遂成為西湖定評。”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xué)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子。嘉祐進士。神宗時曾任祠部員外郎,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職,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詩“謗訕朝廷”罪貶謫黃州。哲宗時任翰林學(xué)士,曾出知杭州、潁州等,官至禮部尚書。后又貶謫惠州、儋州。北還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時追謚文忠。與父洵弟轍,合稱“三蘇”。在政治上屬于舊黨,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在藝術(shù)表現(xiàn)方面獨具風(fēng)格。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代很有影響。擅長行書、楷書,取法李邕、徐浩、顏真卿、楊凝式,而能自創(chuàng)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蔡襄、黃庭堅、米芾并稱“宋四家”。能畫竹,學(xué)文同,也喜作枯木怪石。論畫主張“神似”,高度評價“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藝術(shù)造詣。詩文有《東坡七集》等,詞集有《東坡樂府》。
【《飲湖上初晴后雨》原文及賞析】相關(guān)文章:
飲湖上初晴后雨的原文及賞析10-09
飲湖上初晴后雨古詩原文賞析05-15
《飲湖上初晴后雨》原文及翻譯賞析11-14
飲湖上初晴后雨原文翻譯及賞析11-22
飲湖上初晴后雨原文、翻譯、賞析06-21
飲湖上初晴后雨原文05-15
《飲湖上初晴后雨》原文06-11
飲湖上初晴后雨原文拼音+翻譯+賞析08-10
《飲湖上初晴后雨》原文翻譯以及賞析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