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石潭記》讀后感 推薦度:
- 小石潭記的讀后感 推薦度:
- 《小石潭記》讀后感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小石潭記讀后感(精選18篇)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后感了。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小石潭記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石潭記讀后感 篇1
《小石潭記》,這是中唐杰出的文學(xué)家柳宗元所寫的一篇散文,在寫這首散文的前夕,被貶為永州司馬,并被貶了十年。之后,心情就一直很郁悶,無可事事,所以就游山玩水欣賞自然風光來排遣心中的愁悶,寫下很多詩詞,把自己的不幸遭遇和心胸氣度寄托其中!缎∈队洝繁闶瞧渲兄囊黄
《小石譚記》全篇以寫景為主,在一片茂盛的竹林中,有一汪清澈的小潭,潭中魚兒自由自在歡快的鬧著,看到這樣清幽美麗的景色,與我同行的幾乎都不在了,只剩下我凄涼的心境和這凄涼的景色融為一體。
文章語言也很恰如其分,比如“皆若空游無所依”用“空游”兩字形象的寫出水的透明,又像“斗折蛇行”只有四個字,卻用了兩個比喻,寫出靜態(tài)和動態(tài),言簡意賅,寫出了作者經(jīng)過觀察后獨到的體會。
面對人生,也許心中充滿感悟,但有時候千言萬語,也比不上一句簡潔的話。樹環(huán)合,寂寥無人,為何又在最后一段專門再點明同游的'還有很多人?這豈不是互相矛盾了。我似乎懂了作者的意思,作者寫得很巧妙。在這種凄涼的景色中,我忘卻了其它人的存在,從而來突出自己寂廖的心情。
這樣美麗的景色,開始令作者忘記了被貶的凄涼,隨著景致的深入,小石潭的寂寞、凄清、幽涼令作者觸景生情,抒發(fā)了被貶后失意的情感。
從這段閱讀經(jīng)歷中,我還明白了一個道理,在讀書過程中,要敢于疑問,再認真思考,不管后來解決了這個問題沒,你都收獲了一個思考的過程。
小石潭記讀后感 篇2
在你的《小石潭記》中,描繪了一個多么美麗的如人間仙境般的地方埃那兒有白玉般干凈,清澈的.小溪水,水中魚兒自由自在地游來游去,似天上的鳥翱翔在無邊無際的天宇下。清晨,當陽光開始照入竹林中,蒼翠的竹子和翠綠的藤蔓相互纏繞在一起,透過微微的晨光,在清風中隨風飄拂。當陽光照在溪水中時,水波點點,閃爍著光芒,好像是金子發(fā)出的耀眼亮光。溪路蜿蜒,斗折蛇行,溪中石塊千姿百態(tài),各色各異,這真是每個人心中所夢想的人間仙境!
在這美麗的風景中,如果是我,一定會好好的玩一番,盡情放松平日緊繃的神經(jīng)。讓大自然用它的清新和活力為我洗去疲乏,注入能量。但是,此時此刻,這幽美的山林在你眼中卻仿佛成為了凄神寒骨之地,這與世無爭的佳
地在你看來似乎也成了寂寥無人、不可久居之所。甚至于你只是想把它變成一個記憶。
看到你這樣,我也有些難過了,我不由得想起了陶淵明,想起了他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也許我們可以學(xué)學(xué)他,將這山林中的悠然自得、與世無爭當做一種享受,變成一種境界。
小石潭記讀后感 篇3
有很多詩人在古代的時候,都被貶官,而我今天要說的則是這些人中的一個,說其他大家應(yīng)該都很熟悉,多多少少也讀背過他的古詩,他就是柳宗元。
在柳宗元的里詩里,《小石潭記》應(yīng)該是很著名的一首詩了,在讀詩前,應(yīng)先了解背景,如做生意,要先了解自己的優(yōu)勢,考試,要了解自己的不足。讀詩之前,搜查詩的背景古詩,大方面的促進了你理解這首詩所表達的情感或者事跡。
柳宗元于唐順宗永貞元年(805年)因擁護王叔文的改革,被貶為永州司馬,王叔文被害。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柳宗元貶官之后,為排解內(nèi)心的憤懣之情,常常不避幽遠,伐竹取道,探山訪水,并通過對景物的具體描寫,抒發(fā)自己的不幸遭遇。此間共寫了八篇山水游記,后稱《永州八記》。在第一篇《始得西山宴游記》中作者這樣記述當時的心情:“自余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文章即在此背景下寫成。
柳宗元的被貶,也揭示了當時社會的動蕩不安,朝廷的無能,使他和王叔文實行政治改革,未果,遂被貶。柳宗元在小石潭記最后的幾段中,寫了溪水,竹林和森林。全文沒有使人感到這是一位被貶詩人的'難過,只是看到了溪水和森林,看到了一番美景。柳宗元以優(yōu)美的語言描寫了小石潭的景色。仔細閱讀后,又能感覺《小石潭記》含蓄地抒發(fā)了作者被貶后無法排遣的憂傷凄苦的感情。
柳宗元以美景,來麻痹自己,這種樂觀,我們應(yīng)該學(xué)習(xí),用別眼看世界,如果,這個題很難,那就不要去糾結(jié)答案,而是應(yīng)該去糾結(jié)解題的過程。以不同的角度看世界,又是別番風味。
小石潭記讀后感 篇4
《小石潭記》的作者是柳宗元。他是我國中唐時代有名的散文家和詩人,字子厚,河?xùn)|人,二十一歲中進士,先后任監(jiān)察御史里行(為見習(xí)官)、禮部員外郎、邵州刺史、柳州刺史等職。他和同時代的韓愈、及宋代的歐陽修、蘇泡、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等八人,被后人合稱為“唐宋八大家”,都是寫散文的能手。
這篇《小石潭記》,是一篇優(yōu)秀的散文,是他所作“永州八記”中的一篇。永州,在那個時候是一個很荒僻的地方。
他到永州,是因與王叔文為首的新興地主階級政治集團的株連關(guān)系,被貶謫到永州的,時達十年之久,當了個無足輕重的佐貳官一一司馬之職。他到了永州,一方面由于在政治上是一個獲罪被謫的.人,要防止政敵們的偵察和陷害;一方面又受這一帶的從未開發(fā)的自然景物的招引,就寄情山水,漫游境內(nèi),到處搜奇覓勝,寫了不少的記游之作,先后經(jīng)他發(fā)現(xiàn)和整理的勝景有很多篇章,這篇就是其中的一篇。
本篇主要描寫的是一個被名為“小石潭”的小潭。在小潭周圍的奇異清麗,具有充滿生機的景色,使他有種追求曠達靜默的心境。他寫的“永州八記”是一組描寫山水的散文,因而開頭一句就是聯(lián)系上一篇從《鈷母潭西小丘記》寫起的。作者在這里首先點明了小石潭的方位(在小丘的西邊)和距離(離小丘約120步)以及環(huán)境的秀麗,當他聽到叮當如佩環(huán)交響的鳴聲之后,被眼前的景物所吸引,等到俯見小潭時,又為那清涼的潭水而感到驚奇:小石潭雖然小,但它幽深,水清見底,惹人喜愛極了。
作者在寫了小石潭的水之后,又寫了構(gòu)成這水潭的基椽一石。石是這個潭的一個特色,也是它得名的由來。正是由于這石,才使潭水清澈。他通過挖掘潭中石之美,展露了他的才德,手法微妙。潭中還有游魚,約有百來條,看去好像是在空中游動,有時呆定不動,有時忽游遠處,好像與游人在逗樂。游人,若遠望潭水的來源,卻只見從西南方曲折流來,時隱時現(xiàn),也不知發(fā)源在何處。作者把這近景與遠景交相配合,更增加了景色迷人。
小石潭記讀后感 篇5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huán)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痹谖易x到這里時,心中不免多了幾分疑惑——明明作者之前描寫的小石潭既“青樹翠蔓,蒙絡(luò)搖綴,參差披拂!庇帧叭展庀鲁海安际稀,幽靜而又清澈,到底為什么又變成“凄神寒骨,悄愴幽邃”?
后面聽老田講了柳宗元的一些事,我一下子了然于心,原來柳宗元是個有些悲觀的人。也難怪,他明明胸懷大才,卻不被賞識,是真真正正的懷才不遇。柳宗元看到無人問津的小石潭,就聯(lián)想起自己的遭遇,這才有了后面的“四面竹樹環(huán)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試問如果柳宗元是一個不那么悲觀反而是個十分樂觀的人呢?這一句這一種心情是否還會出現(xiàn)在《小石潭記》中呢?情況可能會兩樣。
我個人覺得應(yīng)該不會,即使有一點點,那個樂觀的柳宗元充其量也只會稍稍表達一下遺憾之情,而不會悲觀至極。有時候,人的`悲觀或樂觀,會對生活產(chǎn)生巨大影響。與其悲觀地沉湎于過去那些傷心之事上,不如樂觀地去面對未來的未知。
柳宗元確實有才,但過于悲觀,四十多歲就抱郁而終,真的很遺憾。以此類推,世上的人世上的事如意者會有多少?恐怕一定不會太多,如果大家都像柳宗元那樣悲觀地沉溺其中,而不去勇敢地面對未來,只會讓自己更難受。倒不如坦然面對,眼光不要老是朝后看,而是向前看,這樣才會看到未來和希望。
讓我們都做一個享受生活,熱愛生活的人吧。心態(tài)好才是真的好,很多人的幸福生活,不在于他事業(yè)有多成功,不在于他擁有多少金錢,就在于他有個好心態(tài)。
小石潭記讀后感 篇6
青色的藤蔓相互纏繞,小石潭的流水“叮咚”作響,偶有風吹過竹林,發(fā)出“沙沙沙”輕快的旋律,柳宗元便是在這樣的美景中漸行,漸遠。畫面定格在這一瞬間,如果我是畫家,我會用黑白詮釋這幅景色。不需要鮮艷的色彩,不需要細致的表情刻畫,只一片黑白,一個背影,足以觸動人心。
他的背影,是落寞的,亦是感性的。
盡管同行六人,他的樂卻仍只流于表面,而內(nèi)心,更多的是人潮襯托出的孤單。孤單或許不能更準確地表達他的心境,因我對他了解不深。但我能想象,面對仕途的失意,對未來的'彷徨和內(nèi)心的壓抑已緊緊包圍著他,心底長久潛伏著的悲傷也許就在那一瞬間,迸發(fā)……
于情于景,到處透露著凄清,本能使他選擇了逃避。
也許悲傷是會長久潛伏于心的,但快樂一樣也能夠,豁然面對吧!如詩中所云:“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fā)弄扁舟。”
小石潭記讀后感 篇7
柳宗元貶官至永州、柳州后,“自肆于山水間”(韓愈《柳子厚墓志銘》),把“堙厄感郁,一寓諸文”(《新唐書·柳宗元傳》),因此他寫了不少山水游記,這些游記不僅描繪了山川景物形態(tài)而且反映了作者“堙厄感郁”的處境和心情,因此歷來人們對這些游記的評價都很高。柳宗元的山水游記之所以寫得突出,是因為他不象一般玩山游水的人那樣,只是浮光掠影,得到一點浮泛的印象,而柳宗元是把自己的性格、遭遇寫到了山水之中去,創(chuàng)造出新的境界,我們才看到了這些情景相生的游記。
本文是《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這篇散文生動地描寫出了小石潭環(huán)境景物的幽美和靜穆,抒發(fā)了作者貶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寫得有景有情,富有詩意,十分引人入勝。表現(xiàn)了作者杰出的寫作技巧。因此成為被歷代所傳誦的散文名篇。
這篇游記一共可以分為五段。
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換景”的寫法,在移動變換中引導(dǎo)我們?nèi)ヮI(lǐng)略各種不同的景致,不停留在一點上看,而是引導(dǎo)我們前行,觀看不同得景物。很象看一部山水風景紀錄片,具有極強的動態(tài)的畫面感。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huán),心樂之!蔽恼乱婚_頭,便引導(dǎo)我們向小丘的西面步行一百二十步。來到一處竹林,隔著竹林,能聽到水流動的聲音。“篁竹”就是成林的竹子;“如鳴佩環(huán)”就是說水聲象玉佩玉環(huán)相互撞擊時發(fā)出的聲音那么清脆悅耳。作者寫出了自己高興的心情,這種心情一直感染著我們,使我們同樣感到高興。既然這美妙的聲音是從竹林那邊發(fā)出的,我們同作者一樣都想去探個究竟。于是作者“伐竹取道,下見小潭。”“伐竹取道”四字,用行動寫心情,坐實了前邊的“樂”字。在濃密的竹林之中,砍伐出一條小道來,終于見到一個小小的池潭。接著作者給我們介紹了這個池潭的特點:““水尤清洌,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敝链,小石潭的全部面目才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這一番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聞水聲,再由水聲尋到小潭,既是講述了發(fā)現(xiàn)小潭的經(jīng)過,同時也充滿了懸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漸地在人們眼前展開一幅美妙的圖畫。從此往下,作者便把筆力放在了對池潭的精心描寫上。小石潭的水格外清涼,而且整個小潭全部是由石頭構(gòu)成的。整個潭底便是一塊大石頭,在靠近池岸的地方,水底的石頭翻卷地露出水面。這些石頭千姿百態(tài),形狀各異。“坻”即為水中的高地;“嶼”是小島;“嵁”“巖”都是巖石的各種形態(tài)。所以,作者為它起名曰小石潭。接著在寫潭上的景物“青樹翠蔓,蒙絡(luò)搖綴,參差披拂。”就是作者對于池潭上景物的描繪了。有青青的樹和翠綠的藤蔓,它們纏繞在一起,點綴在小潭的四周,參差不齊的枝條,隨風搖擺,更顯出自然之美。這潭上的描繪僅12個字,便將小石潭周圍的極幽極佳的景致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令我們愈加覺出小潭的美妙。這潭“全石以為底”,而且潭中露出的石頭又都是那么姿態(tài)奇特,“為坻,為嶼,為,為巖”,再加上古樹翠蔓的覆蓋,使小石潭的全景富有清靜感,仿佛不是人間的一個小天地,而是傳說中佛國的一塊凈土那樣。
第二段,作者描寫的是潭水和游魚。這一段,作者采用“定點特寫”的方法。只用了四十個字,就活靈活現(xiàn)地描繪出了潭水和游魚的美景,這是全篇中極為精彩的一段。特別是對水中游魚的描寫,用的是特寫鏡頭:“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徹,影布石上,然不動;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边@是一幅極美的畫面。在水中游動的魚兒,不像是在水里,而是像在空中游動。“皆若空游無所依”與吳均“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與與朱元思書》)和袁山松的“其水十丈見底,視魚游如乘空”(《宜都山川記》);酈道元的“綠水平潭,清潔澄深,俯視游魚,類若乘空”(《水經(jīng)注》)等有異曲同工之妙。太陽光照下來,魚兒的影子落在了潭底的石頭上,這顯出了水的清澈。先是魚兒呆呆地一動不動,忽然,有的魚飛快地竄向遠處,一會兒游到這兒,一會兒游到那兒,非;钴S。因此,這無拘無束的游魚,難道不是自由的象征?好像是在與游人一同享受著快樂。這是作者把自己快樂的心情加到魚兒身上,似乎魚兒也象人那樣會感到快樂似的。從字面上看,作者是在寫魚,但透過字面,卻令我們不能不對那清澈的潭水留下極深的印象。這種游魚和潭水相互映襯的寫法,收到了很好的藝術(shù)效果。讀到這里,我們又不能不從游魚聯(lián)想到作者的歡悅心情。你看,那紅艷艷的日光透過藍晶晶的潭水,直照到白瑩瑩的石底,多么富于色彩,這種繪形、繪神、繪影、繪色的描寫,這種由情入景,由景及情的寫法正是這篇散文的一個突出特色。
第三段探究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景物。作者在這里善用比喻,抓特征!疤段髂隙,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毕蛭髂贤^去,一條小溪逶迤而來,形狀像是北斗七星那樣曲折,又像是一條蛇在游動,有的地方亮,有的地方暗。這里寫小溪,就溪身來說,作者形容它象北斗七星那樣曲折,這是靜止的;就溪水來說,作者形容它象蛇爬行那樣曲折,這是流動的。用了兩個比喻,一靜一動和一明一滅來描寫小溪,小溪兩岸高高低低,凸凹不平,犬牙相錯。非常精確地寫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這里,作者又非常成功地使用了一個比喻的手法,說溪身的兩岸象狗牙齒那樣參差不齊,很精確地刻劃出事物的形象。作者在此寫遠景半藏半露,饒有畫意。望潭源而“不可知其源”,又富有詩意。真正做到了富有詩情畫意。
第四段寫出了作者對小石潭總的印象和感受。“坐潭上,四面竹樹環(huán)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弊谛∈渡,四周的竹子和樹木密密環(huán)抱著,非常寂靜,見不到來往的人,令人神色凄涼,骨徹心寒,精神上也不免悲愴幽涼。因為它的境況太幽清,不宜久留,便題了字后離去。在這一段中,作者突出地寫了小石潭的“幽靜”,并把環(huán)境中的幽靜深入到人心靈中去,把景物與心情結(jié)合起來,情景相融,寫出了一種凄苦孤寂的心境。這心境透露出作者被貶后凄苦心情,是作者被排擠、受迫害遭遇的曲折反映。
末段僅兩句,“同游者:吳武陵,龔古,余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庇浵屡c作者同游小石潭者的姓名。
《小石潭記》是一篇語言精美,含義豐富,形象逼真的優(yōu)秀山水游記。它摹景狀物,神情畢肖,生動逼真。表現(xiàn)了作者對于事物的深刻觀察力和獨特的體驗,同時也表現(xiàn)了作者深厚的藝術(shù)功力。明末著名散文家張岱評道:“古人記山水手,太上酈道元,其次立柳子厚,近時則袁中郎。”可謂肯綮之論。
小石潭記讀后感 篇8
小石潭以其奇異之美吸引了被貶的永州司馬,讓他有了很多的留戀,卻又以其凄清幽邃讓他有了強大的涼意,最終匆匆繞開,帶著一份心悸的唏噓。
你也許要說柳宗元這是怎么了,這么點涼意怎及得上《江雪》中那凍徹天地、令人無處可遁的酷寒呢?而且這次旅途之中還有幾位興致盎然的同行者呢!為什么在小石潭處是倉促躲開,而在江雪中卻是留給我們倔強的背影,孤獨地用一根細弱絲線去釣?zāi)钦麄冰堅寒骨的世界呢?
掩卷而思,柳居士似迎面走來,帶著剛剛因政治打擊而受傷的心靈走來,難掩痛苦和焦慮。他的心在滴血,一種深秋般的'涼意襲卷著他的身心;是一種已深植于骨髓的文化精神讓他找到了仍然灑脫挺立走來的自愈藥方:那就是去和慈祥的自然老人說說話,從自然的清麗、獨立、峻朗之中感尋找生命的堅挺動力。于是他開始了他的尋訪自然之行,也是醫(yī)愈傷痕之旅了!
這時他與小石潭邂逅了,幾乎要擦肩而過,是小石潭清脆的聲響讓他找到了青春般的活力。他急切地“伐竹取道”而來,在欣賞了一段時間小石潭的美和趣后,其徹骨的涼意也完成了從他的皮膚到骨質(zhì)之間的滲入行程。他這時打了一個激棱,這太熟悉的涼意又勾起了他小心翼翼掩藏了的受傷心靈的溫度,那是他不愿意也不甘心再去抖落的那份生命的苦楚。所以,不要責怪我們的文人內(nèi)心的脆弱。他想象著這樣的政治災(zāi)難只是一次短暫的人生磨難,他對這個世界是充滿希望的。他認為這只是一次接錯了線頭的短路,國主馬上就會重新接通冒過火的神經(jīng),來掠去他身上的涼風凄雨,灑一片陽光過來。所以,他要保護好心的熱度,等這一片陽光來時好快節(jié)奏地去適應(yīng),能第一時間去治世救民!至于到了寫《江雪》時,人生的打擊已接踵而至,他周圍的環(huán)境已是冷至深天、冰及厚地的嚴冬。這時,他對陽光的期望已徹底放棄,他要完成的是一次令人心痛的憤世疾俗的抗爭了!
所以,《小石潭記》中“凄神入骨、悄愴幽邃”的不勝涼意,正顯示著一顆還是熱的、充滿期望和希冀的赤子的心,請不要隨便用一些“無奈”“脆弱”類似的詞語,量低了這位有志仕者心的溫度。
小石潭記讀后感 篇9
這篇文章原名《至小丘西小石潭記》,是《永州八記》的第四篇。《永州八記》是柳宗元貶居永州時漫游山水的游記散文,作者接描寫自然山水來抒發(fā)自己的不幸遭遇和對現(xiàn)實的不滿,把高潔的人格美和清幽的自然美融為一體,推動了中國古代游記散文的發(fā)展。
文章對潭中的游魚寥寥刻畫幾句,準確的'寫出了潭水的空明清澈和游魚的形神姿態(tài)。作者從游魚、陽光、影子等角度描寫潭水的清澈。此外,文中寫潭中游魚的筆法及妙,沒有涉及到水,只是說魚則“空游無所依”寫出了水的透明魚的生動都各盡其妙。
文章第四段描寫了小石潭幽深、寂靜的景色和氣氛。在這種境界里,流露出作者貶居生活的孤妻悲涼。這讓我們可以體會到封建社會中進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本文是一篇充滿山水畫意的山水游記。作者先寫所見的景物,然后著重描繪了游魚和潭水,再寫潭上景物和自身的感受。借景抒發(fā)了自己在寂寞中悲涼凄苦的情感。全文寂寞清幽,看似寫景實則寫心,是一片情景交融的佳作。
小石潭記讀后感 篇10
它的作者柳宗元,因為早年參與政治改革,風云變幻,最終失敗,所以他被貶官至山西永州。但是他卻毫不退縮,仍然熱愛生活,以一顆欣賞的心,以一身欣賞的姿態(tài)去擁抱自然,熱愛生活,熱愛眼前的一景一物。用優(yōu)美的文字和濃厚的感情寫下了這篇《小石潭記》。
《小石潭記》這篇文章中并沒有用,許多的筆墨來描寫水的清麗。但是卻又在許多地方間接的提示道,讓人感受到一種“山重水復(fù)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高尚情趣!八械聂~可能有幾百頭吧,他們都像是在空中有著一樣,沒有什么依靠似的!边@一句話雖然沒有寫水有多清澈,但是卻告訴我們,水清澈得連魚都可以看得一清二楚,就連水底下的水草也可以映照得熠熠干凈
初讀這篇文章還有一個疑問,作者在倒數(shù)第二段寫出四周竹樹環(huán)合,寂寥無人,為何又在最后一段專門再點明同游的.還有很多人?這豈不是互相矛盾了。再讀一篇,我似乎懂了作者的意思,作者寫得很巧妙。在這種凄涼的景色中,我忘卻了其他人的存在,從而來突出自己寂廖的心情。
這樣美麗的景色,開始令作者忘記了被貶的凄涼,隨著景致的深入,小石潭的寂寞、凄清、幽涼令作者觸景生情,抒發(fā)了被貶后失意的情感。所以,《小石潭記》中“凄神入骨、悄愴幽邃”的不勝涼意,正顯示著一顆還是熱的、充滿期望和希冀的赤子的心,請不要隨便用一些“無奈”“脆弱”類似的詞語,量低了這位有志仕者心的溫度。
從這段閱讀經(jīng)歷中,我還明白了一個道理,在讀書過程中,要敢于疑問,再認真思考,不管后來解決了這個問題沒,你都收獲了一個思考的過程。
小石潭記讀后感 篇11
公元805年,柳宗元因為擁護王叔文的改革,被貶為永州刺史,于是柳宗元來到了這片小石潭。
柳宗元帶著悲涼的心情,來到了這片小石潭,這片小石潭像它的名字一樣,小潭以石頭為底,在靠近岸邊的地方,有石底翻卷出來,露出在水面,仿佛像一座座小島一樣。潭中的魚大約有百多條,都好像在空中游動,什么依靠也沒有。陽光直照到水底,魚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魚兒呆呆地一動不動,忽然向遠處游去,來來往往,輕快敏捷。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岸像北斗七星一樣曲折,像蛇爬行一樣彎曲,望過去一段看得見,一段看不見。
柳宗元坐在了潭水的邊上,四周的竹林包圍著他,寂靜的沒有旁人,讓人感到了心神凄涼。這讓柳宗元回想到了自己在朝廷的時候,他極其擁護王叔文的改革政策,想要把整個大唐帶的更好,讓整個大唐變得國力再次興盛,回到貞觀,開元時期。然而當時的大唐已經(jīng)不再是盛世了,此時的`大唐已經(jīng)衰弱不堪,宦官專政,各地還有節(jié)度使正在起義,而柳宗元想要找到一位與他一樣,想要拯救大唐,有著共同目標的人,但是沒有,他反而還被那些宦官孤立,并且皇帝也在宦官的讒言下,把柳宗元貶到了永州這一塊偏僻的地方。此時的柳宗元,就如同這座小潭一樣,被四周孤立著,孤零零的。而此時的大唐,又何嘗不是這樣子?那些以前的盟友,以前的朝貢國都反目了,那些得到利益的節(jié)度使也紛紛起義,整個大唐就像這片小譚和柳宗元這樣,孤零零的,最終走向滅亡。
而柳宗元,也帶著悲涼的情緒,最終郁郁而終。
小石潭記讀后感 篇12
跋山涉水來到了這小石潭。還未進入,就聽到了一股小小的流水聲。柳宗元說,他所聽到的流水聲就像佩環(huán)碰撞的聲音;蛟S這是初到時的歡樂吧。而我站在那里,聽到這流水聲,只是心想:“就到要了”。隨后,我們“伐竹取道,下見小譚,水尤清冽”。我看到以整塊石頭為底的小譚,不禁的猜想若石頭整塊翻起來后又會是一番怎樣的景象。然而柳宗元走近小譚后則是和我分享了那些清水里翻卷的奇石,是水中高地;蛟S那些奇石在柳宗元眼里就是古文運動里和他并肩前行的韓愈等人吧。后來,我們還欣賞到了“青樹翠蔓,蒙絡(luò)搖綴,參差披拂”的景色。
向前又走了數(shù)十步,我們又看到“潭中魚可白許頭”,柳宗元高興地和我說這些魚都呈現(xiàn)出一種“皆若空游無所依的樣子”!叭展庀鲁海安际稀,可當柳宗元想要靠近看個仔細時,它們又向遠處游走了,我笑著對柳宗元說:“你看,它們在同你玩耍呢”。柳宗元說到:“那些平日里與我糾葛的人,也是這副樣子的`,若有靠近,必將疏遠。”
我們又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看到這般景象,柳宗元臉上的笑容逐漸褪去,我想,他或許是覺得這蜿蜒的水流就像自己走的那條曲折的路吧,走到最后,回頭望去,早已看不見源頭在哪里。
后來我們走的有些累了,就坐在潭邊想休息一會兒。想欣賞這的美景,但向四周望去,眼里便裝滿了竹樹!凹帕葻o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柳宗元臉上的表情更加凝重了,他便說道:“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記錄了些許后就催著我倉促的離開這里。
回去的路上,柳宗元一直開心不起來。明明“聞水聲”時還是“心樂之”的,可“坐潭上”時就“悄愴幽邃”了。
......
我最開始的心之所向,還是沒能抵過那四面竹樹環(huán)合的景色。
小石潭記讀后感 篇13
“青樹翠蔓,蒙搖絡(luò)綴,參差披拂。”柳宗元在和友人在山中游玩,忽而聽到水流的如佩環(huán)一樣的聲音,隱隱約約地。他們便伐出一條小路,無意中邂逅了小石潭。當時的柳宗元的內(nèi)心心灰意冷,他在參加王叔文領(lǐng)導(dǎo)的政治革新運動失敗之后,被貶永州。
小石潭的景色徹底的將他們吸引住了,青蔥翠綠的樹木藤蔓蒙蓋纏繞在一起,搖曳牽連,參差不齊,隨風飄拂。水清澈見底,下面的魚和石頭可以看的一清二楚。魚輕快迅捷地在水中游動。溪水的樣子像北斗星那樣曲折,像蛇一樣蜿蜒。柳宗元帶著驚喜的心情繼續(xù)前行。柳宗元來到潭邊的一塊粗糙的石頭上坐了下來,在此細細品味這里美妙絕倫的景致。竹林將柳宗元包圍了起來,幾乎隔絕了其他聲音,除了溪水輕輕流動的聲音以外,就只能聽見竹林中藏匿的潭水訴說的聲音,又或者是柳宗元孤寂內(nèi)心的那份悲涼和無奈的回聲。他沉思了片刻,似乎是想到了什么,良久,獨自離去。
短短幾句話,就包含了柳宗元的`兩種極端心情的變化,一喜一憂,看似矛盾,實乎合理。也許他是在想在變革時候的得意,又或是在感慨自己目前尷尬的處境,也有可能聯(lián)想到了什么。
他即使被貶至永州,它既是有過短暫的心灰意冷。但柳宗元并沒有像常人一樣怨天尤人,沒有像愚者那樣的盲目樂觀,更沒有像懦夫一樣墮落沉淪。他就像是一位被關(guān)押在無聲囚室里的一位偉人,與四周隔絕。卻還是心懷大志,關(guān)心蒼生。他雖然是被生活所刁難,即使他無法改變自己的處境,但他卻能改變自己對待生活的態(tài)度。它在墮落和堅持的入口來回徘徊,最終他選擇了堅持的這一條道路。它就像小石潭那樣,雖然身處最為偏僻的地方,被人們遺忘。但它還是保持著自己最完美的面貌,堅持向外散發(fā)自己獨特和美麗的芬芳。所以他才能被歷史所記錄,所接受。
他隨時所處困境,但他還是向往著光明,雖然他面對著肉體和精神上的雙重折磨,但他還是能夠像小石潭那樣獨自綻放。
小石潭記讀后感 篇14
一日柳宗元與吳武陵,龔古,余弟,宗玄等人共同出游,共同步于小土丘旁又向西行幾百步,忽然,柳宗元聽到一陣水聲,非常悅耳,便砍斷竹子,開辟出一條小路,走了10余步便看到一個小,柳宗元走過去捧起潭中的水,發(fā)現(xiàn)這水格外的清涼,往小譚仔細望去,小潭中有100多條魚,在清澈無比的水中游動,柳宗元看到這場景,便覺得如此之樂。
但是往小潭深處望去,潭中的水流曲折或明或,有一種幽深不可測度的內(nèi)心感受,柳宗元沒有先前的.愉樂,而是想到如今被貶,冷落的孤寂與凄涼柳宗元終于覺得這太過凄涼,曾經(jīng)的風光如今一去不復(fù)返,頓時無比悲傷,少時,馬上離開。
柳宗元出生望族,二十歲中進士,世人皆嘆后生可畏。
少年年少輕狂,發(fā)奮讀書,立志成為一代良臣,奈何官場殘酷,爾虞我詐,終成為永州司馬,賞永州山水。
伴隨著他,伴隨著樹,伴隨著蜿蜒曲折的小溪。
孤獨千萬,山水同一,縱使山水再美,卻也不能填滿他的心。
他是那樣有才,有華一,腔熱血,可到頭來卻只能在永州賞山玩水。
柳宗元,他終究不是劉禹錫,不能“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他不是蘇東坡,不能“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終是“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孤獨終老。
小石潭記讀后感 篇15
最近我學(xué)習(xí)了《小石潭記》這篇文言文,通過這篇文言文的學(xué)習(xí),柳宗元把我?guī)氲搅诉@個世界,閉上眼,那一副副美麗的畫卷呈現(xiàn)在我的眼前。這篇文章即寫出了小潭中水的清澈,飄忽不定的魚兒,東游西游而給人們帶來的歡樂,也寫出了在小潭的周圍幽深冷寂的氛圍,突顯出一片凄涼,傷感還有幾分低沉。
初讀這篇文言文時我心里也還有一個疑問,作者在倒數(shù)第二段寫出四周竹樹環(huán)合,寂寥無人,人很少,地方也很清靜,但為什么又會在最后一段專門再點明同游的人呢?是為了點名出他們對于知識的向往嗎?其實,這樣美麗的景色,一下子就讓我進入了這種境界,一開始作者忘記了自己被貶的凄涼,隨著景致的深入,小石潭的寂寞、凄清、幽涼令作者觸景生情。
清晨,當陽光開始照入竹林中,蒼翠的竹子和翠綠的藤蔓相互纏繞在一起,透過微微的晨光,在清風中隨風飄拂。當陽光照在溪水中時,水波點點,閃爍著光芒,好像是金子發(fā)出的耀眼亮光。再往西南方向望去,溪路蜿蜒,斗折蛇行,溪中石塊千姿百態(tài),水中的魚兒歡快的游著,時不時的與游人玩耍,這就是每一個人心目中的向往仙境。≡谶@美麗的風景中,如果換做是我,我一定會好好的玩一番,因為在這里,可以享受到不同的'風景,盡情放松平日緊繃的神經(jīng),如魚兒一般自由自在,大自然用它的清新和活力為我洗去疲乏,注入能量,讓我重新充滿活力。走進這個地方,不同的大自然氣息就讓我陶醉其中,讓我的眼球瞬就被所其吸引小石潭,這個如人間仙境的地方,帶給我們的是不同的體驗,展現(xiàn)出來的是不同的美景。
小石潭記讀后感 篇16
《小石潭記》是唐代杰出的文學(xué)家柳宗元被貶永州司馬時所寫的一篇散文。
柳宗元的一生大起大落。原本步步高升的他,懷著一腔熱血參加了永貞革新,卻因為觸范了皇家的利益,被流放到永州。他一心想報國,用自己的才華為國家效力。他到了永州,一方面由于在政治上是一個獲罪被謫的人,要防止政敵們的偵察和陷害;一方面又受這一帶的自然景物的招引,就寄情于山水,浸游境內(nèi),到處搜奇覓勝,游山玩水,欣賞自然風光來排遣心中的愁悶。在此,他寫下了很多詩詞,把自己的不幸遭遇和心胸氣度寄托其中。
命運仿佛在玩弄他一般,朝廷一紙召書將他從永州召回了長安。好不容易回到魂飛夢繞的長安,又被另一詔書貶到了更偏、更遠、更荒涼的柳州。極度的欣喜和極度的失落在一瞬間轉(zhuǎn)換時,很容易讓人的心態(tài)徹底崩潰。這難以想象的落差將柳宗元推向了絕望的.邊緣。無依與寂寞將他占滿,他不斷地,拼命地思考著自己的人生價值。
魚兒,“皆若空游無所依”,表面上寫的是水的清澈,細品卻又體會到他本人內(nèi)心的無所依。他何嘗不是那魚兒!無依無靠,在永州,他格外地無助,內(nèi)心無盡的凄涼。他思考著自己的價值,又迷惘著自己的價值。
《小石潭記》全文寂寞清幽,郁郁落落,形似寫景,實則寫心。他通過寫小石潭人跡罕至,凄清幽靜的環(huán)境,意在表現(xiàn)出自己孤寂清涼的思想感情,表現(xiàn)出對光明的世界的渴望,對美好的生活充滿激情,充滿向往,也體現(xiàn)了他對自己的處境感到不安。
《小石潭記》中,柳宗元透過潭中的水、石、魚等的描寫,體現(xiàn)了他對大自然的熱愛。他善于融情于景,托物言志,用比擬的修辭手法,予以動態(tài)化,有血肉、有靈魂、有個性,不僅肖其形,而且傳其神。全文不到二百字,卻把這個小石潭的靜奇幽深的自然景色真實地描繪出來了,引起了后人的懷戀。
巨大的打擊接連地沖向他,他卻捂著傷口,緩緩前行,從未倒下。即使心已經(jīng)被深深地傷害,卻仍然選擇兼濟蒼生……
小石潭記讀后感 篇17
清晨,一縷縷陽光從樹蔭之間撒下來,如綢緞般涓涓細流的小溪,遠山與綠樹意濃如畫,碧潭與天空相互輝映。
如此美好的景象卻令人感到一絲悲傷,一絲寂寞。雖然美景十分怡人,但是不勝寒,使柳宗元染上了悲傷的情緒,柳宗元不愿意再想更多,四面而來的煩惱,欲讓石潭里的沉郁帶他離開世俗,去尋找世外桃源般的寧靜與安樂。
柳宗元對美好世界的向往,希望被重用的心情,與這小石潭的一番美好,富足的景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而他對小石潭記的欣賞也只是一個蒙著彩色外衣的泡沫罷了,一觸即破。他享受著大自然的調(diào)侃,仿佛世界都如此明亮沒有黑暗。而他真正想表達的,卻已在不言中,通過文字,顯現(xiàn)了出來。
我們現(xiàn)在所了解與背誦的許多著名詩詞散文都寫于作者“被貶……期間”,如即將學(xué)到的《醉翁亭記》也是一篇。還有李白、劉禹錫、蘇軾等,無一不是將自己郁郁不得志、孤寂的心境賦于山水外物,待后人細細品讀與感受。我十分為那些遭貶的文學(xué)家們感到惋惜,覺得國家又失去了像這樣一批才高志遠的仁人志士。
但個人的不幸反而造就了他們文學(xué)方面的才華。
柳宗元被貶永州,寫出了《永州八記》,被后世奉為寫山水抒情之經(jīng)典。也許文章的最大意義便在于表達出自己內(nèi)心深處的最真實的情感。
每個人都擁有短暫的生命,在短暫的生命中盡力展現(xiàn)自己,自己的'生命與思想才能延續(xù)。柳宗元用另一種方式被世人知曉且理解,用自己的詩詞傳遞情感與思想,這也就是生命的延續(xù)了吧。
我覺得,柳宗元這樣憂愁與消極時,并沒有想到自己在后世,在將來,會被世人所理解,自己的思想和觀點會被人們所接受,而自己的詩也會被流傳千古。我想,如果他知道自己也有人欣賞,應(yīng)該會感到十分高興與富足。也會走出自己的憂愁與煩惱,看見小石潭時一定會十分喜悅。而不是借著美景感嘆自己的人生是多么充滿憂愁。
小石潭記讀后感 篇18
千年之前,一位老翁靠坐在小潭邊,用歷經(jīng)滄桑的手撫摸著被潭水折磨得棱角分明的石頭,他的眼睛深沉地望著那塊石頭,仿佛那就是他的一生,他—就是柳宗元。
老人回過頭來,看著身后的竹林,那一根根竹子挺拔地立在小山上,給人一種堅挺的感覺?衫先俗呓鼤r,卻發(fā)現(xiàn)竹林之中早已腐爛,各種蛆蟲在竹林中肆意的允吸著外表堅不可摧的竹子。老人嘆了口氣,無能為力地走開了。正如他看見盛世背后的凄涼和煙花散去的落寞時一樣,妄圖復(fù)興,卻只留下一片傷心的小潭。
老人心中悲感萬分,從文壇新星到被貶永州,一幅幅經(jīng)歷如同河水般匆匆流去;年少的萬丈豪情和坐擁山河的理想,只因一時的`憤慨化為老人臉上一縷縷的皺紋。望著緩緩流去的潭水,老人開始后悔。四周凄寒的空氣逐漸融入老人憂傷的靈魂,他心想若是支持朝廷,此時便是火爐,而非寒風。望著竹林,老人慘然一笑說道:“一切都過去了,護國之事總得有人做!”
這是小石潭邊的柳宗元,他用自己的青春去喚醒祖國的醒悟。
中國大地上,從不缺乏敲響警鐘之人,宋朝的蘇軾、岳飛,民國的魯迅,當今的李文亮。他們都有后悔,但是在敲鐘的那一刻,即使付出生命,他們也在所不惜。
中國總是被這些英雄保護得很好,他們不惜用自己的生命和一生為國筑起城墻;蛟S我們不能和他們一樣為國捐軀,但只要我們心懷愛國之情,也可以和柳宗元等英雄比肩。
【小石潭記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小石潭記08-29
《小石潭記》01-20
《小石潭記》習(xí)題10-08
《小石潭記》解讀08-17
小石潭記柳宗元01-30
《小石潭記》賞析09-16
柳宗元小石潭記10-25
《小石潭記》練習(xí)08-12
小石潭記的答案05-16
[精選]小石潭記教案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