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寫文天祥的人物的故事
文天祥是宋末政治家、文學(xué)家,愛國詩人,抗元名臣,與陸秀夫、張世杰并稱為“宋末三杰”。有關(guān)人物的故事,歡迎大家一起來借鑒一下!
新科狀元
文天祥,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生于宋理宗端平三年五月初二(公元1236年6月6日)。據(jù)說,他的父親曾夢見一個嬰兒腳踏紫云,所以最初取名云孫。等長大后,又起了個字,叫天祥。后來,文天祥參加宋理宗主持的殿試,皇帝看到他試卷上的“天祥”二字,說了一句:“此天之祥,乃宋之瑞也!贝撕,大家才正式稱其為天祥,并以宋瑞作為他的字。
文天祥出生時,南宋和蒙古的戰(zhàn)爭已經(jīng)拉開序幕,但戰(zhàn)火尚未波及廬陵,他在還算平靜的家鄉(xiāng)度過了一段美好時光。同大多數(shù)時代的讀書人一樣,文天祥的人生軌跡就是讀書、參加科舉考試、做官。他的這條軌跡,一開始還十分順利。寶祐元年(公元1253年),文天祥參加吉州州試(科舉考試第一階段),成績優(yōu)異。寶祐三年(公元1255年),進(jìn)入吉州白鷺洲書院學(xué)習(xí)。同年,參加禮部省試(科舉考試第二階段),順利通過。寶祐四年(公元1256年),文天祥進(jìn)入科舉考試的最高階段——殿試。
此次殿試的考題要求考生闡述一段理學(xué)觀點(diǎn),并對時局提出對策。文天祥在答卷中針對時弊,極力呼吁“開公道之門”“壽直道之脈”,下筆萬言,一氣呵成。按照規(guī)定,主考官閱卷后,須將前十名的卷子交由宰臣復(fù)審,再呈送皇帝確定名次。文天祥成績名列第七,被送到了宋理宗手里;实坶啴,將他擢為第一。于是,文天祥成了這年科舉考試的狀元。
當(dāng)時的宋朝,在蒙古強(qiáng)大的軍事壓力下已苦撐多年。文天祥的出現(xiàn),令人期望甚高。宋理宗甚至御筆寫下一首《賜狀元文天祥已下詩》:“道久于心化未成,樂聞爾士對延英。誠惟不息斯文著,治豈多端在力行。華國以文由造理,事君務(wù)實(shí)勿沽名。得賢功用真無敵,能為皇家立太平。”
臨危拜相
文天祥中狀元后,恰逢父喪,所以需先回吉州為父守喪。開慶元年(公元1259年)起,文天祥才接到朝廷授官的詔旨,先后擔(dān)任一些中央和地方的官職。此時,南宋和蒙古的戰(zhàn)事相當(dāng)吃緊,而宋理宗嗜欲怠政、不思振作,官場之中更是佞臣當(dāng)?shù)。文天祥多次上書直言,卻受到不少打擊。后來,他索性辭去官職,回到家鄉(xiāng)。
面對官場失意和歲月蹉跎,文天祥曾有詩云:“修復(fù)盡還今宇宙,感傷猶記舊江山。近來又報秋風(fēng)緊,頗覺憂時鬢欲斑。”從中可見,他仍然懷有一腔憂國憂民的情懷。
宋度宗咸淳十年(公元1274年)六月,忽必烈下詔平宋,丞相伯顏擔(dān)任最高統(tǒng)帥,南宋政權(quán)危在旦夕。七月,宋度宗病死,宋恭帝即位,謝太后臨朝稱制,下詔勤王。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文天祥變賣家產(chǎn),招募義士,趕赴都城臨安,應(yīng)詔勤王。但是,朝中大臣對文天祥并不信任,命其前往平江府(今江蘇蘇州)守衛(wèi)。后因朝廷部署失策,平江府失守,文天祥才不得不回到臨安。
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正月,元軍圍困臨安。正月十八日,謝太后眼看大勢已去,急忙遣使攜帶傳國玉璽和皇帝降表,向伯顏請降。當(dāng)晚,右丞相陳宜中逃跑,其他主要官員也率兵撤離。第二天早晨,文天祥臨危受命,出任右丞相,與左丞相吳堅(jiān)等赴伯顏大營議和。
文天祥在伯顏面前慷慨陳詞,據(jù)理力爭。面對伯顏的恐嚇,他面無懼色地回答:“吾乃南朝狀元宰相,但欠一死報國,刀鋸鼎鑊,非所懼也!”文天祥還曾在元營賦詩:“三宮九廟事方危,狼子心腸未可知。若使無人折狂虜,東南那個是男兒!
降元的南宋守將呂文煥為討好伯顏,前來勸說文天祥。文天祥怒不可遏,痛斥其為亂賊。呂文煥以自己苦守襄陽6年而朝廷不予施救為自己辯解,文天祥厲聲喝道:“力窮援絕,死以報國,可也!
文天祥表現(xiàn)出的無畏氣概,使得伯顏對他不得不另眼相待。如果文天祥能夠投降,元軍可以利用他的聲望去進(jìn)一步收拾南方的殘局。于是,伯顏派人勸降文天祥:“大元將興學(xué)校、立科舉,丞相在大宋為狀元宰相,今為大元宰相無疑。”文天祥聽后,卻當(dāng)場痛哭。
事后,文天祥還賦詩一首以明志:“虎牌氈笠號公卿,不直人間一唾輕。但愿扶桑紅日上,江南匹士死猶榮!被㈩^金牌和氈帽是元朝公卿的服飾,“扶桑紅日上”象征南宋政權(quán)重新崛起。
孤臣雨淚
伯顏見文天祥不肯屈服,便將他扣留在軍營中,其他大臣簽訂降書后于次日返回臨安。之后,文天祥被押往大都,所幸于途中趁機(jī)逃脫。歷盡艱險之后,文天祥泛海南下溫州,輾轉(zhuǎn)來到宋端宗趙昰的行朝駐地福州。
不料,文天祥依然受到掌政者的排擠,只以同都督軍馬的身份先后在南劍州(今福建南平)和汀州(今福建長。╅_府,重新組織軍民抗元。文天祥到汀州后不久,福州失陷,小朝廷逃往廣東。他隨之轉(zhuǎn)戰(zhàn)漳州、梅州一帶。景炎二年(公元1277年)五月,文天祥率兵進(jìn)入江西,在雩都縣(今江西于都)大敗元軍,收復(fù)興國、吉州等地,一時聲威頗盛。但元軍旋即大舉反攻,文天祥的妻兒和幕僚被俘,他因有義士替身受捕才幸免于難。
祥興元年(公元1278年),文天祥帶領(lǐng)殘部,轉(zhuǎn)戰(zhàn)廣東南嶺一帶。六月,為擺脫元兵的圍追,他要求赴援崖山行朝,遭到當(dāng)政者拒絕。十二月,文天祥在廣東海豐五坡嶺不幸被俘。他吞藥自盡未成,被押往崖山戰(zhàn)場。
祥興二年(公元1279年)正月,屯駐在崖山的南宋流亡政權(quán)準(zhǔn)備與元軍決一死戰(zhàn)。元軍統(tǒng)帥張弘范命文天祥寫信勸降。文天祥卻賦詩道:“辛苦遭逢起一經(jīng),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fēng)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炭譃╊^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就是千古流傳的《過零丁洋》。
崖山海戰(zhàn)是南宋亡國的最后一戰(zhàn),宰相陸秀夫背負(fù)皇帝蹈海自盡,后宮諸臣隨之紛紛投海,“死溺者數(shù)萬人”。文天祥在元軍海船上親眼目睹南宋政權(quán)的徹底覆滅,寫詩慟哭“正氣掃地山河羞”“惟有孤臣雨淚垂”。
亡國之人
崖山海戰(zhàn)后,文天祥被押回廣州。之后,元世祖忽必烈下詔以“誰家無忠臣”的理由,命張弘范善待文天祥,并將其押解大都(今北京)。不過,文天祥卻開始了絕食。他計劃七八天后將行至家鄉(xiāng)吉州時,自己就可以餓死盡節(jié)、歸葬故里了。但絕食八天后,文天祥依然未死,而故鄉(xiāng)已過。此時,他才打消了絕食的念頭。
從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十月初一至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十二月初九,文天祥在大都度過了3年2個月的囚禁生涯。起初,元朝以上賓之禮接待文天祥,勸降者絡(luò)繹不絕。
第一個來勸降的是留夢炎。他也是個狀元宰相,德祐元年十一月聽到元軍破獨(dú)松關(guān),就私自逃跑,不久投降元軍。文天祥對此人無比鄙夷,提筆賦詩“龍首黃扉真一夢,夢回何面見江東”。龍首指的是狀元,黃扉是宰相的辦公場所。
第二個出馬的是已被降封為瀛國公的宋恭帝。此時,他也僅是一個9歲的孩童。元朝統(tǒng)治者只是想利用舊日的君臣關(guān)系,逼迫文天祥就范。文天祥讓瀛國公坐下,自己北面跪拜不起,連聲說“圣駕請回”。瀛國公無話可說,怏怏而返。
第三個出馬的是元朝重臣平章政事阿合馬。他命文天祥下跪,文天祥卻不示弱,并回答道:“南朝宰相見北朝宰相,豈能下跪?”阿合馬故意問:“你何以至此?”文天祥回答:“南朝早用我為宰相,北人到不了南方,南人也到不了北方!泵鎸Π⒑像R的生死威脅,文天祥則直言:“亡國之人,要?dú)⒈銡!”阿合馬見奈何不得,只好起身而退。
勸降不成,文天祥被帶上木枷,關(guān)入土牢。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春,他突然接到女兒的來信,才知道3年多杳無音訊的妻子、女兒都在大都。文天祥知道這是元朝打出的感情牌,只要自己投降便可與家人團(tuán)聚。他強(qiáng)忍著悲痛,拒絕給女兒回信。在給自己妹妹的信中,文天祥談及此事:“人誰無妻兒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這里,于義當(dāng)死,乃是命也!
“庶幾無愧”
文天祥在獄中忍受煎熬,創(chuàng)作了許多詩歌。其中,最重要的代表作就是傳誦千古的《正氣歌》。文天祥開篇即說:“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岳,上則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苯又,他一口氣列舉了12位前賢的事跡,認(rèn)為他們表現(xiàn)的氣節(jié)就是凌然正氣。這種正氣,不因人的生死而存亡,而是維系天地的基石、維持道義的根本。最后,他回顧了自己的坎坷經(jīng)歷,總結(jié)道“哲人日已遠(yuǎn),典刑在夙昔,風(fēng)檐展書讀,古道照顏色”。
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有元朝大臣提出以儒學(xué)治國的主張。一時間,朝野上下出現(xiàn)了讓文天祥出仕的呼聲。忽必烈對此也非常重視,曾問群臣:“南、北宰相誰賢?”群臣都說:“北人無如耶律楚材,南人無如文天祥!庇谑,忽必烈考慮對文天祥付以大任,并派人再去勸降。文天祥堅(jiān)決表示,自己絕不會盡棄平生,“遺臭于萬年”。
忽必烈不殺文天祥,一是佩服其氣節(jié),二是愛慕其才能。不過,隨著發(fā)生不少叛亂和反抗,忽必烈需要在文天祥的生死問題上有個了斷。這一天,忽必烈在大殿召見文天祥,親自出面勸降。文天祥面對忽必烈長揖不拜,忽必烈也不強(qiáng)行要求,面對忽必烈的“元朝宰相”許諾,文天祥回答:“我受宋朝三帝厚恩,號稱狀元宰相。今事二姓,非我所愿!焙霰亓易穯枺骸八笧楹?”文天祥的回答簡短而堅(jiān)定:“愿與一死足矣。”
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公元1283年1月9日),文天祥慨然就義,時年47歲。
縱觀文天祥的一生,他臨危受命,卻未能“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之將傾”;被俘虜后,屢屢請求速死而不能。后人的評價——“事業(yè)雖無所成,大節(jié)亦已無愧”,應(yīng)是對其一生較為中肯的概括。
不過,在生命的盡頭,文天祥終以耀眼的光輝實(shí)現(xiàn)了淋漓盡致的解脫,實(shí)現(xiàn)了儒家士大夫的道德理想。他為自己也為趙宋王朝的歷史,添抹了最后一筆亮色。正如其絕命詞所云:“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圣賢書,所學(xué)何事?而今而后,庶幾無愧!”
【寫文天祥的人物的故事】相關(guān)文章:
文天祥的故事06-18
文天祥的故事08-22
文天祥名人故事07-01
文天祥英雄故事08-19
文天祥的故事分享06-21
關(guān)于文天祥的故事06-23
文天祥英雄故事10-27
文天祥的歷史故事06-08
文天祥寫的古詩10-11
名人文天祥的故事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