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軾的題西林壁詩意 推薦度:
- 蘇軾題西林壁的詩意 推薦度:
- 題西林壁蘇軾詩意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題西林壁蘇軾詩意
在平平淡淡的學(xué)習(xí)、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觸過很多優(yōu)秀的古詩吧,古詩是古代中國詩歌的泛稱,在時間上指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以前中國的詩歌作品。那么什么樣的古詩才更具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題西林壁蘇軾詩意,歡迎閱讀與收藏。
橫看成嶺側(cè)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在眾多的歌詠廬山的作品中,蘇軾的西林寺題壁詩與李白《望廬山瀑布》同樣著名。但兩首詩的藝術(shù)構(gòu)思卻大不一樣:李白通過香爐峰瀑布一處景色的描寫,烘托廬山的磅礴氣勢,激發(fā)人們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蘇軾則沒有描寫具體景特,而是概括抒寫瀏覽廬山的總印象,從中揭發(fā)一種生活哲理來啟發(fā)讀者的思考和領(lǐng)悟。這首絕句的長處不在于形象或感情,而在于富有理趣。面對雄偉壯麗的廬山,詩人不勝感嘆地說:從正面看廬山,它是一道橫長的山嶺;從側(cè)面看廬山,它是一座高聳的山峰。你再從不同距離、不同高度去看吧,呈現(xiàn)在你眼前的廬山,都是各種互不相同的形象。我們?yōu)槭裁床荒艽_切完整地把握廬山的真實面貌呢?只因為人在此山里面,眼界受到局限的緣故啊。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自在此山中”,難道詩人所說的只是看山,所指的只是廬山一座山嗎?普天下山山嶺嶺,哪一座不是看山角度不同,山勢互不一樣?宇宙間事事物物,又何嘗不是立腳之點有別,觀察結(jié)果各殊呢!
對于一切事情,如果隱在它的圈子里面,就會不見全局,不明真相;只有客觀地研究它的各個方面,才能取得正確的認識。這就是一句格言所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詩寫得巧妙別致,深入淺出,充滿智慧,我們讀過以后,仿佛自己也聰明了一些。
一座普通的高山,詩人為何要橫看、側(cè)看、遠看、近看、高看、低看?這里面大有深意!
詩人如此噴墨絕不僅僅只是為了表達對此山的愛慕,他前面這樣細致地描述就是為了更好地說明后面的主題。廬山在文人騷客的眼里,是靈感的源泉;在挑夫的眼里,它是柴米油鹽的保證;在達官顯貴的眼里,是游山玩水的絕佳去處。正是這些原因,詩人看到了廬山更豐富的象征意義,他的思緒由自然的存在逐漸向客觀的現(xiàn)實邁進。人生活在這個欲望與利益的相互沖突中,何嘗不像這高高低低,遠近不同的千山萬嶺呢?望著這無數(shù)座形態(tài)各異的崇山峻嶺,詩人陷入深深的思索之中……此時,詩的深意嶄露頭角,一個生存的大話題與廬山的自然美景相互交融。什么是生存?如此千差萬別的群山都能結(jié)合的這樣完美,難道這偉大的造化還不能激發(fā)我們,考慮社會人類的生存問題嗎?生存就是共存!
廬山給了詩人這樣的意念?墒牵@樣的念頭卻令詩人更加茫然!
再偉大的詩人也難逃歷史的局限性,因此詩人也不得不承認,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兩句詩是全篇的高潮,但又暗含從高向低的猛然抖落,詩的藝術(shù)之美和廬山的突兀奇險完美結(jié)合,渾然一體,可謂神來之筆!
這兩句詩還蘊含著詩人對社會,官場深深的憂慮和無奈。官場風(fēng)云變幻,社會錯綜復(fù)雜,豈是一座廬山這樣簡單!
身處廬山不識廬山猶如身處官場不識官場,橫看成嶺,側(cè)看成峰,事事非非,孰忠孰奸?就像一個人,評論起別人頭頭是道,也很有見地,可一旦說起自己,卻言不由衷,不知所云!
那究竟有沒有辦法看清廬山真面目呢?詩人沒有直接講,但答案就在詩里。那就是走出廬山或者把廬山跟其它山脈相比較,廬山的特征就很容易看清了,看清了廬山的真面目,我們就不會再迷惘,就會理性地認識廬山的優(yōu)點和缺點、美麗和丑陋。這一切都可以指導(dǎo)我們的人生,啟迪我們的心智,也讓我們理性地認識自己的缺點,糾正我們對他人的偏見!
拓展:題西林壁原文翻譯賞析
原文:
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注釋:
橫看成嶺側(cè)(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橫看:從正面看。廬山總是南北走向,橫看就是從東面西面看.側(cè):側(cè)面。各不同:各不相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yuán)身在此山中。
不識:不能認識,辨別。真面目:指廬山真實的景色,形狀。緣:因為;由于。此山:這座山,指廬山。西林:西林寺,在現(xiàn)在江西省的廬山上。
譯文:
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從正面、側(cè)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山峰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廬山呈現(xiàn)各種不同的樣子。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我之所以認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為我人身處在廬山之中。
賞析:
蘇軾由黃州貶赴汝州任團練副使時經(jīng)過九江,游覽廬山。瑰麗的山水觸發(fā)逸興壯思,于是寫下了若干首廬山記游!额}西林壁》是游觀廬山后的總結(jié),它描寫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說理,指出觀察問題應(yīng)客觀全面,如果主觀片面,就得不出正確的結(jié)論。開頭兩句“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實寫游山所見。廬山是座丘壑縱橫、峰巒起伏的大山,游人所處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這兩句概括而形象地寫出了移步換形、千姿萬態(tài)的廬山風(fēng)景。 后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說理,談游山的體會(心中所想)。為什么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面目呢?因為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為廬山的峰巒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廬山的一峰一嶺一丘一壑,局部而已,這必然帶有片面性。游山所見如此,觀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這兩句詩有著豐富的內(nèi)涵,它啟迪人們認識為人處事的一個哲理——由于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fā)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范圍,擺脫主觀成見。 這是一首哲理詩,但詩人不是抽象地發(fā)議論,而是緊緊扣住游山談出自己獨特的感受,借助廬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哲理,故而親切自然。 后世影響本詩被納入人教版四年級語文上冊第22頁以及蘇教版練習(xí)中 中心:《題西林壁》是游觀廬山后的總結(jié),它描寫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說理,指出觀察問題應(yīng)客觀全面,如果主觀片面,就得不出正確的結(jié)論。 后兩句詩有著豐富的內(nèi)涵,它啟迪我們認識為人處事的一個哲理——由于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fā)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范圍,擺脫主觀成見。 這首詩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語言卻異常淺顯。深入淺出,這正是蘇軾的一種語言特色。蘇軾寫詩,全無雕琢習(xí)氣。詩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種質(zhì)樸無華、條暢流利的語言表現(xiàn)一種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這意境又是不時閃爍著熒熒的哲理之光。從這首詩來看,語言的表述是簡明的,而其內(nèi)涵卻是豐富的。也就是說,詩語的本身是形象性和邏輯性的高度統(tǒng)一。 詩人在四句詩中,概括地描繪了廬山的形象的特征,同時又準確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領(lǐng)的道理。鮮明的感性與明晰的理性交織一起,互為因果,詩的形象因此升華為理性王國里的典型,這就是人們?yōu)槭裁辞О俅蔚陌押髢删洚斪髡芾淼木涞脑颉?人教版四年級第一學(xué)期22頁、北師大版五年級下冊的24頁均有。
【題西林壁蘇軾詩意】相關(guān)文章:
題西林壁蘇軾詩意02-20
蘇軾題西林壁的詩意08-06
蘇軾的題西林壁詩意10-09
題西林壁詩意07-27
蘇軾《題西林壁》10-06
蘇軾題西林壁07-16
《題西林壁》 蘇軾10-12
題西林壁題的詩意11-06
題西林壁古詩詩意09-27
關(guān)于題西林壁的詩意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