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題西林壁中心思想及讀后感
引導語: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首婦孺皆知的詩,就是中國文學史上偉大詩人蘇軾寫的,在這首詩也告訴了我們一些關于做人學習的道理,這首詩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
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中心思想
蘇軾由黃州貶赴汝州任團練副使時經過九江,游覽廬山。瑰麗的山水觸發(fā)逸興壯思,于是寫下了若干首廬山記游詩!额}西林壁》是游觀廬山后的總結,它描寫廬 山變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說理,指出觀察問題應客觀全面,如果主觀片面,就得不出正確的結論。 開頭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實寫游山所見。
廬山是座丘壑縱橫、峰巒起伏的大山,游人所處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這兩句概括 而形象地寫出了移步換形、千姿萬態(tài)的廬山風景。
后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說理,談游山的體會。為什么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面目呢?因為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為廬山的峰巒所局限,看 到的只是廬山的一峰一嶺一丘一壑,局部而已,這必然帶有片面性。
游山所見如此,觀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這兩句詩有著豐富的內涵,它啟迪我們認識為人處事的 一個哲理——由于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fā)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范圍,擺脫主觀 成見。
這是一首哲理詩,但詩人不是抽象地發(fā)議論,而是緊緊扣住游山談出自己獨特的感受,借助廬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哲理,故而親切自然,耐人尋 味。
題西林壁讀后感一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首婦孺皆知的詩,我在今天,又讀出了他新的內涵,新的韻味。
東坡先生身處廬山之中,四周層巒疊嶂,已辨別不出此刻究竟身處何處。四周的山巒變幻莫測,從各個方向呈現不同的景色。置身于造物者那無盡的藝術構思中, 想那造物者定是把這世界幻化成他筆下的各種神造,波瀾壯闊,氣韻迭起。而人,在這其中,就如滄海一粟,或許功成名就,或許一文不名。但是,身陷蒼茫的人 間,個人,究竟是多么渺小!
東坡先生一生風云跌宕,但他的文學成就宛如一座豐碑。他那飄逸灑脫的文風,一如他的處世風格,為后人留下了 許多值得深思的理念。他有如一名哲學家,看穿世事變遷。他說人對世界,應該是這樣的人生態(tài)度“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 物與我皆無盡也”。這是何等的胸襟與氣度!他已經忘卻了自身,完全地把自己抽離于宇宙之外,站在了一個新的高度來觀察這世間。
這不禁讓我想到了自己。每天,學習壓力,生活壓力,與心之向往將我苦苦的纏繞,沉重的壓制著我那顆年輕飛揚的心。心一旦被世俗所累,人難免心情惆悵。但是,我也可以把自己抽離出來啊。東坡先生說,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他是要告訴我們,面對紛繁復雜的世間,我們一定不能僅僅禁錮于眼前,要把眼光放的長遠。要站在超脫的角度想想自己。如果我想到了以后,想到自己的這番磨 礪必將是為以后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那么也許我看到的就不是“遠近高低各不同”了吧。也許,我看到的就會是:殊途同歸。
題西林壁讀后感二
從正面看廬山,它是一道長長的山嶺;從側面看廬山,它是一座高高的山峰。從不同距離、不同高度去看,都是各種互不相同的景象。為什么不能完整地看清廬山的真實面貌呢?只因為你就在山里面,眼界受到了局限的緣故。
我細細品味,才懂得詩中說的很有道理,我們在現實生活里也經常出現這樣的現象,比如我們常常覺得自己做的事很對,但在別人眼里卻是錯的,應了那句“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要想讓自己做得更完美些,就要更加努力,要全面思考問題,仔細檢查出自己的缺點。
就拿我們平時考試來說,做完考卷,檢查一遍又一遍,錯題一道也檢查不出來,自己還以為全部會做,滿以為能考個好成績,交了考卷,到了老師手上卻改出好幾道錯題,真是“只緣身在此山中”呀!
再比如,下棋時,下棋的人手里舉著棋子不知道往哪里下合適,可是旁觀者卻一清二楚,而且說得頭頭是道,旁觀者稍一提示,下棋者就恍然大悟。
其實這樣的例子很多很多,可能有些人會說那我們就當一個旁觀者好了,我想這樣的說法是不對的,只有通過實踐,通過學習獲得更多的知識,才能破解“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做到當局者清。
【題西林壁中心思想及讀后感】相關文章:
題西林壁的中心思想07-06
《題西林壁》的中心思想分析10-09
題西林壁07-13
題西林壁和游山西村的中心思想09-02
題西林壁題的詩意11-06
《題西林壁》說課稿07-20
題西林壁教案03-06
蘇軾《題西林壁》10-06
題西林壁的鑒賞11-26
題西林壁的賞析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