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浣溪沙》教學設計(通用2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通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來輔助教學,教學設計是根據(jù)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對象的特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安排,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劃。那么大家知道規(guī)范的教學設計是怎么寫的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蘇軾《浣溪沙》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蘇軾《浣溪沙》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了解詞的風格、作品及詞人生平經(jīng)歷;學習詞的基本知識;掌握吟誦欣賞詞的技巧與方法。
2、反復誦讀,掌握適當?shù)耐nD、節(jié)奏與語氣;充分發(fā)揮想象在閱讀詩詞的作用;結合詞的背景來閱讀理解詞的內容;從語言的角度品析詞的意境。
3、體會詞所表現(xiàn)出來的情感與思想;認識古人面對自然、生活與自身變化所持的態(tài)度與觀念;在感悟中多一份情感的經(jīng)歷。
【教學過程】
一、學生準備,教師引導
1、作者簡介:蘇軾(1037~1101),宋代文學家。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宋仁宗年號,1056~1063)進士。曾上書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詩諷刺新法而下御史獄,貶黃州。宋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穎州,官至禮部尚書。后又貶謫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謚文忠。學識淵博,喜獎勵后進。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其文縱橫恣肆,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并稱“蘇辛”。 又工書畫。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
2、創(chuàng)作背景:這首詞是蘇軾43歲在徐州(今屬江蘇)任太守時所作。公元1078年(北宋元豐元年)春天,徐州發(fā)生了嚴重旱災,作為地方官的蘇軾曾率眾到城東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與百姓同赴石潭謝雨。蘇軾在赴徐門石潭謝雨路上寫成組詞《浣溪沙》,題為“徐門石潭謝雨道上作五首”,皆寫初夏農(nóng)村景色,此為其中第四首。
3、作品導讀:《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詞作。此詞寫作者在鄉(xiāng)間的所遇所感,上片寫初夏的田園風光,下片寫主人公的感受和行蹤。全詞有景有人,有形有聲有色,鄉(xiāng)土氣息濃郁。日高、路長、酒困、人渴,字面上表現(xiàn)旅途的勞累,但傳達出的仍是歡暢喜悅之情,傳出了主人公縣令體恤民情的精神風貌。作品既畫出了初夏鄉(xiāng)間生活的逼真畫面,又記下了作者路途的經(jīng)歷和感受,為北宋詞的社會內容開辟了新天地。
二、學生吟誦,教師引導。
浣溪沙 ·蘇東坡
簌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繅車。牛衣古柳賣黃瓜。
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
三、學生體驗,指導賞析
【賞析一】
本篇寫的是作者“謝雨”途中的感受。上片寫景,下片抒情。需要指出的是,這首詞中所寫的景,并不是一般情況下通過視覺形象構成的統(tǒng)一的畫面,而是通過傳入耳鼓的各種不同的音響在詩人意識的屏幕上折射出的一組聯(lián)續(xù)不斷的影象。現(xiàn)在,不妨讓我們跟隨作者的意識活動來體驗一下這首詞的構思過程。
作者在“謝雨道上”,經(jīng)過長途跋涉,加之酒意未消,日高人困,不免有些倦意。突然,“籟籟”之聲傳來耳際,并好象有什么東西打在身上和頭巾上。這時,他才意識到:這是棗花落在身上。接著,耳邊又傳來吱吱呀呀的聲響,越往前走,這響聲便越濃,從南,從北,從四面八方傳來,不用看也不用問,這是作者熟悉的繅車的響聲。從響聲中,作者意識到,他已進入村中了。這時,突然一陣叫賣聲傳入耳鼓,定睛一看,原來是一位披著“牛衣”的農(nóng)民坐在古老的柳樹蔭中,面前擺著一堆黃瓜……。些少三句,農(nóng)村的季節(jié)特點,村中的.勞動生活以及農(nóng)村的貧困面貌,均不同程度地有所接觸并形象地折射出來。
下片寫作者的感受和意識活動!熬评烽L惟欲睡”是對上片的補充。在結構上,這一句又是倒敘,它說明前三句之所以從聽覺方面來寫,主要是因為酒意未消,路途遙遠,人體困乏,故而寫下來的只不過是睡眼朦朧中聽來的片斷,并非是視覺構成的完整統(tǒng)一的畫面。“日高人渴”兩句,雖然寫的是由于口渴而急于到農(nóng)民家里覓水的意識活動,但同時也反映了作者不拘小節(jié)、隨遇而安的性格特征?磥,蘇軾似乎并沒有多少太守的架子,他跟農(nóng)民的距離并不太遠。讀這樣的詞,會使人感到真實、親切,可以嗅到當時農(nóng)村生活的氣息。這首詞與前首有所不同,它主要寫作者路途中的片斷感受,其重點并不在于要反映農(nóng)村的貧困面貌。由于災后得雨,旱象解除,作者的喜悅之情較前首也濃厚得多了。
這首詞注重詞句的錘煉而又不露痕跡。例如“簌簌”,有的評論家認為這兩字放在句首是“句法倒裝”,其實,作者的目的在于強調“棗花”落在“衣巾”上的聲響,并合乎平仄的要求,而不是在寫下落的形態(tài)。正因這兩字放在“句首”,才說明作者是從“簌簌”聲中得知棗花落在身上的。此外,“落”、“響”、“漫”、“敲”等字也均用得靈便而貼切。
【賞析二】
《浣溪沙》這首詞是蘇軾43歲(1078)在徐州任太守時所作。那年春天,徐州發(fā)生了嚴重旱災,作為地方官的蘇軾曾率眾到城東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與百姓同赴石潭謝雨。這組詞就是在赴徐門石潭謝雨路上寫成的。
“簌簌衣巾落棗花”從棗花落到衣巾上的聲音開端,反映了一位關心人民生活的太守對雨后農(nóng)村新景象的喜悅之情。棗花落在衣巾上的聲音是輕微的,但在作者的耳里卻是那么真切。“村南村北”概括“繰車”聲,說明作者聽得多么認真,多么細心,多么興奮!芭R鹿帕,作者換一個角度來寫他對蔬菜豐收的喜悅心情。三句話,三個畫面,似乎東鱗西爪,毫無聯(lián)系。可是用謝雨的路上這條線串起來,就讓人感到這幅連環(huán)畫具有很強的立體感。這一組畫面,不僅色彩美,而且有音樂美。無論是簌簌的落花聲,嗡嗡的繰車聲,還是瓜農(nóng)的叫賣聲,都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生動地展現(xiàn)出農(nóng)村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上片寫的是農(nóng)村生產(chǎn)勞動的繁忙景象,下片轉入寫謝雨途中行路的艱辛。走了一村又一村,這時已是日高天熱,人也走得口干舌燥,加上酒困,睡意也上來了,不由得想起以茶解渴,以茶提神!霸噯枴币辉~用得十分講究,既寫出了作者滿懷希望想討杯茶解渴的心情,又擔心農(nóng)忙季節(jié),農(nóng)家無人,自己不便貿(mào)然而入的心情。信筆寫來,不事雕琢,但卻栩栩如生,刻畫出一位謙和平易近人的知州形象,將一位太守與普通農(nóng)民的關系寫得親切自然。全詞有景有人,有形有聲有色,鄉(xiāng)土氣息濃郁,為宋詞題材開拓了新的天地。
“敲門試問野人家”,詞到這里就戛然而止了。詞人敲門的結果怎樣呢?喝到茶沒有?農(nóng)民是怎樣招待他的呢?詞中未作一個字的交代,留給讀者去想像,更是余味無窮。這就是古典詩詞中所講究的“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
《浣溪沙》詞中有“簌簌衣巾落棗花”一句,實為“棗花簌簌落衣巾”的倒文;杜甫《秋興》一詩中有“香稻啄余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原意為:鸚鵡啄余香稻粒,鳳凰棲老碧梧枝。主賓倒置的同時,賓語“香稻粒”、“碧梧枝”還被拆開分屬主賓位置。對于古典詩歌詩句的倒置,清人洪亮吉說:“詩家例用倒句法,方覺奇峭生動”。
【賞析三】
此詞為作者徐州寫的五首《浣溪沙》中的一首,描述他鄉(xiāng)間的見聞和感受。作品藝術上頗具匠心,詞中從農(nóng)村習見的典型事物入手,意趣盎然地表現(xiàn)了淳厚的鄉(xiāng)村風味。清新樸實,明白如話,生動真切,栩栩傳神,是此詞的顯著特色。
上片寫景,也寫人,并點出季節(jié),生動地勾勒出初夏時節(jié)農(nóng)村生活的畫面:作者從棗樹下走過,棗花簌簌地落了他一身,這時候,他耳邊聽到了村子里從南到北傳來一片片繅絲車繅絲的聲音,又看到古老的柳樹底下有一個穿“牛衣”的農(nóng)民正叫賣黃瓜。作者抓住富有季節(jié)性特征的一些事物,有聲有色地渲染出濃厚的農(nóng)村生活氣息。
下片記事,轉寫作者村外旅行中的感受和活動。
接下來一句寫作者驕陽下口干舌燥的感受。結尾一句,寫作者以謙和的態(tài)度向村野百姓求茶,一則顯示出詞人熱愛鄉(xiāng)村、平易樸實的情懷,二則暗示了鄉(xiāng)間民風的淳厚。
這首詞既畫出了初夏鄉(xiāng)間生活的逼真畫面,又記下了作者路途的經(jīng)歷和感受,為北宋詞的社會內容開辟了新天地。
四、學生品味,指導改寫
1、我獨自漫步在棗花鋪滿了鄉(xiāng)間的道路,一陣清風徐來,吹起地上的花瓣,也吹落滿樹的棗花,棗花撲簌簌地落在我的衣服和頭巾上,我聽到了輕微的落花聲。整個村莊飄散著甜膩的氣息,農(nóng)民的臉上洋溢著微笑。我陶醉了!不知走了多少路,覺得自己真的喝醉了,有些昏昏欲睡的感覺,加上太陽照耀在我的身上,火辣辣的,現(xiàn)在的我,只希望有碗水喝解解渴。我進入了一個山村,我在滿村“吱吱扭扭”的抽絲繅車聲響中,我聽見有人吆喝賣黃瓜的聲音。我來到一戶農(nóng)家前,試著敲門去討碗水。在敲門時,我隱約看見,遠處飄逸的柳樹下,正有一位身著粗布麻衣的農(nóng)民在賣黃瓜。
2、長途跋涉,日高人困,不免有些倦意。突然,衣服上感到什么落在身上,仔細一瞧原來是一朵朵棗花落在了衣巾上,好似為這一件衣服增加艷麗的色彩。在這村莊的路上走啊,聽,兩旁的屋子中傳來了“沙沙”的繅車繅絲聲音。不,不僅是兩旁,沿著路上一直走過,到處響遍了繅車的響聲。看,遠方的那一棵古老的柳樹,真想去感受一下歷史的蒼桑。咦,這兒已經(jīng)有一個人了,那裝在籃子里清爽的黃瓜正打算賣給路人,一起分享豐收的喜悅。剛剛喝完了好多酒,感到暈暈乎乎的,兩個眼皮上下吸引,真想閉上眼睛大睡一覺。我抬頭望著高高的太陽,似乎奇怪地變成了好多太陽,一起將我喝水的欲望又上升一級。噢,天哪,我竟然離村莊越來越遠,干渴的嘴巴到那里去尋找水。瞧,小路的兩邊,有好多百姓們在彎著腰辛勤勞作。汗水像下雨一樣不停往下流,而臉上露出的是喜雨的微笑?茨怯幸粦羧思。該吃飯了,可煙囪里并沒有溢出飯菜的香味,莫非都下地干活了么?我真是太渴了,去看看有沒有人在家。我走了過去,輕輕地敲響了門……
3、你看,棗花仿佛迫不及待的簌簌落下,像花瓣似的,不一會,衣巾上沾滿了棗花,美極了。村南村北,想起了什么聲音。如此悅耳動聽,哦!原來是繅車飛快的轉動的聲音,飛快轉動的繅車如一個失了控的轉盤。
我走在路上,那一片片綠意在大地上覆蓋著,像一件華麗的翠衣,一派涼意。農(nóng)民在田地中來回穿梭,只見一頂頂斗笠在穿梭。 一棵古老的柳樹下,一位農(nóng)民穿著粗布衣,正賣著一條條黃瓜,那黃瓜一排排整整齊齊,個個肥身材,黃瓜上還頂著一個下黃帽呢!人們圍著那顆古老的柳樹挑著入口爽脆的黃瓜,不一會置剩下半筐了。我不禁高興的喝幾口酒,酒后,雙眼開始打起架來,路還有那么長,現(xiàn)在只想好好的睡上一覺。太陽像個大火球掛在空中,喝完酒后,覺的嘴渴得裂了條縫似的,難受極了。不意間,想喝口茶。前面有一間農(nóng)舍,我猶豫地走到農(nóng)舍前。正直豐收年,人們都到鄉(xiāng)間勞作去了,這家可否有人呢?我太渴了,于是,我決定試著敲敲門,但愿里面有人在。
4、徐州的大路上,匆匆行走著一位身著便裝的官員,他就是蘇軾。剛到這里作知州不久,這里就發(fā)生了春旱,他十分著急,多方祈禱后終于下了雨,現(xiàn)在他就城東謝神去!他正趕路時,突然聽到了簌簌的聲音,原來是棗花輕柔地落在他的衣服和頭巾上。這說明春旱終于解除了呢,今年棗子一定豐收。蘇軾一笑,不禁放慢了腳步,放松了心境,這才聽到耳畔傳來“吱吱呀呀”的繅絲車聲,他側耳傾聽,卻又無法分辨聲音的來處,因為在這個繁忙的收蠶季節(jié)里,繅絲聲已在村南村北此起彼伏響成一片了。繼續(xù)趕路吧,看見一位披著粗麻衣服的農(nóng)民坐在古老柳樹的蔭下,面前擺著一堆黃瓜。此時行人并不多,賣主也并沒有大聲叫賣,只是斜依著柳樹小憩。大概是中午喝了點小酒,蘇軾不由感到了陣陣困意襲來。天氣熾熱,二十里的路程顯得是那樣漫長,無法午睡也罷了,偏偏日頭正曬,他漸漸越來越感干渴難耐,此時他的需求變得迫切起來:一杯清茶,哪怕一碗井水也好!既醒酒,又解渴,還能提神解乏。那就向附近的人家討口茶來喝吧。可是郊外的人家稀少,走了好一會才遇到一山間的農(nóng)家院落。于是他抱著希望上前敲門,心情卻忐忑不安:正值農(nóng)忙時節(jié),不知主人是否在家呢?終于,有老嫗來應門了,他用謙和的語氣請求。接過百姓雙手捧上的一碗清涼的井水,這位太守一飲而盡,困倦、渴望頃刻間變成了喜悅與滿足,使他精神一振。接著,這個熱愛百姓、為民謝雨的知州又重振精神上路了。
五、學生總結,教師歸納。
讓學生學習閱讀與欣賞詞的基本方法,了解吟誦、理解、品味、聯(lián)想、反思是欣賞詞的基本過程。
蘇軾《浣溪沙》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了解蘇軾有關的文學常識。
2、反復朗誦,品味用詞的凝煉,理解詞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養(yǎng)成以樂觀的心態(tài)對待生活中的變故和挫折的習慣。
教學重難點
1、學習即景抒懷的寫作手法。
2、體會詞中所表現(xiàn)的樂觀曠達的人生態(tài)度。
教學方法
誦讀法。反復吟誦,讓優(yōu)美的詞句引導學生進入詞的意境,細細品味詞中蘊含的思想感情。
問答法。在梳理詞作時,教師相機提出問題讓學生解答,在問答中品析詞作內容。
討論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對詞蘊含的思想感情,讓師生共同討論得出結論。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
“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時”。江水的東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華只有一次一樣,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guī)律,曾使古今無數(shù)人為之悲嘆。那么,蘇軾又是以怎樣的精神狀態(tài)來面對生活中的變故呢?讓我們隨著蘇軾的筆觸一起走進《浣溪沙》去尋找答案。
二、走進作者,感受其創(chuàng)作沖動
1、作者
詳見《記承天寺夜游》
2、感受創(chuàng)作沖動
元豐五年(1082)三月,詞人謫居黃州期間作的一首游記詞!盀跖_詩案”后,蘇軾被貶黃州,在城東一個叫東坡的地方墾荒耕種,自號東坡居士,物質生活也比較艱苦。但他能抱著“但令人飽我愁無”的態(tài)度,不計較個人的得失,這首《浣溪沙》就表現(xiàn)出了他對人生抱著樂觀的態(tài)度,沒有因為仕途受挫而消極沉淪。
3、解題
“浣溪沙”,詞牌名,唐教坊曲名,后用為詞調。“沙”或作“紗”。相傳是由西施浣紗的故事而得名,此調有平仄兩體,分上下兩闋。
三、難解詞句
參見課本注釋
補充:
浸溪:浸在溪水中。子規(guī):布谷鳥,又稱“杜鵑”。
四、鑒賞
游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
詞前小序,點明寫作詞的緣由。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蕭蕭暮雨子規(guī)啼。
上闋: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边@兩句既點出游清泉寺的時令,也點明了蘭溪之名的由來!笆捠捘河曜右(guī)啼”既照應了前面對溪水、沙路的描寫,又烘托了一種凄冷的環(huán)境。
提問:上闋寫景,描繪了哪三幅畫面?這些畫面渲染出一派怎樣的春景?
明確:描繪了溪邊蘭草、松間沙路、雨中杜鵑三幅畫面。蘭花發(fā)出了短短的嫩芽,浸在漲滿了水的小溪里,松林間一塵不染的沙路,黃昏時瀟瀟細雨聲中杜鵑在啼叫,渲染出一派爽人耳目、沁人心脾、優(yōu)美潔凈的春景,又帶有作者當時絲絲落寞之情。
上闋寫暮春三月游清泉寺所見之幽雅的風光和環(huán)境。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fā)唱黃雞。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兩句以反問起,以借喻回答,光陰猶如晝夜不停的流水,匆匆向東奔駛,一去不復返,青春對人只有一次,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guī)律。然而詞人面對著眼前“溪水西流”,卻產(chǎn)生了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為什么不可以重新?lián)碛星啻耗耆A呢?人生之“再少”,這是說應保持一種年輕的樂觀的心態(tài)。因為人并不能改變這個世界,人能改變的`,僅僅是對這個世界的態(tài)度和看法!靶輰装l(fā)唱黃雞”則唱出呼喚青春的人生之歌,用不著為白發(fā)蒼顏而嘆氣。表現(xiàn)了詞人在貶謫期間樂觀豁達的精神狀態(tài)。
下闋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發(fā)感慨和議論。抒發(fā)老當益壯、奮發(fā)進取的思想感情。
五、小結
這是一首觸景生情(即景抒懷)、蘊含人生的小詞,抒發(fā)老當益壯、奮發(fā)進取的思想感情。表現(xiàn)了詩人對人生抱著樂觀的態(tài)度,沒有因為仕途受挫而消極沉淪。
六、板書
溪邊蘭草
上闋:寫景三幅畫面松間沙路清新幽雅
雨中杜鵑
浣溪沙
下闋:抒懷溪水西流——青春可永駐——樂觀豁達的人生態(tài)度
七、作業(yè)
(一)理解填空
1、這首詞中描寫了春光明媚萬物一派生機勃發(fā)的景象,借此抒發(fā)了作者喜悅心情的詞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這首詞中,既描寫了春景,有烘托了一種凄清的氣氛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
3、這首詞中表現(xiàn)詞人豁達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這首詞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這首詞中抒發(fā)詞人老當益壯、奮發(fā)進取之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從所積累的古詩詞曲中(課內外不限),寫出與“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眱删渚湟庀喾吹膩恚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從所積累的古詩詞曲中(課內外不限),寫出意義相連的兩句,表現(xiàn)珍惜時間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從所積累的古詩詞曲中(課內外不限),寫出意義相連的兩句,表現(xiàn)積極進取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ǘ┱n外作業(yè)
1、背誦這首詞
2、《浣溪沙》這首詞體現(xiàn)了詞人對生活抱著樂觀豁達的人生態(tài)度,沒有因為仕途受挫而消極沉淪。這種情緒撞擊著我們的胸膛,引發(fā)我們產(chǎn)生一些感想,請把你的感想寫出來吧。
【蘇軾《浣溪沙》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蘇軾浣溪沙教學設計08-21
蘇軾《浣溪沙》教學設計范文04-07
蘇軾浣溪沙教學設計3篇09-11
蘇軾《浣溪沙》教學設計以及教學反思05-18
蘇軾《浣溪沙》教學設計范例(精選8篇)10-10
蘇軾《浣溪沙》參考教學設計(精選6篇)07-25
蘇軾《浣溪沙》教學設計范文(精選3篇)06-12
蘇軾《浣溪沙》教案設計06-05
蘇軾《浣溪沙》教學實錄及反思10-06
浣溪沙蘇軾背景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