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高清在线,中文字幕在线电影观看,中文字幕在线看,免费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男攻调教双性男总裁,热热涩热热狠狠色香蕉综合,亚洲精品网站在线观看不卡无广告

《水調(diào)歌頭》賞析

時間:2021-09-30 10:11:04 水調(diào)歌頭 我要投稿

《水調(diào)歌頭》賞析(15篇)

《水調(diào)歌頭》賞析1

  編修公易鎮(zhèn)武昌,安陽岳浦作歌頭一片,奉祖行色。甫再拜。

  魯口天下壯,襟楚帶三吳。山川表里營壘。屯列拱神都。鸚鵡洲前處士,黃鶴樓中仙客,拍手試招呼。莫誦昔人句,不食武昌魚。望樊岡,過赤壁,想雄圖。寂寥霸氣,應笑當日阿瞞疏。收拾周黃策略,成就孫劉基業(yè),未信賞音無。我醉君起舞,明日隔江湖。

  此詞作者為岳飛之孫岳甫。據(jù)《全宋詞》其名下簡介推知,岳甫主要活動在孝宗、光宗年間,南宋覆亡前宋金對峙之際。胡塵未已,烽煙時烈。送人移鎮(zhèn)武昌,從國難時艱的大局需要著眼,語多勸勉和激勵,彈撥的是那個時代的愛國主調(diào)。

  詞中所謂“神都”,即京都臨安。封建官員向來看重在京城供職,接近權力中心,享受優(yōu)渥;而不愿外放,尤其視任所偏遠者為畏途。行者身份是編修,參與國史實錄的編纂者,也可能在國防機關樞密院掌文字,均清要之職,而武昌則西距杭城千里,F(xiàn)在編修樓某要易地任職,駐鎮(zhèn)武昌了,看來他顯出了一些不痛快。詞上片歇拍處說得頗明白──“莫誦昔人句:不食武昌魚”,“莫誦”是清楚的勸止、勉慰。三國時吳統(tǒng)治者孫皓一度從建業(yè)遷都武昌,上層人士反對遷都,造作歌謠云:“寧飲建業(yè)水,不食武昌魚!爆F(xiàn)在詞人對行人說,不要講“不食武昌魚”,而是應該到武昌去。勸止之語放在上片結(jié)末處,很有份量,因為前面七句分兩層,說的是武昌形勢重要、武昌人物美好。這兩點說得很充分,出一“莫誦”便自然而有力。

  “魯口天下壯”,發(fā)語雄斷,振領全篇。第二句直接點“壯”之原因,第四句“拱”字,又對“壯”字作了作用上的補充,四句神完氣足,筆勢渾成。魯口當即指武昌一帶。武昌形勢險要,雄踞京華上游,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金元侵略者南犯,或由下游取揚州、潤州,或由武昌犯潭州再西上東下,均證明了武昌居戰(zhàn)略之要沖。“襟楚帶三吳”,襟、帶均名詞作意動用:以楚地為襟,以三吳為帶。意為,譬如人的衣著,楚地是武昌的襟領,三吳(宋時約指常州、蘇州、湖州一帶)則是它長長的飄帶;它昂首荊楚,顧視湖杭,舉措拂拭間,牽動全身。自從王勃用“襟三江而帶五湖”形容南昌地勢后,人們看重了這個“襟”字“帶”字的形象比擬作用,一用它,既使接受者生出很多聯(lián)想,而且飄逸了文勢!吧酱ū砝餇I壘”,武昌一帶既有歷史上爭戰(zhàn)時遺下的舊壘,又有當時設防的軍營,這些營壘外憑長江,內(nèi)倚山巒,得造化之獨鐘。“屯列拱神都”,承“營壘”而來,是說無數(shù)的營壘屯列在武昌上游,它便象銅墻鐵障拱衛(wèi)著下游的京城臨安。四句極寫樓公移鎮(zhèn)所在,形勝險壯,扼據(jù)沖要。

  “鸚鵡洲前”三句,則是說武昌一帶隱士高人眾多,人才云集。比如有乘鶴云游的子安那樣的仙人,還有洲渚上侶魚蝦而友麋鹿的逸者。樓公如今去為軍政長官,只要拍一拍手,就能招呼到很多曠世名流。有人把“拍手試招呼”釋成武昌人在招呼樓公,上下文意不順。

  詞前小序謂“奉祖行色”,奉,敬語;祖,祖送,送行;行色,行者的風采氣度、神色氣概。即作此歌頭,意在敬獻小詞,聊為送別,為行者增添些豪壯風采。如前說,上片的作用,正是解除行者登程前掩飾不住的些許不快。下片則更用歷史人物之業(yè)績來激壯行人,引發(fā)其俊杰之思、豪雄之舉。

  換頭處三短語,是為行者設想之辭:當你西行漸遠,望鄂城樊口一帶峰巒,經(jīng)赤壁一帶峭壁,一定緬懷三國時群雄爭戰(zhàn)的雄圖大略吧。“寂寥”以下四句,詞人從兩方面,對行者的未來提出了告誡和期望。當年霸氣有寂寥的、讓人嗟嘆的一面,因為曹操一時疏忽,中了周黃之計,大敗虧輸!皯Α笔翘嵝眩求鹪,要后來者勿蹈曹操舊轍。這是從反面說。另一面,孫劉集團則匯聚眾人謀略,成就了大業(yè)。“收拾周黃策略”,“收拾”,繼承,集中。這是從正面說,只要善于謀事,善于汲取前人有益經(jīng)驗,就能成就孫劉那樣的大業(yè)。與武昌相關的典實,最引人的,無疑就是這公元208年的赤壁鏖兵了。盡管詞人送樓公之時,國勢、時局與漢末迥殊,然而用智用勇破滅一時強敵,此精神則古今相通。故詞人說,“未信賞音無”,即我不相信今人已不欣賞那轉(zhuǎn)弱為強的赤壁之戰(zhàn)中孫劉勝舉!“未信”,用語含蓄,與上片“莫誦”之直言不同,用墨一變!笆帐啊比,從內(nèi)在精神里,遙應發(fā)端一個“壯”字,是“奉祖行色”,以增壯慨的最高音。

  結(jié)筆二句,在場面和擬想性描述中悠然打住,令人神遠!拔易砭鹞琛保覍εe,醉醒不同,情緒與神姿俱出。為著送別,為著吐露肺腑,我已沉醉如斯,用你重任在身,豪興方酣,階前起舞,發(fā)揚蹈厲,正顯得壯氣如虹!懊魅崭艚保路h影,春樹暮云,一筆懸擬,情韻悠悠。

《水調(diào)歌頭》賞析2

  原文

  萬里云間戍,立馬劍門關。亂山極目無際,直北是長安。人苦百年涂炭,鬼哭三邊鋒鏑,天道久應遠。手寫留屯奏,炯炯寸心丹。

  對青燈,搔白發(fā),漏聲殘。老來勛業(yè)未就,妨卻一身閑。梅嶺綠陰青子,蒲澗清泉白石,怪我舊盟寒。烽火平安夜,歸夢到家山。

  翻譯/譯文

  在離朝廷很遠的地方戍守邊疆,騎馬立于劍門關上。在群山中盡目遠眺看不到邊,正北的方向是長安城。百年來,生靈涂炭,百姓受苦,邊境的戰(zhàn)事依舊嚴峻,無數(shù)軍民在戰(zhàn)火中罹難,金人統(tǒng)治時間長了,干的壞事多了必定會遭到上天的懲罰。我親手寫好要求常駐此地的奏表,一寸丹心,精光炯炯。

  面對著昏黃的青燈,雙手撓著蒼老的白發(fā),夜晚的沙漏即將流盡,英雄年邁卻功業(yè)未成,不妨歸隱山林。蒲澗的景色優(yōu)美,白云山間,泉清水甜,梅嶺青梅陰陰,都怪我負卻舊約。但在烽煙尚存,逆胡未平的時刻,我的夢魂難以回到家園。

  注釋

 、偎{(diào)歌頭:詞牌名,又名“元會曲”“凱歌”“臺城游”“水調(diào)歌”,雙調(diào)九十五字,上片九句四平韻、下片十句四平韻。[2]

 、陂L安:代指北宋都城汴京。

  ③鏑(dí):箭頭,亦指箭。

 、芴斓溃汗糯軐W術語。原指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其中含有封建迷信成份。這句是說,形勢早應發(fā)生變化,敵人必將衰敗,宋朝定會振興。

 、菝穾X:即大庾嶺,在江西、廣東交界處。因嶺上多梅,故稱。作者為廣州人,故云。

 、奁褲荆涸趶V州白云山上,澗中生有九節(jié)菖蒲,其水清甜。作者曾隱居于此。

  賞析/鑒賞

  “萬里云間戍,立馬劍門關。”起句居高臨下,氣勢恢寵,形成全詞的豪邁基調(diào)。劍門關為川陜間重要關隘,是兵家必爭之地。詞人于此“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軍事要地立馬,極目騁懷,自多感慨。以下筆鋒一轉(zhuǎn),由豪邁轉(zhuǎn)為蒼涼!皝y山”二句,寫長安在劍閣北面,亦早入金手,故“直北是長安”句,既是實指,又是借指,一語雙關。句中雖無“愁看”二字,而愁緒自在其中。亂山無際,故都不知在何處。“直北”五字,似是淡淡道來,實則包含著無窮的悲憤,無窮的血淚。接下去,詞人便承此發(fā)揮,描寫金兵入犯給人民帶來的巨大苦難!叭丝喟倌晖刻,鬼哭三邊鋒鏑”,二句概括了宋朝自南渡以來中原人民的悲慘遭遇。中原人民陷于水深火熱之中,邊境地方更因戰(zhàn)亂頻繁,死者不計其數(shù)!肮砜蕖本,正是寫邊境一帶“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的悲慘情況。這兩句把戰(zhàn)亂之苦描寫得淋漓盡致,使讀者感同身愛,激起對敵人的義憤。接著作者筆鋒一轉(zhuǎn),明確表示:天道好還,否極泰來,胡人的氣運是不會長久的,苦難的日子應該到盡頭了!“天道久應還”五字鏗鏘有力,穩(wěn)操勝券,流露出作者對收復失地的強烈愿望;與陸游“逆虜運盡行當平”,“如見萬里煙塵清”,懷有同樣迫切的期望。緊接著,作者由對北方人民的思念和關注,進而聯(lián)想到自己的職責,表示要親寫奏章,留在四川屯守御金,使他管轄下的一方百姓,不受金人的侵害。“手寫”二句豪氣干云,壯懷激烈,字字作金石聲,具見作者憂國憂民的一片赤誠。

  下片以“對青燈,搔白首,漏聲殘”三個短句作過片,寫出作者賦詞時的環(huán)境氣氛:青燈熒熒,夜漏將盡。三句中,重點放在“搔白首”三字上;由此而引出“老來勛業(yè)未就,妨卻一身閑”的慨嘆。由于“老來勛業(yè)未就”,因此作者原來打算功成身退,歸老林泉的愿望便落空了。北宋名臣范仲淹戍邊時,曾有感于自己未能像后漢的竇憲一樣,北逐匈奴,登燕然山,勒石記功而還,而慨嘆“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崔與之亦有此感慨。雖然他對家鄉(xiāng)十分思念,但抗金守土的責任感,又使他不得不繼續(xù)留在異鄉(xiāng)。他感到有負故鄉(xiāng)的山水,仿佛廣州白云山上蒲澗的流泉,粵北梅嶺上青青的梅子,都在責備他忘了歸隱田園的舊約了!肮治遗f盟寒”五字,是對“妨卻一身閑”句的照應!肮帧、“妨”二字,能把作者“老來勛業(yè)未就”,思家而不得歸的矛盾復雜心境,委婉地表達出來。這兩句貌似閑適,內(nèi)里卻是跳動著作者的報國丹心。

  末二句“烽火平安夜,歸夢繞家山”,對上述意思再加深一層,意思是說:請不要責備我負約吧,在“逆胡未滅”、烽煙未息之時,我又能歸去?其實我無時無刻都在想念故鄉(xiāng),每當戰(zhàn)事暫寧的“烽火平安夜”,我的夢魂就回到故鄉(xiāng)去了!這兩句思家情深,報國意切,十字融為一體。以此收束全詞,使人回味無窮。

《水調(diào)歌頭》賞析3

  水調(diào)歌頭

  辛棄疾

  趙昌父七月望日用東坡韻敘太白、東坡事見寄,過相褒借,且有秋水之約。八月十四日余臥病博山寺中,因用韻為謝,兼寄吳子似。

  我志在寥闊,疇昔夢登天。

  摩挲素月,人世俯仰已千年。

  有客驂鸞并鳳,云遇青山赤壁,相約上高寒。

  酌酒援北斗,我亦蝨其間。

  少歌曰:“神甚放,形則眠。

  鴻鵠一再高舉,天地睹方圓。“欲重歌兮夢覺,推枕惘然獨念:人事底虧全?

  有美人可語,秋水隔嬋娟。

  辛棄疾詞作鑒賞

  南宋光宗紹熙五年(1194),辛棄疾從福州知府兼福建安撫使任上被彈劾免官,回到江西鉛山他的瓢泉新居,開始了長達八年的再度閑居生活。這首詞就作于閑居瓢泉期間。由詞前小序可知,他寫這首詞是為了答謝趙昌父(蕃)并兼寄吳子似(紹古)的。吳子似在此期間曾任鉛山縣尉。

  閑居鄉(xiāng)野的辛棄疾,雖然因遭朝中奸臣排擠,報國無門,鴻圖難展,心中怨憤,時常寄情山水,托興詩酒,但是,在他的內(nèi)心深處,積極用世的思想仍占主導地位。他身處江湖之遠,仍不忘憂國憂民,希望能重新得到重用,得以施展自己的才智,實現(xiàn)收復失地統(tǒng)一國家的理想。從他的這首《水調(diào)歌頭》詞,我們便可以看出他的這種理想與現(xiàn)實的矛盾處境。

  此詞上片以描述夢境為主。起句“我志在寥闊”,開門見山,直抒胸懷,表現(xiàn)了詞人高遠的志向和寬宏的氣度,概括全詞要旨。為有寥闊之志,自然有“夢登天”之舉!爱犖魤舻翘臁本,借用了屈原《九章·惜誦》中“昔余夢登天兮,魂中道而無航”之意。他感到現(xiàn)實中難以施展他的才干,他要到廣漠宇宙去尋找他的理想境界!拔抑驹诹乳,疇昔夢登天”兩句,乃是全詞思想的主干!澳﹃卦,人世俯仰已千年”。詞人在夢幻中飛上青天,首先來到月宮,盡情地賞玩明月。他在這里撫摸著潔白的月亮,陶醉在神奇迷離的幻境之中,不知不覺人間已過了千年之久。接著“有客驂鸞并鳳,云遇春山赤壁,相約上高寒!睌(shù)句,描寫的是作者與高賢們同上天宮的夢境!坝锌汀敝缸髡叩暮糜掩w昌父。由詞序可知,趙昌父曾用蘇軾《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韻作詞“敘太白、東坡事”寄作者,并在詞中對作者大加贊美。這首詞是為答謝趙昌父而作,自然應有回敬之詞。趙昌父是江西玉山人,距鉛山不遠,是詞人閑居瓢泉時的好友。他奉祠家居,不求仕進,飲酒作詩,氣度不凡,世人以為有陶靖節(jié)之風。這里作者以“驂鸞并鳳”來贊美他,意思是他德高道深,理應羽化登仙。這里的青山、赤壁系指李白、蘇軾,因為李白墓在當涂之青山西北,蘇軾曾游赤壁,寫過《赤壁賦》。趙昌父駕著鸞鳳霞舉飛升,在彩云間與先賢李太白、蘇東坡相遇,于是他們同作者共約到天宮去遨游。作者在這里把趙昌父、李白、蘇軾譽為“三賢”。作者這樣寫,也有自謙的意思,下一句“我亦蝨其間”就是把這層意思直接表達了出來,意思是:在您和先賢們高會的時候,我不過是濫竽充數(shù)地置身其間罷了。在現(xiàn)實生活中,詞人感到在現(xiàn)實生活中很難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又不愿與那些投降派的官僚同流合污,所以只好到夢境中去會見他理想中的人物。在這里,作者把自己與朋友,古代圣賢置身于高寒廣漠的天宇,用北斗當酒杯痛飲著天上的美酒,充分表達了其豪放的一面。

  詞的下片繼續(xù)描寫夢境。詞人在夢幻中無憂無慮地暢游太空,內(nèi)心充滿激情,不禁小聲歌唱起來!吧裆醴牛蝿t眠”一句,從字面意思看,是說身體雖然清靜無為,好象在睡眠,但精神還是奔放曠達的。這是作者在閑居生活中積極用世的自白。他被迫再次閑居后,表面看來安靜閑適,但他心中時刻不忘報國之志!傍欩]一再高舉,天地睹方圓”,化用賈誼《惜誓》中“黃鵠之一舉兮,知山川之紆曲,再舉兮睹天地之圜方”。把自己比作搏擊長空、一再高舉的鴻鵠,以抒發(fā)自己的豪情壯志。接著,詞人從夢境中回到現(xiàn)實。詞人在夢境里可以縱橫馳騁,可是一旦夢覺,回到現(xiàn)實生活中,情形就完全不同了。這不能不使他感到悵惘,并產(chǎn)生疑問:為什么人世間不能盡如人意的事情會有那么多呢?這里的“虧全”是以月亮的圓缺比喻人間的悲歡離合,主要說的是“虧”的方面。詞人在這里以夢境與“夢覺”相對照,揭示了自己的遠大抱負同社會現(xiàn)實的矛盾。在這發(fā)問中表現(xiàn)出對現(xiàn)實的不滿,抒發(fā)人事難全的感慨,這發(fā)問也是一個有著雄才大略、滿腹經(jīng)綸的老將對于懷才不遇、報國無路提出的強烈抗議。

  詞的結(jié)語“有美人可語,秋水隔嬋娟”覺得來得有些突然。前面說的全是夢境以及夢覺后的惆悵,可是結(jié)語卻一語宕開,表現(xiàn)出“美人娟娟隔秋水”(杜甫《寄韓諫議》)的惋惜之情。但是如果稍加思索,讀者也不難明白,這是在前面幾層意思的基礎上生發(fā)出來的感想。這里的“美人”指他的好友吳子似。這一句表面看來只是對吳子似的思念,實際上主要還是抒發(fā)“誰識稼軒心事”(《水龍吟。再題瓢泉》)的苦悶心情。

  這首詞在藝術特征上具有明顯的浪漫主義特色。理想主義是浪漫主義在思想內(nèi)容上的重要特征,而以夢幻的形式表現(xiàn)其理想則是浪漫主義傳統(tǒng)的創(chuàng)作方法。辛棄疾成功地運用這一傳統(tǒng)手法,使其崇高理想在這首詞中得到完美的體現(xiàn)。它跌宕起伏,忽而天上,忽而人世,馳騁奔逸,狂放不羈,洋溢著豪邁的激情。

  它充滿瑰麗豐富的想象,大膽驚人的夸張,“摩挲素月”、“驂鸞并鳳”、“酌酒援北斗”、“天地睹方圓”等名句,都放射出五光十色的美麗光輝,顯現(xiàn)出光彩奪目的浪漫主義色彩。

《水調(diào)歌頭》賞析4

  水調(diào)歌頭·定王臺

  袁去華

  雄跨洞庭野,楚望古湘州。何王臺殿,;俪咦晕鲃ⅰI邢肽揿呵T,依約入云歌吹,屈指幾經(jīng)秋。嘆息繁華地,興廢兩悠悠。

  登臨處,喬木老,大江流。書生報國無地,空白九分頭。一夜寒生關塞,萬里云埋陵闕,耿耿恨難休。徙倚霜風里,落日伴人愁。

  注釋

 、俣ㄍ跖_:在今湖南長沙市東,相傳是漢景帝之子定王劉發(fā)為瞻望其母唐姬墓而建。

 、诔禾扑螘r按各地的位置規(guī)模、發(fā)展狀況,把全國劃分為若干等級。楚望就是指湘州為楚地的望郡。

  賞析

  這是一首吊古傷今之作。上片以“雄跨”兩字領起,展示了定王臺所處的位置和廣闊的背景:洞庭野和古湘州。縱覽時空,氣勢不凡。在這樣的歷史和地理背景下,巍然高聳臺基百尺的定王臺使人自然聯(lián)想到定王當日的威儀,旌旗如云,華蓋千乘,絲竹歌吹,響遏行云。千年之后,音猶在耳,但那時的繁華早已云消霧散。斗轉(zhuǎn)星移,歷史幾經(jīng)變遷,多少朝代興廢更迭,哪里還有昔日的蹤跡呢,使人不禁慨嘆興廢的匆匆。

  換頭轉(zhuǎn)入傷今。“登臨處”三句,寫登臨之意。眼前看到的是萬古不變的喬木落葉和大江奔流,使人在哀嘆歷史的情緒上又生歲月如流生命短暫之嘆!皶鷪髧鵁o地”五句,抒寫自己報國無門、請纓無路的悲憤。作者心懷報國之心,但朝廷昏聵、腐敗無能,使大好河山一夜之間慘遭淪喪,連象征朝廷命脈的袒陵也被敵人的鐵騎所踐踏。詞人滿腔的憤恨,難以遏止。這恨有山河破碎之恨,也有服國無門之恨,最后兩句以景結(jié)情,蕭瑟的秋風和昏暗的落日,更增添了詞人的無限憂愁。

  《水調(diào)歌頭·定王臺》將登臨憑吊而激起的憂國之思、懷古之意升華為強烈的民族感情。結(jié)構嚴密,寄慨深沉,蒼涼雄闊,慷慨悲壯,有辛(棄疾)派詞人之風。

  遙想當時定王登臨,何等威儀:旌旗蔽空,如虹霓飛展,車蓋千乘,呼擁前后,一路絲竹管弦,響遏行云。歲月如流,興廢悠悠,但詞人的不勝今昔之感并沒有落入一般詠懷古跡的窠臼,而是升華為感傷時事愛國之情,先抒自己請纓無路、徙然自首的悲心理,后敘山河淪落、故土失陷的慘痛局面。

  定王臺,在今湖南省長沙市東,相傳為漢景帝之子定王劉發(fā)為望其母唐姬墓而建,故名。袁去華這首懷古詞大約作于他任善化(縣治在今長沙市內(nèi))縣令期間。深秋時節(jié),他登臺覽勝,憮然生感,作出了這首雄鑠古今的愛國主義詞章。

  “雄跨洞庭野,楚望古湘州!背禾扑螘r按形勢、人口及級濟狀況,將州郡、縣劃分人若干等級,有畿、赤、望、緊、上、中、下等名目。“楚望”就是指湘州(東晉永嘉初置,唐初改潭州,這里指長沙)為楚地的望郡。“楚望”與“古湘州”是同位語。詞起筆寫定王臺所處地理形勢,說它雄踞于洞庭湖之濱,古湘州地界,得江山之助,閱千載歲月,聲勢自是不凡。一開頭便時空縱覽,大氣包容,為下面寫定王王臺昔日繁華預伏了遼闊的背景,也給全詞布下了蒼莽的氛圍。

  “何王臺殿,;俪咦晕鲃!痹~繼以問答作勢,點豁題意,喚起對古臺舊事的追憶。定王臺湮廢已久,但那殘存的臺基,猶自嵯峨百尺。巍然聳立,當年臺上雕梁畫棟、彩壁飛檐,更不待言。詞人進而推想到臺的主人“西劉”——西漢時劉發(fā)坐鎮(zhèn)一方的赫赫雄風。

  “尚想霓旌千騎,依約入云歌吹,屈指幾經(jīng)秋。”定王到此游玩,旌旗招展如虹霓當空,千乘萬騎前呼后擁,浩浩蕩蕩;那響遏行云的急管高歌,依稀仍在耳邊回響。然而,繁華消歇,已幾度春秋,“屈指”一句,將當年盛會一筆化為過眼云煙,轉(zhuǎn)折陡峭而有力。詞思至此,為一頓挫,于是翻出無窮的感慨:“嘆息繁華地,興廢兩悠悠。”“興廢”二字,結(jié)上啟下,意蓄雙層。其一,指出從來繁華難久,盛衰無常,定王臺的變遷就是歷史的見證,收束了上片的懷古。再者,人世滄桑的輪回更替,觸發(fā)了反觀現(xiàn)實的深沉思緒,從而引出下片的傷今。而這,正是作者緬懷歷史的真實命意之所在。下片換頭仍就定王臺落筆,但思路卻從“衰”處生發(fā)。

  “登臨處,喬木老,大江流。”登臺望遠,但見老樹枯枝在秋風中瑟縮,浩浩大江默默向東流淌。“木猶如此,人何以堪。”“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寫景之中透出悲涼之意。這三句借蒼涼冷落的深秋景色,從側(cè)面渲染出定王臺的殘破衰敗,暗引南宋王朝滿目瘡痍、國勢日頹的江山殘破。其間年華水逝的詠嘆,自然引出對自身遭際的感喟。“書生報國無地,空白九分頭!焙缶浠藐惻c義《巴丘書事》“腐儒空白九分頭”的詩句。這兩句直抒胸臆,乃全詞總旨所在。袁去華早年即志在恢復北宋江山,“記當年,攜長劍,覓封侯!保ā端{(diào)歌頭》)但由于南宋朝廷茍安東南,權奸當?shù),使他有心報國,無路請纓,以致老大無成,徒然白首。

  這是他個人的不幸,更是時代的悲劇!耙灰购P塞,萬里云埋陵闋,耿耿恨難休!边@幾句,象征性地勾畫出金甌破碎的悲慘畫面:金兵猝然南下,破關絕塞,有如一夜北風生寒,以致使萬里美好河山殘破不堪,人民群眾流離失所,更別說什么皇家陵闕黯然無光了。古人以帝王陵寢作為國家命脈所在,北宋君王陵墓均在北方,如今悉淪敵手,意味著國家的敗亡。對此作者耿耿于懷,悲憤難休!巴揭兴L里,落日伴人愁!鄙胶託埰疲埨t無路,他徘徊在蕭瑟秋風里,暮靄斜暉,一片慘淡,不禁倍添哀愁。詞結(jié)尾仍收回到定王臺上,結(jié)構十分緊湊,并以景寓情,饒有余韻。

  最后點出一個“愁”字,并不表示消沉、絕望,而是英雄灑淚,慷慨生哀,與全詞悲壯的格調(diào)是完全統(tǒng)一的。

《水調(diào)歌頭》賞析5

  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

  宋代: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賞析:

  這首膾炙人口的中秋詞,作于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即丙辰年的中秋節(jié),為作者醉后抒情,懷念弟弟蘇轍之作。

  全詞運用形象的描繪和浪漫主義的想象,緊緊圍繞中秋之月展開描寫、抒情和議論。從天上與人間、月與人、空間與時間這些相聯(lián)系的范疇進行思考,把自己對兄弟的感情,升華到探索人生樂觀與不幸的哲理高度,表達了作者樂觀曠達的人生態(tài)度和對生活的美好祝愿、無限熱愛。

  上片表現(xiàn)蘇軾由超塵出世到熱愛人生的思想活動,側(cè)重寫天上。開篇“明月幾時有”一句,借用李白“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詩意,通過向青天發(fā)問,把讀者的思緒引向廣漠太空的神仙世界!安恢焐蠈m闕,今夕是何年”以下數(shù)句,筆勢夭矯迴折,跌宕多彩。它說明作者在“出世”與“入世”,亦即“退”與“進”、“仕”與“隱”之間抉擇上深自徘徊的困惑心態(tài)。以上寫詩人把酒問月,是對明月產(chǎn)生的疑問、進行的探索,氣勢不凡,突兀挺拔。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幾句,寫蘇軾對月宮仙境產(chǎn)生的向往和疑慮,寄寓著作者出世、入世的雙重矛盾心理!捌鹞枧逵埃嗡圃谌碎g”,寫蘇軾的入世思想戰(zhàn)勝了出世思想,表現(xiàn)了蘇軾執(zhí)著人生、熱愛人間的感情。

  下片融寫實為寫意,化景物為情思,表現(xiàn)蘇軾對人世間悲歡離合的解釋,側(cè)重寫人間。“轉(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三句,實寫月光照人間的景象,由月引出人,暗示出作者的心事浩茫!安粦泻,何事長向別時圓”兩句,承“照無眠”而下,筆致淋漓頓挫,表面上是惱月照人,增人“月圓人不圓”的悵恨,骨子里是本抱懷人心事,借見月而表達作者對親人的懷念之情!叭擞斜瘹g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三句,寫蘇軾對人世悲歡離合的解釋,表明作者由于受莊子和佛家思想的影響,形成了一種灑脫、曠達的襟懷,齊龐辱,忘得失,超然物外,把作為社會現(xiàn)象的人間悲怨、不平,同月之陰晴圓缺這些自然現(xiàn)象相提并論,視為一體,求得安慰。結(jié)尾“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轉(zhuǎn)出更高的思想境界,向世間所有離別的親人(包括自己的兄弟),發(fā)出深摯的慰問和祝愿,給全詞增加了積極奮發(fā)的意蘊。詞的下片,筆法大開大合,筆力雄健渾厚,高度概括了人間天上、世事自然中錯綜復雜的變化,表達了作者對美好,幸福的生活的向往,既富于哲理,又飽含感情。

  這首詞是蘇軾哲理詞的代表作。詞中充分體現(xiàn)了作者對永恒的宇宙和復雜多變的人類社會兩者的綜合理解與認識,是作者的世界觀通過對月和對人的觀察所做的一個以局部足以概括整體的小小總結(jié)。作者俯仰古今變遷,感慨宇宙流轉(zhuǎn),厭薄宦海浮沉,在皓月當空、孤高曠遠的意境氛圍中,滲入濃厚的哲學意味,揭示睿智的人生理念,達到了人與宇宙、自然與社會的高度契合。

《水調(diào)歌頭》賞析6

  水調(diào)歌頭

  陳亮

  不見南師久,漫說北群空。當場只手,畢竟還我萬夫雄。自笑堂堂漢使,得似洋洋河水,依舊只流東。且復穹廬拜,會向藁街逢。堯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應有,一個半個恥臣戎。萬里腥膻如許,千古英靈安在,磅礴幾時通。胡運何須問,赫日自當中。

  宋孝宗淳熙十二年(1185)十一月,章森奉命出使金國,為金主完顏雍祝壽。作者對此深感恥辱,在友人章森出發(fā)之前,慨然以詞相贈。

  上片為友人壯行!安灰娔蠋熅谩,暗含對朝廷不思北伐的不滿。“漫說北群空”,強調(diào)宋朝有人才!爱攬觥币韵拢試遗c民族的奇恥大辱激勵章森,希望他能不辱使命,做個堂堂正正的漢使。

  下片抒發(fā)作者胸中的感慨。“堯之都”以下五句,以連珠式的排句噴薄而出,二十字一氣貫注,痛切呼喚千古不滅的民族之魂。這幾句猶如奇峰拔地而起,猶如利劍猛然出鞘,慷慨激昂,使人投袂而起,充分揭示了全詞的主題。結(jié)句“胡運何須問,赫日自當中”,痛快淋漓地傾瀉了豪情,對未來充滿了信心。此詞既批判了昏庸的朝廷,又贊許鼓勵友人的出使,還鞭撻了敵人的罪惡。

  作者在表現(xiàn)這些復雜曲折的心情時揮灑自如,從本是有損民族尊嚴的行為中,表現(xiàn)出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從本是可悲可嘆的被動局面里,表現(xiàn)出誅滅敵人的必勝信心。詞人以議論入詞,既痛快淋漓,又形象可感;立意高遠,通篇洋溢著樂觀主義的情懷和昂揚的感召力量。在陳亮的詞作中,此篇堪稱為壓卷之作。

《水調(diào)歌頭》賞析7

  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

  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序)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⑺,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古詩簡介

  《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是宋代大文學家蘇軾在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寧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山東省諸城市)時所作。

  這首詞以月起興,圍繞中秋明月展開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間的悲歡離合之情納入對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尋之中,反映了作者復雜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現(xiàn)出作者熱愛生活與積極向上的樂觀精神。

  著眼中秋月明、并以月抒情,兼懷念其弟子由,既表現(xiàn)了詞人對當時社會的不滿,也再現(xiàn)了他心胸曠遠、毫不悲觀的性格。詞作上片反映執(zhí)著人生,下片表現(xiàn)善處人生。落筆瀟灑,舒卷自如,情與景融,境與思偕,思想深刻而境界高逸,充滿哲理,是蘇軾詞的典范之作。

  翻譯/譯文

  丙辰年的中秋節(jié),高興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寫了這首(詞),同時懷念(弟弟)子由。

  明月從什么時候出現(xiàn)的?(我)端著酒杯問青天。不知道在天上的神仙宮闕里,現(xiàn)在是什么年代了。我想乘著風回到天上(好像自己本來就是從天上下到人間來的,所以說“歸去”),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美麗月宮,經(jīng)受不住寒冷。在浮想聯(lián)翩中,對月起舞,月光下的身影也跟著做出各種舞姿,清冷的月宮,哪里比得上人間。月亮轉(zhuǎn)動,照遍了華美的樓閣,夜深時,月光又低低地透進雕花的門窗里,照著心事重重不能安眠的人。月亮既圓,便不應有恨了,但為什么常常要趁著離別的時候圓呢?人的遭遇,有悲哀,有歡樂,有離別,也有團聚;月亮呢,也會遇到陰、晴、圓、缺。這種情況,自古以來如此,難得十全十美。只愿我們都健康和長壽,雖然遠離千里,也能共同欣賞這美麗的月色。

  注釋

 、疟剑褐腹1076年(宋神宗熙寧九年)。這一年蘇軾在密州(今山東省諸城市)任太守。

 、七_旦:到天亮。

 、亲佑桑禾K軾的弟弟蘇轍的字。

 、劝丫疲憾似鹁票。把,執(zhí)、持。

 、商焐蠈m闕(què):指月中宮殿。闕,古代城墻后的石臺。

 、蕷w去:回去,這里指回到月宮里去。

  ⑺瓊(qióng)樓玉宇:美玉砌成的樓宇,指想象中的仙宮。

 、滩粍伲╯hèng,舊時讀shēng):經(jīng)受不住。勝:承擔、承受。

 、团逵埃阂馑际窃鹿庀碌纳碛耙哺龀龈鞣N舞姿。弄:賞玩。

 、魏嗡疲汉稳纾睦锉鹊蒙稀

 、限D(zhuǎn)朱閣,低綺(qǐ)戶,照無眠:月兒移動,轉(zhuǎn)過了朱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掛在雕花的窗戶上,照著沒有睡意的人(指詩人自己)。朱閣:朱紅的華麗樓閣。綺戶:雕飾華麗的門窗。

 、胁粦泻蓿问麻L(cháng)向別時圓:(月兒)不該(對人們)有什么怨恨吧,為什么偏在人們分離時圓呢?何事:為什么。

  ⒀此事:指人的“歡”“合”和月的“晴”“圓”。

 、业褐。

  ⒂千里共嬋(chán)娟(juān):只希望兩人年年平安﹐雖然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賞這美好的月光。共:一起欣賞。嬋娟:指月亮。

  賞析/鑒賞

  此詞是中秋望月懷人之作,表達了對胞弟蘇轍的無限懷念。詞人運用形象描繪手法,勾勒出一種皓月當空、親人千里、孤高曠遠的境界氛圍,反襯自己遣世獨立的意緒和往昔的神話傳說融合一處,在月的陰晴圓缺當中,滲進濃厚的哲學意味,可以說是一首將自然和社會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詞前小序說:“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北剑枪1076年(北宋神宗熙寧九年)。當時蘇軾在密州(今山東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邊賞月一邊飲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這首《水調(diào)歌頭》。蘇軾一生,以崇高儒學、講究實務為主。但他也“齠齔好道”,中年以后,又曾表示過“歸依佛僧”,是經(jīng)常處在儒釋道的糾葛當中的。每當挫折失意之際,則老莊思想上升,借以幫助自己解釋窮通進退的困惑。公元1071年(熙寧四年),他以開封府推官通判杭州,是為了權且避開汴京政爭的漩渦。公元1074年(熙寧七年)調(diào)知密州,雖說出于自愿,實質(zhì)上仍是處于外放冷遇的地位。盡管當時“面貌加豐”,頗有一些曠達表現(xiàn),也難以遮掩深藏內(nèi)心的郁憤。這首中秋詞,正是此種宦途險惡體驗的升華與總結(jié)。“大醉”遣懷是主,“兼懷子由”是輔。對于一貫秉持“尊主澤民”節(jié)操的作者來說,手足分離和私情,比起廷憂邊患的國勢來說,畢竟屬于次要的倫理負荷。此點在題序中并有深微的提示。

  在月亮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類無限美好的憧憬與理想。蘇軾是一位性格豪放、氣質(zhì)浪漫的文學家,當他抬頭遙望中秋明月時,其思想情感猶如長上了翅膀,天上人間自由翱翔。反映到詞里,遂形成了一種豪放灑脫的風格。

  此詞上片望月,既懷逸興壯思,高接混茫,而又腳踏實地,自具雅量高致。一開始就提出一個問題:明月是從什么時候開始有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卑丫茊柼爝@一細節(jié)與屈原的《天問》和李白的《把酒問月》有相似之處。其問之癡迷、想之逸塵,確實是有一種類似的精、氣、神貫注在里面。從創(chuàng)作動因上來說,屈原《天問》洋洋170余問的磅礴詩情,是在他被放逐后彷徨山澤、經(jīng)歷陵陸,在楚先王廟及公卿祠堂仰見“圖畫天地山川神靈”及“古賢圣怪物行事”后“呵而問之”的(王逸《楚辭章句·天問序》)。是情景觸碰激蕩的產(chǎn)物。李白的《把酒問月》詩自注是:“故人賈淳令予問之。”當也是即興遣懷之作。蘇軾此詞正如小序中所言是中秋望月,歡飲達旦后的狂想之曲,亦屬“佇興之作”(王國維《人間詞話》)。它們都有起得突兀、問得離奇的特點。從創(chuàng)作心理上來說,屈原在步入先王廟堂之前就已經(jīng)是“嗟號昊旻,仰天嘆息”(王逸《楚辭章句·天問序》),處于情感迷狂的精神狀態(tài),故呵問青天,“似癡非癡,憤極悲極”(胡浚源《楚辭新注求確》)。李白是“唯愿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里”(《把酒問月》),那種因失意悵惘的郁勃意緒,也是鼻息可聞的。蘇軾此詞作于丙辰年,時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而自請外任密州。既有對朝廷政局的強烈關注,又有期望重返汴京的復雜心情,故時逢中秋,一飲而醉,意興在闌珊中饒有律動。三人的創(chuàng)作心理實是脈絡暗通的。

  蘇軾把青天當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問,顯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氣魄。李白的《把酒問月》詩說:“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辈贿^李白這里的語氣比較舒緩,蘇軾因為是想飛往月宮,所以語氣更關注、更迫切!懊髟聨讜r有?”這個問題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驚嘆造化的巧妙,可以從中感受到詩人對明月的贊美與向往。

  接下來兩句:“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卑褜τ诿髟碌馁澝琅c向往之情更推進了一層。從明月誕生的時候起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過去許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宮里今晚是一個什么日子。詩人想象那一定是一個好日子,所以月才這樣圓、這樣亮。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著說:“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碧迫朔Q李白為“謫仙”,黃庭堅則稱蘇軾與李白為“兩謫仙”,蘇軾自己也設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風歸去”之想。他想乘風飛向月宮,又怕那里的瓊樓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兒的寒冷!碍倶怯裼睢保Z出《大業(yè)拾遺記》:“瞿乾祐于江岸玩月,或謂此中何有?瞿笑曰:‘可隨我觀之。’俄見月規(guī)半天,瓊樓玉宇爛然!薄安粍俸保涤谩睹骰孰s錄》中的典故:八月十五日夜,葉靜能邀明皇游月宮。臨行,葉叫他穿皮衣。到月宮,果然冷得難以支持。這幾句明寫月宮的高寒,暗示月光的皎潔,把那種既向往天上又留戀人間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寫了出來。這里還有兩個字值得注意,就是“我欲乘風歸去”的“歸去”。也許是因為蘇軾對明月十分向往,早已把那里當成自己的歸宿了。從蘇軾的思想看來,他受道家的影響較深,抱著超然物外的生活態(tài)度,又喜歡道教的養(yǎng)生之術,所以常有出世登仙的想法。他的《前赤壁賦》描寫月下泛舟時那種飄飄欲仙的感覺說:“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也是由望月而想到登仙,可以和這首詞互相印證。詞人之所以有這種脫離人世、超越自然的奇想,一方面來自他對宇宙奧秘的好奇,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來自對現(xiàn)實人間的不滿。人世間有如此多的不稱心、不滿意之事,迫使詞人幻想擺脫這煩惱人世,到瓊樓玉宇中去過逍遙自在的神仙生活。蘇軾后來貶官到黃州,時時有類似的奇想,所謂“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然而,在詞中這僅僅是一種打算,未及展開,便被另一種相反的思想打斷:“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這兩句急轉(zhuǎn)直下,天上的“瓊樓玉宇”雖然富麗堂皇,美好非凡,但那里高寒難耐,不可久居。詞人故意找出天上的美中不足,來堅定自己留在人間的決心。一正一反,更表露出詞人對人間生活的熱愛。同時,這里依然在寫中秋月景,讀者可以體會到月亮的美好,以及月光的寒氣逼人。這一轉(zhuǎn)折,寫出詞人既留戀人間又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這種矛盾能夠更深刻地說明詞人留戀人世、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顯示了詞人開闊的心胸與超遠的志向,因此為歌詞帶來一種曠達的作風。

  但蘇軾畢竟更熱愛人間的生活,“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與其飛往高寒的月宮,還不如留在人間趁著月光起舞呢!“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捌鹞枧逵啊,是與自己的清影為伴,一起舞蹈嬉戲的意思。李白《月下獨酌》說:“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蘇軾的“起舞弄清影”就是從這里脫胎出來的!案咛幉粍俸辈⒎亲髡卟辉笟w去的根本原因,“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才是根本之所在。與其飛往高寒的月宮,還不如留在人間,在月光下起舞,最起碼還可以與自己清影為伴。這首詞從幻想上天寫起,寫到這里又回到熱愛人間的感情上來。從“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轉(zhuǎn)折開闔中,展示了蘇軾情感的波瀾起伏。他終于從幻覺回到現(xiàn)實,在出世與入世的矛盾糾葛中,入世思想最終占了上風!昂嗡圃谌碎g”是毫無疑問的肯定,雄健的筆力顯示了情感的強烈。

  下片懷人,即兼懷子由,由中秋的圓月聯(lián)想到人間的離別,同時感念人生的離合無常。“轉(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边@里既指自己懷念弟弟的深情,又可以泛指那些中秋佳節(jié)因不能與親人團圓以至難以入眠的一切離人。“無眠”是泛指那些因為不能和親人團圓而感到憂傷,以致不能入睡的人。詞人無理地埋怨明月說:“明月您總不該有什么怨恨吧,為什么老是在人們離別的時候才圓呢?”相形之下,更加重了離人的愁苦了。這是埋怨明月故意與人為難,給人增添憂愁,無理的語氣進一步襯托出詞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卻又含蓄地表示了對于不幸的離人們的同情。

  接著,詩人把筆鋒一轉(zhuǎn),說出了一番寬慰的話來為明月開開脫:“人固然有悲歡離合,月也有陰晴圓缺。她有被烏云遮住的時候,有虧損殘缺的時候,她也有她的遺憾,自古以來世上就難有十全十美的事。”這三句從人到月、從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從語氣上,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問;從結(jié)構上,又是推開一層,從人、月對立過渡到人、月融合。為月亮開脫,實質(zhì)上還是為了強調(diào)對人事的達觀,同時寄托對未來的希望。因為,月有圓時,人也有相聚之時。很有哲理意味。

  詞的最后說:“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薄皨染辍笔敲篮玫臉幼樱@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肮矉染辍本褪枪裁髟碌囊馑迹涔食鲎阅铣x莊的《月賦》:“隔千里兮共明月。”既然人間的離別是難免的,那么只要親人長久健在,即使遠隔千里也還可以通過普照世界的明月把兩地聯(lián)系起來,把彼此的心溝通在一起!暗溉碎L久”,是要突破時間的局限;“千里共嬋娟”,是要打通空間的阻隔。讓對于明月的共同的愛把彼此分離的人結(jié)合在一起。古人有“神交”的說法,要好的朋友天各一方,不能見面,卻能以精神相通!扒Ю锕矉染辍币部梢哉f是一種神交了,這兩句并非一般的自*和共勉,而是表現(xiàn)了作者處理時間、空間以及人生這樣一些重大問題所持的態(tài)度,充分顯示出詞人精神境界的豐富博大。王勃有兩句詩:“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意味深長,傳為佳句,與“千里共嬋娟”有異曲同工之妙。另外,張九齡的《望月懷遠》說:“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痹S渾的《秋霽寄遠》說:“唯應待明月,千里與君同!倍伎梢曰ハ鄥⒖。但愿人人年年平安,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著美好的月光,表達了作者的祝福和對親人的思念,表現(xiàn)了作者曠達的態(tài)度和樂觀的精神。蘇軾就是把前人的詩意化解到自己的作品中,熔鑄成一種普遍性的情感。正如詞前小序所說,這首詞表達了對弟弟蘇轍(字子由)的懷念之情,但并不限于此?梢哉f這首詞是蘇軾在中秋之夜,對一切經(jīng)受著離別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

  此篇是蘇詞代表作之一。從藝術成就上看,它構思奇拔,畦徑獨辟,極富浪漫主義色彩,是歷來公認的中秋詞中的絕唱。從表現(xiàn)方面來說,詞的前半縱寫,后半橫敘。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峰回路轉(zhuǎn)。前半是對歷代神話的推陳出新,也是對魏晉六朝仙詩的遞嬗發(fā)展。后半純用白描,人月雙及。它名為演繹物理,實則闡釋人事。筆致錯綜回環(huán),搖曳多姿。從布局方面來說,上片凌空而起,入處似虛;下片波瀾層疊,返虛轉(zhuǎn)實。最后虛實交錯,紆徐作結(jié)。全詞設景清麗雄闊,以詠月為中心表達了游仙“歸去”與直舞“人間”、離欲與入世的盾和困惑,以及曠達自適,人生長久的樂觀枋度和美好愿望,極富哲理與人情。立意高遠,構思新穎,意境清新如畫。最后以曠達情懷收束,是詞人情懷的自然流露。情韻兼勝,境界壯美,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此詞全篇皆是佳句,典型地體現(xiàn)出蘇詞清雄曠達的風格。

  作者既標舉了“絕塵寰的宇宙意識”,又摒棄那種“在神奇的永恒面前的錯愕”情態(tài)(聞一多評《春江花月夜》語)。他并不完全超然地對待自然界的變化發(fā)展,而是努力從自然規(guī)律中尋求“隨緣自娛”的生活意義。所以,盡管這首詞基本上是一種情懷寥落的秋的吟詠,讀來卻并不缺乏“觸處生春”、引人向上的韻致。

  對于這首《水調(diào)歌頭》歷來都是推崇備至。胡仔《苕溪漁隱叢話》認為此詞是寫中秋的詞里最好的一首。這首詞仿佛是與明月的對話,在對話中探討著人生的意義。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尋味。因此九百年來傳誦不衰。吳潛《霜天曉角》:“且唱東坡《水調(diào)》,清露下,滿襟雪!薄端疂G傳》第三十回寫八月十五“可唱個中秋對月對景的曲兒”,唱的就是這“一支東坡學士中秋《水調(diào)歌》!笨梢娝卧獣r傳唱之盛。全詞意境豪放而闊大,情懷樂觀而曠達,對明月的向往之情,對人間的眷戀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瀟灑的風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語言,能給人們以健康的美學享受。

《水調(diào)歌頭》賞析8

  蘇軾 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注:《水滸施恩三人死囚牢 武松大鬧飛云浦》(上海古籍出版社《水滸傳》266頁)中曾出現(xiàn)過詞曲,下片首句為“高卷珠簾”,其余相同。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北宋文學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學識淵博,多才多藝,在書法、繪畫、詩詞、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詣。他的書法與蔡襄、黃庭堅、米芾合稱“宋四家”;善畫竹木怪石,其畫論,書論也有卓見。是北宋繼歐陽修之后的文壇領袖,散文與歐陽修齊名;詩歌與黃庭堅齊名;他的詞氣勢磅礴,風格豪放,一改詞的婉約,與南宋辛棄疾并稱“蘇辛”,共為豪放派詞人。

  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賞析

  此詞是中秋望月懷人之作,表達了對胞弟蘇轍的無限懷念。詞人運用形象描繪手法,勾勒出一種皓月當空、親人千里、孤高曠遠的境界氛圍,反襯自己遺世獨立的意緒與往昔的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北,指的是公元1076年(北宋神宗熙寧九年)。當時蘇軾在密州(今山東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邊賞月一邊飲酒,直到天亮,于是他做了這首《水調(diào)歌頭》。蘇軾一生,以崇高儒學、講究實務為主。但他也“齠齔好道”,中年以后,又曾表示過“歸依佛僧”,是時常處在儒釋道的糾葛當中的。每當挫折失意之際,則老莊思想上升,借以幫助自己解釋窮通進退的困惑。公元1071年(熙寧四年),他以開封府推官通判杭州,主要是為了權且避開汴京政爭的漩渦。公元1074年(熙寧七年)調(diào)知密州,雖說出于自愿,實質(zhì)上仍然是處于外放冷遇的地位。盡管當時“面貌加豐”,頗有一些曠達表現(xiàn),也難以遮掩深藏內(nèi)心的郁憤。這首中秋詞,正是這種宦途險惡體驗的升華與總結(jié)。“大醉”遣懷是主,“兼懷子由”是輔。對于一貫秉持“尊主澤民”節(jié)操的作者來說,手足分離與私情,比起廷憂邊患的國勢來說,畢竟屬于次要的倫理負荷。此點在題序中并有深微的提示。

  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很具有浪漫色彩的,很容易啟發(fā)人們的藝術聯(lián)想。一鉤新月,可聯(lián)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輪滿月,可聯(lián)想到美好的團圓生活;月亮的皎潔,讓人聯(lián)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類無限美好的憧憬與理想。蘇軾他是一位性格豪放、氣質(zhì)浪漫的文學家,當他抬頭遙望中秋明月時,其思想情感猶如長上了翅膀,天上人間自由翱翔。反映到詞里,遂形成了一種豪放灑脫的風格。

  此詞上片望月,既懷逸興壯思,高接混茫,而又腳踏實地,自具雅量高致。一開始就提出一個問題:明月是從何時開始有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把酒問天這一細節(jié)與屈原的《天問》與李白的《把酒問月》有相似之處。其問之癡迷、想之逸塵,確實是有一種類似的精、氣、神貫注在里面。從創(chuàng)作動因上來說,屈原《天問》洋洋170余問的磅礴詩情,是在他被放逐之后彷徨山澤、經(jīng)歷陵陸,在楚先王廟及公卿祠堂仰見“圖畫天地山川神靈”及“古賢圣怪物行事”后“呵而問之”的(王逸《楚辭章句·天問序》)。是情景觸碰激蕩的產(chǎn)物。李白的《把酒問月》詩自注是:“故人賈淳令予問之!币彩羌磁d遣懷之作。蘇軾此詞正如小序中所言是中秋望月,歡飲達旦后的狂想之曲,亦屬“佇興之作”(王國維《人間詞話》)。它們都有起得突兀、問得離奇的特點。從創(chuàng)作心理上來說,屈原在步入先王廟堂之前就已經(jīng)是“嗟號昊旻,仰天嘆息”(王逸《楚辭章句·天問序》),處于情感迷狂的精神狀態(tài),故呵問青天,“似癡非癡,憤極悲極”(胡浚源《楚辭新注求確》)。李白是“唯愿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里”(《把酒問月》),那種因失意悵惘的郁勃意緒,也是鼻息可以聞的。蘇軾此詞作于丙辰年,時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而自請外任密州。既有對朝廷政局的強烈關注,又有期望重返汴京的復雜心情,故時逢中秋,一飲而醉,意興在闌珊中饒有律動。三人的創(chuàng)作心理實是脈絡暗通的。

  蘇軾把青天當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問,顯示了他豪放的性格與不凡的氣魄。李白的《把酒問月》詩說:“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辈贿^李白這里的語氣比較舒緩,蘇軾因為是想要飛往月宮,所以語氣更關注、更迫切!懊髟聨讜r有?”這個問題問得很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驚嘆造化的巧妙。讀者從中可以感到詩人對明月的贊美與向往。

  接下來兩句:“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卑褜τ诿髟碌馁澝琅c向往之情更推進了一層。從明月誕生的時候起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過去許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宮里今晚是什么日子。詩人想象那一定是個好日子,所以月才這樣圓、這樣亮。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著說:“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碧迫朔Q李白為“謫仙”,黃庭堅則稱蘇軾與李白為“兩謫仙”,蘇軾自己也設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 “乘風歸去”之想。他想乘風飛向月宮,又怕那里的瓊樓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兒的寒冷!碍倶怯裼睢,語出《大業(yè)拾遺記》:“瞿乾祐于江岸玩月,或謂此中何有?瞿笑曰:‘可隨我觀之!硪娫乱(guī)半天,瓊樓玉宇爛然。”“不勝寒”,暗用《明皇雜錄》中的典故:八月十五日夜,葉靜能邀明皇游月宮。臨行,葉叫他穿皮衣。到月宮,果然冷得難以支持。這幾句明寫月宮的高寒,暗示月光的皎潔,把那種既向往天上又留戀人間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寫了出來。這里還有兩個字值得注意,就是“我欲乘風歸去”的“歸去”。飛天入月,為什么說是歸去呢?也許是因為蘇軾對明月十分向往,早已把那里當成自己的歸宿了。從蘇軾的思想看來,他受道家的影響較深,抱著超然物外的生活態(tài)度,又喜歡道教的養(yǎng)生之術,所以常有出世登仙的想法。他的《前赤壁賦》描寫月下泛舟時那種飄飄欲仙的感覺說:“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也是由望月而想到登仙,可以與這首詞互相印證。詞人之所以有這種脫離人世、超越自然的奇想,一方面來自他對宇宙奧秘的好奇,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來自對現(xiàn)實人間的不滿。人世間有如此多的不稱心、不滿意之事,迫使詞人幻想擺脫這煩惱人世,到瓊樓玉宇中去過逍遙自在的神仙生活。蘇軾后來貶官到黃州,時時有類似的奇想,所謂“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然而,在詞中這僅僅是一種打算,未及展開,便被另一種相反的思想打斷:“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這兩句急轉(zhuǎn)直下,天上的“瓊樓玉宇”雖然富麗堂皇,美好非凡,但那里高寒難耐,不可久居。詞人故意找出天上的美中不足,來堅定自己留在人間的決心。一正一反,更表露出詞人對人間生活的熱愛。同時,這里依然在寫中秋月景,讀者可以體會到月亮的美好,以及月光的寒氣逼人。這一轉(zhuǎn)折,寫出詞人既留戀人間又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這種矛盾能夠更深刻地說明詞人留戀人世、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顯示了詞人開闊的心胸與超遠的志向,因此為歌詞帶來一種曠達的作風。

  但蘇軾畢竟更熱愛人間的生活,“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與其飛往高寒的月宮,還不如留在人間趁著月光起舞呢!“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起舞弄清影”,是與自己的清影為伴,一起舞蹈嬉戲的意思。李白《月下獨酌》說:“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蘇軾的“起舞弄清影”就是從這里脫胎出來的。“高處不勝寒”并非作者不愿歸去的根本原因,“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才是根本之所在。與其飛往高寒的月宮,還不如留在人間,在月光下起舞,最起碼還可以與自己清影為伴。這首詞從幻想上天寫起,寫到這里又回到熱愛人間的感情上來。從“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轉(zhuǎn)折開闔中,展示了蘇軾情感的波瀾起伏。他終于從幻覺回到現(xiàn)實,在出世與入世的矛盾糾葛中,入世思想最終占了上風!昂嗡圃谌碎g”是毫無疑問的肯定,雄健的筆力顯示了情感的強烈。

  下片懷人,即兼懷子由,由中秋的圓月聯(lián)想到人間的離別,同時感念人生的離合無常!稗D(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轉(zhuǎn)與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動,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轉(zhuǎn)過朱紅的樓閣,低低地穿過雕花的門窗,照到了房中遲遲未能入睡之人。這里既指自己懷念弟弟的深情,又可以泛指那些中秋佳節(jié)因不能與親人團圓以至難以入眠的一切離人。“無眠”是泛指那些因為不能與親人團圓而感到憂傷,以致不能入睡的人。月圓而人不能圓,這是多么遺憾的事啊!于是詞人便無理地埋怨明月說:“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明月您總不該有什么怨恨吧,為什么老是在人們離別的時候才圓呢?相形之下,更加重了離人的愁苦了。這是埋怨明月故意與人為難,給人增添憂愁,無理的語氣進一步襯托出詞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卻又含蓄地表示了對于不幸的離人們的同情。

  接著,詩人把筆鋒一轉(zhuǎn),說出了一番寬慰的話來為明月開開脫:“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比斯倘挥斜瘹g離合,月也有陰晴圓缺。她有被烏云遮住的時候,有虧損殘缺的時候,她也有她的遺憾,自古以來世上就難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為暫時的離別而感到憂傷呢?詞人畢竟是曠達的,他隨即想到月亮也是無辜的。既然如此,又何必為暫時的離別而憂傷呢?這三句從人到月、從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從語氣上,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問;從結(jié)構上,又是推開一層,從人、月對立過渡到人、月融合。為月亮開脫,實質(zhì)上還是為了強調(diào)對人事的達觀,同時寄托對未來的希望。因為,月有圓時,人也有相聚之時。很有哲理意味。

  詞的最后說:“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薄皨染辍笔敲篮玫臉幼,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肮矉染辍本褪枪裁髟碌囊馑迹涔食鲎阅铣x莊的《月賦》:“隔千里兮共明月。”既然人間的離別是難免的,那么只要親人長久健在,即使遠隔千里也還可以通過普照世界的明月把兩地聯(lián)系起來,把彼此的心溝通在一起!暗溉碎L久”,是要突破時間的局限;“千里共嬋娟”,是要打通空間的阻隔。讓對于明月的共同的愛把彼此分離的人結(jié)合在一起。古人有“神交”的說法,要好的朋友天各一方,不能見面,卻能以精神相通!扒Ю锕矉染辍币部梢哉f是一種神交了!這兩句并非一般的自我安慰與共勉,而是表現(xiàn)了作者處理時間、空間以及人生這樣一些重大問題所持的態(tài)度,充分顯示出詞人精神境界的豐富博大。王勃有兩句詩:“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意味深長,傳為佳句,與“千里共嬋娟”有異曲同工之妙。另外,張九齡的《望月懷遠》說:“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許渾的《秋霽寄遠》說:“唯應待明月,千里與君同!倍伎梢曰ハ鄥⒖础5溉巳四昴昶桨,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著美好的月光,表達了作者的祝福與對親人的思念,表現(xiàn)了作者曠達的態(tài)度與樂觀的精神。蘇軾就是把前人的詩意化解到自己的作品中,熔鑄成一種普遍性的情感。正如詞前小序所說,這首詞表達了對弟弟蘇轍(字子由)的懷念之情,但并不限于此。可以說這首詞是蘇軾在中秋之夜,對一切經(jīng)受著離別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

  此篇是蘇詞代表作之一。從藝術成就上看,它構思奇拔,畦徑獨辟,極富浪漫主義色彩,是歷來公認的中秋詞中的絕唱。從表現(xiàn)方面來說,詞的前半縱寫,后半橫敘。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峰回路轉(zhuǎn)。前半是對歷代神話的推陳出新,也是對魏晉六朝仙詩的遞嬗發(fā)展。后半純用白描,人月雙及。它名為演繹物理,實則闡釋人事。筆致錯綜回環(huán),搖曳多姿。從布局方面來說,上片凌空而起,入處似虛;下片波瀾層疊,返虛轉(zhuǎn)實。最后虛實交錯,紆徐作結(jié)。全詞設景清麗雄闊,以詠月為中心表達了游仙“歸去”與直舞“人間”、離欲與入世的 盾與困惑,以及曠達自適,人生長久的樂觀枋度與美好愿望,極富哲理與人情。立意高遠,構思新穎,意境清新如畫。最后以曠達情懷收束,是詞人情懷的自然流露。情韻兼勝,境界壯美,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此詞全篇皆是佳句,典型地體現(xiàn)出蘇詞清雄曠達的風格。

  作者既標舉了“ 絕塵寰的'宇宙意識”,又摒棄那種“在神奇的永恒面前的錯愕”情態(tài)(聞一多評《春江花月夜》語)。他并不完全超然地對待自然界的變化發(fā)展,而是努力從自然規(guī)律中尋求“隨緣自娛”的生活意義。所以,盡管這首詞基本上是一種情懷寥落的秋的吟詠,讀來卻并不缺乏“觸處生春”、引人向上的韻致。

  對于這首《水調(diào)歌頭》歷來都是推崇備至。胡仔《苕溪漁隱叢話》認為此詞是寫中秋的詞里最好的一首。這首詞仿佛是與明月的對話,在對話中探討著人生的意義。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尋味。因此九百年來傳誦不衰。吳潛《霜天曉角》:“且唱東坡《水調(diào)》,清露下,滿襟雪!薄端疂G傳》第三十回寫八月十五“可唱個中秋對月對景的曲兒”,唱的就是這 “一支東坡學士中秋《水調(diào)歌》。”可見宋元時傳唱之盛。全詞意境豪放而闊大,情懷樂觀而曠達,對明月的向往之情,對人間的眷戀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瀟灑的風格與行云流水一般的語言,至今還能給人們以健康的美學享受。

《水調(diào)歌頭》賞析9

  水調(diào)歌頭作品賞析由語文網(wǎng)小編整理,僅供參考:

  【注釋】:

  原序: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俅笄端{(diào)歌》的首段,故曰“歌頭”。雙調(diào),九十五字,平韻。 ②丙辰: 熙寧九年(1076)。蘇轍字子由。 ③李白《把酒問天》:“青天有月來幾時? 我今停杯一問之! ④牛僧孺《周秦行紀》:“共道人間惆悵事,不知今夕 是何年! ⑤司馬光《溫公詩話》記石曼卿詩:“月如無恨月長圓! ⑦嬋娟:月色美好。

  【品評】

  上片望月,既懷逸興壯思,高接混茫,而又腳踏實地,自具雅量高致。開 頭四句接連問月問年,一似屈原《天問》,起得奇逸。唐人稱李白為“謫仙”,黃庭堅則稱蘇軾與李白為“兩謫仙”,蘇軾自已也設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 “乘風歸去”之想。但天上和人間,幻想和現(xiàn)實,出世和入世,兩方面同時吸引著他。相比之下,他還是立足現(xiàn)實,熱戀人世,覺得有兄弟親朋的人間生活 來得溫暖親切。月下起舞,光影清絕的人生境界勝似月地云階、廣寒清虛的天上宮闕。雖在塵凡而胸次超曠,一片光明。下片懷人。人生并非沒有憾事,悲 歡離合即為其一。

  蘇軾兄弟情誼甚篤。他與蘇轍熙寧四年(1071)潁州分別后 已有六年不見了。蘇軾原任杭州通判,因蘇轍在濟南掌書記,特地請求北徙。

  到了密州還是無緣相會!板氤咛觳幌嘁姡瑢嵟c千里同,人生無離別,誰知恩 愛重”(潁州初別子由),但蘇軾認為,人有悲歡離合同月有陰晴圓缺一樣, 兩者都是自然常理,無須傷感。終于以理遣情,從共同賞月中互致慰籍,離別 這個人生憾事就從友愛的感情中得到了補償。人生不求長聚,兩心相照,明月 與共,未嘗不是一個美好的境界。這首詞上片執(zhí)著人生,下片善處人生,表現(xiàn)了蘇軾熱愛生活、情懷曠達的一面。詞中境界高潔,說理通達,情味深厚,并 出以瀟灑之筆,一片神行, 不假雕琢, 卷舒自如,因此九百年來傳誦不衰。 “中秋詞自東坡《水調(diào)歌頭》一出,余詞盡廢”,(胡仔《苕溪漁隱業(yè)話后集》卷三九)。吳潛《霜天曉角》:“且唱東坡《水調(diào)》, 清露下, 滿襟雪!薄端疂G傳》第三十回寫八月十五“可唱個中秋對月對景的曲兒”,唱的就是這“一支東坡學士中秋《水調(diào)歌》!笨梢娝卧獣r傳唱之盛。

  這首膾炙人口的中秋詞,作于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即丙辰年的中秋節(jié),為作者醉后抒情,懷念弟弟蘇轍之作。

  全詞運用形象的描繪和浪漫主義的想象,緊緊圍繞中秋之月展開描寫 、抒情和議論,從天上與人間、月與人、空間與時間這些相聯(lián)系的范疇進行思考,把自己對兄弟的感情,升華到探索人生樂觀與不幸的哲理高度,表達了作者樂觀曠達的人生態(tài)度和對生活的美好祝愿、無限熱愛。

  上片表現(xiàn)詞人由超塵出世到熱愛人生的思想活動,側(cè)重寫天上 。開篇“明月幾時有”一句 ,借用李白“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詩意,通過向青天發(fā)問 ,把讀者的思緒引向廣漠太空的神仙世界。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以下數(shù)句,筆勢夭矯迴折,跌宕多彩。它說明作者在“出世”與“入世”,亦即“退”與“進”、“仕”與“隱”之間抉擇上深自徘徊的困惑心態(tài)。以上寫詩人把酒問月,是對明月產(chǎn)生的疑問、進行的探索,氣勢不凡,突兀挺拔。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幾句,寫詞人對月宮仙境產(chǎn)生的向往和疑慮,寄寓著作者出世、入世的雙重矛盾心理 !捌鹞枧逵埃嗡圃谌碎g ”,寫詞人的入世思想戰(zhàn)勝了出世思想,表現(xiàn)了詞人執(zhí)著人生、熱愛人間的感情。

  下片融寫實為寫意,化景物為情思,表現(xiàn)詞人對人世間悲歡離合的解釋,側(cè)重寫人間 !稗D(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三句,實寫月光照人間的景象,由月引出人,暗示出作者的心事浩茫 !安粦泻,何事長向別時圓”兩句,承“照無眠”而下,筆致淋漓頓挫 ,表面上是惱月照人 ,增人“月圓人不圓”的悵恨,骨子里是本抱懷人心事,借見月而表達作者對親人的懷念之情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三句,寫詞人對人世悲歡離合的解釋,表明作者由于受莊子和佛家思想的影響,形成了一種灑脫、曠達的襟懷,齊龐辱,忘得失,超然物外,把作為社會現(xiàn)象的人間悲怨、不平,同月之陰晴圓缺這些自然現(xiàn)象相提并論,視為一體,求得安慰。結(jié)尾“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轉(zhuǎn)出更高的思想境界,向世間所有離別的親人(包括自己的兄弟 ),發(fā)出深摯的慰問和祝愿,給全詞增加了積極奮發(fā)的意蘊。詞的下片,筆法大開大合,筆力雄健渾厚,高度概括了人間天上、世事自然中錯綜復雜的變化,表達了作者對美好 ,幸福的生活的向往 ,既富于哲理,又飽含感情。

  這首詞是蘇軾哲理詞的代表作。詞中充分體現(xiàn)了作者對永恒的宇宙和復雜多變的人類社會兩者的綜合理解與認識,是作者的世界觀通過對月和對人的觀察所做的一個以局部足以概括整體的小小總結(jié)。作者俯仰古今變遷,感慨宇宙流轉(zhuǎn),厭薄宦海浮沉,在皓月當空 、孤高曠遠的意境氛圍中 ,滲入濃厚的哲學意味,揭示睿智的人生理念,達到了人與宇宙、自然與社會的高度契合。

《水調(diào)歌頭》賞析10

  原文

  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萬里長江橫渡,極目楚天舒。

  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今日得寬馀。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風檣動,龜蛇靜,起宏圖。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云雨,高峽出平湖。

  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

  翻譯/譯文

  剛喝了長沙的水,又吃著武昌的魚。我在萬里長江上橫渡,舉目眺望舒展的長空。哪管得風吹浪涌,這一切猶如信步閑庭,今天我終于可以盡情流連?鬃釉诎哆厙@道:光陰如流水般遠去了!

  江面風帆飄蕩,龜蛇二山靜靜佇立,胸中宏圖升起。大橋飛跨溝通南北,長江天塹將會暢行無阻。我還要在長江西邊豎起大壩,斬斷巫山多雨的洪水,讓三峽出現(xiàn)平坦的水庫。神女(神女峰)想必很健康,但她會驚愕世界變了模樣。

  注釋

 、庞斡荆1956年6月,作者曾由武昌游泳橫渡長江,到達漢口。

 、崎L沙水:1958年12月21日作者自注:“民謠:常德德山山有德,長沙沙水水無沙。所謂無沙水,地在長沙城東,有一個有名的‘白沙井’。”

 、俏洳~:據(jù)《三國志·吳書·陸凱傳》記載:吳主孫皓要把都城從建業(yè)(故城在今南京市南)遷到武昌,老百姓不愿意,有童謠說:“寧飲建業(yè)水,不食武昌魚。”這里化用。武昌魚,指古武昌(今鄂城)樊口的鳊魚,稱團頭鳊或團頭魴。

 、葮O目楚天舒:極目,放眼遠望。武昌一帶在春秋戰(zhàn)國時屬于楚國的范圍,所以作者把這一帶的天空叫“楚天”。舒,舒展,開闊。柳永詞《雨霖鈴》:“暮靄沉沉楚天闊”。作者在一九五七年二月十一日給黃炎培的信中說:“游長江二小時飄三十多里才達彼岸,可見水流之急。都是仰游側(cè)游,故用‘極目楚天舒’為宜!

 、蓪捰啵褐干駪B(tài)舒緩,心情暢快。

  ⑹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意思是

 、丝鬃釉诤舆吀袊@道:“時光像流水一樣消逝,日夜不停。”時光如流水,一去不復返;往者不可追,來者猶可惜。

 、田L檣:檣,桅桿。風檣,指帆船。

 、妄斏撸阂姟镀兴_蠻·黃鶴樓》“龜蛇鎖大江”注。實指龜山、蛇山。

 、我粯蝻w架南北:指當時正在修建的武漢長江大橋。一九五八年版《毛主席詩詞十九首》和一九六三年版《毛主席詩詞》,作者曾將此句改為“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后經(jīng)作者同意恢復原句。

  ⑾天塹:塹,溝壕。古人把長江視為“天塹”。據(jù)《南史·孔范傳》記載,隋伐陳,孔范向陳后主說:“長江天塹,古來限隔,虜軍豈能飛渡?”

 、懈⑽鹘,截斷巫山云雨,高峽出平湖。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將來還打算在鄂西川東長江三峽一帶建立巨型水壩(“西江石壁”)蓄水發(fā)電,水壩上游原來高峽間狹窄洶涌的江面將變?yōu)槠届o的大湖。到那時,巫山的雨水也都得流入這個“平湖”里來。巫山上的神女當然會健在如故,她看到這種意外的景象,該驚嘆世界真是大變樣了。巫山,在四川省巫山縣東南。巫山形成的峽谷巫峽和上游的瞿塘峽、下游的西陵峽合稱三峽!蔽咨皆朴辍,傳楚宋玉《高唐賦·序》說,楚懷王在游云夢澤的高唐時曾夢與巫山神女遇,神女自稱“旦為朝云,暮為行雨”,這里只是借用這個故事中的字面和人物。

  賞析/鑒賞

  1956年,63歲的毛主席寫下《水調(diào)歌頭·游泳》一詩,詩依然壯志。他從上片對游泳的舒暢之感及時光流逝之感一直寫到下片對社會主義建設藍圖在胸的自由聯(lián)想。

  接著筆力一轉(zhuǎn),撥出雄音,“萬里長江橫渡,極目楚天舒。”點明此詩是“游泳”之主旨,同時又流露出詩人在江上所感到的舒展、空闊。詩人在1957年2月11日寫給民主人士黃炎培的信中注解了此句:“游長江二小時飄三十多里才達彼岸,可見水流之急。都是仰游、側(cè)游,故用‘極目楚天舒’為宜!薄俺臁碑斎皇侵搁L江中游地區(qū)的天空,這兒指武漢上空。

  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決定修建武漢長江大橋。1955年毛澤東視察了全部工程。1956年毛澤東巡視南方,又視察了大橋的施工。6月1日、3日、4日毛澤東三次暢游長江,寫下了此詞。

  宋玉《高唐賦》,稱楚襄王夢見神女,神女說她“旦為行云,暮為行雨。”

《水調(diào)歌頭》賞析11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詞人運用形象描繪的手法,勾勒出一種皓月當空,美人千里,孤高曠遠的境界氛圍,把自己遺世獨立的意緒和往昔的神話傳說結(jié)合到一起,在月的陰晴圓缺冢,滲透濃厚的哲學意味,可以說是一首將自然盒社會高度默契的作品。體現(xiàn)了極富有人情味的美好愿望。

  全文構思奇幻,豪放雋秀。以及曠達自適,人生長久的樂觀態(tài)度和美好愿望,極富有這里與人情。

《水調(diào)歌頭》賞析12

  水調(diào)歌頭·盟鷗

  辛棄疾

  帶湖吾甚愛,千丈翠奩開。

  先生杖屨無事,一日走千回。

  凡我同盟鷗鷺,今日既盟之后,來往莫相猜。

  白鶴在何處?

  嘗試與偕來。

  破青萍,排翠藻,立蒼苔。

  窺魚笑汝癡計,不解舉吾懷。

  廢沼荒丘疇昔,明月清風此夜,人世幾歡哀?

  東岸綠陰少,楊柳更須栽。

  鑒賞

  此詞寫于宋孝宗淳熙九年(1182年),作者被主和派彈劾落職閑居帶湖之初。詞題“盟鷗”,是活用《列子。黃帝》狎鷗鳥不驚的典故,指與鷗鳥約盟為友,永在水國云鄉(xiāng)一起棲隱之意,但讀細自品味會發(fā)現(xiàn)另有所抒。

  上闋以首句中“甚愛”二字統(tǒng)攝。次句用“千丈翠奩開”之比喻,盛贊帶湖景色之勝,說明“甚愛”原因。放眼千丈寬闊的湖水,宛如打開翠綠色的鏡匣一樣,一片晶瑩清澈。面對如此美景,難怪“先生杖屨無事,一日走千回”了。這是用夸張寫法來說明“甚愛”程度,句格同杜詩“一日上樹能千回”:閑居無事,拄杖納屨,徜徉湖畔,竟一日而千回。下面寫因愛湖之“甚”,而及湖中之鳥,欲與這結(jié)盟為友——這是用的擬人法!胺参摇比洌菍憣ρ矍苞t鳥之愿:希望既結(jié)盟好之后,就應常來常往,不要再相猜疑了。這里“莫相”之“相”,雖然關系雙方,但實際只表詞人絕無害鳥之心,望鷗鷺盡情棲游,無須擔驚!蹲髠鳌Y夜拍辍酚羞@樣記載:“齊盟于蔡丘曰:”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歸于好。‘“詞里這幾句格式,當為《左傳》辭句套用,純是散文句法。

  “白鶴”二句,是寫對眼前鷗鳥之囑:托其試將白鶴也一起邀來。由愛所見之鷗鷺,而兼及未見之白鶴,其“愛”更進一層。以上極寫帶湖之美及對帶湖之愛,固然表露了詞人擺脫了官場爾虞我詐的煩惱和明槍暗箭的驚恐以后心情之寧靜,但在這寧靜之中又透露出幾分孤寂與無聊。試想,一個“壯歲旌旗擁萬夫”(作者《鷓鴣天》中語)的沙場將帥,竟然落得終日與鷗鳥為伍,其心境之凄涼,可想而知。妙在詞中表面上卻與“愁”字無涉,全用輕松之筆,這大概就是詞人后來所說的“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丑奴兒》)的手法吧?如此表達、意境更深一層。

  過片緊承上闋遐想。作者一片赤誠,欲與鷗鳥結(jié)盟為友,然而鷗鳥如何呢?破青萍、排翠藻,立蒼苔:它們立于水邊蒼苔之上,時而撥動浮萍,時而排開綠藻,對詞人的美意不理不睬。其意何在?從下句“窺魚笑汝癡計”中可以看出。原來他們“立蒼苔”,“為有求魚心,不是戀湖水”,與詞人“同居而異夢”。專心“窺魚,伺機而啄在詞人看來,只是一種”癡計“,對此,他當然只能付之一”笑“了。這”笑“,既是對鷗鳥”何時忘卻營營“的諷笑,也是嘆自己竟無與無友!倍嗲閰s被無情惱“的苦笑。看來,鷗鳥亦并非詞人知已,并不懂得詞人離開官場之后此時的情懷,所以他悵然發(fā)出了”不解舉吾懷“之嘆。盟友縱在身旁,孤寂之心依舊,無人能釋分毫?梢姡~人所舉之杯,哪里能為永結(jié)盟好作賀,只能澆胸中塊壘罷了。雖然人們常說”舉杯澆愁愁更愁“,但詞人并沒有被愁所壓倒。廢沼荒丘疇昔,明月清風此夜”,他從自己新居的今昔變化中,似乎悟出了社會滄桑和個人沉浮的哲理——“人世幾歡哀”。詞人本是心情郁悶,卻故作看破紅塵、世態(tài)炎良。變得益發(fā)曠達開朗,因而對隱居之所帶湖也更加喜愛了。“東岸綠陰少,楊柳更須栽!币骶镁娱L棲之計了。詞到此處完篇,對開首恰成回應。

  如果說上闋旨意全在不寫之中寫出,那么下闋則就是在委婉之中抒發(fā)了。然而其語愈緩,其愈切,感情愈發(fā)強烈,較上闋又進一層。天地之大,知已何在?孑然一身,情何以堪!雖有帶湖美景,但縱是盟鷗,也不解已意,作者心緒可知了?梢姡@首詞表面是寫優(yōu)游之趣,閑適之情;分明是抒被迫隱居、不能用世的落寞之嘆,孤憤之慨。清代劉熙載《藝概。詞曲概》云:“詞之妙莫妙于以不言言之,非不言也,寄言也。”細玩稼軒此作,確有“不言言之”之妙。

《水調(diào)歌頭》賞析13

  水調(diào)歌頭

  作者: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譯文

  丙辰年的中秋節(jié),高興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寫了這首(詞),同時懷念(弟弟)子由。

  明月從何時才有?端起酒杯來詢問青天。

  不知道天上宮殿,今天晚上是哪年。

  我想要乘御清風回到天上,又恐怕返回月宮的美玉砌成的樓宇受不住高聳九天的寒冷。

  起舞翩翩玩賞著月下清影,歸返月宮怎比得上在人間。

  月兒轉(zhuǎn)過朱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掛在雕花的窗戶上,照著沒有睡意的人(指詩人自己)

  明月不該對人們有什么怨恨吧,為何偏在人們離別時才圓呢?

  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有陰晴圓缺的轉(zhuǎn)換,

  這種事自古來難以周全。

  但愿親人能平安健康,雖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光。

  賞析

  水調(diào)歌頭,詞牌名,又名“元會曲”、“凱歌”、“臺城游”等。上下闕,九十五字,平韻(宋代也有押仄韻的)。相傳隋煬帝開汴河時曾制《水調(diào)歌》,唐人演為大曲。大曲有散序、中序、入破三部分,“歌頭”當為中序的第一章。雙調(diào)九十四字至九十七字,前后片各四平韻。宋人于前后片中的各兩個六字句,多夾葉仄韻。也有平仄互葉幾乎句句押韻的,共八體。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中秋佳節(jié),皓月當空,作者高舉酒杯,向青天發(fā)問:這明月究竟是什么時候就有的?此詞開篇出語奇逸,超人意表。為什么有此一問呢,是在追溯宇宙的起源?是在驚嘆造化的巧妙?還是在慨嘆宇宙的流轉(zhuǎn)無窮、蒼茫無極,人世的渺小短暫?無論是什么,作者此時必然是思接古今,有感而發(fā)。

  屈原《天問》曰:“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屬?列星安陳?”李白《把酒問月》開篇曰:“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此處詞意與前二者有著傳承關系。不過,同樣是豪邁瀟灑、氣魄不凡,李詩舒緩,蘇詞峭拔,風格又各有不同。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對宇宙的追問尚未得到回答,作者的想象又飛向了天上仙境:不知道那里今晚是哪一年,又是一個什么樣的日子?

  這一句化用唐代韋瓘所撰小說《周秦行紀》中的詩句:“香風引到大羅天,月地云階拜洞仙。共道人間惆悵事,不知今夕是何年。”民間素有“天上一日,人間百年”的傳說,人生短暫,而天上的神仙們青春永駐,從不為會老邁而擔憂。作者在這一追問中不僅是好奇,恐怕也隱含了對歲月流逝的焦慮之情吧。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人間今夕,天上何年?天上是否勝過人間?作者想乘著清風飛上天去,可是想到那些用晶瑩剔透的美玉建成的樓閣,心中又不禁猶豫起來,只怕因為月宮太高,自己受不了那里的清寒。

  飛天入月,為什么說是“歸去”呢?因為作者自認為不屬于塵世,那仙境一樣的自由世界才是自己的歸宿。蘇軾一生,以崇儒、講究實務為主;但也好佛道,每當挫折失意之際,出世思想多有上升。蘇軾一生并未退隱,但他那種超然物外、曠達自適的人生態(tài)度,比很多口頭上或事實上的“退隱”、“歸田”更為深刻。也正因如此,當時他就享有“坡仙”之稱。他在《前赤壁賦》中寫道:“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在這里,作者說自己既向往天上又留戀人間,實際上寄寓著“出世”、“入世”的矛盾心理。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我在月光下翩翩起舞,清影揮曳,月宮雖好,哪里比得上人間!

  李白《月下獨酌》:“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亂”,寫酒后月下獨自對月起舞。蘇軾借用其詩中灑脫不羈的形象和清朗空明的意境,舍去了原詩孤獨迷惘的情緒,用來表達自己中秋月夜的“歡”情“醉”意,并與月宮的孤寒作比。正因為人間勝于天上,他才欲去又止,實際上抒發(fā)了自己對人世的眷戀和人生的熱愛。

  轉(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上片寫作者對天上明月的遐想,下片轉(zhuǎn)而寫月光輝映下的人間景象。夜?jié)u漸深了,月光移動著,將清輝灑向華麗的樓閣,低低地穿過雕花的窗戶,照到了房中遲遲不能入眠的人。為什么“無眠”呢?結(jié)合下文來看,是傷離怨別,對月懷人。這個“無眠”之人,乃是千千萬萬望月傷懷的人的縮影。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作為自然之物的月亮,本來是不會有什么愁恨的,可是為什么總在人別離的時候圓了起來?別時月圓,仿佛故意與人為難,令人傷心。用“何事”起問,表面上是埋怨明月不通人情,實則寄寓著自己懷人的深情。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作者運思入情,用他的曠達來作自我排解。人事多變,有相聚,就有別離;有歡樂,就有痛苦。月亮也是這樣,今晚盡管充盈皎潔,可是它也有被烏云遮蔽的時候,有虧損殘缺的時候。天地萬物很難十全十美,這是自古已然的事實。既然如此,又何必為離別感到憂傷呢?這幾句雙綰自然和社會,富有哲理,意境一轉(zhuǎn)豁達。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雖然人間離別難免,相聚暫時不能如愿,那么只希望親人身健長在,即使遠隔千里,也可以明月與共,心意相通。

  “嬋娟”,美好的樣子,指嫦娥,亦代指明月。南齊謝莊《月賦》中“美人邁兮音塵闕,隔千里兮共明月”是這兩句所本。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碧K軾這兩句與它有異曲同工之妙。如詞前小序所說,這首詞表達了對弟弟蘇轍的懷念之情,但并不限于此。可以說這首詞是蘇軾在中秋之夜,對一切經(jīng)受著離別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于是,詞的境界愈見澄澈遼遠,詞的情思也愈加殷切綿延。

《水調(diào)歌頭》賞析14

  長恨復長恨,裁作短歌行。何人為我楚舞,聽我楚狂聲?余既滋蘭九畹,以樹蕙之百畝,秋菊更餐英。門外滄浪水,可以濯吾纓。一杯酒,問何似,身后名。人間萬事,毫發(fā)常重泰山輕。悲莫悲生離別,樂莫樂新相識,兒女古今情。富貴非吾事,歸與白鷗盟。

  【注】

 、俳B熙三年(壬子),辛棄疾奉召赴臨安,在陳端仁的餞行席上賦此詞。

  ② 余既 三句出自《離騷》: 余既滋蘭之九畹,又樹蕙之百畝 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

 。1)概括 蘭 蕙 菊 三種意象的共同內(nèi)涵。(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蘭、蕙、菊都是花草,在詞中都用來象征詞人高尚、純潔的品格和節(jié)操。

 。2)指出 聽我楚狂聲 和 富貴非吾事 典故的出處。詞人借它們分別表達了什么情思?(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兩個典故分別出自《論語》和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前者以楚狂接輿的典故,表達了詞人抗金復國理想無人理解的悲憤;后者以陶淵明自況,抒發(fā)了詞人淡泊名利、潔身自好的情懷。

  【解析】本題考查對詩歌內(nèi)容的理解以及情感的把握。這里要了解詞的寫作背景:由于北方金朝襲擾,戰(zhàn)亂不息,被占領地區(qū)的人民處在金人統(tǒng)治之下,而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卻非但不圖恢復,還對主張抗金北伐的人士加以壓制和迫害,作者就曾多次受到打擊。所以詞人首句便慨嘆 長恨復長恨 。 聽我楚狂聲 用楚狂接輿的典故。接輿,春秋時代楚國著名的隱士。姓陸,名通,字接輿。平時 躬耕以食 ,因?qū)Ξ敃r社會不滿,剪去頭發(fā),佯狂不仕,所以也被人們稱為楚狂接輿。詞人用此典故,正是表達了詞人抗金復國理想無人理解的悲憤。 富貴非吾事 則是出自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中的 富貴非吾愿,帝鄉(xiāng)不可期 。詞人以陶淵明自況,認為 富貴非吾愿 ,抒發(fā)了詞人淡泊名利、潔身自好的情懷。

  【賞析】

  在我國古典詩詞中,送答之作可以說是多得不可勝數(shù),然而真正能千古流傳的佳作,卻并不多。辛棄疾的這首《水調(diào)歌頭》,就是一首感時撫事的答別之作。宋光宗紹熙三年(1192)初,辛棄疾出任福建提點刑獄。這年底(1193年2月),他由三山(今福建福州)奉召赴臨安,當時正免官家居的陳峴(字端仁)為他設宴餞行,遂慨然而作此詞。

  此詞上片分兩層,前兩韻是第一層,直接抒寫詩人的 長恨 和 有恨無人省 的感慨。作者直接以 長恨復長恨,裁作短歌行 句開篇,乍看似覺突兀;其實稍加思索,就會明白其深刻的感情背景。由于北方金朝的入侵,戰(zhàn)亂不息,被占區(qū)人民處在金人統(tǒng)治之下,而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卻非但不圖恢復,還對主張抗金北伐的人士加以壓制和迫害,作者就曾多次受到打擊。這對于一個志在恢復的愛國者來說,怎么能不為此而感到深切的痛恨呢?如此 長恨 ,在 飲餞席上 豈能盡言?所以詞人只能用高度濃縮的語言,把它 裁作短歌行 。 短歌行 ,原是古樂府《平調(diào)曲》名,多用作飲宴席上的歌辭。詞人信手拈來,融入句中,自然而巧妙地點明了題面。 長恨 而 短歌 ,不僅造成形式上的對應美,更主要的是顯示出那種恨不得盡言而又不能不言的情致。 何人為我楚舞,聽我楚狂聲 一句,合用了兩個典故。據(jù)《史記?留侯世家》載,漢高祖劉邦 欲廢太子,立戚夫人子趙王如意 ,由于留侯張良設謀維護太子,此事只好作罷,戚夫人因向劉邦哭泣,劉邦對她說: 為我楚舞,吾為若楚歌。 歌中表達了劉邦事不從心、無可奈何的心情。又《論語?微子篇》載,楚國隱士接輿曾唱歌當面諷刺孔子迷于從政,疲于奔走,《論語》因稱接輿為 楚狂 。辛棄疾在這里運用這兩個典故,目的是為了抒發(fā)他雖有滿腔 長恨 而又無人理解的悲憤,一個 狂 字,更突出了他不愿趨炎附勢、屈從權貴的耿介之情。從遣詞造句看,這一韻還妙在用 何人 呼起,以反詰語氣出之,大大增強了詞句的感人力量;而 為我楚舞 , 聽我楚狂聲 ,反復詠言,又造成一種一唱三嘆,回腸蕩氣的藝術效果。詞人在直抒胸臆以后,緊接著就以舒緩的語氣寫道: 余既滋蘭九畹,又樹蕙之百畝,秋菊更餐英。 一韻三句,均用屈原《離騷》詩句。前兩句徑用屈原原句,只是 蘭 字后少一 之 字, 畹 字后少一 兮 字。 餐英 句則從原句 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概括而來。

  蘭、蕙都是香草, 滋蘭 、 樹蕙 ,是以培植香草比喻培養(yǎng)自己美好的品德和志節(jié)。而 飲露 、 餐英 ,則是以飲食的芳潔比喻品節(jié)的純潔和高尚。作者在這里引用屈原詩句,并用 滋蘭 、 樹蕙 之詞,顯然是為了表達自己的志節(jié)和情操。屈原在忠而被謗、賢而見逐的情況下,仍然堅定地持其 內(nèi)美 和 修能 ,執(zhí)著地追求自己的理想,詞人在遭朝中奸臣讒言排擠,被削職鄉(xiāng)居的情況下,依然不變報國之志,表明自己決不肯隨波逐流與投降派同流合污,沆瀣一氣。 門外滄浪水,可以濯吾纓 一句,仍承前韻詞意,從另一個角度表明自己的志節(jié)和操守。這里又用一典!冻o?漁父》中說,屈原被放逐, 游于江潭 , 形容枯槁 ,漁父問他為什么到了這種地步,屈原說: 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漁父勸他 與世推移 ,不要 深思高舉 ,自討其苦。屈原說: 寧赴湘流,葬于江魚之腹 ,也不肯 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 。漁父聽后,一邊搖船而去,一邊唱道: 滄浪之水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 意思是勸屈原要善于審時度勢,采取從時隨俗的處世態(tài)度。詞人化用此典,意在進一步表明自己的志節(jié)情操。下片頭三句一杯酒,問何似,身后名? 遙應篇首,意在抒發(fā)自己理想無從實現(xiàn)的感慨,情緒又轉(zhuǎn)入激昂。據(jù)《世說新語?任誕》載,西晉張翰(字季鷹),為人 縱任不拘 ,有人問他: 卿乃可縱適一時,獨不為身后名耶? 他說: 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時一杯酒。 詞人用張翰的典故,乃是牢騷之氣。他的抗金復國理想難以實現(xiàn),志業(yè)難遂,還要那 身后 的虛名干什么!詞人為什么會發(fā)此牢騷呢?辛棄疾接著寫: 人間萬事,毫發(fā)常重泰輕。 這一韻是全詞的關鍵所在,道出 長恨復長恨 的根本原因,就是因為南宋統(tǒng)治集團輕重倒置,是非不分,置危亡于不顧,而一味地茍且偷安。這是詞人對南宋小朝廷腐敗政局的嚴厲批判和憤怒呼喊。

  最后兩韻是下片第二層,通過寫惜別再一次表明自己的心志,詞人的情緒這時又漸漸平靜下來。前三句寫惜別,用屈原《九歌?少司命》 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 ,并點明恨別樂交乃古往今來人之常情,表明詞人和餞行者陳端仁的情誼深厚,彼此都不忍離別之情。 富貴非吾事,歸與白鷗盟 一句,又引用兩個典故。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云: 富貴非吾愿,帝鄉(xiāng)不可期。 陶淵明生于東晉末葉,社會動亂,政治黑暗,而他本人又 質(zhì)性自然 (《歸去來兮辭序》), 不慕榮利 (《五柳先生傳》),因有是辭。這里詞人引用陶詩,表明自己此次奉召赴臨安并不是追求個人榮利,并且也不想在那里久留,以表明自己的心跡。 歸與白鷗盟 ,是作者從正面表明自己的心跡。據(jù)《列子?黃帝篇》載,相傳海上有位喜好鷗鳥的人,每天早晨必在海上與鷗鳥相游處,后遂以與鷗鳥為友比喻浮家泛宅、出沒云水間的隱居生活。在這里,詞人說歸來與鷗鳥為友,一方面表明自己寧可退歸林下,也不屑與投降派為伍,另一方面也有慰勉陳端仁之意。

  與一般的離別之詞不同,辛棄疾的這首《水調(diào)歌頭》,雖是答別之詞,卻無常人的哀怨之氣。通觀此篇,它答別而不怨別,溢滿全詞的是他感時撫事的悲恨和憂憤,而一無凄楚或哀怨。詞中的聲情,時而激越,時而平靜,時而急促,時而沉穩(wěn),形成一種豪放中見沉郁的藝術情致。此外,詞中還成功地運用比興手法,不僅豐富了詞的含蘊,而且對抒發(fā)詞人的志節(jié)等,也都起到了很好的藝術效果。

  賞析二:

  稼軒多次以屈原自擬,這既有自信、自勵且不無自負的一面,恐也具透視時局與個人前途,預見到難免與屈原相同的志意落空的最終結(jié)局這悲愴的一面。盡管如此,只要一遇機會,他總是盡全部聰明才智,投入最大精力毅力,從事振興和恢復國家的事業(yè)。他不能象希臘神話中的海格力士那樣,具有轉(zhuǎn)瞬間盡洗三十年未清理的牛欄的神力,只有知其不可而盡全力為之,并同時用詞吟唱其生命的悲劇,吟唱精衛(wèi)填海的孤哀。

  陳端仁閩縣人,淳熙中曾任蜀帥。稼軒作此詞是壬子年歲杪(紹熙三年,1193年)應召入朝時,已廢退家居的陳端仁設酒為辛送行,席間酒酣耳熱時,二人當不乏慷慨報國的磨礪,恐亦難免朝廷腐敗政海風波的牢騷。稼軒即席賦此,主要借《楚辭》抒懷以答友人。

  滋蘭 等句是屈原自傳長詩《離騷》中句子,稼軒照原詩冠 余 字使用,氣慨非凡。然又自稱 楚狂 ,可見內(nèi)心矛盾。據(jù)晉人作《高士傳》, 楚狂 指楚人陸通字接輿者,躬耕不仕,孔子過, 鳳歌 嘲之曰, 鳳兮鳳兮,何如德之衰也;來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 楚狂 參透世事的悲涼心情,乃儒家用世之志修齊治平的反面,與孔丘、屈原大異。換頭 一杯酒,問何似,身后名。 反用西晉張翰語, 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時一杯酒。 (見《世說》)張因思吳中莼羹鱸膾而棄官歸隱,也是一位 楚狂 。稼軒說一杯酒(生前的清福)哪能和身后的名譽相比,翻了張翰的案,因之也推翻了上片自稱 楚狂 的消極。用筆夭矯變化難于捉摸。辛胃口很大,要立功、立言,也要立德。緊接著說 毫發(fā)常重泰山輕 ,大概是接受陳端仁的提醒,此次進京,千萬注意與朝廷和大老們的人事關系。但稼軒豈是謹小之人?故爾情感的浪濤翻卷: 悲莫悲生別離,樂莫樂新相識。 陳是在閩新知,故云。

  筆底波濤全出自胸次不凡,極真誠無一造作語。稼軒此次赴朝是順利的,回閩即任閩帥,但僅一年就遭劾去職。 富貴非吾事 是極清醒有預見語。 歸與白鷗盟 指退隱,是剛才自己否定了的陸通、張翰道路,辛離閩時作《柳梢青》用 白鷗 語氣嘲笑自己: 白鳥相迎,相憐相笑,滿面塵埃。華發(fā)蒼顏,去時曾勸,聞早歸來。 與這首《水調(diào)歌頭》的忐忑心情一脈相承。

  顧隨先生謂 辛有英雄的手段,有詩人的感覺,二者難得兼。 中國詩史上只有曹(指曹操)、辛二人如此。 (《駝庵詩話》)這首《水調(diào)歌頭》可見英雄、詩人兩個靈魂的痛苦搏戰(zhàn)。

《水調(diào)歌頭》賞析15

  【關鍵詞】

  詩詞名句,記事,節(jié)日,中秋,明月

  【名句】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出處】

  宋·蘇軾《水調(diào)歌頭·丙辰中秋》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譯注】

  明月從什么時候才開始出現(xiàn)的?我端起酒杯問一問蒼天。

  【說明】

  這首詞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寧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時所作。蘇軾因為與當權的變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見不同,自求外放,輾轉(zhuǎn)在各地為官。他曾經(jīng)要求調(diào)任到離蘇轍較近的地方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會。公元1074年(熙寧七年)蘇軾差知密州。到密州后,這一愿望仍無法實現(xiàn)。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當空,銀輝遍地,詞人與弟弟蘇轍分別之后,已七年未得團聚。此刻,詞人面對一輪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興正酣,寫下了這首名篇。

  【賞析】

  中秋賞月,歡飲達旦,處于迷醉之中的蘇軾看到天邊明月止不住發(fā)問:明月是從什么時候開始有的?起句便覺奇崛異常,雖化用李白“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詩句,但李詩比較舒緩,蘇詞就顯得峭拔突兀。“明月幾時有”這句一開始就把讀者帶入時空的哲理性世界,似乎是在追溯月亮的起源,又似乎是因為中秋之月太美,而發(fā)的感嘆。無論如何,這兩句飽含了詞人對月亮的贊美與喜愛之情。

  “把酒問青天”一句,蘇軾將青天作為朋友,把酒相問,顯示了豪放的性格與不凡的氣魄,讓人感覺到一種豪氣灌注其中。蘇軾作此詞時,因反對新法而請求外放,雖然遠離朝堂,卻得以與親人團聚。其中既含有對朝堂政治的關注,又有對親情的眷戀,這首詞,正是在這種復雜的心情下創(chuàng)作的,因此開篇發(fā)問就顯得不同凡響。

【《水調(diào)歌頭》賞析(15篇)】相關文章:

1.辛棄疾水調(diào)歌頭賞析

2.水調(diào)歌頭·游覽賞析

3.辛棄疾水調(diào)歌頭詩詞賞析

4.水調(diào)歌頭辛棄疾及其賞析

5.黃庭堅的水調(diào)歌頭賞析

6.水調(diào)歌頭原文及賞析

7.水調(diào)歌頭全文、注釋、賞析

8.《水調(diào)歌頭》賞析1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