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調(diào)歌頭》原文
《水調(diào)歌頭》原文1
原文
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萬里長江橫渡,極目楚天舒。
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今日得寬馀。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風檣動,龜蛇靜,起宏圖。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云雨,高峽出平湖。
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
翻譯/譯文
剛喝了長沙的水,又吃著武昌的魚。我在萬里長江上橫渡,舉目眺望舒展的長空。哪管得風吹浪涌,這一切猶如信步閑庭,今天我終于可以盡情流連?鬃釉诎哆厙@道:光陰如流水般遠去了!
江面風帆飄蕩,龜蛇二山靜靜佇立,胸中宏圖升起。大橋飛跨溝通南北,長江天塹將會暢行無阻。我還要在長江西邊豎起大壩,斬斷巫山多雨的洪水,讓三峽出現(xiàn)平坦的水庫。神女(神女峰)想必很健康,但她會驚愕世界變了模樣。
注釋
⑴游泳:1956年6月,作者曾由武昌游泳橫渡長江,到達漢口。
、崎L沙水:1958年12月21日作者自注:“民謠:常德德山山有德,長沙沙水水無沙。所謂無沙水,地在長沙城東,有一個有名的‘白沙井’!
⑶武昌魚:據(jù)《三國志·吳書·陸凱傳》記載:吳主孫皓要把都城從建業(yè)(故城在今南京市南)遷到武昌,老百姓不愿意,有童謠說:“寧飲建業(yè)水,不食武昌魚!边@里化用。武昌魚,指古武昌(今鄂城)樊口的鳊魚,稱團頭鳊或團頭魴。
⑷極目楚天舒:極目,放眼遠望。武昌一帶在春秋戰(zhàn)國時屬于楚國的.范圍,所以作者把這一帶的天空叫“楚天”。舒,舒展,開闊。柳永詞《雨霖鈴》:“暮靄沉沉楚天闊”。作者在一九五七年二月十一日給黃炎培的信中說:“游長江二小時飄三十多里才達彼岸,可見水流之急。都是仰游側(cè)游,故用‘極目楚天舒’為宜。”
、蓪捰啵褐干駪B(tài)舒緩,心情暢快。
⑹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意思是
、丝鬃釉诤舆吀袊@道:“時光像流水一樣消逝,日夜不停。”時光如流水,一去不復返;往者不可追,來者猶可惜。
、田L檣:檣,桅桿。風檣,指帆船。
、妄斏撸阂姟镀兴_蠻·黃鶴樓》“龜蛇鎖大江”注。實指龜山、蛇山。
、我粯蝻w架南北:指當時正在修建的武漢長江大橋。一九五八年版《毛主席詩詞十九首》和一九六三年版《毛主席詩詞》,作者曾將此句改為“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后經(jīng)作者同意恢復原句。
、咸靿q:塹,溝壕。古人把長江視為“天塹”。據(jù)《南史·孔范傳》記載,隋伐陳,孔范向陳后主說:“長江天塹,古來限隔,虜軍豈能飛渡?”
⑿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云雨,高峽出平湖。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將來還打算在鄂西川東長江三峽一帶建立巨型水壩(“西江石壁”)蓄水發(fā)電,水壩上游原來高峽間狹窄洶涌的江面將變?yōu)槠届o的大湖。到那時,巫山的雨水也都得流入這個“平湖”里來。巫山上的神女當然會健在如故,她看到這種意外的景象,該驚嘆世界真是大變樣了。巫山,在四川省巫山縣東南。巫山形成的峽谷巫峽和上游的瞿塘峽、下游的西陵峽合稱三峽。”巫山云雨“,傳楚宋玉《高唐賦·序》說,楚懷王在游云夢澤的高唐時曾夢與巫山神女遇,神女自稱“旦為朝云,暮為行雨”,這里只是借用這個故事中的字面和人物。
賞析/鑒賞
1956年,63歲的毛主席寫下《水調(diào)歌頭·游泳》一詩,詩依然壯志。他從上片對游泳的舒暢之感及時光流逝之感一直寫到下片對社會主義建設(shè)藍圖在胸的自由聯(lián)想。
接著筆力一轉(zhuǎn),撥出雄音,“萬里長江橫渡,極目楚天舒!秉c明此詩是“游泳”之主旨,同時又流露出詩人在江上所感到的舒展、空闊。詩人在1957年2月11日寫給民主人士黃炎培的信中注解了此句:“游長江二小時飄三十多里才達彼岸,可見水流之急。都是仰游、側(cè)游,故用‘極目楚天舒’為宜!薄俺臁碑斎皇侵搁L江中游地區(qū)的天空,這兒指武漢上空。
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決定修建武漢長江大橋。1955年毛澤東視察了全部工程。1956年毛澤東巡視南方,又視察了大橋的施工。6月1日、3日、4日毛澤東三次暢游長江,寫下了此詞。
宋玉《高唐賦》,稱楚襄王夢見神女,神女說她“旦為行云,暮為行雨!
《水調(diào)歌頭》原文2
水調(diào)歌頭·和龐佑父
雪洗虜塵靜,風約楚云留。何人為寫悲壯,吹角古城樓。湖海平生豪氣,關(guān)塞如今風景,剪燭看吳鉤。剩喜燃犀處,駭浪與天浮。
憶當年,周與謝,富春秋,小喬初嫁,香囊未解,勛業(yè)故優(yōu)游。赤壁磯頭落照,肥水橋邊衰草,渺渺喚人愁。我欲乘風去,擊楫誓中流。
古詩簡介
《水調(diào)歌頭·和龐佑父》是南宋愛國詞人張孝祥寫的一首詞。該詞上片寫景,描寫采石戰(zhàn)爭的勝利。下片抒情,通過對歷史的緬懷抒發(fā)愛國之情。全詞閃耀著時代的光彩,將歷史人物和歷史事實融入詞中,自然貼切,舒卷自如。
翻譯/譯文
這一次終于洗雪了敵寇所揚起的恥辱塵囂,我被風云羈絆滯留于撫州。有誰來譜寫英勇壯士舍身鏖戰(zhàn)的悲壯頌歌呢?惟有古城樓頭凄厲沉雄的吹角之聲。我素來就有江河湖海那樣壯闊奔涌的豪情壯志,當此邊關(guān)告急、山河有異之際,我常常夜不能寐,挑燈看劍,渴望參戰(zhàn),以了平生保國宿愿。令人大喜過望的是,心愿卻在好友你的業(yè)績之中得以實現(xiàn)。那采石磯掀起的驚濤駭浪,也是氣凌霄漢,高浮天際的。
回想當年,三國時期的周瑜和東晉時期的謝玄;他們正年富力強。那時周瑜與小喬結(jié)婚不久,謝玄則還未解下少年佩帶的香袋,但他們都于風流瀟灑之中,從容不迫地在水中建立了不朽的功業(yè)。赤壁磯頭現(xiàn)在惟有落日殘照,淝水橋畔早已漫生荒涼衰草。像古人展才的地方現(xiàn)在還會有嗎?由此產(chǎn)生了無限的惆悵和愁緒。我愿乘長風,披荊斬棘,沖破萬里波濤;要像祖逖決心北伐那樣,揮槳擊水,誓死收復中原的大好山河。
注釋
①水調(diào)歌頭,詞牌名,又名“元會曲”“凱歌”臺城游“水調(diào)歌”“花犯念奴”“花犯”。[2]
②龐佑父:一作佑甫,名謙孺(1117—1167),生平事跡不詳,他與張孝祥、韓元吉等皆有交游酬唱。
③雪洗:洗刷。這里用“雪”字,疑與冬天用兵有關(guān)。
、茱L約楚云留:說自己為風云所阻,羈留后方,這時作者知撫州(今江西市名,舊屬楚國),未能參加前方工作,故云楚云。
⑤悲壯:指悲壯的勝利戰(zhàn)績。
⑥吹角:奏軍樂,這里象征勝利的凱歌。
、吆#簱(jù)《三國志·魏志·陳登傳》的記載,陳登,字元龍。許汜說他是“湖海之士,豪氣不除”。風景:用《世說新語》載周“風景不殊,舉目有山河之異”語意,指宋南渡。
、嗳枷帲簳x溫嶠平亂還鎮(zhèn)至采石磯,傳云其下多怪物,燃犀照之,見水族奇形怪狀。怪物指金兵。
⑨香囊:《晉書·謝玄傳》:“玄少好佩紫羅蘭香囊,(謝)安患之,而不欲傷其意,因戲賭取,即焚之于地,遂止!
⑩乘風去:《南史·宗愨傳》載宗愨少年時胸懷大志,曾對叔父說:“愿乘長風破萬里浪!
創(chuàng)作背景
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虞允文大敗金兵于采石江上,軍民振奮。張孝祥聞訊后,懷著無比激動的心情,寫下這首詞。
賞析/鑒賞
此詞的'主題是一曲豪邁悲壯的勝利凱歌,但藝術(shù)構(gòu)思別具一格。作者沒有運用彩筆濃墨來描繪戰(zhàn)爭的壯觀,而是通過寫景、記敘、抒情和借古頌今的手法,熱情洋溢地謳歌戰(zhàn)爭的勝利,同時抒發(fā)愛國豪情。
開頭“雪洗虜塵靜”一句,籠罩全篇,概括了采石戰(zhàn)勝。這對靖康之恥來說也是一次洗刷。這次交戰(zhàn)偏偏又在冬十一月,正是風雪交加的時節(jié),故用雪字,又是即景寫實。“風約”句是說自己因受風雨所阻未能為前方戰(zhàn)事效力。一個“留”字,細致委婉地表述了詞人未能參戰(zhàn)的遺憾心事。他在《辛巳冬聞德音》詩中直率地道出:“小儒不得參戎事,剩賦新詩續(xù)雅歌。”
“何人為寫悲壯”二句,敘寫歡慶勝利的情景!氨瘔选迸c“吹角”,上下相關(guān)聯(lián),渲染氣氛,使一種充滿勝利歡快的情緒,躍然紙上。
下面詞人借用典故以自抒壯懷。正是借典故形象地表述自己渴望收復中原的心愿。詞人從夜間燃燭撫摸著寶劍的實景中,進一層抒發(fā)收復神州的豪情。
“剩喜”二句,承上而來,落到采石戰(zhàn)場。把金兵比做妖魔,以燃犀照妖比喻作戰(zhàn)的勝利。
下片由寫實景轉(zhuǎn)入抒情!皯洰斈辍比洌墓P宕開。詞人用一個“憶”字,引發(fā)出歷史的遐想。三國的周瑜和東晉的謝玄都是作者所崇敬的歷史人物。想當年周瑜在赤壁大戰(zhàn)時年僅三十四歲,謝玄在淝水之戰(zhàn)時年僅四十一歲。他們正處在大有作為的青壯之年。
“小喬初嫁”三句承上敘寫周、謝。即是上句“周與謝”的延伸,又落到他們從容不迫地為國建立勛業(yè)方面,并以此來比擬虞允文。因此詞人不是隨意擷取,而是借以抒發(fā)宏大的抱負。
“赤壁”三句,由回憶歷史轉(zhuǎn)入當前。周瑜與謝玄都曾建立過不可磨滅的功勛,但現(xiàn)已成為歷史的陳跡,如今的赤壁磯頭夕陽斜照,淝水橋邊一片衰草。這些冷落蕭瑟的景象,引起了人們的無限愁緒。
“我欲”二句承上收束,悲中有壯。詞人借用典故是表明自己的豪情壯志。詞末以“擊楫誓中流”作結(jié),既回應上片“風約楚云留”,又用積極奮發(fā)的音調(diào)振起全篇,使整首詞有一種慷慨悲壯的“裂竹之聲”。
名家點評
明代楊慎《詞品》:如《歌頭》、《凱歌》諸曲,駿發(fā)蹈厲,寓以詩人句法者也。
清代馮煦《蒿庵論詞》:于湖在建康留守席上賦 《六州歌頭》,感憤淋漓,主人為之罷席。他若 《水調(diào)歌頭》之“雪洗虜塵靜”一首,率皆眷懷君國之作。
《水調(diào)歌頭》原文3
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
宋代: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何似 一作:何時;又恐 一作:惟 / 唯恐)
轉(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長向 一作:偏向)
譯文
丙辰年的中秋節(jié),高興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寫了這首詞,同時思念弟弟蘇轍。
明月從什么時候才開始出現(xiàn)的?我端起酒杯遙問蒼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宮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風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樓宇,受不住高聳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賞著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間。
月兒轉(zhuǎn)過朱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掛在雕花的窗戶上,照著沒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該對人們有什么怨恨吧,為什么偏在人們離別時才圓呢?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有陰晴圓缺的轉(zhuǎn)換,這種事自古來難以周全。只希望這世上所有人的親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光。
注釋
1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寧九年)。這一年蘇軾在密州(今山東省諸城市)任太守。
2達旦:到天亮。
3子由:蘇軾的弟弟蘇轍的字。
4把酒:端起酒杯。把,執(zhí)、持。
5天上宮闕(què):指月中宮殿。闕,古代城墻后的石臺。
6歸去:回去,這里指回到月宮里去。
7瓊(qióng)樓玉宇:美玉砌成的樓宇,指想象中的仙宮。
8不勝(shèng,舊時讀shēng):經(jīng)受不住。勝:承擔、承受。
9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著做出各種舞姿。弄:賞玩。
10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
11轉(zhuǎn)朱閣,低綺(qǐ)戶,照無眠:月兒移動,轉(zhuǎn)過了朱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掛在雕花的窗戶上,照著沒有睡意的人(指詩人自己)。朱閣:朱紅的華麗樓閣。綺戶: 雕飾華麗的門窗。
12不應有恨,何事長(cháng)向別時圓:(月兒)不該(對人們)有什么怨恨吧,為什么偏在人們分離時圓呢?何事:為什么。
13此事:指人的“歡”“合” 和月的“晴”“圓”。
14但:只。
15千里共嬋(chán )娟(juān):只希望兩人年年平安﹐雖然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賞這美好的月光。共:一起欣賞。嬋娟:指月亮。
賞析
此詞是中秋望月懷人之作,表達了對胞弟蘇轍的無限懷念。詞人運用形象描繪手法,勾勒出一種皓月當空、親人千里、孤高曠遠的境界氛圍,反襯自己遺世獨立的意緒和往昔的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北,是公元1076年(北宋神宗熙寧九年)。當時蘇軾在密州(今山東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邊賞月一邊飲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這首《水調(diào)歌頭》。蘇軾一生,以崇高儒學、講究實務為主,但他也“齠齔好道”,中年以后,又曾表示過“歸依佛僧”,是經(jīng)常處在儒釋道的糾葛當中的。每當挫折失意之際,則老莊思想上升,借以幫助自己解釋窮通進退的困惑。公元1071年(熙寧四年),他以開封府推官通判杭州,是為了權(quán)且避開汴京政爭的漩渦。公元1074年(熙寧七年)調(diào)知密州,雖說出于自愿,實質(zhì)上仍是處于外放冷遇的地位。盡管當時“面貌加豐”,頗有一些曠達表現(xiàn),也難以遮掩深藏內(nèi)心的郁憤。這首中秋詞,正是此種宦途險惡體驗的升華與總結(jié),“大醉”遣懷是主,“兼懷子由”是輔。對于一貫秉持“尊主澤民”節(jié)操的作者來說,手足分離和私情,比起廷憂邊患的國勢來說,畢竟屬于次要的倫理負荷。此點在題序中并有深微的提示。
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很容易啟發(fā)人們的藝術(shù)聯(lián)想。一鉤新月,可聯(lián)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輪滿月,可聯(lián)想到美好的團圓生活;月亮的皎潔,讓人聯(lián)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類無限美好的憧憬與理想。蘇軾是一位性格豪放、氣質(zhì)浪漫的文學家,當他抬頭遙望中秋明月時,其思想情感猶如長上了翅膀,天上人間自由翱翔。反映到詞里,遂形成了一種豪放灑脫的風格。
此詞上片望月,既懷逸興壯思,高接混茫,而又腳踏實地,自具雅量高致。一開始就提出一個問題:明月是從什么時候開始有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把酒問天這一細節(jié)與屈原的《天問》和李白的《把酒問月》有相似之處。其問之癡迷、想之逸塵,確實是有一種類似的精、氣、神貫注在里面,從創(chuàng)作動因上來說,屈原《天問》洋洋170余問的磅礴詩情,是在他被放逐后彷徨山澤、經(jīng)歷陵陸,在楚先王廟及公卿祠堂仰見“圖畫天地山川神靈”及“古賢圣怪物行事”后“呵而問之”的(王逸《楚辭章句·天問序》),是情景觸碰激蕩的產(chǎn)物。李白的《把酒問月》詩自注是:“故人賈淳令予問之。”當也是即興遣懷之作。蘇軾此詞正如小序中所言是中秋望月,歡飲達旦后的狂想之曲,亦屬“佇興之作”(王國維《人間詞話》)。它們都有起得突兀、問得離奇的特點。從創(chuàng)作心理上來說,屈原在步入先王廟堂之前就已經(jīng)是“嗟號昊旻,仰天嘆息”(王逸《楚辭章句·天問序》),處于情感迷狂的精神狀態(tài),故呵問青天,“似癡非癡,憤極悲極”(胡浚源《楚辭新注求確》)。李白是“唯愿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里”(《把酒問月》),那種因失意悵惘的.郁勃意緒,也是鼻息可聞的,蘇軾此詞作于丙辰年,時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而自請外任密州。既有對朝廷政局的強烈關(guān)注,又有期望重返汴京的復雜心情,故時逢中秋,一飲而醉,意興在闌珊中饒有律動。三人的創(chuàng)作心理實是脈絡(luò)暗通的。
蘇軾把青天當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問,顯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氣魄。李白的《把酒問月》詩說:“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不過李白這里的語氣比較舒緩,蘇軾因為是想飛往月宮,所以語氣更關(guān)注、更迫切!懊髟聨讜r有?”這個問題問得很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驚嘆造化的巧妙。讀者從中可以感到詩人對明月的贊美與向往。
接下來兩句:“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把對于明月的贊美與向往之情更推進了一層。從明月誕生的時候起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過去許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宮里今晚是一個什么日子。詩人想象那一定是一個好日子,所以月才這樣圓、這樣亮。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著說:“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唐人稱李白為“謫仙”,黃庭堅則稱蘇軾與李白為“兩謫仙”,蘇軾自己也設(shè)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 “乘風歸去”之想。他想乘風飛向月宮,又怕那里的瓊樓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兒的寒冷!碍倶怯裼睢保Z出《大業(yè)拾遺記》:“瞿乾祐于江岸玩月,或謂此中何有?瞿笑曰:‘可隨我觀之。’俄見月規(guī)半天,瓊樓玉宇爛然!薄安粍俸保涤谩睹骰孰s錄》中的典故:八月十五日夜,葉靜能邀明皇游月宮。臨行,葉叫他穿皮衣,到月宮,果然冷得難以支持。這幾句明寫月宮的高寒,暗示月光的皎潔,把那種既向往天上又留戀人間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寫了出來。這里還有兩個字值得注意,就是“我欲乘風歸去”的“歸去”。飛天入月,為什么說是歸去呢?也許是因為蘇軾對明月十分向往,早已把那里當成自己的歸宿了。從蘇軾的思想看來,他受道家的影響較深,抱著超然物外的生活態(tài)度,又喜歡道教的養(yǎng)生之術(shù),所以常有出世登仙的想法。他的《前赤壁賦》描寫月下泛舟時那種飄飄欲仙的感覺說:“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也是由望月而想到登仙,可以和這首詞互相印證。詞人之所以有這種脫離人世、超越自然的奇想,一方面來自他對宇宙奧秘的好奇,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來自對現(xiàn)實人間的不滿。人世間有如此多的不稱心、不滿意之事,迫使詞人幻想擺脫這煩惱人世,到瓊樓玉宇中去過逍遙自在的神仙生活,蘇軾后來貶官到黃州,時時有類似的奇想,所謂“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然而,在詞中這僅僅是一種打算,未及展開,便被另一種相反的思想打斷:“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這兩句急轉(zhuǎn)直下,天上的“瓊樓玉宇”雖然富麗堂皇,美好非凡,但那里高寒難耐,不可久居。詞人故意找出天上的美中不足,來堅定自己留在人間的決心,一正一反,更表露出詞人對人間生活的熱愛。同時,這里依然在寫中秋月景,讀者可以體會到月亮的美好,以及月光的寒氣逼人。這一轉(zhuǎn)折,寫出詞人既留戀人間又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這種矛盾能夠更深刻地說明詞人留戀人世、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顯示了詞人開闊的心胸與超遠的志向,因此為歌詞帶來一種曠達的作風。
但蘇軾畢竟更熱愛人間的生活,“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與其飛往高寒的月宮,還不如留在人間趁著月光起舞呢!“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捌鹞枧逵啊保桥c自己的清影為伴,一起舞蹈嬉戲的意思。李白《月下獨酌》說:“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碧K軾的“起舞弄清影”就是從這里脫胎出來的!案咛幉粍俸辈⒎亲髡卟辉笟w去的根本原因,“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才是根本之所在。與其飛往高寒的月宮,還不如留在人間,在月光下起舞,最起碼還可以與自己清影為伴。這首詞從幻想上天寫起,寫到這里又回到熱愛人間的感情上來。從“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轉(zhuǎn)折開闔中,展示了蘇軾情感的波瀾起伏,他終于從幻覺回到現(xiàn)實,在出世與入世的矛盾糾葛中,入世思想最終占了上風。“何似在人間”是毫無疑問的肯定,雄健的筆力顯示了情感的強烈。
下片懷人,即兼懷子由,由中秋的圓月聯(lián)想到人間的離別,同時感念人生的離合無常!稗D(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鞭D(zhuǎn)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動,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轉(zhuǎn)過朱紅的樓閣,低低地穿過雕花的門窗,照到了房中遲遲未能入睡之人。這里既指自己懷念弟弟的深情,又可以泛指那些中秋佳節(jié)因不能與親人團圓以至難以入眠的一切離人!盁o眠”是泛指那些因為不能和親人團圓而感到憂傷,以致不能入睡的人。月圓而人不能圓,這是多么遺憾的事。∮谑窃~人便無理地埋怨明月說:“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明月您總不該有什么怨恨吧,為什么老是在人們離別的時候才圓呢?相形之下,更加重了離人的愁苦了。這是埋怨明月故意與人為難,給人增添憂愁,無理的語氣進一步襯托出詞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卻又含蓄地表示了對于不幸的離人們的同情。
接著,詩人把筆鋒一轉(zhuǎn),說出了一番寬慰的話來為明月開開脫:“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比斯倘挥斜瘹g離合,月也有陰晴圓缺。她有被烏云遮住的時候。有虧損殘缺的時候,她也有她的遺憾,自古以來世上就難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為暫時的離別而感到憂傷呢?詞人畢竟是曠達的,他隨即想到月亮也是無辜的。既然如此,又何必為暫時的離別而憂傷呢?這三句從人到月、從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從語氣上,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問;從結(jié)構(gòu)上,又是推開一層,從人、月對立過渡到人、月融合。為月亮開脫,實質(zhì)上還是為了強調(diào)對人事的達觀,同時寄托對未來的希望。因為,月有圓時,人也有相聚之時。很有哲理意味。
詞的最后說:“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薄皨染辍笔敲篮玫臉幼樱@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肮矉染辍本褪枪裁髟碌囊馑迹涔食鲎阅铣x莊的《月賦》:“隔千里兮共明月。”既然人間的離別是難免的,那么只要親人長久健在,即使遠隔千里也還可以通過普照世界的明月把兩地聯(lián)系起來,把彼此的心溝通在一起!暗溉碎L久”,是要突破時間的局限;“千里共嬋娟”,是要打通空間的阻隔。讓對于明月的共同的愛把彼此分離的人結(jié)合在一起。古人有“神交”的說法,要好的朋友天各一方,不能見面,卻能以精神相通。“千里共嬋娟”也可以說是一種神交了!而是表現(xiàn)了作者處理時間、空間以及人生這樣一些重大問題所持的態(tài)度,充分顯示出詞人精神境界的豐富博大。王勃有兩句詩:“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意味深長,傳為佳句,與“千里共嬋娟”有異曲同工之妙。另外,張九齡的《望月懷遠》說:“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痹S渾的《秋霽寄遠》說:“唯應待明月,千里與君同。”都可以互相參看。但愿人人年年平安,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著美好的月光,表達了作者的祝福和對親人的思念,表現(xiàn)了作者曠達的態(tài)度和樂觀的精神。蘇軾就是把前人的詩意化解到自己的作品中,熔鑄成一種普遍性的情感。正如詞前小序所說,這首詞表達了對弟弟蘇轍(字子由)的懷念之情,但并不限于此。可以說這首詞是蘇軾在中秋之夜,對一切經(jīng)受著離別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
此篇是蘇詞代表作之一。從藝術(shù)成就上看,它構(gòu)思奇拔,畦徑獨辟,極富浪漫主義色彩,是歷來公認的中秋詞中的絕唱。從表現(xiàn)方面來說,詞的前半縱寫,后半橫敘。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峰回路轉(zhuǎn)。前半是對歷代神話的推陳出新,也是對魏晉六朝仙詩的遞嬗發(fā)展。后半純用白描。人月雙及。它名為演繹物理,實則闡釋人事。筆致錯綜回環(huán),搖曳多姿。從布局方面來說,上片凌空而起,入處似虛;下片波瀾層疊,返虛轉(zhuǎn)實。最后虛實交錯,紆徐作結(jié)。全詞設(shè)景清麗雄闊,以詠月為中心表達了游仙“歸去”與直舞“人間”、離欲與入世的 盾和困惑,以及曠達自適,人生長久的樂觀枋度和美好愿望,極富哲理與人情,立意高遠,構(gòu)思新穎,意境清新如畫。最后以曠達情懷收束,是詞人情懷的自然流露。情韻兼勝,境界壯美,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此詞全篇皆是佳句,典型地體現(xiàn)出蘇詞清雄曠達的風格。
作者既標舉了“ 絕塵寰的宇宙意識”,又摒棄那種“在神奇的永恒面前的錯愕”情態(tài)(聞一多評《春江花月夜》語)。他并不完全超然地對待自然界的變化發(fā)展。而是努力從自然規(guī)律中尋求“隨緣自娛”的生活意義。所以,盡管這首詞基本上是一種情懷寥落的秋的吟詠,讀來卻并不缺乏“觸處生春”、引人向上的韻致。
對于這首《水調(diào)歌頭》歷來都是推崇備至,胡仔《苕溪漁隱叢話》認為此詞是寫中秋的詞里最好的一首。這首詞仿佛是與明月的對話,在對話中探討著人生的意義。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尋味。因此九百年來傳誦不衰。吳潛《霜天曉角》:“且唱東坡《水調(diào)》,清露下,滿襟雪。”《水滸傳》第三十回寫八月十五“可唱個中秋對月對景的曲兒”,唱的就是這 “一支東坡學士中秋《水調(diào)歌》,”可見宋元時傳唱之盛。全詞意境豪放而闊大,情懷樂觀而曠達,對明月的向往之情,對人間的眷戀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瀟灑的風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語言,至今還能給人們以健康的美學享受。
《水調(diào)歌頭》原文4
原文:
水調(diào)歌頭·游泳
近現(xiàn)代:毛澤東
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萬里長江橫渡,極目楚天舒。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今日得寬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風檣動,龜蛇靜,起宏圖。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云雨,高峽出平湖。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
譯文:
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萬里長江橫渡,極目楚天舒。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今日得寬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剛喝了長沙的水,又吃著武昌的魚。橫渡這萬里長江,舉目眺望舒展的長空。哪管得風吹浪涌,這樣比在庭院中散步還舒服,今天我終于可以盡情流連?鬃釉诤影渡险f:時間就像這奔流不息的河水一樣,晝夜不停的流逝著!
風檣動,龜蛇靜,起宏圖。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云雨,高峽出平湖。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
江面風帆飄蕩,龜蛇二山靜靜佇立,胸中宏圖升起。武漢長江大橋建成以后,長江天險成為通暢的大路。我還要在長江西邊建起大壩,把巫山多雨造成的洪水攔腰截住,讓三峽出現(xiàn)平坦的水庫。神女如果當時還健在,她看到高峽出平湖,必定會驚愕世界變了模樣。
注釋:
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萬里長江橫渡,極目楚天舒。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今日得寬馀(yú)。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游泳:1956年6月,作者曾由武昌游泳橫渡長江,到達漢口。長沙水:1958年12月21日作者自注:“民謠:常德德山山有德,長沙沙水水無沙。所謂無沙水,地在長沙城東,有一個有名的‘白沙井’。”武昌魚:據(jù)《三國志·吳書·陸凱傳》記載,吳主孫皓要把都城從建業(yè)(故城在今南京市南)遷到武昌,老百姓不愿意,有童謠說:“寧飲建業(yè)水,不食武昌魚!边@里化用。武昌魚,指古武昌(今鄂城)樊口的鳊魚,稱團頭鳊或團頭魴。極目楚天舒:極目,放眼遠望。武昌一帶在春秋戰(zhàn)國時屬于楚國的范圍,所以作者把這一帶的天空叫“楚天”。舒,舒展,開闊。寬馀:字從食從余,余本意為“剩下的”,“食”和“余”聯(lián)合起來表示“用餐后剩下的食物”。指神態(tài)舒緩,心情暢快。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時光如流水,一去不復返;往者不可追,來者猶可惜。
風檣(qiáng)動,龜蛇靜,起宏圖。一橋飛架南北,天塹(qiàn)變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云雨,高峽出平湖。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
風檣:檣,桅桿。風檣,指帆船。龜蛇:。在詞中實指龜山、蛇山。一橋飛架南北:指當時正在修建的武漢長江大橋。天塹:塹,溝壕。古人把長江視為“天塹”。巫山云雨:在重慶市巫山縣東南。
賞析:
上片:“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泵珴蓶|是先到長沙,再到武昌的。但他不是簡單地講這次的旅程,卻借三國時代吳國的童謠來加以化用,這就與簡單的敘述旅程不同了。《三國志·吳書·陸凱傳》稱:吳主孫皓要把都城從建業(yè)(故城在今南京市南)遷到武昌,老百姓不愿意,有童謠說:“寧飲建業(yè)水,不食武昌魚。寧還建業(yè)死,不止武昌居!碑敃r孫皓遷都,使百姓服勞役。百姓用船運送遷都物資,逆流而上,深感煩苦,所以有這童謠。而事實上,當時作者已經(jīng)找到了一條反映中國客觀的經(jīng)濟規(guī)律適合中國的路線。所以作者對這個童謠,反其意而用之,說成“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長沙水”是長沙有名的白沙井水,武昌魚是古武昌(今鄂城)樊口的鳊魚,為著名的團頭鳊或團頭魴。通過這樣的化用,正表達出作者從長沙到武昌,一路上非常愉悅的心情,也表達了人民的幸福安樂。
“萬里長江橫渡,極目楚天舒。”寫出長江奔流到海的氣勢,寫出橫渡長江的游泳的壯舉!皹O目”,用盡目力望去,表示望得遠!俺臁保洳粠沁^去戰(zhàn)國時代楚國的地方。下一“舒”字,既寫那里的天地空闊,一望無際,感到舒暢;也寫出在大江游泳的舒適,這里也表現(xiàn)作者游泳技能的卓越。
“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今日得寬馀。”在長江里游泳,是有風浪的。作者高超的游泳技能,可以駕馭風浪,所以“不管風吹浪打”,不把風浪看做一回事。在長江中游泳,勝過在庭院里散步,有一種海闊天空的感覺。因在庭院里散步,有院墻圍繞,難免感到局促。假如結(jié)合作者當時的心情,像作者說的“前八年照抄外國的經(jīng)驗”,那還有個框框,即以外國經(jīng)驗為框子,像在庭院散步那樣,有圍墻圍繞著。“從1956年提出‘十大關(guān)系’起,開始找到自己的一條適合中國的路線”,打破了“外國經(jīng)驗”的框框,不正是“今日得寬馀”嗎?這就想到按照客觀經(jīng)濟規(guī)律來進行建設(shè)了。
“今日得寬馀”是上闋的感情基調(diào),是對這次游泳的`總括。在這樣的基礎(chǔ)上引出了上闋的結(jié)束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上二句是毛澤東游泳之際見長江逝水,聯(lián)想而及孔子的話,然后一字不差地截取了《論語·子罕》篇中的成句,直接把中流搏擊風浪同社會發(fā)展的普遍規(guī)律聯(lián)系起來。這里既有對時光流逝的慨嘆,又有對崢嶸歲月的懷念;既有對歷史的追溯,又有對自然規(guī)律的探究;既有對生命的感悟,又有對世事人生的思索;既有感情的憧憬,又是只爭朝夕、催人奮進的號角。
詞的下闋展描寫了在社會主義條件下長江的偉大變革!帮L檣動,龜蛇靜,起宏圖”,以“風”字起,緊接著上闕意脈,矚目兩岸景色,一“動”一“靜”,相映成趣。一“起”則聳然挺拔,發(fā)起新意,充分表現(xiàn)了今天中國人民建設(shè)祖國、改變山河的豪邁氣概。又由眼前景象引起了對未來景象的展望。前兩句,先就眼前最突出的大橋建設(shè)展開,寫正在付諸實施的部分宏圖,不僅寫出了大橋興建的飛快速度和即將見到的大橋凌空的雄偉形象,而且寫出了一橋貫通大江南北的歷史意義。
全詞運用革命的現(xiàn)實主義和革命的浪漫主義相結(jié)合的創(chuàng)作方法,譜寫了一曲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shè)的戰(zhàn)歌。
《水調(diào)歌頭》原文5
原文:
寒眼亂空闊,客意不勝秋。強呼斗酒,發(fā)興特上最高樓。舒卷江山圖畫,應答龍魚悲嘯,不暇顧詩愁。風露巧欺客,分冷入衣裘。
忽醒然,成感慨,望神州?蓱z報國無路,空白一分頭。都把平生意氣,只做如今憔悴,歲晚若為謀。此意仗江月,分付與沙鷗。
譯文
深秋季節(jié),江面空闊,一陣寒風吹來,眼睛被吹得發(fā)澀,頓感寒意,讓我這個他鄉(xiāng)之客不勝秋意悲涼。為了驅(qū)散這些憂愁,我呼酒登樓,登上了多景樓的最高處。倚欄四望,江山壯麗如畫,巧奪天工。長江波濤洶涌,那下面的魚龍應當正在一唱一和地悲嘯著吧,而我卻沒有賦詩吟愁這樣的閑情逸致。江上的寒風霜露總是善于欺負客居之人,將它們的寒氣吹入我的衣裘中,讓我頓感寒冷。
寒意讓我頓時清醒,滿腔豪情都化成感慨,望著神州大地徒然興嘆悲鳴。我一直胸懷報國壯志,卻報國無門,空自白了鬢間須發(fā)。平生空有一腔意氣,現(xiàn)在卻只剩了憔悴,暮年已至,如何能再有作為,一展襟懷?只有這江上的明月和那沙鷗能夠了解我的心意,就讓它們陪我度此殘生吧。
注釋
水調(diào)歌頭:詞牌名,又名“元會曲”“凱歌”“臺城游”“水調(diào)歌”,雙調(diào)九十五字,上闋九句四平韻、下闋十句四平韻。
多景樓:在今江蘇鎮(zhèn)江北固山甘露寺內(nèi),北臨長江,登之可以極目望遠。
寒眼:眼睛被江上冷風吹得發(fā)澀,感到寒意。
不勝秋:禁不住秋天的愁苦。
發(fā)興:引發(fā)興致。
舒:伸展。
卷:卷起。
巧:善于。
然:助詞,表狀態(tài)。
歲晚:晚年,暮年。
若為:怎樣。
分付:交付。
賞析:
楊炎正與辛棄疾結(jié)為文字交,嘗有唱和。這首《水調(diào)歌頭·寒眼亂空闊》便是淳熙五年與辛棄疾同舟路經(jīng)揚州時,登鎮(zhèn)江北固山甘露寺中的多景樓所作。與此同時辛棄疾也寫了一首《水調(diào)歌頭·舟次揚州,和揚濟翁、周顯先韻》詞。這兩首詞不僅情味相投而且風格也很接近,都是心懷國家之憂,感嘆報國無路的登臨抒懷之作。
此詞上片先寫秋意后寫登樓。深秋季節(jié),滿目荒寒,眼前是一片空闊的長江,只是黃葉翻飛,秋意瑟瑟,使作客異鄉(xiāng)的人更增添了無限的愁思。以上是“寒眼亂空闊,客意不勝秋”這兩句詞的大意。從藝術(shù)技巧上說,清新脫俗極為別致。“寒眼”的意思并非“被江上冷風吹得眼睛發(fā)澀”(夏承燾語),而是蕭條冷落的景物看上去使眼感受到寒意。這和李白《秋登宣城謝朓北樓》詩“人煙寒橘柚”的“寒”字一樣,都是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亂空闊”的“亂”字是滿天落葉亂飛,在視覺上給人以“亂”的感受。劉德仁《秋夜寄友人二首》(其二)詩:“獨吟黃葉亂,相去碧峰多!眳侨凇稇浬饺吩姡骸盁熋匀~亂尋難見,月好清風聽不眠。”蘇軾《浣溪沙》詞:“風卷珠簾自上鉤,蕭蕭亂葉報新秋!庇谩皝y”字來形容落葉在詩詞中是不乏例的。因為“落葉”與“亂”可以構(gòu)成特定的語義組合場,因此句中雖然沒有直接寫落葉,但句外之意卻分明寫出了落葉,筆法新穎,頗具匠心。古典詩詞為了使語言達到精練,往往打破常規(guī)去追求語言變態(tài)的藝術(shù)效果。鑒賞過程中如果審美者在心理上不能適應這種語言變態(tài),那就很容易曲解作品的原意!皬姾舳肪疲l(fā)興特上最高樓。”這里用“強呼”二字,說明詞人是為了驅(qū)散“客意不勝秋”的憂愁才呼酒登樓的。從多景樓的最高處倚欄四望,祖國的山河如此多嬌,呈現(xiàn)在眼前的是一幅美不勝收的“江山圖畫”;“圖畫”之上又冠以“舒卷”二字,眼前的自然美景仿佛真地變成了一幅可舒可卷巧奪天工的圖畫,從而進一步增強了祖國河山的詩情畫意!笆婢怼倍值牧硪粚幼饔茫谟诤嫱谐鲎匀痪拔锏牧鲃痈,而不是只可供機案觀賞的靜止的畫面!皯痿~龍悲嘯”,這是矚目長江的洶涌波濤,耳聞目睹的雄偉氣勢。蘇轍《黃州快哉亭記》:“晝則舟楫出沒于其前,夜則魚龍悲嘯于其下。變化倏忽,動心駭目,不可久視!边@段生動驚險的描寫或為本句所借鑒。將波濤洶涌之聲想象為江水之下魚龍相互應答的悲嘯之音,這雖然出自虛擬,但卻寓有一番寄托。古緯書《樂動聲儀》中曾有“風雨動魚龍,仁義動君子”(風雨能驚動潛在水下的魚龍,仁義能感動仁人志士為之奔走效命。)之說(《太平御覽》卷八十一引),在這首詞里可以把“魚龍悲嘯”引申為面對風雨飄搖的國家局勢,使愛國之士不能自安,想振作起來做出一番事業(yè)的意思。所以接下去便說“不暇顧詩愁”──賦詩吟愁這樣的閑情逸致,在當前國事日非的形勢下已經(jīng)無暇顧及,暗示作者有投筆從戎之志。如將這段文字與辛棄疾《水調(diào)歌頭·舟次揚州,和楊濟翁、周顯先韻》一詞合觀,更不難看出其中隱而未露的含意。辛詞在下片中寫道:“二客東南名勝,萬卷詩書事業(yè),嘗試與君謀。莫射南山虎,直覓富民侯!北闶怯米约河H身的經(jīng)歷與南歸后仍然壯志難酬這一事實,來提醒楊炎正等人放棄從軍報國的想法,不如從“萬卷詩書”中去學那富民之策,將來為國人做些有益的事業(yè)(漢武帝晚年封丞相為富民侯,這里只是借用其意)。從這兩位詞人的'唱和當中,可以看出當時愛國志士的處境是何等的艱難。以下“風露巧欺客,分冷入衣裘”二句是向下片過渡的轉(zhuǎn)折。從辭面上看寫的是寒氣襲人,侵入衣裘,其實是借此暗喻奸佞之徒結(jié)黨營私,排擠異己,使愛國之士舉步維艱,陷于困阨之中難有作為這一現(xiàn)實狀況。
詞轉(zhuǎn)下片:“忽醒然,成感慨,望神州。”這三句直如兜頭一瓢冷水,使?jié)M腔熱血變?yōu)閯C凜懷冰?v然氣貫長虹,怒發(fā)沖冠,也只好化作感慨,望著神州大地去興嘆而已!翱蓱z”“空白”二句是自抒神傷與壯志難酬的感嘆。“都把平生意氣,只做如今憔悴,歲晚若為謀。”這三句又寫出一腔悲憤:英雄困于末路,志士淪于下位,平生的肝膽意氣,只能使自己更加消損憔悴,隨著光陰的流逝而冉冉老去,難望有所作為。詞人雖然不甘心沉淪江湖去做個不關(guān)心世事的隱者,但時勢所迫也只能將“此意仗江月,分付與沙鷗”了。江上的明月與沒有心機的沙鷗可以做隱者的朋侶,讓明月和沙鷗陪伴著自己了此生涯吧。
這首詞慷慨激越、憤世傷時之情溢于言表,雖不如稼軒詞之博大深邃,但仍能得其神似。毛晉在跋《西樵語業(yè)》中評楊炎正詞云:“不作嬌*態(tài)”,“俊逸可喜”?梢娫谀纤螑蹏~人當中他的詞是足以匹敵同時代的作者,儼然自成一家的。
《水調(diào)歌頭》原文6
鐵甕古形勢,相對立金焦。長江萬里東注,曉吹卷驚濤。天際孤云來去,水際孤帆上下,天共水相邀。遠岫忽明晦,好景畫難描。
混隋陳,分宋魏,戰(zhàn)孫曹。回頭千載陳跡,癡絕倚亭皋。惟有汀邊鷗鷺,不管人間興廢,一抹度青霄。安得身飛去,舉手謝塵囂。
古詩簡介
《水調(diào)歌頭·焦山》是南宋詞人吳潛創(chuàng)作的一首詞。上片寫景色十分壯闊開朗,下片懷古而生塵世之慨,但總體上并不消極。該詞在寫作上由寫景、懷古和抒情三部分組成,一氣舒卷,自然渾成,語言運用明凈圓熟,意境高遠清新。
翻譯/譯文
鎮(zhèn)江城像鐵翁一樣,金山焦山隔江相對。萬里長江向東流去,風吹浪濤。天邊孤云來來去去,水邊孤帆來來往往,水天相接,一片浩然景象遠處峰巒忽明忽暗,如此美好的圖畫卻難以描繪。
隋滅陳,宋與魏又隔江相望。在歷史長空中,回想歷史人物已神游物外了。只要水草邊的鷗鷺,不管人世變遷,都在天空中翻飛。還爭取什么呢,還是辭世歸隱為好。
注釋
、俳股剑涸诮窠K鎮(zhèn)江市東,屹立長江中。
②鐵甕:鎮(zhèn)江古名鐵甕城,三國孫權(quán)建。
、劢鸾梗航鹕胶徒股健6綄χ,俱屹立大江中。
、軙源担撼匡L。
、葆叮▁iù):峰巒。
、藁焖尻悾夯欤航y(tǒng)一。這句說隋滅陳,南北統(tǒng)一。
、叻炙挝海耗铣瘎⑺闻c鮮卑族拓跋氏的魏對峙。
、鄬O:孫權(quán)。曹:曹操。
⑨癡絕:指回想歷代史事時想得出神。
⑩一抹:形容輕微的痕跡。
?舉手:分別時的動作。
?謝:告辭。
?塵囂(xiāo):指塵世。塵:塵世、人間。囂:市集,做買賣的地方。
創(chuàng)作背景
該詞為宋理宗嘉熙二、三年間(1238-1239)吳潛任鎮(zhèn)江知府時所作。鎮(zhèn)江風景壯麗,地處吳頭楚尾、南北要沖,自古即兵家爭雄之所,也是文人墨客會聚之區(qū)。這里的古跡和流傳的佳話很多,形成了特殊的歷史文化氛圍,文人到此,無不受到強烈感發(fā)。該詞就是吳潛在此環(huán)境下創(chuàng)作的。
賞析/鑒賞
“鐵甕古形勢,相對立金焦!薄拌F甕”,指鎮(zhèn)江古城,是三國孫權(quán)所建,十分堅固,當時號稱鐵甕城。“金焦”,金山、焦山,二山均屹立大江中(金山現(xiàn)已淤連南岸),西東相對,十分雄偉。宋孝宗游金山寺曾題詩道:“崒然天立鎮(zhèn)中流,雄跨東南二百州!薄拌F甕”、“金焦”為鎮(zhèn)江古來形勢最突出之處,寫得概括、有力。“長江萬里東注,曉吹卷驚濤!苯鳀|注,風卷濤驚,又加強了砥柱中流的金焦形象!疤祀H孤云來去,水際孤帆上下,天共水相邀。”天連水,水連天,“孤云”、“孤帆”更襯出了江天的浩渺,而“來去”、“上下”又見出了詞人在游目騁懷,頻頻俯仰,可以想見其神思的飛越。此句不禁讓人想起李白的“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想是從李白詩句變化而來。“遠岫忽明晦”,“忽”寫出了朝光明滅給人剎那間的刺激,又引起了多少興奮,真是“好景畫難描”啊。
下片寫景從形勢寫起,江,天,遠山,由近而遠,層次分明。覽景時,人們往往可以超越時空的局限。如果說上片是“視通萬里”,那么下片就是“思接千載”了。
“混隋陳,分宋魏,戰(zhàn)孫曹!贝擞山竭h寫鎮(zhèn)江的攻守征戰(zhàn)。隋滅陳時,隋大將賀若弼最先在這里突破陳的江防,繼克金陵。南朝宋曾憑借長江天塹在這里抗擊北魏軍隊,“緣江六七百里,舳艫相接”,從而保全了半壁河山。孫權(quán)曾以京口(吳時稱京城,東晉南朝稱京口城)為首都建康(今南京)之門戶,對抗曹魏。這九個字極省凈地表現(xiàn)出鎮(zhèn)江在歷史上的重要地位,在這里曾經(jīng)發(fā)生過多少場面壯烈的戰(zhàn)爭?鎮(zhèn)江,她在南北對峙的歷朝歷代戰(zhàn)略地位何等重要,而今她又是抗擊蒙古的江淮重鎮(zhèn),而自己就任職在這塊“古來征戰(zhàn)地”!“回頭千載陳跡,癡絕倚亭皋!
作者從歷史的`遐想中清醒過來,倚立江岸上,不禁感慨萬千了。作者對歷史無限追憶,“天下英雄誰敵手”,能在這里一展宏圖,多好!可是,面對現(xiàn)實,官小權(quán)輕,難有用武之地,何必想入非非呢!正如他同時寫的另一首《水調(diào)歌頭》所言:“郗兵強,韓艦整,說徐州。但憐吾衰久矣,此事恐悠悠。欲破諸公磊塊,且倩一杯澆酹,休要問更籌!”這就是他此時的心情。于是他不得不開解自己。“惟有汀邊鷗鷺,不管人間興廢,一抹度青霄!柄t鷺無憂無慮、自由自在地飛翔,越飛越遠,越飛越高,將作者的心也帶到了“青霄”之上!鞍驳蒙盹w去,舉手謝塵囂。”這是他的想象、他的愿望:我怎樣也能象鷗鷺一樣飛上天空、離開紛繁復雜的塵世呢!切不可從此句認為作者有避世之哀。這只是他失意時的慰解之詞,他怎能輕易拋棄自己的壯志呢?
這首詞由寫景、懷古、抒情三者組成,層層生發(fā),一氣呵成,顯得十分自然。作者用明凈、圓熟的語言,創(chuàng)造了一個高遠、清新的意境,表現(xiàn)了豪邁、開朗的胸襟。讀起來爽口愜心,發(fā)人意興。因此,可以說吳潛是晚宋一個重要的詞人。
《水調(diào)歌頭》原文7
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
宋代: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何似一作:何時;又恐一作:惟/唯恐)
轉(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長向一作:偏向)
譯文及注釋
譯文
丙辰年(公元1076年)的中秋節(jié),高高興興地喝酒直到天亮,喝了個大醉,寫下這首詞,同時也思念弟弟蘇轍。
明月從什么時候開始有的呢?我拿著酒杯遙問蒼天。不知道天上的宮殿,今晚是哪一年。我想憑借著風力回到天上去看一看,又擔心美玉砌成的樓宇太高了,我經(jīng)受不住寒冷。起身舞蹈玩賞著月光下自己清朗的影子,月宮哪里比得上在人間。
月兒移動,轉(zhuǎn)過了朱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掛在雕花的窗戶上,照著沒有睡意的人。明月不應該對人們有什么怨恨吧,可又為什么總是在人們離別之時才圓呢?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有陰晴圓缺的轉(zhuǎn)換,這事兒自古以來就很難周全。希望人們可以長長久久地在一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賞這美好的月亮。
注釋
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寧九年)。這一年蘇軾在密州(今山東省諸城市)任太守。
達旦:到天亮。
子由:蘇軾的弟弟蘇轍的字。
把酒:端起酒杯。把,執(zhí)、持。
天上宮闕(què):指月中宮殿。闕,古代城墻后的石臺。
歸去:回去,這里指回到月宮里去。
瓊(qióng)樓玉宇:美玉砌成的樓宇,指想象中的仙宮。
不勝(shèng,舊時讀shēng):經(jīng)受不住。
勝:承擔、承受。
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著做出各種舞姿。弄:賞玩。
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
轉(zhuǎn)朱閣,低綺(qǐ)戶,照無眠:月兒移動,轉(zhuǎn)過了朱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掛在雕花的窗戶上,照著沒有睡意的人(指詩人自己)。
朱閣:朱紅的華麗樓閣。綺戶:雕飾華麗的門窗。
不應有恨,何事長(cháng)向別時圓:(月兒)不該(對人們)有什么怨恨吧,為什么偏在人們分離時圓呢?
何事:為什么。
此事:指人的“歡”“合”和月的“晴”“圓”。
但:只。
千里共嬋(chán )娟(juān):只希望兩人年年平安,雖然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賞這美好的月光。
共:一起欣賞。
嬋娟:指月亮。
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詞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寧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時所作。詞前的小序交待了寫詞的過程:“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碧K軾因為與當權(quán)的變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見不同,自求外放,輾轉(zhuǎn)在各地為官。他曾經(jīng)要求調(diào)任到離蘇轍較近的地方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會。公元1074年(熙寧七年)蘇軾差知密州。到密州后,這一愿望仍無法實現(xiàn)。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當空,銀輝遍地,詞人與胞弟蘇轍分別之后,已七年未得團聚。此刻,詞人面對一輪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興正酣,揮筆寫下了這首名篇。
《水調(diào)歌頭》原文8
作者: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人間。
轉(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注釋
【水調(diào)歌頭】:詞牌名。本文選自《東坡樂府箋》(商務印書館1958年版)
【丙辰】熙寧九年(1076)
【達旦】早晨;白天
【子由】蘇軾弟弟蘇轍字。
【把酒】端起酒杯。
【天上宮闕】指月中宮殿,闕,古代宮殿前左右豎立樓觀。
【歸去】回到天上去。
【瓊樓玉宇】美玉砌成樓宇,指想象中仙宮。
【不勝】經(jīng)受不住。
【弄清影】弄:賞玩。意思是月光下身影也跟著做出各種舞姿。
【何似】哪里比得上。
【轉(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朱閣:朱紅華麗樓閣。綺戶:雕飾華麗門窗。月兒轉(zhuǎn)過朱紅色樓閣,低低地掛雕花窗戶上,照著沒有睡意人(指作者自己)。
【但愿】但:只。
【千里共嬋娟】共:一起欣賞。嬋娟指月亮。雖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這美好月光。
譯文
丙辰年中秋節(jié),高興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寫了這首(詞),同時懷念(弟弟)子由。
明月從何時才有?端起酒杯來詢問青天。
不知道天上宮殿,今天晚上是哪年。
我想要乘御清風回到天上,又恐怕返回月宮美玉砌成樓宇受不住高聳九天寒冷。
起舞翩翩玩賞著月下清影,歸返月宮怎比得上人間。
月兒轉(zhuǎn)過朱紅色樓閣,低低地掛雕花窗戶上,照著沒有睡意人(指作者自己)
明月不該對人們有什么怨恨吧,為何偏人們離別時才圓呢?
人有悲歡離合變遷,月有陰晴圓缺轉(zhuǎn)換,
這種事自古來難以周全。
但愿親人能平安健康,雖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這美好月光。
賞析
此詞是中秋望月懷人之作,表達了對胞弟蘇轍無限懷念。詞人運用形象描繪手法,勾勒出一種皓月當空、美人千里、孤高曠遠境界氛圍,反襯自己遣世獨立意緒和往昔神話傳說融合一處,月陰晴圓缺當中,滲進濃厚哲學意味,可以說是一首將自然和社會高度契合感喟作品。
詞前小序說:“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丙辰,是公元1076年(北宋神宗熙寧九年)。當時蘇軾密州(今山東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邊賞月一邊飲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這首《水調(diào)歌頭》。蘇軾一生,以崇高儒學、講究實務為主。但他也“齠齔好道”,中年以后,又曾表示過“歸依佛僧”,是經(jīng)常處儒釋道貌岸然糾葛當中。每當挫折失意之際,則老莊思想上升,借以幫助自己解釋窮通進退困惑。公元1071年(宋神宗熙寧四年),他以開封府推官通判杭州,是為了權(quán)且避開汴京政爭漩渦。熙寧七年調(diào)知密州,雖說出于自愿,實質(zhì)上仍是處于外放冷遇地位。盡管當時“面貌加豐”,頗有一些曠達表現(xiàn),也難以遮掩深藏內(nèi)心郁憤。這首中秋詞,正是此種宦途險惡體驗升華與總結(jié)。“大醉”遣懷是主,“兼懷子由”是輔。對于一貫秉持“尊主澤民”節(jié)操作者來說,手足分離和私情,比起廷憂邊患國勢來說,畢竟屬于次要倫理負荷。此點題序中并有深微提示。
大自然景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她很容易啟發(fā)人們藝術(shù)聯(lián)想。一鉤新月,可聯(lián)想到初生萌芽事物;一輪滿月,可聯(lián)想到美好團圓生活;月亮皎潔,讓人聯(lián)想到光明磊落人格。月亮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類多少美好憧憬與理想!蘇軾是一位性格豪放、氣質(zhì)浪漫作者,當他抬頭遙望中秋明月時,其思想情感猶如長上了翅膀,天上人間自由翱翔。反映到詞里,遂形成了一種豪放灑脫風格。
上片望月,既懷逸興壯思,高接混茫,而又腳踏實地,自具雅量高致。一開始就提出一個問題:明月是從什么時候開始有——“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把酒問天這一細節(jié)與屈原《天問》和李白《把酒問月》有相似之處。其問之癡迷、想之逸塵,確實是有一種類似精、氣、神貫注里面。從創(chuàng)作動因上來說,屈原《天問》洋洋170余問磅礴詩情,是他被放逐后彷徨山澤、經(jīng)歷陵陸,楚先王廟及公卿祠堂仰見“圖畫天地山川神靈”及“古賢圣怪物行事”后“呵而問之”(王逸《楚辭章句·天問序》)。是情景觸碰激蕩產(chǎn)物。李白《把酒問月》詩自注是:“故人賈淳令予問之。”當也是即興遣懷之作。蘇軾此詞正如小序中所言是中秋望月,歡飲達旦后狂想之曲,亦屬“佇興之作”(王國維《人間詞話》)。它們都有起得突兀、問得離奇特點。從創(chuàng)作心理上來說,屈原步入先王廟堂之前就已經(jīng)是“嗟號昊旻,仰天嘆息”(王逸《楚辭章句·天問序》),處于情感迷狂精神狀態(tài),故呵問青天,“似癡非癡,憤極悲極”(胡浚源《楚辭新注求確》)。李白是“唯愿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里”(《把酒問月》),那種因失意悵惘郁勃意緒,也是鼻息可聞。蘇軾此詞作于丙辰年,時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而自請外任密州。既有對朝廷政局強烈關(guān)注,又有期望重返汴京復雜心情,故時逢中秋,一飲而醉,意興闌珊中饒有律動。三人創(chuàng)作心理實是脈絡(luò)暗通。
蘇軾把青天當做自己朋友,把酒相問,顯示了他豪放性格和不凡氣魄。李白《把酒問月》詩說:“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不過李白這里語氣比較舒緩,蘇軾因為是想飛往月宮,所以語氣更關(guān)注、更迫切。“明月幾時有?”這個問題問得很有意思,好像是追溯明月起源、宇宙起源;又好想是驚嘆造化巧妙。讀者從中可以感到作者對明月贊美與向往。
接下來兩句:“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卑褜τ诿髟沦澝琅c向往之情更推進了一層。從明月誕生時候起到現(xiàn)已經(jīng)過去許多年了,不知道月宮里今晚是一個什么日子。作者想象那一定是一個好日子,所以月才這樣圓、這樣亮。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著說:“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碧迫朔Q李白為“謫仙”,黃庭堅則稱蘇軾與李白為“兩謫仙”,蘇軾自己也設(shè)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 “乘風歸去”之想。他想乘風飛向月宮,又怕那里瓊樓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兒寒冷!碍倶怯裼睢保Z出《大業(yè)拾遺記》:“瞿乾祐于江岸玩月,或謂此中何有?瞿笑曰:‘可隨我觀之。’俄見月規(guī)半天,瓊樓玉宇爛然!薄安粍俸保涤谩睹骰孰s錄》中典故:八月十五日夜,葉靜能邀明皇游月宮。臨行,葉叫他穿皮衣。到月宮,果然冷得難以支持。這幾句明寫月宮高寒,暗示月光皎潔,把那種既向往天上又留戀人間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寫了出來。這里還有兩個字值得注意,就是“我欲乘風歸去”“歸去”。飛天入月,為什么說是歸去呢?也許是因為蘇軾對明月十分向往,早已把那里當成自己歸宿了。從蘇軾思想看來,他受道家影響較深,抱著超然物外生活態(tài)度,又喜歡道教養(yǎng)生之術(shù),所以常有出世登仙想法。他《前赤壁賦》描寫月下泛舟時那種飄飄欲仙感覺說:“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也是由望月而想到登仙,可以和這首詞互相印證。詞人之所以有這種脫離人世、超越自然奇想,一方面來自他對宇宙奧秘好奇,另一方面更主要是來自對現(xiàn)實人間不滿。人世間有如此多不稱心、不滿意之事,迫使詞人幻想擺脫這煩惱人世,到瓊樓玉宇中去過逍遙自神仙生活。蘇軾后來貶官到黃州,時時有類似奇想,所謂“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然而,詞中這僅僅是一種打算,未及展開,便被另一種相反思想打斷:“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這兩句急轉(zhuǎn)直下,天上“瓊樓玉宇”雖然富麗堂皇,美好非凡,但那里高寒難耐,不可久居。詞人故意找出天上美中不足,來堅定自己留人間決心。一正一反,更表露出詞人對人間生活熱愛。同時,這里依然寫中秋月景,讀者可以體會到月亮美好,以及月光寒氣逼人。這一轉(zhuǎn)折,寫出詞人既留戀人間又向往天上矛盾心理。這種矛盾能夠更深刻地說明詞人留戀人世、熱愛生活思想感情,顯示了詞人開闊心胸與超遠志向,因此為歌詞帶來一種曠達作風。
但蘇軾畢竟更熱愛人間生活,“起舞弄清影,何似人間!”與其飛往高寒月宮,還不如留人間趁著月光起舞呢!“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身影。“起舞弄清影”,是與自己清影為伴,一起舞蹈嬉戲意思。李白《月下獨酌》說:“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碧K軾“起舞弄清影”就是從這里脫胎出來!案咛幉粍俸辈⒎亲髡卟辉笟w去根本原因,“起舞弄清影,何似人間”才是根本之所。與其飛往高寒月宮,還不如留人間,月光下起舞,最起碼還可以與自己清影為伴。這首詞從幻想上天寫起,寫到這里又回到熱愛人間感情上來。從“我欲”到“又恐”至“何似”心理轉(zhuǎn)折開闔中,展示了蘇軾情感波瀾起伏。他終于從幻覺回到現(xiàn)實,出世與入世矛盾糾葛中,入世思想最終占了上風。“何似人間”是毫無疑問肯定,雄健筆力顯示了情感強烈。
“明月幾時有?”這九百年前蘇軾時代,是一個無法回答謎,而今天科學家已經(jīng)可以推算出來了。乘風入月,這蘇軾不過是一種幻想,而今天也已成為現(xiàn)實。可是,今天讀蘇軾詞,讀者仍然不能不贊嘆他那豐富想象力。
下片懷人,即兼懷子由,由中秋圓月聯(lián)想到人間離別,同時感念人生離合無常。“轉(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轉(zhuǎn)和低都是指月亮移動,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轉(zhuǎn)過朱紅樓閣,低低地穿過雕花門窗,照到了房中遲遲未能入睡之人。這里既指自己懷念弟弟深情,又可以泛指那些中秋佳節(jié)因不能與親人團圓以至難以入眠一切離人。“無眠”是泛指那些因為不能和親人團圓而感到憂傷,以致不能入睡人。月圓而人不能圓,這是多么遺憾事。∮谑亲髡弑銦o理地埋怨明月說:“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明月您總不該有什么怨恨吧,為什么老是人們離別時候才圓呢?相形之下,更加重了離人愁苦了。這是埋怨明月故意與人為難,給人增添憂愁,無理語氣進一步襯托出詞人思念胞弟手足深情,卻又含蓄地表示了對于不幸離人們同情。
接著,作者把筆鋒一轉(zhuǎn),說出了一番寬慰話來為明月開開脫:“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人固然有悲歡離合,月也有陰晴圓缺。她有被烏云遮住時候,有虧損殘缺時候,她也有她遺憾,自古以來世上就難有十全十美事。既然如此,又何必為暫時離別而感到憂傷呢?詞人畢竟是曠達,他隨即想到月亮也是無辜。既然如此,又何必為暫時離別而憂傷呢?這三句從人到月、從古到今做了高度概括。從語氣上,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提問;從結(jié)構(gòu)上,又是推開一層,從人、月對立過渡到人、月融合。為月亮開脫,實質(zhì)上還是為了強調(diào)對人事達觀,同時寄托對未來希望。因為,月有圓時,人也有相聚之時。很有哲理意味。
詞最后說:“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嬋娟”是美好樣子,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嬋娟”就是共明月意思,典故出自南朝謝莊《月賦》:“隔千里兮共明月!奔热蝗碎g離別是難免,那么只要親人長久健,即使遠隔千里也還可以通過普照世界明月把兩地聯(lián)系起來,把彼此心溝通一起!暗溉碎L久”,是要突破時間局限;“千里共嬋娟”,是要打通空間阻隔。讓對于明月共同愛把彼此分離人結(jié)合一起。古人有“神交”說法,要好朋友天各一方,不能見面,卻能以精神相通!扒Ю锕矉染辍币部梢哉f是一種神交了!這兩句并非一般自我安慰和共勉,而是表現(xiàn)了作者處理時間、空間以及人生這樣一些重大問題所持態(tài)度,充分顯示出詞人精神境界豐富博大。王勃有兩句詩:“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币馕渡铋L,傳為佳句,與“千里共嬋娟”有異曲同工之妙。另外,張九齡《望月懷遠》說:“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痹S渾《秋霽寄遠》說:“唯應待明月,千里與君同。”都可以互相參看。蘇軾就是把前人詩意化解到自己作品中,熔鑄成一種普遍性情感。正如詞前小序所說,這首詞表達了對弟弟蘇轍(字子由)懷念之情,但并不限于此?梢哉f這首詞是蘇軾中秋之夜,對一切經(jīng)受著離別之苦人表示美好祝愿。
從藝術(shù)成就上看,此篇屬于蘇詞代表作之一。它構(gòu)思奇拔,畦徑獨辟,極富浪漫主義色彩。格調(diào)上則是“一洗綺羅香澤之態(tài),擺脫綢繆宛轉(zhuǎn)之度;使人登高望遠,舉首高歌”(胡寅《酒邊詞序》),是歷來公認中秋詞中絕唱。從表現(xiàn)方面來說,詞前半縱寫,后半橫敘。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峰回路轉(zhuǎn)。前半是對歷代神話推陳出新,也是對魏晉六朝仙詩遞嬗發(fā)展。后半純用白描,人月雙及。它名為演繹物理,實則闡釋人事。筆致錯綜回環(huán),搖曳多姿。從布局方面來說,上片凌空而起,入處似虛;下片波瀾層疊,返虛轉(zhuǎn)實。最后虛實交錯,紆徐作結(jié)。全詞設(shè)景清麗雄闊,以詠月為中心表達了游仙“歸去”與直舞“人間”、離欲與入世 盾和困惑,以及曠達自適,人生長久樂觀枋度和美好愿望,極富哲理與人情。立意高遠,構(gòu)思新穎,意境清新如畫。最后以曠達情懷收束,是詞人情懷自然流露。情韻兼勝,境界壯美,具有很高審美價值。此詞全篇皆是佳句,典型地體現(xiàn)出蘇詞清雄曠達風格。
作者既標舉了“ 絕塵寰宇宙意識”,又摒棄那種“神奇永恒面前錯愕”情態(tài)(聞一多評《春江花月夜》語)。他并不完全超然地對待自然界變化發(fā)展,而是努力從自然規(guī)律中尋求“隨緣自娛”生活意義。所以,盡管這首詞基本上是一種情懷寥落秋吟詠,讀來卻并不缺乏“觸處生春”、引人向上韻致。
對于這首《水調(diào)歌頭》歷來都是推崇備至。胡仔《苕溪漁隱叢話》說:“中秋詞,自東坡《水調(diào)歌頭》一出,余詞盡廢!闭J為是寫中秋詞里最好一首,這是一點也不過分。這首詞仿佛是與明月對話,對話中探討著人生意義。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尋味。因此九百年來傳誦不衰。吳潛《霜天曉角》:“且唱東坡《水調(diào)》,清露下,滿襟雪。”《水滸傳》第三十回寫八月十五“可唱個中秋對月對景曲兒”,唱就是這 “一支東坡學士中秋《水調(diào)歌》!笨梢娝卧獣r傳唱之盛。全詞意境豪放而闊大,情懷樂觀而曠達,對明月向往之情,對人間眷戀之意,以及那浪漫色彩,瀟灑風格和行云流水一般語言,至今還能給人們以健康美學享受。
《水調(diào)歌頭》原文9
《水調(diào)歌頭》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1、 把酒:端起酒杯。
2、 宮闕:宮殿。
3、 今夕是何年:古代神話傳說,天上只三日,世間已千年。古人認為天上神仙世界年月的編排與人間是不相同的。 所以作者有此一問。
4、 乘風歸去:駕著風,回到天上去。作者在這里浪漫地認為自己是下凡的神仙。
5、瓊樓玉宇:白玉砌成的樓閣,相傳月亮上有這樣美麗建筑。 指月宮。
6、不勝:忍受不住。
7、 弄清影,在月光下起舞,自己的影子也翻動不已,仿佛自己和影子一起嬉戲。
8、 朱閣:朱紅色的樓閣。
9、 綺戶:刻有紋飾門窗。
10、照無眠:照著有心事的睡不著的`人。
11、嬋娟:美麗的月光,代指月亮。
明月什么時候出現(xiàn)的?(我)端著酒杯問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宮闕里,現(xiàn)在是什么年代了。我想乘著風回到天上(好像自己本來就是從天上下到人間來的,所以說“歸去”)只怕玉石砌成的美麗月宮,在高空中經(jīng)受不住寒冷(傳說月中宮殿叫廣寒宮)。在浮想聯(lián)翩中,對月起舞,清影隨人,仿佛乘云御風,置身天上,哪里比得上在人間!月光從朱紅色樓閣的一面轉(zhuǎn)到另一面,低低的灑在窗戶上,照著不眠之人。明月不該有什么怨恨,卻為何總在親人離別之時才圓?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有陰晴圓缺的轉(zhuǎn)換,這種事自古來難以周全。但愿離人能平安健康,遠隔千里共享月色明媚皎然。
本詞是中秋望月懷人之作,表達了對胞弟蘇轍的無限懷念。詞人運用形象描繪手法,勾勒出一種皓月當空、美人千里、孤高曠遠的境界氛圍,把自己遣世獨立的意緒和往昔的神話傳說融合一處,在月的陰晴圓缺當中,滲進濃厚的哲學意味,可以說是一首將自然和社會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詞上片寫望月寄思,幻想游仙于月宮。下片寫賞月后的體會與希望。詞人視月為有生命、有情感之友伴,既可感客觀存在自然之美,亦可領(lǐng)略人情之愛,達到物我交感,人月融一的境界,體現(xiàn)了極富人情味的美好愿望。從月亮的轉(zhuǎn)移變化,盈虧圓缺,聯(lián)想到人生的悲歡離合,從而得出不應事事都求完美無缺的結(jié)論。全詞構(gòu)思奇幻,豪放雋秀,以詠月為中心表達了游仙“歸去”與直舞“人間”、離欲與入世的 盾和困惑,以及曠達自適,人生長久的樂觀枋度和美好愿望,格富哲理與人情。立意高遠,構(gòu)思新穎,意境清新如畫。最后以曠達情懷收束,是詞人情懷的自然流露。情韻兼勝,境界壯美,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此詞全篇皆是佳句,因其意境優(yōu)美,富于哲理,情感動人,而絕唱至今。
《水調(diào)歌頭》原文10
水調(diào)歌頭·焦山
鐵甕古形勢,相對立金焦。長江萬里東注,曉吹卷驚濤。天際孤云來去,水際孤帆上下,天共水相邀。遠岫忽明晦,好景畫難描。
混隋陳,分宋魏,戰(zhàn)孫曹。回頭千載陳跡,癡絕倚亭皋。惟有汀邊鷗鷺,不管人間興廢,一抹度青霄。安得身飛去,舉手謝塵囂。
翻譯
鎮(zhèn)江城像鐵翁一樣,金山焦山隔江相對。萬里長江向東流去,風吹浪濤。天邊孤云來來去去,水邊孤帆來來往往,水天相接,一片浩然景象遠處峰巒忽明忽暗,如此美好的圖畫卻難以描繪。
隋滅陳,宋與魏又隔江相望。在歷史長空中,回想歷史人物已神游物外了。只要水草邊的鷗鷺,不管人世變遷,都在天空中翻飛。還爭取什么呢,還是辭世歸隱為好。
注釋
鐵甕:鎮(zhèn)江古名鐵甕城,三國孫權(quán)建。
金焦:金山和焦山。二山對峙,俱屹立大江中。
曉吹:晨風。
岫:峰巒。
混隋陳:混:統(tǒng)一。
分宋魏:南朝劉宋與鮮卑族拓跋氏的魏對峙。
孫:孫權(quán)。
曹:曹操。
癡絕:指回想歷代史事時想得出神。
一抹:形容輕微的痕跡。
舉手:分別時的動作。
謝:告辭。
塵囂:指塵世。
塵:塵世、人間。
囂:市集,做買賣的地方。
賞析
這是一首登臨抒懷的.詞作。上片詞人從“鐵甕”起筆,點出鎮(zhèn)江城古來形勝的特點,并交代詞人所在。次句聚焦“金焦”,寫出金山、焦山東西相對的壯觀之勢。首二句寫得概括、有力,渲染出一派磅礴之勢。接著兩句寫夾在金山、焦山之間的江水:萬里江流從東邊滾滾而來,伴著晨風,卷起驚濤駭浪。 “注” “卷”兩字用力極大,突顯江水浩大的聲勢,襯出山水相問的壯麗景致。 “天際孤云來去,水際孤帆上下,天共水相邀”三句中,“孤云”“孤帆”襯出江天、江水的浩渺;“來去”“上下”縱橫交錯,可知詞人在游目騁懷,頻頻俯仰,可以想見其跳蕩的神思;“天共水相邀”將水天相接的情境展現(xiàn)在人們眼前,這境界是非常開闊的。詞人還沒有看夠山和水,“遠岫忽明晦”的景致又映人眼簾,“忽”字體現(xiàn)出“明暗”的瞬間性,這剎那間的感官刺激又引起詞人多少興奮。“好景畫難描”一句收束上片。詞人上片全在寫景,但仍覺自己未能將好景描畫出來,可見焦山景色之美好。
下片首三句“混隋陳,分宋魏,戰(zhàn)孫曹”,詞人從歷史的角度,由近到遠,寫鎮(zhèn)江古城的攻守征戰(zhàn),突顯鎮(zhèn)江古城在歷史上的重要地位。“回頭干載陳跡,癡絕倚亭皋”兩句,詞人從追溯歷史中回到現(xiàn)實,他癡癡地倚立江邊,不禁感慨萬千。詞人對古來梟雄無限神往,期望自己也能像他們那樣一展宏圖,可現(xiàn)實中卻不是這樣。詞人滿腹詩書,卻官小權(quán)微,難受重用,大有懷才不遇之感,于是他不得不開解自己!拔┯型∵咜t鷺,不管人間興廢,一抹度青霄。”詞人艷羨江邊鷗鷺能夠無憂無慮、自由自在地飛翔,越飛越高,直飛到青霄之上,不管人間興廢。結(jié)尾兩句由艷羨鷗鷺更進一步,詞人想象自己能與鷗鷺同命,可以飛上天空,離開紛繁復雜的塵世,從側(cè)面表現(xiàn)出詞人對現(xiàn)實的不滿以及壯志難酬的憂悶。
全詞融寫景、懷古、抒情三者為一體,層次分明,語言純熟,意境開闊,耐人尋味。
創(chuàng)作背景
該詞為宋理宗嘉熙二、三年間(1238-1239)吳潛任鎮(zhèn)江知府時所作。鎮(zhèn)江風景壯麗,地處吳頭楚尾、南北要沖,自古即兵家爭雄之所,也是文人墨客會聚之區(qū)。這里的古跡和流傳的佳話很多,形成了特殊的歷史文化氛圍,文人到此,無不受到強烈感發(fā)。該詞就是吳潛在此環(huán)境下創(chuàng)作的。
《水調(diào)歌頭》原文11
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
【宋·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水調(diào)歌頭”為詞牌名,又名“元會曲”“水調(diào)歌”等。題序中點明該詞寫于丙辰年,即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寧九年),距今942年。當時蘇軾在密州(今山東省諸城)任太守。中秋那夜,蘇軾歡飲達旦,大醉之際,望見那美好的月亮,不禁思念起弟弟子由來,就寫下了這闋詞。
這是蘇軾的名篇,可講之處很多,前人也有許多評說。這里講一點,就是蘇軾作為“謫仙人”對人間的留戀。
在古代詩人中,李白是“謫仙人”,這是他封的;蘇軾也可說是“謫仙人”,這是他“自封”的。蘇軾自封,在《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和《念奴嬌·憑高眺遠》這兩闋詞中都可以看到!端{(diào)歌頭》寫于1076年,《念奴嬌》寫于1082年。兩闋詞的說法差不多:《水調(diào)歌頭》說“我欲乘風歸去”,《念奴嬌》說“便欲乘風,翻然歸去,何用騎鵬翼”。
不過蘇軾盡管自封為下凡的仙人,在這兩闋詞中也都說想回到仙界,但他對人間卻充滿留戀。
我們看看《水調(diào)歌頭》,上闋說得非常明白:“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蘇軾說,他留戀人間的.溫暖,留戀人間的熱鬧。
下闋有沒有說他留戀?有。他說:“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盡管人間有悲歡離合,但它與月有陰晴圓缺一樣,都是自然現(xiàn)象,都是必然。而人間悲歡離合是人與人之間的情誼,無論悲情,還是歡愉;無論離情,還是合樂,都是令人心動的情誼。只要人們能長在,不管身在何處,就能“共嬋娟”。嬋娟,本指(女性)形態(tài)美好的樣子,這里指月亮,我想也指為有情人所共享的所有美好時光。很清楚,蘇軾留戀的是人間的情誼,是人們能夠長久地共享的美好時光。這就更具體地呼應了上闋“何似在人間”的疑問,落實了“溫暖”與“熱鬧”的內(nèi)容。我想,這或許就是蘇軾無論遭遇何種境地,最終都能回到溫暖懷抱,以及最終都能成為人與人之間一個熱鬧點的原因吧。這或許也就是人們特別喜歡蘇軾的一個重要原因吧。
人在世間,本來就是孤寒的孤獨體,倘若在生活中還去筑就一些大大小小的人與人的隔障與壁壘,那就更加孤獨了。更大的問題是,只有極少數(shù)人耐得住孤獨、享受得了孤獨,絕大多數(shù)人都極其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得到他人的接納。從這個角度看,與其說蘇軾是懼怕天上的清冷,還不如說他是后怕人間的孤寒!坝泻逕o人省”“寂寞沙洲冷”,那畢竟不是蘇軾的愿望。因此,他這種“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人生態(tài)度對讀者就有了更大意義上的“人間啟示”了——孤獨的人并肩前行。
《水調(diào)歌頭》原文12
水調(diào)歌頭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這是一首中秋詠月兼懷親人的抒情之作。是中秋詞中最為著名的一首,向來膾炙人口,作于丙辰(1076)年中秋節(jié)。當時蘇軾41歲,為密州(現(xiàn)在的山東諸城)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與其弟子由已六七年不見,心情抑郁不歡。但作者并未因此幻想超脫塵世,而是熱愛著人間的現(xiàn)實生活。他認為,一個人一生很難十全十美,只要大家都能在月光下過得很好,也就可以了。全詞的基調(diào)是樂觀的,但也反映了作者現(xiàn)實與理想、出世與入世的某些思想矛盾。
上闋寫月下飲酒。由幻想超脫塵世,轉(zhuǎn)化為喜愛人間生活。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皎潔的明月何時出現(xiàn)?我端起酒杯詢問青天。不知道月中宮殿,今晚該是哪一年。
幾時:什么時候。把酒:端起酒杯。這里是化用李白《把酒問月》中“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的兩句詩意。開頭四句借幻想中的月宮境界,發(fā)出“明月幾時有”“今夕是何年”的疑問。這問月問年連發(fā)的疑問,反映了詞人對天上宮闕的向往。為什么向往月宮呢?他寫這首詞時正處在政治失意的時候,這首詞正反映了他內(nèi)心的激烈矛盾:冷漠的現(xiàn)實使他得不到安慰和滿足,因此萌生了乘風歸去、飄然高舉的奇想。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我想駕著長風回到天上,又恐怕經(jīng)不起那月中宮殿的高寒。
乘:駕。歸去:這里是回到天上去。瓊樓玉宇:美玉造成的樓宇,這是想像中的仙宮。不勝:經(jīng)不住,承擔不了。勝,能承擔,經(jīng)得起。“我欲乘風歸去”,明白地說出了他的這種意念。他幻想忘掉一切,使精神有所寄托,可是他又顧慮“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未能忘情于現(xiàn)實。這里,天上和人間,幻想和現(xiàn)實,出世與入世兩方面都吸引著他,使他處在矛盾之中。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月下起舞,清影隨人,清冷的月宮怎比得上人間。
弄:玩弄,欣賞。何似:哪像是,怎比得上。月下起舞,清影隨人,直令詞人陶醉。這境遇沒有天上的高寒,卻有人間的溫暖。 “何似在人間”,這是詞人“起舞弄清影”的感受。這時作者的思想從天上的幻境回到了地上的現(xiàn)實,表現(xiàn)了作者對人間生活的贊美和熱愛。
下闋寫對月懷人。由感傷離別轉(zhuǎn)而為對離人的祝福。
轉(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月光轉(zhuǎn)過朱紅色的樓閣,貼近雕花的窗戶,照著離人不能成眠。
朱:朱紅,正紅色。閣:我國舊時一種樓房,可供游人休息、遠眺、供佛、藏書之用。綺戶:雕花的窗戶。綺,有花紋或圖案的絲織品。這三句寫月光的轉(zhuǎn)移!稗D(zhuǎn)”“低”表示夜深!盁o眠”表示離情正濃!爸扉w”“綺戶”與上闋“瓊樓玉宇”對照,既寫月,也寫月下離人。這就自然過渡到懷念子由的手足深情,引出下面“何事”一問。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它跟人不應該有什么怨恨,為什么總是在別離時又亮又圓?
不應:這里是不應該的意思。何事:為什么。這是詞人悵恨久別,用埋怨的口吻對月亮無可奈何的發(fā)問!安粦泻蕖保拊谄渲。但詞人很快領(lǐng)悟到離別是人生無法解決的永恒的遺憾,因而自解自嘆了。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人間有離別的痛苦、團聚的`歡欣,月亮也會陰藏晴出,團圓殘缺。這些事自古以來難得圓全。
人月無常,自古皆然。人的悲歡離合同月的陰晴圓缺一樣,兩者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無法克服的遺憾。既然如此,惟望各自珍重了。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但愿我們歲歲平安,遠隔千里,共對這明月互相祝福。
詞人終于以理遣情,希望從共賞明月中互致慰藉,離別之憾可以從兄弟友愛中獲得補償,這樣也就能做到“不應有恨”了。全詞以美好的境界結(jié)束。結(jié)句與上闋“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一樣,是積極樂觀的。
這首詞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積極的處世態(tài)度終于戰(zhàn)勝了消極“遁世”的念頭,表現(xiàn)了曠達的胸懷和樂觀的情致。全詞深沉婉曲,流轉(zhuǎn)自如,以美麗的想像,明睿的哲理,創(chuàng)造出幽深高遠的境界,具有強烈的藝術(shù)感染力。
《水調(diào)歌頭》原文13
原文:
余去歲在東武,作《水調(diào)歌頭》以寄子由。今年子由相從彭門居百余日,過中秋而去,作此曲以別。余以其語過悲,乃為和之,其意以不早退為戒,以退而相從之樂為慰云耳
安石在東海,從事鬢驚秋。中年親友難別,絲竹緩離愁。一旦功成名遂,準擬東還海道,扶病入西州。雅志困軒冕,遺恨寄滄洲。
歲云暮,須早計,要褐裘。故鄉(xiāng)歸去千里,佳處輒遲留。我醉歌時君和,醉倒須君扶我,惟酒可忘憂。一任劉玄德,相對臥高樓。
譯文
當年謝安隱居在東海,出仕做官鬢發(fā)已霜秋。中年難與親友別,只有音樂可以減輕我的離愁別緒。謝安既出山用世,本想功成名就后退隱東山。不料抱病還京,未遂初志。入西州城(在今江寧縣西)時,深以為憾。做官困擾了隱居的雅志,遺恨寄托于田園山丘。
既已年高衰朽,便當及早劃籌,要做百姓穿粗裘。返回故鄉(xiāng)遵迢千里,選取佳地長住久留。酒醉放歌君相和,醉倒在地君扶我,只有醉時忘憂愁。任憑劉備笑我無大志,我卻甘愿身居平地,仰看他高臥百尺樓。
注釋
水調(diào)歌頭:詞牌名,又名“元會曲”“臺城游”“凱歌”“江南好”“花犯念奴”等。雙調(diào),九十五字,平韻。
東武:指密州。
子由:蘇軾之弟文學家蘇轍字。
彭門:指徐州。
此曲:指蘇轍《水調(diào)歌頭·徐州中秋》詞。
安石:謝安,字安石,陽夏(今河南太康)人。東晉名臣,以功封建昌縣公,死后贈太傅。
東海:謝安早年隱居會稽(今浙江紹興),東面瀕臨大海,故稱東海。
“從事”句:意為謝安出仕時鬢發(fā)已開始變白。謝安少有重名,屢征不起,直到四十多歲才出仕從政。
“中年”兩句:《晉書·王羲之傳》:“謝安嘗謂羲之曰:‘中年以來,傷于哀樂,與親友別,輒作數(shù)日惡。’羲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頃正賴絲竹陶寫,恒恐兒輩覺,損其歡樂之趣。”’絲竹,泛指管弦樂器。
“一旦”三句:意思是說謝安功成名就之后,準備歸隱會稽,不料后來抱病回京了。
西州:指西州城,即古揚州城。
雅志:指退隱東山的高雅的志趣。
軒冕(xuān miǎn):古代官員的車服。借指做官。
滄洲:水濱,古代多用以指隱士的住處。
歲云暮:即歲暮。云,語助詞。
要褐裘(qiú):指換上粗布袍,意為辭官歸鄉(xiāng),作普通百姓。
遲留:逗留,停留。
“惟酒”句:語本《晉書·顧榮傳》:“恒縱酒酣暢,謂友人張翰曰:‘惟酒可以忘憂,但無如作病何耳!薄
“一任”二句:意思是說,任憑有雄心大志的人瞧不起我們,也不去管它了。劉玄德,劉備。
賞析
宋神宗熙寧十年(1077)八月,“相從彭門百余日”的蘇轍打算離開徐州,赴南都(今河南商丘)留守簽判任,臨行前作《水調(diào)歌頭》詞告別。蘇軾“以其語過悲”,便寫下了這首和作,對其弟加以寬慰。
創(chuàng)作背景
上闋詠史,寫東晉謝安的經(jīng)歷,意在“以不早退為戒”。發(fā)端明點“安石”,領(lǐng)起上半闋。詞人的寫作角度比較獨特,既不寫他經(jīng)天緯地的才能,也不寫他建功立業(yè)的輝煌,而是寫他人生的另一側(cè)面。劈頭就寫謝安中年出仕的`尷尬:他本來隱居會稽,踏上仕途時鬢發(fā)已開始染上秋霜,令人吃驚。再寫人情的難堪:人到中年,與親友相別時覺得難舍難分,于是借音樂來抒寫離愁。而后突出他一向抱有的功成身退的心愿:“一旦功成名遂,準擬東還海道”。語氣多么肯定,多么堅決,確實是對史書中所謂“安雖受朝寄,然東山之志始末不渝,每形于言色”(《晉書》)數(shù)語準確的表述。而結(jié)果卻是“扶病人西州”,這就反跌出困於軒冕不遂雅志的“遺恨”。這種“遺恨”,便是作者引出的鑒戒——“不早退”。詞中的“困軒冕”只是一個文雅的或婉轉(zhuǎn)的說法,實際上(至少在某種程度上)與貪戀功名富貴是聯(lián)系在一起的。
下闋述懷,設(shè)想早日“退而相從之樂”。換頭“歲云暮”三字承上轉(zhuǎn)下,“歲暮”當指年華老大,“早計”是對“遺恨”而言,其內(nèi)容便是“要褐裘”,亦即辭官歸隱,過平民生活。以下七句是由此產(chǎn)生的設(shè)想:在歸鄉(xiāng)的千里長途中,每逢山水名勝或有賢主、良朋接待之類好的去處,可以隨意逗留,盡情游樂,不必如官場中人因王命在身而行道局促,一層:我?guī)е硪獬钑r你跟著唱和,我因醉酒倒下時你要攙扶我,——只有酒是可以使人忘懷得失的,二層:這樣,有雄心大志的人會瞧不起我們,那就悉聽尊便好了,我們只管走自己的路,三層:這種種設(shè)想,情辭懇切,言由中發(fā),有如駿馬駐坡,不可遏止,充分表現(xiàn)出詞人對辭官歸隱而享弟兄“相從之樂”的夙愿。“我醉歌時君和,醉倒須君扶我”,極寫想象中“退而相從之樂”的情態(tài),簡直是對二人的“合影”。篇末“一任劉玄德,相對臥高樓”兩句,反用典故,并非真要趨同胸無大志的庸人,而只是強調(diào)素愿的堅定不移,這體現(xiàn)了用典的靈活性。
同《南鄉(xiāng)子》(東武望余杭)、《醉落魄》(分攜如昨)、《減字木蘭花》(賢哉令尹)等詞作一樣,這首詞著重表現(xiàn)了蘇軾前期思想的另一面,雖然“功成名遂”尚未實現(xiàn),出仕思想仍占上風,但在某種程度上徘徊于出處之間,卻是可以肯定的。早在嘉祐五年(1060)蘇氏弟兄寓居懷遠驛時,即有“夜雨對床”,“為閑居之樂”(蘇轍《逍遙堂會宿二首》引、《再祭亡兄端明文》等)的口頭約定,這一回正是對前約的重申,當然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出于對其弟的安慰,詞中流露出深厚的兄弟之情。不過,他在詩詞中不斷表達的這種歸臥故山的雅志,最終還是沒有實現(xiàn)。蘇轍詞中的“但恐同王粲,相對永登樓”,倒成了他們此后生活的寫照。
蘇軾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lǐng)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稱“蘇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善書,“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卷》《古木怪石圖卷》等。
《水調(diào)歌頭》原文14
原文:
四明有狂客,呼我謫仙人。
俗緣千劫不盡,回首落紅塵。
我欲騎鯨歸去,只恐神仙官府,嫌我醉時真。
笑拍群仙手,幾度夢中身。
倚長松,聊拂石,坐看云。
忽然黑霓落手,醉舞紫毫春。
寄語滄浪流水,曾識閑閑居士,好為濯冠巾。
卻返天臺去,華發(fā)散麒麟。
賞析:
這是一首充溢著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的游仙詞。作者趙秉文,自號“閑閑居土”,金代著名文人,處世頗有太白遺風,故其友人常以神仙或前代才人喻之并有詩文相贈,于是,趙秉文寫了這首游仙詞予以作答,表現(xiàn)了詞作者本人超凡脫俗,潔身自好的精神追求。古文云:“詩本性情。若系真詩,則一讀其詩,而其人性情,入眼便見。”(明·江盈科《雪濤詩評》)這首詞便是如此。
上片借神仙境界、前代才人的文壇佳話引發(fā)開來。“四明狂客”即唐代才子賀知章,因是四明人,故自號四明狂客。“謫仙人”指唐李白,傳說賀知章初見李白文章,驚為天人所作,故稱之為“謫仙人”。所以首句既借用了李白被賀知章稱為“謫仙人”的典故,又用“四明狂客”來指作者自己的朋友,用“謫仙人”來自比,語句雙帶,一舉兩得!八拙壡Ы俨槐M,回首落紅塵”意為因“俗緣未盡”,所以仙人謫落凡世,與首句相聯(lián)!拔矣T鯨歸去”三句,典故頗多。“騎鯨人”仍指李白,傳說李白死后騎鯨歸去,而李白自己也曾自稱“海上騎鯨客”。“神仙官府”緣自唐顧況集《王源訣》:“下界功滿方超上界,上界多官府,不如地仙快活。”意思是神仙也不自在,照樣要受管束,“嫌我醉時真”就是原因之一,所以倒不如謫去仙籍,反倒自在。“笑拍群仙手,幾度夢中身”是以“謫仙”身份,對還是仙人的人們談大徹大悟的感慨。上片圍繞“謫仙”層層展開,從古到仙,渾然一體。
下片承上片,進一步發(fā)揮詞人的豐富想象,“倚長松,聊拂石,生看云”區(qū)區(qū)九字,一幅地仙游樂圖躍然約上,這種優(yōu)美閑適的生活多么讓人羨慕!然“忽然”二字,急轉(zhuǎn)筆鋒,由靜至動,以紫毫之筆,蘸天上的.里霓作墨,醉酒當書,這時的詞人是多么狂放咨意!“寄語”三句,化用古謠“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之意,“閑閑居士”乃詞人自號,意思是用滄浪之水洗凈塵世間的骯臟與不平,還一個清白人間,抒了作者的高遠理想!皡s反天臺去”意返回天臺作地仙,“華發(fā)散麒麟”緣自韓愈《雜詩》“被發(fā)騎麒麟”進一步道出詞作者意欲遠離塵囂的欲世,追求清明境界的理想。
這首詞氣勢恢宏,想象豐富,時空交錯,古往來今,天上人間,渾然一體。作者以“謫仙”自比,充分表達了自己的向往和追求。且運筆自如,語句或流暢或生動,雖處處用典,卻又不拘泥于典,借典寓意,極富表現(xiàn)力。在游仙詞中也可謂獨樹一幟了。
《水調(diào)歌頭》原文15
[宋]辛棄疾《水調(diào)歌頭(客子久不到)》
客子久不到,好景為君留。西樓著意吟賞,何必問更籌?喚起一天明月,照我滿懷冰雪,浩蕩百川流。鯨飲未吞海,劍氣已橫秋。野光浮,天宇迥,物華幽。中州遺恨,不知今夜幾人愁?誰念英雄老矣,不道功名蕞爾,決策尚悠悠。此事費分說,來日且扶頭。
注釋:
1、水調(diào)歌頭,詞牌名。
2、更籌,報時的牌子。
3、喚起三句,言月光照映下,心胸一片光明皎潔,文思如百川流水,浩蕩不竭。
4、鯨飲,飲酒如鯨吞海水。劍氣橫秋,劍氣充塞秋空。
5、中州,河南地。北宋滅亡后,江南一帶流傳一首民歌,有“月子彎彎照幾州?幾家歡樂幾家愁?幾家夫婦同羅帳,幾家飄散在他州”等語。中州遺恨,應指北宋亡國之恨。
6、功名蕞爾,小功名。蕞(zuì)爾,小的`樣子。
7、扶頭,代指酒。
賞析:
這首詞通過送馬叔度游月波樓,借以抒寫胸中的懷抱和志向。上片寫夜晚月波樓的美景,豪放而有氣勢。下片借景抒情,既寫廣大民眾懷念祖國的感情,又寫個人創(chuàng)建功名的擔憂。“誰念”三句,寫出了南宋最高當局決策恢復大計的艱難和猶豫。這正是乾道末至淳熙初,孝宗及其宰執(zhí)大臣雄心不再、壯圖消沉的真實寫照。全詞呈現(xiàn)雄放與幽深結(jié)合的風貌,與稼軒詞的傳統(tǒng)格調(diào)略有不同。
【《水調(diào)歌頭》原文】相關(guān)文章:
水調(diào)歌頭原文06-26
《水調(diào)歌頭》原文賞析05-16
蘇軾《水調(diào)歌頭》原文12-16
水調(diào)歌頭古詩原文04-28
水調(diào)歌頭翻譯及原文03-25
水調(diào)歌頭原文賞析07-10
《水調(diào)歌頭》原文賞析04-07
水調(diào)歌頭原文及翻譯09-12
《水調(diào)歌頭》原文及注釋01-13
水調(diào)歌頭原文、譯文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