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詩經(jīng)·國風·豳風·破斧
原文:
既破我斧,又缺我斨。周公東征,四國是皇。哀我人斯,亦孔之將!
既破我斧,又缺我锜。周公東征,四國是吪。哀我人斯,亦孔之嘉!
既破我斧,又缺我銶。周公東征,四國是遒。哀我人斯,亦孔之休!
注釋:
1、斧、斨(槍qiāng):《集傳》:“隋(橢)銎(瓊qióng)曰斧,方銎曰斨,征伐之用也。”
2、四國是皇:《毛傳》:“四國,管蔡商奄是也;,匡也。”
3、孔:很。將(臧zāng):通“臧”,善,幸!睹珎鳌罚“將,大也。”
4、锜(齊qí):鑿子。
6、嘉:《鄭箋》:“嘉,善也。”
7、銶(求qiú):鑿類,一說獨頭斧。
8、遒(酋qiú):穩(wěn)固。《毛傳》:“遒,固也。” 《傳疏》引《魯語》韋注:“固,安也。”
9、休:美,好!睹珎鳌罚“休,美也。”
譯文:
那些老爺既使我斧破折,又使我斨缺殘。周公率軍東征,四國君主無不心驚膽戰(zhàn)。周公哀憐我們這些平民,這是多么的仁賢。
那些老爺既使我斧破折,又使我錡缺殘。周公率軍東征,四國百姓深受教化感染。周公哀憐我們這些平民,這是多么的良善。
那些老爺既使我斧破折,又使我銶缺殘。周公率軍東征,四國家人重聚生活平安。周公哀憐我們這些平民,這是莫大的恩典。
詩經(jīng)故事:
兵者,兇器爾,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武王伐紂后,得了商的天下,論功行賞,又將天下的九州百姓分給了三百多諸侯,可天下仍未完全太平,不時的傳來新封諸侯間撕打爭斗的消息。
正當武王想重定綱紀、消彌紛爭、至天下太平時,他卻病了,并且是一病不起,留下了幼小的太子繼了位,叫了個成王。
成王年幼,朝中大事全交給了周公處理,周公雖盡心的輔佐著成王,可散亂的各諸侯卻不這樣想了,一時間流言四起,都說是周公將會篡了年幼的成王的位,諸侯們蠢蠢欲動都想擴大自已的封土了。
商的后遺武庚是最先反叛的,管、蔡二人本是去監(jiān)督武庚的,現(xiàn)在因疑惑周公有野心,卻和武庚打作了一團,率先發(fā)難,天下的諸侯緊跟著就反了一多半了;在東方,除了太公的齊地未反外,別的諸侯大都步了管、蔡,武庚的后塵。
沒辦法了,周公只好興兵平叛,征調(diào)了關(guān)中子弟十幾萬人,浩浩蕩蕩的殺奔了東方。畢劍就是那時從的軍,隨了大軍去了東山。
殺敵三千、自損八百就算是大勝仗了,兵兇戰(zhàn)危沒啥好事的。
剛參加戰(zhàn)斗時,敵方的慘叫,伙伴的傷嚎,無不讓人膽戰(zhàn)心驚;破殘的肢體,滾動的頭顱,還有頭顱上仍在張開的大嘴轉(zhuǎn)動的眼,都讓人害怕?蓵r間一長,就都顧不上了,仗一開打,就是盡力的去殺死對方,保全自已的小命了。
畢劍第一仗沒死也沒負傷,可也沒殺死過對手,算來是運氣好多了,在他的身邊就接連死了十幾個弟兄呢,有癡呆呆的傻站臺票那里讓敵人剁了頭的,有撲上去讓箭射穿了咽喉的,有和敵人互搏時雙方同時著戈面死的;可畢劍身上是毫發(fā)無傷,不光是身上無傷,他的斧子也連一個碰撞的痕跡也沒有呢,戰(zhàn)陣中他先是害怕,后是躲閃,眼明身靈運氣好,當身邊倒下一遍血人時,后面的人馬已掩過去了,他也嗥嗥叫的隨著沖了一氣,也就勝了,第一仗就打下來了。
后來膽就壯了,當隊伍駐扎東山時,他已身經(jīng)了十余戰(zhàn)陣,手中的大斧子也換了十多把,新領(lǐng)下的也已缺了刃。
隨著管、蔡的死去,各諸侯老實了不少,紛紛表示愿臣服于周公,可秩序仍未理順,畢劍們在東山一駐就是三年多。
在駐扎期間,時刻都要和周邊的流匪打仗、征剿,隨時也有送命災(zāi)禍在筆著,升了百夫長的畢劍手下,三年來也有三四十弟兄非死即傷的離開了大伙。
每一天都在提心吊膽中度過,每一天都擔心著自已難回到家鄉(xiāng),每一天都盼望著戰(zhàn)爭能有結(jié)束的一天,每一天都盼著那天早點到來。
終于,王室里派人來宣布撤軍了,兄弟們又都能回到朝思暮想的遠方的家了;雖說沒有飲酒,可大家都像是喝醉了一般,瘋了一般的相擁而泣,哭了、叫了、跳了、蹦了、累了、醒了,摸摸自已的四肢和腦袋,想一想戰(zhàn)場上倒下的兄弟受傷回家那些少胳膊斷腿的人,看看身邊的卷了刃的大斧子,又想到那些在此斧下喪命的戰(zhàn)場冤魂,一種慶幸自已好運的心情就一涌而起了。
既破我斧,又缺我斨(qiang)。周公東征,四國是皇。哀我人斯,亦孔之將!
既破我斧,又缺我錡(qi)。周公東征,四國是吪(e)。哀我人斯,亦孔之嘉!
既破我斧,又缺我銶(qiu)。周公東征,四國是遒(qiu)。哀我人斯,亦孔之休!
鑒賞:
這是一篇管、蔡、殷、奄四國之民對周公贊頌的歌!睹娦颉罚“《破斧》,美周公也。周大夫以惡四國焉。”鄭箋:“惡四國者,惡其流言毀周公也。”
周武王滅紂,據(jù)有天下,封紂子武庚于殷,再封自己的弟弟姬鮮、姬度、姬處于管、蔡、霍以監(jiān)視武庚。武王死,成王年幼,由周公輔政,武庚、管、蔡、徐、奄等國叛周。周公率兵東征,歷時三年,平定叛亂。管、蔡、殷、奄四國之民因作此歌以贊美周公。
全詩三章,采用復沓形式,各章僅異數(shù)字?追f達疏曰:“三章上二句惡四國,下四句美周公。”
第一章前兩句以“既破”、“又缺”起始,斧、斨均為生產(chǎn)工具,人們賴以創(chuàng)造財富、維持生計。然這些工具均因為四國之君長年累月服勞役而致破致缺,家計亦因此而處于困苦之中,故爾怨恨深深。這里是以斧斨等工具的破缺來反映勞役之長之苦;以人們賴以生產(chǎn)勞動的必要條件的毀廢,來反映生活之困。這是以點代面,以個別代全部,言事而寄慨的手法。
關(guān)于這兩句,鄭箋另有說法:“既破毀我周公,又損傷我成王,以此二者為大罪。”以斧斨之破缺比作對周公、成王的流言毀謗,這似乎過分拘泥于史事而說得太玄遠了。而將周公比斧,成王比斨,恐亦有失禮度。
人們生活在這么艱難困苦之中,終于有了轉(zhuǎn)機,有了希望:周公率兵東征了。當時周京為鎬,在今陜西境內(nèi),管蔡等四國在今河南一帶,故云“東征”。
三、四兩句是因果關(guān)系:由于周公東征,所以四國叛亂者驚懼恐慌。毛傳釋“皇”為匡,即四國亂政得到糾正,走上正道。亦通。政局有轉(zhuǎn)機,全是周公的功勞,故這兩句從國的角度美周公,亦是敘事中含抒情,是間接的贊頌。
第五句“哀我人斯”,是省略了主語周公。周公對人民如此哀憐體恤,故逼出第六句:這是很崇高很偉大呀!這是人民以自身的感受,從內(nèi)心發(fā)出的歌贊聲,是直接的贊頌。
第二、第三兩章,結(jié)構(gòu)與第一章完全相同,僅換幾個字。“錡”不論解作鑿或鋸,“銶”不論解作鑿還是獨頭斧,均為勞動生產(chǎn)的工具,其在詩中的作用亦與第一章的“斨”同。這頭兩句同樣在“惡四國”。下四句亦是“美周公”,僅換幾個字。“吪”,化也,即受教育,移風易俗。“遒”,毛傳解作固(堅固),鄭箋解作斂(聚合)?追f達疏協(xié)調(diào)兩說云:“遒訓為聚亦堅固之義。”即“使四國之民心堅固也”、“四國之民于是斂聚不流散也”。流散之民回歸,家人團聚,萬民團結(jié),國家自然強固。
綜觀全篇,這第四句的最后一字“皇”、“吪”、“遒”似非信手安排,而是有逐層遞進,逐層深入的關(guān)系在。“皇”,如解為驚恐,則只是亂政的動搖,還未真正改變;如釋為匡正,那也只是治的開始,對人民來說這只是外部條件的變化。而“吪”,受教育、受感化,這是深入到內(nèi)部的變化。最后的“遒”,團聚、強固,則已結(jié)出豐碩的果實了。
末二句“嘉”、“休”基本同義,亦如第一章,是對周公的德行發(fā)自內(nèi)心的直接贊頌。
不過對此詩也有不同的理解,例如聞一多、程俊英就認為這是東征士卒慶幸得以生還之作。這樣,對詩中一些詞的解釋也就與上面不同。如第一、二兩句的斧、斨、錡、銶均指為武器。第五、六兩句的“哀我人斯”的“人”則是指戰(zhàn)士。因有的戰(zhàn)士已戰(zhàn)死沙場,活著的也都離鄉(xiāng)背井與家人久不見面,這些都讓人哀傷。這樣的解釋,與傳統(tǒng)的“美周公”觀點是大相徑庭的,但也言之成理,可備一說。
【詩經(jīng)·國風·豳風·破斧】相關(guān)文章:
詩經(jīng)·國風·豳風·東山12-28
詩經(jīng)·國風·豳風·鴟鸮04-12
詩經(jīng)·國風·豳風·七月03-23
《詩經(jīng) 國風 唐風》03-23
詩經(jīng)·國風·邶風·終風04-15
詩經(jīng)·國風·檜風·羔裘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