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岐陽三首》古詩詞鑒賞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沒少做古詩詞鑒賞吧?古詩詞鑒賞就是分析古詩詞中所表現的形象、語言、技巧、內容以及思想感情。想必很多人提起古詩詞鑒賞依舊是非?鄲赖陌?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岐陽三首》古詩詞鑒賞,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岐陽三首》
金朝:元好問
其一
突騎連營鳥不飛,北風浩浩發(fā)陰機。
三秦形勝無今古,千里傳聞果是非;
偃蹇鯨鯢人海涸,分明蛇犬鐵山圍。
窮途老阮無奇策,空望岐陽淚滿衣。
其二
百二關河草不橫,十年戎馬暗秦京。
岐陽西望無來信,隴水東流聞哭聲;
野蔓有情縈戰(zhàn)骨,殘陽何意照空城!
從誰細向蒼蒼問,爭遣蚩尤作五兵?
其三
眈眈九虎護秦關,懦楚孱齊機上看。
禹貢土田推陸海,漢家封徼盡天山。
北風獵獵悲笳發(fā),渭水瀟瀟戰(zhàn)骨寒。
三十六峰長劍在,倚天仙掌惜空閑。
《岐陽三首》譯文
兇猛的敵騎營寨相連,天上的禽鳥也難偷飛;呼號的北風席卷大地,迷茫的天空大雪霏霏。
號稱形勝的三秦啊,山河的險要古今未改;千里傳來的噩訊啊,怎知道究竟是真是非!
龐大的鯨鯢是那么兇暴——似海的人群盡被吞食;毒蛇和惡狗是那么猖獗——分明像鐵山把孤城緊圍。
就像是走到窮途的阮籍啊,我面對國難苦無良策——徒然悵望著失陷的岐陽,紛飛的悲淚濺滿了裳衣!
號稱“百二關河”的三秦啊,如今已不見雜草縱橫;十年的戰(zhàn)火燃燒在這里,烽煙遮暗了舊時的秦京。
西望著岐陽啊,全沒有半點同胞的音信;東流的隴水啊,只聽到一片慘痛的哭聲!
荒野里,纏綿的蔓草情深意厚,在悄悄縈繞著戰(zhàn)士的尸骨;藍天下,慘淡的殘陽究竟為啥,卻偏偏照射著死寂的空城?
我能夠從什么地方啊,向蒼天細細地責問——為何讓兇殘的蚩尤啊,制造這殺人的刀兵?
遙想當年,九虎猛將們目光炯炯,凜然守衛(wèi)在巍巍秦關——孱懦的齊楚何曾在眼,直看它好似肥肉在砧!
《禹貢》記述的土田啊,要推那“陸!弊钍欠饰;漢朝當年的'邊界啊,蜿蜒著伸過遙遠的天山。
慨嘆今日,獵獵的北風呼嘯不已,悲壯的胡笳隨風遠傳;瀟瀟的渭水嗚咽難撫,河邊的戰(zhàn)士尸骨正寒。
空自有華山的三十六峰啊,仍然像長劍屹立——只可惜倚天的雄奇仙掌啊,只落得徒自空閑!
《岐陽三首》注釋
其一
公元1231年(正大八年)正月,蒙古軍圍岐陽(今陜西鳳翔),四月城破。
從這三首詩起,以下大部分是喪亂詩。這些詩,感情真摯,言辭凄切,“悲憤從血性中流出”,因而引起了歷代詩人強烈的共鳴。清人趙翼在《題元遺山集》里說:“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本褪侵傅倪@一類詩。
三秦:項羽滅秦,分關內地為三,封秦降將章邯為雍王、董翳為翟王、司馬欣為塞王,號三秦。
偃蹇(yǎn jiǎn):傲慢,高盛。
鯨鯢(ní):大魚。此處比喻蒙古軍之暴。
百二關河:秦地險固,二萬人足當諸侯百萬人(《史記·高祖本紀·蘇林注》)。
蒼蒼:天。
“眈眈”句:公元1218年(金宣宗興定二年),置秦關等處九個守御史。
“懦楚”句:以虛弱的齊國楚國比喻金王朝的衰敗。
禹貢:《尚書》中的一篇,記敘了我國上古的疆域。
陸海:指地勢高平、物產豐饒的地區(qū),古代以陜西為“天下陸海之地”(《漢書·東方朔傳》)。
徼(jiǎo):邊境,邊界。此兩句說,關中地勢如此雄壯,漢憑它擴大疆土,直至天山,而金竟不能守。
獵獵:風聲。
“三十六峰”句:嵩山三十六峰,可以做防堵敵人的屏障。
仙掌:華山有仙掌峰。這兩句是說,大好的天然屏障,不予利用,太可惜了。
《岐陽三首》創(chuàng)作背景
《岐陽》寫于金代末年。當時金國面臨的強敵是蒙古汗國。成吉思汗于公元1219年七月成吉思汗在距離鳳翔不遠的今甘肅清水縣病死。繼承汗位的窩闊臺于1231年圍攻岐陽,四月城破,作者時任南陽縣令,聞變寫《岐陽》三首!夺枴芳磳懹诠1321年二月前后。
《岐陽三首》賞析
第一首
“突騎連營鳥不飛,北風浩浩發(fā)陰機”。詩作一開始就渲染出一種陰冷、低沉、壓抑的氛圍:北風勁吹,強敵壓境。詩人似乎看到了生靈涂炭,百姓遭殃,也似乎更深一層看出了社稷傾危,江山難保。突騎:突人對方陣地的精銳騎兵。
“三秦形勝無古今,千里傳聞果是非”。緊承上兩句,詩人的這種擔憂還是真的表現出來了。在一聲反問中引出了自己內心的沉郁隱痛,悲憤、沉痛、失望的心情溢于言表。
“偃蹇鯨鯢人海涸,分明蛇犬鐵山圍”。這兩句是作者在得知岐陽陷落之后的設想。句中幾處地方用了比喻、夸張的手法,表現出入侵者的兇狠、殘暴、野蠻,同時也流露出元好問同情老百姓,心憂國難的思想感情。
“窮途老阮無奇策,空望岐陽淚滿衣”。這兩句直抒胸臆,悲慨沉痛,語短情長,感人肺腑。
第二首
“百二關河草不橫,十年戎馬暗秦京”。元好問身在南陽,卻心系失陷的岐陽,寫岐陽失陷,又回顧了十年戰(zhàn)亂帶來的慘狀,可謂思緒悠長!鞍怠弊智擅钿秩境鰬(zhàn)地暗無天日的場面。
“岐陽西望無來信,隴水東流聞哭聲”。詩句從“望”字生發(fā)開去,望中已知音訊斷絕,望中如聞隴水嗚咽,望中懸想淪陷中的岐陽,從而為下面對岐陽空城的描述作了鋪墊。
“野蔓有情縈戰(zhàn)骨,殘陽何意照空城”。這兩句情感極其低沉悲痛。江淹《恨賦》:“試望平原,蔓草縈骨!痹脝栐诒驹娭屑尤搿坝星椤倍,使自在生長的野蔓草也變得靈動起來,而且還注入了感情的力度,可謂力透紙背。接下來,面對夕陽殘照的空城,作者呼天搶地,責問蒙古軍屠城罪行。人們讀后,不禁一陲魂顫。
“從誰細向蒼蒼問,爭遣蚩尤作五兵”。如果說上一句的質問還比較籠統(tǒng),這一句的質問就落到實處了。詩人責問上蒼,痛恨蚩尤,表現出對黎民百姓的深切同情和對慘無人道戰(zhàn)爭的極端憎恨。
第三首
“眈眈九虎護秦關,懦楚孱齊機上看”。面對積弱不振的現狀,詩人痛苦地反思過去,回顧歷史,希望從中找出重振國家的良方妙策。
“禹貢土田推陸海,漢家封徼盡天山”。這兩句和前兩句都是描述金朝全盛時的景況。詩人有好幾處運用典故,意在說明往日的繁盛與強大。
“北風獵獵悲笳發(fā),渭水瀟瀟戰(zhàn)骨寒”。獵獵是風吹的聲音,瀟瀟是水流的聲音,詩人連用兩個象聲詞,極其形象生動地寫出了岐陽城的荒涼與冷清,與往日的繁盛熱鬧人聲鼎沸的景象形成強烈對比。
“三十六峰長劍在,倚天仙掌惜空閑”。全詩在悲愴的抒寫中,陡然引入了對險峻華山的描繪,頗能讓人產生幾分突兀之感,其實這樣寫不僅是慨嘆由于人為的防備不足,使險要的山川、天然的屏障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而且也隱含著元好問憤憤不平的書生意氣。宋玉《大言賦》有“長劍耿耿倚天外”之句,元好問在本詩中以倚天長劍比喻險峻的華山。意在提醒金朝統(tǒng)治者要加強防務,可謂在沉痛中見警策。
《岐陽三首》作者介紹
元好(hào)問(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號遺山,世稱遺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末至大蒙古國時期著名文學家、歷史學家。元好問是宋金對峙時期北方文學的主要代表、文壇盟主,又是金元之際在文學上承前啟后的橋梁,被尊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他擅作詩、文、詞、曲。其中以詩作成就最高,其“喪亂詩”尤為有名;其詞為金代一朝之冠,可與兩宋名家媲美;其散曲雖傳世不多,但當時影響很大,有倡導之功。有《元遺山先生全集》、《中州集》。
《岐陽三首》總評
這組詩感情沉郁、凝重,筆法頓挫回旋,頗有杜甫離亂詩的風格。第一首詩是元好問在得知岐陽失陷后,對險惡形勢的描述,其中貫注著詩人極其悲痛的情感。作者借寫事反復渲染這種胸中涌動的哀情,并在結尾直接抒發(fā)出來,從而產生了一種逼人的藝術效果。第二首重在寫實,但不用工筆細描,而是大筆勾勒,詩人選取幾組典型意象,并用一些扣人心弦的動詞,把這些意象組合成一幅動態(tài)畫面,比如:用一“縈”把野蔓與戰(zhàn)骨組合起來;用一“照”把殘陽與空城組合起來,從而產生一種超越時空的藝術效果。第三首抒寫詩人的胸中之氣,一、二聯(lián)作者回顧了昔日的繁盛強大,三聯(lián)以悲景抒寫今日金朝的衰微,在強烈的對比中自然引發(fā)了胸中郁積的悲憤之氣。結尾把華山三十六峰比喻成倚天長劍,象征著作者胸中蘊含著不滅的精魂。
作品簡介
《岐陽》是金朝元好問創(chuàng)作的組詩。第一首寫關中形勝之地,為兇狠的蒙古軍所圍困,人民遭受深重災難,感覺自己救國無策,而空望岐陽,凄淚滿裳。第二首寫岐陽之役的慘狀,控訴蒙古軍殘殺無辜的暴行,包含著詩人深沉的悲憤。第三首從金朝當年全盛時寫到今天衰敗的可悲,慨嘆由于政治腐敗,抗敵不力,險要的山川沒有起到屏障作用。全詩沉摯悲涼,字字血淚,感人至深。
創(chuàng)作背景
《岐陽》寫于金代末年。當時金國面臨的強敵是蒙古汗國。成吉思汗于公元1219年發(fā)動西征,把版圖擴展到中亞和歐洲以后,即致力于南侵。1227年農歷六月消滅了建國達190年之久的西夏,前鋒直達鳳翔(岐陽)。但七月成吉思汗在距離鳳翔不遠的今甘肅清水縣病死。繼承汗位的窩闊臺于1231年初再次圍攻鳳翔,農歷二月鳳翔陷落。蒙古兵圍攻岐陽,四月城破,作者時任南陽縣令,聞變寫《岐陽》三首!夺枴芳磳懹诠1231年二月前后。鳳翔陷落后,蒙軍調整部署,分三路撲向金都汴京(今河南開封市),1233年農歷正月汴京守將降蒙,時任尚書省左司都事七品官的元好問成了蒙軍俘虜。先被囚禁在汴京城南的青城,四月被押送聊城(今山東聊城市)羈管。
【《岐陽三首》古詩詞鑒賞】相關文章:
王維《從岐王過楊氏別業(yè)應教》鑒賞11-11
經典古詩詞的鑒賞10-08
古詩詞鑒賞11-18
經典古詩詞鑒賞11-20
古詩詞鑒賞11-20
鑒賞古詩詞11-26
《浣溪沙》古詩詞鑒賞10-29
《河滿子》古詩詞鑒賞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