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拔秧插秧散文
我們老家所說的種田,一般指的就是拔秧、插秧。這活兒雖然不是水稻栽培過程中的第一個環(huán)節(jié),但它卻是爭取豐收的一個重要關鍵。因為秧拔得好壞、插秧的密度和質量將直接對水稻的產量高低產生極其重要的影響。所以舊時種田大戶在開秧門那天(拔秧、插秧的第一天)總會做錦團,買魚肉宴請長工、短班和牧童,希望他們盡心盡力好好干活,期盼一年的好收成。
很久以來水稻都采用移栽作業(yè):就是一邊在秧田里培育秧苗,另一邊耕田起畔。因為從播種到秧苗出土,長葉需要一段較長的時間,而大田橫草籽、耕地,灌水、再耕水田、耙田同樣也需要一段時間。等大田耕耙完畢秧苗也就可以拔起移栽了。
解放以前拔秧、種田都是男人干的事,長工、短板半夜起來出門拔秧,人人腰間束一根“撂絞”(護腰帶)將頭夜準備好的秧縛草插進撂絞,雙腳半浮半沉地蹲在灌滿水的秧田里,雙手配合著將秧苗拔離田土,再在田水中洗凈其根部的泥土,然后雙手一合,手上的兩把秧苗呈交叉狀捏在一只手中,另一只手抽出一根秧縛草一圈一壓就縛好一只秧。等秧拔得差不多時,可以用土箕挑著去種田了。在我們寧波東鄉(xiāng),每一個種田人每一行都種六株,雙腳中間兩株,左右各兩株(所以耘田時也是耘六株,過去將種田人叫做摸六株,就是這個道理),為了將秧苗插得整齊,以利通風和往后的田間管理,每一埭或兩埭都要拉一條種田繩,過去有句老話說“種田不用學,株株差一托”,意思就是株距和行距都是大人一手托,當然這是“粗株朗植”時的標準,在一行一行插秧的同時,雙腳相應地交叉后退,這就是寧波老話中的“六月種田倒縮(后退的意思)”。
解放以后,種田人都分到了屬于自己的土地,翻了身的農村婦女不再受封建禮教的束縛,紛紛走出小家庭去參加社會活動和田間勞動,她們也漸漸學會了拔秧、插秧,而且,因為她們心靈手巧,插秧的速度往往比男勞力快許多,以至后來插秧的基本上都是她們。那時不少人戲言:“婦女翻身,屁股篤蜻蜓�!本蜕鷦拥胤从沉诉@一現(xiàn)象。
我最早學習拔秧和插秧是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末期,那時候我還在讀高中。三面紅旗正呼呼啦啦地飄揚在祖國的萬里長空,總路線、大躍進和人民公社正以不可阻擋之勢在神州大地上雷厲風行。暑假放學在家,駐隊干部就瞄上了我們這一群學生,命令我們必須參加雙槍勞動,反正躲也躲不過,又有一定的報酬,還能吃到免費的淡包、油條等點心,我就組織了附近的幾個小伙伴去報名了,他們大都比我小,有初三、初二、初一的,還有一個小學六年級的,因為喜歡和我一起玩也就一起去參加勞動了。
大家都沒有下過田,更不會插秧,所以一開始先去學習拔秧。那時候拔秧已經用上了拔秧凳,不再像過去老農民那樣蹲在水田里了,而是可以坐在一條特制的小凳子上,再說在拔秧的多數(shù)都是婦女,是我們媽媽、姐姐這一輩的,她們一邊拔秧,一邊說著家長里短,還唱唱戲,講講故事什么的,很是有趣。
拔秧其實也有很多講究,首先一定要貼著地面使勁,不能將秧苗拔斷了,還得一小把一小把的拔,你一抓一大把,不但容易拔斷,而且根部的泥土洗不干凈,挑秧擔的會感到很重,種田的速度就快不起來,洗秧的時候雙手必須垂直,動作又輕又快,還有縛秧……一句話:道道多著呢。后來我做了那們多年的農民,拔秧的技術還是停留在理論上,不但速度慢,而且質量也不好,慚愧呢!
話題收回來。我們幾個學生拔的秧,生產隊給我們一分錢一個的報酬,挑秧的人一邊點數(shù)一邊還要檢查個頭大小和質量好壞,個頭小的兩個算一個,質量不好的(如斷秧太多、根部泥土沒有洗凈等等)還得倒扣。一個上午下來,我們個個是一身泥,一身水,頭上太陽曬,腳下螞蟥叮,流血流汗的也就能掙兩三毛錢吧。
拔了幾天秧以后,我們幾個年齡較大的孩子向隊長提出要去插秧,因為老干同一件事覺得有點枯燥,想去學學插秧,再說插秧的工錢也比拔秧多得多。隊長經不住我們的軟磨硬泡也就同意了,他派一個強勞力給我們打秧(就是把秧挑到田邊,一個一個等距離地丟到田里,供我們插)同時指導和檢查我們的插秧工作。
插秧首先要拉種田繩,每個人手里一根種田棒,那時已是“小株密植”,這棒一般都是一米長,一個人站在田橫頭,雙手捧著一大團種田繩,像放鷂子那樣讓另一個人拉著繩子的頭沿著田埂往另一頭跑,跑到那邊田橫頭,拿種田棒量好一插,兩個人使勁將繩子拉直,水平低的一棒一條繩子供一個人插秧,好一點的二棒一根繩子可以兩個人插秧。每行六株,最后一株緊靠著繩子,這樣就不會種彎了。當然也有水品特好的,可以不拉繩子就插秧,那就叫做“拋手種田”,這樣的高手一個生產隊也找不出幾個。
經過土地平整的耕田基本上都是矩形的,量埭頭、拉繩子都很簡單。但是許多田塊卻是不規(guī)則形的,量埭頭的時候往往將埭頭量小了,因為田橫頭和田埂不垂直,而二個田橫頭又不平行,你將種田棒沿著田橫頭量,繩子一拉,這一埭田就有可能不到一米啦!這樣插出來的秧苗會顯得過于密集。量這種田的時候,很多老農民喜歡在水田中走幾步再量,說是可以量得準確,我和伙伴們根據在“三角幾何”中學到的知識,認為不必下田,只要將二頭的二根種田棒都和田埂或前一條種田繩擺放成垂直的位置,然后拉繩,量出來的埭頭一定準確。起初老農們說我們偷懶,后來經過多次比較,他們也就慢慢認可了我們的做法。為此我們著實高興了好一陣子,這可是真正的“學以致用”��!
我們四五個人合種一塊田,隊長說是二畝,按每畝二元計酬,種好了可以拿到四元錢。四元錢啊,當時對我們來說那有多大的吸引力��!大家七手八腳地量埭頭,拉種田繩,在社員大哥的指導下就開始種田了�!胺N田不用學,株株差一托”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就難啦!首先這六株秧苗就是插不均勻,雖然知道胯下二株、左右各二株,但是自己的兩只腳在往后退的時候總是彎彎扭扭的像蛇游一樣,不是左邊寬了,就是右邊大了,抬起頭往前邊一看,插下去的稻苗簡直像油贊子,七繞八拐的,后來慢慢知道,兩只腳,不能成八字形,必須保持平行,這樣在后退的時候才不會東彎西彎了,腳拖直了,秧也就插直了;再說左手拿著半只秧,右手還得從左手那兒分一撮秧苗出來插到水田里,這一撮一撮,不是多了就是少了,甚至有時候插下去的是空手掌,社員大哥一邊示范一邊告訴我們:左手也不是單單拿著秧,而是由大拇指和食指合作將秧苗均勻地分出來,讓右手順利地抓到,這樣兩只手配合才能種得又快又均勻。
插秧還得看風向,人必須背著風后退,因為插下去的秧一般都是向前的,它的后方總有一個手掌留下的孔,如果逆風插秧,被風一吹,秧苗向后一倒剛好倒在孔里,這樣會浮起來,成活率就低了。還有插秧的深淺也很有講究,過去老農民說:“早稻淺淺約,晚稻深深插。”是很有道理的。
經過幾天的實踐,我們幾個慢慢掌握了插秧的基本技術,可是人卻累垮了。以前看著大姐大嫂們彎著腰兩只手飛快地來回插著秧,有時還輕輕地哼著戲,大聲地說著笑話,總感到那是一件很輕松愉快的活兒,可自己真的去插秧了,這腰就像在里邊生了一條蟲,酸得難受極了,沒插幾行就得站起來直直腰,到了田橫頭,也管不得多臟,倒下就睡,伸個懶腰,這個舒服��!晚上睡在床上,一個勁地叫著“吃力,吃力!”哥哥說:“這就叫換種生活(寧波話:活兒),調付筋骨�!�
到我真正成為社員以后,插秧的大多是女社員了,男社員干的全是體力活,挑擔、施肥,耕田、耙田……而我因為有點文化,擔任著隊里的植保員,專管防病治蟲,偶爾去拔秧插秧,不但速度慢,而且質量也不好。大約這就是剛開始學的時候,沒有認真打好基礎的原因吧。
這些全是過時的老話啦,如今什么都是電氣化、機械化,面朝黃土背朝天,低頭彎腰插秧的日子永遠一去不復返咯!
【拔秧插秧散文】相關文章:
接觸與插秧的散文詩09-25
楊萬里《插秧歌》全文及鑒賞10-19
季羨林散文精選《漫談散文》08-13
優(yōu)秀散文:生命與散文08-28
優(yōu)秀散文:生命與散文08-18
優(yōu)秀散文:愛上散文10-22
經典散文10-26
經典散文精選10-23
經典散文(精選)07-26
精選經典散文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