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學》教案范文合集10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我們該怎么去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勸學》教案10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勸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了解《荀子》及相關知識。
2、掌握并積累重要的文言文實詞和虛詞。
3、掌握本文出現的通假字、詞類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二、能力目標
學習本文比喻論證、對比論證的方法,提高學生圍繞中心論點合理論證的能力。
三、德育目標
1、明確認識學習的重要性以及學習必須“積累”“堅持”“專一”的道理。
2、理解比喻的含義以及比喻與比喻之間的內在聯系。
【教學重點】
1、比喻的含義和內在的聯系。
2、背誦全文,積累文言詞語。
【教學難點】
掌握全文比喻代議,寓議于喻及從正反兩方面反復論證的特點。
【教學時數】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課前五分鐘
安排2名學生背誦《論語》片段,并翻譯。
二、導入新課
1、導語設計
培根說過,知識就是力量。知識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和物質文明的進步。那么,獲取知識的途徑是什么?答案只有一個,就是學習?梢哉f,人的一生都處于不斷的學習中,學習是人的一種本能。我們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這種無意識的本能轉化為自覺的行為,大幅度地提高學習效率。這一點,古人已為我們指明了方向,兩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勸學》就精辟論述了學習的重要性,是一篇鞭辟入里,膾炙人口的好文章。
2、解題
《勸學》的“勸”起著統(tǒng)領全篇的作用。教師先在黑板上寫一個“勸”字,問道:這個字是什么意思?學生往往會不假思索地回答:“勸告”。教者趁此在“勸”字后加上一個“學”,再問:“勸”是什么意思?學生才會領悟:原來它還有“勸勉”的'意思。這在心理學上叫做給學生建立“注意中心”。接著就講:“勸”的繁體字“勸”是形聲字,凡是用“力”作聲旁的字,多數有給人們勉勵的意思,如“勵”、“努”等。這是“勸”的本義,而在現代漢語中,“勸”,解釋為“勸阻”,詞義已經轉移了。作者在這篇以《勸學》為題目的文章中,勉勵人們要不停止地堅持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增長知識,發(fā)展才能,培養(yǎng)高尚的品德。
三、研習課文
1、全班齊讀課文。
正音,指出不足之處。
2、講解第一自然段。
提問:本段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明確:①是全文的文眼。②統(tǒng)領全篇,開門見山,引起下文論述。
3、研習第2段
(1)學生齊讀第2段。
(2)講解第2段。
青①,取之于藍② ,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繩③ ,輮④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⑤ 。
①青:靛青,一種染料 ②藍:草名,也叫蓼藍,葉子可制染料 ③中繩:合乎拉直的墨線④輮:使……彎曲 ⑤規(guī):測圓之器
雖①有②槁暴③ ,不復挺④者,輮使之然也。
① 雖:即使 ②有:通“又” ③槁暴:槁,枯。暴,通“曝”,曬。 ④挺:直
故木受繩①則直,金②就③礪④則利。
、偈芾K:經墨線量過 ②金:金屬制的刀劍等 ③就:動詞,靠近,接近 ④礪:磨刀石 君子博學而日參①、诤酡奂,則知④明而行無過⑤矣。
①參:驗,檢查 ②。菏〔 ③乎:相當于“于”④知:通“智”,智慧 ⑤過:過錯
。3)要求學生找出本段論述的事物及特點。
加工 冷凍
明確:藍————青 水————冰
勝于 寒于
輮 繩 礪
直木————輪 木————直 金————利
。4)上面提到的五個比喻都論述了學習的意義在于提高自己,改變自己。他們是平行并列的,還是依次排列的?請分析說明。
明確:從論證思路可以看出,本段可以分層:①人只要不斷學習,就能得到發(fā)展、提高;②人只有博學,才能增長知識,培養(yǎng)品德,鍛煉才干,即達到“知明而行無過”這兩層不是平
行并列的,而是延伸。
4、研習第3段。
(1)學生齊讀第3段。
。2)講解第3段。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①之所學也;吾嘗跂②而望 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③ ;順風而呼,聲非加疾④也,而聞者彰⑤ 。
、夙汈В浩 ②跂:提起腳后跟 ③見者遠:人在遠處也能看見 ④疾:強,這里指聲音宏大 ⑤彰:明顯,顯著
假①輿②馬者,非利足③也,而致④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⑤也,而絕⑥江河。君子生⑦非異也,善假于物⑧也
、偌伲航柚 ②輿:車 ③利足:腳步快 ④致:達到 ⑤能水:指游水,能,動詞 ⑥絕:渡 ⑦生:通“性”,資質,稟賦 ⑧物:外物,指各種客觀條件
。3)要求學生找出本段最能說明作者觀點的一句話。
明確: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4)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說明“善假于物”的?
明確:從四個方面說明。即:登高而招見者遠,順風而呼聞者彰,假輿馬者致千里,假舟楫者絕江河。最后一句是對以上四種情況的歸納總結,說明學習的作用在于彌補自身不足。
六、布置作業(yè)
1、背誦課文1-3段。
2、完成課后練習第3題。
《勸學》教案 篇2
勸學
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育目標:
掌握本文的論證方法:比喻論證、正反對比論證。
教學設想
一、抓住文眼,定好教眼。中心論點是本文的文眼,它分三個分論點從三個角度論述、體現本文的思想性和邏輯性,這是本文的教學難點;比喻的含義和內在聯系以及比喻論證,這是本文的教學重點。抓住提示論點的關鍵語句和用以論證的比喻,不僅可以明確本文論點和論證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寫作特點,而且一些文言詞句的重要問題也可迎刃而解。
二、要求學生重點掌握的.文言實詞和文言虛詞,先指導學生借助注釋、工具書,結合課文語境,理解其意義和用法,然后通過課堂點撥、課后“練習”、補充練習以及熟讀、背誦等反復訓練,才能切實掌握。
教學時數
二課時
第一教時
教學過程
一、提示本單元教學目標和本文教學目的。
二、預習檢查。
三、導入新課。
從初一學過的課文《為學》導入,指出它與本文都用設喻方法,講有關學習的道理。
四、作者介紹(結合注釋①):
荀子(約公元前 313—前 238),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樸素唯物主義思想集大成者。韓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學生。他反對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規(guī)律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的思想。他強調教育和禮法的作用,主張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視教化兼用“禮”治,強調“行”對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學習的重要性,認為后天環(huán)境和教育可以改變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該書由《論語》、《孟子》的語錄體,發(fā)展為有標題的/lw/Index.html>論文,標志著古代說理文的進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說理透徹、語言質樸、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秳駥W》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幾段的節(jié)錄。
五、解題。
《勸學》的“勸”起著統(tǒng)領全篇的作用。教師先在黑板上寫一個“勸”字,問道:這個字是什么意思?學生往往會不假思索地回答:“勸告”。教者趁此在“勸”字后加上一個“學”,再問:“勸”是什么意思?學生才會領悟:原來它還有“勸勉”的意思。這在心理學上叫做給學生建立“注意中心”。接著就講:“勸”的繁體字“勸”是形聲字,凡是用“力”作聲旁的字,多數有給人們勉勵的意思,如“勵”、“努”等。這是“勸”的本義,而在現代漢語中,“勸”,解釋為“勸阻”,詞義已經轉移了。作者在這篇以《勸學》為題目的文章中,勉勵人們要不停止地堅持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增長知識,發(fā)展才能,培養(yǎng)高尚的品德。
六、指導學生處理課文字詞句中的疑難問題
1.對照注釋,借助字典,正字正音
第一組:通假字
。1)輮róu通煣 有yòu通又 知zhì是“智”的古字 暴pù是“曝”的古字(通假字與本字同音;含音相近)
。2)生xìng通性(古音聲母韻母相同)
第二組:其他易寫錯讀錯字
中 zhòng 礪 lì 參 cān省 xǐng 跂 qì 臾 yú 螯 áo
2.給本課 12 個重點文言常用實詞圈畫加注,理解它們的意義和用法。
3.復習初中知識,學生自己理解文言常用虛詞“于”、“者”、“而”的用法:
于
。1)介詞,從。雖然,受地于先王,終原守之。/ 青,取之于藍。
。2)介詞,比?琳陀诨⒁病/ 而青于藍。
(3)介詞,向。告之于帝。/ 君子性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者
。1)特殊指示代詞,組成名詞性結構,表示“……的人或事物”。
有蔣氏者,專其利三世矣。/ 假舟揖者,非能水也。
。2)表示略作停頓,并提示下面要說的原因。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使之然也。
而
。1)連詞:并列關系。君將哀而生之乎。/ 知明而行無過矣。
。2)連詞:修飾關系。潭西南而望。/ 吾嘗終日而思矣。
。3)連詞:轉折關系。舟已行矣,而劍不行。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4)連詞:順接關系。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
4.學生試譯難句,教師點撥指正。
。1)君子曰:學不可以已。“君子”是一個合成雙音詞!翱梢浴痹诠艥h語中是兩個單音詞,相當于現代漢語“可以、用它”的意思。在本文具體語境中,“以”已失去介詞的作用,只協調音節(jié)。因此,這兩個詞中只有“可”有意義,與現代漢語的“可以”差不多;它還表示情理上應當如此,可譯為“應該”。全句譯為:有學問有修養(yǎng)的人說,學習是不應該(可以、能夠)停止的。
《勸學》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 了解《荀子》及相關知識。
2. 掌握并積累重要的文言文實詞和虛詞。
3. 掌握本文出現的通假字、詞類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二、能力目標:
學習本文比喻論證、對比論證的方法,提高學生圍繞中心論點合理論證的能力。
三、德育目標:
明確認識學習的重要性以及學習必須“積累”“堅持”“專一”的道理。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青出于藍而勝于藍”“鍥而不舍”是同學們早已熟悉的兩個成語,這兩個成語的含義是什么呢?和學習有什么關系呢?我們一起來學習《荀子·勸學》一文,領略一下荀子是如何“勸學”的。
1.介紹《荀子》
學生看課本注①,教師補充。
荀子(約前313~前238),名況,戰(zhàn)國末期趙國人。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時人尊稱為“荀卿”,漢代著作因避漢宣帝劉詢諱,寫作“孫卿”。曾三次出任齊國稷下學官祭酒,后為楚蘭陵令。韓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學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繼承了孔子學說,又能揚棄其消極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學派的思想學說,成為先秦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說理透徹,氣勢雄渾,語言質樸,句法簡練縝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書共32篇,其中26篇為荀子所著,末6篇或為其門人弟子所記。
2.題解
《勸學》是《荀子》第一篇,“勸”是“勸勉”的意思!秳駥W》論述了學習的意義、作用、方法和態(tài)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確觀點,也體現了作為先秦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藝術風格。
二、課文誦讀
1.教師范讀課文
學生糾正自己預習時的讀音錯誤及斷句不當之處。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3.檢查學生字音掌握情況
給下列加下劃線字注音,并注明通假字
(1)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
(2)吾嘗跂而望矣( )
(3)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
(4)其曲中規(guī)( )
(5)雖有槁暴( )( )
(6)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
(7)君子生非異也( )
明確:(1)kuǐ(2)qì(3)lòu(4)zhòng(5)yòu通“又”;pù(6)zhì通“智”(7)xìng通“性”
4.指名2~3名學生朗讀課文(分節(jié)讀)
教師作朗讀提示:
為了突出強調,有時需重讀,有時還需讀后稍作停頓。例,第一段:“學不可以已”,應重讀“學”“不”“已”,并且“學”后稍作停頓,即:“學/不可以已”,以下要根據文意自己確定重讀,停頓情況。第四段,應注意一組一組的對比句,要把兩種截然不同的方法和態(tài)度讀出來——嚴格按標點符號的停頓來讀。
5.分組齊讀課文(通過讀、聽,強化記憶)
三、課文分析
1.討論、分析全文的思路結構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來闡述這個觀點的.?
引導學生討論分析,教師總結、點撥:本文的中心論點是“學不可以已”。就是學習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廢。這一中心論點,是從學習的意義、學習的作用、學習的方法和態(tài)度三個方面來論述的。
課文一開頭提出“學不可以已”這一論點后,接著從三個角度展開論述:在第二段中,學習可以使人“知明而行無過’,說明學習具有重大的意義,從而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第三段,學習使本性與一般人沒有差別的人成為君子,說明學習具有重大的作用,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第四段,學習應持注重積累、持之以恒、專心致志的方法和態(tài)度,半途停止是不會學好的,只有“學而不已”才能成功,從而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
(2)結合完成“思考和練習一”,引導學生理清全文思路結構
組內討論,全班交流,教師歸納板書
《勸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認識學不可以已的道理和終身學習的重要意義。
。、掌握文言詞語絕、強、假、望、聞的意義和用法。
。场W習比喻論證的方法,體會荀子文章的風格。
【教學重點】
理解、掌握絕等文言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教學難點】
如何結合時代的需要,使學生認識終身學習的重要意義。
【教學方法】
四讀法。(自己總結的。)
【教學時間】
三課時。
【教學內容與過程】
第一課時
一、教師導入新課,簡介荀子
1、荀子的思想:
⑴ 天人相分,自然有其自身的運行規(guī)律。
⑵ 制天命而用之,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
、 性惡論。人性本惡,所以需要學習和教化。
、 禮是治國之本。
。病⒆髌凤L格:是學者之文,樸素、深厚、縝密,多用排比和比喻。
二、通讀全文,概括大意(一讀。)
。、教師范讀課文,學生注意正音。
注意如下字的讀音:
中(zhòng)智(zhì)躁(zào)有(yòu)
。ㄆ渌鼌⒁娊滩淖⑨尅#
。、學生結合注釋,通讀全文,概括文章大意:
明確:學不可以已。
。ㄒ馑紝纯伞#
。、學生分小組筆譯課文最后一段,注意語言準確;教師巡回指導。
。、教師檢查,組織全班同學交流筆譯的情況,重點指導如下句子的翻譯:
⑴ 無以:沒有用來的方法;
、 筋骨之強:強健的.筋骨。(倒裝句式。)
⑶ 上食埃土,下飲黃泉:上,向上;下,向下。(名詞作狀語。)
三、完成課后練習,重點學習文言詞語
。薄W生做練習二,掌握絕、強、假、望、聞的用法。
。病⒔處煓z查完成情況;
3、學生查閱《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王力主編,商務印書館),增加義項和例句。注意:絕的義項比較多。
第二課時
一、復習檢查文言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教師指名學生背誦絕、強、假、望、聞等詞語的義項和課文中的例句。
二、細讀課文,理清思路(二讀。)
。、學生自讀全文,理出作者的寫作思路。
。、教師檢查,全班交流。
(各組先推薦一人上黑板,還可以由其他同學不斷完善,直到滿意。)
參考思路:
學不可以已──智明行無過──常人成君子──積累、持恒、專一
。ㄖ行模 (意義) (作用) (方法)
三、研讀課文(重點是最后一段),分析討論(三讀。)
。薄W生自讀課文,找出比喻論證的語段和句子,對比喻進行分類、歸納。(學生可以自己確定分類標準)
。病⒂懻摫扔髡撟C的作用、效果。
3、教師總結,明確本文比喻巧而理至。
第三課時
一、審讀課文,評價創(chuàng)新(四讀。)
1、教師引導:本文有哪些知識性錯誤,有哪些地方可以進一步完善,請指出來。
。病W生審讀課文,找出不足的地方。
。、師生交流審讀結果。
參考:
、 知識性錯誤,如蟹六跪而二螯,(應是八跪;一說正確)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自己建筑巢穴,不用蛇鱔之穴)。
⑵ 在論證方面,只是從自我的角度來論證。本文只談了學不可以已的兩點作用,即提高自己,彌補不足。還可以從社會發(fā)展趨勢和需要的角度來談。
二、聯系實際,拓展運用
。、以《新勸學》為題,列提綱,分組發(fā)言。要求進一步充實荀子的論證。
。病⒔處熝a充終身學習的有關內容,學生討論終身學習的重大意義。
補充:終身教育看來是進入21世紀的一把鑰匙。它超越了啟蒙教育和繼續(xù)教育之間的傳統(tǒng)區(qū)別。它響應迅速變革之世界的挑戰(zhàn)。要把終身教育放在社會的中心位置上。(《教育──財富蘊藏其中》 第8頁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叢書 教育科學出版社)
【板書設計】
勸學
《荀子》
智明行無過
常人成君子
學不可以已 終身學習
積累、持恒、專一
。ㄉ鐣、時代的需要)
《勸學》教案 篇5
教學目的
1.借鑒荀子有關學習的意義和學習態(tài)度的論述。
2.掌握、積累“勸、學、青、中、疾、致、假、絕、興、功、強、用”12個文言常用實詞;學習“于、者、而”3個文言常用虛詞;熟記“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3.理解從三個角度論述中心論點的方法。
4.學習以喻代議、寓議于喻的設喻方法。
教學重點
1.學習以喻代議、寓議于喻的設喻方法。
2.掌握重要的文言虛詞和實詞。
教學難點
對荀子的學習觀的理解。
第一教時
教學要點
1.提示本單元教學目標和本文教學目的;
2.介紹作者、解題;
3.正字正音;
4.理解本文的重點文言虛實詞的意義和用法;
5.試譯難句。
教學過程
一、提示本單元教學目標和本文教學目的。
二、預習檢查。
三、導入新課。
從初一學過的課文《為學》導入,指出它與本文都用設喻方法,講有關學習的道理。
四、作者介紹(結合注釋①)。
荀子(約公元前313—前238)名況字卿,戰(zhàn)國末期趙國人,曾游學于齊,當過楚國蘭陵令。后來失官居家著書,死后葬于蘭陵。荀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樸素唯物主義思想集大成者。
五、解題。
《勸學》的“勸”起著統(tǒng)領全篇的`作用。作者在這篇以《勸學》為題目的文章中,勉勵人們要不停止地堅持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增長知識,發(fā)展才能,培養(yǎng)高尚的品德。
六、指導學生處理課文字詞句中的疑難問題。
1.對照注釋,借助字典,正字正音
輮róu通煣有yu通又知zhì是“智”的古字暴pù已是“曝”的古字生xìng通性
2.給本課12個重點文言常用實詞圈畫加注,理解它們的意義和用法。
3.結合“思考和練習”二,理解文言常用虛詞“于”、“者”、“而”的用法:
4.學生試譯難句,教師點撥指正。
5.指名學生朗讀課文,其他學生聽讀,指出字音、語氣讀錯的地方。
七、布置作業(yè)。
1.認真閱讀注釋,正確理解課文中的通假字、重點文言常用虛實詞和難懂的句子。
2.書面作業(yè):“思考和練習”二、三、四。
3.熟讀課文,初步自析課文,思考題:
(1)課文的三段各是從什么角度論述的?
。ǎ玻┱n文的每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它們之間在意義上有什么內在聯系?
第二教時
教學要點
1.每組比喻的意義和內在聯系;
2.論述中心的三個角度;
3.設喻的特點。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
二、研讀課文。
《勸學》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積累和掌握文言詞類和句式現象;
2、學習比喻論證的方法和對比論證的行文方式;
3、了解荀況關于學習意義和學習態(tài)度的論述。
【難點、重點分析】
1、作者以哪幾個角度論述中心論點的?每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各組比喻之間在意義上有什么內在聯系?
2、本文的比喻論證有何特點?
【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本文
由先秦文學談百家爭鳴;綜合上節(jié)課所講《秋水》一文莊子的道家思想引出儒家代表荀子。
二、荀子簡介
荀子,名況,趙國人。一生主要從事學術活動;主要思想:
1、法后王;
2、人定勝天;
3、人性惡,重視教育。
其思想主要體現有《荀子》一書,被郭沫若稱為先秦散文四大臺柱之一。其文渾厚,邏輯嚴密。
三、解題
勸,即勸勉,鼓勵。
四、誦讀第一段
1、誦讀的準確。先劃分節(jié)奏,糾正字音;
2、學生朗讀第一段;
3、學生歸納其中的詞類現象,文言句式;老師指導;
4、指名學生口譯第一節(jié);
5、文理分析:
、 本節(jié)的.觀點是什么?
⑵ 作者采取什么方法,如何論證觀點的?
、 比喻論證,其中的本體,喻體各是什么?如何理解喻意?這些比喻的角度有何不同?
、 這一節(jié)作者從學習的哪個層而來勸學的。
五、誦讀第二節(jié)
1、主要步驟同上(第一節(jié));
2、文理分析:
⑴ 本節(jié)的論點是什么?
、 此節(jié)作者依然采取比喻論證,馬上一節(jié)不同的是,他采取了一組比喻。
討論:分析、歸納這些比喻論證中的本、喻體及內涵。
、 此節(jié)的第一句有內容上如何理解?在結構上起到怎樣作用?
、 這一節(jié)從學習的哪個角度來勸學?
六、誦讀第三節(jié)
1、主要步驟同上;
2、文理分析:
、 劃分層次,概括層意;
、 第一次運用比喻論證,分析其此喻意,這一層作者從哪幾個方面來展開論證的?
、 第二層除了喻證還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
騏驥一躍,,駑馬十駕,,這一句側重哪個角度的對比?
鍥而舍之,,鍥而不舍,這一句側重哪個方面的對比?
、 最后一層內容如何理解?
、 這一節(jié)側重從學習的哪個角度來勸學?
七、全體學生一齊朗讀本文
八、《勸學》是節(jié)選,結合本文,拓展思維。本文反映了荀子怎樣的思想
九、結合上面的討論,進一步思考:比喻論證有怎樣的作用
十、作業(yè)布置
1、背誦全文;
2、完成教師布置的練習題。
【附板書設置】
一、學不可以已
1、通過學習,可超越前人(橫向);
2、通過學習,可提高自身(縱向);
3、總結:只要學習,必有進步,甚至知明而行無過。
──學習的意義
二、學習要善假于物
1、過渡:承上啟下;
2、比喻論證。
──學習的方法
三、學習必須
1、善于積累:正、反;
2、持之以恒:主觀、客觀;
3、用心專一。
──學習的態(tài)度、精神
《勸學》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了解學習是完善自我,獲得教養(yǎng)的重要途徑。
2、了解比喻、對比在表達中的具體作用。
3、在理解文意,熟讀課文的基礎上準確背誦。
教學重點與難點
1、辯證認識學習在人的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2、具體理解比喻和對比手法在語境中的作用。
3、了解文中“于”“之”“而”以及“絕”“勸”“日”“知”的意義及用法。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二、介紹作者
1、閱讀題注,明確需要記憶的文學常識:荀況,戰(zhàn)國末期儒家代表人物,《荀子》系荀子和門人共同編著。
2、補充介紹
。1)稷下:古地名,故址在今山東臨淄附近,是戰(zhàn)國齊都臨淄西邊南首門,一稱稷門。因地近稷山,設館其下,故名稷下。為戰(zhàn)國各學派薈萃的中心。荀子曾三次擔任當時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學宮之長)。
。2)蘭陵令:春申君任命荀子為蘭陵令,開始了他一生中短暫的仕途生涯。蘭陵在今山東蒼山縣西南蘭陵鎮(zhèn),原為魯地,魯滅亡后歸于楚。荀子在蘭陵一邊做官,一邊著述,同時收徒講學,進入學術創(chuàng)造的一個高潮。
。3)孫卿:漢代避宣帝諱而改稱荀子為孫卿。
三、解題
《勸學》的“勸”起著統(tǒng)領全篇的作用!皠瘛笔恰皠衩恪钡囊馑。這是“勸”的本義,而在現代漢語中,“勸”,解釋為“勸阻”,詞義已經轉移了。作者在這篇以《勸學》為題目的文章中,勉勵人們要不停止地堅持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增長知識,發(fā)展才能,培養(yǎng)高尚的品德。
四、朗讀課文
指導學生處理課文字詞句中的疑難問題。
l、對照注釋,借助字典,正字正音。
2、給重點文言常用實詞圈畫加注,理解它們的意義和用法。
3、復習初中知識,結合練習,學生自己理解文言常用虛詞“于”、“者”、“而”的用法。
4、學生試譯難句,教師點撥指正。
五、研讀第一段
1、誦讀的準備。
先給下列句子劃分節(jié)奏(學生試劃,教師糾正):
學/不可以已,輮/使之然也
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
讓學生解釋下列詞語:
“已”——在現代語中有沒有相同用法?請舉例。(奔騰不已,不能自已)
“以為”——跟“自以為得之矣”(《石鐘山記》)中的“以為”用法是否相同?
。ú煌!白砸詾椤笔亲约赫J為之意;此句中的“以為”是“以之為”(用它做成)的省文。)
“雖”——這個“雖”跟下面兩句話中哪一個“雖”字的用法相同:
、傧嗳珉m駑,獨畏廉將軍哉?(不同)②雖大風浪不能鳴也。(相同)
“木受繩”二句——把省略的意思找出來。(“受繩而后鋸之”“就礪而磨”——都是不言而喻的,故可省。)
2、學生練習背誦。
先自讀兩遍,再由教師領讀一遍(師生都不看書),然后檢查試背,發(fā)現難點,指出關鍵在于要理清文理。
3、文理分析。
第一步:找觀點
提問:這段話中哪些句子是表述作者觀點的?(起句和結句)
追問:開頭說:“學不可以已”,下面接著有一連串的設喻,這些設喻是證明這個觀點的嗎?(不是直接證明這個觀點,而是用來證明結句“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這個觀點的。)
再追問:既然如此,起句和結句所表述的觀點又是怎樣的關系呢?(后者用來證明前者——因為“博學而日參乎己”有“知明而行無過”的功效,所以“學不可以已”。)
補充問:在“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已”這句話中,哪些字眼表示了“不可以已”的意思?(“博”——要“博”則“不可以已”;“日”——每天;亦“不已”之意。)
第二步:弄清設喻的內涵
提問:這段話中的設喻可分幾組?(分三組:①“青,取之于藍……而寒于水”;②“木直中繩使之然也”,③“故木受繩……則利”。)
追問:這三組設喻從總體上看,都是為了論證“君子博學……行無過矣”這一論點的。既然如此,是否可以認為這是簡單的重復?(不是,因為三者的角度不同)。
再追問:它們的角度不同表現在什么地方?
、偈菍⑶昂蟛煌臓顟B(tài)和性質加以對照,說明后者高于前者,用來比喻人們經過學習,其思想、道德的境界高于學習之前,智力發(fā)達程度也高于學習之前。
、谡f明事物的狀態(tài)、性質一經改變,則不會恢復到原來的狀態(tài)、性質上去,比喻學習可以改造人這一重大作用。
、邸笆芾K則直”“就礪則利”所強調的是改造的結果,照應下文“知明而行無過”;被省略的“鋸”“磨”二字,都表示持續(xù)的動作,又包含了“不可以已”的意思?梢娺@一組設喻是前兩組設喻的總括,由此順理成章地引出作者的.觀點。
最后板書此段文理示意圖,幫助學生記誦。
4.熟練地誦讀這一段。
先自查、互查,后由教師檢查。
六、當堂背誦第一段
1.在理解基礎上熟讀。
2.鼓勵學生在大致能背的時候勇敢的嘗試背誦。
3.找出背誦過程中暴露的共同問題想出巧妙的背書方法。
七、課堂訓練
八、布置作業(yè)
第二課時
一、課前檢測
二、研討第二段
1、誦讀的準備。
先劃分下列句子的節(jié)奏,要求注意某一節(jié)拍之中有些字之間有極短暫的停頓(用“/”表示)。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知須臾/之所學也。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后解釋詞語:
“終日而思”和“跂而望”——屬于“對舉”,結構相同,“而”表示修飾關系。用現代語表述,依次為“整天地想”和“躍起腳跟向遠處看”,前者加“地”,后者不加。
“彰”——就是“明”的意思。從“彡”,從“章”,“章”亦聲,光彩奪目之意。
“利足”——現在也有這種構詞方式,如“快手”(干事情快)。利足,就是跑得快。
“致”——或以為同“至”,非是!爸隆迸c“絕”對應,都表示動作結果,課本注為“達到”是正確的。
“能水”——今南方亦有“會水”一詞,指游泳而言。
2、學生練習背誦。方式同前。
3、文理分析。
教師提問:本段有哪些設喻,先一一列舉出來。
。á佟摆柖辈蝗纭暗歉咧┮姟;②“登高而招”則“見者遠”;③“順風而呼”則“聞者彰”;④“假輿馬”可“致千里”;⑤“假舟揖”可“絕江河”。)
追問:這些設喻各有什么作用?
。á儆脕碚f明“終日而思”不如“須臾之所學”,強調學習的重要性。②承上句“登高”一語,作解釋,說明“登高”的效果。③與“登高”一喻對舉,說明“順風”的效果。④⑤的作用亦與此相同。)
再追問:結句中“善假于物”是指上文哪些語句說的?(“登高而招”“順風而呼”“舟楫”“輿馬”)它們是不是簡單的重復?所假之物的性質是否相同?(不是。②③中所假之物“高(山)”“風”,都是自然物;④⑤中所假之物“輿馬”“舟楫”,是人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之物,二者有層次高低之分。)
小結:①喻屬起句;②③④⑤喻屬結句。
主導問:起句和結句是怎樣的關系?(“學”是前提條件,“善假于物”是結果——能利用自然可謂善,能創(chuàng)造可用之物,則是善之善者。)
請歸納本段大意:能學習才能善假于物(板書)。
4、熟練地背誦這一段。
方式同前。提示學生注意作者行文方式:“登高”“順風”中已含有“假物”之意,但未明白點出“假”字;至“輿馬…“舟楫”二喻,才明白點出;最后再說“善假于物”,給人的印象就深了。了解這種行文方式也可以幫助我們記誦。
三、當堂背誦第二段
1、在理解基礎上熟讀。
2、組織背誦競賽,比速度,比正確率。
四、討論第三段
1、誦讀的準備。
先劃分下列句子的節(jié)奏:
蚓無·爪牙之利
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
后解釋下列詞語:
“興焉”“生焉”“備焉”的“焉”——或注為“于是”,亦通。虛詞也可以活解,只要于文意無害。
“無以”——可與“河曲智里無以應”作比較。這里是“沒有辦法”的意思。
2、劃分層次,然后練習背誦。
第一層(首句、以句號為標志、下同)說明積善而后圣心備的道理。
第二層(第2—4句)從正反兩面設喻說明積累的必要性。
第三層(最后兩句)從正反兩面說明用心專一才能積累的道理。
提示學生:此段較長,可按上述層次,一層一層地練習背誦,最后連貫地背誦全段。
3、概括本段主旨后,熟練地背誦這一段。
主旨是:學習知識必須有“鍥而不舍”的精神,不斷地積累;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用心專一。
五、當堂背誦第三段
1、理清層次結構來幫助背誦。
2、集體背誦。
3、理解性背誦。
六、課文的邏輯結構
課文一開頭提出“學不可以已”這一論點后,接著從三個角度展開論述:在第一段中,學習可以使人“知明而行無過’,說明學習具有重大的意義,從而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第二段,學習使本性與一般人沒有差別的人成為君子,說明學習具有重大的作用,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第三段,闡述學習應持注重積累、持之以恒、專心致志的方法和態(tài)度,半途停止是不會學好的,只有“學而不已”才能成功,從而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梢娤惹剀髯由⑽倪_到極高的理性思維水平。
七、課堂訓練
八、布置作業(yè)
1、背誦全文
2、整理文言知識
3、完成課后強化作業(yè)
《勸學》教案 篇8
教學目的
一、使學生了解荀子有關學習的意義、作用和學習應持態(tài)度的論述,明確認識學習的重要性以及學習必須“積累”、“堅持不懈”和“專心致志”的道理。
二、掌握積累12個文言常用實詞:勸、學、青、中、疾、致、假、絕、興、功、強、用,3個文言常用虛詞:于、者、而,6個古字通假字: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
三、學習本文運用比喻論證和論證方法靈活的寫作特點。
教學設想
一、針對教學的重點、難點,抓住提示論點的關鍵語句和用以論述的比喻,明確本文論點和論證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寫作特點。同時,落實重、難點與分析段落層次相結合,以利于學生理解論述的角度和設喻的幾種形式。
二、要求學生重點掌握的文言虛實詞,先指導學生借助注釋、工具書,結合課文語境,理解其意義和用法,然后通過課堂點撥、完成課后“思考和練習”以及熟讀、背誦,切實掌握。
三、引導學生有意識地注意文言實詞的古字通假、古今異義、單音詞和雙音詞等現象。
教時安排:
用兩課時教完。課前要求學生對照注釋初讀課文。第一課時,重點弄通文字,初步理解內容。第二課時,理清層次,加深對內容的理解,并研究寫作特點。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介紹作者,解題;
2、正音正字;
3、理解本文的重點文言虛實詞的意義和用法;
4、翻譯課文。
教學步驟
1、導人新課
從初一學過的課文《為學》導人,指出它與本文都用設喻方法,講有關學習的道理。
2、簡介作者:(見教參)
3、解題:
《勸學》的“勸”起著統(tǒng)領全篇的作用。
勸:“勸勉”的意思。
繁體字“勸”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數有給人們勉勵的意思,如“勵”、“努”等。這是“勸”的本義,而在現代漢語中,“勸”,解釋為“勸阻”,詞義已經轉移了。作者在這篇以《勸學》為題目的文章中,勉勵人們要不停止地堅持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增長知識,發(fā)展才能,培養(yǎng)高尚的品德。
4、范讀課文,學生正音正字。
5、指導學生處理文字詞句中的疑難問題。
給6個通假字、12個重點文言常用實詞圈點加注,理解它們的意義和用法,并理解文言常用虛詞“于”、“者”、“而”的用法。學生對照注解,自讀課文。教師巡回指導,發(fā)現學生不懂的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
6.教讀:
第1段,提出中心論點。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已,停止,學習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廢。)
開門見山,提出全文的中心論點,揭示了題旨。
第2段,闡明學習的重要意義。分三層連用比喻,證明學習的重要意義。
(1)青,取之于(從)藍,而(卻)青于(比)藍;冰,水為(凝成)之,而(卻)寒(冷)于(比)水。(也說明學習可以使人提高自己、改變自己。)
(2)木直中(合乎)繩(墨線),輮(烤彎)以(把……)為(作成)輪,其曲(曲度)中(合乎)規(guī)。雖有(又)槁暴(曬干),不復(再能)挺(直)者(的原因),輮(火烤)使之(它)然(這樣)也。(說明學習可以改變人的習性,使之向好的方面發(fā)展變化。)
(3)故(所以)木受繩(經墨線量過)則直,金就礪(放磨石,上磨過)則利,君子博學而日(每日)參省(檢查省察)乎(于)己,則知(智)明而行(行為)無過矣。(說明學習可以使人增長智慧,提高品德修養(yǎng)。)
正因為學習有這樣的重要意義,所以“學不可以已”。
第3段:闡明學習的重要作用。這一段運用比喻,從三個側面證明只要善于學習,善于假物,就能使人成為有才德的君子,然后得出結論:“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1)吾嘗(曾經)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片刻)之所學也;吾嘗肢(踮起腳跟)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看得廣)也。(學、思對比,強調了學習的作用;跛望與登高對比,登高的收獲大。兩例證明利用學習、利用外物的作用。)
(2)登高而招(招手),臂非加長也,而見者(看的人)遠(遠也看得見);順風而呼(呼喊),聲非加疾(快)也,而聞者(聽的人)彰(聽得更清楚)。(兩例證明利用自然條件的作用。)
(3)假(借助)輿馬者(的人),非利足(快腳)也,而致(達到)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善游)也,而絕(橫渡)江河。(兩例證明利用工具的作用。)
(4)君子生(性)非異也,善假(利用)于(對)物(外物)也。
連用比喻,得出結論:那些有才德的君子,生來本性與普通人沒有什么兩樣(生非異也),只是由于他善于利用學得的知識和本領,善于利用處界條件彌補自身的不足,不斷提高自己,所以才成為君子的。
正因為學習有這樣重要的作用,所以“學不可以已”,不可放松。
第4段,闡明學習應持的方法和態(tài)度。這一段也分三層,論述學習必須不斷積累、堅持不懈、專心致志。
(1)積土成山,風雨興焉(于此);積水成淵(深潭),蛟龍生焉;積善成德(形成良好的品德),而神明自得(自然獲得),圣心(圣人思想)備(也就具備)焉。(積土積水兩喻,從正面強調學習要靠積累,并引出結論:圣人是靠“積善成德’’培養(yǎng)了“圣心”。)
故(所以)不積跬(半步)步,無以(沒有用來……的辦法)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跬步、小流兩喻,又從反面強調了積累。正反對比,闡明學習必須不斷積累。)
(2)騏驥(駿馬)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劣馬)十駕(拉車走十天),功在不舍。鍥(刻)而舍(放棄)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雕刻)。(騏驥與駑馬對比,朽木與金石對比,從反正兩面論證學習取決于后天努力,要靠堅持不懈。)
(3)蚓(蚯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泥)土,下飲黃泉(地下泉水),用心一(專一)也。蟹六跪(腿)而二螯(蟹鉗),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居住存身)者,用心躁(浮躁不專)也。(蚓蟹對比,從正反兩面論證學習要專心致志。)
全段由強調“積”,到論證“不舍”,最后歸結到“用心一”。層層遞進,表明學習的方法和應有的態(tài)度。進一步證明“學不可以已”,不可松散,不可半途而廢。
7.鞏固:學生自讀課文,自行口譯,要能字句落實。學生提問不明白的問題,教師解答。
8.布置作業(yè) :背誦全文;完成書后練習。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論述中心的`三個角度
2、寫作特點。
教學步驟
1、檢查:
(1)學生口頭回答詞義,教師講釋小結。
青,取之于籃,而青于藍。(于,介詞。前者引進動作的處所,作“從”講;后者引進比較對象,作“比”講。)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于,介詞,引進動作對象,作“對”、“向”講。)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者,代詞。組成名詞的“者字結構”,作“的人”講。)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者,助詞,表停頓,并提示下文要說的原因。)
知明而行無過矣。(而,連詞,表并列,可不譯。)
吾嘗終日而思矣。(而,連詞,表修飾,可譯作“地”。)
假輿馬者,非利是也,而致千里。 (而,連詞,表轉折,相當于“卻”、“可是”。)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 (而,連詞,表順承,相當于“就”、“于是”。)
雖有(又)槁暴(曝),不復挺者(通假字)
君子生(性)非異也 (通假字)
則知(智)明而行無過矣 (通假字)
(2)背誦課文:教師指名讓學生分別背誦24段,講評記分。
2、總結:
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討論分析,教師總結。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來闡述這個論點的?
學生討論回答后,教師總結:本文的中心論點是“學不可以已”。就是學習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廢。這一中心論點,是從學習的意義、學習的作用、學習的方法和態(tài)度三個方面來論述的。
課文一開頭提出“學不可以已”這一論點后,接著從三個角度展開論述:在第二段中,學習可以使人“知明而行無過”,說明學習具有重大的意義,從而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第三段,學習使本性與一般人沒有差別的人成為君子,說明學習具有重大的作用,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第四段,學習應持注重積累、持之以恒、專心致志的方法和態(tài)度,半途停止是不會學好的,只有“學而不已’’才能成功,從而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
(2)本文的寫作特點是什么?
學生討論回答后小結:
、俅罅窟\用比喻闡明事理,是本第一大特點。比喻能使抽象道理明白具體,深入淺出,使人易于了解和接受,提高表達效果。第二段用了五個比喻,說明學習的重要意義;第三段用了五個比喻,說明學習的作用;第四段用了十個比喻,說明學習的方法和態(tài)度。這些比喻有的用同類事物相襯托,如:“登高而招”與“順風而呼”,“假輿馬”與“假舟楫”,“積土成山”與“積水成淵”;有的用相反情況相對比,如“騏驥一躍”與“駑馬—卜駕”,“朽木不折”與“金石可鏤”等。比喻說理明白透徹,深入具體,使人信服。
、谡撟C方法靈活,是本文另一特點。全文先提出中心論點,然后分段論證。每段說明一個問題。第二、三段是先行論證,最后歸結論點;第四段則把論點貫穿于論證之中。論證中有時先正后反,有時先反后正。靈活而有變化,使論辯生動有力。
③語言特點:多用對偶,夾用排比,也是一個特點。排比句使文章氣勢充沛,說理流暢。本文中排比句與大量對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齊對仗、節(jié)奏和諧,又參差錯落、變化流暢,反映了茍文議論透辟、筆勢雄健的特點。
3.布置作業(yè) :
(1)作文(任選一題)
談學習
試論“鍥而不舍”
(2)預習《秋水》。
《勸學》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 了解《荀子》及相關知識。
、 掌握并積累重要的文言文實詞和虛詞。
、 掌握本文出現的通假字、詞類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2、能力目標:
學習本文比喻論證、對比論證的方法,提高學生圍繞中心論點合理論證的能力。
3、德育目標:
⑴ 明確認識學習的重要性以及學習必須“積累”“堅持”“專一”的道理。
、 理解比喻的含義以及比喻與比喻之間的內在聯系。
【教學重點】
1、比喻的含義和內在的聯系。
2、背誦全文,積累文言詞語。
【教學難點】
掌握全文比喻代議,寓議于喻及從正反兩方面反復論證的特點。
【教學方法】
1、提綱式教學法。
2、點撥法與討論法相結合。
【教具準備】
多媒體、CAT課件、錄音機、教學磁帶。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二、荀子簡介
學生讀注釋,教師補充 多媒體顯示:
荀子(約公元前313~前238),名況,當時人們尊重他,稱他荀卿。漢代著作因避漢宣帝劉洵諱,寫作孫卿。戰(zhàn)國末期趙國人,曾游學于齊,當過楚國蘭陵令。后來失官居家著書,死后葬于蘭陵。
荀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樸素唯物主義思想集大成者。韓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學生。他反對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規(guī)律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的思想。他強調教育和禮法的作用,主張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視教化兼用“禮”治,強調“行”對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學習的重要性,認為后天環(huán)境和教育可以改變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該書由《論語》、《孟子》的語錄體,發(fā)展為有標題的論文,標志著古代說理文的進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說理透徹、語言質樸、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秳駥W》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幾段的`節(jié)錄。
三、解題
《勸學》的“勸”起著統(tǒng)領全篇的作用。 教師先在黑板上寫一個“勸”字,問道:這個字是什么意思?學生往往會不假思索地回答:“勸告”。教者趁此在“勸”字后加上一個“學”,再問:“勸”是什么意思?學生才會領悟:原來它還有“勸勉”的意思。這在心理學上叫做給學生建立“注意中心”。接著就講:“勸”的繁體字“勸”是形聲字,凡是用“力”作聲旁的字,多數有給人們勉勵的意思,如“勵”、“努”等。這是“勸”的本義,而在現代漢語中,“勸”,解釋為“勸阻”,詞義已經轉移了。作者在這篇以《勸學》為題目的文章中,勉勵人們要不停止地堅持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增長知識,發(fā)展才能,培養(yǎng)高尚的品德。
四、熟讀課文,把握文意
1、學生齊讀課文或聽錄音。
2、注意下列字詞讀音: 多媒體顯示:
1、第一組,通假字:
、 輮(róu)通煣
有(yòu)通又 知(zhì)是“智”的古字 暴(pù)是“曝”的古字(通假字與本字同音;含音相近。)
⑵ 生(xìng)通性(古音聲母韻母相同。)
2、第二組,其他易寫錯讀錯字:
中(zhòng) 礪(lì) 參(cān) 省(xǐng) 跂(qì)
臾(yú) 螯(áo)
五、師生共同研習課文
1、研習第1段:
中心論點:君子⑴曰:學不可以已⑵。
、 君子:有學問、有修養(yǎng)的人。
、 已:停止。
提出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
2、研習第2段:
、 學生齊讀第2段:
、 講解第2段:
青①,取之于藍②,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繩③,輮④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⑤。
、 青:靛青,一種染料。
、 藍:草名,也叫蓼藍,葉子可制染料。
、 中繩:合乎拉直的墨線。
、 輮:使…彎曲。
、 規(guī):測圓之器。
雖①有②槁暴③,不復挺④者,輮使之然也。
、 雖:即使。
、 有:通“又”。
、 槁暴:槁,枯。暴,通“曝”,曬。
、 挺:直。
故木受繩①則直,金②就③礪④則利。
① 受繩:經墨線量過。
、 金:金屬制的刀劍等。
、 就:動詞,靠近,接近。
、 礪:磨刀石。
君子博學而日參①、诤酡奂,則知④明而行無過⑤矣。
、 參:驗,檢查。
、 。菏〔。
、 乎:相當于“于”。
④ 知:通“智”,智慧。
、 過:過錯。
、 要求學生找出本段論述的事物及特點。
明確:
青─→藍 冰─→水
勝于 寒于
直木─→輪 木─→直 金─→利
輮 繩 礪
、 上面提到的五個比喻都論述了學習的意義在于提高自己,改變自己。他們是平行并列的,還是依次排列的?請分析說明。
(學生思考、討論。)
明確:從論證思路可以看出,本段可以分層:
、 人只要不斷學習,就能得到發(fā)展、提高; ② 人只有博學,才能增長知識,培養(yǎng)品德,鍛煉才干,即達到“知明而行無過”這兩層不是平行.并列的,而是延伸。
3、研習第3段:
⑴ 學生齊讀第3段。
、 講解第3段。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①之所學也;吾嘗跂②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③;順風而呼,聲非加疾④也,而聞者彰⑤。
① 須臾:片刻。
、 跂:提起腳后跟。
、 見者遠:人在遠處也能看見。
、 疾:強,這里指聲音宏大。
、 彰:明顯,顯著。
假①輿②馬者,非利足③也,而致④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⑤也,而絕⑥江河。君子生⑦非異也,善假于物⑧也。
、 假:借助,利用。 ② 輿:車。
、 利足:腳步快。
、 致:達到。
、 能水:指游水,能,動詞。
、 絕:渡。
⑦ 生:通“性”,資質,稟賦。
⑧ 物:外物,指各種客觀條件。
⑶ 要求學生找出本段最能說明作者觀點的一句話。
明確: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 提問:作者選哪些比喻來論證這一觀點的?
六、布置作業(yè)
1、背誦全文。
2、完成課后練習1、2、3題。
《勸學》教案 篇10
一、基礎字詞
1.識記字音
喉嚨(hóulóng)戰(zhàn)栗(lì)清澈(chè)憎恨(zēng)
翡翠(fěicuì)棲息(qī)蔚藍(wèi)崛起(jué)
2.識別字形
3.分辨詞義
閃爍·閃耀
閃爍:著重指光亮忽明忽暗,明暗不定?梢哉f“閃爍不定”。閃耀:著重指光彩耀眼?梢杂糜诤雒骱霭档厮纳,或非忽明忽暗地四射。
優(yōu)美·幽美
都有美的意思!皟(yōu)美”是好而美,可以指環(huán)境,也可以指動作。如“這個跳水運動員的動作很優(yōu)美”!坝拿馈敝饕腑h(huán)境幽靜而美好,如“這里環(huán)境幽美”。
二、文學常識
江河,原名于友澤。北京人。1971年高中畢業(yè)。任北京膠刃廠工人。職業(yè)作家。1980年開始發(fā)表作品。1985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三、經典句段
我和春天一起寫這首詩/和你,和更多的人一同唱這支歌/海水和冰塊猛烈相撞,船沖向浪頭/我們這樣站著/溫柔地呼喚風,像呼喚姑娘們/使大地上所有的小樹木都漲滿綠色的帆
點撥:這些詩句有力地體現了作者對美好春天的'向往與執(zhí)著追求。
問題導引
1.詩中的“你”是一個怎樣的形象?為什么?
提示:詩中的“你”和“我們”都是青春的象征,指年輕有為、有著激情和斗志的青年一代。
如詩中所說的“你熱情、開朗、像四月的陽光/想象的云朵在疾風中飄揚/尋找著美好的聲音/愛情的震顫,莊稼的波濤,金屬的鳴響/走向遼遠的地方,放出喉嚨里的力量”等都是青春的標志,是青年人的特點。
2.為什么“我們”要“一起奔騰”?請列舉詩句舉例回答。
提示:詩人在第4節(jié)詩中用了一系列的問句,如“我們又將給大地留下什么呢”“我們的手臂又將收獲什么”“我們死去和誕生的地方還有什么意義”“我們的勞動、創(chuàng)造還有什么意義”等充分表現了青年一代——在擁有“青蔥的愿。
【《勸學》教案】相關文章:
《勸學》教案12-28
《勸學》教案10-09
《勸學》的教案07-22
《勸學》的教案07-02
勸學 教案08-07
《勸學》 教案09-13
《勸學》詳細教案06-10
《勸學》標準教案09-18
《孫權勸學》教案10-28
《勸學》優(yōu)秀教案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