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jīng)》說七情
常聽說“茶飯不思”、“憂思難忘”等等由于情感問題而導致的種種生理反映,情志伴隨我們一生,與我們的言行精神狀態(tài)都息息相關。看那林妹妹黛眉頻蹙,煞是憐愛,可從中醫(yī)角度,情志不調,傷人害命啊!
《內經(jīng)》對心理活動的認識常用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來表述。就生理而言,認為七情是對情感活動的總結,是情緒的表現(xiàn)形式;就病理而言,神志病變可以表現(xiàn)出七情的變化;而七情變化亦可引起神志病變。
后世醫(yī)家對此多有發(fā)揮,如劉完素一方面指出“五志過極皆可化火”,即五志過度,勢必精神煩勞,擾動陽氣,所以都可以化火化熱,火熱亢盛又可以擾亂神明,而致情志失常;另一方面又指出火擾神明而引發(fā)生各種情志病變。其在《素問玄機原病式》中說:“五臟之志者,怒、喜、悲、思、恐也(悲一作憂),若志過度則勞,勞則傷本臟,凡五志所傷皆熱也……情之所傷,則皆屬火熱。”
而張介賓則強調七情“從心而發(fā)”、“互通為病”。其在《類經(jīng)·情志九氣》中指出:“世有所謂七情者,即本經(jīng)之五志也。五志之外,尚余者三?傊唬合才紤n恐驚悲畏,其目有八,不止七也。然情雖有八,無非出于五臟。……此五臟五志之分屬也。五志有互通為病者,如喜本屬心,而肺喜樂無極則傷魄,是心肺皆主于喜也。蓋喜生于陽,而心肺皆為陽臟,故喜出于心而移于肺,所謂多陽者多喜也。……是情志之傷,雖五臟各有所屬,然求其所由,則無不從心而發(fā)。”
就七情的具體含義及其與五行五臟的關系,下面簡述如下。
喜:喜是因事遂心愿或自覺有趣而心情愉快的表現(xiàn),因其活潑而表現(xiàn)于外,故有火之機動、活潑、炎上之象,屬火而配屬于心。故《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稱:心“在志為喜”。
怒:怒是因遇到不符合情理或自己心境的事情而心中不快、甚至憤恨不平的情緒表現(xiàn),緣其氣機條達不暢而起,怒后又可引起氣機上逆即升發(fā)太過,且怒象忽發(fā)忽止頗具木之象,故屬木而配屬于肝。故《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稱:肝“在志為怒”。
憂:憂是對某種未知結果而又不愿其發(fā)生的事情的擔心,以至于形成一種焦慮、沉郁的情緒狀態(tài),因其內向而趨于氣機之收斂,故屬金而配屬肺。故《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稱:肺“在志為憂。
思:關于思,一般較公認的看法認為其指思考、思慮(如王冰注),而把它列為認知、思維、意志范疇,提出認知與情志關系密切,難以分開。其中有的人認為,思由脾所主,其與怒、喜、悲、恐等情志的關系,正與脾居中屬土、灌溉四臟的特點相應;更有人認為“無論是喜怒還是悲恐,均由思之而后生,故《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言:‘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不提思志,就是因為各志俱已含思在內”,把這種情況歸于脾居中央、為氣機樞紐,有主持其他臟腑氣機之功,甚至認為思是情志活動中心,是七情的出發(fā)點和歸宿。另外,還有一種認識,有人從先秦語言文字角度出發(fā),認為“思”還有一種含義,屬于情志范疇,具有悲哀憂愁等多種含義,是憂愁悲哀等多方面多層次的復雜情緒反應,正反映脾為土臟、居中央、灌四傍、為四臟之本的特性。這些認識,均強調了一點,即“思”在七情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其他情志活動的基礎,因而屬土歸于脾,亦說明脾土具有調節(jié)其他情志活動的.作用。
實則,我們認為七情中“思”具體所指應結合人外在情緒狀態(tài)的表現(xiàn)來考慮,不是指思維活動,而應指人認真思考問題時的精神狀態(tài),這種精神狀態(tài)是其他情志表現(xiàn)于外的基礎,因為其他情志均是“思”后而發(fā),只不過思的精神狀態(tài)有時表現(xiàn)得較為明顯,如悲、哀、憂、愁等,有時表現(xiàn)得不甚明顯,常常一帶而過容易被忽略,如喜、怒等。
悲:悲是精神煩惱悲哀失望時產(chǎn)生的痛苦情緒,其象如秋風掃落葉之凄涼、毫無生機、氣機內斂,故屬金而主于肺。故《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稱:“悲勝怒”,明確了“悲”屬金歸肺。
恐:恐是機體面臨并企圖擺脫某種危險而又無能為力時產(chǎn)生的精神極度緊張的情緒體驗,由于其發(fā)自于內且常引起氣機下陷而屬水主于腎。故《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稱:腎“在志為恐”。
驚:驚是在不自知的情況下突然遇到非常事件時,精神驟然緊張而駭懼的情緒表現(xiàn),可以影響多個臟腑,故后世醫(yī)家有認為屬心包絡者,也有認為當屬膽者。我們認為因驚易導致氣機紊亂使木之調暢異常,又具突然性而類風象,故應屬木而主于肝。
早在《內經(jīng)》之前,中國古賢就對情感有了較深刻的認識,不僅認為情感具有兩極性特征,如《禮記·禮運》“欲惡者,心之大端也。”而且認為情屬“弗學而能”,即人之本能。還認為情乃受外界刺激而后發(fā)!秲冉(jīng)》繼承了古賢的認識,確定了情感的具體內容即七情,并提出情感的表現(xiàn)與產(chǎn)生是以五臟精氣活動為基礎的,正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言:“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
不僅如此,《內經(jīng)》還根據(jù)七情各自的特性而進行了陰陽五行的劃分,將之與五臟分別配屬,而且提出所劃分的七情之間具有五行相克關系,即“悲勝怒”、“恐勝喜”、“怒勝思”、“喜勝憂”、“思勝恐”;另外,又由于七情作用于人體可引起人氣機的不同變化,如《素問·舉痛論》:“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從而為臨床治療因情志異常導致的疾病提供了依據(jù)。
這些認識至今仍然指導著中醫(yī)理論與臨床的發(fā)展。而運用情志治病的醫(yī)案也不勝枚舉,如《三國志·魏書·方技傳》之華佗以怒愈病案、《醫(yī)部全錄·醫(yī)術名流列傳·文摯》之以怒愈病案、《儒門事親·內傷形》之因憂結塊的喜勝悲案、病怒不食的喜勝怒案、驚門的“驚者平之”案、《儒門事親·九氣感疾更相為治術》之恐懼勝喜案、《續(xù)名醫(yī)類案·癲狂》之喜愈因憂致癲案、《續(xù)名醫(yī)類案·哭笑》之悲勝喜案等等,均屬此類。
七情是對人外在情緒變化的總結,它概括了人的各種情志變化,也可以說是對人情感內容的劃分,且由于其各自含義較為清晰并具有一些特性,因而將之分屬陰陽五行五臟較能令人接受,以至于一直指導著中醫(yī)理論的發(fā)展及中醫(yī)臨床的運用。但是,也應看到,雖然七情分屬五行而配屬五臟,但其間又相互影響,關系亦十分復雜,故其致病也常不按五行規(guī)律。
《內經(jīng)》多篇談及各種情志可以傷心,如《靈樞·邪氣臟腑病形》云:“愁憂恐懼則傷心”、《靈樞·口問》云:“悲哀愁憂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靈樞·百病始生》云:“憂思傷心”等皆是;而《靈樞·本神》則又提出怵惕思慮傷心、愁憂傷脾、悲哀傷肝、喜樂傷肺、大怒傷腎,其病機的傳變既未集中于心再分散到五臟,也未按五行配屬的格局。這些一方面說明心主神明為君主之官的觀念在中醫(yī)學中占有重要地位,也反映到情志致病上;另一方面也說明情志傷人,錯綜復雜,有常有變,不可用五行一概而論,故臨證治療也不必拘泥。
【《內經(jīng)》說七情】相關文章:
內經(jīng)-論七情12-11
《內經(jīng)》論七情12-10
內經(jīng)說辟谷11-18
內經(jīng)例說11-16
《黃帝內經(jīng)》說美11-18
老中醫(yī)說這樣讀《黃帝內經(jīng)》收獲最大10-25
內經(jīng)感悟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