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浣溪沙李清照繡面芙蓉
李清照《浣溪沙·繡面芙蓉一笑開》這首反映愛情的小令,詞語鮮明生動而不失其樸直,是一幅絕美的流動著的畫面,月光里,花影下,玉人雙雙,傾訴著生死相依的情話……。
浣溪沙·閨情
作者:宋·李清照
繡面芙蓉一笑開,斜飛寶鴨襯香腮。眼波才動被人猜。
一面風(fēng)情深有韻,半箋嬌恨寄幽懷。月移花影約重來。
【注釋】
1、繡面:唐宋以前婦女面額及頰上均貼紋飾花樣。
2、芙蓉:荷花,此處指很好看。
3、飛:《歷代詩余》作“偎”
4、寶鴨:指兩頰所貼鴉形圖案,可參敦煌壁畫供養(yǎng)人之婦女繪畫,或以為指釵頭形狀為鴨形的寶釵,釵,古代婦女頭上的飾物。
5、香腮:美麗芳香的面頰。
6、一面:整個臉上。
7、風(fēng)情:男女愛慕之情。
8、韻:標(biāo)致。
9、箋:紙,指信箋、詩箋。
【簡析】
此詞當(dāng)是易安早期作品。寫一位風(fēng)韻秀的女子與心上人幽會,又寫信相約其再會的情景。人物的肖像描寫采用比擬、襯托、側(cè)面描寫的方法。語言活潑自然,格調(diào)歡快俊朗。
【賞析】
這首言情小調(diào)通過對一個女子的情態(tài)的幾個側(cè)面摹寫,不僅生動地勾勒出她美麗動人的外貌,而且也展現(xiàn)出人物大膽天真的性格,以及蘊藏在心底的細(xì)膩幽深的感情。
上片三句中前兩句“繡面芙蓉一笑開,斜飛寶鴨襯香腮”,是一副似對非對的偶句。“繡面芙蓉”形容這個女子姣美的面龐宛如出水荷花,光艷明麗;“斜飛寶鴨”是說她把用寶石鑲嵌的飛鴨狀頭飾斜插鬢邊,對自己作了精心地修飾妝點;正如古人所說的“粉黛所以飾容,而顧盼生于淑質(zhì)”,這兩句表示詞中女主角天生俏麗,再加以入時的華飾,就必然產(chǎn)生不同一般的效果。句中的“一笑開”三字之妙,妙在它以動態(tài)描寫打破了靜物寫生,起到了能將詞中的女子從字面上呼出的奇效;而其中“開”字在這里用得尤為精巧。詩詞之妙,在于煉字煉句,使一詞一句的含義達(dá)到極大的豐富;即如這個“開”字,無疑是指芙蓉花開,但其深層意思未嘗不可以表示詞中女主人公心底被禁錮的愛之苞蕾正在展放。接下來的“眼波才動被人猜”這句神來之筆,便為此提出了很好的印證。常言道“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這個女子美目流盼,宛如一彎流動明澈的秋水,其中映照著她內(nèi)心的喜悅與怕人發(fā)現(xiàn)自己秘密的悸栗。越怕人猜,偏會被猜,這便是生活的真實;作者捕捉到這一真實,用樸實無華的文字恰當(dāng)?shù)乇憩F(xiàn)出來,更添了幾分韻味。
下片進一步刻劃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前兩句“一面風(fēng)情深有韻,半箋嬌恨寄幽懷”是一副較為工巧的對偶句,摹寫出這樣的情景:幽居深閨的懷春女子,完全被“愛而不見”的愁苦與期盼的喜悅所左右,這混雜的感情化為風(fēng)情萬點,都從她一顰一笑的的面部流露無遺;終于她大膽地展開半張素箋,舞動一只彤管,把滿懷思念、嬌嗔與幽怨傾瀉給自己深深系戀著的人。結(jié)句“月移花影約重來”寫的是實況?是希冀?還是幻影?無從考定。但這確是一幅絕美的流動著的畫面:月光里,花影下,玉人雙雙,傾訴著生死相依的情話……
這首反映愛情的小令,詞語鮮明生動而不失其樸直。只要把它放在被封建禮教重重包裹的那個時代,只要不帶任何世俗偏見,便會發(fā)現(xiàn)易安筆下的這個秀外慧中的少女多么可愛,她對幸福、自由的追求又是多么真摯、熾烈、大膽;從而也會驚嘆這首詞多么質(zhì)樸深刻、生氣盎然。(韓秋白)
【詞牌介紹】
浣溪沙(huànxīshā),唐代教坊曲名,因西施浣紗于若耶溪,故又名《浣沙溪》。上下片三個七字句。四十二字。分平仄兩體。平韻體流傳至今。最早的是唐人韓偓詞,是正體。上片三句全用韻,下片末二句用韻。過片二句用對偶句的居多。仄韻體始于南唐李煜。另有《攤破浣溪沙》,又名《山花子》上下片各增三字,韻位不變。此調(diào)音節(jié)明快,句式整齊,易于上口。為婉約、豪放兩派詞人所常用。又有《小庭花》、《減字浣溪沙》等二十余種異名。
【格律對照】
繡面芙蓉一笑開,斜飛寶鴨襯香腮。眼波才動被人猜。
⊙●⊙○⊙●△!选稹选瘛瘛稹!选稹选瘛瘛稹鳌
一面風(fēng)情深有韻,半箋嬌恨寄幽懷。月移花影約重來。
⊙●⊙○○●●,⊙○⊙●●○△!选稹选瘛瘛稹。
(注:○平聲●仄聲⊙可平可仄△平韻▲仄韻)
【浣溪沙李清照繡面芙蓉】相關(guān)文章:
關(guān)于浣溪沙李清照繡面芙蓉一笑開閱讀答案翻譯08-19
《浣溪沙·繡面芙蓉一笑開》翻譯賞析06-23
李清照《浣溪沙·繡幕芙蓉一笑開》原文賞析10-05
《浣溪沙》李清照詩詞08-05
李清照《浣溪沙》詩詞09-06
浣溪沙李清照譯文10-27
古詩浣溪沙李清照07-22
李清照浣溪沙賞析08-22
李清照《浣溪沙》賞析10-03
浣溪沙 李清照 答案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