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清照《永遇樂》解讀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解讀李清照《永遇樂》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處?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元宵佳節(jié),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fēng)雨?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 ≈兄菔⑷,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鋪翠冠兒,拈金雪柳,簇帶爭濟楚。如今憔悴,風(fēng)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永遇樂》)李清照在經(jīng)歷了國破家亡夫傷的慘烈之痛后,變得心有余悸,格外敏感了:即使是在“元宵佳節(jié),融和天氣”里,也無端的擔(dān)憂風(fēng)雨的不期而至,也排遣不了“人在何處”哀痛傷感;寧可謝絕酒朋詩侶的邀請,寂寞自處,去“簾兒底下,聽人笑語”,來壓抑自己對故國家園的思念哀愁。
這首《永遇樂》是敘述作者晚年在臨安的一段生活。它寫在哪一年,已不可考,但是可以肯定,此時宋金雙方都已暫停交戰(zhàn),南宋臨時首都出現(xiàn)一片升平景象,在過節(jié)的日子里,人們又可以熱鬧地玩樂了。此詞寫的不是她的什么不幸遭遇,而是述說在元宵節(jié)日,她不愿與來邀的朋友到外間游玩,寧肯呆在家里聽聽人家笑語。事情本來瑣細,可是通過這樣一些微細情節(jié),卻十分深刻地反映了作者在歷盡滄桑以后的晚年的悲涼心境。這首詞一開頭就設(shè)下三個疑問。從這三個設(shè)疑中,人們正可看出一個飄泊者的內(nèi)心活動,它是從一顆飽受創(chuàng)傷的心靈發(fā)出的。那天是元宵佳節(jié),太陽剛好下山,和太陽正好相對的月亮就從東方升起來,它透出輕紗似的云靄,恍如一片渾圓的璧玉,晶瑩可愛;西邊天空,太陽卻象是熔開了的金塊,一步步沉落下去,景色真是美麗極了。人們都知道,這樣晴朗的元宵,正是看燈的好機會,可以痛痛快快玩它一個晚上了。可是,她卻別有心事?戳诉@天色,突然涌出了“我如今是在什么地方呵”的詢問。這真是情懷慘淡的一問,是曾經(jīng)在繁華世界度過多少個熱鬧元宵,而今卻痛感“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滄桑之客的特有問號,更是帶著她特有的孤身流落的情懷而發(fā)出的問號。下面再寫兩景,點明春天。“染柳煙濃”,便透出暖和的春意。初春柳葉才剛出芽,因為天氣較暖,傍晚霧氣低籠,柳便似罩在濃煙之中。“吹梅笛怨”,此時梅花已開殘了,聽見外面有人吹起笛子,因想起古代羌笛有《梅花落》曲,但由于自己心情憂郁,所以聽起來笛聲凄怨。雖然春色很濃,她心里卻浮起又一個疑問:“這時節(jié),到底有多少春意呵?”言下之意:不管有多少春意,自己還能去欣賞嗎?這個疑問又恰好反映了她垂暮之年的心境。下面似是一邀一拒的對話:“元宵佳節(jié),融和天氣”,是邀請她外出的人說的:“難得的元宵節(jié),還碰上難得的好天氣,還是到外面玩玩吧!”可她是怎樣回答的?“天氣太暖了,暖得不正常,難道不會忽然來一場風(fēng)雨嗎?”這時候她的心情實在不便明說,只好臨時拿這句似有理似無理的話來搪塞。然而這話又正好反映了她經(jīng)歷了國家和個人的巨劫之后,自此便懷著世事難料,橫禍隨來的疑懼心理了。以上三個問號,確能真實地寫出作者晚年的心境。那么,李清照究竟經(jīng)歷了怎樣的人生風(fēng)雨,她的疑懼心理是如何產(chǎn)生的呢?讓我們翻開歷史塵封的檔案,找到寫有著名詞人李清照這一頁吧。
李清照一生經(jīng)歷了三大磨難。第一大磨難就是再婚又離婚,遭遇感情生活的痛苦。趙明誠死后,李清照行無定所,身心憔悴。不久嫁給了一個叫張汝舟的人。這個張汝舟,初一接觸也是個彬彬有禮的君子,但很快就露出原形,原來他是想占有李清照身邊尚存的文物。這些東西李視之如命,而且《金石錄》也還沒有整理成書,當(dāng)然不能失去。在張看來,你既嫁我,你的一切都歸我所有,為我支配,你還要有什么獨立的追求?兩人先是在文物支配權(quán)上鬧矛盾,漸漸發(fā)現(xiàn)志向情趣大異,真正是同床異夢。張汝舟惱羞成怒,最后完全撕下文人的面紗,拳腳相加。李清照視人格比生命更珍貴,哪里受得這種窩囊氣,便決定與他分手。告發(fā)張汝舟科舉考試作弊的欺君之罪。但依宋朝法律,女人告丈夫,無論對錯輸贏,都要坐牢兩年。這場官司的結(jié)果是張汝舟被發(fā)配到柳州,李清照也隨之入獄?赡苁抢钋逭盏拿曁螅(dāng)時又有許多人關(guān)注此事,再加上朝中友人幫忙,李只坐了九天牢便被釋放了。但這件事在她心靈深處留下了重重的一道傷痕。今天男女之間分離結(jié)合是合法合情的平常事,但在宋代一個女人,尤其是一個讀書女人的再婚又離婚就要引起社會輿論的極大歧視。在當(dāng)時和事后的許多記載李清照的史書中都是一面肯定她的才華,同時又無不以“不終晚節(jié)”、“無檢操”、“晚節(jié)流蕩無歸”記之。節(jié)是什么?就是不管好壞,女人都得跟著這個男人過,就是你不許有個性的追求。可見我們的女詩人當(dāng)時是承受了多么大的心理壓力。
李清照的第二大磨難是,身心顛沛流離,四處逃亡。趙明誠重病期間,他的朋友張飛卿曾攜一玉壺來看望他,張后來投了金。這件事被人傳成是他們夫妻以玉壺頒金,并聽說有人已向朝廷告發(fā)。這樣的政治陷害使李清照大為驚恐,她決定將家中所有的銅器等物品進獻朝廷,以求得洗刷和解脫。于是,她便追隨著高宗逃難的路線輾轉(zhuǎn)避亂,從越州到明州,經(jīng)奉化、臺州入海,又經(jīng)溫州返回越州。 最后,在紹興二年(1132),又從越州移居杭州,1134年避亂金華,次年才返回臨安。她孤獨一身,各地漂泊,境況極其悲慘。這期間,她寄存在洪州的兩萬卷書、兩千卷金石拓片又被南侵的金兵焚掠一空。而到越州時隨身帶著的五大箱文物又被賊人破墻盜走。國已不國,君已不君,她這個無處立身的亡國之民怎么能不犯愁呢?李清照的身心在歷史的油鍋里忍受著痛苦的煎熬。
李清照遇到的第三大磨難是超越時空的孤獨。感情生活的痛苦和對國家民族的憂心,已將她推入深深的苦海,她像一葉孤舟在風(fēng)浪中無助地飄搖。她除了遭遇國難、情愁,就連想實現(xiàn)一個普通人的價值,也是這樣的難。已漸入暮年的李清照守著一孤清的小院落,身邊沒有一個親人,國事已難問,家事怕再提,只有秋風(fēng)掃著黃葉在門前盤旋,偶爾有一兩個舊友來訪。她有一孫姓朋友,其小女十歲,極為聰穎。李清照曾想將一生所學(xué)相授。不想這孩子卻脫口說道:“才藻非女子事也。”李清照倒抽一口涼氣,原來在這個社會上有才有情的女子是真正多余啊。而她卻一直還奢想什么關(guān)心國事、著書立說、傳道授業(yè)。她收集的文物汗牛充棟,她學(xué)富五車,詞動京華,到頭來卻落得個報國無門,情無所托,學(xué)無所傳,別人看她如同怪異。這個世界上有誰能讀懂她的心呢?
李清照寫《永遇樂》時,已經(jīng)歷過這人生的三大磨難。晚年在杭州、臨安等地雖然生活貧困,但名氣還是有的。“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由上片的寫今轉(zhuǎn)為憶昔。中州,本指今河南之地,這里專指汴京;三五,指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遙想當(dāng)年汴京繁盛的時代,自己有的是閑暇游樂的時間,而最重視的是元宵佳節(jié)。她的朋友,她稱之為“酒朋詩侶”,她們并不粗俗;以“香車寶馬”相迎,又知必是富貴人家的內(nèi)眷。不過她終于謝絕了這番好意。詞的下片進一步說明自己不去玩賞的理由。李清照在汴京過了許多年元宵節(jié),印象當(dāng)然是抹不掉的。如今雖然老在臨安,卻還“憶得當(dāng)年全盛時”,自己年紀還輕,興致極好,那時記憶中全是陽光燦爛的日子。“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戴著嵌插著翠鳥羽毛的女式帽子,在雪柳(一種紙或絹制成花樣的飾物)上加金線捻絲,穿戴整齊,服裝端麗。玩得多么盡興呀。她“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那種恬然閑適和豪爽灑脫成了隨風(fēng)流逝的黃金歲月。“如今憔悴,風(fēng)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歷盡國破家傾、夫亡親逝之痛,詞人不但由簇帶濟楚的少女變?yōu)樾稳葶俱病⑴铑^霜鬢的老婦,而且心也老了,對外面的熱鬧繁華提不起興致,懶得夜間出去。“盛日”與“如今”兩種迥然不同的心境,從側(cè)面反映了金兵南下前后兩個截然不同的時代和詞人相隔霄壤的生活境遇,以及它們在詞人心靈上投下的巨大陰影。詞中北宋汴京和南宋臨安兩個都城元宵節(jié)的描寫和對比,既表現(xiàn)李清照對故國和親人的懷念;也表現(xiàn)對南宋統(tǒng)治集團的憤慨和抗議。
“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今昔對比,禁不住心情又凄涼又生怯。面對現(xiàn)實的繁華熱鬧,她卻只能隔簾笑語聲中聊溫舊夢。這是何等的悲涼!結(jié)束得好象很平淡,可是在平淡中卻包含了多少人生的感慨!“人老了,懶得動彈了。”這是一層意思。“經(jīng)歷多了,大場面都不知見過多少,如今怎么及得上舊時呵!”這是又一層意思。“自己這樣的身世,有什么心情同人家玩兒!”又是一層意思。作者滿腹辛酸,一腔凄怨,通過這平淡的一句,反而顯得更加沉重了。這讓人心酸的詞句不僅僅吟唱出個人的愁緒,更是體現(xiàn)出國破家亡的時代悲哀。
在此之前,她曾像祥林嫂一樣茫然地行走在杭州深秋的落葉黃花中,吟出了一首濃縮了她一生和全身心痛楚,也確立了她在中國文學(xué)史上地位的《聲聲慢》:“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它,晚來風(fēng)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是的,她的國愁、家愁、情愁,還有學(xué)業(yè)之愁,怎一個愁字了得!
李清照所尋尋覓覓的是什么呢?從她的身世和詩詞文章中,我們至少可以看出,她在尋覓三樣?xùn)|西。一是國家民族的前途。她不愿看到山河破碎,不愿“飄零遂與流人伍”,“欲將血淚寄山河”。在這點上她與同時代的岳飛、陸游及稍后的辛棄疾是相通的。但身為女人,她既不能像岳飛那樣馳騁疆場,也不能像辛棄疾那樣上朝議事,甚至不能像陸、辛那樣有政界、文壇朋友可以痛痛快快地使酒罵座,痛拍欄桿。她甚至沒有機會和他們交往,只能獨自一人愁。二是尋覓幸福的愛情。她曾有過美滿的家庭,有過幸福的愛情,但轉(zhuǎn)瞬就破碎了。李、趙的婚姻雖是金石良緣,夫妻情深,但兩人感情上也有矛盾,李清照很早就替趙背上不生麟兒的十字架,并因此被迫同丈夫分居幾年之久。趙明誠有不止一個侍妾。李也因此發(fā)出“婕妤之嘆”,兩人關(guān)系曾出現(xiàn)裂痕。她也做過再尋真愛的夢,但又碎得更慘,甚至身負枷鎖,鋃鐺入獄。還被以“不終晚節(jié)”載入史書,生前身后受此奇辱。她能說什么呢?也只有獨自一人愁。三是尋覓自身的價值。她以非凡的才華和勤奮,又借著愛情的力量,在學(xué)術(shù)上完成了《金石錄》巨著,在詞藝上達到了空前的高度。但是,那個社會不以為奇,不以為功,連那十歲的小女孩都說“才藻非女子事。”她只好一人咀嚼自己的凄涼,任自已的心落在四面不著邊際的深淵里,任可怕的孤獨包裹著她。
李清照卻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責(zé),念國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等,愛情之尊。無論對待政事、學(xué)業(yè)還是愛情、婚姻,她決不隨波,決不湊合,這就難免有了超越時空的孤獨和無法解脫的悲哀。她背著沉重的十字架,集國難、家難、婚難和學(xué)業(yè)之難于一身,凡封建專制制度所造成的政治、文化、道德、婚姻、人格方面的沖突、磨難都折射在她那如黃花般瘦弱的身子上。一如她的名字所昭示的,“明月松前照,清泉石上流”,李清照骨子里所追求的是一種人格的超群脫俗,這就難免像屈原一樣“眾人皆醉我獨醒”,難免有超現(xiàn)實的理想化的悲哀。李清照歷盡千年孤獨之后,到封建社會氣數(shù)將盡時,又出了一個與她相知相通的女性——秋瑾,秋瑾回首長夜三千年,也長嘆了一聲:“秋風(fēng)秋雨愁煞人”!
正是“元宵佳節(jié)”,天氣宜人。易安卻有“豈天風(fēng)雨”的疑慮,這是受過無邊苦難的人所特有的凄凄惶惶,多疑多慮的精神狀態(tài)的真實寫照。佳節(jié)時“謝他酒朋詩侶”,是因為“如今憔悴風(fēng)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不只為風(fēng)華不在,容顏衰老。她的祖父、丈夫及家翁等皆是名人,她自己,也負一時重譽。她不愿再與他人過多交往,她害怕聽到那有意的刻毒的挖苦或是無意的嘲弄的調(diào)侃,那像錐子般刺得她發(fā)顫的笑聲,那充滿輕蔑的敵意的一瞥,即使充滿同情的關(guān)心也會令她心煩意亂。所以,只有守著簾兒底下才是最安全的,才能保住自已的尊嚴,才能使自已的脆弱的心靈不致受傷。李清照晚年的生活非常凄苦,孤獨,居無定所,但大致以金華為多。南渡宋臣,在山明水麗的臨安享樂。李清照則開始行吟雙溪,不與當(dāng)時的權(quán)貴同調(diào)。而且,還受著這批人的污蔑。在這種環(huán)境中,她不禁感傷地吟出“南來尚怯吳江冷,北去應(yīng)悲易水寒。”令人感慨深沉!队烙鰳贰愤@首詞運用今昔對照與麗景哀情相映的手法,還有意識地將淺顯平易而富表現(xiàn)力的口語與錘煉工致的書面語交錯融合,以極富表現(xiàn)力的語言寫出了濃厚的今昔盛衰之感和個人身世之悲。藝術(shù)感染力如此之強,難怪南宋著名詞人劉辰翁每誦此詞必“為之涕下”。
【解讀李清照《永遇樂》】相關(guān)文章:
李清照《永遇樂》解讀04-15
李清照《永遇樂·落日熔金》審美賞析12-30
李清照《永遇樂·落日熔金》全文及鑒賞07-17
李清照永遇樂·落日熔金原文翻譯及賞析12-01
解讀《一剪梅》李清照03-24
李清照詞兩首《鷓鴣天·桂花、永遇樂》教案04-15
李清照永遇樂·落日熔金全文、注釋、翻譯和賞析_宋代04-17
解讀李清照:一生不幸何其多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