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李清照、辛棄疾筆下的元宵節(jié)
引導語:古代寫元燈節(jié)的詩詞的詩人是不計其數(shù)的,那么我們一起來學習李清照《永遇樂·落日熔金》和辛棄疾《青玉案·元夕》這兩首元宵節(jié)佳作。
古代文人寫上元燈節(jié)的詩詞,不計其數(shù),而李清照的《永遇樂·落日熔金》和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堪稱其中佳作。這兩首詞在寫作背景和表現(xiàn)手法上都不盡相同,但其思想意義卻頗有共通之處。
永遇樂·落日熔金
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處?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元宵佳節(jié),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
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如今憔悴,風鬟霧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李清照的《永遇樂》寫于南渡之后,當是流寓臨安時所作。這首詞通過南渡前后過元宵節(jié)兩種情景的對比,表現(xiàn)了物是人非、今不如昔的深切感受,抒寫了離亂之后愁苦寂寞的情懷。上闋開頭兩句“落日熔金,暮云合璧”,用極鮮麗的辭彩寫今年元宵節(jié)的盛景,而緊接的“人在何處”卻恰似一聲悲涼的長嘆,透露了詞人內心的凄涼和迷茫。下面寫她抬頭望見柳梢返青,梅花已謝,不禁陷入沉思之中。“春意知幾許”,實際上是說春意尚淺。詞人不直說梅花已謝而說“吹梅笛怨 ”,借以抒寫自己懷念舊都的哀思。正因為這樣,只覺春意味少。“元宵”三句,詞人跳出個人的哀愁,從眼前的融和天氣,想到“次第豈無風雨”,字面上是說自然界,實際上卻是在說國難重重的政治形勢,因此她再無心情去賞燈游樂,于是“謝他酒朋詩侶”。這幾句看似平淡,卻隱隱透露出詞人對南宋的上層人物在國難方殷的日子里仍縱情游樂的不滿,以及她飽經憂患后近乎漠然的心理狀態(tài)。
“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由上片的寫今轉為憶昔。北宋的元宵是一個十分隆重的節(jié)日,李清照早年躬逢其盛,印象很深,此刻自然觸景生情,一連用了六個短句追述當年情景,語調輕松歡快,多用當時俗語,宛然少女心聲。詞人通過細節(jié)描寫,表達了對舊日家園的懷念。從“如今憔悴”幾句中我們可以透過詞人憔悴的外表,窺見她無限痛楚的內心,從側面反映了金兵南下前后兩個截然不同的時代和詞人相隔霄壤的生活境遇,以及它們在詞人心靈上投下的巨大陰影。全詞以極富表現(xiàn)力的語言,寫出了濃厚的今昔盛衰之感和個人身世之悲,充滿哀傷幽怨,但其思想意義并非就是消極頹廢的。南宋張端義在《貴耳集》中就曾以《聲聲慢》和《永遇樂》為例,說李清照“南渡以來,常懷京洛舊事”,由此可見,《永遇樂·落日熔金》不是反映了所謂“貴婦人的哀鳴”,而是蘊藏著極其深沉的愛國思想感情。
青玉案·元夕
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次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時代稍晚于李清照的辛棄疾處于國家內憂外患更加嚴重的歷史環(huán)境下。《青玉案·元夕》就是描寫在如此政治形勢下的一個上元之夜。上闋寫元宵節(jié)的火樹銀花,車馬、鼓樂等一派繁華熱鬧,用了“寶”、“雕”、“鳳”、“玉”之類種種麗辭,鋪排出一個歡騰的元夕場景,正是“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令人根本想象不到這竟是邊患不斷的南宋朝廷的元宵之夜。
如果光看上闋,我們或許會認為這僅僅是眾多寫元宵佳節(jié)詩詞中的一首,并無獨到之處。其實這首詞的神來之筆,全在下闋。下闋從字面來看是在寫人,上片的燈、月、焰火、笙歌,下片的游人麗女,都只是為那“燈火闌珊處”的“那人”而設,倘無此人在,這一切又有何意義與趣味呢?值得詞人如此癡迷地“眾里尋他千百度”的“那人”,又為何有如此之魅力?詞人筆下的“那人”,隱寓著他心中的抱負和熱望:在一片繁華的表象中,南宋朝廷偏安一隅,詞人卻仍懷報國之志,渴望著洗雪國恥,收復失地,建功立業(yè),而這一愿望在懦弱無能的南宋朝廷統(tǒng)治下是無法實現(xiàn)的,因此也只能把它深藏心底,這正如他詞中的伊人,“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李清照簡介:
李清照,(西元1084~11??年)別號易安居士,山東濟南人。她出身于上層士大夫家庭,父親李格非徽宗時官居禮部員外郎(禮部次官),是一個博學多才,對文學、經學、佛學都頗有研究的人,著有《洛陽名園紀》等。母親“也善做文章”。(《宋史》卷四百四十四)李清照生長在這樣的一個家庭里。從小就受到了文藝的熏陶。她資質聰慧,又酷愛讀書,詩詞、散文,都是一代名手,同時她又工書、善畫、兼通音律?梢哉f,她是一個比較全面發(fā)展的文學藝術家。
十八歲時,李清照和諸城太學生趙明誠結婚。趙明誠即丞相趙挺之的兒子,是宋代著名的金石家,于文學、詩詞也甚精通,歷官淄川、湖州知府;楹,他們志同道合,感情融洽。但由于金人的入侵帶來的動亂,他們不得不時而分別,后來明誠又不幸早故,從此清照就在顛沛流離,孤苦無依的生活中度著悲慘的晚年。清照在《金石錄后序》中其實地記載了她從婚后直到晚年的生活情景,讀來感人肺腑!
清照晚年自號“易安居士”。她把自己的居室題為“易安居”,這可能含有希望結束困苦動亂,過上平靜生活的理想;而“居士”的稱號則反映了她與佛教的因緣。清照從小就在有佛學研究的家庭環(huán)境中長大。自適趙家,佛家的氣氛更濃。趙明誠信奉佛教。他認為佛教與儒家是同道,真能信佛者必至于忠義。據(jù)《金石后錄》記載:“予觀魯公(顏真卿)使李希烈時,見危授命,非深于二氏(佛、老)之說者不能。夫富貴不淫、貧賤不移,二氏之教與吾儒同也。”(清陳鴻稚《全唐文紀事》卷二十四引)這是他對魯公的評價,表明了自己的佛教立場。在清照和明誠婚后的日子里,對佛學的愛好,研究成了他們共同生活的一部分。夫妻倆最大的心事就是著述《金石錄》,為此他們遍搜前代的金石刻詞、詞人墨客、名卿賢士之言行,“至于浮屠老子之說..略無遺矣。”(趙明誠《金石錄、序》明誠有一篇《白居易書(楞嚴經)跋》,說是明誠在任淄川知州時,一日,造訪一邢氏人家,主人重其有“素心之馨”,遂出樂天所書《楞嚴經》相呈。明誠“上馬疾驅歸,與細君(古人稱妻子)共賞,時已二鼓下矣,酒渴甚,烹小龍團(一種點心),相對展玩,狂喜不支,兩見燭跋,猶不欲寢。便下筆為之記”。可見二人癡心。這癡心于其經其書,兼而有之。
清照的文學作品中也不乏有佛教的影響。如她:“再見江山,依舊一瓶一缽,重歸畎畝,更須三沐三薰。”(《投內翰綦公密禮啟》):白日正中,嘆龐翁之機捷,堅城自墮,憐艷婦之悲深。”(《祭趙湖川文》)有關佛教的名詞、典故信手拈來,這與她長期佛學修養(yǎng)是分不開的。清照的詞歷來為人們所稱頌,它的一個主要特點就是清新自然,于尋常語中別生佳景,而且“不依榜古人,自出機杼”。這與禪宗所謂的“明心見性”、“立處即真”的思想相一致。如他的《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棠,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ㄗ燥h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清人陳廷焯評述起七字;“紅藕香殘玉簟秋”說,“精秀特絕,真不食煙火者。”(《白雨齋詞話》)其其實下闋起七字“花自飄零水自流”也極透禪機,令人想起李翱居士的話頭;“云在青天水在瓶”。清人王僧!豆沤裨~辯》說清照詞;“此似禪宗參實意,文殊女子定中身。”是很有卓見的。應該說,李清照既是一個文學家,又是一個善女人。
她的作品,今有《漱玉集》行于世。
【李清照、辛棄疾筆下的元宵節(jié)】相關文章:
李清照與辛棄疾10-16
《醉花陰》辛棄疾與李清照05-21
李清照和辛棄疾的區(qū)別有哪些07-12
辛棄疾元宵節(jié)的詩句09-16
辛棄疾寫元宵節(jié)的詞05-07
辛棄疾寫元宵節(jié)的詩詞賞析05-17
辛棄疾元宵節(jié)最有名的詩句02-25
辛棄疾元宵節(jié)的古詩詞02-23
溫庭筠筆下的雅詞08-28
林清玄筆下的茶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