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下尋陽城泛彭蠡寄黃判官》全詩翻譯賞析
賞析是欣賞并分析(詩文等),通過鑒賞與分析得出理性的認識,既受到藝術(shù)作品的形象、內(nèi)容的制約,又根據(jù)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經(jīng)驗、藝術(shù)觀點和藝術(shù)興趣對形象加以補充和完善。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李白《下尋陽城泛彭蠡寄黃判官》全詩翻譯賞析,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下尋陽城泛彭蠡寄黃判官
李白
浪動灌嬰井,尋陽江上風。
開帆入天鏡,直向彭湖東。
落景轉(zhuǎn)疏雨,睛云散遠空。
名山發(fā)佳興,清賞亦何窮?
石鏡掛遙月,香爐滅彩虹。
相思俱對此,舉目與君同。
注釋:
、賹り柍牵杭礉£柍,今江西省九江市。彭蠡:蠡讀lǐ,彭蠡湖,這里指鄱陽湖。黃判官:李白的友人,名字、生平不詳,判官為觀察使、節(jié)度使的僚屬。
、诠鄫刖簱(jù)《元和郡縣志》載,公元前201年(漢高祖六年),灌嬰(漢初大臣)主持筑建湓(pén)口城(一名湓城,故址在今江西九江市,因地處湓水入長江口得名)。建安(東漢獻帝年號,196~220)年間,孫權(quán)經(jīng)過這里,親自立標令人打井,正好打出了灌嬰筑城時古井,于是在井旁豎立銘記為“穎陰侯(灌嬰封爵)井”。傳說井水很深,和長江相通,長江中有風浪,井水即動蕩不止。
、厶扃R:指鄱陽湖的湖面。形容湖水明凈,涵映天空,猶如巨大的鏡子。
、芘砗杭磁眢缓
、菥,同“影”。落景,即將墜落的夕陽。疏雨,稀疏的小雨。
、廾剑褐笍]山。
、咔遒p:清新,賞心悅目。
、嗍R:據(jù)《水經(jīng)注》載,廬山東面懸崖上有一塊大圓石,光滑如鏡,可見人影。
、嵯銧t:即廬山香爐峰,在廬山西北部。滅:消失。彩虹:香爐峰周圍多瀑布,水氣經(jīng)日光照射而形成彩虹。這兩句用遠月懸空、彩虹消失,形容夜幕降臨。
、饩褐更S判官。
判官:節(jié)度使或采訪使屬官。
原詩是一首五言古詩,寫于上元元年(即乾元三年,公元760年)。
石鏡掛遙月,香爐滅彩虹。
這兩句寫在鄱陽湖上泛舟所見松門山及廬山之景——日落之后,晚霞已在廬山消失,暮色蒼茫;圓月初上,清光四射,返照在松門山的石鏡上,景色優(yōu)美宜人。詩句將暮色隱去圓月初上這個特定時分的景色,描繪得細膩傳神,如臨其境。
譯文:
尋陽江上風浪涌動,灌嬰井里水波巨瀾。
彭蠡湖宛如天鏡,輕舟白帆直入湖東。
疏雨過,夕陽落,晴云輕盈,散滿遠空。
觀名山,發(fā)佳興,清幽激賞,沒有盡頭。
石鏡宛如遙遙懸掛的明月,香爐峰彩虹明滅。
對此美景,頓生相思之意,愿與你舉目同賞。
簡析:
此詩為公元760年(唐肅宗上元元年)李白六十歲時下尋陽泛舟鄱陽湖寄友人黃判官之作。詩中描寫了鄱陽湖和廬山的雄奇壯麗景象,境界開闊,想象豐富!伴_帆入天鏡”一句,以形象的比喻寫開船進入明亮如鏡、水天一色的鄱陽湖的情景,尤為生動。所以南宋愛國詩人陸游在《過小孤山大孤山》中說:“泛彭蠡口,四望無際,乃知太白‘開帆入天鏡’之句為妙!贝嗽娖┰跁硵⒂闻d之中流露了對友人的思念之情,言簡而意深。
賞析
這首詩大約作于上元元年(760)。李白在長流夜郎途中遇赦后,曾復(fù)歸潯陽。此時他雖已年近六十,并飽嘗流離之苦,但其豪情似未減當年。他泛舟彭蠡湖看到岸邊廬山的雄奇風光,詩興大發(fā),于是慷慨高歌。并以此詩寄贈友人黃判官。
這首懷人詩很別致,全詩以寫景為主,相思之情只在結(jié)尾處稍稍流露,但既無傷感之意,亦無悵惘之情,調(diào)子似乎是輕松的!皾£柍恰,其治所原在,今江西九江市!芭眢弧,即今江西的鄱陽湖,為我國五大湖泊之一。據(jù)《元和郡縣志》 載,唐時彭蠡湖“周圍四百五十里,春水漲時,茫無涯畔,足配洞庭!焙,有廬山。那里千巖競秀,萬壑爭流,是游冶之勝地。
詩的開頭二句寫江井相通,江湖相連,言彭蠡湖水淵源有自。接下二句寫詩人揚帆開船,駛向彭蠡湖之東。此為游蹤之開始。“天鏡“,言湖面水波不興,涵映天空,如巨大的鏡子。如果說首二句是寫湖水之深邃的話,那么這二句則是形容湖面之平廣。
“落影轉(zhuǎn)疏雨,晴云散遠空”,是寫近處與遠空的景色: 剛剛還是如火的夕陽,轉(zhuǎn)眼間下起了稀疏的小雨;此刻天際的晴云已飄向遠空。初看,“疏雨”和“晴云”似乎是矛盾的,但是它準確地反映出彭蠡湖所特有的自然景觀。這里也如同洞庭湖一樣:“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面對湖上這樣的景致,詩人意欲何為?“名山發(fā)佳興,清賞亦何窮”二句便揭示了他的心態(tài): 因望名山而產(chǎn)生美好的興致,因有佳興而愿作無窮之清游!扒遒p”,這里義同清游。清游,即脫離塵界的翱游。潘岳 《螢火賦》“翔太陰之元昧,抱夜光以清游!狈冻纱蟆堕L至日與同舍游北山》:“瘦筇知腳力,政爾耐清游!本么肆x。李白在歷經(jīng)人生的巨大曲折之后,感到“濟蒼生” 的理想已難以實現(xiàn),于是便幻想以清游來排遺心中的無限苦悶。他在同時期所寫的 《廬山謠寄盧侍御虛丹》 詩中說:“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盧敖游太清”,與這里的'“清賞亦何窮”一樣,都反映了他希求超脫現(xiàn)實的心情。
以上二句既承上又啟下。如果說前六句主要是寫水的話,那么后二句則主要是寫山: 東山懸崖上的圓石平滑如鏡好象能映入遙天的明月,香爐峰上瀑布飛流恰似彩虹倏然消失。這里將廬山的景物與天間的云月聯(lián)系起來,不僅為詩人追求忘情的清游提供了可資幻想的天地,而且增加了湖光山色的奇情壯彩。
最后二句由寫景轉(zhuǎn)為抒情:“相思俱對此,舉目與君同!币庵^,當我們彼此相思時,就都看看這美好的景致吧: 景致相同,我們的感情也是一樣的。不難看出,詩人的友人黃判官當也在彭蠡湖的彼岸、廬山的同側(cè),所以他們才可能望景而思人。這兩句詩不僅表現(xiàn)了李白與黃判官感情之親密,而且似乎縮短了他們之間的空間距離。余韻悠然,耐人想象。這里我們自然會想到另一些懷人的名句。但它既不象張若虛“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春江花月夜》)那樣的迷惘;也不似王建“今日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十五夜望月》)那樣的感傷。這便是李白異于別人的個性。
這首詩以時間為順序,按航程之遠近,先寫湖水,后寫廬山,人間天上,極有次第。詩中雖以寫景為主,但詩人豪情滿懷,筆墨酣暢,寄逸情于奇景之中,置勝致于眉宇之下,既使人回腸蕩氣,又令人目不暇接。此外,詩人善于以樂景寫哀,相反相成,用雄奇瑰麗的風光來反襯自己抑郁的懷人心情,收到了 “一倍增其哀”(王夫之《薑齋詩話》卷一) 的藝術(shù)效果。
【李白《下尋陽城泛彭蠡寄黃判官》全詩翻譯賞析】相關(guān)文章:
李白下尋陽城泛彭蠡寄黃判官古詩鑒賞11-14
李白《早春寄王漢陽》全詩翻譯賞析11-29
李白《沙丘城下寄杜甫》全詩翻譯賞析10-08
李白《秋下荊門》全詩翻譯與賞析10-14
《秋下荊門》李白全詩翻譯及賞析11-08
杜牧《寄揚州韓綽判官》全詩翻譯賞析10-26
李白《尋山僧不遇作》全詩翻譯賞析09-30
李白《贈書侍御黃裳》全詩翻譯賞析10-19
李白《寄東魯二稚子》全詩翻譯賞析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