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蘭亭集序作品簡介
蘭亭集序是中國晉代(公元353年),書圣王羲之在紹興蘭渚山下以文會友,寫出"天下第一行書",也稱《蘭亭序》、《臨河序》、《禊帖》、《三月三日蘭亭詩序》等。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蘭亭集序作品簡介,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作品簡介
蘭亭集序《蘭亭集序》文字燦爛,字字璣珠,是一篇膾炙人口的優(yōu)美散文,它打破成規(guī),自辟徑蹊,不落窠臼,雋妙雅逸,不論繪景抒情,還是評史述志,都令人耳目一新。雖然前后心態(tài)矛盾,但總體看,還是積極向上的,特別是在當時談玄成風的東晉時代氣氛中,提出“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尤為可貴!短m亭集序》的更大成就在于它的書法藝術。通篇氣息淡和空靈、瀟灑自然;用筆遒媚飄逸;手法既平和又奇崛,大小參差 ,既有精心安排藝術匠心,又沒有做作雕琢的痕跡,自然天成。其中,凡是相同的字, 寫法各不相同,如“之”、“以”、“為”等字,各有變化,特別是“之”字,達到了 藝術上多樣與統(tǒng)一的效果!短m亭集序》是王羲之書法藝術的代表作,是中國書法藝術 史上的一座高峰,它滋養(yǎng)了一代又一代書法家。
在結構和章法上以情感為線索,敘中有情,以情說理。第一段在清麗的境界中,著重寫一“樂”字,由樂而轉入沉思,引出第二段的“痛”字,在經(jīng)過一番痛苦的思考后,不覺感到無限的悲哀,最后以一“悲”字作結。情感色彩迥乎不同,前后過渡卻妥帖自然。
作者以其精妙絕倫的書法書寫這篇文章,真跡據(jù)說被李世民置其墓中,但從唐人的摹本中,仍可見其“龍?zhí)⑴P”的神采。《禊帖》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董其昌《畫禪室隨筆》說:“章法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帶而生,或大或小,隨手所如,皆入法則!
現(xiàn)在陳列在蘭亭王右軍祠內的馮承素摹本(復制品),真本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上面鈐有“神龍”(唐中宗年號)小印,是斷為唐摹的一個鐵證!吧颀埍尽笔乾F(xiàn)存最接近王羲之真跡的摹本。因其鉤摹細心,故而線條的使轉惟妙惟肖,不但墨色燥潤濃淡相當自然,而且下筆的鋒芒、破筆的分叉和使轉間的游絲也十分逼真,從中可窺王羲之書寫時的用筆的徐疾、頓挫、一波三折的絕妙筆意。
《蘭亭集序》是世人公認的瑰寶,始終珍藏在王氏家族之中,一直傳到他的七世孫智遠,智永少年時即出家在紹興永欣寺為僧,臨習王羲之真跡達三十余年。智永臨終前,將《蘭亭集序》傳給弟子辯才。辯才擅長書畫,對《蘭亭集序》極其珍愛,將其密藏在閣房梁上,從不示人。后被唐太宗派去的監(jiān)察史蕭翼騙走。唐太宗得到《蘭亭集序》后,如獲至寶。并命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等書家臨寫。以馮承素為首的弘文館拓書人,也奉命將原跡雙鉤填廓摹成數(shù)副本,分賜皇子近臣。唐太宗死后,侍臣們遵照他的遺詔將《蘭亭集序》真跡作為殉葬品埋藏在昭陵。
東晉穆帝(司馬聃)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日,王羲之和當時名士孫綽、謝安和釋支遁等四十一人,為禊事活動,在蘭亭宴集。與會的人士都有詩作,事后把這些詩篇匯編成集,《蘭亭集序》就是王羲之為這個詩集所寫的序言。序,文體名,是對書籍和文章舉其綱要、論其大旨的一種文字,相當于引言。
《蘭亭集序》散文特點
《蘭亭集序》是王羲之為詩集《蘭亭集》所寫的一篇序文,但就其內容和形式而言,它又不僅是一般意義上的書序,而且是我國文學史上一篇立意深遠、文筆清新自然的優(yōu)美散文。
文章從蘭亭集會落筆,首先用簡潔的文字點明集會的時間、地點、緣由和與會人物,接著用抒情的筆調,描繪了清雅優(yōu)美的山、水、林、竹等自然景物,而正是這些自然風光引起與會者飲酒取樂、臨流賦詩的雅興,下文就自然轉入敘寫雅事,敘寫與會者“一觴一詠”、“游目騁懷”的種種歡樂情景。段末以“樂”字作結,揭示了與會者沉浸在美好的自然和人文環(huán)境中得到審美愉悅而暫時忘卻煩惱的情趣。
第二段作者緊承上文“俯”“仰”二字和“信可樂也”一語,轉寫人世變幻、情隨事遷的情況。不管是“晤言一室之內”的靜者,還是“放浪形骸之外”的躁者,他們雖都在一時一事上“快然自足”,但是這些眼前的美景和人世的歡樂,“俯仰之間,已為陳跡”,樂極而悲生,他們不得不面對嚴酷的現(xiàn)實:“老之將至”、“終期于盡”,人生苦短。至此,作者自然提出“死生亦大矣”這一主旨。本段末以“痛”字反詰作結,不僅為呼應上段的“樂”,更為引起讀者深思“死生”這一人生最重大問題。
第三段作者抓住死生問題,進一層表明自己的生死觀。作者首先借古立論,說明從古至今,人們一直重視死生問題,自己也不能例外。接著作者針對當時士大夫務清談、鮮實效、無經(jīng)濟大略的社會風氣,痛斥“一死生”、“齊彭殤”的老莊學說為“虛誕”、“妄作”,從而表明了作者積極進取的生死觀,而這正是作者編輯《蘭亭集》并為之作序的目的。文章前面兩段分別以“樂”、“痛”作結,最后一段以“感”字作結,表明作者堅信后世讀者會從斯文(這篇序文)中產生同感:認識死生問題的重要,樹立正確的生死觀。
縱觀全文,作者著眼死生二字,借一次集會宴游闡明人生哲理,表明了作者深遠立意。同樣是寫了宴游情景,但石崇的《金谷詩序》、李白的《春夜宴從弟桃李園序》等文章,抒發(fā)的卻是人生短暫,需及時行樂的情懷,立意顯然不及作者的《蘭亭集序》深遠。作者生活在東晉時代,當時統(tǒng)治集團偏安江東,不思進取。士大夫崇尚玄學,清談之風很盛,而作者卻公開批評“虛談廢務、浮文妨要”,頗想有所作為。從作者給中軍將軍殷浩、會稽王司馬昱、太傅謝安等人的信中,可以看出作者憂國憂民,渴望救國家“倒懸之急”的大志和曠達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當然,由于歷史和階級的局限性,作者不可能始終堅持這一正確的人生態(tài)度,永和十一年(公元355年)春,即作者寫完《蘭亭集序》后兩年,作者因深感空懷壯志,報國無門,又因與揚州刺史王述的矛盾恩怨,憤而稱病去官,且到父母墓前立誓永不再仕。此后便“盡山水之游,弋釣為娛”,去尋求“當以樂死”的境界,反映了作者晚年思想漸趨消極虛無。這是我們在全面評價作者一生思想時應該注意的。
《蘭亭集序》之所以流傳千古,不僅因為其立意深遠,而且因為其文筆清新流暢,樸素自然。魏晉時期出現(xiàn)了駢文的高潮,駢文幾乎占有了一切文字領域,這種文體講究對偶、辭藻、音律、典故,極不利表情達意。在這種駢文風行的時代,作者能不拘成格,用灑脫流暢、樸素簡潔、極富表現(xiàn)力的語言寫景,敘事,抒情,議論,充分體現(xiàn)了作者散文的個人風格。特別是文中用了“群賢畢至”、“崇山峻嶺”、“茂林修林”、“天朗氣清”、“游目騁懷”、“情隨事遷”、“感慨系之”、“若合一契”等詞語寫蘭亭山水之優(yōu)美,敘時人宴游之雅致,抒盛事不常之感慨,議死生意義之重大,而這些詞語從此便被后人當作成語使用,極大豐富了祖國的語言寶庫,從而也奠定了《蘭亭集序》在中國文學上的地位。
文學之美
古往今來,人們多關注《蘭亭集序》的書法藝術之美,往往忽視了文章本身的價值。其實,這篇散文短小精煉,審美價值頗高,也因此得到了教材編者的青睞,人教版與蘇教版都列在必修課文中,文章具有文學與哲學之美,值得我們品味探究。
一.文字凝煉 語言恬淡雋永
《蘭亭集序》短小精悍,語言清雋恬淡,不失為一篇佳作。文章開頭簡單交代了蘭亭集會的時間、地點、事件及人物,接著將筆鋒轉向了寫景。宗白華先生言:“晉人以虛靈的胸襟、玄學的意味體會自然,乃能表里澄澈,一片空明,建立最高的晶瑩的美的意境!”[1]P211我們在此文中就可以欣賞到開闊美妙的意境。作者并沒有大肆渲染,而是采用白描的手法,描繪了蘭亭的曼妙景色。如用“崇山峻嶺,茂林修竹”來描寫山,僅八個字就將山峰的高聳、樹多的特點表現(xiàn)了出來;又如寫水“清流激湍,映帶左右”,給讀者展現(xiàn)了溪流清澈、汩汩流淌的畫面;再如描寫天氣為“天朗氣清”,語言精簡,表現(xiàn)力較強,讓我們感受到了作者快樂輕松的心情。基于這篇散文四字短語和對仗句較多,節(jié)奏感特強,教師在授課時可采用誦讀法,讓學生在誦讀中感知文意,體會作者的高妙筆法。文中多用反復的手法,在“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只盛”、“俯仰一世”、“俯仰之間”中,“俯”和“仰”共出現(xiàn)了三次,一唱三嘆,增強了散文的音樂性和節(jié)奏感,便于抒情。本文僅324個字,但將敘事、寫景、抒情、議論巧妙地結合在一起,情景交融,由樂到痛再到悲,體現(xiàn)了作者對于人的覺醒,對自己的生命和意義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追求。
二.悲傷而又豁達,胸襟大美
初春時節(jié),乍暖還寒,氣溫與人們的心緒都并不高亢熱烈。作為文人雅集,以文會友,并不講究官位、門第的高低,而是徹底的平等主義。文中對參與人物的介紹僅有八個字:“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摒棄了一般介紹官職的庸俗手法。這首先表現(xiàn)出王羲之清高曠達的品性與心胸。景色的描繪,他只提山、水、林、竹;救碌逆弊湘碳t,繁花似錦,在文中卻不見蹤影。這充分表明王羲之的美學情趣,排斥濃妝艷抹,追求清淡雅潔。描寫宴飲,曲水流觴,迥異于豪飲大觴,浮白大觴。這鮮明表示文人之雅。在風和日麗,天朗氣清之時,“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沉浸于大自然之中,面對宇宙遼廓,萬物踴動,既有襟懷的寬闊與開拓,又有勃勃生機之感悟。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四美皆備,簡直是天造地設,亙古難遇的好機會。這種闊大無比的景象其實就是作者王羲之胸襟的寫照。雖然文中屢見“豈不痛哉”“悲夫”之類的悲慨感傷之詞句,但是作者是從昔、今、后這樣無限闊大的時間背景和天地之寬、宇宙之大的空間背景中來發(fā)感慨的,給人的卻是豁達寬闊,無窮無盡的無限境界,是作者俯仰宇宙,巡察古今之后產生的人生之感,大哉壯矣!
這種胸襟與境界是魏晉名士們,經(jīng)過建安、西晉的玄學淘煉,融合儒家、道家、佛家的思想精髓,經(jīng)歷漢魏、魏晉、渡江等朝代、歷史的頻繁更替和痛苦探尋之后,對自然、歷史、人生有了極為透徹領悟之后的平淡與深刻,闊大與悲壯。
三.瞬間永恒之間的深刻
生命無常、人生易老本是古往今來一個普遍命題,魏晉詩篇中這一永恒命題的詠嘆之所以具有如此感人的審美魅力而千古傳誦,也是與這種思緒感情中所包含的具體時代內容不可分的。在這次天朗氣清的蘭亭集會中,他由廣闊的自然想到了人生,大自然生生不息,而人的壽命卻有限,這與蘇軾在《赤壁賦》中的“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表達的情感相似。作者深知生命的寶貴,在生活中,他通過服食丹藥以求長壽,“服足下五色石膏散,身輕行動如分也”。他并不贊同莊子所認為的“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否定虛無主義的思想,他提出“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生與死有分別,人不可能長生不老,作者作此文時已有50多歲,在當時可算高齡,他對生死問題有著自己的理解,對死亡有清醒的認識,他的思考閃爍著智慧與哲理的光芒。
具體來說,《蘭亭集序》中蘊含的哲思反映了魏晉文人生死觀的矛盾性。王羲之的蘭亭詩中有這樣兩句“群籟雖參差,適我無非新”,宗白華對此的評價是“寫出了晉人以新鮮活潑自由自在的心靈領悟這世界,使觸著一切呈露新的靈魂、新的生命。于是‘寓目理自成’,這理不是機械的陳腐的理,乃是活潑潑的宇宙生機中所含至深的理”按照宗白華的說法,王羲之所理解的自然的本質是“理”,這同道家崇尚的“道”應當是不謀而合的,聯(lián)系到在魏晉文人中盛行的服藥求仙的生活方式,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包括王羲之在內的魏晉文人應當是深受道家思想影響的。此外,道家認為死生應當是統(tǒng)一整體,而不是對立面,《莊周夢蝶》通過夢境與現(xiàn)實的交織,提出了“物化”的觀點,從某種程度上說,生與死同樣是“物化”,并統(tǒng)一于自然之道中,死生對于我們來說也就無所謂悲喜了。
然而,王羲之又發(fā)出了“固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的悲嘆,一方面對客觀“理”的深入認識,另一方面則是對生死的強烈感傷,明顯的前后矛盾,郭沫若因此貶斥王羲之“無病呻吟的絕頂了”,王羲之被認為是貪生怕死之徒,雖說有些片面,但總的來說我們可以了解到王羲之對生死的理解是遠沒有老莊澄澈的,其中原因大致如下:王羲之身處封建社會的統(tǒng)治階級,自然是具備儒家入世情結的,同時社會不安,對生死存亡的重視,人生短暫的感嘆成為當時的時代主題,這樣來看,求仙訪道本是追求精神上歸于永恒的自然,如今卻漸受世俗影響演化為追求肉體長存的手段,魏晉文人因而兼具儒家入世與道家出世的情結,王羲之在自然中也有著自己對生命及死生問題的思考,文中情與景、情與理交融為一。據(jù)《晉書王羲之傳》記載,王羲之曾多次向朝廷提出解決民族矛盾的建議,但未得到官員的重視、采納,他雖有著儒家的入世精神,但現(xiàn)實往往殘酷,他心中仍有著無法排解的苦悶與感傷,正如李澤厚所說:“既關心政治、熱衷仕途而又不感興趣或不得不退出和躲避這樣一種矛盾雙重性!笔送镜睦硐肱c現(xiàn)實往往存在很大的差異,但也無可奈何,王羲之人生觀的矛盾也就能夠解釋了。當然,文學批評總是隨著時代發(fā)展而發(fā)展的我們也不能忽略了批評家自身所處的特定時期,郭沫若、宗白華的觀點總是存在時代局限性的。
《蘭亭序》中體現(xiàn)的人生觀雖不純粹,卻真實反映了魏晉時期文人艱難的生活現(xiàn)實。在現(xiàn)實中無力抗爭動蕩的社會現(xiàn)實,無奈死亡的不期而至,在精神上卻始終追求自由達觀,這是魏晉文人心態(tài)的真實寫照。而全文這種思考,升華了作品主題,給人深刻的啟示和思考。
綜上所述,《蘭亭集序》文質兼美,具有較高的文學和哲學價值,讓我們看到了晉人以新鮮活潑自由自在的心靈領悟這世界,使觸著的一切呈露新的靈魂,新的生命。王羲之不僅以他的書法名揚后世,他的文學才能,也同樣值得我們敬佩。
作者簡介
畫像王羲之(公元303年—361年)漢族,字逸少,號澹齋,原籍瑯琊臨沂(今屬山東臨沂),后遷居山陰(今浙江紹興),因王羲之曾任右將軍,世稱“王右軍”、“王會稽”。
王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備精諸體,冶于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創(chuàng)造出“天質自然,豐神蓋代”的行書,代表作品有:楷書《樂毅論》、《黃庭經(jīng)》、草書《十七帖》、行書《姨母帖》《快雪時晴帖》、《喪亂帖》、行楷書《蘭亭集序》等。是東晉的書法家,被后人尊為“書圣”,與兒子王獻之合稱“二王”。
【蘭亭集序作品簡介】相關文章:
紅樓夢作品簡介01-03
蘭亭集序04-13
蘭亭集序教學設計 蘭亭集序說課稿02-10
《蘭亭集序》教案04-13
《蘭亭集序》說課稿04-13
蘭亭集序的翻譯04-13
《蘭亭集序》思想07-12
《蘭亭集序》精選教案04-16
《蘭亭集序》注釋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