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課文《灰雀》教學案例分析
《灰雀》這篇課文講述的是列寧、灰雀和一個孩子之間的故事。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課文《灰雀》教學案例分析,歡迎閱讀!
師:那只灰雀是否真的飛走了或者凍死了呢?
生:不是;胰副恍∧泻鹤阶吡恕#▽W生一致同意)
師:書中并沒有這么說,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從小男孩兒說的“會飛回來的,一定會飛回來的”這句話看出來的。
師:文中小男孩兒先后兩次說“一定會飛回來”,請大家想一想,這兩句話分別是在什么時候說的?
(出示投影片:一定會飛回來的。一定會飛回來。
生:第一句是在列寧惋惜灰雀“再也不會飛回來了”的時候講的;第二句是列寧問“會飛回來?”時回答的。
師:小男孩兒為什么這么肯定灰雀“一定會飛回來”呢?
生1:我從文中看出灰雀不見了與小男孩兒有關。
生2:我想,小男孩兒肯定知道灰雀的去向,不然他不會說得這么肯定。
生3:讀了這句話,我知道灰雀是被小男孩兒捉去了。
生4:對,不然的話,小男孩兒怎么知道灰雀沒有死呢?
師:同學們,你們真動腦筋,那么你們看看這兩句話一樣嗎?
生:不一樣,第一句有個“的”字,第二句沒有。
師:這兩句話表達的意思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嗎?
生1:第一句有“的”,是十分肯定的意思;第二句是回答列寧的問題,也是十分肯定的。
生2:兩句話的標點符號也不同,第一句用句號,是說明灰雀還活著,很肯定;第二句是怕列寧不相信,所以作出堅定的回答,用了嘆號。
師:很好,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這兩句話,要通過我們的讀表達出小男孩兒當時的心情。(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看似相同的兩句話,我們通過比較、分析、討論,理解了它們表達的意思也不完全相同。同學們,小男孩兒為什么不直接告訴列寧呢?
生1:小男孩兒一開始已經(jīng)對列寧說沒看見了,現(xiàn)在只能這么說了。
生2:小男孩本來想告訴列寧,因為自己前面說了謊,就不敢直接承認是自己捉了灰雀。
生3:就像我有一次說謊也是這樣,我不敢說,怕被別人笑話。
師:你們能聯(lián)系生活實際和自己的感受來理解,非常好。你們喜歡這個小男孩兒嗎?能說說理由嗎?
生:小男孩兒是想用實際行動來改正錯誤,我覺得小男孩兒是天真可愛的。
【案例分析】
葉圣陶先生說:“語文課的主要任務是訓練思維!痹谒季S訓練的過程中發(fā)展思維,才能發(fā)展學生的智力。教師設疑是激發(fā)學生思維的良好手段。在什么時候設疑能激起學生的思維興趣呢?先用一個問題的討論引出結論:灰雀是被小男孩兒捉去的。此時學生似乎覺得文章十分簡單,不需再加思考,接著再提問:“從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是被小男孩兒捉走的?”順理成章地組織學生對小男孩兒說的兩句話進行分析討論,學生自始至終思維緊張,興趣盎然,可以說對這兩句話的理解十分深刻。無疑時設疑,一下子點燃了學生思維的火花,猶如平靜的水中投了塊石頭,“一石激起千層浪”。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質(zhì)疑問難的能力。
在閱讀教學中,我們經(jīng)常會發(fā)現(xiàn)小學生的思維存在著不少缺陷:看問題不全面,不善于聯(lián)系地看問題,不能有條理地分析,因此,教學中應指導學生思維,掌握一定的思維方法,培養(yǎng)思維能力。教學案例中引導學生理解小男孩兒說的兩句話,從句子的相同點人手,找出不同點,發(fā)展了學生的思維,全面深刻地體會了句子表達的不同情感。在對“小男孩兒為什么不告訴列寧”這一問題的討論時,引導學生聯(lián)系課文,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實際,步步深入學生能獨立捕捉到文章中小男孩兒天真可愛的形象,學生的回答十分精彩。
閱讀和思維是矛盾的統(tǒng)一體,兩者互相依存,教學中把兩者有機結合起來,注重思維訓練,促進了學生語文學習的內(nèi)化和外化,學生會越讀越聰明。假如說問題是一張弓,那么思維就是一枝箭,弓拉得越開,箭就射得越遠。有效地進行思維訓練,加強思維力度,就在于問得恰如其分、恰到好處。
【課文《灰雀》教學案例分析】相關文章:
灰雀課文原文10-06
灰雀的課文原文07-05
課文《灰雀》的教學片斷賞析09-15
灰雀課文內(nèi)容08-26
《灰雀》的課文內(nèi)容07-19
《灰雀》的課文內(nèi)容09-15
課文灰雀的主要內(nèi)容09-07
灰雀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08-11
關于《灰雀》的課文內(nèi)容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