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賈平凹《天氣》讀后感
【賈平凹《天氣》簡介】
賈平凹已很久沒出過新散文集,《天氣》是賈平凹近三四年里的最新文字,由其親手選編,內(nèi)容豐富,不僅盡心袒露所行所思所愛所痛,且篇篇可見其大情懷、大智慧,可見其古樸的性靈和古雅的趣味,文字樸素而有韻味,老到精粹,從容不迫,已臻爐火純青之境。
【賈平凹《天氣》讀后感篇一】
2011年3月某日,我收到了厚厚一大包郵件。一看那粗重厚樸的筆跡,便知是盼望的稿子到了——賈平凹自選自編的新散文集《天氣》原稿。真是意外的驚喜,雖然一向知道賈平凹寫作不用電腦,但一般是會請人打字的吧?誰知竟然就把手寫稿件復印了寄來。
說起來,編作家手寫稿的稿件,比之電子文件,自是多了一些工作量,光錄入后的校對工作,就花了大量時間,且很考驗認字功夫。但是直接面對作家的手寫體,上面還有勾勾畫畫的修改痕跡,也真是久違的一種編輯感受。
賈平凹的文字,一遍遍地看,一遍遍覺得好?粗皇碌褡,家常話一般,但是意味深厚又情趣盎然。我編著,常會停下一會兒,體會或者回味一下看過的文字。賈平凹到底是個有大情懷的作家,即使在散文中也處處可見,可感。比如《從棣花到西安》《六棵樹》《一塊土地》《定西筆記》《說棣花》等文,都體現(xiàn)著他對家鄉(xiāng)、對中國西北的那塊厚土、對土地和農(nóng)民的切身入骨的愛。愛之深痛之切,為土地被糟踐、農(nóng)民被剝奪,他沉痛而又無奈,于是筆下每每蒼涼。賈平凹又是一個重情重義的作家,他的《寫給母親》一文,我讀一遍感動一回,再讀還是感動落淚。
在每一部長篇完稿之后,賈平凹便出行,到處走走看看。是寫長篇勞作后的休息,又是為下一部新作品在作準備。他要看到真實的民間、真實的底層生活,一路行走,一路思索,落紙成文,成為《天氣》中最重要的部分。還有一些日常不經(jīng)意中寫就的短文,體現(xiàn)著賈平凹的生活狀態(tài)和情趣,那是平實又親切、古樸又充滿靈性的。
關于這部散文集,賈平凹在序中說:“小說可能藏拙,散文卻會暴露一切,包括作者的世界觀、文學觀、思維定式和文字的綜合修養(yǎng)。我以前研讀別人的小說,總要讀他小說之外的文章,希望從中尋到一些關于他的規(guī)律性東西,我現(xiàn)在編《天氣》,又這么說,我把我的衣服就撕了。”又說,“以現(xiàn)在的年齡,如果讓我評估我的散文,雖不悔其少作,但我滿意我中年以后的作品。年輕時好沖動,又唯美,見什么都想寫,又講究技法,而年齡大了,閱歷多了,激情是少了,但所寫的都是自己在現(xiàn)實生活中真正體悟的東西,它沒有了那么多的抒情和優(yōu)美,它拉拉雜雜,混混沌沌,有話則長,無話則止,看似全沒技法,而骨子里還是蠻有盡數(shù)的。”
沒有技法的散文,是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了。
《天氣》出版后,反響甚好,《人民日報》登載過胡竹峰的一篇評論,題為《銅綠斑斑,大象緩步》。文章寫道:“《天氣》所錄者,敘事寫情談理,沒有花架子,點到為止,如鏡照人,其形態(tài)自現(xiàn),又如古琴之音,緩緩而發(fā)……賈平凹下筆成文,長短自有定數(shù),不求奇巧精工,但奇巧精工自來。”所論甚當。
最后還是借用賈平凹的話:“讀散文最重要的是讀情懷和智慧,而大情懷是樸素的,大智慧是日常的。”
讀《天氣》可作如是觀。
【賈平凹《天氣》讀后感篇二】
平時十分喜歡賈平凹的作品,尤其是他的散文,象山間的溪流,清新而又明快;象一位智者的低語,溫馨而又感人。因此,每次到書店或圖書館,凡是賈平凹的書籍總是我的首選。
或許是賈平凹忙于寫長篇小說的緣故,或許是他的犟脾氣所致(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一些人說他的散文比小說寫得好,他就少寫散文了),近年來他的散文產(chǎn)量不高,即便有也零星地散落在報刊里,市場上很難見到新散文結(jié)集問世。前些日子,買了一本散文集《大翮扶風》,里面也大都是他以前的作品。這次到縣圖書館借書,遇到他的新作《天氣》(作家出版社),如獲至寶,仔細品讀了兩遍,覺得賈平凹的文字又比以前老到了許多,感想有四。
其一,要想寫好作品,必須深入基層“接地氣”。作家對群眾的了解程度,決定了其作品的深度和厚度。一個脫離群眾、不“接地氣”的作家,是難以寫出感人的作品的。當前全國正在開展的“走基層、轉(zhuǎn)作風、改文風”活動,是醫(yī)治一些懶得下基層,習慣于在辦公室里寫稿子的人的良藥!丁锤吲d〉后記》記載,賈平凹在創(chuàng)作這部小說的時候,深感不了解拾破爛這個群眾的生活狀況,于是他請朋友幫忙,親自到拾破爛租住處看看。為了不讓拾破爛的人反感,他不帶筆記本、錄音機和照相機,“而是所有口袋里都裝了紙煙”,同他們一起吃飯,一起交談,了解他們的酸甜苦辣。幫助朋友拾破爛的老鄉(xiāng)解救被拐賣的女兒。于是他和拾破爛的人成了朋友,真正融入了他們的生活,為創(chuàng)作《高興》積累了豐富素材。在回故鄉(xiāng)采風時,他把商洛地區(qū)七個縣主要村鎮(zhèn)走了一遍,白天走村串寨,晚上整理筆記,飯時遇見什么吃什么,天黑哪兒能住就住哪兒,為此染上了疥瘡和乙肝。
其二,要寫自己熟悉的東西。喜歡寫東西的人都知道,寫了一些文字后,總是不知道自己下步該寫什么?词裁词軞g迎,就寫什么,這樣永遠寫不出好作品。因為你不了解別人寫的。相反,你自己熟悉的別人也不一定了解。所以不跟風,不人寫亦寫,揀自己熟悉的寫,這應成為創(chuàng)作的源泉。賈平凹就經(jīng)歷了這樣的困惑。1980年,他的創(chuàng)作出現(xiàn)了問題,“不知道自己該寫什么,怎么去寫,著實苦悶彷徨。”最后,他醒悟到自己的創(chuàng)作一直沒根,總是隨波逐流,像個流寇。經(jīng)過思考,他決定回故鄉(xiāng)采風,開辟自己的“根據(jù)地”,《商州初錄》以及商州系列作品的發(fā)表,終于使賈平凹成為全國熟知的作家。
其三,要盡量使用體現(xiàn)地方特色的大眾化語言。文學作品是寫給群眾看的,就要使用群眾聽得懂、樂意聽的鮮活語言。在《天氣》這本書里,隨處可見大眾化語言。如:描寫汽車速度慢、山路難行,就說“時速至多四十公里吧,吭吭唧唧在盤山路上搖晃……”,描寫車廂里天氣冷,就說“冬天里風刮進來,無數(shù)的刀子在空中舞,把火車頭帽子的兩個帽耳朵拉下來系好,哈出的氣就變成霜,帽沿是白的,眉毛也是白的。”在記述和一位老漢的對話時,使用方言口語,讓人觀之可親。
其四,要多讀一些大氣的作品,涵養(yǎng)心胸。賈平凹在《精神貫注—致友人信之四》中,勸友人“不要再多讀那些明清小品,不要再欣賞廢名那一類作家的作品……要多讀讀雄渾沉郁的作品,如魯迅的,司馬遷的,托爾斯泰的,把氣往大鼓,把器往大做,寧粗糲,不要玲瓏。”看來,讀書要會擇書,要多讀一些古今中外的經(jīng)典作品、大氣作品。
其他幾篇如《六棵樹》、《天氣》、《一塊土地》、《寫給母親》、《松云寺》、《民歌王紅梅》寫得都很感人,讀后收獲不少。
【賈平凹《天氣》讀后感】相關文章:
賈平凹07-06
賈平凹簡介10-05
賈平凹的散文10-19
賈平凹經(jīng)典名言07-07
賈平凹的經(jīng)典名言07-31
賈平凹 高興10-03
賈平凹《云雀》09-29
賈平凹:朋友04-13
賈平凹:禿頂09-29
賈平凹:《落葉》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