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種華嚴經(jīng)的傳世對佛學的貢獻
《華嚴經(jīng)》是佛成道后在菩提場等處,藉普賢、文殊諸大菩薩顯示佛陀的因行果德如雜華莊嚴,廣大圓滿、無盡無礙妙旨的要典。
華嚴有三種。一是晉譯,又稱舊譯,世稱六十華嚴。后兩種是唐譯一是八十華嚴又稱新譯,內(nèi)容最完備。再者是四十華嚴。又稱普賢菩薩行愿品。三本華嚴經(jīng),各有特色。晉譯本,文筆典雅,文風灑脫,可以說與當時中國的古文化——經(jīng)學的影響密不可分。閱讀之后不僅是一種對佛學的的享受,同時也是一部十分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如果沒有去讀它,是學佛者人生的一大憾事。
歷史上包括今天的文學愛好者,對六十華嚴都是十分推崇的。因為它不僅僅是一部佛教典籍,也是在與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碰撞中,產(chǎn)生的一種佛經(jīng)翻譯文學。同時它也是中國佛教所特有的文化現(xiàn)象。八十華嚴對于研究華嚴經(jīng)和華嚴宗而言,是比較理想的一種讀本。當年華嚴宗三祖,其實就是華嚴宗的實際創(chuàng)建者法藏大師,一生之中講過三十多遍華嚴經(jīng),不過都是六十華嚴的內(nèi)容。對于八十華嚴在后來在他的主持下才有八十華嚴的出現(xiàn)。八十華嚴的出現(xiàn),主要歸功于法藏大師對中國佛學的巨大貢獻。四十華嚴經(jīng)主要是在武后武則天的直接支持下,而有了這一品的產(chǎn)生。普賢菩薩行愿品在佛學對中國佛教的影響之下,成為在中國民間信仰之中廣為流傳。與《金剛經(jīng)》、《普門品》、《地藏經(jīng)》等并列為在民間最為民眾廣為接收,廣為散播的一種經(jīng)典。受到人們普遍的歡迎。信仰之士以讀誦、抄寫、印刷、禮拜、講授等各種形式,來認識和理解他的佛法內(nèi)涵。
古人有言:“不讀誦華嚴經(jīng),不知佛家的富貴”。學佛者對華嚴的推崇,在佛教理論界把華嚴歸納為諸經(jīng)之王與法華嚴相提并論。華嚴宗因此也稱為教海。如近代的高僧弘一法師曾以“教在華嚴,行在般若,心歸凈土”而自居。
因此在他的書法作品之中,其中有許多條幅對聯(lián)都是摘錄于華嚴經(jīng)上的名言警世。如早晚課誦上的“若人欲了知,一世一切佛,應觀法盡性,一切唯心造”。就是出自于華嚴經(jīng)。如唯識宗的“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等建立唯識宗的思想理念,也是出自于華嚴經(jīng)中。又如明末的四大高僧,他們對于華嚴都有很深的研究。
尤其是在今日高速發(fā)達的信息社會之中,人們在這個社會上生存繁衍,這與華嚴經(jīng)上所言:“因陀羅網(wǎng)”的思想不謀而合。這就是從華嚴經(jīng)上所說的從因陀羅網(wǎng)到因特網(wǎng)的華藏世界如出一轍。一個人就是一個小世界,世界之網(wǎng)與人生之網(wǎng),構(gòu)成了華嚴宗事事無礙,圓融無礙的世界觀與人生觀。人們今天生活在這個地球上,網(wǎng)絡的平臺,構(gòu)建起來人生的大平臺,佛法的大平臺在人類生命的進程中,生生不息,生命不止。
正慈于東方山獅子樓
拓展:
華嚴經(jīng)問答
問。三乘事理。普法事理云何別。答。三乘中事者心緣色礙等。理者平等真如。雖理事不同而相即相融不相妨礙。亦不相妨而事義非理義也。普法中事理者。理即事事即理。理中事事中理。即中中恣。雖事理不參而冥。無二隨言全盡。全盡而全不盡。如理事事理亦爾。以心言一切法而無非心。以色言一切法而無非色。余一切人法教義等差別法門皆爾。所以者何。緣起陀羅尼無障礙法。隨舉一法盡攝一切。無礙自在故。一無一切無故。三乘即不爾。廢理但事言一向不雜事。事中不自在故。一相教門隨情安立不盡理故
問。言盡不盡者。約一法者云何爾。答。其一法若一法是者豈爾。而一乘中一法。即一切法是一法。一法是一切法。一切法是一法故。一法言者即一切盡。一法即一切法。是故一法言不可盡。雖不可盡而一言無殘。雖無殘而全不盡
問。此言盡不盡。但言以是耶。有所盡不盡法耶。答。亦得云但言以是。言以外何有法乎。亦得有盡不盡法。盡不盡之言即當法故。法言能所不參。而冥無二相。隨意得為也
問。盡即不盡不盡即盡者。何義耶。答。隨緣生智之義。謂以盡生智即須之盡。以不盡生智即須不盡。所以其法不在于盡不盡。即不在于自故隨須即恣。何物不成乎。其猶虛空無自相。故一切中無妨。隨至即是。謂尺中至即是尺。步中至即步。何物非虛空。是所以無障礙故。緣起之法亦爾。準可思也
問。普法中何義事。何義理乎。答。且前方便約一色中。五尺義事。此無礙義理等。若正觀中五尺義理。無礙義事。亦得。此反亦得。約事中礙義是心。緣義是色亦得。此反亦得。隨須緣恣言。所以正觀智于法得善巧方便。能見機益故
問。若緣義色時中。緣義心壞耶。緣心義不壞緣義色是耶。答。壞亦得。不壞亦得。所以者何。緣心義不壞終不得緣色故壞。又心緣義壞亦即無緣色義。故亦得不壞。壞全不壞。不壞全壞。非壞不非壞。不非壞非壞。余一切亦爾。準思也
問。若壞者即不壞義不成。若不壞者壞義不成。云何得言壞故不壞不壞故壞耶。答。汝壞言即聞壞不見不壞。壞亦言不壞即聞不壞。不得聞壞不壞故。自分別情無由息。入理無日。正聞人即不爾。若聞壞時即能解不壞。壞聞不壞時即能解壞不壞。由解壞不壞故得不壞。而不舍壞。由解不壞壞故得壞而無舍不壞。得壞而無舍不壞故非存壞。由得不壞而非舍壞故不存不壞。非舍非存故能入中道。既入中道無所不為。能隨順于無礙自在法。修諸行德。契會自原圣人發(fā)教意趣。益其爾為也。如色心一雙法爾。余一切法界法門亦爾。準思用心也。又夢喻可解(云云)。又疏中釋文前約八教互成。約三教辨三次第意何耶。答。大意者為顯此經(jīng)內(nèi)一切教義等無不攝故。謂佛始第二七日道樹中臨大人說大法時。一切虛空法界一切微塵處。一切微塵處一切十世九世前后時中。一切五乘三乘一乘無量乘機中。頓應說一切法門。所臨機眾生各各隨應聞解行證。如是一切教義等。十十法門頓同時顯現(xiàn)中。大機人如是法。門見聞解行證。一處一切處中。一時一切時中。一根一切根。一行一切行。頓頓修行。乃至三界六道四生等因果法。皆無所殘此經(jīng)內(nèi)在。為顯此義故疏家先顯八教互成三教逆順次第法門也
問。如是三乘一乘教等皆此經(jīng)內(nèi)在者。皆十佛說耶。三身佛說耶。答。亦得皆十佛說。十佛外無別三身故。三身者十佛用故。三乘即一乘故。此約一乘說。亦得隨教宗。三乘教三身說。一乘教十佛說。見機不同故。一處一時如來善巧無所不應故
三途眾生所聞教三途佛說。人天所聞教人天佛說。小乘所聞教小乘佛說。三乘所聞教三乘佛說。一乘所聞教一乘佛說。各各能化所化相當不乖違故。然如是能化所化。能說所說隨在不動自位。而全全攝無所殘?伤家
問。疏云。五種教體五教云何今當耶。答。初實音聲等當小乘薩婆多等宗教。第二可似音聲等初從成實宗至初教始。成實者破薩婆多因緣實法。以立假用教。而猶不明心似音等顯現(xiàn)道理。故同小乘教。初教大乘中。因緣假有法識變似顯現(xiàn)不離識。而但生滅妄識中明。非真唯識。第三不可以似似音等者。當初教終空以去所至熟教始。謂初教終一切法皆空故。熟教始一切法皆虛妄無可似故。第四唯識音等者。遠者有初教位等正熟教終以去。一切法但一如來藏真識作故。第五真如音聲者。熟教終以去極當圓教位。一切法皆如故
問。余可爾。頓教中一切皆絕為宗。云何唯識及音聲等乎。答。頓教三乘中極處故。終教中真識以默為極,F(xiàn)不無法故。又音等者凡此界佛教以聲為體故。所作佛事默言皆得為音。不謂發(fā)音聲故為音聲。維摩以以默現(xiàn)不二法門。豈非教。既教亦得從方說為音聲也。又三乘中以理即事事而無非理。既理即言默說皆理。理無二故默亦音聲。余法亦爾。此義玄可思也
【三種華嚴經(jīng)的傳世對佛學的貢獻】相關(guān)文章:
試論王勃對唐詩發(fā)展的貢獻02-14
論王勃對唐詩發(fā)展的貢獻06-21
《周易》和《華嚴經(jīng)》對論11-29
04-04
佛學中的經(jīng)典禪語11-26
佛學的核心思想11-26
華嚴經(jīng)的版本11-29
「華嚴經(jīng)」的版本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