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杜甫《登高》全詩翻譯賞析
杜甫的詩歌在語言上,普遍認為具有“沉郁”的特點,語言和篇章結構又富于變化,講求煉字煉句。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杜甫《登高》全詩翻譯賞析,歡迎大家分享。
登高
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詩文解釋:
天高風急,猿嘯聲聲似乎蘊含著無限的悲哀,孤洲沙白,只有沙鷗不時地回旋。無邊無際的落葉紛紛飄墜,奔騰不息的長江滾滾而來。離家萬里,悲嘆自己經常漂泊他鄉(xiāng),衰老多病,寒秋中獨自登臨高臺。世事艱難,可恨秋霜凝染了我的雙鬢,窮困潦倒,于是不得不放下這澆愁的酒杯。
譯文:
風急天高猿猴啼叫顯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鳥兒在盤旋。
無邊無際的樹木蕭蕭地飄下落葉,望不到頭的長江水滾滾奔騰而來。
悲對秋景感慨萬里漂泊常年為客,一生當中疾病纏身今日獨上高臺。
歷盡了艱難苦恨白發(fā)長滿了雙鬢,衰頹滿心偏又暫停了澆愁的酒杯。
詞語解釋:
猿嘯:猿長鳴聲。
落木:落葉。
蕭蕭:形容秋天樹葉紛紛落下的聲響和狀態(tài)。
1.猿嘯哀:巫峽多猿,鳴聲凄厲。當地民謠云:"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2.渚:水中的小洲。飛回:回旋。
3.落木:落葉。蕭蕭:秋風吹動樹葉的聲音。
4."萬里"兩句:宋羅大經《鶴林玉露》云:"萬里,地之遠也;悲秋,時之慘凄也;作客,羈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齒也;多病,衰疾也;臺,高迥處也;獨登臺,無親朋也;十四字之間含有八意,而對偶又極精確"。杜甫當時患有肺病、風濕病、糖尿病等多種疾病。
5.繁霜鬢:白發(fā)日多。
6.潦倒:衰頹、失意。這時杜甫因肺病戒酒,故云"新停濁酒杯"。
句解: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天高風急,秋氣肅殺,猿啼哀嘯,十分悲涼;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鷗鷺低空回翔。首聯(lián)兩句,對舉之中仍復用韻,且句中自對,無一虛設。這是詩人登高看到的景象,構成一幅悲涼的秋景圖畫,為全詩定下了基調。登高而望,江天本來是開闊的,但在詩人筆下,卻令人強烈地感受到:風之凄急、猿之哀鳴、鳥之回旋,都受著無形的秋氣的控制,仿佛萬物都對秋氣的來臨惶然無主!帮L急”,夔州位于長江之濱,三峽之首的瞿塘峽之口,素以水急、風大著稱!霸硣[哀”,巫峽多猿,鳴聲凄厲。當地民謠說:“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薄颁尽,水中的小塊陸地。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落葉飄零,無邊無際,紛紛揚揚,蕭蕭而下;奔流不盡的長江,洶涌澎湃,滾滾奔騰而來。 頷聯(lián)為千古名句,寫秋天肅穆蕭殺、空曠遼闊的景色,一句仰視,一句俯視,有疏宕之氣!盁o邊”,放大了落葉的陣勢,“蕭蕭下”,又加快了飄落的速度。在寫景的同時,深沉地抒發(fā)了自己的情懷,傳達出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感愴。它的境界非常壯闊,對人們的觸動不限于歲暮的感傷,同時讓人想到生命的消逝與有限,宇宙的無窮與永恒。透過沉郁悲涼的精工對句,顯示著詩人出神入化的筆力,有“建瓴走坂”、“百川東注”的磅礴氣勢。前人譽為“古今獨步”的“句中化境”。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我萬里漂泊,常年客居他鄉(xiāng),對此秋景,更覺傷悲;有生以來,疾病纏身,今日獨自登臨高臺。頸聯(lián)是詩人一生顛沛流離生活的高度概括,有頓挫之神。詩人從空間(萬里)、時間(百年)兩方面著筆,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獨自登臺的感情,融入一聯(lián)雄闊高渾的對句之中,情景交融,使人深深地感到他那沉重的感情脈搏。語言極為凝煉,乃千古名句。宋代學者羅大經《鶴林玉露》析此聯(lián)云:“萬里,地之遠也;悲秋,時之慘凄也;作客,羈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齒也;多病,衰疾也;臺,高迥處也;獨登臺,無親朋也;十四字之間含有八意,而對偶又極精確。”“八意”,即八可悲:他鄉(xiāng)作客,一可悲;常作客,二可悲;萬里作客,三可悲;又當蕭瑟的秋天,四可悲;年已暮齒,一事無成,五可悲;親朋亡散,六可悲;孤零零的獨自去登,七可悲;身患疾病,八可悲。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時世艱難,生活困苦,我常恨鬢如霜白;濁酒銷憂,卻怎奈潦倒,以至需要停杯。尾聯(lián)轉入對個人身邊瑣事的悲嘆,與開篇《楚辭》般的天地雄渾之境,形成慘烈的對比!翱嗪蕖,甚恨,意思是愁恨很深。“潦倒”,猶言困頓衰頹,狼狽失意。新停濁酒杯:一般解釋為戒酒,不妥!巴!笔潜硎灸撤N動作狀態(tài)延續(xù)途中的一時中斷,這一句是說,我一人登臺,獨飲濁酒,無親朋相伴,慢慢舉起銷憂解愁的酒杯,停在嘴邊——我的身體已承受不了啦,至今飲酒不斷、未曾有過停杯體驗的我,不禁為自己身心之衰感到愕然。新,指初次出現(xiàn)!皾峋啤笔窍鄬τ凇扒寰啤倍裕且环N帶糟的酒,就像今天的米酒,古時稱之為“醪”。
評解:
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詩中景象蒼涼闊大、氣勢渾涵汪茫的七言律詩。前兩聯(lián)寫登高聞見之景,后兩聯(lián)抒登高感觸之情。由情選景,寓情于景,渾然一體,充分表達了詩人長年飄泊、憂國傷時、老病孤愁的復雜感情。而格調卻雄壯高爽,慷慨激越,高渾一氣,古今獨步。
這首律詩很特別,其四聯(lián)句句押韻,皆為工對,且首聯(lián)兩句,又句中自對,可謂“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就寫景而言,有工筆細描(首聯(lián)),寫出風、天、猿、渚、沙、鳥六種景物的形、聲、色、態(tài),每件景物均只用一字描寫,卻生動形象,精煉傳神;有大筆寫意(頷聯(lián)),傳達出秋的神韻。抒情則有縱的時間的著筆,寫“常做客”的追憶;也有橫的空間的落墨,寫“萬里”行程后的“獨登臺”。從一生飄泊,寫到余魂殘骨的飄零,最后將時世艱難歸結為潦倒不堪的根源。這樣錯綜復雜手法的運用,把詩人憂國傷時,老病孤愁的蒼涼,表現(xiàn)得沉郁而悲壯。難怪明代胡應麟《詩藪》說,全詩“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勁難名,沉深莫測,而精光萬丈,力量萬鈞。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無昔人,后無來學,微有說者,是杜詩,非唐詩耳。然此詩自當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背景:
這首詩作于公元767年(唐代宗大歷二年)秋天。當時安史之亂已經結束四年了,但地方軍閥又乘時而起,相互爭奪地盤。杜甫本入嚴武幕府,依托嚴武。不久嚴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離開經營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買舟南下。本想直達夔門,卻因病魔纏身,在云安呆了幾個月后才到夔州。如不是當地都督的照顧,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個年頭。而就在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體也非常不好。這首詩就是五十六歲的老詩人在這極端困窘的情況下寫成的。那一天,他獨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臺,登高臨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見,激起意中所觸;蕭瑟的秋江景色,引發(fā)了他身世飄零的感慨,滲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這首被譽為“七律之冠”的《登高》。
詩文賞析:
唐朝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杜甫所作的《登高》詩,是在公元767年(大歷二年)秋詩人病臥夔州時所寫。全詩前四句寫景,后四句抒情,慷慨激越,動人心弦,被后人推為古今七律之冠。
蕭瑟的秋風中,水清沙白,回旋的飛鳥徘徊在江中渚洲上。詩人登高遠望,想到了自己一生漂泊,備嘗潦倒艱辛之苦,經歷了國難與家愁,到如今已兩鬢成霜,百病纏身,因此百感交集,思緒萬千。
此詩八句四對,對偶精巧,用韻講究,被稱為「七律之冠」,其中首句字字珠璣,已成為千古的佳句。
這首詩作于唐代宗大歷二年(767)秋,詩人在夔州,逢重陽節(jié),登高臨眺,蕭瑟的秋景激起了身世飄零的感慨。前四句寫景,后四句抒情,但其實情景是融于一體的。
首句如高天之狂飆,深谷之哀猿,驚心動魄,使全詩籠罩在悲涼的氛圍之中。次句卻平緩而出,讓人感到一種寧靜的凄涼、空曠的惆悵、孤獨的憂傷。這一片空闊冷寂的天地,逼出了三四句的萬象紛繁和百感交集。"無邊"的豐富紛繁,"不盡"的悠遠深長,"落木蕭蕭"之衰颯無情,"滾滾長江"之洶涌無窮,這一"下"一"來",寫出了宇宙時間之永恒、空間之無限,也寫出了人類在自然規(guī)律面前永遠的驚嘆、震憾和領悟。無邊落木蕭蕭下,固然使人類深感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和無奈,但不盡長江滾滾來,又往往激起人生命的激情,向人類示范著一種永不停歇的進取精神。正因如此,這首充滿悲涼感的詩篇才使人品味出一種悲壯感,看到一種壯心不已的意境。如此一來,以下四句也就都有了同樣的審美精神:萬里悲秋常作客,是悲涼的進取;百年多病獨登臺,是不幸者對命運的不屈不撓的抗爭;艱難困苦,窮愁潦倒,玉汝于成。詩人生命旅途上的坎坷不幸、凄涼悲傷是重重疊疊,無以復加的,然而他不屈不撓的進取也是可歌可泣的。沉郁頓挫的生命固然是沉重感傷的,但也是豐富、深沉、有力度的。
此詩四聯(lián)皆為工對,且首聯(lián)兩句又句中自對。這種寫法歷來受到評家注意。
《詩藪》云:"杜'風急天高'一章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勁難名,沉深莫測,而精光萬丈,力量萬鈞。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無昔人,后無來學。微有說者,是杜詩,非唐詩耳。然此詩自當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杜詩鏡銓》:"高渾一氣,古今獨步,當為杜集七言律詩第一。"
作者:
杜甫(712年2月12日[1]~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出生于河南鞏縣,原籍湖北襄陽。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qū)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少年時代曾先后游歷吳越和齊趙,其間曾赴洛陽應舉不第。三十五歲以后,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后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官場不得志,目睹了唐朝上層社會的奢靡與社會危機。天寶十四載(755年),安史之亂爆發(fā),潼關失守,杜甫先后輾轉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zhàn)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杜甫創(chuàng)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別”等名作。雖然杜甫是個現(xiàn)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并不顯赫,但后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大歷五年(770年)冬,病逝,享年五十九歲。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后世尊稱為“詩圣”,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后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登高》全詩翻譯賞析】相關文章:
杜甫《登高》的全詩賞析09-06
杜甫《登高》全詩賞析10-19
杜甫的《登高》原文及全詩賞析07-20
杜甫《絕句》全詩翻譯賞析07-21
杜甫《日暮》全詩翻譯賞析08-11
杜甫《不見》全詩翻譯賞析09-14
杜甫《夢李白》全詩賞析及翻譯08-02
杜甫《后游》全詩翻譯賞析11-09
杜甫《新安吏》全詩翻譯賞析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