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前赤壁賦》原文、注釋、賞析和鑒賞
原文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① 。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② 。白露橫江,水光接天?v一葦③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④,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⑤ 。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⑥ 。”客有吹洞簫者⑦,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馀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⑧ 。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
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⑨,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⑩,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肴核既盡,杯盤狼藉。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注釋〕
、亳厚恢拢褐干稀懊髟轮姟敝械脑娋。按詩即《詩·陳風·月出》,其第一章云:“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窈糾即窈窕!、诙放Vg:斗、牛,指天上的斗宿與牛宿。古代以星辰配地上的方位,斗牛之間下合吳越分野;吳越分野在黃州之東,故實指東方的天際。、垡蝗敚河魉诵≈邸UZ出《詩·衛(wèi)風·河廣》:“誰謂河廣,一葦杭(航)之!薄、荞T虛御風:馮同“憑”,意謂船行如凌空駕風一樣。、 “擊空明”句:意謂船槳拍著清澈江波,在月光下的水面逆流上駛?彰鳌⒘鞴馐腔ノ,狀水也狀月;溯,逆流而上!、 “渺渺兮”二句:運化《楚辭·九歌》“目眇眇兮愁予”句及《九章·思美人》題意,抒發(fā)貶謫黃州思君而不能見的情懷。美人,古人常用以象征君王或良友!、呖陀写刀春嵳撸捍丝蜑榈朗織钍啦,見宋施元之、顧禧注蘇詩《次韻孔毅父久旱已而甚雨三首》注。清趙翼《陔馀叢考》卷二四《〈赤壁賦〉洞簫客》條:“東坡《赤壁賦》‘客有吹洞簫者’,不著姓字。吳匏庵(按系明人,名寬,字原博,號匏庵,卒謚文定)有詩云:‘西飛一鶴去何祥?有客吹簫楊世昌!瘬(jù)此則客乃楊世昌也!睏钍啦秊榫d竹(今屬四川)人,蘇軾《次韻孔毅父》詩中所稱之“西州楊道士”及“洞簫入手聲且哀”,即指此人!、 “舞幽壑”二句:形容洞簫聲悲切,使?jié)摲谏钲种械尿札埰鹞瑁轮壑械墓褘D啜泣。嫠(lí黎)婦:寡婦!、 “月明”二句:曹操《短歌行》中的詩句!、庀目冢航窈蔽錆h市漢口。武昌:今湖北鄂城! “此非”句:指漢末建安十三年(208)曹操被周瑜擊敗于赤壁。此,指黃州江面!按朔恰酢,是存疑句法,表示不能十分確斷此地即赤壁戰(zhàn)場舊地。孟德,曹操字。周郎,周瑜;瑜年少有威名,江東人稱為周郎。荊州:漢代荊州包括湖北、湖南及河南南部部分土地,漢末荊州首府在襄陽。江陵:今屬湖北,數(shù)度為荊州首府。舳艫(zhú lú軸盧):指戰(zhàn)船。舳是船后掌舵處,艫是船前劃槳處。橫槊賦詩:形容氣概雄邁。語出唐元稹所作杜甫墓志銘:“曹氏父子鞍馬間為文,往往橫槊賦詩。”槊,長矛! “挾飛仙”四句:意思是,登仙、與明月這樣永在是辦不到的,所以只能將悲思通過簫聲訴之于秋風! “逝者如斯”二句:《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币鉃榇ㄋ环秩找沟剡@樣流逝而去。蘇軾引用孔子的話,又補充一句“未嘗往也”,意思是川水雖逝去而河流仍在! “盈虛者”二句:上文用“如斯”,是以舟邊的長江為比,是近處,故用“斯”;此句用月為比,在遠處,故用“彼”。盈虛,指月的盈虧,意思是月亮忽圓忽缺,但究竟沒有消損或增大! “蓋將”四句:意思是,如從變動這面看,天地萬物每一瞬間都在變化;從不變這面看,宇宙與人類都是長存的。共適:今存蘇軾手寫《赤壁賦》,“共適”作“共食”,食的意思是享用。但明代以后本子大多作“共適”。兩字均可通。
【寫作背景】
此賦作于北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作者謫居黃州(今湖北黃岡)時,因同年另有《后赤壁賦》,故世人習稱為《前赤壁賦》。
【鑒賞】
關于這一次赤壁之游,蘇軾在《與范子豐》函中曾有所記述:“黃州少西,山麓斗入江中,石室如丹,傳云曹公敗所——所謂‘赤壁’者;或曰非也!袢绽钗悴艁硐鄤e,因以小舟載酒飲赤壁下。李善吹笛,酒酣作數(shù)弄,風起水涌,大魚皆出,山上有棲鶻,亦驚起。坐念孟德、公瑾如昨日耳!”可知此賦確是記游的實錄。參照同時所作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一詞,更可看出賦中詠及曹操,詞中詠及周瑜,兩兩相當;而詞中“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一句,用“人道是”三字傳疑;此賦中用“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一句傳疑;正可與《與范子豐》函中的“傳云”、“或曰”兩句相發(fā)明。但一賦一詞,已使黃州赤壁的聲名壓倒了真正的古戰(zhàn)場嘉魚、蒲圻間的赤壁了。
凡是記游的詩文,首先當然要求寫景敘事生動有味,更需要在寫景敘事中注入作家濃郁的主觀感情,才能神情飛動,詩趣盎然;倘若景與情交融之外,更能從物我之間即主客觀的契合之間生發(fā)出哲理的意蘊,那便是上乘之作了。蘇軾的許多杰作,大抵能達到這種最高境界。例如人們都熟悉的一首小詩《題西林壁》,全詩只有四句二十八字,就景、情、理三者兼?zhèn)。頭一句“橫看成嶺側成峰”是寫景;次句“遠近高低各不同”是對景下評,顯示出作者看山的驚喜之情;末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就是對主客觀的關系發(fā)抒哲學的認識論的解悟了。但一首七絕究竟不能細致地寫景、充分地抒情和暢遂地宣示哲理,而在一篇賦里卻行!冻啾谫x》通常被歸為抒情小賦,其實依其內涵的重點說,更是一篇哲理小賦。
因此,從“蘇子愀然”以下主客對答的三個自然段,應是全賦的重心所在。
主客對答是賦體中傳統(tǒng)的表現(xiàn)手法,主與客都是作者一人的化身。在這篇賦里,客的觀點和感情是蘇軾的日常的感受和苦惱,而主人蘇子所發(fā)抒的則是他超脫地俯察人與宇宙之后的哲學的領悟。前者沉郁,后者達觀;前者充滿人事滄桑與吾生有涯的感慨,后者則表現(xiàn)了詩人與大自然合而為一的心靈凈化的境界。
但這種意蘊都不是藉抽象的灰色的言語表述,而是訴之于月下江游的眼前景物和由景物所引起的感觸,因此才有強烈的感染力和滲透力。一方是由月夜江上想起曹操的詩句,由詩句聯(lián)想起曹操兵下江南、橫槊賦詩的英雄氣概,進而產生了“千古風流人物”不免“浪淘盡”,空留山川遺跡的感慨,轉而抱恨于人生須臾,江山無窮,登仙乏術的無可奈何;一方則順手以眼前的江水與山月作比,以水的逝去而又長流、月的盈虧而又永生的現(xiàn)象,闡發(fā)變與不變、瞬間與永恒的關系,歸結到人生應投入大化,方能超脫無謂的苦惱。這兩方面的感情,包括人生苦悶和物我參透,當然都是蘇軾在貶謫生活中的煩惱以及要求擺脫煩惱的曠達態(tài)度的表露。
然而,作為全賦重心的主客對答部分,如果沒有前兩段為之創(chuàng)造環(huán)境氣氛,培養(yǎng)情緒,那么,主客對答的感情宣泄和哲理發(fā)揮,就不能產生出色的效果,乃至缺乏基礎了。首段是點題,描寫赤壁泛舟的情景,就記游來說,僅此一段,文意就已獨立自足。這一段的描寫,主客的情緒是愉快的,輕松的,彼此都陶醉在初夜江上的泛游之中。接著,第二段是由輕松到沉重,由愉快到抑郁的過渡,快樂的扣舷而歌引出了纏綿悲涼的洞簫聲,剎那間情緒就轉向了莫名的惆悵。這一過渡自然圓轉,不露一絲圭角,使讀者不知不覺地為這種感情的抑揚起伏所吸引,迫不及待地去傾聽下面的對話,并且欣然同意這段對話乃是情理之所必有,正如對話結束,愁結解開以后的喜笑重酌也是情理之所必然一樣。全賦的構架布局可說是天造地設,無瑕可擊的。
抒情小賦自六朝起已代替西漢的大賦成為賦的主流,并且逐漸趨向散文化,成為韻散交織的更為自由的文體。唐以后,散賦已成為賦的基本形式,比四六對仗的駢體文還要自由疏放,但詩味卻更為濃郁。散賦擺脫了堆砌典故、拘守聲律的束縛,句法自由,結構自由,韻律也自由。但它又確實保持著賦的精神,與散文迥乎有別。這篇《赤壁賦》可說是散賦的杰出代表作之一。
在形式上,這篇賦既拋棄了通常作賦的架勢,捐除了“若夫”、“爾乃”、“是以”等通常賦體中常用的轉圜接筍的辭語,使感情的流動轉折十分暢遂;用韻都在有意無意之間,如出天籟,只在每節(jié)的結束數(shù)句稍加強調。如第一段的“天”、“然”、“仙”,第二段的“慕”、“訴”、“縷”、“婦”,“客曰”一段的“鹿”、“屬”、“粟”與“窮”、“終”、“風”,以及下一段的“主”、“取”與“色”、“竭”、“適”等。全賦若無韻而有韻,字面上的韻涵藏在全賦的感情節(jié)奏和敘述節(jié)奏之中,斧鑿之痕全泯。先不論其全賦情景哲理的含蘊,即以表現(xiàn)方法而論,無怪于歷代文論家的推崇,以至于唐庚稱頌為“東坡《赤壁》二賦,一洗萬古,欲仿佛其一語,畢世不可得也”(《唐子西文錄》)了。
【《前赤壁賦》原文、注釋、賞析和鑒賞】相關文章:
《前赤壁賦》原文及注釋10-22
《前赤壁賦》原文及注釋11-23
赤壁賦 / 前赤壁賦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09-26
(優(yōu))《前赤壁賦》原文及注釋01-20
前赤壁賦原文及譯文注釋07-21
《前赤壁賦》原文注釋及翻譯10-26
赤壁賦原文賞析及注釋06-19
赤壁賦原文、注釋及賞析08-18
蘇軾前赤壁賦全文、注釋、翻譯和賞析10-19
《前赤壁賦》原文賞析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