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房春事二首(其二)》岑參
岑參的《山房春事二首(其二)》寫梁園的春景,前兩句從正面極寫園林之蕭條,后兩句通過庭樹春日發(fā)花寫絢爛的春景,從反面來加以襯托。
山房春事二首⑴
其二
梁園日暮亂飛鴉⑸,極目蕭條三兩家⑹。
庭樹不知人去盡(1),春來還發(fā)舊時花⑺。
【注釋】
、派椒浚籂I造于山野的房舍、別墅。春事:春色、春光。
、闪簣@:兔園,俗名竹園,西漢梁孝王劉武所建,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縣東,周圍三百多里。園中有百靈山、落猿巖、棲龍岫、雁池、鶴洲、鳧渚,宮觀相連,奇果佳樹,錯雜其間,珍禽異獸,出沒其中。日暮:傍晚,太陽落山的時候。
⑹極目:盡目而望。蕭條:冷落荒涼。
、税l(fā):綻放。
【白話譯文】
梁園之中夕陽已西下,只有點點亂飛的烏鴉,
放眼望去滿目的蕭條,零零落落三兩戶人家。
園中樹木你怎能知道,人已散盡失去了繁華,
一年一度春風(fēng)又吹過,依然開著昔日的鮮花。
【創(chuàng)作背景】
這兩首詩雖然都與春事有關(guān),但內(nèi)容與情調(diào)很不一致,可能不是同一時間的作品,不能算作組詩,只是編輯者的湊合。開元二十九年(741)秋,岑參由匡城至大梁。次年春,游梁園,第二首詩即作于游梁園后,而第一首可能作于此前。
【賞析】
這是一首吊古之作。梁園又名兔園,俗名竹園,西漢梁孝王劉武建造,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縣東,周圍三百多里。園中有百靈山、落猿巖、棲龍岫、雁池、鶴洲、鳧渚,宮觀相連,奇果佳樹,錯雜其間,珍禽異獸,出沒其中。到了春天,更見熱鬧:百鳥鳴囀,繁花滿枝,車馬接軫,士女云集。
這樣一個繁盛所在,如今已是:“梁園日暮亂飛鴉,極目蕭條三兩家!边@兩句勾勒出兩幅遠(yuǎn)景:仰望空中,晚照中亂鴉聒噪;凝視前方,一片蕭條,唯有三兩處人家。當(dāng)年“聲音相聞”、“往來霞水”(枚乘《梁王兔園賦》)的各色飛禽不見了,宮觀樓臺也已蕩然無存。未言感慨,而今古興亡、盛衰無常的感慨已在其中。一片聒噪聲,引得詩人抬起頭來,因此先寫空中亂鴉。“日暮”時分,眾鳥投林,從天空多鴉,可想見地上少人,從而自然引出第二句中的一片蕭條景象。
詩人在遠(yuǎn)望以后,移目近看,只見庭園中的樹木,繁花滿枝,春色不減當(dāng)年。這突然闖入他的視野中的絢麗春光,進(jìn)一步加深了他對梁園極目蕭條的印象。
“庭樹不知人去盡,春來還發(fā)舊時花!痹娙瞬谎晕锸侨朔牵凑f是“庭樹不知”;不說今日梁園頹敗,深可傷悼,不說自己無心領(lǐng)略春光,反說無知花樹偏在這一片蕭條之中依然開出當(dāng)年的繁花。出語含蘊。
感情極沉痛。
作為一首吊古之作,詩人著力描寫梁園的蕭條。
卻在畫面的主題位置上添上幾筆艷麗的春色。以樂景寫哀情,相反而相成,梁園的景色愈見蕭條,詩人的吊古之情也愈見傷痛了,反襯手法運用得爐火純青。
全詩分前后兩部分,筆法不同,色調(diào)各異,卻又內(nèi)在地緊密相連“庭樹”與“飛鴉”暗相關(guān)合(天空有鳥,地上有樹)。篇末以“舊時花”遙應(yīng)篇首“梁園”,使全詩始終處于一種深沉的歷史感情之中。因而沈德潛在《唐詩別裁》中贊許這首詩說:“后人襲用者多,然嘉州實為絕調(diào)!
拓展閱讀:《磧中作》岑參
版本一
磧中作⑴
走馬西來欲到天⑵,辭家見月兩回圓⑶。
今夜不知何處宿,平沙萬里絕人煙⑷。
版本二
磧中
走馬西來欲到天,辭家見月兩回圓。
今夜不知何處宿,平沙莽莽絕人煙。
【注釋】
、糯(qì):沙石地,沙漠。這里指銀山磧,又名銀山,在今新疆庫木什附近。
、谱唏R:騎馬。
、寝o家:告別家鄉(xiāng),離開家鄉(xiāng)。見月兩回圓:表示兩個月。月亮每個月十五圓一次。
、绕缴常浩教箯V闊的沙漠、大漠。絕:沒有。人煙:住戶的炊煙,泛指有人居住的地方。
【白話譯文】
騎馬向西走幾乎來到天邊,離家以后已見到兩次月圓。
今夜不知道到哪里去投宿,在這沙漠中萬里不見人煙。
【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詩與《逢入京使》寫作時間相近,約寫于唐玄宗天寶八載(749年)岑參第一次從軍西征時!按冎凶鳌保丛诖笊衬凶鞔嗽。從“辭家見月兩回圓”的詩句看,岑參離開長安已近兩個月了。詩人回顧兩個月的行程,如今宿營在廣袤無垠的大沙漠之中,正巧又遇上十五的月亮,一輪明月照在平沙莽莽的沙漠上,他想到月圓人未歸,看到唐軍在沙磧中列營而宿,寫下了這首絕句。
【賞析】
在唐代詩壇上,岑參的邊塞詩以奇情異趣獨樹一幟。他兩次出塞,對邊塞生活有深刻的體會,對邊疆風(fēng)物懷有深厚的感情。這首《磧中作》,就寫下了詩人在萬里沙漠中勃發(fā)的詩情。
詩人精心攝取了沙漠行軍途中的一個剪影,向讀者展示他戎馬倥傯的動蕩生活。詩于敘事寫景中,巧妙地寄寓細(xì)微的心理活動,含而不露,蘊藉感人。
“走馬西來欲到天”,從空間落筆,氣象壯闊。走馬疾行,顯示旅途緊張。“西來”,點明了行進(jìn)方向,表明詩人揚鞭躍馬,從長安出發(fā),沿著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風(fēng)塵仆仆地向西進(jìn)發(fā)。“欲到天”,既寫出了邊塞離家之遠(yuǎn),又展現(xiàn)了西北高原野曠天低的氣勢。詩人在《磧西頭送李判官入京》中寫過“過磧覺天低”的雄渾詩句。大漠遼闊高遠(yuǎn),四望天地相接,真給人以“欲到天”的感覺!稗o家見月兩回圓”,則從時間著眼,柔情似水。表面上看,似乎詩人只是點明了離家赴邊已有兩月,交代了時間正當(dāng)十五月圓;然而細(xì)一推敲,詩人無窮思念正蘊藏其中。一輪團(tuán)圞的明月當(dāng)空朗照,觸動了詩人的情懷,他不由得思想起辭別兩個月的“家”來,時間記得那么清晰,表明他對故鄉(xiāng)、對親人的思念之殷切。“兩回圓”是經(jīng)歷兩月的藝術(shù)說法。這句詩含蘊很豐富。十五的月亮是最圓最亮的。人們愛用月亮的圓缺來比喻人的離合,看到圓月,就會想到與家人的團(tuán)圓,現(xiàn)在是月圓人不圓,自然不免要牽動思鄉(xiāng)之情。詩人剛剛把他的心扉向讀者打開了一條縫隙,透露出這一點點內(nèi)心深處的消息,卻又立即由遐想回到現(xiàn)實──“今夜不知何處宿,平沙萬里絕人煙”。上句故設(shè)疑問,提出一個眼前急需解決的宿營問題,下句詩不作正面回答,卻轉(zhuǎn)筆寫景:好像詩人并不關(guān)心今宵宿在何處,把讀者的注意力引向磧中之景,寫出了明月照耀下,荒涼大漠無際無涯的朦朧景象。景色是蒼涼的,但感情并不低沉、哀傷。在詩人筆下,戎馬生涯的艱苦,邊疆地域的荒涼,正顯示詩人從軍邊塞的壯志豪情。正如詩人所說:“萬里奉王事,一身無所求。也知塞垣苦,豈為妻子謀!”(《初過隴山途中呈宇文判官》)。
《磧中作》詩僅四句,但每句詩都有不同的藝術(shù)特點。起句有一股勃發(fā)的激情和大無畏的精神,雄奇壯美而豪邁;次句情深意遠(yuǎn),含蘊豐富;三句以設(shè)問兜轉(zhuǎn),宕開前句,有轉(zhuǎn)折回旋的韻致;結(jié)句似答非答,以景作結(jié),于暮色蒼茫之中,使人感到氣象壯闊。整首詩顯示出悲壯蒼涼的藝術(shù)風(fēng)格。杜甫稱贊岑參的詩“篇終接渾茫”(《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適虢州二十七長史參三十韻》),這是指他的詩結(jié)尾渾厚,氣象闊大,不可窺其涯際。從結(jié)句“平沙萬里絕人煙”(一本作“平沙莽莽絕人煙”)來看,境界闊大,茫無邊際,“篇終接渾茫”五字,是當(dāng)之無愧的。
這首詩以鮮明的形象造境寫情,情與景契合無間,情深意遠(yuǎn),含蘊豐富,別有神韻。
作者簡介
岑參(715年—770年),荊州江陵(今屬湖北)人。出身于官僚家庭,但父親早死,家道衰落。他自幼從兄受書,遍讀經(jīng)史。二十歲至長安,求仕不成,奔走京洛,北游河朔。三十歲舉進(jìn)士,授兵曹參軍。天寶年間,兩度出塞,居邊塞六年,頗有雄心壯志。安史亂后回朝,由杜甫等推薦任右補(bǔ)闕,轉(zhuǎn)起居舍人等職,官至嘉州刺史,世稱岑嘉州。后罷官,客死成都旅舍。與高適并稱“高岑”,同為盛唐邊塞詩派的代表。其詩題材廣泛。有《岑嘉州詩集》。
【《山房春事其二》岑參】相關(guān)文章:
岑參:《山房春事》05-08
岑參《山房春事》11-30
岑參 《山房春事二首(其二)》11-02
岑參《山房春事二首其二》閱讀答案10-12
《山房春事二首(其二)》岑參唐詩鑒賞10-27
岑參《山房春事二首》鑒賞譯文及賞析03-25
岑參《山房春事二首其一》賞析11-24
岑參經(jīng)典名詩05-20
岑參作品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