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邊城讀后感4篇
【篇一:邊城讀后感】
沈從文先生的一本《湘行散記》將我們帶入了那陌生而又神秘的湘西,而他的《邊城》讓我們認識了生活在那片熱土上的人民。
在我初讀《邊城》一書時,書的內(nèi)容似乎只是一個發(fā)生在湘西苗族異地略帶凄美的愛情故事,但當我再次細讀兩遍之后,其實沈從文還在全書中表達了些更深層的東西,除了愛情,更反映了當時湘西的一個社會。
透視《邊城》的深層文化隱喻,可以發(fā)現(xiàn),沈從文先生對湘西文化的眷戀和他對苗漢、中西文化沖突的思考與隱憂。正如這位“對于農(nóng)民與兵士,懷了不可言說的溫愛”的沈從文先生所說,“我將把這個民族為歷史所帶走向一個不可知的命運中前進時,一些小人物在變動中的憂患,與由于營養(yǎng)不足所產(chǎn)生的‘活下去’以及‘怎樣活下去’的觀念和欲望,來作樸素的敘述。”,也正是在這“樸素的敘述”和《邊城》中的幾個普通角色中,我們所看到的卻是漪瀾萬狀,莫可方物。在全書中既有湘西溫婉矯健的民俗風韻,更有著深入骨髓肌里的東方神韻,同時也不乏作者對于潛藏憂患的深層思考。
翠翠是沈從文心目中的湘西苗族文化女神!按浯湓陲L日里長養(yǎng)著,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yǎng)她且教育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只小獸物。人又那么乖,如山頭黃麋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fā)愁,從不動氣。平時在渡船上遇到陌生人對她有所注意時,便把光光的眼啾著那陌生人。作成隨時皆可舉步逃入深山的神氣,但明白了人無心機后,就從從容容在水邊玩耍了!边@個形象可以說是“優(yōu)美、健康、自然”,也正表現(xiàn)了沈從文先生發(fā)自心底的對于湘西苗族人民的熱愛。不過這形象也含有深深的隱痛,“黃麋一樣……隨時皆可舉步逃入深山”,隱喻苗族先人在漢族的壓力下,從中原地區(qū)向洞庭湖地區(qū)遷徙,并溯沅水退入湘西的深山里,深山是他們最后的庇護所和自由天地。
翠翠這個無所歸依的孤雛無疑是湘西苗族文化的象征。
首先翠翠的身世就是個悲劇。翠翠的父親是個綠營屯戊軍人,嚴格地說,對苗族文化而言是一種異質(zhì)。翠翠本身是漢文化(父系文化)和苗文化(母系文化)融合的產(chǎn)物。從翠翠父母的愛情悲劇里,我們可以看到漢文化同苗文化的不平等關系,以及這種權利關系在苗、漢文化關系上的`歷史沖突和歷史悲劇。
而其后,大老天保、二老儺送同時愛上只與那象征著苗族古老歷史的爺爺相依為命的翠翠,更是沈從文先生對于湘西苗族文化應有的未來進行的第一次更深層的審視。
很顯然,大老代表的是依舊固我的傳統(tǒng)苗族文化,而二老則代表著超越傳統(tǒng),逐漸發(fā)展的文化。他們同時愛上翠翠,這是兩種文化觀念為爭奪湘西苗族文化女神的歸屬權而發(fā)生的歷史沖突。沈從文先生深刻地認識到了當時世界的處境,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湘西文化也同樣面臨是保持現(xiàn)狀或是發(fā)展進步的問題。但翠翠仍徘徊在大老與二老之間,自始至終未作出抉擇。最終,爺爺死了,大老死了,這不正意味著湘西苗族文化不能再固堅自守?而那個“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的二老最終會回來嗎?這也許也是沈從文先生想知道答案的問題吧!
沈從文先生的《邊城》,就是這樣一部關于湘西苗族的“民族寓言”的經(jīng)典文本。
【篇二:邊城讀后感】
15歲的花季,每個正在成長中的少女的腦中充滿的都是各種奇妙的幻想。在她們不愿向別人透露的心中不乏有情竇初開的悸動和遇見心上人的抨抨心跳,這是每個少女共有的秘密。中國京派小說代表人物沈從文先生筆下的《邊城》就描寫了一位15歲妙齡少女和她善良祖父的故事。
《邊城》著部小說共有4位主要人物。任性,嬌氣,孝順的翠翠;閱盡人事,飽經(jīng)風霜的苗族老船夫;豪爽,正直,與人搏斗時敢于挺身而出,吃苦,出力時從不退縮的天保,儺送兄弟。這四個人的行為,感情便成了《邊城》的線索。《邊城》作為一部中國的鄉(xiāng)土抒情的`經(jīng)典之作,也就是作為一部“牧歌”的經(jīng)典之作,集中體現(xiàn)了湘西的人性之善,人性之美。這部小說的主要內(nèi)容是:在風光秀麗的湘西峒水流域的一個小城市中,與世無爭的70歲擺渡老人和15歲外孫女翠翠相依為命。美麗純潔的翠翠在一次端午與船總的二兒子儺送邂逅,并對他一見鐘情。沒想到船總的大兒子天保也喜歡翠翠。更嚴重的是,一座新碾坊又加入了這場競爭——團總將它作為虐人的陪嫁,正托人向順順放口風,要儺送作女婿!為了翠翠的幸福,老船夫竭力奔走,為翠翠的事操碎了心;另一方面,儺送兄弟也約好以唱山歌的方式來贏得翠翠的心。結果,天保不敵儺送,不幸敗北,又在一場意外中喪生。儺送和船總順順都誤以為是老船夫的錯。儺送被逼賭氣下行,老船夫因為不被人所理解,心力交瘁,終于在一個雷雨交加的夜晚去世,只留下翠翠一人獨自守在渡口,等待儺送的歸來。
《邊城》的結局是一個悲劇,末尾不禁令人傷感;仡^想想,在這里面有很多構成悲劇的因素。從現(xiàn)實來講,碾坊和渡船是不可忽略的因素。碾坊代表了一種實用的,功利的一金錢地位為標準的婚戀觀;渡船所代表的是一種自由的,出于心靈相互吸引的傳統(tǒng)古樸的愛情觀。這兩種愛情觀發(fā)生了沖突。在作品里邊,事實上是以碾坊為代表的這種力量,這種勢力取得了勝利。爺爺之死,兩個人沒有最終結合,都跟現(xiàn)實層面的這兩種力量沖突有著密切的關系。
在這部小說里,人性之善展現(xiàn)的是十分充分的。就渡船老人來說,他的職責就是管理那個渡船。他勤勞,善良,本分,敦厚。凡是一切的傳統(tǒng)美德,他都不缺少。他管理渡船不論風吹雨淋,寒暑春秋,都非常的忠于自己的職責。他因為是食公家的糧祿,所以過渡人看他忠實,有時候給他一些錢物,而他一概極力退還。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所得來的一些錢物,他總是想方設法的超量去報答。老船夫身上的閃光點另人折服,人性的光輝不可泯滅!
人性的詩意,山水的詩意是《邊城》所強調(diào)的重點。沈從文先生通過《邊城》這部愛情悲劇,揭示了人物命運的神態(tài),贊美了邊城人民淳良的心靈。
當我們步上這個已經(jīng)有些渾濁的社會,表面的交際應對能力我們應完善具備,但離開各種需要應酬的場合之后,褪下偽裝的面具,用真實的一面面對佳人,朋友是必要的。在污濁的社會,讓自己的心靈出淤泥而不染,在偽裝的生存利殼下永遠保持著一顆善良的心,并不斷滋潤它,使它能一代代地遺傳下去,屬于中華民族自己的人性的美必定要延續(xù)下去,這是每個中國人必須背負的責任。所以,作為祖國的下一代,我們一定要背負起這個重任,人性的光輝不能滅,中國人民的光輝更不能滅!在這個弱肉強食的殘忍社會,金錢,權利,欲望已漸漸控制了每個人,善良的一面漸漸被覆蓋,行尸走肉已不足為奇,真正的淳樸的人們卻被排擠。從現(xiàn)在開始,自我反思吧!悟出自我,找出人性的光輝!
【篇三:邊城讀后感】
初識時是高中的節(jié)選課文,翠翠的故事讓我很是著迷,于是便買了本書看,于是一發(fā)不可收拾,陶醉其中,那些情節(jié)現(xiàn)在任然歷歷在目。
那是我?guī)缀跏且豢跉庾x完了,即便是現(xiàn)在我還記得當時的心情,賞著一幅很唯美的畫面,但卻有一種很莫明的悲傷。依然記得那個美極了的茶峒,“小溪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里便匯入茶峒的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只一里就到了茶峒城邊。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床為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shù)!蹦鞘且环N沉重古老而又靜止的邊城風景,如畫,直教人傾倒。而且那里處處是濕潤透明的湘楚景色,處處是淳樸赤誠的風味人情。除了風景,茶峒的人文環(huán)境也是令人流連忘返,人們都是樸實的,似處于《桃花源記》中的那片世外佳處一樣,日日的生活都是那樣恬淡,與世無爭。于是,茶峒,小溪,溪邊白色小塔,塔下一戶人家,家里一個老人,一個女孩,一只黃狗……這就成了一幅優(yōu)美的圖畫女孩是翠翠,老人便是她的祖父。祖父在河邊過渡。
或有風和晴朗的天氣無人過渡,鎮(zhèn)日長閑,祖父同翠翠便坐在門前大巖石上曬太陽;或把一段木頭從高處往水中拋去,鏃的使身邊的黃狗自巖石高處躍下把木頭銜回來;或翠翠與黃狗張著耳朵聽祖父講城里很多年前的戰(zhàn)爭故事;或祖父同翠翠兩人各把小竹做成的豎笛含嘴里吹迎親送女的曲子……遇到過渡的是新娘。翠翠必爭著做渡船夫。站在船頭,懶懶的攀緣纜索讓船緩緩過去。花轎到岸拉,翠翠必戰(zhàn)在小山頭,目送這些遠去,方回轉船上,把船靠近近家的岸邊。獨自哼唱或采一把野花束在頭上裝扮新娘子……這樣的生活,平靜,古老而祥和,自然樸實。然而,祥和背后,也遮不住影藏的淡淡憂傷。因為故事的主線是一段愛情的悲劇。
“順順”是一方豪杰紳士。他的兩個兒子“大老”和“二老”受父親江湖風范教育熏陶,在浪里行船摔打錘煉,皆成為江湖“岳云”式聰明英俊少年。在渡溪或“逮鴨”的競技后,兄弟二人心中都是與翠翠一見鐘情,深深愛上了美麗的翠翠,“二老”儺送為追求翠翠寧可要條破渡船而不要那座“新碾坊”!按罄稀碧毂T谂c翠翠提親的一次次混沌不清的“馬路”,“車路”推辭中,決不放棄對美的追求,執(zhí)著的兄弟二人互明心事后,毅然甘愿站在月夜山崖上為翠翠唱“三年六個月”的歌。文章看似文字輕松酣暢的'流淌,實則筆墨濃暈幽幽的凝重。由于從未有過母愛和做為女性的涉世,心理孤獨的翠翠面對癡心愛情不知所措,一次次含蓄埋沒,躲避推脫,終于憂郁等待竟是一場悲劇。
山崖上再也聽不到天保和儺送兄弟月夜的山歌,天保在漩渦中溺水身亡,儺送悲痛之際又不愿接受家中“新碾坊”的催逼,去了遙遠的“桃源”地方。在這令人心碎的時刻,爺爺在吃了掌水碼頭“一悶拳”的怨恨后,那個暴雨雷鳴的夜晚,碧溪岨的白塔終于倒塌,翠翠唯一的親人,辛勞一生的老船夫在睡夢中帶著憂慮和期待撒手西去。翠翠在楊馬兵等人述說中,明白了一切,她痛哭了一個晚上,可是那如歌的歲月似白河流水滔滔而去。人間每天都在發(fā)生悲歡離合,這和時代的背景是分不開的,但撇開那些令人傷心的悲劇去看里面的每個人、每個風景、每個生活片斷,你會驚異地發(fā)現(xiàn),沈從文先生給我們描繪了一個多么美麗的世外桃源,那里純樸的民風是我們這個霓虹閃爍的大都市里所沒有的,它好似一股清泉,它又似一縷清風,吹走了我臉上的塵土,帶來一絲溫馨。多么希望在邊城能看到翠翠像以前一樣地快樂地生活著,而那條祖父渡了大半輩子的船會依然來往于溪間,那條黃狗也應該守在門前等待一桌噴香的晚飯……在當代社會,物質(zhì)生活充裕,但生活的物質(zhì)環(huán)境和精神環(huán)境卻相對弱化。
我們呼喚文學作品中的純凈而美好的風景和人情,期待它由“童話變?yōu)楝F(xiàn)實”。尋我的邊城,尋心靈的那份寧靜,我想我是會有一座邊城的。
【篇四:邊城讀后感】
早在高中時,就接觸過沈先生的《邊城》。那時的我浮躁而稚嫩,甚至還不知道里面故事發(fā)生的地點是鳳凰古城,也讀不出其中的韻味,更沒有對它產(chǎn)生任何自己的想法,僅僅把它當一篇普通的課文,糊弄過去了。現(xiàn)在把《邊城》通篇讀下來,我讀出了沈先生會湘西風情的鐘愛,讀出了當?shù)氐娜藗兗儤愠嗾\,讀出了故事淡淡的憂傷。
在文中,先生用幽淡的筆墨向人們呈現(xiàn)出濕潤透明的湘西美景,其中,那座碧溪岨的白塔給我留下了最為深刻的印象。那座立在半山腰的白塔就像是一個沉默的精靈,遠遠地眺望著老船夫和翠翠的家,默默地給予他們祝福。它就像是老船夫和翠翠心靈的港灣。每當他們有心事無處訴說,他們總會出神地遙遙望著白塔,讓被現(xiàn)實束縛的心起飛,在心底向白塔傾訴他們的故事。在故事的最后,白塔在一次暴風雨中絕望的倒下。我想,它一定是不忍看到翠翠的眼淚。又或者,是翠翠已經(jīng)長大,已經(jīng)不需要白塔的守護吧。倒下的白塔就這樣,在唏噓中久久地立在我的心里。
除了美景,文中更多的是講述著一個凄美動人的愛情故事。主人公翠翠是一個柔美純樸的少女,與二佬儺送第一次的見面兩人便已一見鐘情。情竇初開的翠翠把心中情愫一直小心翼翼地收藏著,不對任何人提起,甚至是她至親的爺爺。日子如翠翠家門前的溪水一樣靜靜地向前流淌著,少女的.羞澀使翠翠在面對二佬時更多的是出奇的冷漠。而此時,大佬天寶也愛上了翠翠并請人做媒。翠翠惶恐之中從未向任何人表明她的心思,但她已經(jīng)有了自己內(nèi)心的選擇。
在天寶和儺送互相表明態(tài)度后,天寶溺死與湍急的漩渦之中;儺送只要渡船不要碾坊的決心由于大哥的死也變得不再堅定如初,加上家人的反對,他毅然離家闖天下,沒有人知道他什么時候會回來恬靜的茶峒。孤獨的翠翠再沒有聽到在夢里將她拖起的悠揚的歌聲,她對此還一點都不知情。
直到最后,在爺爺懷著對翠翠的惦念離開人世之后,翠翠才明白了始末。她哭了,眼淚的苦澀不堪的,因為她失去了最親的爺爺,也可能將失去那份還沒來得及開花的愛情。
在那年的冬天,那座白塔又重新建起來了,但是翠翠要等的人還沒有出現(xiàn)?赡埽谀骋荒昴骋惶,他回來把翠翠接走,又可能,翠翠的遺憾就像白塔一樣,永遠地聳立在她的心中。
這是一個牽動人心的故事,但我不能說這是一個我喜歡的故事。在我看來,翠翠如果能跟爺爺或儺送表明自己的想法,悲劇就不會發(fā)生,遺憾也不會產(chǎn)生。我想,除了欣賞文章中主人公們的淳樸善良以外,我們也應該以他們作為教訓。無論什么事情,機會是由自己把握的,消極的等待只會讓自己陷入自己遺憾或悲劇。
這座邊城,是翠翠心靈的歸宿,她一直留在溪邊無盡地等待。我們每個人的心里也有一座邊城,它既是我們的枷鎖,也是我們的歸宿。我希望,我能在自己的邊城里面不斷地尋找,而不是等待。
沒有轟轟烈烈的事跡,沒有眾多鮮明的人物,甚至純真的愛情也只是剛剛萌發(fā),而沒有如熾熱的火焰。就在這平淡之中,作者向我們展示了一幅恬靜的生活畫面——茶峒,小溪,溪邊白色小塔,塔下一戶人家,家里一個老人,一個女孩,一只黃狗。太陽升起,溪邊小船開渡,夕陽西沉,小船收渡。如山間的溪水清流婉轉,如天上的白云輕飄悠然。但卻是生活的真諦。
它們沉淀了恢弘滄桑,沉寂凄婉的悲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