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沈從文《邊城》的時代意義
《邊城》是沈從文的代表作,入選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排名第二位,僅次于魯迅的《吶喊》。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淺析沈從文《邊城》的時代意義,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淺析沈從文《邊城》的時代意義
《邊城》是沈從文先生的不朽名作,也是現代文學的經典之作。本文從以下三個方面探討了作品的時代意義:一、《邊城》中“人性美”是中國鄉(xiāng)土文學中一朵更顯“另類”的奇葩;二、自然健康的“人性美”灼照人性中扭曲變態(tài)的“人性惡”; 三、《邊城》對今天構建新型和諧的人際關系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一、《邊城》中“人性美”是中國鄉(xiāng)土文學中一朵更顯“另類”的奇葩
二三十年代的中國文壇,以魯迅、茅盾為代表的無產階級文學家,以冷峻峭拔的現實主義態(tài)度,給我們創(chuàng)作了諸如《故鄉(xiāng)》《祝福》《阿Q正傳》《春蠶》《秋收》《殘冬》等,反映農村生活,刻畫農民典型的鄉(xiāng)土文學作品,也是中國現代文學中鄉(xiāng)土文學的主流。
在這些主流的鄉(xiāng)土文學作品中,閏土、祥林嫂、阿Q、老通寶等這些舊中國農民典型,要忍受階級的壓迫,遭受強者的欺凌,倍受社會的冷眼,在社會的最底層痛苦的掙扎直至滅亡。與老船工及翠翠的衣食無憂,自給自足,鄰里相依的淳樸生活是無法比擬的。在他們的身上我們看不到“人性的美”,只有人性的“痛”。殘忍的戰(zhàn)爭,殘酷的剝削,命懸一線,水深火熱的社會現實,與湘西“世外桃源”式的“黃發(fā)垂髫怡然自樂”的自然與社會環(huán)境也是天然有別的。我們在《故鄉(xiāng)》《祝!贰栋正傳》《春蠶》等作品中,看不到“人性的真”,有的只是“人性的假”。
而沈從文在《邊城》中塑造了老船工、翠翠、儺送等典型形象,在他們的身上體現的“人性美”,豐富了中國鄉(xiāng)土文學這塊園地的內涵。是二三十年代中國鄉(xiāng)土文學中顯得“另類”的一朵奇葩!哆叧恰凡⒎鞘菍Ξ敃r社會二三十年代的湘西現實社會寫真。人物與故事是對當時社會的超脫與超越。作者在“邊城”世界里,有意識地消除了種種對立因素,既無階級的對立,又無經濟利益的沖突,更無人際關系的矛盾,有的是慈愛孝順,恬靜祥和,相濡以沫,同舟共濟,因此“邊城”因人性的魔力,升華到了一個非對立因素的自然和諧、返璞歸真的理想境界。天真、純情、美麗、善良的翠翠是人性至善至美的化身。而老船工,順順,楊總兵、商販、過渡客人等身上體現出的淳樸、好客、樂善好施的“人性美”與魯四老爺、趙老太爺、假洋鬼子等的“人性丑”形成鮮明的對照。
二、自然健康的“人性美”灼照人性中扭曲變態(tài)的“人性惡”
樸素,充滿原始氣息的湘西,作者構筑的理想世界,是與物欲橫流,光怪陸離的城市文明形成鮮明的對比,是對被資本主義物質文明壓抑扭曲的靈魂的矯正。他要使人的靈魂得以復蘇,使心的純美得以張揚,讓人的尊嚴得以恢復,因而他竭力贊頌“人性美”。顯然是期待用理想主義與浪漫主義之光去照亮、激活這些生命力,要塑造民族的新靈魂。用自然健康的“人性美”灼照扭曲變態(tài)的“人性惡”,與其他文學作品中的“人性惡”形成鮮明的對照。我們不妨把《邊城》與同時代的作家張愛玲的《金鎖記》進行比較。
(一)純凈、善良、真誠的“人性美”與虛偽、自私、變態(tài)的“人性惡”形成鮮明的對照
在《金鎖記》中,我們觸摸到了“人性惡”的一面。張愛玲以嫻熟、老練的筆調深刻地揭露出人性中虛偽、自私、變態(tài)的方面。“生命就像是一襲爬滿了虱子的華美的袍”,張愛玲冷冷地撕開了生命外表的華美,向世人展示了人性深處的丑惡、扭曲與變態(tài)。曹七巧是蒼白、渺小的,她沒有高尚的情操,沒有善良的心,有的只是扭曲、變態(tài)的靈魂。溫情的缺失、眾人的歧視與侮辱扭曲了曹七巧的靈魂,也扭曲了她的人性。曹七巧褪去了母愛的偉大神圣的光環(huán),她把所有的仇恨發(fā)泄在子女身上,不擇對象地用子女的幸福來抵償自己的不幸,向我們展示了一個“人性惡”的血淋淋的例子。如曹七巧對兒子有著病態(tài)的占有欲,一步一步毀滅兒子的幸福。對女兒長安也耍盡心機,進行了病態(tài)的報復。在自己兒女婚姻痛苦上得到了快意,心理得到了補償,她已經淪喪了最基本的母性和人性,徹底偏離了道德軌道,她是一位由正常走向扭曲而不自覺的悲劇性人物,是一個體現了“人性惡”的典型。翠翠、儺送、天寶等身上體現的純凈、善良、真誠的“人性美”讓我們感動,而曹七巧體現的虛偽、自私、變態(tài)“人性惡”讓我們寒徹骨髓。
(二)原始、淳樸、自然,又充滿活力的生命狀態(tài)與曹七巧蒼涼慘淡的人生構成對比
生活在“邊城”的人,世世代代安居樂業(yè),詮釋著生生不息的親情愛情友情,演繹著一個又一個令人蕩氣回腸的動人故事。通過近乎原態(tài)的翠翠與儺送,揭示一種新的、健全的、理想的、自主自為的生命存在形態(tài).這種生命存在形態(tài)的內涵是純潔、勤勞、樸實、善良、熱情,信守自己的愛情初衷,保持鄉(xiāng)民的淳樸本色。在愛情、婚姻關系上,它表現為自然、純真、健康,而且又自主自為地抗拒著封建文明與城市商業(yè)文明的污染。在關系到人生命運的重大問題上,它還自主自為地把握著人生之舟的航舵。這一切,都是一種理想的人生圖景。
(三)翠翠、儺送他們的生命原始、淳樸、自然,又充滿活力與曹七巧蒼涼慘淡的人生構成鮮明的對比
曹七巧原是個平民階層的女子,生活清苦但也有自己的幸福,可是命運之神卻狠狠的捉弄了她,她被貪財的哥哥嫂嫂被當作貨物,無情地賣到了姜家,嫁給了一個富家小姐不肯要的活死人一樣的殘廢公子。姜家老少的歧視與侮辱,昏暗沉寂的畸形婚姻,使曹七巧的靈魂扭曲,一步步的邁向毀滅的深淵。在男權社會里,曹七巧放棄了愛情、親情,淪為金錢的奴隸,金錢的枷鎖永遠的鎖住了曹七巧。曹七巧認為,“人都是靠不住的,靠得住的只有錢”!叭陙硭髦S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殺了幾個人,沒死的也送了半條命”。在《金鎖記》中,曹七巧一步步走向毀滅的深淵,她生命的一絲絲亮色被一點點湮滅,直至消失。張愛玲通過曹七巧身上體現的“人性惡”及蒼涼慘淡的人生,冷冷地揭示了金錢、命運對人的嘲弄與擺布。與《邊城》謳歌的愛情、生命,兩相比照,讓人不禁唏噓不已。
三、《邊城》對今天構建新型和諧的人際關系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今天,我國正處在構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時期,受商業(yè)文化的沖擊,使社會出現人心不古,世風日下,道德淪喪,物欲橫流的現象,人性呈現嚴重的扭曲和異化狀態(tài)。如何在今天的社會里,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園,完善自己的人性,選擇優(yōu)美、健康的人生,是時代必須思考的話題。
《邊城》是湘西土地中成長出的一粒瑰寶,值得人們永久地回味?粗叧堑闹琳嬷辽疲@能不令生活在現代社會的我們艷羨?今天,人與人之間雖然沒有了空間距離,但心里的距離卻是那么遙遠。無疑,邊城那種樸素的人情美,成了當今多少善良的人們羨慕而又遙不可及的奢望。沈從文的小說《邊城》極力地表現了湘西邊城的環(huán)境的美、親情的美、人情的美、愛情的美,描寫的是美好的人性,展現得是人性的光輝。這曲人性美的贊歌應該成為我們現代人重新審視、認識人性的善與惡的參照作品。讀《邊城》,以美好的人性凈化人的心靈,促使人性回歸自然、善良、健康!
【參考文獻】
[1]張愛玲. 中國現代文學作品選(金鎖記第一卷).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433-459
拓展閱讀:《邊城》讀書筆記
沈從文的《邊城》的確寫得很漂亮,把小說當散文來寫,意境非常美。
看過《邊城》的一些介紹,其中每個人、每件事物都有一定的象征意義,把整個時代都寫出來。但作為一般的讀者,我承認自己沒有辦法看得太透。
《邊城》所展現在我們面前的就是這樣一副畫面:“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只黃狗。小溪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里便匯入茶峒的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一只里路就到了茶峒城邊。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床為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痹谌缃,城鎮(zhèn)的物質建設雖然顯得騰飛發(fā)達,但是在建設的背后又顯露出另一方面的破壞。就像自然環(huán)境,是那樣的污染不堪:樹木被伐、空氣干躁、噪聲不斷、垃圾成堆。這樣的環(huán)境,使人的身心受了嚴重的壓抑。所以,人又是那么向往農村那種清靜、舒暢的生活空間;蛟S這也是《邊城》作者的思路。
并且在現今的時代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顯得是那樣的陌生和功利。為了自身的利益,大家似乎都卷入你爭我奪的潮流當中。在建筑物空間越來越狹小的同時,人與人的心靈同樣顯得狹窄;在交通便利的今天,人與人來往的途徑是那樣的便捷,但人的溝通卻是那樣的艱難。一道墻,不單是隔絕了人與人之間的居住場所,也同時隔絕了人心靈的來往;一扇防盜門,似乎避免了外人的闖入,但同時也囚牢了自己與外界的聯絡。
而在《邊城》里面讓我們看到的是人的淳樸、勤儉、友善、和平的景象!肮芾磉@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個老人;盍似呤,從二十歲起便守在這溪邊,五十年來不知把船來去渡了多少年。年紀雖那么老了,本來應當休息了,但天不許他休息,他仿佛不能夠同這一分生活離開,他從不思索自己的職務對于本人的意義,只是靜靜的很忠實的在那里活下去!痹趯懙街魅斯浯涞臅r候是:“自然既長養(yǎng)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只小獸物。人又那么乖,如山頭黃鹿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fā)愁,從不動氣。平時在渡船上遇陌人對她有所注意時,便把光光的眼睛瞅著那陌人,作成隨時皆可舉步逃入深山的神氣,但明白了人無機心后,就又從從容容的在水邊玩耍了!蔽恼略趯懙秸乒芩a頭順順時說:“這個大方灑脫的人,事業(yè)雖十分順手,卻因歡喜交朋結友,慷慨而又能濟人之急,……明白出門人的甘苦,理解失意人的心情……為人卻那么公正無私……既正直和平,又不愛財”。在說到兩位年青人的時候,又寫得是那樣受人歡迎:“結實如小公!婪呕磉_,不拘常套小節(jié)……和氣親人,不驕惰,不浮華!倍屓朔Q奇的那只小狗也格外顯得乖巧、懂事:“有時又與祖父黃狗一同在船上,過渡時與祖父一同動手,船將岸邊,祖父正向客人招呼:‘慢點,慢點’時,那只黃狗便口銜繩子,最先一躍而上,且儼然懂得如何方為盡職似的,把船繩緊銜著拖船攏岸!薄懊利惪偸橇钊藨n愁”!哆叧恰纷髡咴诮o我們展現這一幅人與自然相得相融,優(yōu)美和諧圖畫的同時,卻又流露出一副面對人生悲涼命運的無奈與困惑的面孔。
本應該是圓滿美好的家庭,在母親與父親相聚不得志而前后離世下,翠翠從小就過著與爺爺相依為命的生活,他們的孤單與悲涼時不時的涌流心頭。“黃昏來時,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陽燒成桃花色的薄云”、“聽著渡口飄來那生意人雜亂的聲音,心中有些幾薄薄凄涼!、“他在日頭升起時,感到生活的力量,當日頭落下時,又不至思量與日頭同時死去的,是那個伴在他身旁的女孩子。他唯一的朋友為一只渡船與一只黃狗,唯一的親人便只那個女孩子!逼渲,還讓我們看到不幸的是,作為“水鴨子”的大老卻在水中淹死;以歌聲讓翠翠的心飛翔的二老卻離家出走;與翠翠朝暮相處、形影不離的爺爺,又在雷鳴夜晚中悄悄離世……這一切的發(fā)生,猶如一個個巨石壓抑著翠翠幼小的心靈。在《邊城》結尾,作者想通過二老“也許明天回來”來點燃翠翠心靈的一時希望。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又豈不是給她一種無限的困惑、迷茫。一個從小就遭受人生悲慘命運的心靈,本想尋得一處關愛、拯救的歸宿,卻一直得不到實現。這也豈不成了許多人的寫照?
擴展資料:
淺談邊城選進中學課本的意義
現在研究沈從文越來越受到國內外的關注,一度掀起沈從文研究熱潮。讓中學生了解沈從文筆下的湘西世界和他的創(chuàng)作風格,對學生是有積極意義的。
《邊城》是20世紀中國文學的經典之作,小說達到了鄉(xiāng)俗風情、人事命運、形象塑造的完美結合,是優(yōu)美的抒情文學。我們應該從作品入手,尋找解讀沈從文創(chuàng)作的切入點。
《邊城》不同于許多以政治取向為主的作品,宣揚階級論,充滿尖銳的斗爭和矛盾沖突,并以正面英雄人物取勝的大團圓面結尾。這些僵化的創(chuàng)作模式在《邊城》中是不存在的!哆叧恰贩从车氖牵玻笆兰o主流文化之外的一群邊緣人的存在方式,他們處在漢族和少數民族文化的交匯融合中,用自己的淳樸和善良鑄造了湘西這塊神圣的土地。這是一個原始民性和封建宗法關系交織的社會。小說以大量篇幅展現民性淳樸的風俗畫:待人真誠、樂于助人、受人之惠必以物回贈、人與人之間互相同情等,他是未被近代文明污染的充滿生命力的王國。我們應該以“本于自然、回歸自然”的哲學態(tài)度來理解湘西精神。
從敘述學的角度看,《邊城》有一組對立意象,正統(tǒng)的漢族儒家文化遭遇到湘西文化的沖撞。傳統(tǒng)儒家婚姻形式是遵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三綱”“五!钡慕虠l下,年輕人完全喪失愛情自由,而茶峒山城人以民間對歌形式自由擇偶。從翠翠這位淳樸的少女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典型的人生樣式,她是沈從文筆下鄉(xiāng)村世界的又一種生命形式。翠翠和老二儺送勤勞、淳樸、善良、熱情,他們信守自己的未來,在愛情婚姻關系上表現為自然、純真、健康、自為自主的抗拒著封建文明的污染。
通過老二儺送和翠翠的愛情,沈從文對人生進行再思考,在價值觀的對立沖突中展現原始形態(tài)的自由性。儺送面對的是選人還擇物,王團總的女兒陪嫁的儺送是一座碾坊,而翠翠擁有的只是渡船。在愛情和金錢的選擇中,儺送毫不后悔的選了前者,這是一種非異化的人生價值觀定位。“湘西”代表的是健康、完善的人性,這種“優(yōu)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正是沈從文創(chuàng)作所負載的內容。
《邊城》為中學生提供了廣闊的審美天地,沈從文筆下的.湘西水世界美極了,它如同一顆晶瑩剔透的珠玉,將讀者引入清、雅、秀的意境。小說情節(jié)起伏,結尾設置懸念,擴大了讀者的想象空間。沈從文小說的抒情氣質也是十分濃厚的,他用詩化的語言娓娓講述故事,增添了作品的可讀可感性,為中學生的寫作提供了有益的范本。
我們知道:創(chuàng)作最關鍵的是要投入情感。汪曾祺贊美沈從文的創(chuàng)作貼近血肉人生,也就是說,中學生寫作要使自己的情感和文章融為一體。《邊城》中的翠翠是作者人生的投射,反映了知識分子受傷的心聲。朱光潛先生說:“表現受過長期壓迫而又富于想象和敏感的少數民族在心坎里那一股沉郁隱痛,翠翠似顯出從文這方面的性格。”不同于其它的文化小說的作者站在岸邊看文化,沈從文切身感受著水浪的沖擊拍打,在作品中投射人生體驗,達到生命形式和生活的高度統(tǒng)一。
《邊城》這篇小說的藝術風格和構思對中學生的文學創(chuàng)作也有啟示性。我在八十年代與沈從文的筆談中整理出了小說的獨特意境創(chuàng)造:“依靠‘現實’與‘夢’結合的創(chuàng)作方法”、“題材本身的特異性”、“與故事保持一定距離,力圖避免文字表面的熱情”、“理想成分和特有的特色”。他將畫中的意境引入小說,實現詩歌、繪畫的抒情性與小說的敘述性的統(tǒng)一。作者的主觀情感隨作品人物的情緒走,翠翠與老船夫的內心情緒,同時與作者所傳達的人生情緒共振,傳達朦朧、深遠、神秘的美。在這里,水的基本色調也就是生命的色調,自然景物人格化,他不在是人物事件的單純的背景,而是與人物的命運與人生情緒相契合。中學生寫作也要學會意境法。同時心理刻畫也是十分重要的,少用抽象的文字表達,而是將心理內容化為形象的圖景,留出空白,讓讀者自己去領悟。
《邊城》情節(jié)發(fā)展的主線,是翠翠與儺送愛情的演變。構成作品情節(jié)沖突的,是人物主觀精神上對愛情的自由追求,與這種追求在客觀現實中難以實現的矛盾。碾坊作為隱蔽的力量,與人生中的“偶然”、人心間的“隔膜”共同鑄成老船夫死的結局。這種多線交織,顯線與隱線互補的構思,是非模式化的新鮮活潑樣式。
沈從文追求真善美,崇尚自由,以作品對人生未來方式的理想展望,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啊哆叧恰返纳钍钦鎸嵉,同時又是理想化了的,這是一種理想化了的現實”。他強調人的生命意志,張揚獨立、自由的個體人格,神往美和頌贊人的創(chuàng)作精神,重視對人的靈魂的鑄造。他的作品貫穿了“尋求人性和人性復歸”的思想基調。小說中老二儺送和翠翠的靈魂相互吸引,翠翠“夢中靈魂為一種美妙的歌聲浮起來了”,這種大膽的想象使小說充滿了生命的神性。我們不是為創(chuàng)作而創(chuàng)造,而是以對未來的信心為人生歌唱。烏托邦之所以偉大因為他是烏托邦,代表理想王國。中學生應該以朝氣蓬勃的狀態(tài)追求真善美和自由,不要因理想主義消失和實用功利主義盛行而迷失人類前進的方向。沈從文的語言格調古樸,句式簡峭,主干突出,少夸飾,不鋪張,單純而又厚實,樸訥而又傳神。他一再自述怎樣學習寫作,如何要“掌握那一枝筆”,他說,一個好句子擲向地下都會鏗鏘作聲!他的用字造句有特殊的風格,表達中華民族的方言和語音。中學生的文學語言也要有自己的特色,寫出孩子們眼中的世界,去掉偽飾,存留真意和個性,多用富有情感美和色彩美的語言去表現大自然。
沈從文對現代小說的一個重要貢獻,就是在他的鄉(xiāng)土題材的創(chuàng)作中,完成了對“鄉(xiāng)下人”形象的塑造,這種鄉(xiāng)下人,表現為一種多層次的性格結構。從道德狀況看,“鄉(xiāng)下人”是一種自然人,他的靈魂尚未或沒有完全被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文明所污染,信守做人的傳統(tǒng)美德:熱情、勇敢、誠實、善良、純樸:從人的理性精神著眼,“鄉(xiāng)下人”是一種蒙昧人,他們的理性世界還是一片混沌、原始狀態(tài),生命是自在的;從人物與急劇變化的現實世界的關系看,“鄉(xiāng)下人”又是“陌生人” ,原始的道德觀和蒙昧狀態(tài),必然導致他們與現存社會秩序和變化的道德觀念不相適應。沈從文把這些“鄉(xiāng)下人”藝術化,他把自己理想的完整鄉(xiāng)誠生活安置進去,人物的正直、熱情以及和諧、助認為樂的人際關系,構成了一個實在、健康的|牧歌式的小環(huán)境,抒發(fā)了“湘西情緒”。
當代中學生要有清醒的自我意識,從鄉(xiāng)下人中比照我們缺少了什么,完成角色認定。沈從文-堅守鄉(xiāng)下人情緒,對城里人反諷,反映現代人生的缺失和局限。鄉(xiāng)下人灑脫豪放,有自由創(chuàng)造精神,他們不拘小節(jié),無拘無束,能反樸歸真,求得人生的和諧,而都市的志者卻用種種繩鎖拘束和壓制,處處充滿虛偽和變態(tài)。當然鄉(xiāng)下人未經理性的洗禮,他們野蠻、兇強,也需要現代文明的指引。中學生不能自侍優(yōu)越感而放松自我素養(yǎng),應該親近自然,吸收他們身上豪邁、善良、自由的性格。
中學生正處于朦朧的青春期,讓他們接受積極、健康的情感教育具有重要的啟蒙作用,有助于他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精神的結合是自主選擇的結果,我們不提倡互為條件的愛,應該擯棄社會上金錢本位的不利因素,內在心靈美才是重要的。相貌、財富、地位都不是主要因素。中學生應該用正確的標準對待身邊的同學和朋友。語文課堂不僅是為學生灌輸基礎知識,也要對學生進行全面教育,從而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
教育要滿足時代的要求,必須打破教條的培養(yǎng)模式,從有效人性和生活化的角度培養(yǎng)學生的理想情操,以審美多元性塑造他們的健全人格。從作品的思想內容看,“政治標準第一”已遠遠不能滿足今天的需要,我們要是教育向多元化方向發(fā)展,注重知識與能力的協(xié)調。教材必須體現時代意識和開放精神,也應該是富有文化內涵的、致力于學生整體素質提高的典型范本。
【淺析沈從文《邊城》的時代意義】相關文章:
淺析沈從文《邊城》的內蘊09-06
邊城的時代意義04-19
《邊城》的時代意義09-14
以《邊城》淺析沈從文的社會理想09-17
《邊城》的時代意義分析09-25
邊城沈從文10-29
沈從文與《邊城》10-03
邊城《沈從文》09-13
邊城 沈從文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