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與高司諫書》原文賞析及翻譯
《與高司諫書》原文賞析及翻譯1
與高司諫書
宋代 歐陽修
修頓首再拜,白司諫足下:某年十七時,家隨州,見天圣二年進士及第榜,始識足下姓名。是時予年少,未與人接,又居遠方,但聞今宋舍人兄弟,與葉道卿、鄭天休數人者,以文學大有名,號稱得人。而足下廁其間,獨無卓卓可道說者,予固疑足下不知何如人也。其后更十一年,予再至京師,足下已為御史里行,然猶未暇一識足下之面。但時時于予友尹師魯問足下之賢否。而師魯說足下:“正直有學問,君子人也!庇瑾q疑之。夫正直者,不可屈曲;有學問者,必能辨是非。以不可屈之節(jié),有能辨是非之明,又為言事之官,而俯仰默默,無異眾人,是果賢者耶!此不得使予之不疑也。自足下為諫官來,始得相識。侃然正色,論前世事,歷歷可聽,褒貶是非,無一謬說。噫!持此辯以示人,孰不愛之?雖予亦疑足下真君子也。是予自聞足下之名及相識,凡十有四年而三疑之。今者推其實跡而較之,然后決知足下非君子也。
前日范希文貶官后,與足下相見于安道家。足下詆誚希文為人。予始聞之,疑是戲言;及見師魯,亦說足下深非希文所為,然后其疑遂決。希文平生剛正、好學、通古今,其立朝有本末,天下所共知。今又以言事觸宰相得罪。足下既不能為辨其非辜,又畏有識者之責己,遂隨而詆之,以為當黜,是可怪也。夫人之性,剛果懦軟,稟之于天,不可勉強。雖圣人亦不以不能責人之必能。今足下家有老母,身惜官位,懼饑寒而顧利祿,不敢一忤宰相以近刑禍,此乃庸人之常情,不過作一不才諫官爾。雖朝廷君子,亦將閔足下之不能,而不責以必能也。今乃不然,反昂然自得,了無愧畏,便毀其賢以為當黜,庶乎飾己不言之過。夫力所不敢為,乃愚者之不逮;以智文其過,此君子之賊也。
且希文果不賢邪?自三四年來,從大理寺丞至前行員外郎,作待制日,日備顧問,今班行中無與比者。是天子驟用不賢之人?夫使天子待不賢以為賢,是聰明有所未盡。足下身為司諫,乃耳目之官,當其驟用時,何不一為天子辨其不賢,反默默無一語;待其自敗,然后隨而非之。若果賢邪?則今日天子與宰相以忤意逐賢人,足下不得不言。是則足下以希文為賢,亦不免責;以為不賢,亦不免責,大抵罪在默默爾。
昔漢殺蕭望之與王章,計其當時之議,必不肯明言殺賢者也。必以石顯、王鳳為忠臣,望之與章為不賢而被罪也。今足下視石顯、王鳳果忠邪?望之與章果不賢邪?當時亦有諫臣,必不肯自言畏禍而不諫,亦必曰當誅而不足諫也。今足下視之,果當誅邪?是直可欺當時之人,而不可欺后世也。今足下又欲欺今人,而不懼后世之不可欺邪?況今之人未可欺也。
伏以今皇帝即位已來,進用諫臣,容納言論,如曹修古、劉越雖歿,猶被褒稱。今希文與孔道輔皆自諫諍擢用。足下幸生此時,遇納諫之圣主如此,猶不敢一言,何也?前日又聞御史臺榜朝堂,戒百官不得越職言事,是可言者惟諫臣爾。若足下又遂不言,是天下無得言者也。足下在其位而不言,便當去之,無妨他人之堪其任者也。昨日安道貶官,師魯待罪,足下猶能以面目見士大夫,出入朝中稱諫官,是足下不復知人間有羞恥事爾。所可惜者,圣朝有事,諫官不言而使他人言之,書在史冊,他日為朝廷羞者,足下也。
《春秋》之法,責賢者備。今某區(qū)區(qū)猶望足下之能一言者,不忍便絕足下,而不以賢者責也。若猶以謂希文不賢而當逐,則予今所言如此,乃是朋邪之人爾。愿足下直攜此書于朝,使正予罪而誅之,使天下皆釋然知希文之當逐,亦諫臣之一効也。
前日足下在安道家,召予往論希文之事。時坐有他客,不能盡所懷。故輒布區(qū)區(qū),伏惟幸察,不宣。修再拜。
譯文
歐陽修叩頭再拜,稟告司諫足下:我十七歲時,家住隨州,看到天圣二年進士及第的布告,才知道了您的姓名。當時我年紀輕,尚未與別人結交,又住在僻遠的地方,只聽說布告上的宋舍人兄弟,以及葉道卿、鄭天休等人,因文學著名于世,因此這次進士考試號稱得到了人才。而您置身其中,單單沒有突出的可以稱道的地方,我因而懷疑您不知是怎樣一個人。以后過了十一年,我第二次到京師,您已擔任了御史里行,可還是沒有機會與您見一次面。只是常常向我的朋友尹師魯打聽您的賢與不賢,師魯說您“正直有學問,是一位君子”。我還有些懷疑。所謂正直,就是不可彎曲;所謂有學問,就一定能明辨是非。憑借著不可屈服的氣節(jié),有能辨是非的明智,又擔任諫官的職務,卻隨波逐流默默無言,與一般人沒有任何區(qū)別,這果真是賢者嗎?這不能不使我懷疑啊!自從您擔任了諫官以后,我們才認識了。您一臉正氣,縱論前代之事,思路清晰十分引人。褒揚正義,貶斥奸邪,沒有一點謬論。啊,據有這樣的辨才向人顯示,誰會不愛戴您呢?雖然是我,也私下認為您大概是個真君子吧?這是我自從聽說您的姓名直到與您認識,十四年中卻有三次懷疑的情況。如今推究您的實際行為再來仔細分析,然后斷然肯定您不是個君子。
前幾天范希文貶官以后,我和您在安道家中會面,您極力詆毀譏笑希文的為人。我開頭聽到這些話,還懷疑您是講著玩的。等到碰見師魯,他也說您極力否定希文的所作所為,然后我就不再懷疑了。希文平生剛正、好學、博古通今,他立身朝廷始終如一,這是天下都知道的。如今又因為正直敢言觸怒了宰相得到罪責,您既不能為他辨明無罪,又害怕有識之士會責備自己,于是就跟著別人來詆毀他,認為他應當受到貶斥,這真是太奇怪了。說起人的性格,剛正果敢,怯懦軟弱的性格都受之于天,不可勉強改變。雖然是圣人,也不會用辦不到的事情去要求別人一定辦到。如今您家中有老母,自身又愛惜官位,害怕忍饑受凍,顧念利益俸祿,因而不敢稍有違反宰相以致受刑遭禍。這也是平庸之輩的常情,只不過是做了一個不稱職的諫官罷了。雖然是朝廷中的君子,也將憐憫你的無能,而不會用必須辦到來要求您的。如今卻不是這樣,您反而昂然挺胸十分得意,沒有一絲一毫的羞愧畏懼,隨意詆毀希文的賢能,認為他應當遭受貶斥,希望以此掩蓋自己不據理力爭的過錯。應該說,有能力而不敢去做,那只是愚笨之人做不到罷了。而用小聰明來掩飾自己的過錯,那就成了君子的敵人了。
況且希文難道真的不賢嗎?從三、四年以來,從大理寺丞做到前行員外郎,他在做待制的時候,每天備作皇帝的顧問,如今同僚中沒有能與他相比的人。這難道是天子倉促起用不賢之人嗎?假使天子把不賢之人當作賢人,那是聰明之中的疏忽。您身為司諫之官,是天子的耳目,當希文倉促間被起用之時,為什么不馬上為天子辨明他的不賢,反而默默地不講一句話。等到他自己失敗了,然后跟著別人說他的不是。如果希文真是賢人,那么如今天子和宰相因為他違背自己的心意而斥逐賢人,您就不得不出來講話。如此說來,那么您認為希文賢,也不免遭受責備;認為希文不賢,也不免遭受責備,大概您的過錯就在于默默無言罷了。
從前漢王朝殺害蕭望之和王章,估計當時朝廷中的議論,必然不肯明確地說是殺了賢者。相反必然把石顯、王鳳說成是忠臣,而蕭望之和王章作為不賢之人而遭受罪罰。如今您真把石顯、王鳳看作是忠臣嗎?蕭望之與王章真的不賢嗎?當時也有諫官,他們必定不肯承認是害怕災禍而不向天子進言,也必定會說蕭望之、王章應該被殺而不值得提出意見的。如今您看,他們真的該殺嗎?那是只可欺騙當時的人們,而不可欺騙后代的。如今您又想欺騙現在的人們,就不怕后代人的不可欺騙嗎?何況現在的人也未必就能欺騙啊。
我恭敬地以為,當今皇帝即位以來,進用諫官,采納意見,如曹修古、劉越雖然已經去世,還被人們稱揚。如今希文與孔道輔都由于敢于進諫而被提拔任用。您幸運地生于此時,碰到如此能聽取意見的圣主,尚且不敢說一句話,為什么呢?前幾天又聽說御史臺在朝廷中貼出布告,告誡百官不可超越本職談論政事,這樣,能夠提意見的只有諫官了。假如您又不說話,那么天下就沒有可以說話的人了。您在諫官那個位置上卻不說話,就應該離職,不要妨害勝任諫官之職的他人。昨天安道遭到貶謫,師魯也等候著罪責,您還能夠有臉面去見士大夫們,出入朝廷號稱諫官,那是您不再知道人間還有羞恥事了。所可惜的是,圣朝有事情,諫官不說而讓別人去說,這種事情記載在史書上,以后使朝廷蒙受到羞辱的,是您啊!
按照《春秋》的法則,對賢者要求詳盡周全。如今我還一心一意地希望您能夠向天子進一言,不忍心就與您決絕,而不拿賢者來要求您。倘若您還認為希文不賢而應當斥逐,那么我今天如此為他說話,那是朋黨邪惡的小人了。希望您直接帶著這封信到朝廷上去,讓天子判定我的罪過而殺了我,使得天下都真正了解希文應當被斥逐,這也是諫官的一大作用啊。
前幾天您在安道家中,把我叫去議論希文的事情。當時有其他客人在,我不能暢所欲言。因此就寫了區(qū)區(qū)此信,恭敬地希望您明察。不多言了,歐陽修再拜。
注釋
高司諫(jiàn):即高若訥,字敏之,并州榆次(今屬山西)人,時任右司諫。
足下:古代同輩相稱的敬詞。
天圣:宋仁宗的年號(—年)。
接:交往。
宋舍人兄弟:指宋庠、宋祁兄弟,安陸(今屬湖北)人,均為北宋文學家。舍人:官名,在中書省掌制誥等事務。
葉道卿:即葉清臣,字道卿,長洲(今江蘇昊縣)人,曾官翰林學士。
鄭天休:即鄭戩,字天休,吳縣(今江蘇蘇州)人,曾官吏部侍郎、樞密副使。
得人:指錄取到有才學的人。
廁:參與。
卓卓:優(yōu)秀突出。
更:經過。
御史里行:宋朝以寄祿官階低者為御史時,稱里行。御史:掌管監(jiān)察的官。
尹師魯:即尹洙,字師魯。曾官起居舍人,后貶為筠州酒稅。
賢否(pǐ):好壞。否:壞、惡。
屈曲:搖擺。
言事之官:指御史臺、諫院等機構中的官員(御史、諫官),文中指御史。
俯仰:指隨人高下,沒有主見。
侃(kǎn)然正色:剛直嚴肅的樣子。
前世事:指前代的事。
歷歷:清清楚楚。
較:對照、考查。
決:斷然,確然。
范希文:即范仲淹,字希文,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官至參知政事,死后謚“文正”。
安道:即余靖,字安道,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人,時任集賢校理。
本末:指臨事知本末輕重。
非辜(gū):無辜,無罪。
稟(bǐng):承受。
忤(wǔ):觸犯,違背。
不才諫官:不稱職的諫官。
閔(mǐn):同“憫”,可憐,同情。
便(pián)毀:隨意詆毀。
不逮(dài):不及。
文:掩飾。
賊:害蟲,敗類。
大理寺丞:中央司法機構的官員。
前行員外郎:指吏部員外郎。前行:唐宋時六部分為前行、中行和后行三等,吏部屬前行。
待制:宋朝在各殿閣皆設待制之官,備皇帝顧問之用。
班行(háng):班次行列,文中指同僚。
驟用:破格迅速提升。
蕭望之:字長倩,東海蘭陵(今山東蒼山西南)人。漢宣帝時任太子太傅,后受宣帝遺詔輔佐幼主。
王章:字仲卿,鉅平(今山東寧陽)人。漢成帝時為京兆尹,后因論帝舅大將軍王風專權,被誣死于獄中。
計:估計。
曹修古:字述之,建州建安(今福建建甌)人。
劉越:字子長,大名(今屬河北)人。當章獻太后垂簾聽政,曹修古任御史知雜事,上書請?zhí)筮政,被貶興化軍。
榜:通告。
安道貶官:范仲淹遭貶后,余靖上言論救,被貶為監(jiān)筠州酒稅。
師魯待罪:尹洙也上疏,自列于范黨,后亦遭貶。
區(qū)區(qū):忠誠專一。
朋邪之人:與壞人勾結之人。
誅(zhū):處分、斥責。
釋然:明白的樣子。
布:陳達。
區(qū)區(qū):自謙詞,文中指微不足道的意見。
不宣:不盡述了,舊時書信末尾常用的套語。
創(chuàng)作背景
《與高司諫書》作于景祐三年(1036年)。當時主張改革政治的范仲淹因批評弊政,與宰相呂夷簡發(fā)生沖突。范仲淹由此被貶饒州知州。這時候,身為諫官的高若訥,面對范仲淹被貶的錯誤處置,非但不諫,反而落井下石。作者對此非分不滿,于是寫下這封信給高若訥。
賞析
內容分析
該信由年少事寫起,先說自己對高由聞名到識面,三次懷疑高的為人:一疑未必是個人才,二疑未必正直有學問,三疑未必真君子;然后聯(lián)系高若訥的所作所為得出“決知足下非君子”的結論,確立總的論點。接著為范仲淹辯護,對高若訥的為人進行剖析,而在揭露高趨炎附勢的本相時先蕩開兩筆,一說人的剛果懦弱不可勉強,“雖圣人亦不以不能責人之必能”,二說身惜官位,不敢忤相,此乃庸人之常情!半m朝廷君子亦將閔足下之不能”,然后折回,指責高若訥現在毀范以為當黜,并以此為榮,文過飾非,“此君子之賊也”。先退后進,欲擒故縱,抨擊更顯厲害。繼而又兩路出擊,嚴密推理,指出不管范仲淹賢還是不賢,對他過去的升遷和現在的貶斥,作為諫臣的高若訥都有責任:“太抵罪在默默爾!焙笠龤v史事實,說明忠賢奸邪自有公論。再聯(lián)系現實抬出當今圣上“進用諫臣,容納言論”的牌子,批評高若訥不能直言的失職行為,并以非諫官的余靖、尹洙的'仗義執(zhí)言作襯托,怒斥他沉默不諫隨人高下的可恥。最后又退一步,表示希望對方主持公道作“能一言者”,并說明如若不然,自己愿意將書公之于朝,甘愿承擔獲罪的嚴重后果。
在信中,作者駁斥高若訥對革新派范仲淹的詆毀誣蔑,鞭撻了高若訥趨炎附勢的卑劣行徑,斥責他的所作所為是“不復知人間有羞恥事”;并表示如果高若訥執(zhí)迷不悟,堅持認為范仲淹當貶,那么就希望他“直攜此書于朝,使正予罪而誅之”。一股浩然正氣充溢于字里行間,表現了作者不計利害、維護改革、敢于直言的可貴精神。
藝術特色
一、反話正說,直砭肌骨。開篇一段,作者以他對高司諫的耳聞傳言展開敘事,寫出他的“三疑”。一疑其文名不彰,“廁其間,獨無卓卓可道說者”。其人雖列進士及第榜,但在作者眼里,不過默默無聞輩。二疑其品節(jié)問題。作者坦言他從朋友那里對高司諫的了解,是“正直有學問,君子人也”。在這里,作者提出他疑惑的論據,“夫正直者,不可屈曲;有學問者,必能辨是非”。而身居其位的高司諫,卻“俯仰默默,無異眾人”,很是可疑。三疑作者本人的判斷近乎有誤,幾乎已認定高司諫為人人可愛的真君子了。因為高司諫“侃然正色”“無一謬說”的表現,作者雖有疑慮,但內心已傾向于認為高司諫是真正的君子了。十四年里而存三疑,作者鋪敘豐厚曲折,然至此筆觸一轉,“今者推其實跡而較之,然后決知足下非君子也”。書信里直陳其言,毫無遮掩矯飾,言辭犀利,語鋒尖銳,充分表現出一個正直知識分子情義激憤的慨然之態(tài)。而欲言其弊卻先存疑,波瀾曲折,筆觸激蕩。
二、對比敘事,揭其真貌。與其說作者對范仲淹充滿同情之心,不如說作者在心底潛隱著“惺惺相惜”之意。范仲淹“平生剛正,好學通古今,其立朝有本末,天下所共知”,這段判詞,顯示出作者對范仲淹的推重與賞識。正直之人反遭貶黜,剛直本性不得伸展,這已使有識者憤恨不已;而小人者如高司諫之流,卻要翻白為黑,落井下石,助紂為虐,令人激憤不平。作者以人之常情來推斷,庸人惜身自保,無可厚非;但如高司諫者卻要“昂然自得,了無愧畏”,詆毀賢能,以其為己能,那就是“君子之賊”了。層層推理,婉曲中顯現出綿長透辟的說理風格,讓人無可辯駁,無可回避。在事理對比中,人格與品節(jié)的高下、尊卑,道義與情感的價值評判,真實與虛假的對比取向,都已昭然若揭。
三、窮究其理,無可遁形。作者綿長的說理論證風格還表現在他能夠將道理條分縷析,于細微處見深厚的筆力。他依理說事,直言范仲淹正直的操守與超群的才能,并以此來反責高司諫:“倘使范仲淹能力不及,品節(jié)不當,卻能在朝為官多年,你身為朝廷諫官,豈不有失職之實?而當其為皇帝‘驟用’之際并無諫諷之語,一旦官事頹敗,卻又刻意逐賢,不正是諂媚權貴以自保、詆毀賢人以自高嗎?”作者義正詞嚴,理據充分,透辟深邃,具有論說家考據的風范。
《與高司諫書》原文賞析及翻譯2
某年十七時,家隨州,見天圣二年進士及第榜,始識足下姓名。是時予年少,未與人接,又居遠方,但聞今宋舍人兄弟,與葉道卿、鄭天休數人者,以文學大有名,號稱得人。而足下廁其間,獨無卓卓可道說者,予固疑足下不知何如人也。其后更十一年,予再至京師,足下已為御史里行,然猶未暇一識足下之面。但時時于予友尹師魯問足下之賢否。而師魯說足下:
“正直有學問,君子人也!庇瑾q疑之。夫正直者,不可屈曲;有學問者,必能辨是非。以不可屈之節(jié),有能辨是非之明,又為言事之官,而俯仰默默,無異眾人,是果賢者耶!此不得使予之不疑也。自足下為諫官來,始得相識。侃然正色,論前世事,歷歷可聽,褒貶是非,無一謬說。噫!持此辯以示人,孰不愛之?雖予亦疑足下真君子也。是予自聞足下之名及相識,凡十有四年而三疑之。今者推其實跡而較之,然后決知足下非君子也。
前日范希文貶官后,與足下相見于安道家。足下詆誚希文為人。予始聞之,疑是戲言;及見師魯,亦說足下深非希文所為,然后其疑遂決。希文平生剛正、好學、通古今,其立朝有本末,天下所共知。今又以言事觸宰相得罪。足下既不能為辨其非辜,又畏有識者之責己,遂隨而詆之,以為當黜,是可怪也。夫人之性,剛果懦軟,稟之于天,不可勉強。雖圣人亦不以不能責人之必能。今足下家有老母,身惜官位,懼饑寒而顧利祿,不敢一忤宰相以近刑禍,此乃庸人之常情,不過作一不才諫官爾。雖朝廷君子,亦將閔足下之不能,而不責以必能也。今乃不然,反昂然自得,了無愧畏,便毀其賢以為當黜,庶乎飾己不言之過。夫力所不敢為,乃愚者之不逮;以智文其過,此君子之賊也。
且希文果不賢邪?自三四年來,從大理寺丞至前行員外郎,作待制日,日備顧問,今班行中無與比者。是天子驟用不賢之人?夫使天子待不賢以為賢,是聰明有所未盡。足下身為司諫,乃耳目之官,當其驟用時,何不一為天子辨其不賢,反默默無一語;待其自敗,然后隨而非之。若果賢邪?則今日天子與宰相以忤意逐賢人,足下不得不言。是則足下以希文為賢,亦不免責;以為不賢,亦不免責,大抵罪在默默爾。
昔漢殺蕭望之與王章,計其當時之議,必不肯明言殺賢者也。必以石顯、王鳳為忠臣,望之與章為不賢而被罪也。今足下視石顯、王鳳果忠邪?望之與章果不賢邪?當時亦有諫臣,必不肯自言畏禍而不諫,亦必曰當誅而不足諫也。今足下視之,果當誅邪?是直可欺當時之人,而不可欺后世也。今足下又欲欺今人,而不懼后世之不可欺邪?況今之人未可欺也。
伏以今皇帝即位已來,進用諫臣,容納言論,如曹修古、劉越雖歿,猶被褒稱。今希文與孔道輔皆自諫諍擢用。足下幸生此時,遇納諫之圣主如此,猶不敢一言,何也?前日又聞御史臺榜朝堂,戒百官不得越職言事,是可言者惟諫臣爾。若足下又遂不言,是天下無得言者也。足下在其位而不言,便當去之,無妨他人之堪其任者也。
昨日安道貶官,師魯待罪,足下猶能以面目見士大夫,出入朝中稱諫官,是足下不復知人間有羞恥事爾。所可惜者,圣朝有事,諫官不言而使他人言之,書在史冊,他日為朝廷羞者,足下也!洞呵铩分,責賢者備。今某區(qū)區(qū)猶望足下之能一言者,不忍便絕足下,而不以賢者責也。若猶以謂希文不賢而當逐,則予今所言如此,乃是朋邪之人爾。愿足下直攜此書于朝,使正予罪而誅之,使天下皆釋然知希文之當逐,亦諫臣之一効也。
前日足下在安道家,召予往論希文之事。時坐有他客,不能盡所懷。故輒布區(qū)區(qū),伏惟幸察,不宣。修再拜。
【注釋】
、偎局G:即高若訥,字敏之,榆次人。司諫掌規(guī)諫諷諭,負責向皇帝提批評意見。足下:古人書信中對同輩的敬稱。
、陔S州:州治在今湖北省隨縣。歐陽修四歲喪父,叔父曄時任隨州推官,修隨母鄭氏前往投靠,即落戶于隨州。
③朱與人接:沒有跟社會上的人接觸交往。宋舍人兄弟:指宋庠、宋祁兄弟。宋庠后官至宰相,當時任起居舍人,故稱二人為“舍人兄弟”。宋祁,官至工部尚書,后與歐陽修合修《新唐書》。葉道卿:即葉清臣,道卿為字,時任太常丞。他關心民生疾苦,不避權貴。鄭天休,即鄭戩,天休為字,后官至吏部侍郎、樞密副使。以上四人都是天圣二年與高若訥為同榜進士。
、軒溟g:列名于諸人中間。
、莞航洑v。
、抻防镄校禾扑螘r官名,高若訥在任司諫前,曾任監(jiān)察御史里行、殿中侍御史里行。尹師魯:即尹洙,師魯為字,河南府(今洛陽)人。與范仲淹、歐陽修友善,官至起居舍人,直龍圖閣。歐陽修稱其“為文章簡而有法,博學強記,通知古今。”(《尹師魯墓志銘》)
、哐允轮伲杭粗G官。俯仰:不講是非,隨人進退。
⑧侃然正色:剛正嚴肅。
、嵋桑翰孪搿
、馔破鋵嵺E而較之:考察實際行為,并跟你的言論相比較、相對照。
11、范希文:即范仲淹,希文為字,吳縣(今蘇州)人,北宋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安道:即余靖,安道為字,曲江(今屬廣東)人,以直諫著名,時任右正言。因對范仲淹被貶事有看法,直言上諫,結果與尹洙、歐陽修同時被貶。后官至工邵尚書。詆誚:誹誘諷刺。
12、本末:本指樹木的根與梢,此處喻能分清主次。
13、非辜:無罪。
14、不才:不稱職。
15、閔:同憫,憐憫,同情,原諒。
16、毀:詆毀,攻擊。
17、不逮:不如,不及。文:文飾、掩蓋。賊:敗類。
18、大理寺丞:司法官。前行員外郎:吏部員外郎。待制:皇帝的顧問稱天章閣待制。據《范文正公集·年譜》載:范仲淹于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至六年為大理寺丞,景祐二年(1035)提升為尚書吏部員外郎、天章閣待制,權知開封府,十余年內共升了十五階,可見其賢能超群。
19、作待制日:景祐二年二月范由蘇州知府升遷為吏部員外郎、天章閣待制。同年十一月,因言事為呂夷簡所忌,調任開封知府。
20、班行:指同一朝臣的班次、行列,即同僚。
21、耳目之官:諫官為皇帝的耳目,因其負責監(jiān)督、糾察官吏。
22、忤意:違背個人意志。
23、蕭望之:字長倩,山東蘭陵人,漢宣帝時任太子太傅,元帝時任宰相,頗有政績,因反對宦官專政,被弘恭、石顯誣陷下獄,鴆殺。王章,字仲卿,鉅平人,漢元帝時任左曹中郎將,因反對石顯而被罷官;成帝時任諫議大夫、京兆尹,因反對外戚王鳳專權,被害死于獄中。
24、今皇帝:指宋仁宗趙禎。
25、曹修古:字述之,曾任監(jiān)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和尚書刑部員外郎。宋仁宗初即位時,劉太后臨朝,權幸用事,因劾奏太后被貶官后卒。仁宗親政,“帝思修古忠,特贈右諫議大夫,賜其家錢二十萬”(《宋史》本傳)。劉越:字子長,官至秘書丞,亦因觸犯劉太后而被貶,仁宗親政時,劉已死,追贈右司諫,賜其家錢十萬?椎垒o:字原魯,山東曲阜人,官至御史中丞,與范仲淹一起諫阻廢郭皇后被貶,至景祐二年(1035)起用為龍圖閣直學士。
26、“前日”句:《宋史紀事本末·慶歷黨議》載:“御史韓縝希夷簡旨,請以仲港朋黨榜朝堂,戒百官越職言事者,從之。”實際是采用強制手段,封住百官之口。
27、安道貶官;余靖因反對貶謫范仲淹而由集賢校理貶為筠州酒稅。
28、他人:指余靖等。
29、“《春秋》”二句:《春秋》筆法,責備賢者很嚴。
30、區(qū)區(qū):此處是誠懇的意思。
31、朋邪之人:跟奸邪小人結為朋黨的人。
32、一效:一樁功勞。
33、不盡所懷:不能充分表達自己的意見。區(qū)區(qū):此處是自謙詞,即微不足道的意見。
34、伏惟:敬詞,意為俯伏而思。幸察;希望能體察。
35、不宣:古人書信結束時的套語,即言不盡意,多用于平輩。
【譯文】
我叩頭致敬向司諫足下陳述自己的意見。我十七歲時,家住在隨州,看到天圣二年的進士及第榜,方才知道您的姓名。那時,我年紀輕,沒有跟社會上的人接觸交往,又居住在離京城很遠的地方,只聽說宋舍人兄弟和葉道卿、鄭天休等幾個人,因為文章好而大有名聲,所以人們認為那年考試真正得了人才。但是,您雖列名于諸人中間,卻獨獨沒有卓異而值得稱道的成績;我固然產生懷疑,不知您究竟是什么樣的人物。
這以后的十一年間,我曾兩次到達京城。您已經當上御史里行,但我尚未有機會見您一面,只是常常向我的朋友尹師魯打聽您是否賢良。而尹師魯說您正直有學問,是有君子修養(yǎng)的人啊。
但我還是懷疑。那正真的人,是不可屈服的;那有學問的人,是必定能明辨是非的。憑借不可屈服的氣節(jié),又有能辨清是非的聰明,并擔任諫官,卻不講是非,隨人進退,常默默不言,和一般人沒有區(qū)別,這難道果真是個賢人嗎?這不能讓我不懷疑啊。
自從您擔任諫官以來,我才開始認識您。您剛正嚴肅,論述前代的事情,清清楚楚,十分動聽,褒揚對的,貶斥錯的,毫無謬誤。啊!把這種言論向大家公布,誰能不愛慕呢?即使是我,也曾猜想您是一位真正的君子呢。
這就是說,我從聽到您的名字到跟您相識,前后共十四年,曾三度懷疑過,F今,考察實際行為,并跟你的言論相比較、相對照,然后可以知道您決不是一個君子。
前幾天,范希文被貶官后,我和您在余安道家中見面,您誹謗諷刺范希文的為人。我剛聽到這些話時,懷疑是開玩笑的話,等到見到尹師魯后,他也說您非常反對范希文的所作所為,然后我的懷疑才根本解決。范希文平時性情剛正,好學不倦,博通古今,他在朝辦事能分清主次,這是天下人都知道的;如今又因為評論政事觸犯宰相而得了罪。您既不能為他辨明無罪,又畏懼有識之士責備自己,便跟著別人誹謗詆毀他,認為應當貶謫這就太奇怪了。
人的性格,有的剛毅果斷,有的庸懦軟弱,這是承受著先天的秉賦,不能勉強(硬使其改變的);即使是圣人也不拿別人根本不能辦的事來責令他一定要辦到。如今,您家中有老母,自己又愛惜官位,懼怕饑寒而顧戀利祿,不敢碰一碰宰相而惟恐引來刑罰災禍,這也是一般庸人的常情。(您如此做),不過是當一個不稱職的諫官罷了。即使朝廷上的君子們,也會憐憫原諒您是不能做,而決不會責令您必定要去辦這種根本不能辦的事?墒侨缃衲鷧s不是這種情況,反而昂然氣盛,自嗚得意,一點也沒有慚愧和畏懼的心情,并且任意詆毀范希文賢良的品德,認為應當貶謫;大概是為了掩飾自己不能直言進諫的過錯吧。有力量而不敢去做,這連一般愚庸之人都趕不上;卻運用小聰明來文飾自己的過錯,這真是君子申的敗類啊。
況且,范希文果真不賢良嗎?近三四年來,他從大理寺丞升遷為吏部員外郎;他擔任天章閣待制時,每天當皇帝顧問便于皇帝諮詢.現在同僚中沒有能跟他相比的。難道是天子突然重用不賢的人嗎?如天子把不賢的人當做賢良的人,是你們未能盡到使天子耳目聰明的責任。您身為司諫官,是天子的耳目之官,當他突然受重用時,為什么不進一次言向天子辨明他是不賢的,反而默默地一言不發(fā),等到他失敗了,然后才跟隨別人來誹謗他呢?
如果范希文果真是賢良的,那么,如今天子和宰相因為違背自己的意志而驅逐賢人,您不應該不講話。如此看來,那么您認為范希文賢良,也免不了受責備;您認為他不賢,也免不了受責備。大約您的罪過就在于一直沉默不言啊。
從前,漢朝曾殺害蕭望之和王章,估計當時的議論,必然不肯公開承認是殺害賢臣,而且一定將(殺害蕭、王二人的)石顯、王鳳當作忠臣,認為蕭望之和王章是由予不賢而被定罪的,F在,您看石顯、王鳳果真是忠臣嗎?蕭望之和王章果真不是賢臣嗎?當時也有諫官,必然不肯說自己由于畏懼災禍而不敢進諫,也必然會說蕭、王該殺而不值得進諫,F在,您看蕭、王果真該殺嗎?這只能欺騙當時的人,而決不能欺騙后世的人啊。如今,您又想欺騙現在的人,卻不害怕后世的人是不能欺騙的嗎?何況,現在的人也決不可欺啊!
我以為當今的皇帝即位以來,選拔任用諫官,容納各種議論和意見,像曹修古和劉越雖然死了還受到表彰獎勵;當今的范希文和孔道輔也都是從諫官的位子上提拔上來的。您有幸生在這種時代,遇上能如此虛心納諫的圣明君主,還不敢講話,這是為什么呢?前天,又聽說御史臺在朝堂上張榜公布范希文的朋黨,警告百官不能越職議論此事,這樣看來,能講話的只有諫官了。
如果您又不講話,這樣天下就沒有能講話的人了。(古詩百科)您身處諫官之位而不講話,就應當離開這個職位,不要妨礙能擔任這個職位的其他人啊。昨天,余安道因議論此事被貶官,尹師魯也因此事在待罪等候處理,您倒還能厚著臉皮見士大夫,進出朝廷號稱諫官,這是您不再知道人間還有什么叫做羞恥的事情了!所可惜的是,圣朝發(fā)生重要政事,諫官不(挺身而出)講話,反而叫其他人講話,將來寫在歷史書上,以后成為朝廷的恥辱,就是由于您的緣故啊。
《春秋》筆法,對賢者的責備是很嚴的,F在我仍然誠懇地希望您出來講話,是不忍心便與您斷絕關系,而不以賢者的標準來嚴格要求您。如果您依然認為范希文不賢而應當驅逐,那么我今天這樣說,就是跟奸邪小人結為朋黨的人了。您可以直接把這封信交到朝堂上去,讓朝廷指正我的罪名而誅殺我,使天下的`人都明白地知道范希文應當被驅逐,那倒也是諫官的一樁功勞呢。
前天,您在余安道家中,叫我前去討論范希文的事,當時在坐有其他客人,我不能盡情發(fā)表看法,所以寫此信陳述微不足道的意見,敬希體察,言不盡意。歐陽修多多拜上。
賞析:
《與高司諫書》一文,作者通過層層鋪排對比,直接戳穿高司諫虛偽、諂媚的面皮,言辭激烈而理據充足,是書信體議論文的典范作品。
一、反話正說,直砭肌骨。開篇一段,歐陽修以他對高司諫的耳聞傳言展開敘事,寫出他的“三疑”。一疑其文名不彰,“廁其間,獨無卓卓可道說者”。其人雖列進士及第榜,但在歐陽修眼里,不過默默無聞輩。二疑其品節(jié)問題。歐陽修坦言他從朋友那里對高司諫的了解,是“正直有學問,君子人也”。在這里,作者提出他疑惑的論據,“夫正直者,不可屈曲;有學問者,必能辨是非”。而身居其位的高司諫,卻“俯仰默默,無異眾人”,豈可不疑?三疑作者本人的判斷近乎有誤,幾乎已認定高司諫為人人可愛的真君子了。因為高司諫“侃然正色”“無一謬說”的表現,作者雖有疑慮,但內心已傾向于認為高司諫是真正的君子了。十四年里而存三疑,作者鋪敘不可謂不豐厚曲折,然至此筆觸一轉,“今者推其實跡而較之,然后決知足下非君子也”。書信里直陳其言,毫無遮掩矯飾,言辭之犀利,語鋒之尖銳,充分表現出一個正直知識分子情義激憤的慨然之態(tài)。而欲言其弊卻先存疑,波瀾曲折,層層蓄勢,反話正說,筆觸激蕩,大有針砭肌骨的鋒利。
二、對比敘事,戳其賊貌。與其說歐陽修對范仲淹充滿同情之心,不如說歐陽修在心底潛隱著“猩猩相惜”之意。范仲淹“平生剛正,好學通古今,其立朝有本末,天下所共知”,這段判詞,顯示出歐陽修對范仲淹的推重與賞識。正直之人反遭貶黜,剛直本性不得伸展,這已使有識者憤恨不已;而小人者如高司諫之流,卻要翻白為黑,落井下石,推波助瀾,助紂為虐,更令人激憤不平。歐陽修以人之常情來推斷,庸人惜身自保,無可厚非;但卑鄙如高司諫者,卻要“昂然自得,了無愧畏”,詆毀賢能,以其為己能,那就是“君子之賊”了。歐文層層推理,婉曲中顯現出綿長透辟的說理風格,讓人無可辯駁,無可回避。在事理對比中,人格與品節(jié)的高下、尊卑,道義與情感的價值評判,真實與虛假的對比取向,都已昭然若揭、歷歷分明。作者在文中活畫出高司諫媚骨十足、顛倒黑白的丑態(tài)和賊貌。
三、窮究其理,無可遁形。歐陽修綿長深厚的說理論證風格還表現在他能夠將道理條分縷析,于細微處見出奇崛筆力。他依理說事,直言范仲淹正直的操守與超群的才具,并以此來反責高司諫:“倘使范仲淹能力不及,品節(jié)不當,卻能在朝為官多年,你身為朝廷諫官,豈不有失職之實?而當其為皇帝‘驟用’之際并無諫諷之語,一旦官事頹敗,卻又刻意逐賢,不正是諂媚權貴以自保、詆毀賢人以自高嗎?”歐陽修義正詞嚴,理據充分,透辟深邃,極盡論說家義理、考據風范,讓對方無可遁形,真相畢露。
這篇文章采用層層說理的論證方法,先從時間的縱向角度敘事,虛寫高司諫正直秉性,卻以實寫來揭穿其虛偽本性,前后文頓顯跌宕之姿,行文靈活多變;后以橫向對比凸顯范文正與高司諫人格的高下,比較中雜有濃濃的批判精神;最后層層剝繭,依情循理,對高司諫的丑陋與卑劣行徑予以痛擊,從而使說理呈現出睿智鋒利的光芒,真正收到了有的放矢、針針見血的論證效果。從語言風格上講,歐陽修褒貶分明,直言不諱,把他的喜怒愛憎情感毫無遮攔地加以表述,情憤激越,體現了一代文豪不存芥蒂的暢達胸懷和硬朗豪邁的氣節(jié)風骨。
【作者簡介】
歐陽修(1007~1072年),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等。廬陵(今江西吉安市)人。家境貧寒,出身低微。二十四歲中進士,歷任西京留守推官,館閣?,樞密副使,刑部尚書、參知政事等職。提倡“務農節(jié)用”,要求革除積弊,因參與“慶歷新政”兩次補貶。熙寧四年(1071年)退居潁州,次年卒,謚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歐陽修是北宋古文運動的領袖,他在理論上,上承韓愈、柳宗元的積極主張,并把文與道與生活中的“百事”聯(lián)系起來,認為“道勝者文不難而自至”,但若“棄百事而不關心”也不可能寫出佳作來。在實踐中,他以自已豐富多彩的作品及政治影響,從根本上確立了古文在中國古典文學中的統(tǒng)治地位,結束了駢文獨霸文壇二百年的歷史。他的議論文切中時弊、宣揚改革,以古鑒今、深刻透辟;他的記敘文言簡而精、構思巧妙,情景交融、流麗順暢;他的抒情文感情真摯、內涵豐富,聲韻鏗鏘、和諧優(yōu)美。他鄙棄華麗駢文,反對尚奇趨險,提倡“取其自然”,“平淡典要”。歐陽修的文章風格正是如此,“行徐委備,往復百折,而條達疏暢,無所間斷,氣盡語極,急言竭論,而容與閑易,無艱難勞苦之態(tài)。”(蘇洵)其主要著作有《歐陽文忠公集》、《居士集》、《新五代史》等。
【《與高司諫書》原文賞析及翻譯】相關文章:
贈劉司戶蕡原文翻譯及賞析12-17
墨梅原文翻譯及賞析12-17
落花原文翻譯及賞析12-17
社日原文翻譯及賞析12-17
佳人原文翻譯賞析12-17
野菊原文翻譯及賞析12-17
所見原文翻譯及賞析12-17
菊原文翻譯及賞析12-17
柳原文翻譯賞析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