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余華《活著》的生命啟示
《活著》是中國當代作家余華創(chuàng)作的長篇小說,首次發(fā)表于《收獲》1992年第6期。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余華《活著》的生命啟示,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余華《活著》的生命啟示
余華先生在韓文版的自序中這樣寫道:“活著”的力量不是來自于喊叫,也不是來自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xiàn)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兩年前,我對福貴的評價是苦難的幸存者,但現(xiàn)在看來,不完全是這樣,因為,他找到了活下來的支撐點——平凡。
于是,我重新翻開了這書,看到了另外一個世界。
《活著》以二十世紀中國政治變革下慘淡的革命時期為背景,寫了主人公福貴多舛的一生。從四十多年前的浪子福貴,到現(xiàn)在失去所有親人的老人,他經(jīng)歷了太多的生離死別。我想,他是幸福的幸存者,他用他的一生學會了平凡、適應了平凡。
然而,福貴只是那個時期的社會縮影,媽媽和外婆的經(jīng)歷也讓我深刻體會了舊時期“活著”的意義。我媽媽看完余華這本書后,想起了我的外婆,她回憶著:你外婆那個時候很苦,還是在公社靠掙工分吃飯的時候,外公下水種田,外婆養(yǎng)豬、割草、挑花,吃不飽是常有的事,吃的是麥稀飯,麥稀飯里面有小麥的殼,經(jīng)常硌得喉嚨疼,飯也沒多少,只能墊墊肚子。盡管他們活著很清苦,但是生活很平靜,你外婆總會說一句話:忍忍,就過去了。
她嘆了口氣,停頓了一下,繼續(xù)說:我在你這個年紀,你外婆就走了,那個時候,我忽然沒有了勁頭,做什么事常常心不在焉,沒有方向。沒有了媽媽,感覺一切都不再有意義了。但是,后來我回過神來,想起了媽媽一直對我說的話:忍忍,就過去了。而且我是家里最大的女兒,我得照顧弟弟妹妹和父親。那段時光是我最艱難、最難熬的時期了,可我還是堅持了下來,讓我撐下來的是一份責任。
外婆,用她的堅忍撐起了一個安穩(wěn)的家;媽媽,用責任撐起了一個屬于她的溫暖的世界。她們用她們那一代所獨有的經(jīng)歷,言傳身教地告訴我,“活著”,是多么幸福的事。
然而,在這個平庸已經(jīng)成為習慣的時代,我們又該如何自處?人活著總是要有希望,若連希望都沒有,那么便如同墳墓中死寂的尸骨;若還懷著一絲希望,那么就如墳墓邊充滿生命的野草。
我從余華那里同樣找到了這樣一個答案:“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情所活著!边@句話讓我重新思考自己的定位,它讓我開始轉(zhuǎn)變對世界的態(tài)度。貧窮常常讓許多有理想的人們意志消沉,可我們沒有理由去嘲笑他們,相反的,我們要用另外一種尊敬的眼光去欣賞他們,因為在逆境中的人不可小看,厚積薄發(fā)的力量是強勁的。所以,我們應該重塑信心,學會堅忍,學會承擔,最終延伸自身生命的長度,抵達平凡的彼岸,找到生命的歸棲之地。
我知道,外婆和媽媽都在適應著平凡,福貴也是。每一個人在自己的一生中扮演著平凡者的角色,講述著屬于他們不平凡的故事。平凡的時光是來之不易的,每一個正在虛度光陰的人都應該珍惜它。我不禁想起了小時候外婆背著我的情景,她厚實的背是我的整個世界,或許在若干年后,我的背會是媽媽的整個世界。
這是十八歲的我對《活著》的理解和對人生的態(tài)度。余華先生用一種平靜的文字,把《活著》中的福貴打造成一位苦難英雄,活著是他全部的意志,平凡是他最終的結局,這是他的世界。
這本書給了我閱讀的成長,給了我在冗雜的世界一個清晰的平衡點。
內(nèi)容簡介
《活著》講述一個人一生的故事,這是一個歷盡世間滄桑和磨難老人的人生感言,是一幕演繹人生苦難經(jīng)歷的戲劇。小說的敘述者“我”在年輕時獲得了一個游手好閑的職業(yè)——去鄉(xiāng)間收集民間歌謠。在夏天剛剛來到的季節(jié),遇到那位名叫福貴的老人,聽他講述了自己坎坷的人生經(jīng)歷:
福貴出身于地主家庭,年輕時是個浪蕩公子。他丈人在城里開了一家米行,其品行之放蕩墮落可見一斑。后來,福貴中了別人的圈套,把家里的田地、房產(chǎn)都輸了個精光,于是全家一夜之間從大地主淪為了窮人。福貴的父親郁悶而亡。父親的亡故使福貴也清醒過來,決定重新做人。從此,福貴租地度日,他穿上粗布衣服,拿起農(nóng)具,開始了他一生的農(nóng)民生涯。不久,福貴的母親生病了,他拿了家里僅剩的兩塊銀圓,去城里請醫(yī)生。但他在城里發(fā)生了意外:他被國民黨軍隊抓了壯丁。
兩年后,福貴被解放軍俘虜并釋放了。福貴回到家里后,知道母親早已故去,女兒鳳霞也在一次高燒后成了聾啞人。福貴后來又經(jīng)歷了新中國成立后的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大煉鋼鐵、三年饑荒等時期。在此期間,福貴和親人生離死別:為了讓兒子有慶上學,他把女兒送給了別人,不久,女兒跑了回來,全家重又團圓;縣長的老婆生孩子需要輸血,有慶被一個不負責任的大夫抽血過量致死,而那縣長竟是福貴在國民黨軍隊時的小戰(zhàn)友春生。
幾年后,福貴的女兒鳳霞嫁了人,但卻在產(chǎn)后大出血中死去。有慶、鳳霞死后,福貴的妻子家珍也撒手人寰,剩下的只有福貴和女婿二喜、外孫苦根。祖孫三代相依為命了幾年后,二喜在一次事故中慘死。福貴和外孫苦根同住幾年后,苦根也在一次意外中失去了幼小的生命。最后,福貴買了一頭要被宰殺的老水牛,并給它取了“福貴”之名,艱難而平靜地活著余生。
創(chuàng)作背景
長期以來,余華的作品都是源出于和現(xiàn)實的那一層緊張關系。在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余華都是一個憤怒和冷漠的作家。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余華內(nèi)心的憤怒漸漸平息,他開始意識到一位真正的作家所尋找的是真理,是一種排斥道德判斷的真理。作家的使命不是發(fā)泄,不是控訴或者揭露,他應該向人們展示高尚。這里說的高尚并不是那種單純的美好,而是對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對善與惡一視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正是在這樣的心態(tài)下,余華聽到了一首美國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經(jīng)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對待世界,沒有一句抱怨的話。這首歌深深打動了余華,他決定寫下一篇這樣的小說,就是這篇《活著》,寫人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對世界樂觀的態(tài)度。寫作過程讓余華明白,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活著之外的任何事情所活著。余華感到自己寫下了高尚的作品。
1992年春節(jié)后,余華在北京一間只有八平方米的平房里開始寫作《活著》,秋天的時候在上海華東師大招待所的一個房間里修改定稿。最初的時候余華是用旁觀者的角度來寫作福貴的一生,可是困難重重,余華的寫作難以為繼;有一天余華突然從第一人稱的角度出發(fā),讓福貴出來講述自己的生活,于是奇跡出現(xiàn)了,同樣的構思,用第三人稱的方式寫作時無法前進,用第一人稱的方式寫作后竟然沒有任何阻擋。就這樣,余華十分順利地寫完了《活著》。
主題思想
苦難主題
苦難是余華小說的一大主題,《活著》中福貴的一生承受著巨大的苦難,父親糞缸上掉落摔死、母親重病身亡、妻子生病而死、兒子獻血過多而死、女兒產(chǎn)后大出血死亡等等!痘钪返拿麨榛钪珜嶋H上所描述的是一件件死亡的故事,親人的不斷離開為福貴的一生帶來了不間斷的苦難。作者將所有的災難全部集中在福貴一人身上,更能夠引起讀者對福貴的悲憐,震撼讀者的心靈,越是描述主人公的苦境,越能體現(xiàn)出活著的意義和本質(zhì)。面對不間斷的苦難,福貴找到了緩解苦難的方法,那就是“忍受”忍受親人的離去留下的悲痛,以忍受的方式不斷與死亡抗爭,只為了活著而活著,這是一種使命。作者想要傳達的是生命中不存在幸福與不幸,生活就是靜靜的活著,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不是為了任何事物而活著,活著是生命的一種狀態(tài),人只有活著才有資格去經(jīng)歷,在死亡和苦難面前,我們要敢于直面,這也是生的一種使命,感受人生的辛酸苦辣,這就是活著。作者余華使用樸實的語言為讀者講述了福貴艱難的人生,在文本中福貴不斷的遭遇苦難,為了活著頑強的掙扎著,我們在福貴身上看到了生命的力量,福貴生存的力量來自于生命力和生活中點滴的溫情,這些都是支撐福貴面對苦難堅韌不屈的力量。[6]
荒誕主題
《活著》的死亡帶著一種荒誕的氣息。在小說中,福貴的兒子被拖著去救生孩子的縣長夫人抽血至死,外孫是吃豆子撐死的。這些人的死亡都是無意義的,可不是沒有緣由的。福貴經(jīng)歷了20世紀40年代的敗落和奢靡,50年代的戰(zhàn)亂將息,百廢待興,60年代的戰(zhàn)線混亂。在物質(zhì)和精神嚴重匱乏的年代,外孫吃多豆子撐死了,在饑荒年代人們因過度饑餓,見到食物無法控制,最后噎死?此苹恼Q滑稽,可正是這樣的社會扼殺了無數(shù)人的生命,要么餓死,要么撐死,這是時代的悲劇。福貴的兒子因救縣長的兒子輸血過多而死,這樣的“官本位”的意識,沒有人權,沒有自由,人民是達官貴人的奴仆,可任意指使甚至剝奪其生命,如此大環(huán)境下,普通個體無法生存。福貴一家,福貴是唯一的幸存者,歷史的暴力,社會的暴力“吃”光了他的家人。在荒誕的大環(huán)境下,他學會了如何“活著”。中國人有一些生存的智慧,就是平靜、安定接受,接受的是大地所贈予的腳踏實地,對生活的苦難和荒誕的默默忍受。由此可見這是中國人所特有的一種面對荒誕、苦難的生存智慧,可是也透露中國人面對生命時的無奈與軟弱。
命運抗爭
在《活著》中,作者表現(xiàn)了一種面對苦難生活、面對死亡的可能的態(tài)度“人是為活著而活著”;钪辉谟谧非蠡钪囊饬x,只關注“活著”本身。作者大膽地在作品中重復死亡,并用福貴的苦難經(jīng)歷告訴讀者不要在痛苦的漩渦中頹廢沉淪,要在蒼涼中“忍下去”,在艱辛中“熬下去”,在寂寞中“活下去”。福貴在面對生活的苦難和不幸命運時展現(xiàn)出超強的忍耐力和承受力,而支撐他活下去的正是人性中的基本感情。余華通過真實淳樸的語言概括了人活著這一過程的全部意義和終極追求,這就是.《活著》帶給人們的啟示、感動與震撼,一種屬于中國人的生死觀,一部生命哲學啟示錄。
人道主義
《活著》是一部關注人生苦難及苦難中生命個體生存意義的寫實作品。對于在極限生存狀態(tài)下的生命個體為什么能活著,活著究竟是為了什么這樣一個基本命題,小說《活著》給在苦難與不幸境遇中仍能活著的人們提供了一個參照樣本,從而透視出人類千百年來面對種種人生苦難仍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余華在充滿苦難的生活中深刻地勾畫著生之堅韌與生之樂觀的復雜圖景,在作品中以極大的溫情細致地描繪出了種種人生悲情、磨難,同時又以激烈乃至“殘酷”的形式表現(xiàn)出人在面對厄運時極為強烈的生存欲望。《活著》激起了讀者逼真且親近的記憶,然后又將人物推向極端的生命體驗進而挖掘人性深處的閃光點,在這里普遍與極端的生命經(jīng)驗相結合構成了作品的現(xiàn)實感與文學性,讀者在閱讀故事的同時又對自身現(xiàn)實進行聯(lián)想和反省,最終領悟到崇高的精神力量和溫暖的人道主義情懷。
藝術特色
象征意義
余華在《活著》的后半部分描寫了一頭牛,這頭牛是在福貴的家人全部離開他之后買回家的,一頭毫無用處即將死去的老牛引起了福貴內(nèi)心的觸動,就是在這頭牛身上,福貴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一個吃盡了苦頭即將暮年的老牛,這也正是福貴的寫照;一個毫無用處、干活已經(jīng)很吃力的牛,這也恰恰是福貴遭遇的困境;一個人人都認為即將老到死去的牛卻奇跡般的又活了十來年,同樣福貴也是這樣。這頭牛所象征的就是福貴,更是象征了這千千萬萬受盡苦難卻依然盎然挺立的人民,在老人回憶的一生里先后經(jīng)歷了中國最特別的歷史時期,可以說每一段都是使人民飽受磨難,《活著》中講述的是一個“死去”的故事,從福貴的家人到朋友再到千千萬萬并不認識的同胞,一個接著一個的死去,使整部小說變得灰暗,然而不能忽視的是,在那個灰暗的時代,在人們相繼死去時,一定也還有很多國人像福貴一樣,憑借超人的忍耐力活了下來,活過了所有人,這也使小說閃耀著的人性光輝。
敘事結構
《活著》的成功,其關鍵因素在于連余華自己都意識到和表達過的敘述角度的調(diào)整。小說在敘事上采用了兩個敘事結構的嵌套和綰合:“當下”的民間歌謠采風者“我”遇到老年福貴——聽他講述自己過往人生經(jīng)歷和故事,并成為福貴講述他自己的故事的聽故事者、記錄者和轉(zhuǎn)述者,但又不是以旁觀者角度和第三人稱敘述福貴的故事。作家和隱含作者讓福貴在第二個敘事結構、也是《活著》的主體小說敘事里,采用福貴的第一人稱敘述,作家和隱含作者都不過多甚至盡量不做主觀性介入、不做敘述干預。盡量讓小說主體敘事——福貴的人生經(jīng)歷和故事,以福貴的視角和眼光以及敘事聲音,進行原生態(tài)呈現(xiàn)——這當然是小說敘述成功的原因之一,也是余華終于能告別自己先鋒文學時期寫作,告別“虛偽的形式”。
質(zhì)樸語言
《活著》的敘述語言至簡至樸。這是余華刻意追求的語言效果,他在華中科技大學演說時表示小說里的福貴的設定,是一個因為是地主家兒子念過三年私塾但仍沒有什么文化的農(nóng)民,根據(jù)這種身份設定,又因為小說其實就是他在講自己的故事,所以他在講述自己的故事的時候應該是用一種最簡單的語言,如此謹慎的用語源自余華對寫作語言的嚴格自我要求,表示對語言只有“準確”這一要求,認為一個優(yōu)秀的作家的就應該學習魯迅核能一樣語言,簡潔卻有力,使語言發(fā)揮出最大的能量。敘述語言的簡單與質(zhì)樸,使得小說真實易懂,拉近了讀者與敘述者的心里距離,加深讀者的代入感,容易產(chǎn)生心理共鳴,至簡的語言卻意蘊深刻,這是小說跨越了讀者的年齡限制,獲得下至中小學生,上至耄耋老人閱讀喜愛的秘訣。
現(xiàn)實書寫
《活著》以回憶的方式講述了一部充滿個人記憶與個體經(jīng)驗的中國當代歷史,可就是這樣一個充滿歷史滄桑感的民間故事卻仍然給人一種很現(xiàn)實的感覺,而這種現(xiàn)實感又恰恰成為聯(lián)通作品深層思想與讀者內(nèi)心感受的關鍵。首先,這部作品提純了人生中最簡單、最普遍也最完整的一個經(jīng)驗模式,那就是一個人從年輕到年老、從出生到死亡的過程。作品中福貴的一生經(jīng)歷了從富貴到貧窮,從贏到輸,從惡向善的過程,幾十年間他的身體受盡苦難與折磨,在精神和情感上也經(jīng)歷了可怕的煉獄。作品對歷史的時間和細節(jié)進行適當?shù)膭h減以此淡化了意識形態(tài)色調(diào),在這里,人物被還原為一個純粹的生存著的個體,歷史也被抽象成命運偶然性和人生苦難境遇的一種形式,使得主人公福貴苦難悲痛的人生故事、純凈高尚的靈魂和樂觀豁達的生存態(tài)度得以彰顯。這樣,福貴所經(jīng)歷的命運無常和苦難磨煉就不僅僅是對中國當代特定歷史背景下勞苦農(nóng)民一生的濃縮,更是對人類普遍的人生經(jīng)驗進行深度概括與提純。
作者簡介
余華,中國當代作家,北京師范大學教授。1960年4月出生,1983年開始寫作,主要作品有《在細雨中呼喊》《活著》《許三觀賣血記》《兄弟》《第七天》《文城》等。其作品被翻譯成40多種語言在4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出版,曾獲意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1998年)、法國文學和藝術騎士勛章(2004年)、法國國際信使外國小說獎(2008年)、意大利朱塞佩·阿切爾比國際文學獎(2014年)、塞爾維亞伊沃·安德里奇文學獎(2018年)、意大利波特利·拉特斯·格林扎納文學獎(2018年)等。
【余華《活著》的生命啟示】相關文章:
余華《活著》05-03
《或然》——華札作文12-15
游華清宮作文07-10
落華無價作文04-29
華姓女孩起名02-26
余姓男生的名字05-02
余李大戰(zhàn)作文07-26
華帶系終點作文03-09
游玉華宮作文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