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高清在线,中文字幕在线电影观看,中文字幕在线看,免费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男攻调教双性男总裁,热热涩热热狠狠色香蕉综合,亚洲精品网站在线观看不卡无广告

小學數學說課稿

時間:2023-11-28 16:25:17 煒亮 數學說課稿 我要投稿

人教版小學數學說課稿(通用20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yè)解惑的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助于提高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說課稿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人教版小學數學說課稿,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人教版小學數學說課稿(通用20篇)

  小學數學說課稿 1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

  《找規(guī)律》是選自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下冊“找規(guī)律”的第一課時

  2. 教材分析

  《找規(guī)律》是在學生認識了20以內數及20以內數加減法的基礎上學習的,是學生第一次系統(tǒng)學習找規(guī)律的問題,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觀察生活中的現象,嘗試發(fā)現事物中隱含的簡單規(guī)律,初步感知找規(guī)律的方法。同時,教材內容是學生經常看到的一些現象,有利于吸引學生參與探索活動,形成初步的探索意識,增強對數學的認識,提高學數學的樂趣。

  教學內容是發(fā)現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中隱含的規(guī)律,其中有顏色、形狀、大小的變化規(guī)律及圖形的排列規(guī)律。

  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讓學生在生動、活潑的情境中找出簡單圖形的變化規(guī)律。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觀察和操作找出圖形的排列規(guī)律,并能根據找出的規(guī)律往下擺、往后涂,加深對圖形排列規(guī)律的認識。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能運用簡單的規(guī)律解釋現實中的現象,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在與他人的合作交流中感受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

  4.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引導學生學會觀察并能夠找出所列舉事物的規(guī)律。能夠觀察出事物的規(guī)律是《找規(guī)律》這個知識點最基本的基本。

  (2)、教學難點:發(fā)現圖形的排列規(guī)律,體會數學的思維方法。

  二、說學情分析

  學生在生活中已經接觸到一些規(guī)律性的現象,只是沒有上升到理論的高度。在課堂中,只要老師稍加規(guī)范和引導,就可以使學生的思路變得清晰。

  一年級的小孩子很活潑,思維很靈活,這就需要串聯一個情景,引起他們的興趣。找規(guī)律這個知識點相對來說很簡單,關鍵就看老師怎么規(guī)范學生已有的凌亂的知識,怎么引導學生跳一跳再夠到新的桃子。另外,一年級的小孩子能夠集中精力的時間很短,這就對我提出了挑戰(zhàn)。我怎樣設計情景才能更好的引起學生的興趣,我怎樣抓住學生集中精力的這段時間把我要突出的重點講出。

  在設計這節(jié)課的時候,我按照從易到難的層次逐步提高。從簡單的顏色規(guī)律到形狀規(guī)律,再過渡到數字規(guī)律,之后,聯系生活、發(fā)現規(guī)律,最后能夠擺出規(guī)律、運用規(guī)律。由易到難,一步一個腳印,層層遞進。

  三、說教法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有規(guī)律的事物總能給人一種美的享受,如節(jié)日里各種美麗的彩燈和彩旗都是有規(guī)律的排列,很多物品上裝飾的圖案也是有規(guī)律的排列,這些都為從數學的角度去探索事物的規(guī)律提供了很多素材。所以在教學時,特別要注意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另外,還注意讓學生通過操作、觀察、實驗、猜測等活動去發(fā)現規(guī)律。

  “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學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边@是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對數學教學活動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基于以上理念,我采用了情景導學法,并構建了這樣的教學模式:

  1.創(chuàng)設情景導入,激發(fā)學生興趣

  2.引導探索,進一步認識規(guī)律

  3.聯系生活,發(fā)現規(guī)律

  4.動手操作,擺出規(guī)律,鞏固發(fā)展

  5.教學總結

  四、說學法

  本節(jié)課要讓學生發(fā)現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中隱含的規(guī)律,其中有顏色、形狀、大小的變化規(guī)律,有數字、算式及圖形的排列規(guī)律。學生在學的時候主要采用以下幾種方法

  1、觀察比較法;

  2、討論交流法;

  3、練習法;

  4、動手操作法。

  五、教學過程設計

  (一)情景導入

  師:小朋友們喜歡看魔術表演嗎?(喜歡)今天老師來變個魔術,猜猜老師今天會變什么?學生說(……)說完后,教師先從口袋里變出一朵紅花,又問:猜猜老師還會變出會什么?(生猜……)接著教師從口袋里變出一朵紫花,接著讓學生猜猜老師下面一朵是什么花?學生說,老師出示,并說說自己的理由。繼續(xù)讓學生猜下一朵是什么,接著把花全部拉出來,讓學生說一說這些花是怎么排的(一朵紅花、一朵紫花、一朵紅花、一朵紫花……)

  師:看來規(guī)律能告訴我們接下來的花的顏色。那么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來找一找規(guī)律

  板書課題:找規(guī)律

  (這部分設計是根據兒童愛猜的心理,首先讓學生猜沒有規(guī)律的東西,學生猜不準,接著讓學生猜有順序的花朵(即有規(guī)律),學生一片高興,這樣有意識地按規(guī)律呈現,讓學生對比猜測中意會,積累感性經驗,從而初步感知規(guī)律。這樣的設計,從學生角度出發(fā),充分地調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正確把握學生的起點,給學生的學習提供了思考、嘗試的機會,在猜想中感知規(guī)律存在的同時,初步感知了規(guī)律的價值。)

  (二)新授

  師:過幾天是什么節(jié)日呀?(六一兒童節(jié))六一兒童節(jié)是我們小朋友的節(jié)日,有一個一年級小朋友正在布置教室,我們一起去看看他們布置得漂亮嗎?

  出示課件:

  師:誰能說一說天花板上有什么?是怎么排列的?

  1、出示主題圖,引導觀察:小花是怎樣放的?燈籠是怎樣放的?小旗是怎樣放的?同學們站得有什么規(guī)律?(學生回答)

  師:我們可以從什么地方來研究它的規(guī)律呢?

  生1:紅旗按紅黃、紅黃這樣排列的`;ㄊ前淳G紫、綠紫排列的

  師:他是從

  生:顏色上觀察的。

  生2:他們都是一種一個的。

  師:哦,你是從數量上來觀察的,也就是xx對嗎?

  (教師邊說邊板書:xx)

  2、小結:小朋友真厲害,發(fā)現了這組圖形不僅在形狀、顏色上有規(guī)律,而且在數量上也是有規(guī)律的。

  3、講解例1,課件出示例1,后面一個應是什么?

  師:小朋友們,你能猜猜后面一個應該是什么嗎?請在你的書上完成

  學生獨立完成,指名匯報,說說理由

  4、師小結:像這樣一個紅一個黃,一個紅一個黃……這樣的稱為一組,像這樣一組組重復三次以上我們就把它稱為有規(guī)律。

  讓學生練習說“紅旗是一面紅一面黃重復排列,花是一朵綠一朵紫重復排列……”

  5、闖關游戲

  (小朋友們真聰明)

  師:你能應用你剛才學到的知道完成下面的闖關游戲嗎?看看誰闖關又快又好,老師就送給他一個紅蘋果。

  (1)第一關,擺一擺

  課件出示例2,先讓學生說說哪些圖形為一組,它是按什么規(guī)律重復排列的?

  小組討論后匯報。

  (2)第二關:涂一涂

  課件出示例3,同桌交流,并說一說它是按什么規(guī)律重復排列的,應該怎樣來涂?

  (3)第三關,猜一猜

  課件出示做一做,

  把題目改成,猜一猜是什么顏色的?

  先讓學生猜,再獨立完成。

  6、生活中的數學

  (1)先小組討論再說一說,我們身邊有哪些東西是有規(guī)律的。比如說:我們的桌椅排列,衣服上的圖案。

  (2)生活中很多東西都是有規(guī)律的擺放的,請看(播放動畫)

  7、小結

  師:小朋友們,能說說你今天學到了什么嗎?

  8、拓展練習

  師:小朋友,你們說得可真好,那你能用學到的知識來設計你的作品嗎?

  用準備好的圓片按一定的規(guī)律擺一擺,可以擺成條形的,也可以擺成正方形的。展示學生作品,學生邊展示邊說:我設計的是xxx的圖案按一個x一個x依次重復排列。

  板書設計:

  找規(guī)律

  一組組重復三次以上稱為有規(guī)律

  小學數學說課稿 3

  說課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上冊的內容,課題是“噸的認識”。

  教材分析:

  本課教學前,學生對質量單位千克和克有了較深的認識,并能夠準確地進行千克和克單位之間的換算,這為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作了知識的鋪墊和思路孕伏。通過本課教學,使學生對質量單位有比較全面的認識和理解。教材例6通過學生喜聞樂見的卡通故事,引出關于噸的話題。然后,圍繞“能同時過橋嗎?”引導學生開展討論,展現學生不同的解決問題的方法。最后,在具體的問題中,明確1噸=1000千克,建立1噸的質量觀念。例7是利用剛才所學的1噸=1000千克進行噸與千克的有關化聚,化聚對學生來說并不難,可以從千克與克的化聚中得到正遷移。學習噸的認識不僅是工農業(yè)生產和日常生活的需要,也是保持質量單位體系知識完整性的需要,因此要切實學習好。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教學,設想學生要達成以下教學目標

  1、認識質量單位“噸”,初步建立1噸的質量觀念,知道1噸=1000千克。并能進行質量單位噸與千克間的簡單換算。

  2、通過估計大宗物體的質量,在觀察、比較、猜測和推理等活動,培養(yǎng)學生對物體質量估測意識和能力,能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3、在估計大宗物體的質量時,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利用生活經驗,通過合理推理進行估計的習慣,并養(yǎng)成在不要求精確值能自覺進行估計的習慣。

  由于利用噸與千克的進率進行化聚,1噸的觀念在今后學習中經常遇到,1噸是比較大的質量單位,學生無法親身體驗,只能通過推理來建立觀念,而強調質量單位觀念建立是新課程所提倡的。因此我確定本課教學重點是初步建立1噸的重量觀念,知道1噸=1000千克,會用它進行簡單的化聚。教學難點是通過推算想象并初步建立1噸的觀念。

  教法學法:

  教法

  本課的教學時,我擬采用以下二種教學方法為主。

  1、引導發(fā)現法

  波利亞曾說:“學習任何知識的途徑,都是由自己去發(fā)現,因為這種發(fā)現,理解最深刻,也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guī)律、性質和聯系”。在本課教學中我并不是告訴學生1噸=1000千克這個現成的結論,從而讓學生經過自己的積極努力去獲得知識,通過利用生活經驗來推算1噸質量、感受1噸質量有多重。這樣有利于學生學會學習和掌握科學方法。教師所起的作用只是相互誘導。這樣的教學,培養(yǎng)了學生的探索精神,并在探究過程中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

  2、嘗試教學法

  從哲學角度看,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要求重視學生在教學中的實踐活動,使學生獲得知識,發(fā)展思維,培養(yǎng)能力。嘗試教學法充分發(fā)揮學生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的主體作用,一開始就要求學生進行嘗試練習,把學生推到主動的地位;嘗試練習中遇到困難,學生便會主動地自學課本或尋求教師的幫助,學習成為學生自身的需要。本課例7噸與千克的互化,完全可以遷移千克與克的化聚,因此放手讓學生去嘗試解決問題,交流嘗試結果就能達到教學效果。這樣的教學符合現代教學論思想的要求,改變了傳統(tǒng)的注入式教法,把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yǎng)統(tǒng)一起來,引起了教學過程中一系列的變化,

  學法

  以這二種教學方法為主要方法的課堂,對學生以下方面能力的培養(yǎng)更為突出。

  1、培養(yǎng)學生遷移能力

  本課采用嘗試教學,它運用了心理學中的遷移規(guī)律,重視學生已有的舊知識和生活經驗在新知識學習中的作用,使先前的知識千克與克的化聚,結合新學得的知識1噸=1000千克,遷移到噸與千克的化聚,使學生形成能容納新知識的更高一級的新知識結構。

  2、培養(yǎng)學生自己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課教材對1噸的認識以問題的形式呈現在學生的面前,讓學生在尋求和探索解決問題的思維活動中,以多種方法進行比較,進而培養(yǎng)學生自己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問題教學”為學生提供了一個交流、合作、探索、發(fā)展的平臺,使學生在問題解決中感受知識的價值和魅力,在教學活動中以“問題”為線索,基于問題情境發(fā)現探索知識,掌握技能,學會思考、學會學習、學會創(chuàng)造,促進學生創(chuàng)造思維的發(fā)展。

  教學過程:

  為了更好地體現對教材的理解,實踐教法和學法的精神,我是這樣設計本課教學過程的。

  一、復習導入

  1、我們學過的計量物體質量的單位有哪些?你能不能說說周圍哪些物體的質量是1克?哪些物體的質量剛好是1千克?

  (克、千克是我們以前學過的質量單位,它們用來計量較輕物品的`質量,是今天學習的基礎,通過復習喚醒學生的知識儲備,為新課學習作好準備)。

  2、出示書上小動物過橋的情境圖

  提問:觀察主題圖,你了解到什么信息?

  教師在當學生講到小橋限重1噸時,揭示課題:噸的認識。

  (以舊引新,過渡自然,便于學生接受新知、探索新知。順利進入新課展開環(huán)節(jié))

  二、新課展開

  第一層次,教學1噸=1000千克。

 、偬釂枺赫l知道1噸有多重?是多少千克?

  預計學生有生活說出噸是一個較大的單位,1噸=1000千克。若學生不能說出,教師就指出1噸=1000千克。

  ②交流:那這些小動物能一起過橋嗎?說說不能過橋的理由,你是怎么想的?

 、劢又處熖岢鲩_放性的問題:“它們可以怎樣過橋?”

  小結:過橋的方法有很多種,但每次過橋時動物重量和不能超過多少?(進一步強調1噸=1000千克)

 。ㄍㄟ^學生相互間的交流、補充,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精神,體現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

  第二層次,建立1噸的觀念。

  1、1噸到底有多少重?

  師:同桌同學互相說出自己的體重,并互相背一背,來感受1個同學的體重有多重。

  師生共同探索:我們班平均每人體重按25千克計算,4個同學的體重是()千克?40個同學的體重是()千克?也就是()噸?(40個同學的體重是1000千克,也就是1噸。)

  師強調:40個同學的體重是1000千克,也就是1噸。你感覺1噸怎么樣?

  2、利用經驗幫助建立觀念。

  出示:一桶飲用水20千克,()桶飲用水重1噸。一頭熊重500千克,()頭熊重1噸。

  填寫后:說說生活中什么東西約重1噸?

 。▏嵤且粋非常抽象的概念,又是較大的單位,學生無法象千克和克那樣直接體驗,只能通過熟悉的例子推算1噸,有利幫助學生建立1噸觀念)

  3、研究何時用“噸”作單位

  師:你認為什么樣的物體要用噸來作單位?為什么?(小組交流,指名匯報)

  教師出示汽車載重限重圖,橋梁限重圖……讓學生感受較大宗物品用噸來作單位。同時指出用字母T表示噸。

  接下去出示填空題:選擇合適的質量單位

  一節(jié)火車皮的限定運輸量為60();一輛小皮卡車的載重量是500()

 。ㄟ@二題提示學生要考慮前面的數據,結合生活經驗,綜合各方面情況,選擇合適的單位。提高對概念本質的理解)(在1噸的教學過程中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借助學生熟悉的物體的質量,通過背一背、看一看、算一算讓學生想象、感悟1噸有多重,初步建立1噸的質量觀念,使抽象化的概念變得具體化,從而突破難點,并培養(yǎng)了學生對物體質量的估測意識和能力。)

  第三層次,教學千克與噸的換算。

  出示例7:3噸=()千克6000千克=()噸

  這題放手讓學生獨立嘗試,然后交流思考過程。(給學生嘗試的機會,體現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給學生利用知識遷移去解決問題的機會,培養(yǎng)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鞏固練習

  課堂練習是形成技能不可或缺的環(huán)節(jié),這節(jié)課的練習,我就直接應用練習三中的題目。

 。ㄟ@樣的練習兼顧形象性和抽象性,層次分明有一定梯度,并且針對性,圍繞本課所學的新知識展示鞏固,有利于學生掌握新知識,獲得成功的體驗,能激發(fā)學生進一步學習的興趣,事半功倍)

  四、課外拓展

  回家了解一下你家每月的用水量是多少噸,如果每月少用1噸水,你認為能做到嗎?和爸爸媽媽商量一下,可以采用哪些節(jié)水用方法?寫一篇數學日記。

  (課外拓展讓學生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驗數學的價值,并進行節(jié)約用水的教育。)

  小學數學說課稿 4

  (一)教學內容:

  人教版六年制小學數學課本第九冊“多邊形面積的計算”中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

  (1)教材的內容和地位:

  教材的主要內容是: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本節(jié)課的學習,要求學生在掌握了平行四邊形的特征以及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的基礎上進行的,學好這節(jié)課同時又是進一步學習三角形面積、梯形面積、圓的面積和立體圖形表面積計算的基礎。很顯然,這節(jié)課起到承前啟后的作用。

  (2)材編寫的特征:

  教材在編寫時注意培養(yǎng)學生實際操作能力。教材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為重點,先用數方格方法計算圖形的面積,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面積和面積單位的含義,為推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提供感性材料。再是通過割補實驗,把一個平行四邊形轉化為一個與它面積相等的長方形,把新舊知識聯系起來,使學生明確圖形之間的內在聯系,便于從已經學過的圖形面積計算公式推導出新的圖形面積計算公式,使學生明確面積計算公式的意義和來源。

  (二)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感目標)

  1、知識目標: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能正確計算平行四邊形面積。

  2、能力目標:通過對圖形的觀察,比較和動手操作,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滲透轉化和平移的思想,并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和動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通過活動,激發(fā)學習興趣,培養(yǎng)探索的'精神,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三)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的計算公式,并能正確地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教學難點:使學生理解平等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方法及過程。

  利用知識遷移及剪、移、拼的實際操作來分解教學難點。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關鍵是平行四邊形與長方形的面積相等轉化問題的理解,主要找出平行四邊形底和高與長方形長和寬的關系,及面積始終不變的特點,歸納出長方形等積轉化成平行四邊形。

  (四)教具、學具準備:

  多媒體、平行四邊形課件,學生準備任意大小的平行四邊形紙片、三角板、剪刀。

  本節(jié)課教法上最大的特點是讓學生動手操作,把靜態(tài)知識轉化成動態(tài),把抽象數學知識變?yōu)榫唧w可操作的規(guī)律性知識。指導學生理論聯系實際,開展多次討論,使他們自主、快樂地解決問題。在本節(jié)課中,以小組為單位共同合作完成;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合作的精神。讓學生親身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展。

  教法的體現:

  (1)在導入部分我采用了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設疑引入的方法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這為充分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奠定了基礎。

  (2)在探究過程中,我很重視學生動手操作,大膽放手,給學生時間和空間,讓他們在熟悉的具體情境中,通過探究和體驗,感受新知;聯系生活經驗,構建新知;小組合作交流,擴展新知;創(chuàng)新活動設計,超越新知。

  堅持“發(fā)展為本”,促進學生個性發(fā)展,并在時間和空間諸方面為學生提供發(fā)展的充分條件,以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探索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為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引導學生怎樣有序觀察、怎樣操作、怎樣概括結論,通過一系列活動,培養(yǎng)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的能力,使學生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教會學生學習。使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有所感受,有所感悟,有所發(fā)現,有所創(chuàng)新。

  小學數學說課稿 5

  一、說教材分析及構思

  本節(jié)知識,是在 “用字母表示數”的基礎上編排的。方程是表示等量關系的一種模式,學習方程最重要的方面是能夠根據具體問題中的數量關系,找出等量關系列出方程。教材編排時,創(chuàng)設了多方面的問題情境,使學生通過對多個實例的討論,發(fā)現了方程能刻畫現實生活中的很多問題,從而體會到方程的作用,并產生積極的學習愿望。這對于學生學習方程起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在設計預案時,基本遵從教材體系。

  方程是等式里的一類特殊對象,傳統(tǒng)教材都用屬概念加種差的方式,按“等式+含有未知數→方程”的線索教學方程的意義,考慮到方程是在刻畫生活中的等量關系時產生的,所以,在北師大教科書里沒有從方程和等式的內涵上作太多比較,但等式是方程的生長點,為了有利于方程概念的建立,教學時適當借助天平加深對天平的理解是必要的。天平兩臂平衡,表示兩邊的物體質量相等;兩臂不平衡,表示兩邊物體的質量不相等。讓學生在天平平衡的直觀情境中體會等式,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教材的三幅情境圖,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體會認識方程。處理時,對于第三幅情境圖,是一個重點,根據學生認識的深入程度,可適當讓學生體會到等式的“值等”和“意等”,并允許學生根據不同的認識找到不同的等量關系,列出不同的方程,但主張學生根據明顯的數量關系列方程。然后在此基礎上總結抽象出方程的含義。練習強調學生在按照“數量關系--等量關系—方程”這樣一個過程,通過想一想,找一找,說一說,寫一寫等不同的形式學會用方程來表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并體會到方程的作用,為以后運用方程解決實際問題打下堅實基礎。

  二、教學目標和重點、難點。

  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義,弄清方程與等式之間的關系。

  2 、能力目標:正確地應用方程的意義辨別方程,幫助學生建立初步的分類思想。培養(yǎng)學生認真觀察、思考的學習品質及抽象概括能力,在合作學習中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

  3 、情感目標:加強師生的情感交流,使學生在民主和諧的氣氛中獲取新知;滲透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啟蒙教育。

  教學重點:建立方程的概念。

  教學難點:正確區(qū)分等式與方程的含義。

  以上是根據新課標要求、教材特點和學生認識特征而確定的。

  說 教 法

  新課程標準指出 “ 以學生發(fā)展為本 ” 必須為學生身心的全面發(fā)展和素質提高提供更為有利的條件。那么教師只能通過組織者、合作者、引導者的身份,使學生主動參與到整個學習過程中。根據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規(guī)律及教材特點,這節(jié)課,我主要采用 “ 直觀教學法 ” 、 “ 演示操作法 ” 、 “ 觀察法 ” 等教學方法,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寬松的數學學習環(huán)境,使得他們能夠積極自主地,充滿自信地學習數學,平等交流各自對數學的理解,并通過相互合作共同解決所面臨的問題。我設計了如下三個方面的教學手段:

  1、用直觀的操作和演示,讓每位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理解和歸結出結論。

  2、恰當運用現代教學手段,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努力促進本節(jié)課教學目標的實現。

  3、充分利用身邊的事物,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讓學生能在輕松、愉快而且有趣的氛圍中理解、掌握知識。

  說 學 法

  為了使學生獲取 “ 方程的意義 ” 這部分的知識,在課堂教學中,我注重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在特定的數學活動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學生學習知識的自信心。讓學生動眼觀察,動手操作,動腦思考,動口表達,真正理解和掌握方程最基本的知識,培養(yǎng)學生探索、發(fā)現和創(chuàng)新能力。

  說 教 學 過 程

  課堂教學是教學的主渠道,根據教學要求為實施教學計劃突破教學的重、難點,我將教學過程分為以下四部分。

  一、借助生活經驗,感悟等量關系

  1.從蹺蹺板感受平衡

  師:大家都玩過蹺蹺板吧?這兒有一個簡易的蹺蹺板(展示圖)現在老師坐在左邊, A同學坐在右邊,會出現什么情況?沈老師坐在左邊,請籃球名星姚明坐到右邊,會出現什么情況?接下來,我還坐在左邊,讓啊啊老師坐右邊,結果蹺蹺板平衡了,說明了什么?如果用一個數學符號來表示這種情況,你用哪個?

  設計意圖是從學生熟悉的游戲引入,既讓學生深刻體會到了“平衡”,又能較好的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2.從天平感受等量關系

  師:這是我們在科學課里用到的天平,(展示一天平圖) 我在右邊放了一個300克的砝碼,請你們在右邊放你喜歡的東西,要讓天平平衡,你會放什么東西?(學生自由說,師引導學生體會到只要放上的東西的質量是300克都行)展示天平圖(左右一樣重):看看這幅圖,誰能說一說這兩種東西的質量關系。 設計意圖是,學生自由放東西的過程中能較自主的體會到等式的“值等”

  二、探究學習,發(fā)現方程。

  (一)具體情景中感受方程

  1.展示天平圖四(一平衡天平,左放一小砝碼和一草莓,右放一大砝碼):這里面有相等關系嗎?誰來把這個相等關系說出來?(根據學生回答多媒體出示)接下來我告訴你這兩個砝碼的質量,現在只有草莓的質量是未知的了,我們選一個字母來表示。左邊的質量可以怎么表示?(根據學生回答出示)右邊的質量呢?(出示)這兩個質量?(相等)(板書x+20=30),我們就得出了這樣一個表示兩邊相等的數學算式,可以簡單的叫它等式。學生借助天平分析數量關系,從而找到一個等量關系,在根據這個等量關系得出一個含有未知數的等式。

  2.出示88頁的月餅圖:(另處的內容不出現)

  你從圖中獲得了什么數學信息?(4塊月餅的的質量一共是380克)

  你所說的“是”在這里是什么意思?(相等、等于)

  那這里有沒有一個象前面那樣的相等關系?(有)

  老師可不明白了,這里可只有月餅這一種東西,誰和誰等?學生回答,出示:4塊月餅的質量=380克

  等號的左邊是什么?右邊的380克表示什么?(出示4塊月餅的質量),哦,原來兩邊表示的是同一個意思!非常聰明的4、2班。如果用字母y表示一個月餅的質量,各位高手,你能寫出一個等式來嗎?(板書)

  如果我說5個月餅的質量是475克,你還能寫嗎? 厲害厲害。借助月餅圖讓學生體會到等量關系其實是值的相等和意義的相等。

  3.出示88頁水壺圖的左半幅:

  夏天來了,天熱了,各位高手也要多喝水了?纯矗瑬|西挺多的,有水壺,有杯子,有熱水瓶,它們都是用來做什么的?它們的盛水量之間還有這樣的關系。你發(fā)現這里面的相等關系了嗎?(同桌互相說)把你找到的相等關系在紙上寫出來。如果每個熱水瓶能裝z毫升的水,你能根據你找到的相等關系寫出等式來嗎?試一試,在紙上寫一寫。(師巡視)誰來說一說你找到的相等量關系是什么,你寫的等式又是什么。指出z在數學里為了和2相區(qū)分,一般要在中間加一點。這道題的相等關系很多,把你認為最好找的找出就可以了。(估計學生中的情況有: 2z +200=2000; 2z=2000-200; 2000-2z=200)讓學生找最直接的等量關系,寫最直接的`方程,不提倡學生掌握多種方程,但要求每個學生清楚自己是依據哪一個等量關系列的方程。作好幾種特殊情況的處理:如形如x=……類型。)借助這一較復雜的情景圖,讓學生體會到如尋找相等關系,如何用含有未知數的等式來表示生活中的相等關系。

  4.出示圖片,(一大杯水和一小杯水,小杯水質量已知,總量已知)請仔細觀察這幅圖,然后按要求獨立完成。誰來把你的等式說給大家聽一聽。你是怎么想的?放手讓學生經歷分析數量關系——尋找等量關系——建立方程的過程。

  (二)總結抽象,認識方程

  請同學們觀察我們列的幾個算式,它們有什么共同點?(都有一個未知數(板),都是等式)像上面這些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叫方程(板)。

  方程,在我們國家有悠久的歷史,請看短片。既然方程在我們國家有這么悠久的歷史,那老師要考考大家,看你是不是真的認識它了。展示。今天,我們又認識了一個數學朋友——方程(板課)接下來,老師要考考大家,看你們是不是真的認識方程了。設計意圖是,認識方程,并了解方程的歷史,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進行思想教育。

  (三)及時練習,辨析方程

  1.認方程(出示),辨析方程,并說理由,較深入認識方程的特點。

  2.寫方程。(看來大家和方程還真的很熟了,你能寫出一個方程嗎?寫在紙上,誰來說一說。大家都說得很好。)變式訓練,多角度強化對方程的認識。

  三、解決問題,運用方程。

  在我們生活學習中,會遇到很多的數量,用我們今天學的方程(板課)可以很輕松的表示它們之間的相等關系。

  1、看圖列方程:

  展示(1)題,這個方程怎么寫,在紙上寫出來。x+20表示什么?50+20又表示什么?兩邊相等,不錯。

  展示(2)題:這道題的等量關系是怎樣的?怎么列方程?很能干,列方程就是先找等量關系,再寫方程。

  展示(3)(4)題,學生獨立思考,做題。完成的可下位與同學交流。指名說結果。

  2.根據題意列方程。樹上原來有x只小鳥,飛走了6只,又飛來了8只,樹上現在一共有23只小鳥。設計意圖是讓學生運用方程,體會方程。

  3.根據方程編數學情景。X+5=12,x÷8=6(大家都有能夠根據數學情景寫方程了,反過來,你能根據我的方程編數學情景嗎?同桌相互說來聽聽,F在我請一位勇士來說一說。)逆向訓練,有助于學生開闊數學視野。

  四、 總結

  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學了什么內容,你覺得方程在數學里、在生活里有什么用?老師覺得今天大家很能干,其中,有46個孩子表現超級棒,有X個孩子還如果再認真一點,全班50個孩子就都超級厲害了。請大家根據我們班今天的表現情況寫一個方程。準備好了,跟老師一起說:x加……為我們自己的精彩鼓掌。這樣,運用所學知識進行總結,學生易于接受。

  五、 個性作業(yè)。

  (課件:A組:書90頁第(5)(6)題,B組:哥哥有180枚郵票,弟弟有60枚,哥哥借弟弟的郵冊看了后,弟弟發(fā)現兩人的郵票一樣多了。你認為發(fā)生了什么事情?你能寫出一個方程嗎?你能想辦法驗證你寫的方程是否正確嗎?)分層對待,培養(yǎng)學生的正確價值觀,同時又激發(fā)學生繼續(xù)學習的欲望。

  說 板 書 設 計

  板書:

  含有未知數的等式

  x+20=30

  4y=380

  5y=475

  2z+200=2000

  x+200=450

  這種設計既體現了新知識的形成過程,又滲透了探究新知的思考方法,突出了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小學數學說課稿 6

  一、說教材及學情

  《分數的意義》是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一課。在這一單元中,《分數的意義》十分重要,學好這部分內容,將會對后續(xù)建構真分數、假分數等概念以及學習分數基本性質、分數四則運算、分數應用題等內容奠定堅定的基礎。

  《分數的意義》是在學生已經初步認識了分數,并且知道把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平均分成若干份,取這樣的一份或幾份,可以用分數來表示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重點是使學生理解不僅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可用自然數1來表示,許多物體看作的一個整體也可用自然數1來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單位“1”,進而總結概括出分數的意義。基于學生的知識基礎及對教材的編排情況,我確立該課如下的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

  1、知識目標:建立單位“1”的概念,理解分數的意義,知道分數各部分的名稱及意義。

  2、能力目標:通過直觀教學和動手操作,使學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理解并形成分數的概念;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觀察及創(chuàng)新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教學的重點:建立單位“1”的概念,理解分數的意義。

  教學的難點:建立單位“1”的概念。

  二、說教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讓學生親身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也就是經歷一個豐富、生動的思維過程,使學生通過數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激發(fā)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币虼,在教學中我以學生發(fā)展為立足點,以自我探究為主線,以求異創(chuàng)新為宗旨,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引導學生動手操作,觀察辨析、自主探究,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全面、全程、全心地參與到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

  在教與學的過程中,使學生觀察、操作、口頭表達等能力得以培養(yǎng),使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得以開發(fā)與增強。在教學中主要采用了創(chuàng)設情境、動手操作及自主探究的教學方法,即把問、說、講、做的權利和時間交給學生,力途為學生營造一個寬松、民主的學習氛圍,充分調動學生眼、口、腦、手等多種感官參與認識活動,讓孩子們真正感受到“我能行”。全課以“實踐導入,喚醒已知—動手操作,創(chuàng)造分數—媒體演示,揭示產生”三大主線貫穿全課。

  三、說教學流程:

 。ㄒ唬┯螒驅,激發(fā)興趣

  做“說一不二”游戲

  (1)2塊橡皮泥:1+1=? 錯了!一塊橡皮泥再加一塊橡皮泥等于一塊。

 。2)5塊糖:你猜2+3=?2+3怎么等于1呢?(5塊糖放進一個袋子里,不是一袋糖了嗎?)

 。3)50+50=?反應太快了!怎么等于“1”呢?這100個蘋果不是就是“1”筐蘋果嗎?

 。4)誰也舉一個說一不二的例子呢?

  通過游戲導入,使學生在出乎意料的答案中產生對學習分數的興趣,調動了學生已有的認知經驗,對分數單位“1”在生活中有初步感知,為后面突破難點奠定基礎。

 。ǘ﹦邮植僮,創(chuàng)造分數

  1、動手操作,感知意義

  學生四人一組為單位,每組有一套學具, 8顆棋子、2塊糖、10粒豆子、一幅熊貓圖等,然后讓學生選一種或幾種學具自己動手創(chuàng)造分數,并提出要求:在創(chuàng)造分數的過程中,你可以動手擺一擺、分一分、說一說、你把誰看作了一個整體,你是怎樣分的,創(chuàng)造了一個怎樣的分數。學生操作、匯報交流展示的是學生把不同物體看作一個整體所創(chuàng)造的分數。(課件)

  此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意圖是讓學生直觀地感知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及許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幾份的數,都可用分數來表示,也就是初步感知分數的意義。

  2、師生互動,理解意義

  在學生初步感知意義的基礎上,采用師生互動的形式,借助多媒體課件,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意義。互動分為兩次,第一次借助小旗圖,(課件)以教師首創(chuàng)了一個分數1/2為例,激活學生的思維,“還是這幅圖,你能創(chuàng)造不同的分數嗎?”激發(fā)他們創(chuàng)造的欲望,學生動手操作一定會創(chuàng)造出不同的分數如(課件)。第二次出示熊貓圖的辨析題(課件)教師引題“當我們把6只熊貓看作一個整體,把這個整體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這個整體的幾分之幾?由于教師給出了三個答案,進而引發(fā)學生的思考,在學生辯解、交流中,知道把這個整體平均分成3份每份就是這個整體的三分之一。(課件)

  此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意圖是直觀的幫助學生感知份數與個數的不同,從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分數的意義,為概念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3、深化整體,總結意義

  在上一環(huán)節(jié)成功教學之后教師小結“剛才我們把8面小旗,6只熊貓分別看作了一個整體!睆亩僖淮谓沂玖艘粋整體,通過直觀演示、使學生明確單位“1”可以是一個圓、一個計量單位、還可以是許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由此拓展“我們還可以把什么看作一個整體”,學生自由回答,有的可能會說“我把一張餅看作一個整體,把4個棋子看作一個整體,把全班50套桌椅看作一個整體,把全校師生看作一個整體等等,從而深刻體驗了一個整體的含義,進而引出單位“1”。最后借助一組練習題,通過對1/2、3/5兩個分數意義的理解,逐步總結出分數的意義,即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這樣一份或幾份的數,叫做分數。進而揭示課題,完成板書。

  4、巧妙練習,強化意義

  比如為“1/4”這一分數配圖(課件)教師提出要求“大家看這里有一個分數,你能試著給它配幾幅圖嗎?配出一幅的是達標,2幅以上的是良好,3幅以上的是優(yōu)秀!苯柚钚缘恼Z言,學生們一定會躍躍欲試,可能會出現許多不同的作品。那么同是分數1/4,為什么會出現這么多不同的作品呢?那是因為學生假設的整體不同,也就是單位“1”不同,因此所配出來的圖是不一樣的。借助為分數配圖這一環(huán)節(jié),從另一個側面進一步強化了分數的意義。

 。ㄈ┟襟w演示,揭示產生

  其內容就是分數的產生過程,其目的就是創(chuàng)造一種寬松、愉悅的氛圍感受數學文化。(課件)

  整個教學過程教師所起到的作用就是引導、點撥,學生是在一種自主、自動的'時間和空間中,通過自己的思考,達到學習目標的。實現了先進教育思想與現代教育技術的有機融合。

 。ㄋ模┓答伨毩,拓展創(chuàng)新

  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師根據學生反饋的信息及時調控教學,使學生切實掌握知識,達到訓練和提高的目的。為了能使面向全體和因材施教相結合,讓每一位學生獲得成功,我設計下列練習:

  1、用分數表示下面各圖中的涂色部分

  2、用下面的分數表示圖中的涂色部分對嗎?為什么?

  以上兩道題是基本練習題,目的是:突出本節(jié)課的重點、難點、深化對分數意義的理解。

  3、游戲“奪紅旗”

  男、女各一隊,派代表到前面奪紅旗,但要聽老師指揮,拿對了紅旗歸這一隊,錯了機會自動轉給下一隊,老師當發(fā)令員,其他同學當小小裁判員。女同學代表到前面拿走全部的2/11、男同學拿走剩下的1/9、女同學拿走剩下的1/4、男同學拿走剩下的2/3、女同學拿走剩下的1/2,剩下的一面獎給全班。

  此題設計加深了學生對分數意義的理解,又增強了學習的趣味性,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特征,同時訓練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了學生思維的廣闊性、靈活性。

 。ㄎ澹┤n小結,揭示課題

  “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學習了分數的意義,對分數有了進一步的認識,關于分數還有很多很多的知識哪!同學們課下繼續(xù)去學習、去探究吧!”教師將學生的學習興趣延伸到了下節(jié)課。

  小學數學說課稿 7

  一、說教材

  我所執(zhí)教的"分米、厘米、毫米"的認識這一課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第四冊第三單元的內容。

  1、教材簡析

  本課是這一單元的起始課,它是在學生認識了長度單位米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習分米、厘米、毫米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長度單位的認識,為以后進一步學習長度單位的換算及其他幾何知識打下基礎,它也是實際應用所必需的。

  2 、教學目標

  認識分米、厘米、毫米,初步建立分米>厘米>毫米的長度觀念,知道這些單位間的進率。

  通過直觀操作、小組交流等形式的學習,使學生形成初步的探索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培養(yǎng)學生觀察和認識周圍事物的興趣和意識,使學生感受教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

  3 、教學重點:

  認識分米、厘米、毫米,知道它們之間的關系。

  教學難點:建立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長度觀念。

  二、教學設想

  1 、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所以我根據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即認識1 米的基礎上,打亂原有教材安排的.先認識厘米,再認識分米、毫米這樣的順序,重新組織教材,讓學生先認識分米,再認識厘米,最后認識毫米。這樣教學之后,不需教師再花時間讓學生去比較米、分米、厘米、毫米的大小,在學生的頭腦中已無形之中形成了一個不等式:米>分米>厘米>毫米。這樣有利于學生有序的建立數量觀念,為學生以后學習數量打好基礎。

  2 、數學生活化

  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設計本節(jié)課時,我堅持從低年級學生的年齡實際出發(fā),以"感受生活化的數學"和"體驗數學的生活化"為教學理念,挖掘生活中的數學素材,讓數學貼近生活,使學生感受數學的實用性,對數學產生親切感。

  本課一開始,從清明節(jié)扎小白花剩下的鉛絲引入,使學生感受到長度單位與我們現實生活是密切聯系的,消除對這一數學知識的距離感。

  教學活動中,也都注重數學知識跟現實生活相聯系,如在學生認識了1分米、1厘米, 1毫米之后,讓學生日常生活中找一找哪些東西長度是1分米、1厘米,1 毫米,哪些物體可以用毫米作單位。

  數學知識學習之后,應該讓這一數學知識回歸生活,所以在練習中我讓學生判斷身邊物體的高度、長度,如:旗桿高 10米 ,鉛筆長 10厘米 ,身高 120 厘米 等等。

  3、親身體驗,從中感悟

  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教師只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學生才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我在設計本課時,采取看一看、數一數、猜一猜、量一量、摸一摸、想一想等實踐操作和空間想像相結合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閱讀能力、實際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

  4 、內容分層細化,著眼一個"實"字

  這一課主要分三段進行教學,第一段是認識分米,第二段是認識厘米,最后是認識毫米,課的知識量較大,所以教學時我把主要著眼點放在"厘米"的教學上,分米和毫米的認識花的時間相對較少。

  認識分米時,我先讓學生觀察米尺得出從"0"刻度線到"10"刻度線的這一段長就是1分米,再讓學生用手比一比 1分米有多長,在生活中找一找哪些物體大約1分米,充分感知1分米的長度,在此基礎上落實米和分米間的單位進率。

  認識厘米時,從三角板入手,觀察得出1厘米 的長度,同樣讓學生認識幾厘米的長度,其中安排了一個游戲,通過小組合作看一看、摸一摸、評一評,既讓學生充分感悟到各單位長度,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精神。最后安排了量文具盒,讓學生既鞏固量的方法,又可初步讓學生感知立體圖形,建立空間觀念。

  認識毫米時,讓學生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1毫米 有多長,初步建立1毫米 的觀念。

  5、重過程教學

  一般教學在教學新課后都非常注重對新知的練習鞏固,有基本訓練、專項訓練、深化訓練,使學生在練中達到教師所期望達到的教學效果,F代數學教學改變了傳統(tǒng)教學中重結果,輕過程的思想,轉而重視過程教學,重視學生知識構建的過程。所以在教學這一課時,我把主要時間集中于學生對1分米、1厘米 1毫米 的認識及建立它們的長度觀念,只留少量的時間做些簡單的鞏固練習。

  小學數學說課稿 8

  一、說教材

 。ㄒ唬┙滩姆治

  圓柱體是一種常見的立體幾何圖形,圓柱體物品大量存在于幼兒周圍,幼兒在生活中、建構中經常接觸它們、使用它們,是幼兒熟悉的,但是幼兒對圓柱體的認識是模糊的,不能很好的與實際相結合,因此,在大班幼兒認識平面幾何圖形和球體的基礎上,我設計了本次教學活動;顒觾热菡J識圓柱體既貼近幼兒的生活,又有助于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既符合幼兒的現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戰(zhàn)性;既符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有利于其長遠發(fā)展。通過圓柱體的認識可以進一步幫助幼兒正確地認識和區(qū)分周圍物體,發(fā)展空間知覺和空間想象。

 。ǘ 活動目標

  根據《綱要》要求“要從不同的角度促進幼兒情感、態(tài)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發(fā)展!苯Y合我班幼兒的發(fā)展水展水平,我確定了以下三個貼近幼兒最近發(fā)展區(qū)的活動目標。

  1、認知方面:感知圓柱體的基本特征,會辨認圓柱體。

  2、能力培養(yǎng);觀察、比較、發(fā)現圓柱體與球體的不同,并樂意講述自己的發(fā)現。

  3、情感態(tài)度:養(yǎng)成整理材料的良好學習習慣。

 。ㄈ 重難點

  根據可接受性原則和發(fā)展性原則,我確定本次活動的重難點為感知圓柱體的特征,會辨認圓柱體。通過讓幼兒動手進行探索式操作,在操作中有目的地充分體驗,再進行集體教學,組織討論,引導發(fā)現,運用課件條理歸納,最后再分組操作,在層層深入、循序漸進中有效地突破重難點。

  (四)活動準備

  根據《綱要》中指出“提供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為每個幼兒都用不同感官、不同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蔽易隽巳缦聹蕚。

  1、知識經驗準備:幼兒已認識過球體。

  2、物質材料準備:

 。1)教具:若干圓柱體形狀的物品、小球;課件,多媒體設備;“圓柱體家”。

  (2)學具:每人一塊小圓柱體積木,一個圓形紙板;筆、記錄紙;棉線;硬幣每人10個。

  二、說教法

  為了達到完美的教學效果,我除了以親切的形象、飽滿的情緒影響幼兒外,還運用了多種教學方法,采用集體教學與分組活動相結合的形式,運用操作法、引導發(fā)現法、課件演示法、交流討論法,最大限度地給予幼兒學習上的支持。

  三、說學法

  同時,我注重發(fā)揮幼兒的主體作用,在活動中讓幼兒自己動手動腦,運用多種感官學習,即通過觀察、比較、操作、記錄、討論、練習等學習方法,從感知入手,以感知體驗為主要渠道,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量一量,通過視覺和觸覺的聯合行動,在與材料、同伴、老師的互動中,感受球體和圓柱體的不同、發(fā)現圓柱體的特征,與教師、同伴交流圓柱體的特征,并通過判斷、練習等一系列過程,不斷獲得圓柱體的知識和經驗。

  四、說活動過程

  綜合以上內容,結合本次活動的活動目標,我將活動設計為“開始部分”“基本部分”“結束部分”三個環(huán)節(jié)。

 。ㄒ唬╅_始部分

  1、讓幼兒玩球體、圓柱體物品,對比感知不同點。

  活動一開始,教師以請幼兒玩玩具的形式引題,讓幼兒自由選擇材料,在玩中調動已有球體知識去對比、感知圓柱體的特征,從而明確兩種幾何體的區(qū)別。

  2、師幼共同歸納球體、圓柱體的不同點。

  教師提出問題:你剛才玩的玩具是什么形體的?球體、圓柱體長得有什么不同?滾的時候有什么不同?讓幼兒講述自己的發(fā)現,教師再做示范歸納。

  (二)基本部分

  1、操作記錄,感知圓柱體的特征。

  教師讓幼兒動手進行探索操作,操作前提出“你們覺得圓柱體上下這兩個面是不是一樣大的呢?上下是不是—樣粗的呢?”等問題讓幼兒思考,為幼兒的感知、測量環(huán)節(jié)有效地設置了懸念。之后讓幼兒帶著問題,通過用圓形紙片比上下兩個面的大小;用圓形紙片比一比、用棉線量一量等操作和觸摸,觀察積累有關圓柱體的多種體驗,使感知活動有目的地進行,逐步深化,發(fā)揮幼兒的主體作用。

  2、分享討論,歸納圓柱體的特征。

  從幼兒學習特點出發(fā)應該是操作探索在前,演示、講解在后,在分組操作的基礎上,進行集體教學,組織討論:圓柱體到底長得什么樣?教師用課件演示,讓幼兒動腦思考、動口表達,把在分組活動中分散的、表面的、感性的體驗進行整理、條理歸納,引導幼兒發(fā)現:圓柱體上下都是一樣大的兩個圓形、側面一樣粗,放倒了能滾動。這樣有利于感知經驗的升華和認識的深化,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3、觀察判斷,辨認圓柱體。

  出示課件,讓幼兒從各種圖形中辨認圓柱體。辨認變式、非正置的圓柱體物品,既鞏固了圓柱體特征,又改變了幼兒只對典型特征的圓柱體單一、刻板的認識,使幼兒克服思維定式,進一步形成相應概念,鍛煉思維的靈活性,有效地突破重難點。

  4、聯系生活,說說圓柱體的物品。

  幼兒到了大班,表象思維有了一定的發(fā)展,因此可在積累感知經驗的基礎上積極運用表象學習數學。讓幼兒聯系生活經驗說說有哪些東西像圓柱體,如:牛奶罐、薯片筒、圓鉛筆等等,雖然大小高低不同,但都是圓柱體形狀的。這樣在感知的基礎上發(fā)散思維,有利于幼兒能動地建構圓柱體的知識,也能讓幼兒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感受生活中的數學。

  5、 分組活動,鞏固深化對圓柱體的認識。

  幼兒數學知識的鞏固有賴于練習活動,因此教師讓幼兒借助分組活動,深化學習。根據目標和不同幼兒的需要,提供程度不同的材料,使材料貼近幼兒的最近發(fā)展區(qū)。

  (1)操作:用許多硬幣變出高矮不同的圓柱體。

 。2)作業(yè)單:按箭頭方向用紅筆沿虛線連成一個圓柱體;找出四周的圓柱體,從1開始接著編號,將個數寫在方形的格子里。

  (3)操作:從籃子里找出圓柱體的物品送到“圓柱體的家”,不是的說說理由。

 。4)作業(yè)單:說說哪些物品像圓柱體,像的打“√”,不像的說說理由。

  活動前交待幼兒按規(guī)則、要求操作,在操作中有針對性地進行輔導,有利于幼兒從各自不同的程度上向前發(fā)展,又鞏固加深他們對圓柱體的進一步認識。

 。ㄈ┙Y束部分

  1、以積極的態(tài)度評價幼兒的活動情況!毒V要》指出,評價要關注幼兒的個體差異,應以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幼兒,因此不管對能力強的還是弱的都給予積極評價,培養(yǎng)自信心,不抹殺學習興趣。

  2、組織幼兒整理活動材料,培養(yǎng)良好學習習慣,為入小學做準準備。

 。ㄋ模┗顒友由

  1、數學區(qū):繼續(xù)投放作業(yè)單讓幼兒感知和尋找圓柱體

  2、美工區(qū):用長方形紙做圓柱體,利用圓柱體紙筒進行制作活動。

  3、體育游戲:趕小豬——用棍趕“小豬”(球體、圓柱體)。

  4、家園配合:引導幼兒繼續(xù)尋找日常生活中的圓柱體。

  一個數學知識點不是只依靠一個集中數學教學活動就能解決的,數學教育還應與生活、游戲結合起來。因此,教師設計了延伸活動,讓幼兒在區(qū)角、游戲中進一步深入進行多方探索,持續(xù)積累經驗,鞏固所學知識;同時讓幼兒回家尋找有關圓柱體的物品,進一步感受生活中的數學。

  小學數學說課稿 9

  一、說教材

  首先,我將從教材的地位與作用、三維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三個方面展開進行教材分析。

  《角的度量》是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二課時的內容。本節(jié)課主要介紹 了如何測量角的大小、怎樣用度數表示角的大小。前面學生已經初步認識了角以及比較大小 的方法,這就為本節(jié)課的學習做了很好的鋪墊。學生學了這部分內容,能為以后學習角的分類打下基礎,因此,本節(jié)課在小學數學學習中起到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

  根據前面對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三維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學生通過操作探究,認識量角器和角的計量單位,會用量角器正確量角的度數,知道角的大小與角兩條邊的長短無關,而與角的兩條邊叉開的大小有關。

  2、過程與方法目標

  學生通過測量角的大小的活動,提高了操作能力和思考能力;學生通過觀察對比的訓練方法,培養(yǎng)了認真細致有序操作的學習習慣。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實踐活動中的大膽嘗試,豐富了成功體驗,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培養(yǎng)了勇于 探索、創(chuàng)新的科學精神。

  由此,我確定了以下內容為教學重難點:

  通過對教材及教學目標的分析,我將認識量角器并學會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數確立為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

  根據學生認知特點的分析,我將正確選用內外刻度和逐步總結量角的方法列為本節(jié)課的教學難點。

  二、說學情

  作為一名教師,中心任務是了解和研究學生,同時了解和研究學生也是上好課的前提。 因此,學情分析必不可少。

  學生對于角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一部分學生已經對量角器有所了解,但絕大多數學生幾乎沒有用量角器來測量角的體驗,對于角的大小概念還沒有形成,顯得比較抽象。小學四年級的學生抽象思維雖然說有一定的.發(fā)展,但依然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可能難于理解所學內容。所以教學時要注意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綜合、歸納、概括能力。

  三、說教法

  陶行知先生曾說過: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因此,結合以上 對教材、學情的分析和新課改的要求,本節(jié)課我主要采用談話法、講授法、探究法的教法。利用談話法引導學生體驗角的變化,認識到測量角的大小的必要。利用講授法教授學生認識量角器和角的計量單位。通過探究法讓學生在直觀感受、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 基礎上獲取角的度量的方法,形成自己獨有的數學體驗。

  四、說學法

  建構主義學習觀認為,教學應該是從原有的知識經驗中,引導學生生長出新的知識經驗。因此,我結合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難點,確定本節(jié)課的學法為: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在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中體會量角的意義和量角的方法,形成度量意識,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從而更好的理解本節(jié)的知識,并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說教學過程:

  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更好的學習新知,我將從情境導入、探究新知、鞏固練習、歸納小結、布置作業(yè)五個環(huán)節(jié)分別來說一說教學過程。

  (一) 情境導入

  導入是成功的起點,我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巧妙創(chuàng)設到游樂場游玩的情境,讓學生觀察體會滑梯三兄弟的不同角度,請大家說一說,你喜歡玩哪一種滑梯?為什么? 問題一出,學生的思維馬上變得活躍起來。

  這樣借生活圖片引入,直接將生活中的數學呈現于課堂,不僅可以使學生在問題情境中思考角度與生活之間的關系,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望,而且學生在經歷猜測驗證的過程中培養(yǎng) 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為進一步的探究新知做好鋪墊。

  (二) 探究新知

  探究新知就是接下來我要說的第二個環(huán)節(jié)。

  1、體會量角的必要性

  為了度量出滑梯三兄弟各自的角度,我利用談話法,引導學生拿出三角板量一量、比一比,評一評另外兩個角的大小。通過引導,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在學生初步判斷之后,我進一步提問學生用三角板去量角是否能準確的知道角 2 比角 1 大多少, 以此啟發(fā)學生思考,讓學生認識到量角的必要性。

  2、認識角的計量單位和量角器

  我通過四個逐層遞進的問題啟發(fā)學生:

  (1) 長度能用mm、cm 等來表示,那角度呢?

  (2) 測量長度用直尺,那量角應該用什么工具呢?

  (3) 量角器中隱藏了很多秘密,你都看到了什么呀?

  (4) 怎樣用量角器測量滑梯角度的大小呢?

  通過問題設疑,激發(fā)學生產生學習用量角器量角的愿望,引導學生積極發(fā)言、主動與同 桌交流,在合作交流中認識到角的計量單位以及表示方法、認識新的學習工具量角器。然后,我將對積極主動的學生給予鼓勵表揚,并邊總結邊帶領學生一起認識量角器。講解之后,在黑板上指量角器的部分,讓學生說出名稱并在自己的量角器上指出, 以此鞏固記憶。

  3、嘗試量角

  首先引導學生與同桌相互交流,說一說用大拇指和食指比一下 30 度的角有多大?60 度呢?90 度呢?90 度的角又叫做什么角呢?

  其次,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完成學習任務單。與此同時,我通過巡視,觀察學生遇到的問題并作出指導。目的是使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中初步感知量角的方法。

  4、總結量角的方法

  首先,鼓勵學生上臺展示匯報測量結果和方法,請其他學生評說方法的好壞。在合作交流中,引導學生認識到兩重合。

  其次,提出兩個問題:

  (1) 讀數時,是讀內圈刻度還是讀外圈刻度呢?

  (2) 同一個角,可不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測量呢?

  組織學生說說怎樣才能避免讀數錯誤,正確迅速地量出角的度數,在交流探討中,引導學生歸納出注意事項和度量方法。根據學生的總結,我及時作出板書。這樣設計的目的是通過學生的匯報和交流,啟發(fā)學生總結概括出量角的注意事項和量 角的方法,以促進量角技能的掌握。

  5、解決問題

  我將呈現已經標出角的滑梯三兄弟圖片,引導學生動手度量,啟發(fā)學生思考它們的角度大小跟兩條邊的長短是否有關。通過實踐,引導學生明確認識角與邊的關系:角的大小與其 兩邊長短無關,而與兩條邊叉開的大小有關。

  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使前面創(chuàng)設的情境更完整,培養(yǎng)應用數學的意識,體會成功的樂趣,提高探究意識和能力。

  (三) 鞏固練習

  練習是學生掌握知識,發(fā)展智力,培養(yǎng)能力的必要手段,為鞏固所學知識,我會從教材 中分梯度選取習題,給學生進行課堂練習,并請 2-3 位同學在黑板上完成,在練習后我會進 行及時講解。

  (四) 歸納小結

  我將引導學生自我總結: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收獲了什么?同時讓學生自己談談所遇到的問題和難點,進行同桌之間的討論,從而通過反思來更好的突破難點。根據學生的總結與 交流,我作疑難解答、補充評價。

  (五) 布置作業(yè)

  為了達到因材施教的目的,我將采用必做題和選做題,分層要求。必做題是基礎訓練題,全體學生必須完成;選做題是提高訓練題,可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完成。

  六、說板書設計

  我將黑板分為左中右三個板塊,左邊板塊書寫角的計量單位并畫一個量角器在演示時使用。中間板塊,主要在學生總結量角方法的時候,根據學生的交流,相應地板書,幫助學生 理解掌握本課的重點、難點,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右邊板塊主要用于書寫練習相關內容。

  角的度量

  1、量角器的使用方法:

 、冱c合點,把量角器的中心和角的頂點重合;

  ②邊合邊,使量角器的 0°刻度線和角的一條邊重合;

 、蹟狄粩,把角的另一條邊所對的量角器上的刻度讀出來,就是這個角的度數

  注意事項:讀數時,看零刻度線在左邊是外圈,零刻度線在右邊是內圈

  2、角的大小與其兩邊長短無關,而與兩條邊叉開的大小有關。

  以上是我的板書設計。

  小學數學說課稿 10

  一、說教材

  這一部分內容是在學習小數除法的基礎上學習的。小數除法經常會出現除不盡的情況,或者商的小數位數較多的情況。但是在實際工作和生活中,并不總是需要求出很多位小數的商,而往往只要求出商的近似值就可以了。因此這部分內容的教學很重要。

  在本冊前面,已經教學過求一個小數的近似值,以及求小數乘法的積的近似值,這里只是通過例7一道計算錢數的應用題,讓學生自己想一想,怎樣取商的近似值。由于計算錢數時一般算到分就可以了,那么題中的結果應保留兩位小數,除的時候要除到千分位,也就是要先算出三位小數。然后讓學生自己確定,怎樣把小數點后面第三位小數按四舍五入法處理。接著,讓學生試算做一做中的練習題。這一題是讓學生根據不同要求取商的近似值。使學生更明確,算出的小數位數都要比要求保留的小數位數多一位,然后按四舍五入法省略尾數。

  二、說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截取商的近似值的方法,能按要求在小數除法的計算中正確地截取商的近似值。并且能夠靈活的處理問題。

  2、通過觀察、比較、合作交流等學習方法,學會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

  3、使學生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體驗學習數學的快樂。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

  1、會根據實際需要求商的近似值。

  2、理解求積的近似值與求商的近似值的異同。

  四、說教法、學法:

  本節(jié)課的教學是從復習入手,注重新舊知識的遷移,教師以引導為主,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通過觀察,比較,合作交流等學習方法,學會求商的近似數,并且在練習中注意根據實際情況靈活的處理問題,使知識活學活用。

  五、說教學過程:

  本課教學主要分以下幾部分來進行教學的

 。ㄒ唬⿵土曚亯|

  通過復習和談話,既回顧了上節(jié)課的內容,又揭示了這節(jié)課的學習內容,為今天本堂課的學習內容作準備,為學生完整地認識取商的近似值作鋪墊。

 。ǘ┳灾鲊L試

  多媒體出示例題7的情景圖學生通過讀題列式,嘗試計算來初步探究問題這里多媒體出示生活情境圖,為的是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積極地投入到數學探索活動中去,并在數學探索活動中,體會數學的'實用價值,獲得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整個過程是讓學生自己充分思考、判斷、推理,由實際生活知識引入到所要學的內容,并在從中悟出其中的道理。

 。ㄈ┱故窘涣

  集體交流:你遇到了什么困難?我們如何解決?讓學生交流自己的看法語言是思維的載體,交流不僅使學生明確了取近似值的方法,而且在交流的過程中使學生感悟到取近似值的方法以及規(guī)律。

 。ㄋ模c撥探索

  師生在共同板演豎式計算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探討如何求商的近似值的解決方法。需保留幾位小數?除的時候該怎么辦?幫助學生總結出取商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比較求商的近似值和求積的近似值的異同點:根據學生的接受情況,還可以介紹一種簡便的方法,即除到要保留的小數位數后,不再繼續(xù)除了,只把余數同除數做比較,若余數比除數的一半小,就說明求出下一位商要直接舍去;若余數等于或大于除數的一半,就說明要在已除得的商的末一位上加1。讓學生知道:不斷學習,就要不斷總結。因為總結能使我們的認識更加深刻。通過歸納、整合知識,讓學生明白如何求商的近似值,有利于學生知識的內化。

 。ㄎ澹┭菥毻卣

  反饋練習是通過學生解決實際問題來檢驗的;

  鞏固練習是通過一個求商的近似數的表格來進行的,鼓勵學生比快,并且介紹好的方法;在學生掌握基本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拓展練習,提高學生的理解、分析,活學活用知識的能力。

  (六)課堂小結

  數學源于生活,本節(jié)課從生活的真實入手,從自然引入,還情境為生活本來的面貌,給學生自主思考的時間,自由表達的空間,讓學生情入生活、心入生活,在真實化的情境中體驗、感悟數學知識。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我在教學《商的近似值》一課時,對教材進行處理,我有意識地開發(fā)生活資源。首先教師出示例7:爸爸給王鵬新買了1筒羽毛球。一筒羽毛球是12個,這筒羽毛球是19.4元,買一個大約要多少錢?并以談話的方式引出數學問題,營造一種有利于學生學習的氛圍,使其積極主動地學習。同時體現了數學來源于生活。再要求學生根據提出的信息列式計算、當學生除到商為兩位小數時,還除不盡。教師巡視中發(fā)現,有的學生一直往下除根本沒有停下來的意思。這時教師問:實際計算錢數時,通常只算到‘分’,應該保留幾位小數?除的時候應該怎么辦?(生:應該保留兩位小數,只要算出三位小數,然后按四舍五入法省略百分位后面的尾數。)聽后,同學們都明白了保留兩位小數的道理,使學生學會了根據實際生活需要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數。

  本以為求近似數是教學難點,所以在新授前安排了大量相關知識的復習、但在實際教學中才發(fā)現計算才是真正的教學難點,由于例題及做一做中所有習題全是小數除以整數,所以當作業(yè)中出現小數除以小數計算時,許多學生裝都忘記了"一看,二移"的步驟、所以在設計鞏固練習時應增加小數除以小數的練習、其次我根據學情補充介紹了一種求商近似數的簡便方法、即除到要保留的小數位數后不再繼續(xù)除,只把余數同除數做比較,若余數比除數的一半小,就說明求出下一位商要直接舍去;若余數等于或大于除數的一半,就說明要在已除得的商的末一位上加1。介紹了這種方法感覺好的同學算得更快了,但悟性較差的學生聽完后連最基本的保留兩位小數應除到小數點后面第幾位也混淆不清了。所以下次再教時,此方法的介紹時間可以適當后移,放在練習課上。

  其實在上課的時候,不能因為需要保留兩位小數或保留一位小數而強調學生說只能除到小數部分的第三位或第二位,遇到學生除到了比實際需要更多的數位,應加以鼓勵表揚,并及時提示學生根據實際需要去除,決不能一味扼殺,一棒子打死。這也許是學生創(chuàng)新的靈感之花,是一種鉆研精神的表現,新課程改革需要的是這樣的教學,也需要這樣的老師,更需要作為教師的我們要培養(yǎng)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學生。新教材為我們提供了廣闊的思維空間,我們要結合課改,挖掘教材,合理、科學的利用教材,全面貫徹課改精神,實現學生在學習活動上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而努力教學,這樣才無愧于學生,才能稱得上是一名新課改下的老師。

  小學數學說課稿 11

  一、說教材:

  本課內容在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70~74頁。

  教材簡析:《面積》屬于空間與圖形領域,被安排在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這一單元具體包括:面積和面積單位,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面積單位的進率,常用的土地面積單位四部分。本課是這一單元的起始課,它的教與學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長度和長度單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長計算的基礎上進行的。學生從學習長度到學習面積,是從一維空間向二維空間轉化的開始,是空間形式“由線到面”的一次飛躍。學好本課,不僅是學習面積計算的基礎,更是小學階段幾何教學的`基礎知識。

  為了幫助學生建立面積概念,教材在編寫上非常重視展現面積概念的形成過程、注重常用面積單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觀操作和形式多樣的活動中體驗。教材按照先認識面積(包括物體表面的大小和封閉圖形的大。缓髿w納面積的概念,再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包含統(tǒng)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為什么用邊長是“1”的正方形作面積單位及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二、說前測:

  關于面積和面積單位學生知道些什么呢?對三年級兩個班學生的前測結果統(tǒng)計表明:

  關于面積,87%的學生通過其他渠道或自學課本知道“面積”一詞,13%的學生表示從未聽說;15%的學生對“面積”的含義有錯誤認識,56%的學生認為“面積”和物體的大小有關,29%的學生表示說不清楚。

  關于面積單位,69%的學生表示通過其他渠道或自學課本知道“面積單位一詞”,31%的學生表示從未聽說;10%的學生對面積單位的含義有錯誤認識,47%的學生認為面積單位和物體的大小有關,43%的學生表示說不清楚。

  據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三、說教學目標:

 。1)通過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體驗活動,使學生理解面積的含義。

  (2)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感受建立面積單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積單位的建立規(guī)則。

 。3)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并在活動中獲得關于它們實際大小的空間觀念,形成正確的表象。

  (4)培養(yǎng)學生觀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學生體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并服務于生活。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使學生理解面積的含義,掌握常用的面積單位并建立正確的表象。

  難點:在操作中體會引進統(tǒng)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四、說教學準備:

 。1)教具:多媒體課件;米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教具。

 。2)學具:兩人一份面積相近但形狀不同的長方形;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長方形、圓形、三角形紙片若干、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學具。

  小學數學說課稿 12

  一、說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八單元《數學廣角》第一課時。

  二、說學習目標:

  1、讓學生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出植樹問題模型的過程,掌握種樹棵數與間隔數之間的關系。

  2、會應用植樹問題的模型解決一些相關的實際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感悟構建數學模型是解決實際問題的重要方法之一。

  三、說學習重點:

  讓學生發(fā)現植樹的棵數和間隔數之間的關系,并用發(fā)現的規(guī)律解決實際問題。

  四、說學習方法:

  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讓學生感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五、學習過程:

  (一)、初步感知間隔的含義

  1、導入:

  我們已經是四年級的學生了,做操,上體育課都少不了要排隊,你會不會派隊呢?

  現在老師請三位同學到前面按照老師的要排隊,誰愿意來?

  出示要求:

  (1)面向老師排成一路縱隊

  (2)每兩位同學之間相隔一米

  告訴學生:第一個同學到最后一個同學的距離叫隊伍的長,兩個同學之間的距離叫間隔。

  提問:這路縱隊長幾米?你是怎么知道的?如果我們把剛才的三位同學看成三棵樹苗的話,那么三棵樹苗之間有幾個間隔?你能用線段圖表示出來嗎?師生共同總結得出結論:排隊人數比間隔多一,間隔比人數少一。

  2、過度語:

  其實,這樣的數學問題,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

  3、再次感悟:

  讓學生觀察自己的左手,互相說說手指與間隔之間的關系。比如:5個手指之間有幾個空格?也就是說,5個手指之間有幾個間隔?4個間隔是在幾個手指之間?

  如果我們把五個手指當成五棵小樹苗的話,五棵樹苗之間應有幾個間隔呢?四個間隔在幾棵樹苗之間呢?你能用一個圖表示出來嗎?

  提問找生回答:如果畫了8棵樹,他們之間有幾個間隔?9棵樹之間有幾個間隔?那你們再想象一下,如果從頭到尾有10棵樹,他們之間又會有幾個間隔呢?那20棵樹呢?

  仔細觀察,你發(fā)現植樹棵樹和間隔數之間有什么規(guī)律呢?(自己先想想,再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互相交流一下)。

  4、根據學生的反饋板書:兩端要栽時,植樹棵數-間隔數+1,間隔數=植樹棵樹-1。

  5、小結:同學們不僅會觀察,而且還能發(fā)現其中蘊含的規(guī)律,真不錯,那就讓我們一起進入今天的數學廣角運用這些規(guī)律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吧!

  (二)、新授

  出示例題:同學們在全長100米的小路一邊植樹,每隔5米栽一棵(兩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樹苗?

  指導學生讀題:

  1.從題目你們知道了什么?(說一說)

  2.題目中每隔5米栽一棵是什么意思?

  3.題目中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大家的嗎?(兩端要栽)

  4.一共需要多少棵樹苗?你能自己想辦法找到問題答案嗎?有困難的`同學可以借助線段圖畫一畫。

  5.交流。

  6.反饋。

  (1)請你們兩人把你們的方法寫到黑板上展示給大家看看,好嗎?

  (2)學生分別說想法。

  7.剛才我們要求路的兩端都要栽時,得出植樹棵數=間隔數+1,間隔數=植樹棵樹-1。知道了怎樣求路的長度。如果知道了棵數與間隔數,你呢感求出路的長度嗎?(培養(yǎng)學生的逆向思維)

  如果兩端都不栽的情況下,棵樹與間隔數之間有什么關系呢?

  我們還以這道題為例來研究一下:

  (1)同學們在全長100米的小路一邊植樹,每隔5米栽一棵(兩端不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樹苗?

  (2)分小組交流,也可以借助線段圖分析

  (3)反饋

  (4)展示結果:兩端不栽時,植樹棵數=間隔數-1,間隔數=植樹棵樹+1

  小結:生活中有許多問題都可以用方法解決,如鋸木頭,上樓梯,插彩旗,擺花等等

  (三)、聯系實際、拓展應用

  1、一根木頭長10米,平均分成5段,每鋸一段要8分鐘,共要花多長時間?

  2、王村到李村一共有16根高壓電線桿,相鄰兩根的距離平均是200米。王村到李村大約有多遠?

  3、每隔6米種一棵樹,共種了36棵,從第一棵到最后一棵有多遠?

  4、從一層到三層共48個臺級,如從一層到六層共多少個臺級?

  5、公路一旁每隔50米有一根電線桿(包括兩端)共10根,求路長?

  (四)、總結: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們有什么收獲?

  今天我們學習的是與間隔有關的數學問題,在數學上我們統(tǒng)稱為植樹問題,(板書)植樹問題不只在植樹當中才有,植樹只是其中的一個典型,像鋸木頭,上樓梯, 插彩旗,擺花等現象中都含有植樹問題。今天我們學習的植樹問題僅僅是兩端都栽時和兩端都不栽時的情況。在以后的學習中,我們還會學到一端栽一端不栽和封閉圖形的植樹問題。

  (五)、反思:

  在這節(jié)課的教學中,我不但注重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yǎng),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到了數學來源于生活,也應用于生活的道理。比如:用排隊人數與間隔數的關系抽象出植樹問題中棵數與間隔之間的關系,既有趣味性又貼近學生的生活。

  教材在編寫時,都是給出路的長度,求間隔或棵數,但在練習時,很多題都是給出間隔和棵數,求路的長度。如:王村到李村一共有16根高壓電線桿,相鄰兩根的距離平均是200米。

  王村到李村大約有多遠?練習題3從一層到三層共48個臺級,如從一層到六層共多少個臺級?由于學生初次接觸植樹問題,還不能融匯貫通,所以做起來有些難度。他們不明白從一樓到二樓算一層,很多學生認為樓梯的拐角處也該算一層,后來我在另一個班上課之前就先讓學生分成小組,去觀察,體驗,感受,然后討論,學生經歷了這樣一個認知過程,就不會出現前面的問題了。

  還有一道時鐘的問題,五時時鐘敲響5下,需要8秒,12時時敲響12下,需要幾秒?要想做好這類題,就得讓學生明白,需要的時間應該是第一次鐘響與第二次鐘響間隔的時間。避免上節(jié)課出現問題的同時我還針對上節(jié)課出現的問題對學生提出質疑,讓生生互評或師生互評,重點表揚大部分學得好的同學使每一個學生獲得參與的機會、培養(yǎng)學生探究精神體驗成功的感覺,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榮譽感,使他們更加熱愛數學。

  小學數學說課稿 13

  一、說教材

  小數的初步認識是在學生初步認識分數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本課內容包括認識一兩位小數和它的讀、寫法。認識一位小數是小數的初步認識中最基礎的知識,它的學習,不僅為學生準確清晰地理解小數的含義,也為今后系統(tǒng)地學習小數的知識打下初步基礎。同時,小數的知識在實際生活中應用較廣泛,利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技能來解決一些實際的問題。

  二、說學情分析

  在學習本知識點前,學生已經掌握了整數四則運算,初步認識了分數,這是學習小數的起始階段,是對數的認識的再一次拓展。

  三、說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結合具體情景了解小數的含義,會讀、寫簡單的小數。

  2、過程與方法:通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通過把十分之幾的分數寫成一位小數,百分之幾寫成兩位小數,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中的變與不變,相互轉化的思想教育。

  四、說教學重難點

  小數的初步認識是小學數學概念中較抽象,難理解的'內容。一位小數是十分之幾,兩位小數是百分之幾的分數的分數的另一種表示形式。學生雖然對分數已有了初步的認識,也學過長度單位、元角分間的進率,但理解小數的含義還是有一定的困難的。同時學生在以后的學習中,小數方面出現的很多問題是屬于小數概念不清。因此,理解小數的含義(一位小數表示十分之幾,兩位小數表示百分之幾)既是本課時的重點、又是難點。在教學中要注意抓住分數與小數的含義的關鍵。

  五、說設計理念

  在設計這節(jié)課的時候,我注重體現了以下幾個思想:

  1、《數學課程標準》提出了重視學生學習過程的全新理念,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參與知識發(fā)生發(fā)展的全過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嘗試采取多種手段引導每一個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

  2、講練結合。在課堂上堅持精講多練的原則,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思想。

  3、增添趣味,驅動發(fā)展。在拋出每一個任務時,都創(chuàng)設適當的情景,使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不知不實現知識的傳遞、遷移和融合。

  4、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本課取材于生活,課堂知識的掌握在課外得到了更好的延伸,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增強了情感交流,為生活創(chuàng)造了快樂,體驗到了運用知識的樂趣。

  六、說教學法

  教法:

  1、生活情景引入,新舊知識的銜接,突出小數與生活、小數與分數的聯系。

  2、充分運用直觀演示,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觀察、分析、發(fā)現規(guī)律,溝通分數與小數的聯系,形成正確的表象。

  3、為學生提供探索和交流的空間,豐富學生的學習形式。

  學法:

  1、通過生活情景和已有生活經驗,溝通新舊知識的聯系。

  2、學生充分調動各種感官參與學習,發(fā)揮其內在的潛力,獨立主動地探究知識,不僅學會知識,而且會學知識。

  3、通過比較、分析、概括出小數的含義,在交流中輕松愉快的學習知識,增長本領,從而達到創(chuàng)造性學習的境界。

  小學數學說課稿 14

  一、說教材

  《通分》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內容,通分和約分一樣,也是分數基本性質的應用,同時通分還是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基礎,教材以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出發(fā),體現了生活與數學的密切聯系,教材以分數的大小比較為線索,由特殊到一般的分數大小的比較,體現了把知識從特殊到一般的探索和歸納的過程。

  根據本課的教學內容,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理解通分的意義,掌握通分的方法,能正確的把兩個分數通分。

  能力目標:在教學中滲透數學轉化的思想,通過自主的探究,小組合作,使學生經歷分數的大小比較和通分的過程,體現了知識的遷移類推的思想。

  情感目標:從生活中提煉出數學思想,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習通分的方法,并用新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感悟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為了使學生能比較順利的達到教學內容,我確定了本課的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通分的意義,掌握通分的方法。教學難點:運用通分的方法比較異分母分數的大小。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二、說教法、學法

  1:教法:新課標標準指出,教師是學生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我遵循講練結合,引導啟發(fā),點撥的教法。

  2:學法:學生作為學習活動的主體,在學法的選擇中,體現合作交流中學,學后合作交流的思想。

  三、說教學過程

 。ㄒ唬﹦(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

  我設計了一個情境小問題,“六一兒童節(jié)就要到了,你想在那一天做什么呢?”然后導入情境問題:去年六一兒童節(jié)那天,去游樂園玩的小朋友有很多,這些小朋友有的玩“激流勇進”,有的玩“瘋狂老鼠”,游樂園的管理人員做了一個統(tǒng)計,在這些小朋友中,有5/6的小朋友玩了“激流勇進”,有3/4的小朋友玩了“瘋狂老鼠”,同學們,請你們說一說,玩哪一項游戲的人比較多呢?讓學生獨立思考后發(fā)表意見,明確異分母分數的比較,進而引出課題,板書課題。通過這樣一個問題情境,自然引出本課要探究的重點內容,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開始對主題的思考,為學生學知豐富了情趣,為后面的.學習打下伏筆。

  (二)主動參與,探索新知

  1:教學例4時,先出示世界地圖,并提出問題。上學生看世界地圖觀察、判斷,然后給出條件并使學生明確,要比較陸地面積和海洋面積的大小,只要比較這兩個分數就行了,然后放手讓學生自己說方法,說結果,說理由,最后師生共同總結,比較同分母分數的大小方法,明確通分母分數比較的方法。在教學比較同分子分數大小時,先讓學生獨立完成73頁“再比較一下”,然后老師提出問題,上下兩行分數相比較,有什么不同點,怎樣比較同分子分數,最后師生共同總結比較同分母分數、同分子分數大小的方法,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獨立完成73頁做一做,然后匯報方法結果。

  2:教學例5時,在例4的基礎上,自然而然的提出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的分子怎么比較大小呢,課件出示例5,提出問題,黃豆和蠶豆哪個蛋白質的含量比較高,明確只要比較2/5和1/4這兩個分數的大小就好了,接著引導學生明白這兩個分數的特點。然后小組合作交流,比較大小的方法,匯報時,有的同學根據分數與除法的關系比較,有的同學根據分數的基本性質把這兩個分數化成同分母分數或同分子分數進行比較,之后引導學生說一說自己喜歡的方法,并說明理由,然后明確為了便于分數相加減,所以我們來學習把異分母分數化為同分母分數,此時引導公分母的概念,引導學生討論,有什么數做公分母,怎樣把異分母分數化成同分母分數。最后引導學生用化成同分母分數的方法完成例5,之后全班交流,在此基礎上,總結通分的意義,概念和方法,板書通分概念,之后在做一做中,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審題習慣,讓學生先觀察,根據分母的特點選擇合適的求最小公倍數的方法。課堂小結。

 。ㄈ┙Y合實踐,學以致用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我設計了三個層次的練習,首先是直觀比較兩個分數的大小,完成教材75頁第1題,接著鞏固通分的方法,完成75頁第2、3、5題,最后是通分解決實際問題的應用,完成75頁第4、6題,練習題的設計從淺到深,讓學生體驗了成功的感覺和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課堂總結。

 。ㄋ模┰u價與反思

  整節(jié)課,我通過三個環(huán)節(jié)的教學設計,體現了數學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的理念,由情境圖導入,在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最大的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愛數學,學數學,用數學的過程中,感受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

  小學數學說課稿 15

  一、教材分析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人教版)一年級上冊中實踐活動——“數學樂園”是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設計的一種數學實踐活動情境,其內容都是一些具有現實性和趣味性的活動材料和“起立游戲”、“送信游戲”等。學生在活動中可以進一步經歷數學知識的應用過程,感受自己身邊的數學知識,體會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

  基于以上分析,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進一步掌握10以內數的順序、組成及計算,區(qū)分它們的基數、序數含義。

  2.了解同一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決方法,培養(yǎng)有條理地進行思考的能力。

  3.經歷數學知識的應用過程,感受自己身邊的數學知識,體會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

  二、學生分析

  學生認識了0~10并掌握了10以內的加減法后,已具備了解決一些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但由于日常教學中,班上的人數較多,活動空間有限,組織起來也較困難。如何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以便全班同學都能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內,主動、有序、愉快地參與到各個活動中來,是本節(jié)課急需解決的一個問題。

  三、設計理念

  未來的'社會既需要學生具有獲取知識的能力,也需要學生具有應用知識的能力,而知識也只有在能夠應用時才具有生命力,才是活的知識。為此,我在現有教材內容的基礎上,根據班上的實際情況,設計了幾個貼近學生生活的實踐活動。

  四、教學流程

 。ㄒ唬﹦(chuàng)設情境,導入實踐活動課。

  1、課件展示——“數學樂園”全景圖。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做游戲嗎?今天老師想和你們一塊兒去“數學樂園”做游戲,你們想不想參加?

  2、師板書課題:數學樂園

  3、用獎“數字之星”的方法激勵學生多發(fā)言、多動腦。

 。ǘ┗顒1:走迷宮游戲。

 。1)復習對0~10各數的認識。

  ①說數字:學生說出通過這段時間學習認識的數字0~10,教師貼出相應的數字卡片,每張卡片上有一個娃娃頭。

 、谟脭底郑阂龑W生用黑板上的一個或幾個“數字娃娃”說一句話。

 、壅覕底郑簡l(fā)學生找找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了“數字娃娃”,體會數字的重要性,并邀請“數字娃娃”一塊兒做游戲。

  ④排數字:啟發(fā)學生按一定的順序給“數字娃娃”排隊,點一個學生在黑板上排,其他學生分別在自己桌面上排數字卡片。教師注意引導學生思考不同的擺法。

 。2)故事引入“走迷宮”活動。

 。ǔ鍪拘『诎澹┙處熞砸粋《小白兔迷路》的故事導入:

  一天,小白兔出去玩,走著走著,突然迷路了,這怎么辦呀?它給媽媽打電話:“媽媽,我迷路了,怎么辦才好呀?”媽媽聽了點了點頭說:“孩子,你長大了,自己的事情應該自己去做,只要你按1、2、3、4……的順序走到9就一定能回家的。”于是聰明的小白兔按媽媽的話去做,終于回家了。同學們,你們知道小白兔可能是怎樣走的嗎?

 。3)學生獨立走迷宮——幫助小白兔找家。

  讓四個學生分別在四塊小黑板上用不同色的粉筆畫不同路線,其他學生在課本上畫出小白兔回家的路線。

 。4)比比誰想得多,進行評價獎勵。

  (5)找規(guī)律:教師引導學生找其中的規(guī)律,如,“從1走到2有幾種方法?”“從左邊的2走到3有幾種走法?”引導學生有條理地進行思考,并作為課后的作業(yè),鼓勵學生合作完成。

 。ㄈ┗顒2:對口令游戲。

  1、(放快節(jié)奏鼓點音樂)師生對口令,如師說“我出3”,生答“我出5”,復習數的組成。

  2、同桌互對口令,復習數的組成。

  (四)活動3:送信游戲。

  學生按四人小組的位置坐好,每人從抽屜里拿出一個反面寫有一個數字的信封,然后請學生把桌面上的得數與信封上數字相同的算術卡片放進信封。

  請其中一組學生上臺演示完成,之后評價,找對的學生表揚自己。

 。ㄎ澹┗顒4:起立游戲。

  1、報數:請兩豎行學生從前往后,從后往前報數。

  2、數數排第幾:讓每位同學通過數數和思考,對自己在班上的位置都有一個正確的定位。

  3、起立拍手游戲:教師點到從前(后)數第幾位學生,該豎行該生就起立拍一下手,之后讓學生練習從左數、從右數,使學生進一步感知前后左右等空間的方向,并注意讓學生區(qū)分幾個和第幾個這兩個易混的概念。

 。┗顒5:投擲游戲。

  布置好游戲場地,教師點幾位學生按規(guī)則向簍里投球,共10個球,看能投進幾個。同時請一位學生當評判員,用圓片貼在黑板上表示投進球的數量,之后請其他學生當“小記者”,報道幾位學生的投球成績并進行比較。其間還讓學生說說有幾個球沒投進,并說出自己的算法。

 。ㄆ撸┱n堂小結。

  師:今天,我們一塊兒到“數學樂園”去逛了逛,你們開不開心?其實只要你們留心就會發(fā)現生活中有很多的數學知識,你們想不想學習更多的數學本領呢?老師相信,只要你們努力,就一定會成為生活中的“小小數學家”。

  小學數學說課稿 16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五年級數學下冊第四單元第79—81頁的《公因數》,主要包括以下六方面內容。

  第一方面:教材分析

  本節(jié)課是在學生已經理解和掌握因數的含義以及其的特點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部分內容既是“數與代數”領域基礎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進一步學習約分和分數四則計算的基礎。對于學生的后續(xù)學習和發(fā)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根據《新課標》“以人為本”的教育教學理念、教材的編排特點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力求達到以下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理解和掌握公因數和公因數的意義,并能正確找出兩個數的公因數與公因數;

  2、過程與方法:經歷概念的形成過程和找公因數的方法,滲透集合思想,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與探究精神,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為:理解和掌握公因數和公因數的意義;難點為:能正確找出兩個數的公因數和公因數。

  第二方面:教法設想

  基于以上對教材的認識和高年級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欲強、善于表達的特點,我設計把“啟發(fā)誘導”、“情景教學”、“實驗操作”、“愉快教學”等多種教學方法融會貫通。力求讓學生們在和諧愉快的氛圍中主動探索新知,意在把抽象的概念教學變得具體化、形象化、生動化。同時,也讓孩子們享受到成功的喜悅。

  第三方面:學法指導

  《新課標》指出:有效的教學活動不能單純地依靠模仿和記憶,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為了讓學生經歷概念的形成過程,探索找公因數的方法。我設計了讓學生在半獨立的狀態(tài)下進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這種學法的指導意在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

  第四方面:教學程序

  依據教材特點、小學生認知規(guī)律和發(fā)展水平,我設計了以下五個教學環(huán)節(jié):

  (一)第一個環(huán)節(jié)是“激發(fā)興趣、導入新課”

  新課伊始,用游戲引入,意在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復習舊知,同時也為新知識的學習做好鋪墊。

  8名學生每人都拿著一張數字卡片。聽口令,手中的卡片是16的因數的同學快速跑到左邊集合。待全體同學確認了是否正確后,再聽口令,手中的卡片是12的因數的同學快速跑到右邊集合。結果有一部分學生立即從左邊跑到了右邊。從而引發(fā)矛盾,“你們是16的因數,現在怎么卻又跑到12的因數里面了呢?”從而導入課題——“因數和公因數”。

  (二)第二個環(huán)節(jié)是“創(chuàng)設情景、抽象概念”

  公因數和公因數的意義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首先通過鋪方磚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感知、感悟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增強學生的應用意識。

  然后,讓學生動手在方格紙上畫一畫或者用學具擺一擺,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經歷數學概念形成的過程。

  通過動手操作,小組合作、探討交流,學生們發(fā)現,可以用邊長1分米的地磚鋪地,也可以用邊長2分米的方磚鋪地,還可以用邊長4分米的地磚鋪地。進而引導學生總結出:要使所用的正方形地磚都是整塊的,地磚的邊長必須既是16的因數,又是12的因數。所以地磚的邊長可以是1dm、2dm、4dm,是4dm。

  學生在操作探索中解決了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并初步建立了公因數和公因數的概念的表象。

  最后,利用集合圈幫助學生抽象出公因數和公因數的意義。意在讓學生能夠更加直觀的理解概念,同時也滲透了集合思想。

  對于概念的描述,課程標準雖然只要求會找出兩個數的公因數和公因數,但是在總結、歸納、抽象概念時,應考慮從更廣泛的角度上描述。不說兩個數而是說幾個數公有的因數叫做這幾個數的公因數,其中的一個公因數叫做這幾個數的公因數。

  (三)第三個環(huán)節(jié)是“自主探究、突破難點”

  找兩個數的公因數是本節(jié)課的難點。在學生理解和掌握公因數和公因數的意義的基礎上,這部分教學我大膽放手,為學生創(chuàng)設大量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們自學探究。學生可能會找出以下幾種方法:

  一是分別找出18和27的因數,再找出它們的公因數和公因數;二是先找18的因數,再從中找27的因數,進而找出它們的公因數;三是先找27的因數,再從中找出18的因數,進而找出它們的公因數。通過比較三種方法,讓學生感受哪種方法比較簡捷。如果有個別學生提出可以用分解質因數的方法找出公因數,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可以一起探討。如果時間不足,應該對發(fā)現這方法的同學特別提出表揚和鼓勵,并提議其他學生課后可以根據教材第81頁的“你知道嗎”小知識了解一下這種方法,下節(jié)課再一起探討。本環(huán)節(jié)中,鼓勵學生嘗試多種角度思考問題,體現了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并在學生感悟、理解的基礎上,由學生進行方法的化。

  (四)第四個環(huán)節(jié)是“學以致用、體驗成功”

  《新課程標準》要求鞏固練習要體現層次性和科學性原則。

  我首先安排了基礎練習,練習十五第1題,以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掌握公因數和公因數的意義。

  其次是發(fā)展性練習。教材第81頁“做一做”題目。

  讓學生通過觀察、討論,發(fā)現如下規(guī)律:

 、俪杀稊店P系的兩個數的公因數,就是這兩個數中較小的數。

 、1和其它非0自然數的公因數是1。

 、蹆蓚連續(xù)自然數(0除外)的公因數是1。

  最后是提高練習。教材第83頁第7、8題。學生用本節(jié)課所學的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讓學生深刻感受到,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而又應用于生活。

  練習的設計從認識到理解,再到拓展應用,逐層加深,意在扎實學生的基礎知識,又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ㄎ澹┑谖鍌環(huán)節(jié)是“自我評價、大膽質疑”

  本課結束時,我拋出最后一個問題:在今天的學習中,你有什么收獲?還有什么困惑?你對自己今天的學習做個評價好嗎?

  讓學生自主回顧歸納所學知識內容,重構認知,也為進一步學習新知識掃除了障礙。

  第五方面: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是重要的教學輔助手段,也是課堂教學中必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我的板書簡明扼要地呈現了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是學生獲取知識的思路圖。

  公因數和公因數:

  18的因數:1、2、3、6、9、18

  27的因數:1、3、9、27

  18的因數:1、2、3、6、9、18

  27的因數:1、3、9、27

  第六方面:預設的教學效果。

  本節(jié)課遵循“以人為本”的教育教學理念,力求讓學生們在愉快的氛圍中主動的探索新知,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們享受到成功的喜悅,以限度的提高課堂效率。

  以上是我對本節(jié)課的一些設想,還有待于在實踐中去完善,如有不當之處,敬請各位評委予以批評指正。

  小學數學說課稿 17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集合的概念》是人教版第一章的內容(中職數學)。本節(jié)課的主要內容:集合以及集合有關的概念,元素與集合間的關系。初中數學課本中已現了一些數和點的集合,如:自然數的集合、有理數的集合、不等式解的集合等,但學生并不清楚“集合”在數學中的含義,集合是一個基礎性的概念,也是也是中職數學的開篇,是我們后續(xù)學習的重要工具,如:用集合的語言表示函數的定義域、值域、方程與不等式的解集,曲線上點的集合等。通過本章節(jié)的學習,能讓學生領會到數學語言的簡潔和準確性,幫助學生學會用集合的語言描述客觀,發(fā)展學生運用數學語言交流的能力。

  2、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a、通過實例了解集合的含義,理解集合以及有關概念;

  b、初步體會元素與集合的“屬于”關系,掌握元素與集合關系的表示方法。

 。2)能力目標:

  a、讓學生感知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得密切聯系,培養(yǎng)學生解決實際的能力;

  b、學會借助實例分析,探究數學問題,發(fā)展學生的觀察歸納能力。

  (3)情感目標:

  a、通過聯系生活,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形成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

  b、通過主動探究,合作交流,感受探索的樂趣和成功的體驗,體會數學的理性和嚴謹。

  3、重點和難點

  重點:集合的概念,元素與集合的關系。

  難點:準確理解集合的概念。

  二、學情分析(說學情)

  對于中職生來說,學生的數學基礎相對薄弱,他們還沒具備一定的觀察、分析理解、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運算能力、思維能力等方面參差不齊,學生學好數學的自信心不強,學習積極性不高,有厭學情緒。

  三、說教法

  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采用探究式教學法進行教學。首先從學生較熟悉的實例出發(fā),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創(chuàng)設情境認知策略上給予適當的點撥和引導,引導學生主動思、交流、討論,提出問題。在此基礎上教師層層深入,啟發(fā)學生積極思維,逐步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集合概念的形成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由具體到抽象,便于學生的理解和掌握。

  四、學習指導(說學法)

  教學的矛盾主要方面是學生的學,學是中心,會學是目的,因此在教學中要不斷指導學生學會學習。根據數學的特點這節(jié)課主要是教學生動腦思考、多訓練、勤鉆研的研討,這樣做增加了學生主動參與的機會,增強了參與的意識,教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思考問題的方法,使學生成為教學的主體,進而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和效果。

  五、教學過程

  1、引入新課:

  a、創(chuàng)設情境,揭示本課主題,同時對集合的整體性有個初步的感性認識。

  b、介紹集合論的創(chuàng)始者康托爾

  2、究竟什么是集合?(實例探究)切合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 以學生熟悉的事物(物體),以實際生活為背景進行探究, 為本課教學創(chuàng)造出一種自然和諧的氛圍,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接待探究過程學生積極思考、交流、作答,教師針對學生的回答啟發(fā),引導學生尋找實例中的共同特征,培養(yǎng)學生觀察,總結能力范圍由具體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為下面水到渠成的`介紹集合概念做好鋪墊。

  3、集合的概念,本課的重點。結合探究中的實例,讓學生說出集合和元素各是什么?知識的呈現由抽象到具體進一步熟悉元素與集合的概念,讓學生分清實際問題中的集合和元素為后面學習兩者間的關系做好鋪墊。

  教師在這一環(huán)節(jié)做好學習指導,確定的對象組成的整體叫集合,如果對象不確定,就不能確定為集合(舉例)加深對概念的理解。

  4、 熟悉鞏固集合的概念通過例題,練習、幫助學生進一步熟悉和理解集合的概念。

  5、集合的符號記法,為本節(jié)重點做好鋪墊。

  6、從實例入行手,探索元素和集合的關系,學生能用文字語言描述,如何用數學語言描述,給出元素與集合關系符號表示,在這個環(huán)節(jié)教師適當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知識逐步形成過程,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落實本課的重點,學習指導:

 、偶显氐拇_定。

 、评斫鈨煞柕暮x。

  7、 思考交流本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在課堂上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活動時間和空間。通過自由舉例,能深化概念。同時還能提升學生的分析能力表達自己見解的能力。

  8、 從所舉的例子中抽象出數集的概念,并給出常見數集的記法。

  9、 學生練習:通過練習,識記常見數集的記法,同時進一步鞏固元素與集合間的關系。

  10、知識的實際應用:問題不難,落實課本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運用數學的意識和能力初步培養(yǎng)學生應用集合的眼光觀看世界。

  11、課堂小節(jié)

  以學生小節(jié)為主教師幫助為輔,鞏固所學知識,幫助學生認識到要學會梳理所學內容,要學會總結反思,使學生的認識進一步升華,培養(yǎng)學生的鬼納總結能力。

  六、評價

  教學評價的及時能有效調動課堂氣氛,感染學生的情緒,對課堂教學發(fā)揮著積極作用,教學過程尊重學生之間的差異培養(yǎng)學生應用集合的眼光看研究對象,注重過程評價與多元評價將教學評價貫穿于本堂課的每個教學環(huán)節(jié)。

  七、教學反思

  1、 通過現實生活中的實例,從特殊到一般,在具體感知基礎上得出集合的描述概念,便于學生理解接受。

  2、 啟發(fā)探究教學,營造學生的學習氛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能力。

  小學數學說課稿 18

  一、說教材

  (一)說課內容

  “圓的認識”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第十一冊第四單元“圓”中的第一節(jié)課。這節(jié)課的內容包括:圓的特征、圓心、直徑和半徑。

 。ǘ┙虒W內容的地位和作用

  “圓的認識”是在學生直觀認識圓和已經較系統(tǒng)地認識了平面上直線圖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是學習曲線圖形的開始。它與“圓的周長和面積”、“軸對稱圖形”的學習關系十分密切。所以正確樹立圓的表象,掌握圓的特征,是本課的首要任務。

 。ㄈ┙虒W目標

  根據教學內容、教學大綱要求以及學生的認識特點、年齡特征確定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為:

  1、使學生認識圓,掌握圓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個圓里半徑和直徑的關系。

  2、使學生通過觀察、猜想、動手操作等數學活動過程認識圓,進一步發(fā)展空間觀念和初步的探索能力。

  (四)教學重點、難點

  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是掌握圓的特征;理解同圓或等圓中半徑和直徑的關系。因為這是今后系統(tǒng)地學習“圓”的知識的重要基礎。

  二、說教法、學法

  根據教學內容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和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遵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的原則:

  1、根據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及學生的認識水平和認知規(guī)律,這節(jié)課采用演示、操作等直觀方法進行教學。通過教師的教具演示和學生的畫、折、量等動手操作,使學生獲得充足的、豐富的感性材料。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通過敘述操作過程,把感知經過思維轉化為表象,并在教師的指導下,抽象概括出圓心、半徑、直徑等概念。

  2、在教學中充分利用學生生活中的問題,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去思考問題,掌握知識。認識圓的特征,探索求證圓的特征的方法,使學生在自主的活動中學會學習。

 。ㄒ唬┘とぃ

  生活導入(西瓜、奧運五環(huán))引出圓是平面圖形。用圓的原因是比球更直觀,例舉生活中的圓。

 。ǘ┏醪礁兄

  1、設疑引起思維沖突:直尺畫圓(圓的'特征)圓是一條曲線圍成的封閉圖形。

  2、通過看古人畫圓、多媒體畫圓、嘗試畫圓,師板演,二次畫圓,總結圓規(guī)畫圓(畫圓步驟:定點、定長、旋轉圓規(guī))定點不能移動,定長不能改變。

 。ㄈ┱J識半徑

  老師想把剛才畫圓的圓規(guī)兩腳之間的距離畫出來,應該從哪一點畫到哪一點,用手指,可一畫幾條,無數。區(qū)分圓上、圓內、圓外。

 。ㄋ模┱J識直徑

  讓學生上來用直尺擺,還可以怎么擺,無數條,關鍵是什么。

  (五)認識半徑與直徑的關系

  讓學生在自己的圓里,一條半徑,再畫一條、再畫一條,通過量一量,得出半徑有無數條,長度都相等,強調在同一個圓內,所有的半徑相等。再通過量一量或折一折,半徑、直徑的長度有什么關系,得出:D=2RR=D/2

  為什么有些圓大有些圓小,是不是你們的圓規(guī)質量有問題?

  定長決定大小,定點決定位置

 。╈柟蹋

  找一找,哪些是直徑,哪些是半徑?注重對學生思維的培養(yǎng),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ㄆ撸┩卣梗

  生活中的圓的作用,車輪,把對圓的認識延伸到點的軌跡,為后續(xù)學習作鋪墊。

  這一練習的設計,遵循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意在學生對圓有了一定的認識之后,就讓學生運用剛才所學的知識去解決實際的問題。這時,出示多媒體課件,加以驗證。學生積極思考、熱情高漲,學習興趣極大地被調動起來。

  這節(jié)課利用多媒體教學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鼓勵學生對新知識的探究,讓學生在成功中享受喜悅,增強信心,實現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目的。學生不僅認識了圓的各部分名稱,學會了畫圓、而且掌握了圓的特征,半徑直徑之間的相互關系,更重要的是通過學生的主動探究過程,使學生從知識的積累和能力的發(fā)展走向素質的提高;使學生學會了從不同角度來思考問題,創(chuàng)造性思維得到了培養(yǎng)和發(fā)展。

  三、教學反思:

  我能按新課標的精神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學習方式,并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感受圓在生活中的作用。在探究圓的各部分名稱及特點,我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來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的熱情,并通過各種形式的教學活動,引發(fā)學生思考,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觀念和空間想象力,增進學生對數學的理解和感受。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從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fā),以獨立思考、小組合作的形式,探究新知,同時在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互助、合作交流的意識,教師僅僅作為一名“參與者、合作者”參與活動。課堂氣氛活躍,每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緊湊,教學導語清晰、連貫能吸引學生。

  圓的認識是學生對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直線平面圖形認識的擴展,是對曲線圖形的初步認識.本課的教學注重聯系生活實際引入學習內容,加強操作實踐,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力求體現新課程的理念,注重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學習情景,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的熱情,通過各種形式的教學活動,引發(fā)學習思考,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觀念和空間想象力,增進學生對數學的理解和感受。簡要歸納主要有以下三個特點:

  1、重視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從學生感興趣的車輪為什么做成圓,車軸放在輪的中央,讓學生帶著生活中問題學習數學知識,讓學生觀察圖片、觀察實物,最后引導學生概括圓的概念。整堂課始終處于現實背景中,緊密聯系生活實際,教師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啟發(fā)學生原有認識,構建數學模型,體現了數學學習的價值。

  2、重視學生的操作實踐活動.動手實踐是學生學習數學的主要方式之一,它有利于讓學生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促進學生對抽象的數學知識的理解.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無論是在對圓的各部分認識中,還是對圓的特征的探索,教師都讓學生通過折一折、量一量、看一看、想一想等活動,去進行自主探索發(fā)現,獲取圓的有關知識,掌握圓的特征.注重學生的操作活動,讓學生在做中學數學。

  3、充分發(fā)揮現代信息技術的作用.新的課程理念指出,要充分發(fā)揮現代信息技術在學生學習中的工具作用,致力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樂意投入到探索性的數學學習活動中去.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通過多媒體計算機的輔助作用,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直觀、形象、動態(tài)地展現知識的形成過程,讓學生感受到圓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和廣泛運用,體現數學的價值,同時,促進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深刻理解,建立清晰的概念。

  小學數學說課稿 19

  一、說教材

  本節(jié)課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學數學第十一冊第五單元百分數中的內容,是在學生理解了百分數的的意義和寫法,掌握了百分數和小數的互化的基礎上學習的。

  學情分析:根據教材特點,我也對學生做出了以下分析學生的基礎知識掌握情況還可以,同學之間的相互質疑,解疑的能力有一定的水平。但學生在分析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較薄弱,學生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強。

  二、說目標:

  根據數學課程標準與本課教材特點以及學生學情和設計理念,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1、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通過觀察、計算,主動探索的活動,認識利率,初步掌握利率計算及作用。進一步提高學生運用百分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結合儲蓄等活動,學習合理理財,逐步養(yǎng)成不亂花錢的好習慣。

  教學重、難點:

  進一步提高學生運用百分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體會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

  三、說教法

  我試圖引導學生通過以下的學習方法掌握新知:

  1、自主探究法,讓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

  2、抽象概括法,讓學生通過抽象,概括出解決此類問題的一般方法。

  3、互助學習法,在互助合作中體驗成功的愉悅。

  四。、說過程

  根據本節(jié)課的知識結構及六年級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發(fā)展水平,優(yōu)化教學過程,實現“尊重學生,注重發(fā)展”的課堂教學要求,我設計了以下三個環(huán)節(jié):

  一、情景導入;

  二、新課講解;

  三、鞏固練習。

  具體教學過程如下:

  1、情景導入。

  隨著改革開放,社會經濟不斷發(fā)展,人民收入增加,人們可以把暫時不用的錢存入銀行,儲蓄起來。這樣一是支援國家建設,二是對個人也有好處,既安全和有計劃,同時又得到利息,增加收入。那么,怎樣計算利息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的內容。

  2、鞏固練習

 。1)介紹存款的種類、形式。存款分為活期、整存整取和零存整取等方式。

 。2)、閱讀P99頁的內容,自學討論例題,理解本金、利息、稅后利息和利率和含義。

  (3)、學會填寫存款憑條。

  (4)、利息的計算。

  3、鞏固練習。

  “數學源自生活而應用于生活”這句話充分說明了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下面,我繼續(xù)沿著抗震救災這一主線設置情境,安排了三個層次的練習。在練習的設計上,我兼顧了習題的層次性和開放性,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參與練習,以求訓練思維、培養(yǎng)能力、形成技能。

  1、小華把得到的200元壓歲錢存入銀行,整存整取一年。她準備到期后將錢全部取出捐給“希望工程”。如果按年利率2.25%計算,到期后小華可以捐給“希望工程”多少元錢?

  2、李老師把2000元錢存入銀行,整存整取五年,年利率是3.60%,利息稅率為20%。到期后,李老師的本金和利息共有多少元?李老師交了多少利息稅?

  3、小明的爸爸打算把5000元錢存入銀行(三年后用)。他如何存取才能得到最多的利息?

  第一題的情境設計為希望工程捐款,在問題的設計上需要學生仔細思考,真正理解問題的含義后才能做對,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第二題目的是要檢驗學生對本課例題的理解程度。第三題為開放性題目,可以讓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進一步的發(fā)展。

  總之,作為教育者的我更加注重在數學課中自然地融入思想教育,盡可能的使數學課堂凸現人文精神,使每一個孩子能力得以提高,情感得以升華!

  小學數學說課稿 20

  一、教材分析

  分數的基本性質是約分和通分的基礎,而約分、通分又是分數四則運算的重要基礎,因此,理解分數的基本性質顯得尤為重要。而分數與除法的關系以及除法中的商不變的規(guī)律與這部分知識緊密聯系,是學習這部分內容的基礎。

  探索分數的基本性質,關鍵是讓學生在活動中主動地觀察和發(fā)現,在討論交流的基礎上歸納規(guī)律。根據我對教材的認識,本課時安排了學習活動和游戲活動讓學生尋找相等的分數,使學生初步體驗分數的大小相等關系,為觀察、發(fā)現分數的基本性質提供豐富的學習材料。然后引導學生觀察這兩組相等的分數,尋找分子、分母的變化規(guī)律,并展開充分的交流討論,在此基礎上歸納分數的基本性質。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經歷探索分數的基本性質的過程,理解分數的基本性質。能用分數的基本性質,把一個分數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變的分數。

  2、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比較、歸納、總結概括能力。

  3、情感目標:經歷觀察、操作和討論等學習活動,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

  二、說教法

  “將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煥發(fā)生命活力”,為營造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獨立、自主的學習空間,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本著這樣的指導思想,根據概念教學的特點,結合教學特點,以及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我將采用的教學方法主要有:

  1、 直觀演示法

  先讓學生充分感知,然后比較歸納,最后概括出分數的基本性質,從而使學生的思維從形象思維過度到抽象思維。

  2、 實際操作法

  指導學生親自動一動、折一折,畫一畫,比一比,多這些實踐活動中加深學生對分數基本性質的理解,促使學生的感性認識逐步理性化。

  3、 啟發(fā)式教學法

  運用知識遷移規(guī)律組織教學,層層深入促使學生在積極的思維

  4、樹立以“以學生發(fā)展為本”、“以學定教”、“教為學服務”的思想,因此在教學中,我采用引導自學、合作探索相結合法,讓學會運用分數的基本性質把一個分數化成分母不同但大小相等的分數,有效地提高了教學效率。在知識的鞏固階段,我還采用分層練習法,當然以上這些教法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本著“一法為主,多法為輔”的思想,我將多種教法進行優(yōu)化組合,以達到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實現教學目標的目的

  三、教學組織形式:

  師生互動、合作與探索結合

  四、教學過程與設計意圖

  1、故事引入、激發(fā)興趣、揭示課題

  以阿凡提講故事引入,然后小組討論。

  2、動手操作,探索新知

 、僮鲆蛔,折一折。拿出三張同樣大的`長方形紙,請分別平均折成2份、4份、8份。并按照下圖涂色。如果把每張紙都看作“1”,請你把涂色的部分用分數表示出來。學生動手操作、匯報。

  根據上面的過程,學生能得到一組相等的分數嗎?

  ②教師引導學生歸納小結:比較這三個分數的分子和分母,它們各是按照什么規(guī)律變化的?分數的分子和分母同時乘上或除以相同的數(0除外),分數的大小不變,這就是分數的基本性質。

  知識引伸,聯系舊知識:根據分數與除法的關系,以及整數除法中商不變的性質,你能說說它與分數的基本性質嗎?

  設計意圖:新知識力求讓學生主動探索,逐步獲取。借助直觀圖組織學生進行一個動手操作活動,借助直觀圖形找出相等的分數,使學生能夠直觀感知。充分調動孩子們去動手、動腦,培養(yǎng)學生的操作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并充分發(fā)揚學生的團結協作的精神, 互相幫助,每個人都能在激勵中得到不同的發(fā)展。

  本次活動的安排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學習材料,引導學生聯系以往的學習經驗,進行學習內容的遷移,自然得到分數大小的變化規(guī)律,教師在此也進行了適當的重點點撥。在這一環(huán)節(jié)的學習過程中,教師注重學生的觀察、比較、歸納概括能力的培養(yǎng)。

  3、實踐游戲、深化理解、鞏固練習:

  設計意圖:練習設計由易到難,由淺入深,既鞏固新知,又發(fā)展思維,其間還自然地滲透思想品德教育。師生對出數做題,能夠創(chuàng)設民主和諧的學習氣氛。學生對于課堂游戲都非常積極,這時,教師應該及時表揚表現出色的學生,也要顧及一些后進生的學習狀況,帶動后進生的學習激情。

  4、全課總結: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

【小學數學說課稿】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的說課稿01-09

說課稿小學數學03-10

小學數學的說課稿01-09

小學數學說課稿11-02

小學數學說課稿06-26

小學數學優(yōu)秀說課稿05-25

小學數學優(yōu)質說課稿11-24

小學數學《方程》說課稿01-11

小學數學《約分》說課稿12-24

小學數學方程說課稿11-07